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83407B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83407B CN114583407B CN202210495724.2A CN202210495724A CN114583407B CN 114583407 B CN114583407 B CN 114583407B CN 202210495724 A CN202210495724 A CN 202210495724A CN 114583407 B CN114583407 B CN 1145834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onductive layer
- insulating layer
- electrochemical device
- thickn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电化学装置包括极耳组件,极耳组件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层叠设置,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大于第一导电层的拉伸强度,且绝缘层设于第一导电层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设置第一导电层与电芯中的电极极片连接,将电极极片的电能引出,并且在第一导电层外设置一个拉伸强度高于第一导电层的绝缘层,并且将绝缘层设于第一导电层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不仅可以为第一导电层提供支撑,同时能够分散第一导电层遭受冲击或挤压时的应力,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导电层发生断裂,提升第一导电层的抗弯折性能,延长极耳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电化学装置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中,例如小型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或者大中型的电瓶车、电动汽车、飞机、电动轮船以及电动工具等。目前,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除了提高电化学装置的性能外,如何提高电化学装置的使用寿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极耳组件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能提高电化学装置的安全稳定性并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极耳组件,极耳组件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层叠设置,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大于第一导电层的拉伸强度,且绝缘层设于第一导电层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还设有第一粘接层,第一粘接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绝缘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还设有钝化层,钝化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第一粘接层与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的厚度H1满足3μm≤H1≤1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氯丁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的厚度H2满足5μm≤H2≤30μm,第一导电层的厚度H3满足10μm≤H3≤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组件还包括绝缘件,绝缘件设于第一导电层背离绝缘层的一侧,和/或,绝缘件设于绝缘层背离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背离第一导电层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导电层,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大于第二导电层的拉伸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与绝缘层之间还设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粘接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绝缘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的厚度H4满足10μm≤H4≤5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均为铝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的材料包括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容纳于壳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于电极组件并伸出到壳体外。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芯。
第四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用于提供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包括极耳组件,极耳组件中设置第一导电层与电芯中的电极极片连接,将电极极片的电能引出,并且在第一导电层外设置一个拉伸强度高于第一导电层的绝缘层,并且将绝缘层设于第一导电层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不仅可以为第一导电层提供支撑,同时能够分散第一导电层遭受冲击或挤压时的应力,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导电层发生断裂,提升第一导电层的抗弯折性能,延长极耳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的极耳组件设于电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电芯;
10、极耳组件;101、第一导电层;102、绝缘层;103、第一粘接层;104、第二导电层;105、第二粘接层;106、第一极耳组件;107、第二极耳组件;108、绝缘件;
20、电芯主体;
201、壳体;203、第一极片引出部;204、第二极片引出部;205、第一包装部;206、第二包装部;207、第一区域;208、第二区域;209、第三区域;210、第四区域;211、电极组件;21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极耳组件。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极耳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极耳组件10连接于电极组件,用于将电极组件中的电能引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极耳组件10包括第一导电层101和绝缘层102,第一导电层101和绝缘层102层叠设置,绝缘层102的拉伸强度大于第一导电层101的拉伸强度,且绝缘层102设于第一导电层101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
在上述的方案中,设置第一导电层101与电芯中的电极极片连接,将电极极片的电能引出,并且在第一导电层101外设置一个拉伸强度高于第一导电层101的绝缘层102,并且将绝缘层102设于第一导电层101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不仅可以为第一导电层101提供支撑,同时能够分散第一导电层101遭受冲击或挤压时的应力,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导电层101发生断裂,提升第一导电层101的抗弯折性能,延长极耳组件1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层101的拉伸强度小于绝缘层102的拉伸强度。因此,当使用同样的材料制造极耳组件10时,使用第一导电层101的材料必须多于绝缘层102使用的材料才能达到与绝缘层102相同的抗拉效果。上述的结构通过将第一导电层101与绝缘层102进行复合,可以使用较少的金属材料达到相同的拉伸强度的效果,有效的节省了成本,同时降低了极耳组件10的厚度,节省了电芯1的空间,提升了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如图2所示,极耳组件10与电芯主体连接,极耳组件10通常从壳体201的开口212伸入至壳体201中,与电芯中的电极组件211连接。电极组件2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电极组件211可以是卷绕或层叠的方式设于壳体201中,因此电极组件具有一定的厚度。极耳组件10在壳体201中安装完成后,会朝向开口212的方向弯折。该部分在电芯受到撞击后,容易受到应力集中,进一步加剧弯折。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将极耳组件10中的绝缘层102设于第一导电层101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也就是将绝缘层102设于第一导电层101朝向壳体开口212的一侧,能够为第一导电层101提供更好的支撑,防止第一导电层101断裂失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绝缘层102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还设有第一粘接层103,第一粘接层103 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绝缘层102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的剥离强度。通过设置第一粘接层103能够有效的提升第一导电层101与绝缘层102之间的粘接牢固性。并且第一粘接层103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能够在发生跌落时,至少分散一部分集中于第一导电层101上的应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03的厚度H1满足3μm≤H1≤15μm。并且,第一粘接层的粘接力>15N/8mm,第一粘接层103与第一导电层101的剥离强度>6N/15mm。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合理的第一粘接层103的厚度,在保证第一导电层101与绝缘层102之间的粘接强度的同时,降低极耳组件10整体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03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还设有钝化层,钝化层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第一粘接层103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的剥离强度。
可选地,钝化层可以是在第一导电层101朝向第一粘接层103的一侧上设置的多个凸起或多个凹陷。通过设置钝化层,能够提升第一粘接层103与第一导电层101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102的厚度H2满足5μm≤H2≤30μm,第一导电层101的厚度H3满足10μm≤H3≤100μm。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绝缘层102的厚度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实现有效的提升第一导电层101的拉伸强度防止跌落时应力集中的效果。第一导电层101的厚度不能过小,需要满足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电导率的稳定性,并且第一导电层101的厚度也不能过大,要考虑极耳组件10的体积以及材料成本。因此,设置上述范围厚度的第一导电层101能够合理的平衡上述两个要求,达到电导率稳定的同时,极耳组件10的厚度与体积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绝缘层102背离第一导电层101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导电层104,绝缘层102的拉伸强度大于第二导电层104的拉伸强度。
上述的结构,在两个导电层中设置拉伸强度较大的绝缘层102,能够在保证导电效果的同时,提升电极组件的拉伸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第二导电层104的拉伸强度均小于绝缘层102的拉伸强度。因此,当使用同样的材料制造极耳组件10时,使用第一导电层101或者第二导电层104的材料必须多于绝缘层102使用的材料才能达到与绝缘层相同的抗拉效果。
上述的结构通过将第一导电层101、绝缘层102以及第二导电层104进行复合,可以使用较少的金属材料达到相同的拉伸强度的效果,有效的节省了成本,同时降低了极耳组件10的厚度,节省了电芯1的空间,提升了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导电层104与绝缘层102之间还设有第二粘接层105,第二粘接层105与第二导电层104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绝缘层102与第二导电层104之间的剥离强度。
上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第二粘接层105将第二导电层104与绝缘层102之间进行牢固连接,防止第二粘接层105与第二导电层104剥离,导致第二导电层104在受力时发生断裂,导致电芯1失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104的厚度H4满足10μm≤H4≤50μm。
第二导电层104的厚度,同样需要满足电导率稳定并且极耳组件10的厚度与体积也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因此,设置上述范围厚度的第二导电层104能够达到上述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第二导电层104均为铝层。铝层与绝缘材料之间能具有较好的粘合性,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有利于第一导电层101、第二导电层104与绝缘层102之间良好的粘合性能,在不设置粘接层的条件下能够有效提升极耳组件10的拉伸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102的材料可以包括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的材料均具有一定弹性,拉伸强度高于铝。将上述的材料与第一导电层101复合后,可提升极耳组件10整体的拉伸强度以及抗弯折性能。并且将第一导电层101与绝缘层102复合,可提升第一导电层101耐电解液腐蚀和耐高温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绝缘层102的材料可以是上述几种材料中的任意几种进行复合制成,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103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氯丁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粘接层103的材料可以是上述几种材料中的任意几种进行复合制成。同样能够达到上述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芯1,请参考图2、图6及图7,电芯1包括电芯主体20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极耳组件10。电芯主体20包括壳体201以及电极组件211。电极组件211容纳于壳体201。极耳的第一导电层101电连接于电极组件211并伸出到壳体201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电芯主体20是电芯1实现充放电功能的部分。电芯主体20包括壳体201、电极组件(图中未示出)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容纳于电芯1壳体201内。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电芯主体20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工作。正极极片以及负极极片的表面还设有活性材料。
示例性地,正极极片连接有第一极片引出部203,负极极片连接有第二极片引出部204。第一极片引出部203以及第二极片引出部204的制造材料可以分别与第一极片以及第二极片相同,但是第一极片以及第二极片上均未设置活性材料。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的极耳组件10包括第一极耳组件106以及第二极耳组件107。第一极耳组件106的一端伸出到壳体201的外部并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一极耳组件106的另一端与第一极片引出部203连接。第二极耳组件107的一端伸出到壳体201的外部并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二极耳组件107的另一端与第二极片引出部204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极耳组件106与第一极片引出部20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第二极耳组件107与第二极片引出部204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极耳组件10用于将电极组件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以实现电极组件的充电和放电。
电芯1可以是锂离子电芯、钠锂离子电芯、钠离子电芯、镁离子电芯或其它类型的电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可选的,电芯1为软包电芯1。
示例性地,壳体201由铝塑膜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壳体201包括第一包装部205和第二包装部206,第一包装部205连接第二包装部206,且第一包装部205和第二包装部206沿连接位置可以进行折叠,使得第一包装部205和第二包装部206重叠,从而包覆电极组件。
示例性地,第一包装部205包括第一区域207和从第一区域207的周侧向外延伸的第二区域208,第二包装部206包括第三区域209和从第三区域209的周侧向外延伸的第四区域210。在第一包装部205和第二包装部206沿连接位置折叠后,第一区域207和第三区域209共同夹持电极组件,第二区域208和第四区域210重合并密封连接。第一极片引出部203以及第二极片引出部204分别从第二区域208和第四区域210之间穿过,以与电极组件电连接。
示例性的,极耳组件10的结构可以与本申请前述任意实施例中的相同,并且极耳组件10中的第一导电层101与电极组件电连接。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在第一导电层101的一侧层叠设置绝缘层102,能够有效提升极耳组件10的拉伸强度以及抗弯折性能,有效延长电芯1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1以及图2,极耳组件10还包括绝缘件108,绝缘件108位于极耳组件10与壳体201之间并连接于壳体201。在上述的结构中,当电芯1头部受力时,绝缘层102将第一导电层101受到的应力进行进一步分散,其中绝缘件108也可以吸收部分应力,缓解第一导电层101的应力应力集中,进一步提升极耳组件10的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绝缘件108还可以保证极耳组件10的绝缘性能防止电能外泄或者短路,同时绝缘件108还能起到密封防尘以及保护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用于向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用电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显示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等,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并不限于上述的几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对电池组中的电芯1的端部进行碰撞或者挤压时,由于电芯1中设置的极耳组件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能够有效提升极耳组件10的拉伸强度,因此能够将碰撞对极耳组件10产生的应力进行分散,并且也能有效抵抗弯折损坏,因此能够有效的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保证用电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与使用安全性。
下面介绍本申请中的几个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极耳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
上述的极耳组件10的制作方法是:
1)取厚度为10μm至100μm的铝带(即第一导电层101),并取厚度为5μm至30μm的PP/PET层(即绝缘层102)。
2)将铝带与PP/PET材料进行热复合或胶水粘接,形成复合金属带。
取上述的复合金属带与纯铝制金属带分别进行拉伸强度测试。将复合金属带及纯铝金属带裁取宽15mm,长150mm样条进行拉伸测试,拉力机中拉伸样条的夹具间距100mm,拉伸速度30mm/min。具体测试结果请参阅表1。其中各组别金属带构成如下:
组别1: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20um PP层通过热复合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2: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3:取厚度为9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热复合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4:取厚度为100um的铝箔,制备成金属带。
表1 极耳组件的拉伸测试结果
将组别1-3分别与组别4对比可知,与仅由铝箔制备的金属带相比,加入绝缘层的金属带具有更大的拉伸强度,且延展率也大幅提高。由组别2和组别3比较可知,铝箔和绝缘层采用胶水粘合或热复合,制备得到的金属带均具有较大的拉伸强度。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极耳组件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并且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之间还设有第一粘接层103。
上述的极耳组件的制作方法是:
1)于铝带(即第一导电层101)的一侧涂布胶水,涂布厚度可为3~15μm,静置至胶水在铝带表面成膜;其中,胶水可以为环氧树脂胶水或者氯丁胶。胶水要求耐高温≥200℃不融化,抗电解液腐蚀(浸泡85℃和24H无变化)、耐高温高湿水汽侵蚀,密封性好。同时粘结力>15N/8mm(65℃和7D),胶水和铝带剥离强度>6N/15mm。
2)在成膜的胶水(即第一粘接层103)上覆盖PP或PET层(即绝缘层102),静置至铝带与PP或PET层粘接牢固;
取上述的复合金属带与纯铝制金属带裁取宽15mm,长150mm样条进行弯折测试,在室温环境下,将金属带弯折180°,记录断裂前的折叠次数。具体结果参见表2。其中各组别金属带构成如下:
组别5: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20um PP层通过热复合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6: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7:取厚度为9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热复合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8:取厚度为100um的铝箔,制备成金属带。
表2极耳组件的弯折测试结果
将组别5-7分别与组别8对比可知,与仅由铝箔制备的金属带相比,加入绝缘层的金属带具有更好的抗弯折能力。由组别6和组别7比较可知,铝箔和绝缘层采用胶水粘合或热复合,制备得到的金属带的断裂弯折次数均有大幅提升。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极耳组件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并且第一导电层101以及绝缘层102之间还设有第一粘接层103。
上述的极耳组件的制作方法是:
1)于铝带或者钢箔(即第一导电层101)的一侧涂布胶水,涂布厚度可为3~15μm,静置至胶水在铝带表面成膜;其中,胶水可以为环氧树脂胶水或者氯丁胶。胶水要求耐高温≥200℃不融化,抗电解液腐蚀(浸泡85℃和24H无变化)、耐高温高湿水汽侵蚀,密封性好。同时粘结力>15N/8mm(65℃和7D),胶水和铝带剥离强度>6N/15mm。
2)在成膜的胶水(即第一粘接层103)上覆盖PP或PET层(即绝缘层102),静置至铝带与PP或PET层粘接牢固,得到复合金属带(即极耳组件10)。
取复合金属带(其中铝带厚度80um、胶水厚度10μm、PET厚度10um)裁取宽15mm,长150mm样条进行耐高温测试。样条与密封材料(即绝缘件108,绝缘件108的材料为聚乙烯)在不同焊接温度下进行超声焊接,形成带密封的复合金属带(即极耳组件10)。将带密封的复合金属带(即极耳组件10)弯折90°后放置于电解液中,测试金属带中铝箔和绝缘层是否产生分层,测试密封效果。具体焊接条件和测试结果见表3。
表3极耳组件的耐热、耐腐蚀测试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在200℃焊接密封绝缘件,密封绝缘件和极耳组件之间不会产生漏液通道,同时极耳组件未出现分层现象,证明本申请提供的极耳组件在200℃的焊接温度下加工以及电解液腐蚀下,第一粘接层仍然能有效粘合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当焊接温度在220℃以上时,开始出现密封件轻微烫伤的现象,但极耳中仍然未出现分层现象,表明第一粘接层仍然能有效粘合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3、图6以及图7。电芯1包括壳体201、电极组件以及极耳组件10。第一导电层101电连接于电极组件并伸出至壳体201外。
将设有不同结构的极耳组件10的电芯1进行跌落测试,每个实例设置10个重复。将电芯置于专用夹具,电芯有极耳一侧朝向钢板表面,从10cm高度放置电池跌落,重复5000次。每跌落1000次,对电池测量电压和内阻。测试过程中,检查电芯外观,若电池出现漏液、着火等异常情况,则停止继续跌落。对完成跌落测试的电池进行拆解电芯,统计极耳断裂的比例。结果如下表4所示。其中各组别金属带构成如下:
组别9: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10:取厚度为70um的铝箔和厚度为2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11:取厚度为100um的铝箔,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12:取厚度为80um的铝箔和厚度为1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13:取厚度为70um的铝箔和厚度为20um PET层,通过厚度为10 um的胶水将铝箔和PET层粘接固定在一起,制备成金属带。
组别14:取厚度为100um的铝箔,制备成金属带。
表4极耳断裂比例
从上述表4中的跌落试验结果可知,纯铝带极耳断裂较多,设置有绝缘层的极耳具有更好的抗碰撞能力,能显著改善极耳断裂性能。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极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件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绝缘层层叠设置,所述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拉伸强度,且所述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承受弯折应力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还设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还设有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H1满足3μm≤H1≤15μ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材料包括环氧树脂、氯丁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厚度H2满足5μm≤H2≤30μm,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H3满足10μm≤H3≤1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绝缘层的一侧,和/或,所述绝缘件设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导电层,所述绝缘层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拉伸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绝缘层之间还设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H4满足10μm≤H4≤5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均为铝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包括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所述电化学装置用于提供电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95724.2A CN114583407B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95724.2A CN114583407B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83407A CN114583407A (zh) | 2022-06-03 |
CN114583407B true CN114583407B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1767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95724.2A Active CN114583407B (zh) | 2022-05-09 | 2022-05-09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83407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60023471A (ko) * | 2004-09-09 | 2006-03-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 |
CN106910897A (zh) * | 2017-03-02 | 2017-06-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流体及其极片和电池 |
CN112825381A (zh) * | 2019-11-19 | 2021-05-21 | 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
CN114447265A (zh) * | 2020-11-06 | 2022-05-06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
-
2022
- 2022-05-09 CN CN202210495724.2A patent/CN1145834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60023471A (ko) * | 2004-09-09 | 2006-03-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 |
CN106910897A (zh) * | 2017-03-02 | 2017-06-30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流体及其极片和电池 |
CN112825381A (zh) * | 2019-11-19 | 2021-05-21 | 深圳市海鸿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的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
CN114447265A (zh) * | 2020-11-06 | 2022-05-06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83407A (zh) | 2022-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66418B1 (ko) | 전극리드-전극 탭 결합부 보호용 필름부재를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전지셀 | |
US7722984B2 (en) | Reinforced pouch type secondary battery | |
US8318339B2 (en) | Battery pack | |
KR20220084357A (ko) | 이차 전지, 전지 모듈 및 전지를 전원으로 사용하는 장치 | |
US20190027717A1 (en) | Top cover assembly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 |
EP3817082A1 (en) | Pouch cas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 |
US9419253B2 (en) | Battery pack and its fabricating method,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40243338A1 (en) |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ntaining same | |
CN116093339A (zh)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
JP2014120369A (ja) | 電池パック | |
CN114583407B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5498354B (zh) |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 |
KR102221781B1 (ko) | 배터리 팩 | |
CN113097434B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12103411B (zh) |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KR102006203B1 (ko) | 절연성이 개선된 파우치 외장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 |
CN113097617A (zh) |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
KR20220033944A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차 전지 | |
KR20080037195A (ko) | 파우치 외장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 |
CN219979778U (zh) | 一种电池 | |
EP4250456A1 (en) | Battery pack including pcm hav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directly joined with battery cell | |
EP4224596A1 (en) | Battery module having function of detecting electrolyte leakag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 |
KR102422515B1 (ko) | 배터리 팩 | |
CN115036628A (zh) | 电芯及用电装置 | |
KR20230021335A (ko) |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