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3280A -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3280A
CN114513280A CN202011277626.9A CN202011277626A CN114513280A CN 114513280 A CN114513280 A CN 114513280A CN 202011277626 A CN202011277626 A CN 202011277626A CN 114513280 A CN114513280 A CN 1145132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subchannel
equal
label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76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献斌
张华滋
皇甫幼睿
童佳杰
戴胜辰
李榕
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776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13280A/zh
Priority to EP21890645.1A priority patent/EP4231558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4467 priority patent/WO202210011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513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32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通过利用在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序列进行编码,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最典型的三个通信场景包括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MTC)以及场景和超高可靠性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这些通信场景的需求将对现有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信道编码作为最基本的无线接入技术,是满足5G通信需求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本申请涉及极化码(polar codes),极化码是第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Polar码构造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信息比特序号集合A,进一步研究表明,Polar码的构造可以用序列来构造。在构造Polar码时,只需从读出对应的序列即可确定信息比特集合A。
现有的极化码采用的序列长度为1024,但不能直接应用到更长的Polar码构造,而且Polar码的序列的最优构造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先构造一个最优的短序列(例如1K长度的NR(new radio)序列),再将其扩展到所需的长度,目前主要有极化权重(polarization weight:PW)序列扩展方法,但是,这种近似算法扩展后得到的序列性能较差,且由于该种扩展方法涉及到浮点运算,扩展的复杂度也比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利用在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序列进行编码,在提高扩展序列的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利用在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序列进行编码,有利于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序列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也可以表示为:序列的长度为N0,N0的取值例如可以是当前采用的polar码的序列长度1024,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取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根据短序列进行扩展得到的序列,进行编码,充分利用了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包括: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从第一序列L1中选取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为从第一序列L1中从前往后选取的,即,tj的初始值为1,是从第一序列L1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选取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包括: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2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22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其中,所述基础序列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X个序列中的每一个序列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X取1,2,3,……2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根据信息位数量k,从所述基础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K1个第一子信道标号,其中,所述信息位数量k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所述K1等于K/2n,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根据所述基础序列和所述X个序列得到的扩展序列的信息位数量;根据从所述基础序列中读取的所述第一子信道标号中,确定子信道标号满足大于(j*N0)/2n并且小于或等于(j+1)*N0/2n的标号的数量为mj,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所述m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从第j+1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mj个第二子信道标号;根据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根据所述扩展序列进行编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的方式可以为:将基础序列的中每个子信道标号加上(X-1)N0,其中,X取1,2,3,……2n
通过根据短序列进行扩展得到的序列,进行编码,充分利用了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信息位数量k≠K12n n时,从所述X个序列中读取K-K12n个第三子信道标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包括:取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1到M,根据所述信息位数量为k与k-1时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的标号,确定新加入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的顺序为第k位,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扩展序列。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应用于极化码,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长度为2N0,所述第三序列由长度为2N0的第四序列和长度为N0的第五序列指示,其中,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中的元素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L4(2j-1)=L4(2j),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0,或者,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1,j为元素序号,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第三序列,可以为直接符合上述静态限定条件的序列,以及第三序列抽取出小于等于N0的元素或者大于N0的元素所构成的N0序列符合上述限定条件。即,上述的第三序列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条件,或者,若第三序列中的某一部分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添加,则也可以判断,第三序列使用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序列扩展方法。
通过根据指示序列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三序列进行编码,其中第三序列为扩展后的序列,第三序列充分利用了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结合第三方面,在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序列为: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小于或等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0,或者,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大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1,其中,i为元素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0
结合第三方面,在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序列为:所述第三序列的元素中小于或等于N0的元素的集合。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32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其中,所述基础序列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X个序列中的每一个序列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X取1,2,3,……2n,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信息位数量k,从所述基础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K1个第一子信道标号,其中,所述信息位数量k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所述K1等于K/2n,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根据所述基础序列和所述X个序列得到的扩展序列的信息位数量;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从所述基础序列中读取的所述第一子信道标号中,确定子信道标号满足大于(j*N0)/2n并且小于或等于(j+1)*N0/2n的标号的数量为mj,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所述m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从第j+1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mj个第二子信道标号;根据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根据所述扩展序列进行编码。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所述信息位数量k≠K12n n时,从所述X个序列中读取K-K12n个第三子信道标号。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取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1到M,根据所述信息位数量为k与k-1时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的标号,确定新加入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的顺序为第k位,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扩展序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应用于极化码,该装置包括: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长度为2N0,所述第三序列由长度为2N0的第四序列和长度为N0的第五序列指示,其中,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中的元素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L4(2j-1)=L4(2j),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0,或者,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1,j为元素序号,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序列为: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小于或等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0,或者,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大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1,其中,i为元素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0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序列为:所述第三序列的元素中小于或等于N0的元素的集合。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该极化编码装置具有实现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各个方面或各个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设备执行上述各个方面或各个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装置(例如,该装置可以是芯片系统),该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通信装置实现上述各个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装置是芯片系统时,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上述各个方面或各个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如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逻辑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该输入输出接口用于接收代码指令或信息,例如,该输入接口输入上述各个方面中所述的第一序列,该输出接口输出通过执行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方法进行编码后的极化码,该逻辑电路用于执行该代码指令或根据该信息,以执行如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通信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个polar码的编码过程的示意图;
图4是一个序列扩展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极化编码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极化编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极化编码装置的芯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以及未来演进的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穿戴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终端设备有时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和远方站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设备形态以及名称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如传统的宏基站eNB和异构网络场景下的微基站eNB,或者也可以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还可以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unit,BBU)、基带池BBU pool,或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再或者还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 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在接入网设备包括CU和DU的分离部署场景中,CU支持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等协议;DU主要支持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层协议。
如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个场景示意图。其中,包括基站和终端设备,基站为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基站向终端传输下行数据,其中数据采用信道编码进行编码,信道编码后的数据经过星座调制后传输给终端;终端设备向基站传输上行数据,上行数据也可以采用信道编码进行编码,编码后的数据经过星座调制后传输给基站。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可以用于60GHz频段的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无线通信的快速演进预示着5G通信系统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5G通信系统中最典型的三个通信场景包括:
1)eMBB场景:要求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峰值速率:上行链路达到10Gbit/s,下行链路达到20Gbit/s)、更高的频谱效率(峰值频谱效率:上行链路达到12bit/(s·Hz),下行链路达到30bit/(s·Hz))等;
2)mMTC场景:要求支持更大连接数密度(1×106个连接/km2)、更低能耗(终端电池使用寿命达到15年);
3)uRLLC场景:要求支持更低的时延(上下行链路时延0.5ms,即端到端时延低于1ms)、更高的可靠度(达到99.9999%,即1ms内的误帧率低于10-6)、更低的错误平层等。这些通信场景的需求将对现有LTE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信道编码作为最基本的无线接入技术,是满足5G通信需求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图2示出了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通信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信道编码和信道译码。
在香农理论提出后,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达到香农极限同时具有相对较低复杂度的编译码方法。虽然成为主流研究方向的Turbo码(turbo codes)和重新被提出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码已经在LTE和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这两种码不能够很好的解决5G通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未来信道编码需要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和较好的性能支持更大范围的码率。另外,eMBB和mMTC区别于LTE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短包传输,因此要求信道编码可以更好的支持该类码长的通信。对于短包低码率特点的控制信道,也会受益。URLLC进一步对数据传输的可靠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码率,目前LTE turbo不能够支持过低和过高的码率;对于中短包传输,Turbo码和LDPC码由于自身编译码的特点,在有限码长下很难达到理想的性能;对于长包,虽然Turbo和LDPC码随着码长的变长能够逼近香农极限,但理论性能始终未能到达。另外,在实现方面,Turbo码和LDPC码在编译码实现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因此,5G通信系统中,急需一种新的编码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在短包,码率、可靠度以及复杂度上存在的问题。
2009年,Arlkan教授基于信道极化提出了一种编码方式,起名为极化码。极化码是第一种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在不同码长下,尤其对于有限码,Polar码的性能远优于Turbo码和LDPC码。另外,Polar码在编译码方面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这些优点让Polar码在5G中得到广泛应用。
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生成矩阵为GN,编码过程为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2
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3
这里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4
n=log2(N);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5
定义为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6
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
图3示出了polar码的一种编码过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polar码的编码过程可以用篱笆图表示,将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7
放在篱笆图最左边,依次从左向右进行n阶蝶形运算,即可得到编码结果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8
Polar码构造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信息比特序号集合A。在早期理论研究阶段,集合A通常按以下方法选取:首先利用密度进化(density evolution)或者高斯近似(Gaussiananalysis)等方法得到序号i的比特对应的极化信道错误概率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9
选择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10
值最小的K个序号,构成集合A。这种方法需要针对不同的信道情况计算各自的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711
换言之,是一种channel-dependent的做法。由于实际场景中信道多变,这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困难。
进一步研究表明,Polar码的构造可以用序列来构造。在构造Polar码时,只需读出对应的序列即可确定信息比特集合A。具体来说,该序列可以用极化信道序号表示选为信息位的先后顺序,例如码长为8时按选为信息位的先后顺序的排序序列为[1 2 3 5 4 6 78],在构造信息长度为K的信息比特集合A时,只需从后往前读出K个子信道作为信息比特集合A即可。例如,当K=2时,从上述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出A=[7,8];当K=4时,A=[4,6,7,8]。这种序列存储方式更容易实现,5G标准中也采取这种形式。
目前,Polar码在5G中被选为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当前采用的序列是1024长度。在将Polar码进行大于1024长度的信道编码时,长序列构造有如下两点挑战:
第一,采用的序列是1024长度,不能直接应用到更长的Polar码构造。
第二,Polar码的序列的最优构造十分困难。这主要是由于SCL译码器较难分析,已有研究表明高斯近似构造的Polar码在SCL译码器下不是最优的,但并没有给出最优构造。目前,短序列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搜索+大规模仿真验证方法进行构造,但由于搜索空间指数增大,通过这种方法构造长序列十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先构造一个最优的短序列(例如1K长度的NR序列),再将其扩展到所需的长度。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用途4中所示的示意图来表示。Polar码的序列可以用一个队列(先进先出)表示,将一个个方块(表示子信道标号或者为比特)从上往下放进队列中,再从下往上依次读出。如图4所示,待扩展的基础序列可以用一个长度为N的序列(a)表示,通过将基础序列中的各个元素加N,可以得到长度为N的序列(b)。序列(a)和序列(b)分别对应于2N长的Polar码的前一半和后一半子信道。
如图4所示,序列扩展可以看作依次将序列(a)和序列(b)两个序列中的元素(即图中的数字1-8)移动到右边的序列(c)中,其中,序列(c)为扩展后的长度为2N的序列。在决定从序列(a)或序列(b)移动一个元素时,则将序列(a)或序列(b)最底下的元素移动到序列(c)中;在移动元素的过程中,或者,在序列扩展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确定按什么顺序从序列(a)或序列(b)向序列(c)移动元素。
为了实现上述扩展方法,常见的扩展方式主要有如下方法:
极化权重(polarization weight,PW)序列扩展。当根据这个方法扩展N长序列时,首先直接构造2N长的PW序列。具体来说,当构造长度为K个信息位的2N长序列时,先根据2N长的PW序列构造一个信息位集合,再根据这个信息位集合确定从红色队列和蓝色队列取的信息位数目,再分别由下往上读出对应的信息位。
但是,这种近似算法扩展后得到的序列性能较差,且由于涉及到浮点运算,扩展的复杂度也比较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化编码方法,通过利用在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序列进行编码,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本申请可以适用于如下应用场景:支持低功耗业务;支持高吞吐业务;支持时延敏感业务。
应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短序列本身可以是经大量努力搜索、仿真、设计得到,其本身蕴含了丰富的Polar码信息位构造的特征信息,尤其是适用于SCL译码器的特征构造,或者,本申请中的短序列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获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中,通信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可以是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过程中使用的扩展序列可以是在编码过程中进行扩展的,即在线进行的,或者,也可以是离线进行的。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极化编码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510至S530,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S510,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
可选地,该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极化码。
作为一个实施例,其中,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包括: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9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092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可选地,该第一序列可以为通过AI+搜索+大规模仿真验证方法构造的基础短序列。
S520,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包括: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S530,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第三序列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的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的重点在于编码时使用的序列,因此,在此关于极化码的编码方式不做具体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编码过程中,使用基于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得到的序列进行编码,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方法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610至SS660,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S610,根据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
可选地,该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极化码。
作为一个实施例,其中,其中,所述基础序列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X个序列中的每一个序列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X取1,2,3,……2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可选地,该第一序列可以为通过AI+搜索+大规模仿真验证方法构造的基础短序列。
S620,根据信息位数量K,从所述第一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K1个第一子信道标号。
作为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信息位数量k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所述K1等于k/2n,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根据所述基础序列和所述X个序列得到的扩展序列的信息位数量。
S630,根据从所述第一序列中读取的所述第一子信道标号中,确定子信道标号满足大于(j*N0)/2n并且小于或等于(j+1)*N0/2n的标号的数量为mj,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其中,所述m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S640,从第j+1序列中读取mj个第二子信道标号。
作为一个实施例,当所述信息位数量k≠K12n n时,从所述X个序列中读取k-K12n个第三子信道标号。
S650,根据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读取的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包括:取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1到M,根据所述信息位数量为k与k-1时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的标号,确定新加入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的顺序为第k位,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扩展序列。
S660,根据所述扩展序列进行编码。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扩展序列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的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的重点在于编码时使用的序列,因此,在此关于极化码的编码方式不做具体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编码过程中,使用基于短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得到的序列进行编码,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编码方法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710至SS720,下面对这两个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S710,获取第三序列。
可选地,该编码方法可以应用于极化码。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序列长度为2N0,所述第三序列由长度为2N0的第四序列和长度为N0的第五序列指示,其中,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中的元素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L4(2j-1)=L4(2j),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0,或者,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1,j为元素序号,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序列可以为: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小于或等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0,或者,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大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1,其中,i为元素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0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五序列可以为:所述第三序列的元素中小于或等于N0的元素的集合。
S720,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得到的第三序列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的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申请的重点在于编码时使用的序列,因此,在此关于极化码的编码方式不做具体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第三序列,可以为直接符合上述静态限定条件的序列,以及第三序列抽取出小于等于N0的元素或者大于N0的元素所构成的N0序列符合上述限定条件。即,上述的第三序列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条件,或者,若第三序列中的某一部分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添加,则也可以判断,第三序列使用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序列扩展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指示序列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三序列进行编码,其中第三序列为扩展后的序列,第三序列充分利用了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下面给出了本申请的一个编码过程中使用的扩展序列的序列扩展的过程的实施例。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序列扩展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1)根据基础构造序列L1获取参考序列L2,参考序列L2可以按如下方式生成: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111
其中,Q_L2(i)表示序列L2的第i个元素,元素标号i取1,2,…2nN0
L1为长度为N0的基础序列,L1中的每个元素可以表示为不同的子信道标号,序列L1可以为根据AI+搜索+大规模仿真验证方法构造的基础短序列。
(2)根据参考序列L2,将基础构造序列L1扩展至目标构造序列L3:
初始化tj=1,
若(j*N0)/2n<Q_L2(i)≤(j+1)*N0/2n,则确定Q_L3(i)为:
Q_L3(i)=Q_L1(tj)+j*N0,tj=tj+1,
其中,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tj的初始值设为1,1≤tj≤N0,Q_L1(tj)为第一序列中的子信道标号,Q_L3(i)为第三序列的第i个子信道标号。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础构造序列的长度N0可以为1024,可以为NR序列,重复执行上述扩展步骤,即可以得到长度为N=2048,4096,8192,16384等的目标构造序列。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序列扩展过程可以在线进行,亦可以离线进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基础短序列进行扩展得到所需长度的序列,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另外,本申请的序列扩展方法不需要任何浮点运算,实现简单,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
下面给出了本申请的另一个编码过程中使用的扩展序列的序列扩展的过程的实施例,给定初始序列长度为N0的序列L1,通过本申请实施例将其扩展为长度为2N0的序列L3。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是针对本申请的序列扩展方法的另外一种描述形式。
应理解,序列L1中包含了N0个元素,每个元素可以表示为不同的子信道标号,如L1可以为长度为8的序列,L1可以表示为[1,2,3,5,4,6,7,8],应理解,序列L1可以是根据AI+搜索+大规模仿真验证方法构造的基础短序列。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序列扩展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1)将序列L1中的所有元素加N0,得到序列L2。例如,L2可以表示为[9,10,11,13,12,14,15,16]。
(2)给定信息位k,当k是偶数时,K1=k/2,p=0;
或者,当k是奇数时,K1=(k-1)/2,p=1,其中,K1为从序列L1中读取的子信道标号的个数,或者是从L1中读取的元素的个数。
(3)从初始序列L1由后往前读出K1个子信道标号,统计其中小于等于N0/2的标号数量为m1,大于N0/2的标号数量为m2,其中m1+m2=K1
进一步地,判断序列L1由后往前的第K1+1个子信道标号t,如果t小于等于N0/2,则M=1;
否则,设M=2。
(4)进一步从L1中从后往前读出m1个子信道标号,从序列L2中从后往前读出m2个子信道标号;
如果p=1,即针对k为奇数的情形,当M=1时,进一步从序列L1中读取下一个子信道标号,或者,当M=2时,则进一步从序列L2中读取下一个子信道标号。
将这些标号对应的子信道设为信息位,其他子信道设为冻结位,得到Polar码的构造。
(5)对比信息位数量k与信息位数量k-1时的信息位构造,定位新加入信息位的子信道,将其可靠度排序记为k,重复执行上述过程,即可得到扩展后的序列L3。
应理解,上述过程为将长度为N0的序列扩展为2N0长度的序列,更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扩展到将长度为N0的序列扩展为N0的2n倍长度的序列,此时,上述步骤可以简化为:
1)根据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x取1,2,3,……2n,即第一第序列、第二序列、第三序列……第2n序列,其中,上述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等可以为基础序列L1中的每个元素加(x-1)N0
2)根据信息位数量k,从基础序列中读取K1个子信道标号,其中,信息位数量k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M,K1等于k/2n,M为根据基础序列和所述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三序列……第2n序列扩展得到的扩展序列的长度,M为N0的2n倍,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根据从基础序列中读取的K1个子信道标号中,确定标号满足大于(j*N0)/2n并且小于或等于(j+1)*N/2n的标号数量为mj,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m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4)从第j+1序列中读取mj个子信道标号。
5)当信息为长度k≠K12n时,从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第三序列……第2n序列中读取k-K12n个子信道标号。
6)根据读取的子信道标号,确定扩展序列。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基础短序列进行扩展得到所需长度的序列,在充分利用短序列的特征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增益,另外,本申请的序列扩展方法不需要任何浮点运算,实现简单,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
应理解,上述序列扩展过程可以在线进行,亦可以离线进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序列可以用Q序列存储,例如对于码长N0=8的Polar码,其对应的Q序列可以为[1,2,3,5,4,6,7,8],其表示按可靠度排序从高到低的子信道排序是[8,7,6,4,5,3,2,1]。当构造信息位数量为k的Polar码时,从Q序列从后往前读取k个位置,作为信息位,其余N-k个位置作为冻结位。例如,当构造长度为4的信息位时,从后往前依次读出8、7、6、4等4个位置作为信息位,其余5、3、2、1等4个位置作为冻结位。
或者可选地,也可以使用Z序列进行存储,其中,Z序列的第i个元素表示第i个子信道的可靠度排序。Z序列与Q序列一一对应,只是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不需要额外创造,因此在本申请覆盖范围之内。
应理解,在利用构造得到的Polar码序列构造Polar码时,只需从后往前依次读取k个子信道标号,将其作为信息位,其余位置作为冻结位。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将中间某些比特预冻结来降低复杂度。例如对于长度为N0的Polar码,SCL译码器在译码完前一半之后只选择一条路径继续后一半译码。这使得在译码后一半时,可以完全复用译码前一半的译码器,节约存储和芯片面积。需要说明经的是,亦可能先译码1/4、1/8等就只保留一条路径,其具体实现不需要额外创造,因此在本申请覆盖范围之内。
上述构造的Polar码的序列支持上述通过强制保留一条路径的SCL译码器。在构造Polar码时,先按上述方法读出k+x1个信息比特位置,进一步在小于等于N0/2的信息比特位置中选出index最大的x1个作为冻结位;在译码时这些冻结位首先作为信息位译码,然后选取一条将这些位置译码成0的路径继续译码。
下面给出了本申请的一个编码过程中使用的扩展序列的序列检测的实施例。
1)获取扩展序列L3。
2)根据扩展序列L3获取指示序列L4和基序列L5,其中,指示序列L4为:
当扩展序列L3的第i个元素小于或等于N0时,指示序列L4的第i个元素为0,或者,当扩展序列L3的第i个元素大于N0时,指示序列L4的第i个元素为1,其中,i为元素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0,或者,可以表示为:
如果L3(i)小于等于N0,则L4(i)=0;反之,L4(i)=1。其中,L3(i)和L4(i)分别是L3、L4的第i个元素,1<=i<=2N0
基序列L5可以表示为:扩展序列L3的元素中小于或等于N0的元素的集合,或者可以表示为:取出扩展序列L3中小于等于N0的元素构成L5,其长度为N。
3)判断指示序列L4和基序列L5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条件:L4(2j-1)=L4(2j)
第二条件:L5(j)≤N0/2且L4(2j)=0,或者,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1。
其中,j为元素序号,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扩展序列,可以为直接符合上述静态限定条件的序列,以及扩展序列抽取出小于等于N0的元素或者大于N0的元素所构成的N0序列符合上述限定条件。即,上述的第三序列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条件,或者,若第三序列中的某一部分满足上述静态限定添加,则也可以判断,第三序列使用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序列扩展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指示序列和基序列对扩展序列进行检测,其中扩展序列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法中使用的扩展方式进行扩展后的序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扩展序列充分利用了短序列的特征信息,提高了扩展序列的性能,降低了序列扩展的复杂度,继而提高了编码的性能,降低了编码的复杂度。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800包括获取模块801和处理模块802。该装置80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设备的编码功能。例如,该装置800可以是包括终端设备或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络设备(如基站)在内的通信设备。
该装置800可以作为通信设备对序列进行获取,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通信设备对序列进行处理的步骤。所述获取模块801可用于支持该装置800进行通信,例如执行图5至图7中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获取的动作,所述处理模块802可用于支持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中的处理动作,例如执行图5至7中由通信设备执行的处理动作。具体地,可以参考如下描述: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其中,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141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142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629000000143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900包括第二获取模块901和第二处理模块902。该装置90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设备的编码功能。例如,该装置900可以是包括终端设备或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络设备(如基站)在内的通信设备。
该装置900可以作为通信设备对序列进行获取,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编码装置对序列进行处理的步骤。所述第二获取模块901可用于支持该装置900进行通信,例如执行图5至图7中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获取的动作,所述第二处理模块902可用于支持装置900执行上述方法中的处理动作,例如执行图5至7中由通信设备执行的处理动作。具体地,可以参考如下描述:
第二获取模块,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基础序列获取X个序列,其中,所述基础序列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X个序列中的每一个序列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X取1,2,3,……2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根据信息位数量k,从所述基础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K1个第一子信道标号,其中,所述信息位数量k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所述K1等于k/2n,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根据所述基础序列和所述X个序列得到的扩展序列的信息位数量;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从所述基础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的所述第一子信道标号中,确定子信道标号满足大于(j*N0)/2n并且小于或等于(j+1)*N0/2n的标号的数量为mj,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所述m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从第j+1序列中从后往前读取mj个第二子信道标号;根据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确定所述扩展序列;根据所述扩展序列进行编码。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所述信息位数量k≠K12n n时,从所述X个序列中读取k-K12n个第三子信道标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取所述信息位数量k为1到M,根据所述信息位数量为k与k-1时读取的所述第二子信道的标号,确定新加入的所述第二子信道标号的顺序为第k位,重复上述步骤,得到所述扩展序列。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装置1000包括第三获取模块1001和第三处理模块1002。该装置1000可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设备的编码功能。例如,该装置1000可以是包括终端设备或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络设备(如基站)在内的通信设备。
该装置1000可以作为通信设备对序列进行获取,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通信设备对序列进行处理的步骤。所述获取模块1001可用于支持该装置1000进行通信,例如执行图5至图7中由通信设备执行的获取的动作,所述处理模块1002可用于支持装置1000执行上述方法中的处理动作,例如执行图5至7中由编码装置执行的处理动作。具体地,可以参考如下描述: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长度为2N0,所述第三序列由长度为2N0的第四序列和长度为N0的第五序列指示,其中,所述第四序列和所述第五序列中的元素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L4(2j-1)=L4(2j),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0,或者,所述第二条件为L5(j)>N0/2且L4(2j)=1,j为元素序号,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可选地,所述第四序列为: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小于或等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0,或者,当所述第三序列的第i个元素大于N0时,所述第四序列的第i个元素为1,其中,i为元素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0
可选地,所述第五序列为:所述第三序列的元素中小于或等于N0的元素的集合。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极化编码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100可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关于包括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在内的通信设备的方法。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芯片或网络设备。
通信装置1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01可支持通信装置1100实现图5至图7中的极化编码方法。处理器11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例如,处理器11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基带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处理通信数据,CPU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例如,网络设备、终端设备或芯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105,用以实现信号的输入(接收)和输出(发送)。
例如,通信装置1100可以是芯片,收发单元1105可以是该芯片的输入和/或输出电路,或者,收发单元1105可以是该芯片的通信接口,该芯片可以作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其它无线通信设备的组成部分。如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极化编码装置的芯片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芯片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1210,逻辑电路1220以及存储器1230。该存储器1230用于存储指令,该输入输出接口1210可以用于接收代码指令或信息,例如,该输入输出接口1210可以用于输入上述图5至图7中的极化编码方法中利用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获取第三序列,并进行极化编码的指令,或者,该输入输出接口1210输出通过执行上述图5至图7中的极化编码方法进行编码后的极化码,该逻辑电路122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30存储的指令,或者,该逻辑电路1220根据从输入输出接口1210接收的代码指令或信息,以使该芯片实现图5至图7中的极化编码方法。
通信装置1100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102,其上存有程序1104,程序1104可被处理器1101运行,生成指令1103,使得处理器1101根据指令1103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地,存储器1102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101还可以读取存储器1102中存储的数据,该数据可以与程序1104存储在相同的存储地址,该数据也可以与程序1104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地址。
处理器1101和存储器1102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例如,集成在单板或者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上。
该通信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1105以及天线1106。收发单元1105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用于通过天线1106实现通信装置的收发功能。
应理解,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101中的硬件形式的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处理器1101可以是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例如,分立门、晶体管逻辑器件或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该存储介质至少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包括:
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
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2779628990000011
其中,
Figure FDA0002779628990000012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4.一种极化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序列L1获取第二序列L2,其中,所述第一序列L1包括N0个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二序列L2包括2n*N0个子信道标号,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序列L2的子信道标号,从所述第一序列的子信道标号中确定第三序列的子信道标号,所述第三序列为根据所述第一序列和所述第二序列扩展得到的长度为2n*N0的序列,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子信道标号加上j*N0,其中,j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2n-1;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进行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第二序列L2中的子信道标号大于(j*N0)/2n,且小于或等于(j+1)*N0/2n,则确定所述第三序列L3的子信道标号为:
所述第一序列L1中的第tj个子信道标号加上j*N0,所述tj的取值为前一次tj的取值加1,所述tj的初始值为1,所述tj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N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二序列的子信道标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2779628990000013
其中,
Figure FDA0002779628990000014
表示向上取整,i表示子信道标号的序号,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2n*N0
7.一种极化编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程序指令。
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逻辑电路和输入输出接口,所述输入输出接口用于接收代码指令或信息,所述逻辑电路用于执行所述代码指令或根据所述信息,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277626.9A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45132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7626.9A CN114513280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EP21890645.1A EP4231558A1 (en) 2020-11-16 2021-07-05 Polarization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21/104467 WO2022100114A1 (zh) 2020-11-16 2021-07-05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7626.9A CN114513280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3280A true CN114513280A (zh) 2022-05-17

Family

ID=81546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7626.9A Pending CN114513280A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31558A1 (zh)
CN (1) CN114513280A (zh)
WO (1) WO202210011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9891B (zh) * 2017-03-17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和通信装置
CN108667464A (zh) * 2017-04-01 2018-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编码和译码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08809333B (zh) * 2017-05-05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编译码的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10365445B (zh) * 2018-03-26 2022-0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序列确定方法、装置和编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31558A1 (en) 2023-08-23
WO2022100114A1 (zh)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8586B (zh) 一种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66167B (zh) 编码的方法、译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CN108242972B (zh) 非正交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9327226B (zh) 极化码的编译码方法、装置及设备
EP427412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decoding
US11469779B2 (en) Efficient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in 5G
WO2018202140A1 (zh) 编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7636973B (zh) 极化码的路径合并方法、装置以及译码装置
US10211951B2 (en)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635863B (zh) 发送调制符号的方法、接收调制符号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23123062A1 (zh) 虚拟信道样本的质量评估方法和设备
CN114513280A (zh)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13965208A (zh) 极化码译码方法与装置、译码器和通信设备
EP3678312B1 (en) Method of transceiving signal by using polar code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CN115720124A (zh) 一种编码、译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513212A (zh) 一种极化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0825912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1181884A (zh)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14696943B (zh) 序列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EP4293916A1 (e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5967596A (zh) 信号的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6667861A (zh) 基于极化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16074891A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633365A (zh) 基于系统极化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17134859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