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8370B -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8370B
CN114458370B CN202210068604.4A CN202210068604A CN114458370B CN 114458370 B CN114458370 B CN 114458370B CN 202210068604 A CN202210068604 A CN 202210068604A CN 114458370 B CN114458370 B CN 114458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oling tower
closed cooling
wet bulb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686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8370A (zh
Inventor
刘华
卓明胜
陈培生
李毛
李延河
李阳
王新义
于振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ingmei Shenma Holding Group Co ltd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M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Mining Co Ltd
China Pingmei Shenma Energy and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Mining Co Ltd, China Pingmei Shenma Energy and Chem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0686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583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58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8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8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8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3/00Cooling or drying of air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装置及控制器,属于制冷降温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闭式冷却塔;至少两组冷媒循环流路,其中,每组冷媒循环流路包括: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水冷式冷凝器的水侧通道接入闭式冷却塔;与冷媒循环流路数量相同的多个直膨组合柜,直膨组合柜内部形成蒸发换热空间,每个直膨组合柜中配置一蒸发器,多个直膨组合柜的风道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闭式冷却塔配置有引风通道,引风通道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以及引风通道通过支管路与各直膨组合柜连通,且各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有助于保障制冷系统中闭式冷却塔井下应用时,闭式冷却塔的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制冷降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以煤矿为例,采矿环境温度随矿井深度增加而升高,随着煤炭的开采,开采的深度不断增加,最深的矿井可达到1000m。因而,给采矿带来热害问题,恶化了煤炭开采的工作环境。
对于解决采矿环境的热害问题,传统采用开式冷却塔+水冷直膨机组方式,开式冷却塔布置在地面,水冷直膨机组布置在矿井下。随着矿井深度的增加,如当矿井深度达到1000m时,冷却水由地面上的开式冷却塔运送到水冷直膨机组冷凝器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热量损失,降低了系统的换热效率及能效。
作为一种改进措施是采用闭式冷却塔+水冷直膨机组,将闭式冷却塔和水冷直膨机组均置于矿井下,以此解决冷却水输送距离过长、热损失大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闭式冷却塔所在区域一般是乏风区域,且其离新风较远,乏风区域有可能出现高温高湿,如乏风区域环境中,干球温度35℃,相对湿度90%,这种恶劣的环境限制了闭式冷却塔的换热性能,对闭式冷却塔中的冷却盘管冷却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供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有助于帮助解决制冷系统中闭式冷却塔井下应用时,井下恶劣环境限制了闭式冷却塔的换热性能,对闭式冷却塔中的冷却盘管冷却效果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闭式冷却塔;
至少两组冷媒循环流路,其中,每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包括: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水冷式冷凝器的水侧通道接入所述闭式冷却塔;
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数量相同的多个直膨组合柜,所述直膨组合柜内部形成蒸发换热空间,每个所述直膨组合柜中配置一所述蒸发器,多个所述直膨组合柜的风道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以使新风每经过一个所述直膨组合柜便形成一次降温;
所述闭式冷却塔配置有引风通道,所述引风通道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以及所述引风通道通过支管路与各所述直膨组合柜连通,且各所述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所述引风通道中的风输送至所述闭式冷却塔。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制冷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为矿用制冷系统,其中,所述闭式冷却塔和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均设置于矿井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项的所述制冷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
将确定出的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包括:
若所述湿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湿球温度,则确定出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包括:
确定所述湿球温度所处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
获取确定出的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所对应的风阀,并确定为所述目标开启对象。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制冷系统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则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及对应的风阀包括:
第一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1,Tm2],对应的风阀为:所述新风引入阀;
第二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2,Tm3],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上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以及
第三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3,Tm4],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下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
其中,Tm1≤Tm2≤Tm3≤Tm4,Tm1、Tm2、Tm3和Tm4分别为预设范围边界值。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将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后,确定所述闭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进出温差;
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处于[ΔT1,ΔT2],则维持当前所述引风风机频率不变;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1,则根据公式P=P0+ζ(ΔT1-ΔT),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2,则根据公式P=P0-η(ΔT-ΔT2),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其中,ΔT1为温差区间的下限值,ΔT2为温差区间的上限值,P0为初始运行频率,P为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上述任一项的所述制冷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确定启用引风风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确定目标开启对象模块,用于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确定需要开启的引风阀,其中,需要开启的引风阀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
开启模块,用于将确定出的引风阀开启。
本申请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制冷系统中,多个直膨组合柜的风道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每个直膨组合柜中配置一蒸发器,使新风每经过一个直膨组合柜便形成一次降温,闭式冷却塔设置引风通道,引风通道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以及引风通道通过支管路与各直膨组合柜连通,且各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通过对新风引入阀和各制冷风分流阀的选择开启,实现从其他地方引入风,来冷却闭式冷却塔中的冷却盘管,通过本申请方案,对于制冷系统中闭式冷却塔矿井下应用,在井下恶劣环境情况下,能够保障对闭式冷却塔中冷却盘管的冷却效果,进而保障井下环境的有效降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制冷系统在矿下应用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的框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制冷系统1包括:
闭式冷却塔11;
至少两组冷媒循环流路,其中,每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包括:压缩机12、水冷式冷凝器13、节流元件14和蒸发器15,所述水冷式冷凝器13的水侧通道接入所述闭式冷却塔11;
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数量相同的多个直膨组合柜16,所述直膨组合柜16内部形成蒸发换热空间,每个所述直膨组合柜16中配置一所述蒸发器15,多个所述直膨组合柜16的风道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以使新风每经过一个所述直膨组合柜16便形成一次降温;
所述闭式冷却塔11配置有引风通道17,所述引风通道17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18,以及所述引风通道17通过支管路与各所述直膨组合柜16连通,且各所述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19。
当本申请制冷系统1作为矿用制冷系统使用时,制冷系统1整体设置于矿井中,请参阅图2,图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制冷系统在矿下应用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制冷系统1对矿井下环境温度降温实现方式如下:
对于各冷媒循环流路,其各自独立运行,请参阅图1,各冷媒循环流路均包括:压缩机12、水冷式冷凝器13、节流元件14和蒸发器15,其中,水冷式冷凝器13的冷媒侧通道接入冷媒循环流路,压缩机12驱动冷媒在冷媒循环流路中循环,此外,每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还包括:冷凝压力传感器20,用于检测所述水冷式冷凝器13的输出冷媒压力;冷凝温度传感器21,用于检测所述水冷式冷凝器13的输出冷媒温度。制冷系统1的控制器,通过冷凝压力传感器20和冷凝温度传感器21检测数据,对压缩机12和节流元件14进行相应控制。
各冷媒循环流路的水冷式冷凝器13的水侧通道与闭式冷却塔11的冷却盘管111连接,形成封闭水循环流路,闭式冷却塔11通过水泵112将用于对冷却盘管111冷却的冷却水抽出,并通过喷淋装置113喷出喷淋水,同时,闭式冷却塔11通过其风机114驱动周围空气形成风,吹向冷却盘管111,喷淋水自冷却塔顶部喷淋下来,在冷却盘管111外壁呈喷淋水膜状,与流动空气进行热质传递,主要通过蒸发吸收管内水的热量,并将此热量传递给空气,利用上述两种方式让冷却盘管111降温,进而让冷却盘管111中的水降温。对于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有如下相关说明:
闭式冷却塔11的喷淋水自冷却塔顶部喷淋下来,在冷却盘管111外壁呈喷淋水膜状,与空气进行热质传递,主要通过蒸发吸收管内水的热量,并将此热量传递给空气。另还存在一部分显热换热量,当喷淋水温<闭式冷却塔11检测干球温度时,空气向喷淋水传递显热热量。当喷淋水温>闭式冷却塔11检测干球温度时,喷淋水向空气传递显热热量,但当喷淋水温>闭式冷却塔11检测湿球温度时,潜热换热量>显热换热量,故最终效果表现为喷淋水向空气传递热量,并通过管壁冷却冷却盘管111内的水。具体分析如下:闭式冷却塔11通过其风机114驱动周围空气形成风,与冷却塔内的喷淋水进行热质传递,包含显热传递和潜热传热。当喷淋水水温>检测湿球温度时,存在两种情况:(1)检测干球温度>喷淋水水温,此时空气向喷淋水膜传递显热,管外喷淋水温度上升,但与此同时,喷淋水蒸发向空气传递潜热,空气吸收喷淋水的热量,喷淋水温度降低,通过管壁冷却冷却盘管111内的水。在喷淋水水温>检测湿球温度条件下,潜热量>显热量,故最终效果表现为给管内冷却水降温;(2)检测干球温度<喷淋水水温,此时喷淋水向空气传递热量,与此同时,喷淋水蒸发向空气传递潜热。最终效果表现为喷淋水温度降低,通过管壁冷却冷却盘管111内的水。
冷却盘管111中的水经过降温后,如降温至56℃,输送到水冷式冷凝器13,与水冷式冷凝器13冷媒侧换热,吸收冷媒侧中冷媒的热量,如水冷式冷凝器13水侧中的水被加热至61℃,同时,冷媒侧中的冷媒冷凝,并输送至蒸发器15。由于多个直膨组合柜16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且每个直膨组合柜16中配置一蒸发器15,新风从该新风制冷通道经过时,每经过一个直膨组合柜16,便与其中的蒸发器15进行一次换热,形成一次降温,同时,在与蒸发器15换热的同时,新风也被除湿。如图1所示,图1示出两组冷媒循环流路,该情况下,新风制冷通道有两个直膨组合柜16,每个直膨组合柜16中配置一个蒸发器15,新风从该新风制冷通道经过时,会先后与两个蒸发器15换热,被降温了两次。如:新风干球温度是32℃,在进入第一直膨组合柜16a时,与第一直膨组合柜16a中的第一蒸发器15a换热,温度降到20℃,新风通过第一直膨组合柜16a后,继续进入第二直膨组合柜16b,与第二直膨组合柜16b中的第二蒸发器15b换热,温度降到10℃,该10℃的新风输送至井下开采环境空间,以满足开采环境需求。
根据图1所示,对于制冷系统1中闭式冷却塔11矿井下应用,请参阅图2,图2中虚线表示风道,双点划线表示冷媒流路,闭式冷却塔11与水冷式冷凝器13之间的输送水路长度能够得到大大减小,可尽量减小水路输送过程中的冷量散失。但是,闭式冷却塔11矿井下应用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闭式冷却塔11所在区域一般是较为偏僻的乏风区域,且其离新风较远,属于新风到达的末端区域,乏风区域有可能出现高温高湿,如乏风区域环境中,干球温度35℃,相对湿度90%,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闭式冷却塔11通过其风机114驱动周围空气形成风,吹向冷却盘管111,流动空气吸热效果下降,限制了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性能,因而对冷却盘管111的冷却效果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请参阅图2,本申请闭式冷却塔11设置引风通道17,引风通道17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18,当新风引入阀18打开时可以引入新风,将新风通过引风通道17送入闭式冷却塔11。引风通道17还通过支管路与各直膨组合柜16连通,且各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19,当制冷风分流阀19打开时,可以将制冷风分流到引风通道17。在实际应用中,当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出现高温高湿时,通过对新风引入阀18和各制冷风分流阀19的选择开启,且不同制冷风分流阀19的打开,分流引入至引风通道17的制冷风温度不同,可以根据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来选择,如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温湿度越高,选择分流引入的制冷风温度越低,开启对应的制冷风分流阀19即可。下述结合图2所示,以引入制冷风为例进行说明,图2示出中,直膨组合柜16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直膨组合柜16a和第二直膨组合柜16b,对应的制冷风分流阀19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制冷风分流阀19a和第二制冷风分流阀19b,其中,第一制冷风分流阀19a打开时,第一直膨组合柜16a制冷风进入引风通道17,第二制冷风分流阀19b打开时,第二直膨组合柜16b制冷风进入引风通道17。示例性的,新风干球温度是32℃,在进入第一直膨组合柜16a时,与第一直膨组合柜16a中的第一蒸发器15a换热,温度降到20℃,新风通过第一直膨组合柜16a后,继续进入第二直膨组合柜16b,与第二直膨组合柜16b中的第二蒸发器15b换热,温度降到10℃,该10℃的新风输送至井下开采环境空间,以满足开采环境需求。在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温湿度升高到需要引入制冷风时,若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温湿度升高程度不是太高,可以打开第一制冷风分流阀19a,让温度为20℃的制冷风通过引风通道17送入闭式冷却塔11,而若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温湿度升高程度较高,可以打开第二制冷风分流阀19b,让温度为10℃的制冷风通过引风通道17送入闭式冷却塔11。通过上述方式,从其他地方引入风,来保障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进而也保障对冷却盘管111中水的冷却。通过本申请方案,对于制冷系统1中闭式冷却塔11矿井下应用中,在井下恶劣环境情况下,能够保障对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效果,进而保障井下环境的有效降温。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1,还包括:
第一风机22,用于驱动所述引风通道17中的风输送至所述闭式冷却塔11。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机22配置在引风通道17中,可以通过对第一风机22的频率调整设置,来改变经引风通道17送入至闭式冷却塔11的风的风量大小,进而来改变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1,还包括:
第二风机23,用于驱动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制冷通道。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风机23可以为一个,配置在新风制冷通道的一端,或者,第二风机23可以为多个,每个蒸发箱中独立配置一个第二风机23。通过对第二风机23的频率调整,如当开启某个制冷风分流阀19时,制冷风分流进入引风通道17对给闭式冷却塔11换热,导致给井下环境降温的制冷风减少,该情况下,可以增大第二风机23的频率,来保障对井下环境的降温控制稳定。
请参阅图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所述制冷系统1,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步骤S32、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17引风;
步骤S33、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18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19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
步骤S34、将确定出的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
湿球温度可以反映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温湿度情况,在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为高温高湿时,湿球温度相应较高,请参阅图1,闭式冷却塔11通过其风机114驱动周围空气形成风,吹向冷却盘管111,流动空气吸热效果下降,限制了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性能,因而对冷却盘管111的冷却效果降低,因而,根据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可以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闭式冷却塔11的引风通道17引风,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32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若所述湿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湿球温度,则确定出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17引风。由此实现在湿球温度较高时,启用通过闭式冷却塔11的引风通道17从其他地方引风。
请参阅图1,闭式冷却塔11设置引风通道17,引风通道17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18,当新风引入阀18打开时可以引入新风,以及,引风通道17通过支管路与各直膨组合柜16连通,且各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19,当制冷风分流阀19打开时,可以将制冷风分流到引风通道17。在实际应用中,当确定出需要开启引风时,根据湿球温度,从新风引入阀18和各支管路上的制冷风分流阀19中确定出一个目标开启对象,湿球温度越高,为了满足闭式冷却塔11矿换热需求,需求的引风温度越低,按此逻辑确定匹配的目标开启对象开启,从其他地方引入风,来保障冷却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进而也保障对冷却盘管111中水的冷却。通过本申请方案,对于制冷系统1中闭式冷却塔11矿井下应用中,在井下恶劣环境情况下,能够保障对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效果,进而保障井下环境的有效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包括:
确定所述湿球温度所处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
获取确定出的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所对应的风阀,并确定为所述目标开启对象。
具体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的数量由引风通道17上的风阀数量来确定,引风通道17上的风阀包括:新风引入阀18和各支管路上的制冷风分流阀19。不同风阀引入风的温度不同,可将不同风阀配置与之对应的不同湿球温度范围区间。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制冷系统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则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及对应的风阀包括:
第一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1,Tm2],对应的风阀为:所述新风引入阀;
第二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2,Tm3],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上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以及
第三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3,Tm4],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下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
其中,Tm1≤Tm2≤Tm3≤Tm4,Tm1、Tm2、Tm3和Tm4分别为预设范围边界值。在实际应用中,Tm1可配置为上述的预设阈值湿球温度。
由此,在获取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时,可以确定该获取的湿球温度处于哪个湿球温度范围区间,然后,获取该确定出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所指示的风阀,将其确定为目标开启对象,如根据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湿球温度Tm,判断是否需要引风。当Tm<Tm1时,结束引风控制程序;当Tm1≤Tm≤Tm2时,只使用新风引风(引风温度32℃,相对湿度85%);当Tm2<Tm≤Tm3时,分流引入第一直膨组合柜16a的制冷风(引风温度20℃);当Tm3<Tm≤Tm4时,只分流引入第二直膨组合柜16b的制冷风(引风温度10℃)。通过上述操作方式,可引入相比于闭式冷却塔11周围温度更低的风,来保障冷却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进而也保障对冷却盘管111中水的冷却。
请参阅图4,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11换热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步骤S42、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17引风;
步骤S43、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18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19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
步骤S44、将确定出的目标开启对象开启;
步骤S45、在将目标开启对象开启后,确定所述闭式冷却塔11的冷却水进出温差;
步骤S46、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17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对于上述实施例方案的步骤S41至步骤S46,其中,步骤S41至步骤S44已在上述相关说明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请予以参照。
在将某个目标开启对象开启开启后,引入相比于闭式冷却塔11周围温度更低的风,来保障冷却闭式冷却塔11中冷却盘管111的冷却,进而也保障对冷却盘管111中水的冷却,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引入更低温度的风,其风量可能并不适配,有可能是风量不足,也有是风量可能大了。对于该问题,本申请该实施例通过步骤步骤S45和步骤S46解决。该实施例方案实际应用中,引风通道17中配置有如图1所示的第一风机22,闭式冷却塔11的冷却水进出温差,该冷却水是指闭式冷却塔11输送给水冷式冷凝器13的水,冷却水进出温差越小,闭式冷却塔11换热效果越差。在已引入更低温度风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引风通道17中第一风机22的频率,来控制从引风通道17送入闭式冷却塔11的风的风量大小,由此,提升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46,所述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17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处于[ΔT1,ΔT2],则维持当前所述引风风机频率不变,说明当前引入低温度风的风量满足闭式冷却塔11的换热需求。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1,则根据公式P=P0+ζ(ΔT1-ΔT),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说明当前引入低温度风的风量偏少,增加当前引入低温度风的风量,来保障换热效果。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2,则根据公式P=P0-η(ΔT-ΔT2),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说明当前引入低温度风的风量偏多,减小当前引入低温度风的风量,来保障机组能效。
其中,ΔT1为温差区间的下限值,ΔT2为温差区间的上限值,P0为初始运行频率,P为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
请参阅图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的框图示意图,该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5应用于上述的所述制冷系统1,所述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5包括: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11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确定启用引风风道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17引风;
确定目标开启对象模块503,用于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
开启模块504,用于将确定出的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
进一步地,确定启用引风风道模块502,具体用于:若所述湿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湿球温度,则确定出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17引风。
进一步地,确定目标开启对象模块503中,所述通过所述湿球温度确定需要开启的引风阀,包括:
确定所述湿球温度所处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
获取确定出的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所对应的风阀,并确定为所述目标开启对象。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制冷系统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则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及对应的风阀包括:
第一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1,Tm2],对应的风阀为:所述新风引入阀;
第二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2,Tm3],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上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以及
第三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3,Tm4],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下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
其中,Tm1≤Tm2≤Tm3≤Tm4,Tm1、Tm2、Tm3和Tm4分别为预设范围边界值。进一步地,所述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5还包括:
冷却水进出温差确定模块,用于在将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后,确定所述闭式冷却塔11的冷却水进出温差;
引风风机频率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17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引风风机频率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处于[ΔT1,ΔT2],则维持当前所述引风风机频率不变;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1,则根据公式P=P0+ζ(ΔT1-ΔT),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2,则根据公式P=P0-η(ΔT-ΔT2),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其中,ΔT1为温差区间的下限值,ΔT2为温差区间的上限值,P0为初始运行频率,P为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5,其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上述相关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以对上述任一项的所述制冷系统1进行控制。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器,其程序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应该理解,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为矿用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制冷系统整体设置于矿井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闭式冷却塔;
至少两组冷媒循环流路,其中,每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包括: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水冷式冷凝器的水侧通道接入所述闭式冷却塔;
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数量相同的多个直膨组合柜,所述直膨组合柜内部形成蒸发换热空间,每个所述直膨组合柜中配置一所述蒸发器,多个所述直膨组合柜的风道串联连通形成新风制冷通道,以使新风每经过一个所述直膨组合柜便形成一次降温;
所述闭式冷却塔配置有引风通道,所述引风通道的末端配置有新风引入阀,以及所述引风通道通过支管路与各所述直膨组合柜连通,且各所述支管路上配置有制冷风分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所述引风通道中的风输送至所述闭式冷却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制冷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
5.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所述制冷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
将确定出的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包括:
若所述湿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湿球温度,则确定出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湿球温度,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目标开启对象,包括:
确定所述湿球温度所处的湿球温度范围区间;
获取确定出的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所对应的风阀,并确定为所述目标开启对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制冷系统的所述冷媒循环流路有两组,则所述湿球温度范围区间及对应的风阀包括:
第一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1,Tm2],对应的风阀为:所述新风引入阀;
第二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2,Tm3],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上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以及
第三湿球温度范围区间(Tm3,Tm4],对应的风阀为:在制冷新风流向上,位于新风制冷通道下游的所述直膨组合柜所对应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
其中,Tm1≤Tm2≤Tm3≤Tm4,Tm1、Tm2、Tm3和Tm4分别为预设范围边界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将所述目标开启对象开启后,确定所述闭式冷却塔的冷却水进出温差;
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对所述引风通道中的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处于[ΔT1,ΔT2],则维持当前所述引风风机频率不变;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1,则根据公式P=P0+ζ(ΔT1-ΔT),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若所述冷却水进出温差ΔT>ΔT2,则根据公式P=P0-η(ΔT-ΔT2),得到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按得到的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进行控制;
其中,ΔT1为温差区间的下限值,ΔT2为温差区间的上限值,P0为初始运行频率,P为新的所述引风风机频率,ζ和η均为常数系数。
11.一种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的所述制冷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闭式冷却塔所处环境的湿球温度;
确定启用引风风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湿球温度,确定是否需要启用通过所述引风通道引风;
确定目标开启对象模块,用于若需要,则通过所述湿球温度确定需要开启的引风阀,其中,需要开启的引风阀从所述新风引入阀和各所述支管路上的所述制冷风分流阀中确定出;
开启模块,用于将确定出的引风阀开启。
CN202210068604.4A 2022-01-20 2022-01-20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458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8604.4A CN114458370B (zh) 2022-01-20 2022-01-20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68604.4A CN114458370B (zh) 2022-01-20 2022-01-20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8370A CN114458370A (zh) 2022-05-10
CN114458370B true CN114458370B (zh) 2023-02-28

Family

ID=8140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68604.4A Active CN114458370B (zh) 2022-01-20 2022-01-20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5837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37719Y (zh) * 2007-05-25 2008-03-19 清华大学 一种梯级提升水温的热水热泵机组
CN103104954A (zh) * 2013-02-05 2013-05-15 西安工程大学 双冷源联合运行回收室内排风冷热量的空调系统
CN103912241A (zh) * 2014-04-10 2014-07-09 西安博深煤矿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下制冷降温系统
CN104061643A (zh) * 2014-06-23 2014-09-24 西安工程大学 闭式热源塔热泵与蒸发冷却联合的空调系统
CN112867362A (zh) * 2021-01-25 2021-05-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的制冷控制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16392B1 (ko) * 2003-07-23 2005-09-27 박종묵 보풀실충진 온수냉각기 및 냉각탑
JP5902053B2 (ja) * 2012-06-28 2016-04-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冷却方法
JP6020714B2 (ja) * 2013-04-08 2016-11-0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CN205860345U (zh) * 2016-08-16 2017-01-04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地铁站风墙型蒸发冷凝直膨蒸发通风空调系统
CN111637611B (zh) * 2020-05-18 2021-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冷水机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冷水机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37719Y (zh) * 2007-05-25 2008-03-19 清华大学 一种梯级提升水温的热水热泵机组
CN103104954A (zh) * 2013-02-05 2013-05-15 西安工程大学 双冷源联合运行回收室内排风冷热量的空调系统
CN103912241A (zh) * 2014-04-10 2014-07-09 西安博深煤矿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下制冷降温系统
CN104061643A (zh) * 2014-06-23 2014-09-24 西安工程大学 闭式热源塔热泵与蒸发冷却联合的空调系统
CN112867362A (zh) * 2021-01-25 2021-05-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的制冷控制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煤矿井下降温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薛千成等;《煤矿机电》;20131231(第003期);75-78 *
移动制冷机在深井降温中的研究与应用;吴建亭等;《煤炭科学技术》;20101231(第010期);86-88、9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8370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7203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defrosting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CN103363600B (zh)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09405365A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调节装置
US2023006513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4329824A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63354A (zh) 热泵循环装置
CN104220816B (zh) 空调机
US1151287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e compensator reheat valve
CN110186151B (zh)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04822998A (zh) 空调系统
KR20170070865A (ko) 에너지 절약형 항온항습기의 냉각제습용 재열제어시스템
CN107917505A (zh) 一种一拖多空调系统及其室外机化霜控制方法
CN105910360A (zh) 空调系统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10939995A (zh) 空调系统
CN106642773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66582A (zh) 空调冷却水系统、空调系统及空调冷却水系统控制方法
CN103168205A (zh) 空调机
CN114458370B (zh) 制冷系统、闭式冷却塔换热处理方法及装置
KR101699534B1 (ko) 프리 쿨링 시스템 및 프리 쿨링 시스템 제어방법
JP2005291553A (ja)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4246387B (zh) 空调机
CN105299771A (zh) 水冷式空调机组及其过冷度的控制方法
CN104729036A (zh) 精确控温的冷凝热回收系统
CN104456838A (zh) 机房回风的冷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06288127A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智能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ffice 608, No. 108, Huitong Third Road, Hengqin New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after: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atentee after: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MINING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Pingmei Shenm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Qianshan Golden Chicken West Road in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atentee before: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MIN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PINGMEI SHENMA ENERGY CHEMICAL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