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2419B -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2419B
CN114482419B CN202210171774.5A CN202210171774A CN114482419B CN 114482419 B CN114482419 B CN 114482419B CN 202210171774 A CN202210171774 A CN 202210171774A CN 114482419 B CN114482419 B CN 114482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beam
supporting steel
glass
outer side
sid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17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2419A (zh
Inventor
李振海
王恒
姬翔
翟罗剑
王崇岩
丰盛彩
卜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Huash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Huash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Huash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iority to CN20221017177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24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2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2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2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2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E04D13/03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 E04D13/0325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provided with ventilating mea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82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sound only
    • E04B1/84Sound-absorb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E04D13/03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 E04D13/033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light-transmission or the heat-reflection, (e.g. shields, reflectors, clea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E04D13/03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 E04D13/035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movable parts
    • E04D13/0358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movable parts the parts moving, in their own plane, e.g. rolling or sliding, or moving in parallel planes with or without an additional movement, e.g. both pivoting and rolling or slid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13/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in connection with roof coverings; Protection against birds; Roof drainage ; Sky-lights
    • E04D13/03Sky-lights; Domes; Ventilating sky-lights
    • E04D2013/034Daylight conveying tubular sky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包括多个采光天窗单元;采光天窗单元包括玻璃支撑组件、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该方法包括:一、安装玻璃支撑组件;二、安装驳接爪;三、安装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四、安装外侧采光玻璃组件。本发明在天窗口的尺寸受限情况下,按照顺序依次对玻璃支撑组件,内侧采光玻璃组件、以及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在受限空间内的施工难度;通过结合设置在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自然光的透射,增进了建筑物内的进光面积;内侧透光腔可形成烟囱效应,可使建筑物内部和外界进行通风和换气。

Description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房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房建施工过程中,受地形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待修建的建筑布局很难保证坐北朝南的走向,往往很多建筑物采取斜向布设的方式;同时为了满足建筑物的采光需求,往往需要在建筑物的顶部开设采光天窗,但综合建筑物的整体设计方案,采光天窗的设计位置和大小会因此受到限制,在安装采光天窗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因为采光天窗现有的设计位置和设计大小受到限制,使采光天窗的不能顺利安装。现有的大部分采光天窗结构很难满足建筑物的采光需求,且受日常光照的影响进入到室内的光束和光线时间有限,很难满足建筑物的整体需求。另外,现在很多的建筑物为新型设计,与传统结构中的天窗相比,现在的天窗位置普遍距离地面的高度较高,且天窗的开口较小,在面对设计位置比较狭小且天窗开口不易施工时,对采光天窗的安装带来了更大的不便。因此为了满足建筑物对光照亮度和光线时长的需求、以及方便施工人员对采光天窗的安装,提出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在天窗口的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先按照顺序依次对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进行安装,然后进行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的依次安装,最后再进行不受空间限制的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的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在受限空间内的施工难度;通过结合设置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自然光的透射,增进了建筑物内的进光面积;同时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远离,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均匀度,使光线均匀柔和;所述内侧透光腔形成烟囱效应,可使建筑物内部和外界进行通风和换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两个对称布设在楼顶上的结构梁围成与建筑物连通的天窗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沿天窗口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的采光天窗单元,多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的结构均相同;
所述采光天窗单元包括设置在天窗口两侧的玻璃支撑组件、均安装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或多组方管组件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
所述玻璃支撑组件包括均设置在一侧结构梁上的多个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多个第一外侧支撑钢梁、以及均设置在另一侧结构梁上的多个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和多个第二外侧支撑钢梁,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下方,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布设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下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数量、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数量、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围成供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安装的内侧透光腔,所述内侧透光腔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所述内侧透光腔的宽度由中间向上下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内,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外。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多个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均沿所述天窗口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均为纵截面是钝角三角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均有一条边紧贴在结构梁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均朝向所述内侧透光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中与所述结构梁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多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均沿所述天窗口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均为纵截面是梯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底均紧贴在结构梁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高度。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与竖直面的夹角均为β且β的取值为150°~155°;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α且α的取值为100°~105°。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第一外侧支撑钢梁通过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一侧的结构梁上,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通过另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另一侧的结构梁上;
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内侧玻璃、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内侧玻璃、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三内侧玻璃、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四内侧玻璃;
所述第一内侧玻璃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三内侧玻璃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内玻璃、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内玻璃、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外玻璃、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外玻璃、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之间的第三室外玻璃,所述第三室外玻璃斜向布设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的顶部;
所述第一室内玻璃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内玻璃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一室外玻璃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方管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设置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以及斜向连接在第一侧部安装方管和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之间的顶部安装方管,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通过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通过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的数量、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的数量、所述顶部安装方管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上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均设置有多个驳接爪,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均设置有多个驳接爪;所述第一室内玻璃通过多个驳接爪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二室内玻璃通过多个驳接爪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一室外玻璃通过第一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二室外玻璃通过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连接,所述第三室外玻璃通过顶部安装方管安装在所述内侧透光腔的顶部;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一体成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采光天窗单元的施工方法均相同,任一所述采光天窗单元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安装玻璃支撑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101、在天窗口处测量放线,确定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根据确定的位置在天窗口的下方搭设脚手架,所述脚手架竖向布设在所述建筑物内;
步骤102、根据步骤101中确定的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在两个结构梁上均安装所述锚栓组件;其中,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其中,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
步骤103、将第一内侧支撑钢梁从天窗口吊装至所述脚手架上方,使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固定边紧贴在一侧的所述结构梁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朝向另一侧的所述结构梁,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中与所述结构梁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
步骤104、将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从天窗口吊装至所述脚手架上方,使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固定边紧贴在另一侧所述结构梁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朝向步骤103中安装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所述结构梁,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步骤105、将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吊装至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
步骤106、将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吊装至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步骤二、安装驳接爪: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和外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
步骤三、安装内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301、将第一内侧玻璃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一内侧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内侧玻璃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一内侧玻璃;
步骤302、将第二内侧玻璃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二内侧玻璃下放至所述第一内侧玻璃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内侧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内侧玻璃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二内侧玻璃;
步骤303、将第三内侧玻璃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三内侧玻璃下放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之间;调整所述第三内侧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三内侧玻璃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三内侧玻璃;
步骤304、将第四内侧玻璃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四内侧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四内侧玻璃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四内侧玻璃;
步骤四、安装外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401、将第一室内玻璃提升至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一室内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内玻璃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一室内玻璃;
步骤402、将第二室内玻璃提升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室内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内玻璃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固定所述第二室内玻璃;
步骤403、将第一室外玻璃吊装至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一室外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外玻璃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一室外玻璃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上;
步骤404、将第二室外玻璃吊装至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二室外玻璃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外玻璃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二室外玻璃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上;
步骤405、在每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的顶部均架设顶部安装方管,将所述顶部安装方管的一端与第一侧部安装方管连接,将顶部安装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部安装方管连接;将第三室外玻璃吊装至相邻的两个所述顶部安装方管之间并安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结合设置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自然光的透射,增进了建筑物内的进光面积;同时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远离,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均匀度,使光线均匀柔和。
2、本发明中形成的所述内侧透光腔,一方面可使建筑物顶部散射下来的光直射至更深的楼层内,进而向更深的楼层内反射;另一方面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所述第三室外玻璃开启的情况下,形成烟囱效应,可使建筑物内部和外界进行通风和换气。
3、本发明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加强了照射进建筑物内的光的折射和漫反射现象,延长了自然采光时间,节省了日常照明电量,节能环保。
4、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上安装的内侧采光玻璃和外侧采光玻璃伸入至建筑物内,利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上安装的内侧采光玻璃和外侧采光玻璃,可实现下部空间的全方位照射。
5、本发明结合所述玻璃支撑组件、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可对进出建筑物内的声音进行削减,起到一定的双向消音的作用。
6、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在天窗口的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先按照顺序依次对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进行安装,然后进行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的依次安装,最后再进行不受空间限制的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的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在受限空间内的施工难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在天窗口的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先按照顺序依次对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进行安装,然后进行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的依次安装,最后再进行不受空间限制的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的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在受限空间内的施工难度;通过结合设置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自然光的透射,增进了建筑物内的进光面积;同时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远离,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均匀度,使光线均匀柔和;所述内侧透光腔形成烟囱效应,可使建筑物内部和外界进行通风和换气。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安装玻璃支撑组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安装第一内侧玻璃和第二内侧玻璃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安装第一室内玻璃和第二室内玻璃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安装第一室外玻璃、第二室外玻璃和第三室外玻璃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结构梁; 2—天窗口; 3—水平钢梁锚栓;
4—竖向钢梁锚栓; 5—第一内侧支撑钢梁; 6—第二内侧支撑钢梁;
7—第一外侧支撑钢梁; 8—第二外侧支撑钢梁; 9—驳接爪;
10—第一内侧玻璃; 11—第二内侧玻璃; 12—第三内侧玻璃;
13—第四内侧玻璃; 14—第一室内玻璃; 15—第二室内玻璃;
16—第一室外玻璃; 17—第一侧部安装方管; 19—第二室外玻璃;
20—顶部安装方管; 22—第三室外玻璃; 23—第二侧部安装方管;
24—固定件; 25—通孔; 26—脚手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包括多个沿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的采光天窗单元,多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的结构均相同;
所述采光天窗单元包括设置在天窗口2两侧的玻璃支撑组件、均安装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9或多组方管组件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
所述玻璃支撑组件包括均设置在一侧结构梁1上的多个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多个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以及均设置在另一侧结构梁1上的多个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多个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下方,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布设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下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数量、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数量、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围成供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安装的内侧透光腔,所述内侧透光腔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所述内侧透光腔的宽度由中间向上下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内,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外。
实际使用时,所述天窗口2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27米,所述天窗口2的宽度为2米,可施工范围较狭小,常规的施工结构和施工方法在这种受限的施工场合内不能正常使用。两个所述结构梁1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侧透光腔的宽度。
本发明通过结合设置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自然光的透射,增进了建筑物内的进光面积;同时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远离,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增加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均匀度,使光线均匀柔和。光线先穿过外侧的室外玻璃,然后在照射到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室内玻璃上,通过不断地折射形成漫反射,使室内的光线更加柔和。进入到所述内侧透光腔内的光线,一部分直接穿过下方的玻璃,另一部分经过周围玻璃的多次反射在进入到室内,得到一个均匀反射的效果。
本发明中形成的所述内侧透光腔,一方面可使建筑物顶部散射下来的光直射至更深的楼层内,进而向更深的楼层内反射;另一方面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开启的情况下,可使建筑物内部和外界进行通风和换气。
本发明利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加强了照射进建筑物内的光的折射和漫反射现象,延长了自然采光时间,节省了日常照明电量,节能环保。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上安装的内侧采光玻璃和外侧采光玻璃伸入至建筑物内,利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上安装的内侧采光玻璃和外侧采光玻璃,可实现下部空间的全方位照射。
本发明结合所述玻璃支撑组件、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可对进出建筑物内的声音进行削减,起到一定的双向消音的作用。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第三内侧玻璃12、第一室内玻璃14、以及第二室内玻璃15在所述天窗口2的下方形成一个锥形的结构,可增加光线的横向的漫反射和展开。同时从建筑物内部传上来的声波可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得到发射和衰减,起到一个吸收消纳阻尼作用。
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在天窗口2的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先按照顺序依次对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进行安装,然后进行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的依次安装,最后再进行不受空间限制的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的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降低了在受限空间内的施工难度。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多个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沿所述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为纵截面是钝角三角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有一条边紧贴在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均朝向所述内侧透光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与所述结构梁1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
实际使用时,安装在所述天窗口2下方的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均通过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进行固定,为了保证室内采光的需求,同时满足在受限空间内可安装的要求,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形状和安装要求做出限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采光要求。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多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沿所述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为纵截面是梯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均紧贴在结构梁1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高度。
实际使用时,安装在所述天窗口2上方的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均通过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进行固定,为了保证室内采光的需求,同时满足在受限空间内可安装的要求,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形状和安装要求做出限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采光要求。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与竖直面的夹角均为β且β的取值为150°~155°;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α且α的取值为100°~105°。
实际使用时,根据设计要求和反复实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0°,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50°时,本采光天窗的采光效果最好。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25;开设通孔25可相应减轻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重量,便于后续安装;同时可在通孔25内安装灯管,用于夜间照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通过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一侧的结构梁1上,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通过另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另一侧的结构梁1上;
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3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4;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
实际使用时,所述锚栓组件对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起到固定作用。通过预先在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竖向预埋钢板,以方便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的安装;通过预先在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竖向预埋钢板,以方便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的安装。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内侧玻璃10、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内侧玻璃11、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三内侧玻璃12、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四内侧玻璃13;
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内玻璃14、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内玻璃15、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外玻璃16、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外玻璃19、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之间的第三室外玻璃22,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斜向布设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的顶部;
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上开设有可开启的窗户,可保证对建筑物内部进行通风。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和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均为透明玻璃,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和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均为淡绿色玻璃,采光效果最好。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方管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方管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设置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以及斜向连接在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和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之间的顶部安装方管20,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通过固定件24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连接,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通过固定件24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的数量、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的数量、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利用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以及顶部安装方管20安装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第二室外玻璃19、以及第三室外玻璃22,对所述内侧透光腔的顶部进行封顶,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可设置为可开启的窗户,对室内进行必要的防护和通风。
实际使用时,相邻两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之间不需要直接的连接,通过玻璃的安装实现相邻两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的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中的第一室外玻璃16均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上,相邻两个第一室外玻璃16之间紧贴,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室外玻璃16紧贴的端部均安装在同一个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内;相邻两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中的第二室外玻璃19均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上,相邻两个第二室外玻璃19之间紧贴,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室外玻璃19紧贴的端部均安装在同一个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内;同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的端部均安装在同一个顶部安装方管20内。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均设置有多个驳接爪9,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上均设置有多个驳接爪9;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连接,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连接,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通过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连接,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通过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连接,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通过顶部安装方管20安装在所述内侧透光腔的顶部;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一体成型。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的施工方法,多个采光天窗单元的施工方法均相同,任一所述采光天窗单元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安装玻璃支撑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101、在天窗口2处测量放线,确定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根据确定的位置在天窗口2的下方搭设脚手架26,所述脚手架26竖向布设在所述建筑物内;
步骤102、根据步骤101中确定的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在两个结构梁1上均安装所述锚栓组件;其中,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3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4;其中,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
步骤103、将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从天窗口2吊装至所述脚手架26上方,使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固定边紧贴在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朝向另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与所述结构梁1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
步骤104、将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从天窗口2吊装至所述脚手架26上方,使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固定边紧贴在另一侧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朝向步骤103中安装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所述结构梁1,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步骤105、将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吊装至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2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
步骤106、将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吊装至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2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实际使用时,步骤101中的脚手架26是根据施工需要,从开始施工时从建筑物的底层开始搭设,搭设的高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升高逐步升高。由于受到所述天窗口2尺寸和位置的限制,安装所述玻璃支撑组件时不能同时安装,需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安装,既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能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
步骤二、安装驳接爪: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和外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9,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9;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玻璃安装的稳定性,受支撑钢梁接触面的影响,安装在所述天窗口2内侧的驳接爪9的数量为三个,安装在所述天窗口2外侧的驳接爪9的数量为两个。由于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一体成型;在安装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时,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和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均已安装好。
步骤三、安装内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301、将第一内侧玻璃10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
步骤302、将第二内侧玻璃11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下放至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
步骤303、将第三内侧玻璃12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下放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之间;调整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的角度,使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
步骤304、将第四内侧玻璃13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的角度,使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
实际使用时,安装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时,利用与驳接爪9配套的驳接头对玻璃进行固定,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均可在所述脚手架26上进行安装,减轻内侧玻璃的安装难度,同时调整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的角度时,施工人员可站立在所述脚手架26上对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进行调节,轻松实现玻璃在空中无支撑时的调整。在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安装完成后可对所述脚手架26进行移动或者拆除,避免对建筑物造成损伤。
实际使用时,步骤301中,调整玻璃的位置时,先根据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调节该内侧安装边上下方的驳接爪9的角度,使下方的驳接爪9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的方向一致,在下方的驳接爪9之间拉设通线,确保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底部的安装角度,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上顶部的驳接爪9的方向,以确保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顶部的安装角度。同理,步骤302、步骤303、以及步骤304中,调整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以及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的方法均相同。
步骤四、安装外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401、将第一室内玻璃14提升至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
步骤402、将第二室内玻璃15提升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
步骤403、将第一室外玻璃16吊装至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上;
步骤404、将第二室外玻璃19吊装至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上;
步骤405、在每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顶部均架设顶部安装方管20,将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的一端与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连接,将顶部安装方管2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连接;将第三室外玻璃22吊装至相邻的两个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之间并安装。
实际使用时,安装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时,利用与驳接爪9配套的驳接头对玻璃进行固定,步骤405中,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安装时,需要将相邻的两个顶部安装方管20安装完成后进行,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卡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之间。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以及第三室外玻璃22均通过卡装在安装方管(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以及顶部安装方管20)的卡装槽内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两个对称布设在楼顶上的结构梁(1)围成与建筑物连通的天窗口(2),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沿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的采光天窗单元,多个所述采光天窗单元的结构均相同;
所述采光天窗单元包括设置在天窗口(2)两侧的玻璃支撑组件、均安装在所述玻璃支撑组件上的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和外侧采光玻璃组件,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通过多个驳接爪(9)或多组方管组件与所述玻璃支撑组件连接;
所述玻璃支撑组件包括均设置在一侧结构梁(1)上的多个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多个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以及均设置在另一侧结构梁(1)上的多个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多个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下方,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布设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下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数量、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数量、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围成供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安装的内侧透光腔,所述内侧透光腔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所述内侧透光腔的宽度由中间向上下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内,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布设在所述内侧透光腔外;
多个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多个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沿所述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为纵截面是钝角三角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有一条边紧贴在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均朝向所述内侧透光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与所述结构梁(1)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的长度;
多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多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沿所述天窗口(2)的延伸方向均匀布设,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为纵截面是梯形的板材;
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均紧贴在结构梁(1)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与竖直面的夹角均为β且β的取值为150°~155°;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α且α的取值为100°~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通过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一侧的结构梁(1)上,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通过另一组锚栓组件固定在另一侧的结构梁(1)上;
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3)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4);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内侧玻璃(10)、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内侧玻璃(11)、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三内侧玻璃(12)、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的第四内侧玻璃(13);
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采光玻璃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内玻璃(14)、安装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内玻璃(15)、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室外玻璃(16)、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室外玻璃(19)、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之间的第三室外玻璃(22),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斜向布设在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的顶部;
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所述方管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设置在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以及斜向连接在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和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之间的顶部安装方管(20),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平行;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通过固定件(24)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连接,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通过固定件(24)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的数量、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的数量、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连接,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通过多个驳接爪(9)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连接,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通过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连接,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通过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连接,所述第三室外玻璃(22)通过顶部安装方管(20)安装在所述内侧透光腔的顶部;所述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一体成型。
8.按照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采光天窗单元的施工方法均相同,任一所述采光天窗单元进行施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安装玻璃支撑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101、在天窗口(2)处测量放线,确定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根据确定的位置在天窗口(2)的下方搭设脚手架(26),所述脚手架(26)竖向布设在所述建筑物内;
步骤102、根据步骤101中确定的玻璃支撑组件的安装位置,在两个结构梁(1)上均安装锚栓组件;其中,所述锚栓组件包括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内侧壁上的水平钢梁锚栓(3)和多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结构梁(1)顶面上的竖向钢梁锚栓(4);其中,多个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多个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均匀布设在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
步骤103、将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从天窗口(2)吊装至所述脚手架(26)上方,使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固定边紧贴在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朝向另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和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与所述结构梁(1)紧贴的边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最大边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最大边为内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中的另一条边为外侧安装边;
步骤104、将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从天窗口(2)吊装至所述脚手架(26)上方,使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固定边紧贴在另一侧所述结构梁(1)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朝向步骤103中安装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所述结构梁(1),并通过该侧的所述水平钢梁锚栓(3)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步骤105、将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吊装至与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2)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和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其中,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底为固定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长度大的腰远离所述内侧透光腔,且该条腰为外侧安装边;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中的另一条腰为内侧安装边;
步骤106、将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吊装至与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同一侧的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使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固定边紧贴在该侧所述结构梁(1)的顶面上,且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朝向远离所述天窗口(2)的方向,并通过该侧的所述竖向钢梁锚栓(4)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固定;剩余的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均采用相同的方法固定;
步骤二、安装驳接爪: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和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和外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9),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均安装所述驳接爪(9);
步骤三、安装内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301、将第一内侧玻璃(10)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
步骤302、将第二内侧玻璃(11)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下放至所述第一内侧玻璃(10)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
步骤303、将第三内侧玻璃(12)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并将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下放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和所述第二内侧玻璃(11)之间;调整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的角度,使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三内侧玻璃(12);
步骤304、将第四内侧玻璃(13)从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顶部的开口处吊装至所述内侧透光腔内;调整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的角度,使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平行,利用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内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四内侧玻璃(13);
步骤四、安装外侧采光玻璃组件,过程如下:
步骤401、将第一室内玻璃(14)提升至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与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一内侧支撑钢梁(5)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一室内玻璃(14);
步骤402、将第二室内玻璃(15)提升至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下方,调整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与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利用所述第二内侧支撑钢梁(6)的外侧安装边上的驳接爪(9)固定所述第二室内玻璃(15);
步骤403、将第一室外玻璃(16)吊装至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的角度,使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与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一室外玻璃(16)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上;
步骤404、将第二室外玻璃(19)吊装至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调整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的角度,使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与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平行,将所述第二室外玻璃(19)卡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外侧安装边上的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上;
步骤405、在每个所述第一外侧支撑钢梁(7)和所述第二外侧支撑钢梁(8)的顶部均架设顶部安装方管(20),将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的一端与第一侧部安装方管(17)连接,将顶部安装方管(2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部安装方管(23)连接;将第三室外玻璃(22)吊装至相邻的两个所述顶部安装方管(20)之间并安装。
CN202210171774.5A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44824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1774.5A CN114482419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1774.5A CN114482419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2419A CN114482419A (zh) 2022-05-13
CN114482419B true CN114482419B (zh) 2022-08-26

Family

ID=81484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1774.5A Active CN114482419B (zh) 2022-02-24 2022-02-24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241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07644B1 (ko) * 2009-01-08 2009-07-13 장성덕 건축물 지붕의 채광창
JP2011140810A (ja) * 2010-01-07 2011-07-21 Material House:Kk モニター屋根およびモニター屋根内部の反射光路形成方法
DE202012001989U1 (de) * 2012-02-25 2012-05-21 Hilmar Franke Lichtleiterstab
DE102012006583A1 (de) * 2012-03-30 2013-10-02 Bartenbach Holding Gmbh Lichtkuppel
JP2016132886A (ja) * 2015-01-16 2016-07-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採光機能付き開口構造の製造方法、採光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採光部材の方向判別方法
CN207959649U (zh) * 2017-12-29 2018-10-12 武汉大学 一种采光通风兼备的屋顶
CN111795365A (zh) * 2020-08-17 2020-10-20 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反光单元及采光结构
CN212562113U (zh) * 2020-05-27 2021-02-19 宝胜系统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屋顶采光节点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6014B2 (en) * 2007-06-18 2010-06-15 Blomberg Jerome O Hybrid lighting system
US8371083B2 (en) * 2010-09-30 2013-02-12 Bluescope Buildings North America, Inc. Retrofit roof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07644B1 (ko) * 2009-01-08 2009-07-13 장성덕 건축물 지붕의 채광창
JP2011140810A (ja) * 2010-01-07 2011-07-21 Material House:Kk モニター屋根およびモニター屋根内部の反射光路形成方法
DE202012001989U1 (de) * 2012-02-25 2012-05-21 Hilmar Franke Lichtleiterstab
DE102012006583A1 (de) * 2012-03-30 2013-10-02 Bartenbach Holding Gmbh Lichtkuppel
JP2016132886A (ja) * 2015-01-16 2016-07-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採光機能付き開口構造の製造方法、採光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採光部材の方向判別方法
CN207959649U (zh) * 2017-12-29 2018-10-12 武汉大学 一种采光通风兼备的屋顶
CN212562113U (zh) * 2020-05-27 2021-02-19 宝胜系统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结构屋顶采光节点结构
CN111795365A (zh) * 2020-08-17 2020-10-20 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反光单元及采光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2419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4800A (zh) 三角形太阳能光电转换建筑
Onubogu et al. Review of active and passive daylighting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
CN206769034U (zh) 一种模块化移动式节能建筑物
CN114482419B (zh) 一种受限空间内漫反射复合式采光天窗及其施工方法
CN210482794U (zh) 可进行光导照明及自然通风的建筑智能遮阳系统
CN102518318B (zh) 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原型屋建筑
CN216305166U (zh) 遮阳型采光屋顶
CN114457943B (zh) 一种大跨度曲面拉杆幕墙-遮阳桁架拉杆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6195827U (zh) 墙面挂板与玻璃幕墙转接节点构造
CN210241431U (zh) 一种地下室施工采光补偿装置
CN211667957U (zh) 一种新型钢制干煤棚封闭结构的通风抑尘装置
CN209538547U (zh) 一种大跨度玻璃幕墙外遮阳系统
JPS6337684Y2 (zh)
CN111795365A (zh) 反光单元及采光结构
CN202248575U (zh) 轻钢屋面的采光通风结构
CN211396464U (zh) 不影响既有住宅采光的加装电梯结构
CN219674020U (zh) 一种高适应性建筑屋面漫射采光装置
CN216949094U (zh) 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结构柱
CN217580683U (zh) 一种装配式光伏外墙模块及建筑
CN219733258U (zh) 一种适应弧形透明幕墙的外遮阳系统
CN215670612U (zh) 一种节能型防晒屋面结构
CN114718255B (zh) 基于轻钢结构的承插式连接树脂瓦屋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8396132U (zh) 一种模块化安装节能墙板
CN218264509U (zh) 一种工业厂房或者库房的屋顶装置
CN209227753U (zh) 一种新型的楼层采光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