CN114587486A -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87486A
CN114587486A CN202210274142.1A CN202210274142A CN114587486A CN 114587486 A CN114587486 A CN 114587486A CN 202210274142 A CN202210274142 A CN 202210274142A CN 114587486 A CN114587486 A CN 114587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clip
needle
clamping
op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741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87486B (zh
Inventor
曹新广
贾明贤
孙唤婷
张芳宾
周海宁
姜利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2741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874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87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7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87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87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包括:杆体(12),具有中空空间;操作部,设置在杆体(12)的近端上;操作夹组件(19),位于杆体(12)的远端;以及致动索,连接在操作部和操作夹组件(19)之间,其中,所述致动索被配置为在操作部的控制下使操作夹组件(19)的夹翼移动,以使操作夹组件(19)能够夹住人体组织。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能够减小操作夹组件从被修补部位上脱落的风险,并且使得在操作夹组件与管芯脱离的过程中,不损伤修补部位,并且脱离容易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背景技术
吻合夹是一种内窥镜微创手术中用于止血、组织修补的器械。内窥镜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消化内科中,对消化道穿孔的治疗普遍性地使用内镜微创手术,它对身体的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愈合好、康复快。由于不在腹部开刀,在腹部皮肤仅有穿刺孔伤口,皮肤出血少,但是在患者体内,需要借助于器械闭合穿孔。常用到的器械就是吻合夹,将穿孔部位周围的组织利用机械挤压作用结合在一起,然后将吻合夹释放,吻合夹释放后留置在体内,待创面组织修复完成后,被夹紧的组织由于夹持力的作用坏死、脱落,脱落组织连同吻合夹一起经消化道排出体外。
吻合夹可以对胃肠道的急性出血、瘘管、裂缝、穿孔或者黏膜缺损等进行相应的修补。然而,现有的吻合夹多是单纯依靠夹片的夹紧力作用于待处理组织,在人体大幅度活动、或食物碰撞发生的情况下,吻合夹存在从组织上脱落的风险,吻合夹的提前脱落导致手术失败,不但增大患者痛苦,而且可能导致后续修补手术难于进行。
再者,现有的吻合夹,夹子与夹座为一体件,夹子和夹座的连接处设置有断口或刻痕,夹子的脱离需要在断口处断裂。对于这种吻合夹,在待修补部位被夹子夹紧后,需要改变夹子与夹座的轴线的相对角度,以促进断口断裂,而这样的操作会牵拉修补部位,有损伤风险;而且,夹子与夹座的结合力不稳定,有时夹子脱离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颖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减小操作夹组件从被修补部位上脱落的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使得在操作夹组件与管芯脱离的过程中,不损伤修补部位,并且脱离容易实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或目的之一,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所述吻合夹器械包括:
杆体,具有中空空间;
操作部,设置在杆体的近端上;
操作夹组件,位于杆体的远端;以及
致动索,连接在操作部和操作夹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致动索被配置为在操作部的控制下使操作夹组件的夹翼移动,以使操作夹组件能够夹住人体组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操作部包括:
操作基环,设置在杆体的远离操作夹组件的一端上;
第一操作环,设置在杆体的杆身上,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杆体的杆身滑动;以及
第二操作环,设置在杆体的杆身上,与第一操作环相对,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杆体的杆身滑动;
其中,所述操作夹组件包括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所述致动索包括第一致动索和第二致动索;并且
其中,第一致动索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在第一操作环和第二夹翼之间,并且第二致动索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在第二操作环和第一夹翼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操作环上设置有第一指垫,并且所述第二操作环上设置有第二指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杆体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之间具有间隙,第一致动索和第二致动索的至少一部分容置在所述间隙内;
所述第一操作环包括第一滑套,所述第二操作环包括第二滑套,第一滑套套设在第一滑杆上,并且第二滑套套设在第二滑杆上;
第一致动索连接在第一滑套上,并且第二致动索连接在第二滑套上;并且
所述第一指垫的一端结合在第一滑套上,中部结合在第一操作环的环基上;所述第二指垫的一端结合在第二滑套上,中部结合在第二操作环的环基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吻合夹器械还包括芯管,芯管与杆体的中空空间连通,操作夹组件与芯管连接;
所述操作夹组件包括:
基座,用于与芯管连接;
中间板,所述中间板固定设置在基座上并从基座上朝向背离杆体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夹翼,设置在中间板的一侧;以及
所述第二夹翼,与第一夹翼相对地设置在中间板的另一侧,
其中,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通过共同的铰接轴铰接在基座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夹翼的面向中间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穿针;
所述中间板上设置有连通第一夹翼侧和第二夹翼侧的穿针孔,用于所述第一穿针穿过;
所述第二夹翼的面向中间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穿针,所述第二穿针的长度小于第一穿针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的远离基座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包括夹爪,第一夹翼的弧形部和第二夹翼的弧形部能够相互吻合,以大致封闭操作夹组件的远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夹翼的弧形部和/或第二夹翼的弧形部上设置有朝向中间板突出的多个卡凸;
在第一夹翼或第二夹翼闭合时,所述卡凸抵靠在中间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中间板上还设置有一个狭长槽,所述狭长槽设置在穿针孔的靠近基座的一侧上,所述狭长槽的纵向延长线延伸穿过穿针孔;
所述第一穿针包括:
基体,设置在第一夹翼的内壁上;
弯折针,相对于基体呈非零角度,所述弯折针面向基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以及
弹性角部,连接基体和弯折针;
其中,所述弯折针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以弹性角部为旋转中心靠近基体旋转,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基体大致垂直的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闭合,所述弯折针位于狭长槽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夹紧人体组织后,所述弯折针穿入穿针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中间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穿针孔、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共线;
所述第一穿针和第二穿针分别包括:
基部;以及
弯折针,所述弯折针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
其中,所述弯折针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旋转靠近第一夹翼或第二夹翼,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第一夹翼或第二夹翼大致垂直的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闭合,第一夹翼的弯折针位于第一容置孔内,第二夹翼的弯折针位于第二容置孔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夹紧人体组织后,第一夹翼的弯折针穿入穿针孔中,第二夹翼的弯折针穿入第一容置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基部包括挡块和一对铰接座,所述一对铰接座上分别设置有同轴的轴孔,并且所述一对铰接座的面向彼此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半圆柱槽;
第一夹翼的弯折针和第二夹翼的弯折针的根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半圆柱突起和一对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基座为中空部件,并且在基座的外壁上设置有相对的两个线性槽道;
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分别包括:
双弯折臂,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基座上;以及
铰接套,所述铰接套铰接在双弯折臂的靠近芯管的一端上,并且与第一致动索或第二致动索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芯管的靠近操作夹组件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环形圈,环形圈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突起珠或凹孔;
所述基座的靠近芯管的一端上设置有多个瓣片,所述瓣片上设置有凹孔或突起珠。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两个夹翼能够利用两个操作环独立控制开闭,可以控制左右夹翼分别对两侧需要闭合的组织进行夹持。分别夹持,能够夹持的成功率。夹翼的端部上设置有弧形部,时操作夹组件几乎完全封闭,并且弧形部上设置有夹爪,增强了对组织的夹持力;两个夹翼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朝向的穿针,穿针能够贯穿在中间板上的穿针孔,穿针具有锋利尖端,便于夹翼在张开状态进行闭合时,能够贯穿进入中间板上的穿针孔。穿针对人体组织进行固定,减小操作夹组件从被修补部位上脱落的风险。在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的穿针上设置有倾斜逆向的倒刺,作为防回位钩,这样在对组织被夹闭刺入时能够勾挂住组织,防止操作夹组件从组织上脱落。此外,夹翼前端设计有卡凸,能够使得夹翼相对于中间板相对位置始终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左右夹翼闭合时整体角度偏移。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穿针具有收缩、回弹释放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的穿针在产品出厂状态(未使用时)和使用时刺穿组织后的状态不同,由于穿针上具有防回位钩,其一旦插入穿针孔后不能从其中退出,因此,穿针在出厂状态下是折叠在夹翼内壁侧的,仅在使用后才穿过穿针孔。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穿针为折角一体结构,折角处具有弹性角部,具有回弹特性,在初始状态夹翼闭合送入体内时,穿针处于弹性收拢状态,在到达组织止血位置夹翼张开时,穿针弹性张开至最大角度,夹住组织合拢夹翼时,穿针从中间板的穿针孔处贯穿。当夹翼闭合时,折角穿针的倒刺勾挂住中间板的穿针孔的边缘,使得夹翼能够始终处于闭合状态。
在中间板上设计有穿针孔和两个容置孔,在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两个夹翼闭合,两个穿针分别位于容置孔内,在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两个夹翼夹紧人体组织后,第一夹翼的穿针穿入穿针孔中,第二夹翼的穿针穿入第一容置孔中。穿针孔的形状与弯折针的截面形状一致,保证弯折针能够贯穿通过,且保证弯折针的倒刺能够贯穿后在穿针孔或容置孔的边缘勾挂住。借助于容置孔的设计,使得两个穿针能够合适地保持在夹翼内,不增大操作夹组件的空间,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穿针的组织固定功能。
在本发明的个别实施例中,穿针的弯折针与夹翼内壁相互铰接,弯折针在根部侧面具有一字型凸起拱面(半圆柱突起),夹翼的内侧面设计有吻合的一字型内凹弧面(半圆柱槽),当弯折针释放张开时,拱面与内凹弧面相互吻合。在初始状态夹翼闭合时,拱面和内凹弧面为相互错位状态,在该交错状态时,拱面与内凹弧面一定角度的错位使其具有回正的应力,使得弯折针具有张开的应力,所以当夹翼张开时,弯折针在回正应力状态下张开。
操作夹组件的基座的后侧为圆筒壁(插入芯管内部的段),其由均匀圆周分布的四个瓣片组成,在四个瓣片上分别具有一个凹孔,在芯管内壁的对应位置内嵌有环形圈,环形圈上设置有有四个突起珠,突起珠与凹孔相互卡套时芯管与基座能够连接一体。在操作夹组件夹持住组织闭合后,后拉芯管能够使得操作夹组件与操作夹组件的基座分离,基座后端分为四瓣的作用是使其具有一定弹性变形量,能够便于脱离。两个夹翼对应的致动索,在夹持后继续回拉可以从夹翼连接处拉断,使得整个操作夹组件从芯管上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正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正视图,其中,第一夹翼相对于中间板打开;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闭合的状态;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一夹翼打开的状态;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与芯管的连接结构;
图7以另一个视角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与芯管的连接结构;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致动部分;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实现组织修补的过程;
图10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1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2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3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闭合的状态;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一穿针在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一穿针在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7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8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19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20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
图21以局部放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在组织修补过程中的不同状态;以及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第二穿针与第二翼片的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期望提供了一种能够独立操作夹翼、防止操作夹组件从被修补部位上脱落的吻合夹器械,在使操作夹组件与管芯脱离的过程中,期望不损伤修补部位,并且脱离容易实现。
图1给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所述吻合夹器械包括操作基环11、杆体12、第一操作环13、第二操作环14、芯管18和操作夹组件19,吻合夹器械整体呈细长形,它们沿吻合夹器械的纵向设置。杆体12构成吻合夹器械的主体壳体,杆体12呈细长圆柱形,具有中空空间;操作基环11设置在杆体12的远离操作夹组件19的一端上,操作基环11呈中空环形,用于人手握持或便于拇指伸入其中;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操作环14均设置在杆体12的杆身上,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杆体12的杆身滑动,第二操作环14与第一操作环13相对。
杆体12在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位上被分成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并排设置,并且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之间具有间隙20,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在杆体12的两端处又结合为一体。第一操作环13包括环基和第一滑套25,第二操作环14包括环基和第二滑套26,第一滑套25套设在第一滑杆15上,并且第二滑套26套设在第二滑杆16上,参见图8。两个操作环的环基结合在滑套上,环基用于人手握持或便于手指伸入其中进行拉动或推送,以使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操作环14移动。第一操作环13上设置有第一指垫23,并且第二操作环14上设置有第二指垫24,所述第一指垫23的一端结合在第一滑套25上,中部结合在第一操作环13的环基上;所述第二指垫24的一端结合在第二滑套26上,中部结合在第二操作环14的环基上。第一指垫23和第二指垫24便于承接操作人员的手指,方便拉动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操作环14。这里,操作基环11、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操作环14构成操作部,通过操作它们控制操作夹组件19。
芯管18与杆体12通过渐缩段17连接,芯管18位于杆体12的远离操作基环11的一侧,芯管18与杆体12的中空空间连通,操作夹组件19位于杆体12的远端,与芯管18连接。参见图2,在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操作环14和操作夹组件19之间连接有致动索,所述致动索被配置为在操作部的控制下使操作夹组件19的夹翼移动,以使操作夹组件19能够夹住人体组织。具体地,所述操作夹组件19包括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所述致动索包括第一致动索21和第二致动索2,第一致动索2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操作环13的第一滑套25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夹翼30上,并且第二致动索22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操作环14的第二滑套26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夹翼29上。第一致动索21和第二致动索22穿过杆体12的中空空间,容置在所述间隙20内,并且还穿过渐缩段17和芯管18。
图4、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操作夹组件19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4示出了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闭合的状态,图5示出了第一夹翼打开、第二夹翼闭合的状态。如图所示,操作夹组件19包括:基座27,用于与芯管18连接;中间板31,所述中间板31固定设置在基座27上并从基座27上朝向背离杆体12的方向延伸;第一夹翼29,设置在中间板31的一侧;以及第二夹翼30,与第一夹翼29相对地设置在中间板31的另一侧,其中,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通过共同的铰接轴28铰接在基座27上。
中间板31呈大致长条形,中间板31的远端边沿为圆弧形,中间板31的近端结合在基座27的端部上,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也呈长条形,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的远离基座2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包括夹爪34,第一夹翼29的弧形部和第二夹翼30的弧形部能够相互吻合,以大致封闭操作夹组件19的远端。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所述第一夹翼29的面向中间板3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穿针32;所述中间板3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夹翼29侧和第二夹翼30侧的穿针孔35,用于所述第一穿针32穿过;所述第二夹翼30的面向中间板3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穿针33,所述第二穿针33的长度小于第一穿针3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翼30的弧形部上设置有朝向中间板31突出的多个卡凸43,在第二夹翼30闭合时,所述卡凸43抵靠在中间板31上,如图5所示。替代地,第一夹翼29的弧形部上设置有朝向中间板31突出的多个卡凸43,在第一夹翼29闭合时,所述卡凸43抵靠在中间板31上;或者,第一夹翼29的弧形部和第二夹翼30的弧形部上设置有朝向中间板31突出的多个卡凸43,在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闭合时,所述卡凸43抵靠在中间板31上。
下面结合附图6-7描述操作夹组件19与芯管8的连接以及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的传动。如图所示,基座27为中空部件,在基座27的外壁上设置有相对的两个线性槽道40;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分别包括:双弯折臂41,通过铰接轴28铰接在基座27上;以及铰接套42,所述铰接套42铰接在双弯折臂41的靠近芯管18的一端上,并且与第一致动索21或第二致动索22连接。这里,双弯折臂为弯折两次的臂,包括第一臂、第二臂和第三臂,第二臂相对于第一臂弯折,第三臂相对于第二臂弯折,并且第一臂与第三臂平行。在双弯折臂41的第二臂上设置有轴孔,铰接轴28穿过两个双弯折臂41的轴孔,铰接固定在基座27的外壁上。这样,当第一致动索21拉动或推送时,带动第二夹翼30的铰接套42移动,带动第二夹翼30的双弯折臂41围绕铰接轴28旋转,带动第二夹翼30打开或关闭;同样地,当第二致动索22拉动或推送时,带动第一夹翼29的铰接套42移动,带动第一夹翼29的双弯折臂41围绕铰接轴28旋转,带动第一夹翼29打开或关闭。
所述芯管18的靠近操作夹组件19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槽44,所述环形槽44内设置有环形圈36,环形圈36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突起珠37;所述基座27的靠近芯管18的一端上设置有多个瓣片38,所述瓣片38上设置有凹孔39。借助于基座27上瓣片38的设计,以及环形槽44、环形圈36、突起珠37和凹孔39,基座27能较容易地与芯管18脱离,二者的脱离仅需要沿芯管18纵向的轴向移动,而不需要扭动,因此不会对已经夹持住的人体组织造成损伤。
图9-1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首先,轻轻推动第二操作环14,在第二致动索22的作用下,第一夹翼29相对于中间板31打开,靠近人体组织,使待夹紧对象45进入第一夹翼29和中间板31之间的空间,然后拉动第二操作环14,使第一夹翼29闭合,这一组织被夹持在操作夹组件19中,与此同时,第一穿针32刺穿组织进入穿针孔35,进一步固定组织,如图10-11所示;然后,轻轻推动第一操作环13,在第一致动索21的作用下,第二夹翼30相对于中间板31打开,靠近人体组织,使待夹紧对象45进入第二夹翼30和中间板31之间的空间,然后拉动第一操作环13,使第二夹翼30闭合,这一组织被夹持在操作夹组件19中,与此同时,第二穿针33刺穿组织,将其夹在中间板31上,进一步固定组织,如图12-13所示。
图14-16为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中间板31上还设置有一个狭长槽46,所述狭长槽46设置在穿针孔35的靠近基座27的一侧上,所述狭长槽46的纵向延长线延伸穿过穿针孔35;所述第一穿针32包括:基体47,设置在第一夹翼29的内壁上;弯折针48,相对于基体47呈非零角度,所述弯折针48面向基体47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50;以及弹性角部49,连接基体47和弯折针48;其中,所述弯折针48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以弹性角部49为旋转中心靠近基体47旋转,如图15所示,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基体47大致垂直的位置,如图16所示;并且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29闭合,所述弯折针48位于狭长槽46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29夹紧人体组织后,所述弯折针48穿入穿针孔35中。
这样,当该实施例的吻合夹器械未被使用时,也就是在初始状态时,弯折针48是处于在压力下的弯折状态,它伸入狭长槽46内,如图14所示,而当第一夹翼29打开后,弯折针48自动回位,呈与基体47大致垂直的位置,然后,当第一夹翼29闭合后夹紧组织时,弯折针48刺穿组织并伸入穿针孔35中,防回位钩50可以卡在穿针孔35的边缘上,防止第一夹翼29打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穿针33的长度小于第一穿针32的长度,第二穿针33并不穿过中间板31,仅第一穿针32穿过中间板31。
这里,因为考虑空间问题,弯折针48被设计为可相对弯折,由于弯折针48上具有防回位钩50,并且防回位钩50设置在弯折针48的面向基体47的侧面上,如不设置狭长槽46,而是将弯折针48直接放置在穿针孔35中,将导致第一夹翼29难于打开,这是设置狭长槽46的原因。有利地,弯折针48呈三棱柱形,并具有锋利尖端。
图17-22为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又一个实施例,与图4-5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中间板31上还设置有第一容置孔51和第二容置孔52,穿针孔35、第一容置孔51和第二容置孔52共线;所述第一穿针32和第二穿针33分别包括:基部;以及弯折针,所述弯折针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50;其中,所述弯折针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旋转靠近第一夹翼29或第二夹翼30,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第一夹翼29或第二夹翼30大致垂直的位置;并且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闭合,第一夹翼29的弯折针位于第一容置孔51内,第二夹翼30的弯折针位于第二容置孔52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夹紧人体组织后,第一夹翼29的弯折针穿入穿针孔35中,第二夹翼30的弯折针穿入第一容置孔51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针32和第二穿针33具有相同的结构,其长度也相同,在中间板51上分别为它们设置了第一容置孔51和第二容置孔52,用于在初始状态时容置它们。
图17-21描述了该实施例的操作夹组件的使用过程,在初始状态,第一穿针32和第二穿针33的位置如图17所示;当第一夹翼29打开时,第一夹翼29的第一穿针32的弯折针自动弹开,状态如图18所示,弯折针基本垂直于第一夹翼29;当待夹紧对象进入第一夹翼29和中间板31之间,第一夹翼29闭合后,第一穿针32的弯折针进入穿针孔35,不是进入第一容置孔51,如图19所示;当第二夹翼30打开时,第二夹翼30的第二穿针33的弯折针自动弹开,状态如图20所示,弯折针基本垂直于第二夹翼30;当待夹紧对象进入第二夹翼30和中间板31之间,第二夹翼30闭合后,第二穿针33的弯折针进入第一容置孔,不是进入第二容置孔52,如图21所示。
在该实施例中,弯折针的自动弹开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第一穿针32和第二穿针33的基部包括挡块53和一对铰接座54,所述一对铰接座54上分别设置有同轴的轴孔55,并且所述一对铰接座54的面向彼此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半圆柱槽56;第一夹翼29的弯折针和第二夹翼30的弯折针的根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半圆柱突起57和一对轴58。挡块53用于限制弯折针的过度移动,在弯折针安装在铰接座54上后,即一对轴58伸入一对轴孔55中,初始时,半圆柱突起57并不进入半圆柱槽56中,这时,弯折针相对于第一翼片29或第二翼片30倾斜大约30度角,第一翼片29或第二翼片30罩设在中间板31上,在第一翼片29或第二翼片30的压力作用下,弯折针保持该位置,当第一翼片29或第二翼片30打开,压力解除,半圆柱突起57具有进入半圆柱槽56的趋势,在该趋势的带动下,弯折针相对旋转至垂直于第一翼片29或第二翼片30,直至半圆柱突起57进入半圆柱槽56。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两个夹翼能够利用两个操作环独立控制开闭,可以控制左右夹翼分别对两侧需要闭合的组织进行夹持。分别夹持,能够夹持的成功率。夹翼的端部上设置有弧形部,时操作夹组件几乎完全封闭,并且弧形部上设置有夹爪,增强了对组织的夹持力;两个夹翼内部分别设置有相互朝向的穿针,穿针能够贯穿在中间板上的穿针孔,穿针具有锋利尖端,便于夹翼在张开状态进行闭合时,能够贯穿进入中间板上的穿针孔。穿针对人体组织进行固定,减小操作夹组件从被修补部位上脱落的风险。在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的穿针上设置有倾斜逆向的倒刺,作为防回位钩,这样在对组织被夹闭刺入时能够勾挂住组织,防止操作夹组件从组织上脱落。此外,夹翼前端设计有卡凸,能够使得夹翼相对于中间板相对位置始终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左右夹翼闭合时整体角度偏移。
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穿针具有收缩、回弹释放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夹翼和第二夹翼的穿针在产品出厂状态(未使用时)和使用时刺穿组织后的状态不同,由于穿针上具有防回位钩,其一旦插入穿针孔后不能从其中退出,因此,穿针在出厂状态下是折叠在夹翼内壁侧的,仅在使用后才穿过穿针孔。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的穿针为折角一体结构,折角处具有弹性角部,具有回弹特性,在初始状态夹翼闭合送入体内时,穿针处于弹性收拢状态,在到达组织止血位置夹翼张开时,穿针弹性张开至最大角度,夹住组织合拢夹翼时,穿针从中间板的穿针孔处贯穿。当夹翼闭合时,折角穿针的倒刺勾挂住中间板的穿针孔的边缘,使得夹翼能够始终处于闭合状态。
在中间板上设计有穿针孔和两个容置孔,在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两个夹翼闭合,两个穿针分别位于容置孔内,在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两个夹翼夹紧人体组织后,第一夹翼的穿针穿入穿针孔中,第二夹翼的穿针穿入第一容置孔中。穿针孔的形状与弯折针的截面形状一致,保证弯折针能够贯穿通过,且保证弯折针的倒刺能够贯穿后在穿针孔或容置孔的边缘勾挂住。借助于容置孔的设计,使得两个穿针能够合适地保持在夹翼内,不增大操作夹组件的空间,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穿针的组织固定功能。
在本发明的个别实施例中,穿针的弯折针与夹翼内壁相互铰接,弯折针在根部侧面具有一字型凸起拱面(半圆柱突起),夹翼的内侧面设计有吻合的一字型内凹弧面(半圆柱槽),当弯折针释放张开时,拱面与内凹弧面相互吻合。在初始状态夹翼闭合时,拱面和内凹弧面为相互错位状态,在该交错状态时,拱面与内凹弧面一定角度的错位使其具有回正的应力,使得弯折针具有张开的应力,所以当夹翼张开时,弯折针在回正应力状态下张开。
操作夹组件的基座的后侧为圆筒壁(插入芯管内部的段),其由均匀圆周分布的四个瓣片组成,在四个瓣片上分别具有一个凹孔,在芯管内壁的对应位置内嵌有环形圈,环形圈上设置有有四个突起珠,突起珠与凹孔相互卡套时芯管与基座能够连接一体。在操作夹组件夹持住组织闭合后,后拉芯管能够使得操作夹组件与操作夹组件的基座分离,基座后端分为四瓣的作用是使其具有一定弹性变形量,能够便于脱离。两个夹翼对应的致动索,在夹持后继续回拉可以从夹翼连接处拉断,使得整个操作夹组件从芯管上脱离。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适用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附图标记列表:
11 操作基环
12 杆体
13 第一操作环
14 第二操作环
15 第一滑杆
16 第二滑杆
17 渐缩段
18 芯管
19 操作夹组件
20 间隙
21 第一致动索
22 第二致动索
23 第一指垫
24 第二指垫
25 第一滑套
26 第二滑套
27 基座
28 铰接轴
29 第一夹翼
30 第二夹翼
31 中间板
32 第一穿针
33 第二穿针
34 夹爪
35 穿针孔
36 环形圈
37 突起珠
38 瓣片
39 凹孔
40 线性槽道
41 双弯折臂
42 铰接套
43 卡凸
44 环形槽
45 待夹紧对象
46 狭长槽
47 基体
48 弯折针
49 弹性角部
50 防回位钩
51 第一容置孔
52 第二容置孔
53 挡块
54 铰接座
55 轴孔
56 半圆柱槽
57 半圆柱突起
58 轴。

Claims (10)

1.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夹器械包括:
杆体(12),具有中空空间;
操作部,设置在杆体(12)的近端上;
操作夹组件(19),位于杆体(12)的远端;以及
致动索,连接在操作部和操作夹组件(19)之间,
其中,所述致动索被配置为在操作部的控制下使操作夹组件(19)的夹翼移动,以使操作夹组件(19)能够夹住人体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
操作基环(11),设置在杆体(12)的远离操作夹组件(19)的一端上;
第一操作环(13),设置在杆体(12)的杆身上,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杆体(12)的杆身滑动;以及
第二操作环(14),设置在杆体(12)的杆身上,与第一操作环(13)相对,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杆体(12)的杆身滑动;
其中,所述操作夹组件(19)包括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所述致动索包括第一致动索(21)和第二致动索(22);并且
其中,第一致动索(21)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在第一操作环(13)和第二夹翼(30)之间,并且第二致动索(22)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在第二操作环(14)和第一夹翼(29)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作环(13)上设置有第一指垫(23),并且所述第二操作环(14)上设置有第二指垫(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体(12)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第一滑杆(15)和第二滑杆(16)之间具有间隙(20),第一致动索(21)和第二致动索(22)的至少一部分容置在所述间隙(20)内;
所述第一操作环(13)包括第一滑套(25),所述第二操作环(14)包括第二滑套(26),第一滑套(25)套设在第一滑杆(15)上,并且第二滑套(26)套设在第二滑杆(16)上;
第一致动索(21)连接在第一滑套(25)上,并且第二致动索(22)连接在第二滑套(26)上;并且
所述第一指垫(23)的一端结合在第一滑套(25)上,中部结合在第一操作环(13)的环基上;所述第二指垫(24)的一端结合在第二滑套(26)上,中部结合在第二操作环(14)的环基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吻合夹器械还包括芯管(18),芯管(18)与杆体(12)的中空空间连通,操作夹组件(19)与芯管(18)连接;
所述操作夹组件(19)包括:
基座(27),用于与芯管(18)连接;
中间板(31),所述中间板(31)固定设置在基座(27)上并从基座(27)上朝向背离杆体(12)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夹翼(29),设置在中间板(31)的一侧;以及
所述第二夹翼(30),与第一夹翼(29)相对地设置在中间板(31)的另一侧,
其中,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通过共同的铰接轴(28)铰接在基座(27)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翼(29)的面向中间板(3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穿针(32);
所述中间板(31)上设置有连通第一夹翼(29)侧和第二夹翼(30)侧的穿针孔(35),用于所述第一穿针(32)穿过;
所述第二夹翼(30)的面向中间板(3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穿针(33),所述第二穿针(33)的长度小于第一穿针(32)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的远离基座(2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包括夹爪(34),第一夹翼(29)的弧形部和第二夹翼(30)的弧形部能够相互吻合,以大致封闭操作夹组件(19)的远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第一夹翼(29)的弧形部和/或第二夹翼(30)的弧形部上设置有朝向中间板(31)突出的多个卡凸(43);
在第一夹翼(29)或第二夹翼(30)闭合时,所述卡凸(43)抵靠在中间板(31)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板(31)上还设置有一个狭长槽(46),所述狭长槽(46)设置在穿针孔(35)的靠近基座(27)的一侧上,所述狭长槽(46)的纵向延长线延伸穿过穿针孔(35);
所述第一穿针(32)包括:
基体(47),设置在第一夹翼(29)的内壁上;
弯折针(48),相对于基体(47)呈非零角度,所述弯折针(48)面向基体(47)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50);以及
弹性角部(49),连接基体(47)和弯折针(48);
其中,所述弯折针(48)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以弹性角部(49)为旋转中心靠近基体(47)旋转,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基体(47)大致垂直的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29)闭合,所述弯折针(48)位于狭长槽(46)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29)夹紧人体组织后,所述弯折针(48)穿入穿针孔(35)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板(31)上还设置有第一容置孔(51)和第二容置孔(52),穿针孔(35)、第一容置孔(51)和第二容置孔(52)共线;
所述第一穿针(32)和第二穿针(33)分别包括:
基部;以及
弯折针,所述弯折针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回位钩(50);
其中,所述弯折针被配置为在压力作用下能够旋转靠近第一夹翼(29)或第二夹翼(30),在所述压力解除后弹性回位至与第一夹翼(29)或第二夹翼(30)大致垂直的位置;并且
其中,在所述吻合夹器械未使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闭合,第一夹翼(29)的弯折针位于第一容置孔(51)内,第二夹翼(30)的弯折针位于第二容置孔(52)内;并且在所述吻合夹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夹翼(29)和第二夹翼(30)夹紧人体组织后,第一夹翼(29)的弯折针穿入穿针孔(35)中,第二夹翼(30)的弯折针穿入第一容置孔(51)中。
CN202210274142.1A 2022-03-20 2022-03-20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Active CN1145874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4142.1A CN114587486B (zh) 2022-03-20 2022-03-20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4142.1A CN114587486B (zh) 2022-03-20 2022-03-20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7486A true CN114587486A (zh) 2022-06-07
CN114587486B CN114587486B (zh) 2023-11-10

Family

ID=81811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4142.1A Active CN114587486B (zh) 2022-03-20 2022-03-20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87486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1099A1 (en) * 2000-10-10 2004-06-10 Coalescent Surgical, Inc. Minimally invasive valve repair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US20050021052A1 (en) * 2003-07-07 2005-01-27 Andrew Kim Hydrodynamic suture passer
US7291157B1 (en) * 2006-06-12 2007-11-06 Cardica, Inc. Anastomosis tool with improved graft loading
US20160000433A1 (en) * 2014-07-01 2016-01-0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tic Clip With Needle Passer
CN206273250U (zh) * 2016-09-19 2017-06-23 石益海 内镜用三瓣式可脱落夹持装置
CN107550535A (zh) * 2017-09-22 2018-01-09 曹新广 一种内窥镜用吻合夹
CN108158617A (zh) * 2018-01-18 2018-06-15 张建国 内窥镜下使用的手术夹
CN209751134U (zh) * 2019-01-11 2019-12-10 瞿玉兴 腔镜下软组织缝合器及其末端执行机构
CN111374738A (zh) * 2018-12-29 2020-07-07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CN112401950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粘膜牵引装置和内窥系统
CN213075794U (zh) * 2020-03-30 2021-04-30 上海根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腹腔镜手术用缝合钉及其配套的持钉器
CN112752547A (zh) * 2018-09-24 2021-05-04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组织保持的侵略性特征的夹子
US20210259700A1 (en) * 2018-11-29 2021-08-26 Micro-Tech (Nanjing) Co., Ltd. Hemostasis and suturing conjoined dual-clamp capable of passing through channel of digestive endoscope and operation method
CN215306369U (zh) * 2021-06-09 2021-12-28 刘冰熔 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
US20220054156A1 (en) * 2019-05-05 2022-02-24 Micro-Tech (Nanjing) Co., Ltd. Slide slot type multi-arm clamp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1099A1 (en) * 2000-10-10 2004-06-10 Coalescent Surgical, Inc. Minimally invasive valve repair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US20050021052A1 (en) * 2003-07-07 2005-01-27 Andrew Kim Hydrodynamic suture passer
US7291157B1 (en) * 2006-06-12 2007-11-06 Cardica, Inc. Anastomosis tool with improved graft loading
US20160000433A1 (en) * 2014-07-01 2016-01-07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tic Clip With Needle Passer
CN206273250U (zh) * 2016-09-19 2017-06-23 石益海 内镜用三瓣式可脱落夹持装置
CN107550535A (zh) * 2017-09-22 2018-01-09 曹新广 一种内窥镜用吻合夹
CN108158617A (zh) * 2018-01-18 2018-06-15 张建国 内窥镜下使用的手术夹
CN112752547A (zh) * 2018-09-24 2021-05-04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组织保持的侵略性特征的夹子
US20210259700A1 (en) * 2018-11-29 2021-08-26 Micro-Tech (Nanjing) Co., Ltd. Hemostasis and suturing conjoined dual-clamp capable of passing through channel of digestive endoscope and operation method
CN111374738A (zh) * 2018-12-29 2020-07-07 江苏风和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穿刺芯组件和穿刺器
CN209751134U (zh) * 2019-01-11 2019-12-10 瞿玉兴 腔镜下软组织缝合器及其末端执行机构
US20220054156A1 (en) * 2019-05-05 2022-02-24 Micro-Tech (Nanjing) Co., Ltd. Slide slot type multi-arm clamp
CN213075794U (zh) * 2020-03-30 2021-04-30 上海根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腹腔镜手术用缝合钉及其配套的持钉器
CN112401950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粘膜牵引装置和内窥系统
CN215306369U (zh) * 2021-06-09 2021-12-28 刘冰熔 消化内镜下缝合用的锚定针式缝合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87486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9326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US11766262B2 (en) Devices for approximating tissue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US5871488A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US5993466A (en) Suturing instrument with multiple rotatably mounted spreadable needle holders
US5522839A (en) Dissecting forceps
US7175648B2 (en) Deep endoscopic staple and stapler
ES2383269T3 (es) Instrumento médico
WO2021022905A1 (zh) 一种组织夹闭装置
WO1998048705A9 (en) Suturing instrument with multiple rotatably mounted offset needle holder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EP3563775B1 (en) Port site closure instrument
EP2494929A1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US6146392A (en) Needle holding and manipulating instrument
US11712242B2 (en) Surgical port closure device
CN210811306U (zh) 一种组织夹闭装置
CN114587486A (zh) 一种内窥镜用增强固定双臂吻合夹器械
US11864752B2 (en) Endoscopic stitching device for supporting suture needles in various orientations
EP3895626A2 (en) Endoscopic stitching device for single hand operation
CN219814206U (zh) 一种消化内镜下缝合装置
JP2023539521A (ja) 組織の接近及び付着圧着用の把持デバイス、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