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99773A -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99773A
CN114499773A CN202210312256.0A CN202210312256A CN114499773A CN 114499773 A CN114499773 A CN 114499773A CN 202210312256 A CN202210312256 A CN 202210312256A CN 114499773 A CN114499773 A CN 114499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time slot
sending
downlink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22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99773B (zh
Inventor
刘宏俊
王东
杨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Cloud Comput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Damo Institute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Damo Institute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Damo Institute 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122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99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99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9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99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9977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563 priority patent/WO202318535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9Selective-repea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若待下发数据为第一控制指令,则终端设备可以发送与第一控制指令中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并发送至基站。其中,发送标识用于反映数据包是否重发。若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并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反馈数据包的解析结果至基站。在上述过程中,基站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能够对终端设备上传数据包进行控制,在不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的情况下,能够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的功能。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的场景下,对于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的数据包传输,由于空口干扰、传输衰减等原因会造成数据包解析失败。则在实际中,可以通过重复传输数据包的方式提高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一种可以实现的重复传输方式可以是:基站可以借助3GPP中规定的新型通信协议将包含数据包重复发送的次数和重发周期的控制指令通过物理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发送至终端设备,若终端设备同样支持此新型通信协议,则可以通过解析控制指令实现是数据包的重复发送,以保证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但在实际中,终端设备往往不支持上述用于实现数据包重复传输的新型通信协议,此时,终端设备无法实现数据包重传,也就不能保证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因此,如何在不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包重复传输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在不对终端设备升级的情况下,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功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包括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所述发送标识反映是否重发数据包;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数据包解析结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至少可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若待下发数据为第一控制指令,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控制指令中的发送标识,确定与此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并发送至基站。其中,发送标识用于反映数据包是否重发。若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并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数据包的解析结果至基站。可见,在上述过程中,基站通过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待下发数据,以使终端设备响应于待下发数据向基站发送数据包或者解析结果。也即是基站借助物理下行信道能够对终端设备上传数据包进行控制,在不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的情况下,能够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但是不排除包含至少一种的情况。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识别”。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识别(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各实施例之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下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时序仅为一种举例,而非严格限定。
在对本发明提供的各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还可以先进行以下解释:
数据在物理层进行传输时,最小的传输单位可以称为时隙,而多个时隙又可以构成一个帧结构。其中,任一帧结构可以由上行时隙、下行时隙和特殊时隙构成。终端设备可以在上行时隙内向基站上传数据,以实现上行数据传输,并且还可以在下行时隙内解析基站发送的数据。基站可以在下行时隙和特殊时隙内向终端设备下发数据,以实现下行数据传输,并且还可以在上行时隙内解析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
其中,一帧中包含的各种时隙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举例来说,一帧中的上行时隙可以表示为U,下行时隙可以表示为D,特殊时隙可以表示为S,则一种帧结构可以表示为DDSUU,也可以表示为DDDSU等等。其中,帧中的特殊时隙S也可以作为下行时隙使用。
基于上述描述,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由接入有终端设备的基站执行。该方法反映的是数据上行传输的过程。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
在到达目标帧中的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待下发数据。其中,第一下行时隙可以是目标帧中的任一下行时隙。又根据上述描述可知,从终端设备的角度,其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交互可以包括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则当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基站发送的待下发数据为第一控制指令;当进行下行数据传输时,基站发送的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
可选地,物理下行信道具体可以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简称PDSCH)。则基站可以借助PDCCH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借助PDSCH发送数据包。
S102,若待下发数据为包括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与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标识反映是否重发数据包。
当待下发数据为第一控制指令时,该第一控制指令中可以包括反映是否重发数据包的发送标识。其中,第一控制指令中的发送标识可以为首次发送或者重发发送。
若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表明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最新接收到的历史数据包已经解析成功,则终端设备响应于此第一控制指令,借助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 Channel,简称PUSCH)发送与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即新数据包,即待上传数据包至基站。若发送标识为重发发送,表明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最新接收到的历史数据包未解析成功,则终端设备响应于此第一控制指令,借助PUSCH发送与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即历史数据包至基站。可选地,发送标识具体可以是NDI(New Data Indicator)值。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时,该值不发生翻转;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则该值发生翻转。
对于数据包的发送,可选地,终端设备可以使用基站预先为其分配的物理资源模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简称PRB)进行。PRB的具体分配过程可以为,基站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控制终端设备接入基站。再借助PDCCH,为接入该基站的每个终端设备都分配至少一个PRB。其中,上述接入请求产生于终端设备首次接入基站时。
S103,若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接收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数据包解析结果。
当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接收并解析数据包,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可以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UCCH)反馈至基站。当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时隙接收到数据包时,则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下行时隙或者第一下行时之后的某一下行时隙进行数据包的解析,并在此某一下行时隙之后的某一上行时隙将解析结果发送至基站。
基站接收到终端设备反馈的解析结果后,则可以根据解析结果确定发送标识,并生成控制指令。但需要说明的有,步骤S102和步骤S103是两种独立的情况,因此,步骤S103中的解析结果并不是步骤S102中的发送标识的生成依据。
本实施例中,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若待下发数据为第一控制指令,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控制指令中的发送标识,确定与此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并发送至基站。其中,发送标识用于反映数据包是否重发。若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并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数据包的解析结果至基站。可见,在上述过程中,基站通过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向终端设备发送待下发数据,以使终端设备响应于待下发数据向基站发送数据包或者解析结果。也即是基站借助物理下行信道能够对终端设备上传数据包进行控制,在不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的情况下,能够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的功能。
可选地,基站发送的第一控制指令中除了包括发送标识,还可以包括第一预设数量。此第一预设数量用于告知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的发送时机。
具体的,基站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发送包括第一预设数量和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后,可以在第一上行时隙发送与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其中,第一上行时隙在第一下行时隙之后,并且二者之间间隔第一预设数量的时隙。可选地,第一上行时隙和第一下行时隙可以处于相同或者不用的帧结构中。
图1所示实施例中描述了基站在一个下行时隙内发送控制指令或者数据包后,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反馈相应的数据,以实现数据的上下行传输。在实际中,基站也可以在多个下行时隙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指令,以使终端设备进行数据的上下行传输。
当终端设备进行上行数据传输时,基站可以根据在到达不同下行时隙时自身对数据包的解析情况确定发送标识,并在不同下行时隙内通过PDCCH向终端设备发送包括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以使终端设备响应于此控制指令实现多个数据包的发送。当多个数据包相同时,也即是实现了数据包的重复发送,终端设备通过基站的控制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能力。
可选地,当上述的多个下行时隙为相邻的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且第一下行时隙早于第二下行时隙时,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反映的是数据上行传输的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根据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第一历史数据包的第一发送标识。
S202,在第一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基站可以对当前已经接收到的最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进行解析,并得到解析结果。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根据当前得到的解析结果确定第一发送标识。并在第一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此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其中,第一历史数据包可以是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时隙之前,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上行时隙内上传的。发送第一控制指令的物理下行信道具体是PDCCH。
对于第一发送标识的确定方式,当第一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时,表明第一历史数据包已经上传成功,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表明终端设备无需重新上传此第一历史数据包,而是需要上传新的数据包。当第一历史数据包解析失败时,表明第一历史数据包上传失败,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重新发送此第一历史数据。
S203,在到达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根据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第二历史数据包的第二发送标识。
S204,在到达第二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与步骤S201类似的,当到达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基站同样可以根据此时已经接收到的最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第二发送标识。并在到达第二下行时隙时,借助PDCCH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可选地,根据帧结构不同,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可以处于同一帧中,并且二者之间没有间隔时隙。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也可以处于不同帧中,即两下行时隙之间可以间隔有至少一个上行时隙。
S205,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内上传的第一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终端设备响应于第一控制指令,可以在第一上行时隙内发送相应数据至基站。具体地,当到达第一上行时隙时,若终端设备已生成需要上传的有效数据,则可以包含有效数据的数据包至基站。若终端设备还未生成需要上传的数据包,则可以发送包含padding标识的数据包至基站,其中,padding标识表示终端设备本地没有有效数据。需要说明的有,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各实施例中提及的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均是包含有效数据的数据包。
基于上述描述,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一上行时隙内发送与第一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即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发送标识确定在第一上行时隙内是发送待上传数据包还是重发发送历史数据包。并且终端设备响应于第一控制指令发送的数据包可以被基站在第一下行时隙之后的下行时隙接收到。可选地,第一上行时隙和第一下行时隙之间可以间隔第一预设数量的时隙,第一预设数量可以用K2值表示。该K2也包含在第一控制指令中。
S206,接收终端设备在与第一上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上行时隙内上传的第二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同样的,基站也可以接收到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时隙发送的与第二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可选地,第二控制指令中也可以包括K2值,此值可以与步骤S205中的相同或者不同。其中,根据帧结构中各种时隙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则相邻的第一上行时隙和第二上行时隙也可以位于相同或不同的帧中。
按照上述方式,基站通过发送不同的控制指令,可以控制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包的重复发送,即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功能。
本实施例中,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基站可以根据此时最新接收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第一历史数据包的第一发送标识。在到达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又可以根据此时最新接收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第二历史数据包的第二发送标识。之后,基站会分别在第一下行时隙内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在第二下行时隙内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以由终端设备在相应的上行时隙内按照不同的发送标识实现数据包的发送,即实现数据上传。当然根据第一发送标识和第二发送标识的不同,数据包的发送可以包括同一数据包的重复发送。
可见,在上述过程中,基站通过在不同的下行时隙内向终端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可以控制终端设备上传数据包的时机以及上传哪个数据包,也即是在不对终端设备进行升级的情况下,基站通过在不同的下行时隙多次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即可使终端设备具有数据包重复发送的功能。基站再对终端设备重复发送的数据包进行解析,也能够提高该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还可以设置数据包的发送次数,因此,在确定发送标识时还可以考虑数据包的重复发送次数。若数据包重复发送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时,则可以根据解析结果确定发送标识。若数据包的重复发送次数已经达到预设次数,则停止重复发送,而是控制终端设备发送新的数据包。
上述实施例中提及了两个下行时隙是相邻的,两个上行时隙时也是相邻的。可选地,上述的两个下行时隙和两个上行时隙可以处于同一目标帧中,并且两个下行时隙为此目标帧中连续的两个下行时隙,即二者之间不包含其他时隙,两个上行时隙也可以是此目标帧中连续的两个上行时隙,即二者之间没有其他时隙。并且由于两个下行时隙之间没有间隔其他时隙,因此,基站在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分别接收到的最新的历史数据包是相同的,即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历史数据包和第二历史数据包相同。
可选地,一种满足上述描述的上下行时隙之间的关系的帧结构可以为DDSUU,并且为了描述清晰,该帧结构可以变形为D1D2SU1U2。此时,第一下行时隙为D2,第二下行时隙为S,第一上行时隙为U1,第二上行时隙为U2。
当终端设备在目标帧中第一下行时隙D2之前的某个下行时隙(S或者D1)就产生有效数据即待上传数据包时,基站可以在目标帧中连续的两个上行时隙(U1和U2)内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此时,基站即可以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得到相应的第一发送标识和第二发送标识,并进一步根据标识控制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包重复上传。
具体地,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同样可以由基站执行。如图3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1,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若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
S302,在第一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S303,在到达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若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
S304,在第二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S305,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内首次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
S306,接收终端设备在与第一上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上行时隙内重复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D2时,若基站已经成功解析第一历史数据包,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发送新的数据包。在第一下行时隙D2内,基站还可以借助PDCCH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一控制指令中的K2=2,NDI值翻转。由于终端设备已经在下行时隙D1或者S时已经生成了新的数据包,则终端设备可以响应此第一上行控制指令,在到达第一上行时隙U1时,发送此新的数据包即待上传数据包。
由于第一下行时隙D2和第二下行时隙S中间没有间隔时隙,因此,当到达第二下行时隙S时,基站接收到的最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即为上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并且基站已经成功对其进行解析,此时可以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重新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重新发送数据包。在第二下行时隙S内,基站可以借助PDCCH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上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二上行控制指令中的K2=2,NDI值不翻转。终端设备响应此第二控制指令,在到达第二上行时隙U2时,重复发送在第一上行时隙U1时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
上述过程即为若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U1之前的某一下行时隙就产生了待上传数据,此时可以有多个连续的上行时隙用于传输此待上传数据时,则基站可以按照上述的调度方式,使终端设备可以在连续的两个上行时隙U1和U2内重复发送待上传数据包。
并且基站在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重复发送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包后,还可以对其一并进行解析。可选地,这两个数据包的解析可以由基站上的同一个进程执行。具体解析过程可以为:根据预设参数,对在两个上行时隙分别发送的第一待上传数据包进行合并,并对合并结果进行解析,从而提高第一待上传数据包的解析成率。需要说明的有上述的合并实际上是一种软合并。本实施例中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图3b理解。
本实施例中,目标帧中的两个下行时隙连续,且目标帧中的两个上行时隙连续,当基站对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时,基站可以分别在两个下行时隙分别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终端设备在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进行同一待上传数据包的重复发送。基站对连续发送的同一数据包通过软合并的方式进行解析,以得到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与图3a所示实施例类似的,上述提及的两个下行时隙为目标帧中连续的两个下行时隙,上述提及的两个上行时隙也为目标帧中连续的上行时隙,并且终端设备在目标帧中第一下行时隙D2之前就产生并上传了第一历史数据包。基于此种情况,基站同样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得到相应的第一发送标识和第二发送标识,并进一步根据标识控制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包重复上传。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D2时,若基站对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为解析失败,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并在第一下行时隙D2内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一控制指令中的K2=2,NDI不值翻转。接着,在到达第二下行时隙S时,基站对第二历史数据包(即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依旧为解析失败,此时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并在第二下行时隙S内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二控制指令中的K2=2,NDI值不翻转。终端设备可以响应第一控制指令,以在到达第一上行时隙U1时,根据第一发送标识向基站重复发送第一历史数据包。由于第一上行时隙U1和第二上行时隙U2之间没有下行时隙,基站无法对第一上行时隙U1发送的第一历史数据包进行解析,因此,当到达第二上行时隙U2时,终端设备还会重复发送第一历史数据包至基站。
上述过程即为若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U1之前的某一下行时隙就产生了待上传数据,则基站按照上述的调度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连续的两个上行时隙U1和U2内重复发送第一历史数据包。并且基站在得到目标帧中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重复发送的第一历史数据包后,还可以对其进行解析。具体解析过程可以参见图3a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图3c理解。
并且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时隙D2之前产生此待上传数据包可以在基站成功解析第一历史数据包之后在上传。
本实施例中,目标帧中的两个下行时隙连续,且目标帧中的两个上行时隙也连续,当基站对历史数据包解析失败时,则基站可以分别在两个下行时隙分别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终端设备在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进行同一历史数据包的重复发送。基站对连续发送的同一数据包通过软合并的方式进行解析,以得到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综合上述3a~图3c所示的实施例,当终端设备在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U1和U2)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可以上传的有效数据,则基站通过上行控制指令的调度能够使终端设备在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U1和U2)重复上传同一数据包,此时,基站可以根据对接收到的数据包采用软合并的方式合并后进行解析,从而提高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有,基站按照上述图3a~图3c所示实施例中的方式进行调度能够使终端设备在连续的上行时隙实现数据包的重复发送。即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数据包的重传,并且重复发送的数据包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送至基站,在保证数据包解析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数据包的时延满足预设要求。其中,预设要求与用户需求有关。
相比于上述方式,当在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简称HARQ)机制进行数据包重传时,基站控制终端设备是否重复发送数据包依据的是终端设备对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即基站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解析失败或解析成功消息后可以控制终端设备重新发送数据包。但终端设备解析数据包并发送解析结果至基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也使得重复发送的数据包之间间隔一定时长,从而会使得数据包的时延过长,不满足预设要求。
可选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两个下行时隙也可以为不同帧中相邻的下行时隙,即两个下行时隙之间包含上行时隙,同时第一上行时隙和第二上行时隙也可以是为不同帧中相邻的上行时隙,即两个上行时隙之间存在下行时隙。此种情况下,基站在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分别接收到的最新的历史数据包是不同的,即第一历史数据包和第二历史数据包不同。
继续承接上述的DDSUU帧结构,当有两帧时,为了描述清晰,该帧结构可以变形为D1D2SU1U2 D3D4S2U3U4。此时,第一下行时隙为S1,第二下行时隙为D3,第一上行时隙为U2,第二上行时隙为U3。
当终端设备在一上行时隙(比如U1)时产生了有效数据即待上传数据包时,则基站不能在同一帧中接收到连续的多个数据包,也即是基站在一帧中只能接收到终端设备上传的一个数据包。此时,基站也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得到相应的第一发送标识和第二发送标识,并进一步根据发送标识控制终端设备实现数据包重复上传。
具体地,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401,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若第一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
S403,在第一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通道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
S403,在到达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若第二历史数据包解析失败,则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
S404,在第二下行时隙内,借助物理下行通道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
S405,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内首次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
S406,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上行时隙内重复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S1时,若基站已经成功解析第一历史数据包,则确定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发送新的数据包。在第一下行时隙S1内,基站还可以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一上行控制指令中K2=2,NDI值翻转。终端设备响应此第一控制指令,在到达第一上行时隙U2时,发送新的数据包即待上传数据包至基站。
由于第一下行时隙S1和第二下行时隙D3处于不同帧中,即二者之间存在上行时隙,因此,当到达第二下行时隙D3时,基站接收到最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实际上为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U2内上传的待上传数据包。
当到达第二下行时隙D3时,一种情况,若第二历史数据包解析失败,则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重新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重新发送上一次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则在第二下行时隙D3内,基站还可以发送包含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二控制指令中,K2=3,NDI值不翻转。终端设备响应于此第二控制指令,在到达第二上行时隙U3时,重新发送待上传数据包。上述过程可以结合图4b理解。
另一种情况,若第二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则确定第二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表明终端设备需要发送新的数据包。基站还可以发送包含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第二控制指令中K2=3,NDI值翻转。终端设备响应此第二控制指令,在到达第二上行时隙U3时,若此时终端设备已经产生新的数据包,即另一待上传数据包,则将此另一数据包传输至基站。上述过程可以结合图4c理解。
本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产生待上传数据时,一个帧结构中不包含两个连续的上行时隙,比如上行时隙U1产生了待上传数据时,基站无法获取同一帧中连续的多个上行时隙发送的数据包,则按照上述的调度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位于不同帧中的上行时隙重复发送待上传数据包。基站通过对连续发送的同一数据包进行解析,以得到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综合图3a~图4c的实施例,根据帧结构的不同,当有效数据产生时,基站通过上行控制指令的调度不能使终端设备在同一帧中的连续多个上行时隙重复上传同一数据包,此时,基站还可以通过调度得到不同中的上行时隙重复发送的数据包,并对多个数据包采用软合并的方式合并后进行解析,从而提高数据包的解析成功率。
上述各实施例描述的是数据的上行传输过程。当数据发生下行传输时,对于基站对终端设备的调度过程,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基站执行。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501,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
S502,若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以及包括第二预设数量的第三控制指令,则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三上行时隙内发送的数据包解析结果,第三上行时隙和第一下行时隙间隔第二预设数量的时隙。
基站本地已经对作为待下发数据的数据包处理完毕,则在达到第一下行时隙时,可以直接向终端设备进行发送。为了后续描述简便,可以将作为待下发数据的数据包称为待下发数据包。待下发数据包的发送具体可以是借助PDSCH实现的。同时在此第一下行时隙内,还可以发送第三控制指令。其中,第三控制指令中包括的第二预设数量用以控制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解析结果的时机。此第二预设数量可以表现为K1值。
具体的,终端设备在第一下行时隙内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数据包后便对其进行解析,当到达第三上行时隙时便可以向基站发送此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其中,第三上行时隙在第一下行时隙之后,且二者之间间隔第二预设数量的时隙。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站的调度,基站也能够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并在规定时隙内接收数据包的解析结果。
在图5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基站也可以具有数据包的重发发送功能。可选地,基站可以根据在目标帧内包含第一下行时隙在内的、且与此第一下行时隙连续相邻的下行时隙的目标数量,并根据此目标数量确定反映是否重复发送待下发数据包的第三发送标识。其中,连续相邻可以这样理解:若目标帧中包括多个下行时隙,并且任意两个下行时隙之间都不包含上行时隙以及特殊时隙,则这多个下行时隙时连续相邻的。假设目标帧的结构为上述的D1D2SU1U2,且第一下行时隙为D1,则下行时隙D1和D2时连续相邻的,目标数量为2。当到达与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则向终端设备发送与第三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其中,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可以位于相同或者不同帧中。
可选地,对于第三发送标识的确定过程,承接上述D1D2SU1U2的帧结构,一种情况,在此目标帧中,第一下行时隙为D2,并且若包含第一下行时隙D2在内的,且与此第一下行时隙D2连续相邻的下行时隙的目标数量大于1,表明基站能够在连续多个下行时隙(即D2和S)内发送数据包,则确定第三发送标识为重发发送,并在第二下行时隙内重复发送待下发数据包。此种情况可以结合图5b理解。
另一种情况,在目标帧中,若包含第一下行时隙在内的,且与此第一下行时隙连续相邻的下行时隙的目标数量等于1,表明在目标帧中,基站能够在一个下行时隙(即S)内发送待下发数据包,则基站可以根据是否得到终端设备对待下发数据包的解析结果来确定第三发送标识。
具体地,若目标数量为1并且在到达第二下行时隙时能够获取到终端设备对待下发数据包的解析结果,此时,表明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较高或者第一下行时隙和第二下行时隙之间包含较多的上行时隙,则确定第三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则基站可以在第二下行时隙内向终端设备发送新的数据包即另一待下发的数据包。若目标数量为1并且在第二下行时隙内没有获取到终端设备对待下发数据包的解析结果,则确定第三发送标识为重发发送,则基站在第二下行时隙内向终端设备重新发送待下发数据包。此种情况可以结合图5c理解。
本实施例中,通过基站的调度,能够使终端设备接收到重复发送的数据包,终端设备也可以采用软合并的方式对其进行合并再一并解析,从而应能够提高终端设备对数据包解析的成功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在一个电子设备中,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21和存储器22。其中,所述存储器22用于存储支持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图1~图5c所示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程序,所述处理器21被配置为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22中存储的程序。
所述程序包括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其中,所述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21执行时能够实现如下步骤: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包括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所述发送标识反映是否重发数据包;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对所述基站下发的数据包的解析结果。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21还用于执行前述图1~图5c所示实施例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中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23,用于该电子设备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上述电子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图1~图5c所示方法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所涉及的程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站,包括:
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包括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所述发送标识反映是否重发数据包;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数据包解析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下行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所述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包括:
借助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所述第一控制指令;
借助所述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发送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包括:
若所述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发送的待上传数据包;若所述发送标识为重发发送,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所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发送的历史数据包,所述历史数据包为所述基站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时最新接收到的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中包括第一预设数量;
所述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内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和所述第一下行时隙间隔所述第一预设数量的时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到达第一下行时隙时,借助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待下发数据至终端设备,包括:
在到达所述第一下行时隙时,根据所述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所述第一历史数据包的第一发送标识;
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内,借助所述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所述第一发送标识的第一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在到达与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根据所述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所述第二历史数据包的第二发送标识;在所述到达第二下行时隙内,借助所述物理下行信道发送包含所述第二发送标识的第二控制指令至终端设备;
所述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一上行时隙内发送的与所述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内上传的所述第一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上行时隙内上传的所述第二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时隙、所述第二下行时隙为目标帧中连续的下行时隙,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和所述第二上行时隙为所述目标帧中连续的上行时隙,所述第一历史数据包和所述第二历史数据包相同;
所述根据所述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一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所述第一历史数据包的第一发送标识,包括:
若所述第一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一发送标识为首次发送;
所述根据所述基站最新接收到的第二历史数据包的解析结果,确定反映是否重发所述第二历史数据包的第二发送标识,包括:
若所述第二历史数据包解析成功,则确定所述第二发送标识为重复发送;
所述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内上传所述第一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内首次的发送待上传数据包;
所述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上行时隙内上传所述第二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上行时隙内重复发送的所述待上传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预设参数,对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和所述第二上行时隙内发送的所述待上传数据包进行合并;
解析所述合并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借助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数据包解析结果,包括:
若所述待下发数据为数据包以及包括第二预设数量的第三控制指令,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三上行时隙内发送的解析结果,所述第三上行时隙和所述第一下行时隙间隔所述第二预设数量的时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目标帧中包含所述第一下行时隙在内的,与所述第一下行时隙连续相邻的下行时隙的目标数量,确定反映是否重发所述数据包的第三发送标识;
在到达与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相邻的第二下行时隙时,发送与所述第三发送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控制所述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借助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为所述终端设备分配用于发送数据包的物理资源模块。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2.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210312256.0A 2022-03-28 2022-03-28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499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12256.0A CN114499773B (zh) 2022-03-28 2022-03-28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3/078563 WO2023185353A1 (zh) 2022-03-28 2023-02-27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12256.0A CN114499773B (zh) 2022-03-28 2022-03-28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99773A true CN114499773A (zh) 2022-05-13
CN114499773B CN114499773B (zh) 2022-09-20

Family

ID=81487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2256.0A Active CN114499773B (zh) 2022-03-28 2022-03-28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99773B (zh)
WO (1) WO20231853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5985A (zh) * 2022-08-02 2022-09-02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185353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222360A1 (en) * 2018-01-17 2019-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ize indication for re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0380830A (zh) * 2019-07-19 2019-10-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终端、基站、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和存储介质
US20200059322A1 (en) * 2017-03-31 2020-02-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Ceasing transmission repetitions
CN111132358A (zh) * 2019-12-19 2020-05-08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989972A (zh) * 2018-04-27 2020-11-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的组物理控制信道
US20200383105A1 (en) * 2019-05-24 2020-12-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10218500A1 (en) * 2020-01-10 2021-07-1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nsecutive data packet feedback
CN113163428A (zh) * 2021-05-19 2021-07-23 浙江凡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复杂度低时延和低信令开销的5g数据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8671A (zh) * 2016-06-27 2016-09-28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harq重传的指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966637A (zh) * 2019-08-27 2022-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499773B (zh) * 2022-03-28 2022-09-20 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059322A1 (en) * 2017-03-31 2020-02-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Ceasing transmission repetitions
US20190222360A1 (en) * 2018-01-17 2019-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ize indication for re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1989972A (zh) * 2018-04-27 2020-11-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自主上行链路传输的组物理控制信道
US20200383105A1 (en) * 2019-05-24 2020-12-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380830A (zh) * 2019-07-19 2019-10-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终端、基站、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132358A (zh) * 2019-12-19 2020-05-08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US20210218500A1 (en) * 2020-01-10 2021-07-1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nsecutive data packet feedback
CN113163428A (zh) * 2021-05-19 2021-07-23 浙江凡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复杂度低时延和低信令开销的5g数据传输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R1-1801786"", 《3GPP TSG_RAN\WG1_RL1》 *
SAMSUNG: ""R2-1711263 DL SPS Operation in NR"", 《3GPP TSG_RAN\WG2_RL2》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5353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95985A (zh) * 2022-08-02 2022-09-02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95985B (zh) * 2022-08-02 2023-01-17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5353A1 (zh) 2023-10-05
CN114499773B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70578B (zh) 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999159B (zh) 在上行链路中进行通信的方法和设备、用于在上行链路上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14499773B (zh)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RU2754679C2 (ru) Сист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US10243708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dynamic downlink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02474392A (zh) 在针对采用多点协作传输接收的分组的nack传输中引入延迟
CN108347782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8259144B (zh)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JP6765446B2 (ja) サービス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US10873427B2 (en)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1405662A (zh)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用户设备
Lee et al. Physical layer enhancements for 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 in 5G new radio systems
EP343940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79728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1044742B2 (en) Uplink scheduling method based on a dynamic frame structure, uplink scheduling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US10873928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EP4221399A1 (en) A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warding data from a remote device to a network node
CN117749331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214703A1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7118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363920A (zh) 一种数据传输、配置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436391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6321501A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8

Address after: Room 1-2-A06, Yungu Park, No. 1008 Dengcai Street, Sandun Town,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0

Patentee after: Aliyun Comput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0023 Room 516, floor 5, building 3, No. 969, Wenyi West Road, Wuchang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libaba Dharma Institute (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