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7032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7032A
CN114447032A CN202011223730.XA CN202011223730A CN114447032A CN 114447032 A CN114447032 A CN 114447032A CN 202011223730 A CN202011223730 A CN 202011223730A CN 114447032 A CN114447032 A CN 114447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cade
display area
conductive
electrod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37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俊飞
刘如胜
王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2373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70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7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70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各所述子像素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及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驱动第一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发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内设置有级联导电结构,和/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内,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至少两种光透过率导体材料的级联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和降低其衍射。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现有技术中,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Notch)或开孔,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槽或开孔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例如其前置摄像头对应区域不能显示画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实现显示面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可透光且可显示,便于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各所述子像素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及第二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驱动第一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发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内设置有级联导电结构,和/或通过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内,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至少两种光透过率导体材料的级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依次交错电连接形成级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一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二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若干个二级级联体的串联结构或者并联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80%;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小于等于4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导线选自材料为ITO、IZO的透明导体,所述第二导线选自材料为Ti/Al/Ti合金、Mo的金属导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导线的方阻在20欧姆/方块以上;所述第二导线的方阻在1欧姆/方块以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器件层,位于所述衬底上,包括平坦化层及至少一层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
其中,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为所述级联导电结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设置在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处于不同膜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过孔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搭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内;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是1T电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内至少存在两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互联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同步驱动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同步发光;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或者处于不同膜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包括氧化铟锡层或氧化铟锌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包括镁银合金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包括图案化处理的镁银合金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一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一图形单元拼接组成,所述第一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二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二图形单元拼接组成,所述第二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的显示面板;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对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并允许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感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每个第二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各所述子像素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及第二电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驱动第二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发光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二显示区内,驱动第二显示区的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是1T电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内通过两种光透过率的导体材料形成的级联导电结构,可以平衡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和衍射问题。由于将第一显示区的高电阻的透明导线替换成高电阻的透明导线和低电阻的不透明导线(TiAlTi或者Mo)等混合走线,降低了第一显示区的走线电阻,解决显示面板的IR drop/RC delay等问题,解决显示不均,亮度偏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一种现有技术中用于驱动子像素发光的导线分布示意图;其中AA1区为了减少衍射,进行了曲线化处理,导线未完全示出;
图3示出了一种示例提供的图1中用于驱动子像素发光的导线分布示意图;其中AA1区为了减少衍射,进行了曲线化处理,而且在AA1区导线采用级联导电结构,导线未完全示出;
图4示出第一种示例提供的图3中级联导电结构的细节图;其中图(A)中横向和纵向导线均使用了级联导电结构;其中图(B)中横向存在未使用级联导电结构;其中图(C)中纵向导线存在未使用级联导电结构;
图5示出级联导电结构采用处于不同层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进行级联的结构剖面图;
图6示出级联导电结构和常规导线在子像素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7示出另一种示例提供的图2中级联导电结构,其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层搭接的剖面图;
图8示出另一种示例提供的图2中级联导电结构,其中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不同层过孔连接的剖面图;
图9示出一种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AA1-第一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NA-非显示区;
10-第一像素单元;20-第二像素单元;
101-第一子像素;201为第二子像素;
108-封装;111-发光结构;112-第一电极;113-第二电极;
301-衬底;302器件层;303-像素定义层;
3021-导电层;3022-平坦化层;3023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30211为第一导电层;30212为第二导电层;30213为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为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减少透光显示区内导线、元器件造成的衍射,往往需要将透光显示区内的导线采用透明导线,如常规常用的ITO导线。但是,现有技术中针对透光显示区内的透明导线方式存在透光显示区方阻过大,容易造成透明显示区发光偏暗,透明显示区和正常显示区的分屏、IR-drop以及RC delay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后续的Demura调试中难以或者不能解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非显示区NA,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本文中,优选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15%。为确保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15%,甚至大于4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各个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9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集成感光组件。第一显示区AA1的具体位置、形状及尺寸可以根据感光组件的具体位置、形状及尺寸设置。
如图2、图5、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AA1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10,第二显示区包括若干个第二像素单元20;第一像素单元包括两个第一颜色的第一子像素101、两个第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及两个第三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像素单元包括两个第一颜色的第二子像素201、两个第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及两个第三颜色的第二子像素。各第一子像素10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112、发光结构111及第二电极113。
在第一显示区AA1内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级联导电结构40与第一子像素101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用来驱动第一子像素的发光。在图示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A2内。
将第一显示区的若干条透明ITO和不透明的M3混合走线作为级联导电结构,可以降低走线电阻,解决显示问题。混合走线中的不透明走线密度尽量设计为最低,在降低走线电阻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或者避免透明度的牺牲。混合走线中的不透明走线的位置或者相对位置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优化,降低拍照衍射问题。进一步的,混合走线中的不透明走线可以包含镂空小孔等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导电结构可以由ITO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301,子像素101设置在衬底301上。子像素101包括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分别为第一颜色的子像素、第二颜色的子像素及第三颜色的子像素。
请参阅图2~图4至图7,在第一显示区AA1,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级联导电结构40与子像素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级联导电结构可以至少包括以下设置方式。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401和若干段第二导线402,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依次交错电连接形成级联体。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一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401和若干段第二导线402,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二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若干个二级级联体的串联结构或者并联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80%;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小于等于40%;
所述第一导线选自材料为ITO、IZO的透明导体,所述第二导线选自材料为Ti/Al/Ti合金、Mo的金属导体;
所述第一导线的方阻在20欧姆/方块以上;所述第二导线的方阻在1欧姆/方块以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级联导电结构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路。级联导电结构采用的第一导线可以为透明导电结构,例如ITO。第二导线可以是Ti/Al/Ti合金。两者级联后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路。
如图7所示,第一子像素101通过导线(级联导电结构3021)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路(图中未示出),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搭接。将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从而可降低制备工艺的复杂度。另外,能够提高整个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像素电路通过对应的导线(级联导电结构3021)控制各子像素显示。示例性的,导线(级联导电结构3021)采用透明导电结构和方阻低的非透明导电结构,在提升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减少对显示屏内显示均一性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比较小,例如100PPI,或者更小,子像素之间的间距会比较大,进而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引线。采用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的方案比较合适。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相对大一些,例如大于100PPI,子像素之间的间距会比较小,进而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引线。这时可以将级联导电结构设置成立体结构,如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30211、第二导电层30212和设置在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30213,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处于不同膜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过孔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由于级联导电结构采用与第一电极处于不同膜层,在降低级联导电结构产生衍射的同时,可以提高面板的亮度均一性,从而可降低制备工艺的复杂度。为了保证透明显示区的透过率,实现屏下摄像,第一显示区的级联导电结构一般采取ITO等电阻较大(方阻一般大于30Ω/方块)的透明非金属走线和不透明的金属走线如TiAlTi等(方阻一般小于0.1Ω/方块)进行混搭,解决了第一显示区的信号线电阻过大,Irdrop/RC delay等明显,造成显示不均,亮度偏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内至少存在两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互联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同步驱动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同步发光。第一子像素101通过导线(级联导电结构3021)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路(图中未示出),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搭接,从而可降低制备工艺的复杂度。另外,由于第一电极的互联,可以减少级联导电结构的数量,能够提高整个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内至少存在两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互联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同步驱动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同步发光。第一子像素101通过导线(级联导电结构3021)连接到对应的像素电路(图中未示出),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30211、第二导电层30212和设置在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30213,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处于不同膜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过孔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由于级联导电结构采用与第一电极处于不同膜层,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9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301、器件层302以及像素定义层303。器件层302位于衬底301上,像素定义层303位于器件层302上。第一显示区AA1的各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023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器件层302内(图中未示出)。器件层302包括平坦化层3022及至少一层导电层3021,导电层3021位于平坦化层3022与衬底30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层导电层3021在上述第一显示区内为级联导电结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023通过该导电层与第一显示内的第一子像素的第一电极电连接。如图所示,导电层与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电极112电连接。导电层3021可以为电容的上极板,只需要在制备工艺中形成过孔结构连接对应的第一电极及电容的上极板,导电层由于是两种光透过率的导电材料制作而成,在制备工艺中常常需要分步进行。借用电极板和第一阳极的工艺可以方便的形成透明导电材料和不透明导电材料的级联体,从而简化制备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内的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112同层设置时,可以是位于平坦化层3022的上方。第一显示区内的级联导电结构位于第一电极112的下方时,可以是位于平坦化层3022的下方,通过过孔与对应的第一电极112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包括若干个第二像素单元,第二显示区内没有光透过率的要求,因此,其引线可以采用常规的金属导线,如Ti/Al/Ti导线。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A2内,驱动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也设置在第二显示区AA2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显示区AA1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电路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并且分别对应电连接至对应的子像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或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是1T电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一种。本文中,“2T1C电路”指像素电路中包括2个薄膜晶体管(T)和1个电容(C)的像素电路,其它“7T1C电路”、“7T2C电路”、“9T1C电路”等依次类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用于驱动各第一子像素显示的像素电路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第一像素单元10包括两个第一颜色的第一子像素101、两个第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及两个第三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一像素单元10在第一方向D1上依次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子像素110均沿第二方向D2交错排列且在第一方向D1上交错排列,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优选的,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第一方向D1可以是行方向或列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D2可以是列方向或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第二像素单元20包括两个第一颜色的第二子像素201、两个第二颜色的第二子像素201及两个第三颜色的第二子像素201。第二子像素201在第一方向D1上依次分布,任意相邻的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二子像素201均沿第二方向D2交错排列且在第一方向D1上交错排列,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优选的,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第一方向D1可以是行方向或列方向,对应的第二方向D2可以是列方向或行方向。
任意相邻的两个子像素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颜色顺序不同。示例性的,如图5、6所示,以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0为例,各子像素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颜色顺序可以为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各子像素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颜色顺序可以为蓝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
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显示区AA1中在第二方向上相邻设置的子像素的颜色均不相同,同一颜色的子像素分布更均匀,可避免第一显示区AA1的某一区域内多个同一颜色的子像素相邻而导致第一显示区AA1显示时出现颜色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该区域出现单一颜色的亮条的问题,可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301可以采用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透光材料制成。第二显示区AA2的器件层302可以包括用于驱动各子像素显示的像素电路。像素定义层303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像素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定义层303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像素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子像素101包括发光结构111、第一电极112以及第二电极113。第一显示区AA1的发光结构111位于第一像素开口内,第一电极112位于发光结构111的朝向衬底301的一侧,第二电极113位于发光结构111的背离衬底301的一侧。
第一电极112、第二电极113中的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电极112是阳极、第二电极113是阴极为例进行说明。
发光结构111可以包括OLED发光层,根据发光结构111的设计需要,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或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2为透光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2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层或氧化铟锌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2为反射电极,包括第一透光导电层、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上的反射层以及位于反射层上的第二透光导电层。其中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二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13包括镁银合金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13可以互连为公共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每个发光结构111在衬底301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一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一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一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每个第一电极112在衬底301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二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二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二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上述形状可改变衍射产生的周期性结构,即改变了衍射场的分布,从而减弱外部入射光通过第一显示区AA1时产生的衍射效应,进而确保第一显示区AA1下方设置的摄像头拍照得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08和位于封装层上方的偏光片和盖板,也可以直接在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或者至少在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避免偏光片影响对应第一显示区AA1下方设置的感光元件的光线采集量,当然,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也可以设置偏光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以下将以一种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可以是上述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200,该感光组件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侧,感光组件200与第一显示区AA1位置对应。
感光组件200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20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环境光传感器以及点阵投影器等光传感器。此外,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还可以集成其它部件,例如是听筒、扬声器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200,实现例如图像采集装置的感光组件200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AA1内第一像素单元10中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级联导电结构电连接,如此,减少了第一显示区中的走线IR-drop情况,使得第一显示区AA1的引线方阻降低,又满足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要求,降低对拍照效果的影响。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
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每个第一像素单元至少包括三种颜色的子像素,各所述子像素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结构及第二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驱动第一像素单元的子像素发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内设置有级联导电结构,和/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内,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至少两种光透过率导体材料的级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依次交错电连接形成级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级联体,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级联体并联连接导通;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一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若干段第一导线和若干段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依次电连接形成一级级联体,相邻所述一级级联体之间嵌设所述第二导线形成二级级联体;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为若干个二级级联体的串联结构或者并联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80%;所述第一导线的光透过率小于等于40%;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选自材料为ITO、IZO的透明导体,所述第二导线选自材料为Ti/Al/Ti合金、Mo的金属导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的方阻在20欧姆/方块以上;所述第二导线的方阻在1欧姆/方块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器件层,位于所述衬底上,包括平坦化层及至少一层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
其中,所述至少一层导电层为所述级联导电结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设置在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处于不同膜层,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过孔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处于同一膜层,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搭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内;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是2T1C电路、3T1C电路、6T1C电路、6T2C电路、7T1C电路、7T2C电路、或9T1C电路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内至少存在两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互联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同步驱动同种发光颜色的若干个子像素同步发光;
优选的,所述级联导电结构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或者处于不同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为透光电极;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为反射电极;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包括氧化铟锡层或氧化铟锌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包括镁银合金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电极包括图案化处理的镁银合金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一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一图形单元拼接组成,所述第一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优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二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二图形单元拼接组成,所述第二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面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对应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并允许透过第一显示区的光线进入感光元件。
CN202011223730.XA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4470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3730.XA CN114447032A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3730.XA CN114447032A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7032A true CN114447032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62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23730.XA Pending CN114447032A (zh) 2020-11-05 2020-11-0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70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002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338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338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26560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92902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304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4800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0274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837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8602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35229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26167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201683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40130191A9 (en) Display panel
CN112864217B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4400239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456653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20605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4275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4397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5000090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458226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4703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3381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39062B (zh)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