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4907B -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4907B
CN114544907B CN202210040010.2A CN202210040010A CN114544907B CN 114544907 B CN114544907 B CN 114544907B CN 202210040010 A CN202210040010 A CN 202210040010A CN 114544907 B CN114544907 B CN 1145449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coking coal
coking
mixed
flu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00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44907A (zh
Inventor
王宇
黄海峰
张伟
崔平
欧战备
刘沐
周晓慧
高春燕
凌强
雷昭
刘祥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bei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bei M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bei M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bei Mi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00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449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44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4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44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49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2Fuels; Explosives
    • G01N33/222Solid fuels, e.g. co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属于混焦煤鉴别评价技术领域。该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S2、计算混煤指数H;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本发明弥补了配煤炼焦领域炼焦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不足,可以快捷准确的鉴别出不符合要求的混焦煤种,并对其性质进行基本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焦煤鉴别评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炉大型化和喷吹技术的发展和节能降耗指标同时对焦炭质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焦炭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高炉生产和企业能耗。因此,炼焦用煤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特别是铁前原料成本。而随着国内优质炼焦煤资源的日益短缺,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供货商将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配合为符合煤炭工业分类指标的焦煤出售,造成焦煤严重混煤。并且,进口焦煤用量增多,由于运输存储过程的差异均可导致焦煤质量变化,引起焦炭质量波动。单一的煤质评价如工业分析、粘结指数(G)、奥亚膨胀度、胶质层指数等煤质分析化验手段已越来越难以客观评价煤的工艺性质,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研究炼焦精煤煤种的测定和评价方法,
基式流动度指标可同时反映炼焦煤胶质体的数量、黏度和流动性,其特征指标包括初始软化温度(IST)、最大流动度温度(MFT)、最后流动温度(LFT)、固化温度(ST)、塑性区间(PR)和最大流动度(MF),基氏流动度指标对与中粘结性煤和强粘结性煤均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特别是对中等粘结性的煤,区分能力要由于其它粘结性指标。应用于炼焦煤评价。早在1950年,提出了Vdaf-MF法,该法要求的配煤区间为:Vdaf=32%~37%,MF=1500~7000DDPM。70年代初,提出的Rmax—MF预测图,其中指出最佳配煤区间的MF=200~1000DDPM,Rmax=1.2%~1.3%。大量研究表明,最大流动度对数(LgMF)与粘结结指数(G)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最大流动度的增大,G逐渐增大,增至90后趋于平稳。主要由于软化熔融产生塑性体可以将惰质组分包裹、粘结,流动性越大,塑性体发展越好,可以将更多的惰质组分黏结。对不同地区的70多个矿点煤进行测定,并对不同煤种的特征温度、最大流动度及塑性温度区间做出经验范围总结,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基氏流动度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依据基氏流动度指标对煤种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具有快速、省时、准确等优点。因此,引入基氏流动度进行煤质测定评价,将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与其它粘结性指标、煤岩指标结合,构建基于基氏流动度的煤质检验和评价方法,是区分炼焦煤胶质体的性质特征,指导煤质鉴定、提高配煤准确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旨在实现对于混焦煤的快速鉴别以及对煤样可塑性的评价,从而指导煤质鉴定、提高配煤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包括有以下方法步骤:
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S2、计算混煤指数H
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
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
PR是塑性区间,
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G-粘结指数;
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
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
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鉴定和评价混焦煤质量的方法,从而丰富炼焦煤质量评价手段,实现配煤比的优化,提高焦炭质量,弥补了配煤炼焦领域炼焦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不足,可以快捷准确的鉴别出不符合要求的混焦煤种,并对其性质进行基本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目标煤在测定之前,先对煤矿进行处理,且处理的步骤如下:
S101、将需要测定的煤矿进行粉碎打磨,使得煤炭的颗粒直径在2-5cm;
S102、然后对煤炭颗粒进行洗煤,将煤炭上的灰尘进行洗去;
S103、再对煤炭颗粒进行测量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使得煤矿颗粒便于进行检测,以及清除粉尘,可以使得煤矿颗粒的检测更加的标准。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01中的煤炭粉碎采用的是煤炭粉碎机,且煤炭粉碎机的下部设有两组过滤筛网,且两组过滤筛网分别用于进行过滤直径在5cm以上的煤炭颗粒和2cm以下的煤炭颗粒。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煤炭粉碎机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处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颗粒大小进行筛分处理,提高精准度。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lgMF中的MF值是最大流动度和所述S2中的PR是塑性区间共同表征了煤样塑性体可流动性的大小和温度范围,与粘结指数相比,基氏流动度侧重反映煤在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进行检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G值反映煤生产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既是考察了胶质体的性质。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的粘连性进行有效的检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2中的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阶的重要指标,是洗煤生产中判定商品煤是否是混煤的重要依据,且炼焦煤中显微组分主要以镜质组为主,所述镜质组反射率含量在50-70%,其对应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an可以反应煤中活性组分的含量,而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max大小与煤样的变质程度成正比。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而实现对煤矿进行有效的判定。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2中的混焦煤是由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通过部分混配代替优质焦煤,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实现对混焦煤进行鉴别评价,所述混焦煤通过不同挥发分大小的低阶煤间粉碎、配合,这样就是的混焦煤样在热解过程中产生胶质体的数量大小和粘结性与优质焦煤的指标差别不大,单纯使用Rran和Rmax来判定煤种时,默认用镜质组代替了测定煤样,会产生代表性误差,影响对混焦煤的判断,相对于单种焦煤,混配煤样的变质程度相对降低,活性组分较少,导致胶质体流动性变差,胶质体的总体质量明显下降,会直接影响配合煤的结焦性,降低焦炭质量。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混合焦煤进行检测,并且降低误差等其他的因素影响。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5之后再对焦煤进行检测焦炭质量,主要包括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等指标;若焦炭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定焦煤煤质异常,必须更换。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焦煤的质量进行检测,根据质量指标实现对焦煤煤质异常进行判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煤矿处理方法步骤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为使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2,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包括有以下方法步骤:
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S2、计算混煤指数H
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
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
PR是塑性区间,
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G-粘结指数;
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
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
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鉴定和评价混焦煤质量的方法,从而丰富炼焦煤质量评价手段,实现配煤比的优化,提高焦炭质量,弥补了配煤炼焦领域炼焦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不足,可以快捷准确的鉴别出不符合要求的混焦煤种,并对其性质进行基本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目标煤在测定之前,先对煤矿进行处理,且处理的步骤如下:
S101、将需要测定的煤矿进行粉碎打磨,使得煤炭的颗粒直径在2-5cm;
S102、然后对煤炭颗粒进行洗煤,将煤炭上的灰尘进行洗去;
S103、再对煤炭颗粒进行测量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使得煤矿颗粒便于进行检测,以及清除粉尘,可以使得煤矿颗粒的检测更加的标准。
在实施例中,所述S101中的煤炭粉碎采用的是煤炭粉碎机,且煤炭粉碎机的下部设有两组过滤筛网,且两组过滤筛网分别用于进行过滤直径在5cm以上的煤炭颗粒和2cm以下的煤炭颗粒,煤炭粉碎机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处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颗粒大小进行筛分处理,提高精准度。
在具体的方案中,所述S1中的lgMF中的MF值是最大流动度和所述S2中的PR是塑性区间共同表征了煤样塑性体可流动性的大小和温度范围,与粘结指数相比,基氏流动度侧重反映煤在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可以实现对煤矿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进行检测。
在有效的实施例中,所述S1中的G值反映煤生产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既是考察了胶质体的性质,可以实现对煤矿的粘连性进行有效的检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2中的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阶的重要指标,是洗煤生产中判定商品煤是否是混煤的重要依据,且炼焦煤中显微组分主要以镜质组为主,所述镜质组反射率含量在50-70%,其对应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an可以反应煤中活性组分的含量,而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max大小与煤样的变质程度成正比,可以实现对煤矿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而实现对煤矿进行有效的判定。
在具体的方案中,所述S2中的混焦煤是由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通过部分混配代替优质焦煤,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实现对混焦煤进行鉴别评价,所述混焦煤通过不同挥发分大小的低阶煤间粉碎、配合,这样就是的混焦煤样在热解过程中产生胶质体的数量大小和粘结性与优质焦煤的指标差别不大,单纯使用Rran和Rmax来判定煤种时,默认用镜质组代替了测定煤样,会产生代表性误差,影响对混焦煤的判断,相对于单种焦煤,混配煤样的变质程度相对降低,活性组分较少,导致胶质体流动性变差,胶质体的总体质量明显下降,会直接影响配合煤的结焦性,降低焦炭质量,可以实现对混合焦煤进行检测,并且降低误差等其他的因素影响。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S5之后再对焦煤进行检测焦炭质量,主要包括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等指标;若焦炭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定焦煤煤质异常,必须更换,可以实现对焦煤的质量进行检测,根据质量指标实现对焦煤煤质异常进行判定。
具体的,该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步骤,
第一步、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第二步、计算混煤指数H
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
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
PR是塑性区间,
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G-粘结指数;
第三步、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
第四步、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
第五步、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
第六步、检测焦炭质量,主要包括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等指标;
第七步、若焦炭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定焦煤煤质异常,必须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方法步骤:
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S2、计算混煤指数H
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
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
PR是塑性区间,
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G-粘结指数;
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
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
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目标煤在测定之前,先对煤矿进行处理,且处理的步骤如下:
S101、将需要测定的煤矿进行粉碎打磨,使得煤炭的颗粒直径在2-5cm;
S102、然后对煤炭颗粒进行洗煤,将煤炭上的灰尘进行洗去;
S103、再对煤炭颗粒进行测量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1中的煤炭粉碎采用的是煤炭粉碎机,且煤炭粉碎机的下部设有两组过滤筛网,且两组过滤筛网分别用于进行过滤直径在5cm以上的煤炭颗粒和2cm以下的煤炭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lgMF中的MF值是最大流动度和所述S2中的PR是塑性区间共同表征了煤样塑性体可流动性的大小和温度范围,与粘结指数相比,基氏流动度侧重反映煤在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G值反映煤生产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既是考察了胶质体的性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的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阶的重要指标,是洗煤生产中判定商品煤是否是混煤的重要依据,且炼焦煤中显微组分主要以镜质组为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质组反射率含量在50-70%,其对应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an可以反应煤中活性组分的含量,而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max大小与煤样的变质程度成正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的混焦煤是由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通过部分混配代替优质焦煤,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实现对混焦煤进行鉴别评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焦煤通过不同挥发分大小的低阶煤间粉碎、配合,这样就是的混焦煤样在热解过程中产生胶质体的数量大小和粘结性与优质焦煤的指标差别不大,单纯使用Rran和Rmax来判定煤种时,默认用镜质组代替了测定煤样,会产生代表性误差,影响对混焦煤的判断,相对于单种焦煤,混配煤样的变质程度相对降低,活性组分较少,导致胶质体流动性变差,胶质体的总体质量明显下降,会直接影响配合煤的结焦性,降低焦炭质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之后再对焦煤进行检测焦炭质量,主要包括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等指标;若焦炭质量不符合要求,则判定焦煤煤质异常,必须更换。
CN202210040010.2A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Active CN1145449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0010.2A CN114544907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0010.2A CN114544907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4907A CN114544907A (zh) 2022-05-27
CN114544907B true CN114544907B (zh) 2023-07-18

Family

ID=81670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0010.2A Active CN114544907B (zh) 2022-01-14 2022-01-14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4490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1087A (zh) * 2006-04-07 2006-09-13 安徽工业大学 焦炭热性质预测与控制方法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3555352A (zh) * 2013-11-05 2014-02-05 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弱粘煤配煤炼焦方法
CN107238552A (zh) * 2017-06-14 2017-10-10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基氏流动度的煤黏结性参数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CN207439703U (zh) * 2017-10-23 2018-06-01 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 火车翻车机系统配套取煤样的装置
CN110938452A (zh) * 2018-09-25 2020-03-3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控强粘煤配比的配煤炼焦方法
CN111621314A (zh) * 2020-06-11 2020-09-04 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 捣固配煤炼焦方法
CN112322314A (zh) * 2020-09-17 2021-02-05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利用煤胶质体性能和官能团结构特征提高焦炭块度的方法
CN113088310A (zh) * 2021-05-25 2021-07-09 山东洪达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捣固配煤炼焦方法、其产品及炼焦用配合煤
CN113869630A (zh) * 2021-08-20 2021-12-31 力源智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煤质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0637A1 (ja) * 2019-11-08 2021-05-14 住友電工ハードメタル株式会社 ダイヤモンド被覆工具及びダイヤモンド被覆工具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1087A (zh) * 2006-04-07 2006-09-13 安徽工业大学 焦炭热性质预测与控制方法
CN102559227A (zh) * 2010-12-10 2012-07-11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基氏流动度指标进行配煤炼焦的方法
CN103555352A (zh) * 2013-11-05 2014-02-05 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弱粘煤配煤炼焦方法
CN107238552A (zh) * 2017-06-14 2017-10-10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基氏流动度的煤黏结性参数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CN207439703U (zh) * 2017-10-23 2018-06-01 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 火车翻车机系统配套取煤样的装置
CN110938452A (zh) * 2018-09-25 2020-03-3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控强粘煤配比的配煤炼焦方法
CN111621314A (zh) * 2020-06-11 2020-09-04 河北中煤旭阳能源有限公司 捣固配煤炼焦方法
CN112322314A (zh) * 2020-09-17 2021-02-05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利用煤胶质体性能和官能团结构特征提高焦炭块度的方法
CN113088310A (zh) * 2021-05-25 2021-07-09 山东洪达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捣固配煤炼焦方法、其产品及炼焦用配合煤
CN113869630A (zh) * 2021-08-20 2021-12-31 力源智信(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煤质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index of fluidity-temperature area for evaluating cohesiveness of coking coal by Gieseler fluidity characterization;Yang GZ et al;《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第177卷;1-5 *
Enhancing unsupervised domain adaptation by discriminative relevance regularization;Zhang WJ et al;《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第62卷(第9期);3641-3664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7562-2018 商品煤质量 发电煤粉锅炉用煤》.2018,1-12. *
对淮北炼焦煤的小焦炉试验分析;高春燕;《安徽科技》(第3期);50-52 *
煤热解过程中胶质体流动指数F的研究;杨光智等;《煤炭转化》;第39卷(第3期);23-28 *
相近变质程度镜质组在成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李金泽;《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第2期);B017-24 *
结焦时间对焦炭热强度的影响研究;冯文平;《煤质技术》(第5期);15-1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4907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32823B1 (en) Method for blending coal, blended co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ke
EP2833116B1 (en) Method for evaluating inter-coal adhesion
CN104140834B (zh) 基于结焦性的炼焦煤细分方法及在配煤中的应用
Guo et al. Study on pet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olatilization char/coke related to coal rank and coal maceral
CN114544907B (zh)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Koszorek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cokes produced from blends of three Polish coals of different coking ability
JP2008069258A (ja) 高強度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CN107238552A (zh) 基于基氏流动度的煤黏结性参数计算方法及评价方法
CN115851299A (zh) 煤混合物的渗透距离的降低方法、以及焦炭的制造方法
CN103278611A (zh) 1/3焦煤煤质的评价方法
Nasirudeen et al. Quality of some Nigerian coals as blending stock in metallurgical coke production
EP3548886B1 (en) A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critical solvent power of a visbroken residue stream of interest
JP5590071B2 (ja) 高強度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TW201704459A (zh) 煤炭的評估方法及焦炭的製造方法
CN113418828B (zh) 一种鉴别炼焦煤质量异常的方法
KR102299553B1 (ko) 코크스 냉간강도 예측방법
Barranco et al. Impact of low-cost filler material on coke quality
CA3162218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oal blen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ke
CN116337687A (zh) 一种基于粒度补偿的焦煤粘结指数确定方法
Toryanik et al. Determining the strength of coke under crushing forces
CN106661458A (zh) 冶金用焦炭及其制造方法
RU2782524C1 (ru) Способ оценки качества угля, способы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угольной смеси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окса
Adeleke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cok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lish coking coals for cokemaking with non-coking Nigerian coals
CN107207966B (zh) 铁焦的制造方法
CA3152870A1 (en) Method for estimating surface tension of co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k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