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3375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3375A
CN114553375A CN202210046401.5A CN202210046401A CN114553375A CN 114553375 A CN114553375 A CN 114553375A CN 202210046401 A CN202210046401 A CN 202210046401A CN 114553375 A CN114553375 A CN 114553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time interval
packet
retransmission
origin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64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明�
林惠东
赵瑞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ingsoft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ingsoft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ingsoft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ingsoft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64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533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53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33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确定每一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备份数据包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由此,可以提高数据接收方的数据接收成功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通过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来恢复出错的报文,是通信中用于处理信道所带来差错的方法之一。
现有技术中,发送方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时,采用的是短时间内连续重传的方式。然而,短时间内连续重传并无法应对短时间内大面积连续丢包的场景。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包括:
获取实时丢包率;
基于所述实时丢包率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基于所述重传次数N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实时丢包率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包括:
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所属的目标数据类型;
以所述实时丢包率为关键字,查找所述目标数据类型下的丢包率和重传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查找结果,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针对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利用预设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一个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的随机数;
将所述随机数确定为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时间间隔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所述协商消息携带候选时间间隔,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判断结果,若所述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将所述候选时间间隔确定为目标时间间隔;若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重新确定一个候选时间间隔,并返回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的步骤。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包括:
查找历史接收队列,所述历史接收队列用于存储已接收到的历史数据包;
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其中,所述设定条件至少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之间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时间间隔,且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包大小一致、包类型一致;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未查找到满足所述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不为冗余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作为历史数据包存储至所述历史接收队列。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开启校验和校验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条件还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校验和一致。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备份模块,用于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重传间隔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丢包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传输程序,以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即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并且,该N个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实现了散列重传,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短时间内连续重传的方式而言,能够在出现大面积连续丢包的情况下,有效避免重传包全部丢失,提高数据接收方的数据接收成功率;并且,通过在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内将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数据包发送给第二设备,能够使得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之间的发送时间间隔以及目标时间间隔来过滤冗余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实施例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实施例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做出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作为一个实施例,该数据传输方法可应用于第一设备,这里,第一设备作为数据发送方。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上述第二设备为数据接收方。
上述原始数据包可以是RTCP(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包,也可以是其他协议类型的数据包,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的原始数据包的协议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根据网络当前的实时丢包率来确定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其中,实时丢包率越高,重传次数N的值越大,也即,实时丢包率和重传次数N呈正相关关系。通过该种设置,可以在网络的实时丢包率较高的情况下,自适应增大重传次数,从而提高第二设备的接收成功率。
基于此,第一设备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的具体实现可包括:第一设备获取实时丢包率,基于实时丢包率确定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基于重传次数N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其中,作为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根据网络当前的实时丢包率确定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的具体实现包括:确定原始数据包所属的目标数据类型,以实时丢包率为关键字,查找目标数据类型下的丢包率和重传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查找结果,确定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针对待传输的原始数据包不同的数据类型,设置不同的实时丢包率和重传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该种处理,可以实现根据不同类型的原始数据包,定制不同的重传策略,满足多场景的应用。
步骤102、第一设备确定每一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步骤103、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
首先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备份数据包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可选的,第一设备可以在首次向第二设备传输原始数据包之前,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例如6ms~20ms之间);或者周期性地与第二设备协商一个目标时间间隔,也即,目标时间间隔可定期更新;再或者,第一设备可以响应于用户操作,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也即,第一设备可根据用户需求来更新目标时间间隔。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的具体实现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该协商消息携带候选时间间隔,以指示第二设备判断其是否支持该候选时间间隔。这里的候选时间间隔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设备上配置的一个默认值。
之后,第一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判断结果。若判断结果指示第二设备支持该候选时间间隔,那么第一设备可将该候选时间间隔确定为目标时间间隔,相应的,第二设备也将在本地配置该目标时间间隔,以便后续根据该目标时间间隔来判断是否保留接收到的数据包。
反之,若判断结果指示第二设备不支持候选时间间隔,则第一设备可重新确定一个候选时间间隔,并返回向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的步骤,直至接收到指示第二设备支持当前接收到的协商消息中携带的候选时间间隔的判断结果。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将用户重新设置的候选时间间隔确定为新的候选时间间隔,并将该新的候选时间间隔携带在上述协商消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
作为另一个可选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按照被配置的调整规则对候选时间间隔进行调整,得到新的候选时间间隔。
可选的,上述调整规则可以是步进调整规则,也即,第一设备可将当前的候选时间间隔加上预设的步进值,或者减去预设的步进值,得到新的候选时间间隔。当然,这仅仅是调整规则的一种示例,在实践中,还可以设置其他调整规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第一设备可根据该目标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多次发送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第二设备则可根据该目标时间间隔来判断是否保留接收到的数据包。至于第一设备是如何根据该目标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多次发送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以及第二设备是如何根据该目标时间间隔来判断是否保留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在下文中详细说明,这里暂不详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确定每一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的具体实现可包括:第一设备针对每一备份数据包,利用预设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一个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目标时间间隔的随机数,将该随机数确定为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之后,第一设备可首先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然后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
举例来说,假设目标时间间隔为6ms,重传次数N的具体值为3,也即,第一设备可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3个备份数据包,为描述方便,分别记为备份数据包1、备份数据包2、备份数据包3。
假设第一设备针对备份数据包1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2ms,针对备份数据包2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3ms,针对备份数据包3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5ms。那么,第一设备将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2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1;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3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2,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5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3。
再假设目标时间间隔为6ms,重传次数N的具体值为5,也即,第一设备可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5个备份数据包,为描述方便,分别记为备份数据包1、备份数据包2、备份数据包3、备份数据包4、备份数据包5。
假设第一设备针对备份数据包1和备份数据包2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1ms,针对备份数据包3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2ms,针对备份数据包4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3ms,针对备份数据包5确定的重传时间间隔为4ms。那么,第一设备将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1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1和备份数据包2;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2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3,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3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4,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间隔4ms的时间再次向第二设备发送备份数据包5。
由此可见,第一设备在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将在目标时间间隔内,完成多个备份数据包的发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即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并且,该N个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实现了散列重传,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短时间内连续重传的方式而言,能够在出现大面积连续丢包的情况下,有效避免重传包全部丢失,提高数据接收方的数据接收成功率;并且,通过在目标时间间隔内将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数据包发送给第二设备,能够使得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之间的发送时间间隔以及目标时间间隔来过滤冗余包。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作为一个实施例,该数据传输方法可应用于第二设备,这里,第二设备作为数据接收方。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
由图1所示实施例的描述可知,第一设备先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然后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在理想情况下,第一设备将先接收到原始数据包,之后依次接收到N个备份数据包。当然,在网络异常情况下,第一设备可能接收到原始数据包和N个备份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也可能既接收不到原始数据包,也接收不到备份数据包。
步骤202、第二设备在确定上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上述数据包。
由上述描述可知,对于某一个原始数据包,第二设备有可能既接收到该原始数据包,又接收到该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也有可能未接收到该原始数据包,而接收到该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
不论属于上述哪一种情况,第二设备在已经接收到原始数据包或者一个备份数据包之后,所接收到的其他的备份数据包都属于冗余数据包,也即可视作重复包,进而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做丢弃处理。
这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可确定该数据包是否为冗余数据包,若是,则丢弃该数据包。当然,若确定该数据包不为冗余数据包,则第二设备可对该数据包做相应处理,对此本发明不做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可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该数据包是否为冗余数据包:查找历史接收队列,该历史接收队列用于存储已接收到且未做丢弃处理的的历史数据包,若从历史接收队列中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上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这里,设定条件至少包括: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之间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目标时间间隔,且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包大小一致、包类型一致。
可选的,在第二设备被配置为开启校验和校验的情况下,上述设定条件还可包括: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校验和一致。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结合时间间隔、数据包类型、包大小,和/或校验和来进行去重处理,这相较于仅仅基于时间间隔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准确度较高。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该图3所示流程在上述图1和图3所示流程的基础上,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
步骤302、第一设备基于实时丢包率确定待发送的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步骤303、第一设备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步骤304、第一设备确定每一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步骤305、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
步骤306、第一设备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
步骤307、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
步骤308、第二设备查找历史接收队列,若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执行步骤309,若未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执行步骤310。
步骤309、第二设备将步骤307中接收到的数据包确定为冗余数据包,并丢弃该数据包。
步骤310、第二设备确定步骤307中接收到的数据包不是冗余数据包,并将该数据包作为历史数据包存储至历史接收队列。
至于步骤301至步骤310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见上述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后,即向第二设备发送N个备份数据包,并且,该N个备份数据包与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实现了散列重传,这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短时间内连续重传的方式而言,能够在出现大面积连续丢包的情况下,有效避免重传包全部丢失,提高数据接收方的数据接收成功率;并且,通过第一设备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与第二设备协商出一个目标时间间隔,并在目标时间间隔内将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数据包发送给第二设备,能够使得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之间的发送时间间隔来过滤冗余包。
与前述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发明还提供数据传输装置的实施例。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实施例框图。作为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可应用于第一设备,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
备份模块41,用于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重传间隔确定模块42,用于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发送模块43,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备份模块41,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实时丢包率;
次数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实时丢包率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备份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重传次数N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次数确定单元,包括:
类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所属的目标数据类型;
查找单元,用于以所述实时丢包率为关键字,查找所述目标数据类型下的丢包率和重传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查找结果,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重传间隔确定模块42,具体用于
针对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利用预设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一个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的随机数;
将所述随机数确定为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图中未示出):协商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所述协商消息携带候选时间间隔,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判断结果;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将所述候选时间间隔确定为目标时间间隔;
第三确定单元,若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重新确定一个候选时间间隔。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实施例框图。作为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可应用于第二设备,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5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各不相同,且所述重传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时间间隔;
丢包模块52,用于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丢包模块52,包括:
查找单元,用于查找历史接收队列,所述历史接收队列用于存储已接收到且未做丢弃处理的历史数据包;
冗余包确定单元,用于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其中,所述设定条件至少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之间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时间间隔,且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包大小一致、包类型一致;
所述装置还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未查找到满足所述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不为冗余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作为历史数据包存储至所述历史接收队列。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开启校验和校验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条件还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校验和一致。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电子设备6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存储器6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604和其他用户接口603。电子设备6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6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6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6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6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605。
其中,用户接口6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或者点击设备(例如,鼠标,轨迹球(trackball))、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6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RAM,DRRAM)。本文描述的存储器6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6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单元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操作系统6021和应用程序6022。
其中,操作系统6021,包含各种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应用程序6022,包含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媒体播放器(MediaPlayer)、浏览器(Browser)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业务。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6022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调用存储器602存储的程序或指令,具体的,可以是应用程序6022中存储的程序或指令,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步骤,例如包括:
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或者,
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601中,或者由处理器601实现。处理器6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6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6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单元组合执行完成。软件单元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602,处理器601读取存储器6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本文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申请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
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单元来实现本文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如图6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可执行如图1-3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所有步骤,进而实现图1-3中数据传输的技术效果,具体请参照图1-3相关描述,为简洁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这里的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其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硬盘或固态硬盘;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当存储介质中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在电子设备侧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传输程序,以实现以下在电子设备侧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或者,
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包括:
获取实时丢包率;
基于所述实时丢包率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基于所述重传次数N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实时丢包率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包括:
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所属的目标数据类型;
以所述实时丢包率为关键字,查找所述目标数据类型下的丢包率和重传次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于查找结果,确定所述原始数据包的重传次数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包括:
针对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利用预设的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一个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的随机数;
将所述随机数确定为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间隔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所述协商消息携带候选时间间隔,以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判断是否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判断结果,若所述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将所述候选时间间隔确定为目标时间间隔;若判断结果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支持所述候选时间间隔,则重新确定一个候选时间间隔,并返回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协商消息的步骤。
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包括:
查找历史接收队列,所述历史接收队列用于存储已接收到且未做丢弃处理的历史数据包;
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查找到满足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其中,所述设定条件至少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之间的接收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时间间隔,且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包大小一致、包类型一致;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从所述历史接收队列中未查找到满足所述设定条件的历史数据包,则确定所述数据包不为冗余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作为历史数据包存储至所述历史接收队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被配置为开启校验和校验的情况下,所述设定条件还包括:所述数据包与历史数据包的校验和一致。
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包括:
备份模块,用于在向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之前,对所述原始数据包进行备份,得到N个备份数据包;
重传间隔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与所述原始数据包之间的重传时间间隔,其中,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备份数据包。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包,并按照对应的重传时间间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N个所述原始数据包的备份数据包,每一所述备份数据包对应的所述重传时间间隔不完全相同,且小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目标时间间隔;
丢包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数据包为冗余数据包的情况下,丢弃所述数据包。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数据传输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5或6~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5或6~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210046401.5A 2022-01-14 2022-01-14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5533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6401.5A CN114553375A (zh) 2022-01-14 2022-01-14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6401.5A CN114553375A (zh) 2022-01-14 2022-01-14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3375A true CN114553375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7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6401.5A Pending CN114553375A (zh) 2022-01-14 2022-01-14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533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9632A (zh) * 2023-09-12 2023-10-24 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重传次数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9632A (zh) * 2023-09-12 2023-10-24 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重传次数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39632B (zh) * 2023-09-12 2023-11-28 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重传次数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5784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8751682B2 (en) Data transfer using high speed connection, high integrity connection, and descriptor
WO2021004056A1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rdma网卡
CN110391879B (zh) 数据传输网络的丢包恢复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WO2017088572A1 (zh) 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H11143845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間のメッセージ送信用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WO201202733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sub-packet error correction
CN110247736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67660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664718A (zh) 无线侧tcp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CN111181698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5533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1039218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
CN109120385B (zh) 一种基于数据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055193B (zh) 一种数据多播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554429B2 (en) Efficient error control techniques for TCP-based multicast networks
CN111654505B (zh) Udp数据包可靠传输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067503B (zh)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装置
US10461892B2 (en)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CN117040692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WO2015100932A1 (zh)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852445B (zh)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38506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计算机设备
WO2014118720A1 (en) Reporting errors on serial interfaces to application layers for flexible error handling approach selection
CN117527793B (zh) 基于加密协议带宽的断点续传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