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2445B -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2445B
CN113852445B CN202110998135.1A CN202110998135A CN113852445B CN 113852445 B CN113852445 B CN 113852445B CN 202110998135 A CN202110998135 A CN 202110998135A CN 113852445 B CN113852445 B CN 1138524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equence number
response
length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81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2445A (zh
Inventor
高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Yunhai Guochuang Cloud Computing Equipment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Yunhai Guochuang Cloud Computing Equipment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Yunhai Guochuang Cloud Computing Equipment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Yunhai Guochuang Cloud Computing Equipment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81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2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2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2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4Adaptation or special uses of UDP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本发明通过合理设置序列号,引入超时重传机制和确认应答机制,提高传输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领域涉及云计算领域,更具体地,特别是指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USB over Ethernet(以太网通用串行总线)技术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分布式KVM(Keyboard Video Mouse,键盘、显示器或鼠标)控制系统中,由于主机端和KVM客户端通常要基于网络环境分布于异地,故每个主机与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设备之间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现有USBover Ethernet技术方案传输层容错能力较弱,当出现丢包、乱包、重复包时,容易出现USB设备无法识别、数据传输过程中断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在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序列号,引入超时重传机制和确认应答机制,提高传输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硬件逻辑实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尤其是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系统,包括:第一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第一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第二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第二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采集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第三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方法步骤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在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序列号,引入超时重传机制和确认应答机制,提高传输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硬件逻辑实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尤其是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计算机设备的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实施例。图1示出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
S1、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
S2、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
S3、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
S4、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按照USB协议,USB数据传输类型分为控制传输、中断传输、批量传输和同步传输四种类型。可以按优先级(控制传输和批量传输的优先级低于中断传输和同步传输的优先级)调度不同的传输请求发送给后级以太网逻辑;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类型将数据包分别送给控制传输逻辑、中断传输逻辑、批量传输逻辑和同步传输逻辑处理;同步传输的特点是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允许有一定的误码率,所以对于同步传输数据直接采用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报文发送,不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对于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通过引入数据超时重传机制和数据确认应答机制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所有实现方式采用硬件逻辑实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发送端判断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如果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则将待发送数据写入发送数据缓冲区,更新nxt_seq#(nextsequence number,下一个序列号,作为发送数据缓冲区写指针)为初始值加数据包长度;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由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和发送数据缓冲区已用空间决定,即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发送数据缓冲区已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如果待发送数据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则发送数据会堆压在发送协议层逻辑,发送端会按照设置的时间间隔发送请求接收端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的ping报文,接收端收到该报文后会将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发送给发送端。
发送端从发送缓冲区中取出一包数据发送,同时将send_seq#(send sequencenumber,发送序列号,作为发送数据缓冲区读指针)和数据包的长度一同发送给接收端,此时发送端启动发送定时器。
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
接收端判断收到的数据包的send_seq#和本地ack_seq#(acknowledge sequencenumber,应答序列号,作为接收数据缓冲区写指针)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将该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同时更新ack_seq#为初始值加数据包长度;如果send_seq#小于本地ack_seq#则将该数据包丢弃,不更新ack_seq#;如果send_seq#大于本地ack_seq#,则上报接收序列号错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当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一包数据时更新rcv_seq#(receive sequence number,接收序列号,作为接收数据缓冲区读指针)为初始值加上述数据包的长度。
接收端发送应答包给发送端,应答包中包含ack_seq#和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由rcv_seq#、ack_seq#和接收数据缓冲区大小决定,即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接收数据缓冲区大小-(ack_seq#-rcv_seq#)。如果发送端在设置的超时时间内收到应答包,则复位发送定时器;否则,重新发送数据包,并重启发送定时器;如果重新发送数据包的次数超过设置的重传次数值,则上报超时错误。
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发送端判断本地send_seq#和上一发送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ack_seq#,若相等,则更新本地send_seq#的值为ack_seq#;同时,根据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更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若不相等,则上报发送序列号错误。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有4KB发送数据缓冲区,接收端有4KB接收数据缓冲区,缓冲区大小视具体设计而定,本实施例中设置为4KB;初始序列号为10,初始序列号可以随机选取,本实施例设置为10,序列号为32位的无符号数,低12位用于数据缓冲区读写指针。
本发明实施例在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和批量传输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序列号,引入超时重传机制和确认应答机制,提高传输层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硬件逻辑实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尤其是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均可以相互交叉、替换、增加、删减,因此,这些合理的排列组合变换之于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且不应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在实施例之上。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系统。如图2所示,系统200包括如下模块:第一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第一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第二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第二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采集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还包括第三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指令由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下步骤:S1、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S2、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S3、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S4、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还包括: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还包括: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还包括: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计算机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以如图3所示的装置为例,在该装置中包括一个处理器301以及一个存储器302。
处理器301和存储器30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3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3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3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
存储器3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3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3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本地模块。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一个或者多个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对应的计算机指令303存储在存储器302中,当被处理器301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
执行上述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计算机设备的任何一个实施例,可以达到与之对应的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如图4所示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为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401存储有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上方法的计算机程序402。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来完成,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程序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等。上述计算机程序的实施例,可以达到与之对应的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类似的效果。
以上是本发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根据这里描述的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功能、步骤和/或动作不需以任何特定顺序执行。此外,尽管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元素可以以个体形式描述或要求,但除非明确限制为单数,也可以理解为多个。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支持例外情况,单数形式“一个”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的任意和所有可能组合。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
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
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
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还包括:
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
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
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5.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判断所述数据包的发送序列号是否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
第一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所述数据包的所述发送序列号与接收端本地的应答序列号相等,将所述数据包写入接收数据缓冲区,并更新所述应答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
第二判断模块,配置用于判断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是否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以及
第二更新模块,配置用于响应于发送端本地的发送序列号和上一次发送的数据包的长度的和等于所述应答序列号,将所述发送序列号更新为所述应答序列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配置用于:
判断待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并更新下一个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待发送数据长度;以及
从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按照顺序发送数据包,并在所述数据包上附加发送序列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还包括采集模块,配置用于:
响应于待发送数据的长度大于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堆压在协议层逻辑;
每隔预设时间获取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并根据所述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确定所述发送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还包括第三更新模块,配置用于:
响应于接收端协议层逻辑从接收数据缓冲区中读取数据包,更新接收序列号为初始值加所述数据包的长度,并根据所述接收序列号更新接收数据缓冲区剩余可用空间大小。
9.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0998135.1A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8524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8135.1A CN113852445B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8135.1A CN113852445B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445A CN113852445A (zh) 2021-12-28
CN113852445B true CN113852445B (zh) 2023-06-16

Family

ID=78976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8135.1A Active CN113852445B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24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6007B (zh) * 2022-02-28 2023-05-16 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art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34570B (zh) * 2024-03-04 2024-06-07 山东云海国创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传输系统的数据包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9611A (zh) * 2008-11-21 2009-04-15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调度的通信方法
CN102655509A (zh) * 2012-05-07 2012-09-05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攻击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5847142A (zh) * 2016-03-22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28964A1 (zh) * 2017-12-27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丢包检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291047A (zh) * 2020-11-16 2021-01-29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 传输确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94509A (zh) * 2021-04-30 2021-07-3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QoS的多网络融合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8297A (zh) * 2012-03-21 2014-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认包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9611A (zh) * 2008-11-21 2009-04-15 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调度的通信方法
CN102655509A (zh) * 2012-05-07 2012-09-05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攻击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5847142A (zh) * 2016-03-22 2016-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28964A1 (zh) * 2017-12-27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丢包检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291047A (zh) * 2020-11-16 2021-01-29 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 传输确认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94509A (zh) * 2021-04-30 2021-07-3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QoS的多网络融合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2445A (zh) 202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260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第一设备
US11934340B2 (en) Multi-path RDMA transmission
KR102109021B1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전송 노드, 수신 노드 및 데이터 전송 시스템
CN111786748B (zh) 数据重传方法和系统、网卡、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US2022001431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430374B2 (en) Selective acknowledgement of RDMA packets
CN113852445B (zh) 一种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EP2978171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JPH11143845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間のメッセージ送信用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WO2020007084A1 (zh) 重传控制方法、通信接口和电子设备
CN109981385B (zh) 一种实现丢包检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980257B (zh) 物联网通讯方法及装置
JP2003037624A5 (zh)
US10461892B2 (en)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CN109586931B (zh) 组播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266446B (zh) 一种基于sack模式调整乱序时长的方法和装置
JP6547973B2 (ja) ストリーム制御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9172654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transfer method
JP5636574B2 (ja) 通信装置、パケット転送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1324231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JP3647776B2 (ja) ネットワーク上で高信頼性マルチキャストを行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4147011A5 (zh)
CN114268416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JPS63246055A (ja) パケツト送受信装置
WO2016147650A1 (ja) 送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