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2841A - 触摸感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感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2841A
CN114442841A CN202111276490.4A CN202111276490A CN114442841A CN 114442841 A CN114442841 A CN 114442841A CN 202111276490 A CN202111276490 A CN 202111276490A CN 114442841 A CN114442841 A CN 114442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ight position
movable
respect
open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64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雅人
丰田直树
粟生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i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42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28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asing, e.g. sealed casings or casings reducible in siz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17/97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using a capacitive movable el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8Touchless 2D- digitiser, i.e. digitiser detecting the X/Y position of the input means, finger or stylus, also when it does not touch, but is proximate to the digitiser's interaction surface without distance measurement in the Z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2003/008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with a haptic or a tactile feedback controlled by electrical means, e.g. a motor or magneto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7/00Facilitation of operation; Human engineering
    • H01H2217/006Different feeling for different switch sit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5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 H03K2217/9651Switches controlled by moving an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 the moving element acting on a force, e.g. pressure sensitive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触摸感测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无缝设计的新型触摸感测装置。感测装置包括壳体、可移动部、覆盖部及移动可移动部的升降致动器。可移动部可相对于开口的边缘部分在壳体的开口内移动。覆盖部包括覆盖开口的边缘部分和可移动部的柔性层。当可移动部相对于边缘部分处于第一高度位置时,覆盖部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彼此基本上齐平,并且柔性层的第二部分相对于柔性层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三高度位置。当可移动部相对于边缘部分处于第二高度位置时,第二区域相对于第一区域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位于第四高度位置处。柔性层被配置为部分地挠曲和拉伸。

Description

触摸感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感测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15-49601描述了传统触摸感测装置。触摸感测装置包括具有开口的框架、触摸感测器、升降机构及控制器。触摸传感器在平面图中具有 与框架的开口的形状相对应的外部形状,并且被设置在框架的开口中以便能够在中立 位置和降低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在中立位置,触摸传感器的表面(包括触摸区域)与 框架的表面齐平,两者之间没有接缝。在降低位置,触摸传感器的表面位于框架的表 面之下。升降机构被配置为在中立位置和降低位置之间上下移动触摸传感器。当触摸 传感器经受预定操作(例如,扫掠操作等)时,控制器驱动升降机构将触摸传感器从 中立位置移动到降低位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传统触摸感测装置中,以高精度制造框架开口的形状和触摸传感器的外部形状,以消除触摸传感器的表面与框架的表面之间的接缝。然而,由于触摸传感器和框 架是分开的构件,因此在它们之间存在暴露于外部的非常小的间隙。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无缝设计的新型触摸感测装置。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可移动部、覆盖部、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壳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至少向一侧开口的 至少一个开口,以及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至少一个开口的该边缘部分包括在第 一方向的一侧上的第一表面。第一方向是至少一个开口的轴向。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包 括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第一表面,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在第一高度位置与第二高度位 置之间,相对于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在至少一个开口内能相对移动。第一高度位 置使得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的第一 表面在第一方向上位于预定高度处。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位于第一方向 的另一侧或一侧上。覆盖部包括柔性的且可拉伸的柔性层。柔性层从第一方向的一侧 至少覆盖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和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柔性层包括:至少一 个第一部分,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的第一表面,并 且包括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第一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其直接或间接地固 定至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并且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上的第一表面。在至 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 下,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相对于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第一 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位于预定第三高度位置。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 少一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 第一表面相对于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第四 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三高度位置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一侧上。柔性层被配置为根据 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的相对 移动或者另选地从第四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的相对移动,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 或者另选地部分地收缩。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设置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处,或相对于 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按照间隔设置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上。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被配置 为检测接触覆盖部的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检测对象。至少一个 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或者另选地移动壳体的至 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从而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 分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或另选地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
在这样的触摸感测装置中,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和可移动部从第一方向的一侧由覆盖部覆盖,使得壳体的至少一开口的边缘部分与可移动部之间的间隙在 第一方向的一侧上不暴露出来。这种布置实现了触摸感测装置的无缝设计。
覆盖部的外表面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其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上;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其相对于至少一个可移动 部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上。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 分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 可以彼此基本上齐平。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 对位于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相对于外表面的至少一个 第一区域相对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者一侧上。
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可以设置在壳体的至少一开口中,且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与壳体的至少一开口的边缘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在这种情况下,柔性层还可以包括在至少 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部分。至少一个第三部分可以 相对于间隙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上。
至少一个第三部分可以被配置为根据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或者另选地从第四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 位置相对移动而挠曲和拉伸,或者另选地收缩。
在设置至少一个第三部分的情况下,外表面还可以包括在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区域。至少一个第三区域可以相对于间隙位于第 一方向的一侧上。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 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和至少 一个第三区域可以彼此基本上齐平。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 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可以相对于 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一侧上,并且外表面的至少 一个第三区域可以从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向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非直 角地倾斜。
无论是否设置至少一个第三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三区域,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 个第一区域可以相对于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一侧上。
柔性层可以被配置为当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相对于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从第四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三高度位置,并且至少一个 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相 对移动时,或者另选地,当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第一表面相对于柔性层的至 少一个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从第三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四高度位置,并且至少一个可 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相对 移动时,部分地自行恢复或部分地拉伸。
覆盖部还可以包括最外层,该最外层包括外表面。最外层可以相对于柔性层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上。在省略最外层的情况下,柔性层可以包括外表面。
最外层可以被配置为随着柔性层部分地挠曲而部分地挠曲,或者另选地随着柔性层部分地收缩而部分地收缩。
覆盖部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柔性层与壳体和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组合体之间的缓冲层。缓冲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其可以介于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 和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的第一表面之间;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其可以 介于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和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之间。
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可以设置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可以经由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间接固定到至少一个可 移动部的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可以是螺线管、压电元件或马达。在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是螺线管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运动转换器,以将螺线管的柱塞的线性运动转换为可移动 部或开口的边缘部分的上下运动。在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为马达的情况下,可以设置 运动转换器,以将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可移动部或开口的边缘部分的上下 运动。
外表面还可以包括: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的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凹陷的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 凹陷部可以位于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 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 一个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除了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凹陷 部之外可以彼此基本上齐平。
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来驱动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
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与覆盖部的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接触来改变或输出电信号。控制器可以还被配置为确定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 号中的改变或电信号的接收指示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还可以包括接近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对覆盖部的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接近,向控制器输出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在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之后,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的改变或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检测关于检测对象 与触摸区域的接触的位置信息。
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可以是触摸面板,其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对覆盖部的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操作输入而改变或输出电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 为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的改变或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 电信号,检测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并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 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预定信息是否匹配。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控制器确 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控制器确 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在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后,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检测关于检测对象 对触摸区域的操作输入的信息。
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在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后,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者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检测关于操作输 入的信息,并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预 定信息是否匹配。
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控制器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 的改变或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检测关于检测对象对触摸区域的 操作输入的信息。
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振动发生器,以向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施加振动。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 变或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而驱动至少一个振动发生器。
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和/或可移动部可以包括阶梯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最外层可以沿着或可以不沿着阶梯部分延伸。
在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或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可以相对于外表面的至少 一个第二区域位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在外表面的至少一个 第一区域和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的部分中可以形成有台阶。
至少柔性层的至少第三部分可以是半透明的。
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可以是基本上圆形的。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部可以在与第一方向基本上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基本上盘状的截面。
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可以包括多个开口。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可以包括设置在相应开口中的多个可移动部。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 部分可以分别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可以包括多个 升降致动器,且每个升降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 个,或另选地移动壳体的开口的边缘部分中的相应一个。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可以包括 多个变形指示。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变形指示中的相应一个来驱动各个 升降致动器。
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可以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开口中的多个可移动部。柔性层的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可以分别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至 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可以包括多个升降致动器,并且每个升降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在第 一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可以包括多个变形指示。控 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变形指示中的相应一个来驱动各个升降致动器。
在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分别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的情况下,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可以分别包括多个第一 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要被检测对象接触的触摸区 域。
多个可移动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可以包括多个开口。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可以包括多个开口 的边缘部分。多个开口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开口的边缘 部分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边缘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多个升 降致动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和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至少一个第 一升降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或至少一个第 一开口的边缘部分,以将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边缘部分 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在 第一方向上移动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或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以将至少一 个第二可移动部相对于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 置相对移动。
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根据在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根据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来检测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并确定检测 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至少一条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匹配。 控制器可以还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 上的至少一条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 指示接收到变形指示。控制器可以还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变形指示,驱动升降致动器 中与变形指示对应的至少一个或全部。
每个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检测对象要接触的触摸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可以包括多个触摸传感器。每个触摸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 个处或者相对于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按照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上。
在多个触摸感应器构成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控制器可以还被配置为根据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各个改变或根据来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各个接收,来检测关于 操作输入的信息,并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多条关于多 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信息是否匹配。而且,控制器还可以被配置为 使得如果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的一条关于多种类型 的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与一 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相对应的变形指示。控制器可以还被配置为根据接 收到变形指示,驱动与变形指示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升降致动器。
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一个可以相对于多个可移动部按照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被配置为检测接触与多个可移动部相对应的触摸区域的检测对 象。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前侧、顶侧、右侧立体图。
图1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后侧、底侧、右侧立体图。
图2A是沿图1A中的线2A-2A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2B是沿图1A中的线2B-2B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2C是沿图2A中的线2C-2C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分解正侧、顶侧、右侧立体图。
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分解后侧、底侧、右侧立体图。
图4A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凹陷部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前侧、顶侧、右侧立体图。
图4B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凹陷部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后侧、底侧、右侧立体图。
图5A是沿图4A中的线5A-5A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5B是沿图4A中的线5B-5B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5C是沿图5A中的线5C-5C截取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截面 图。
图6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变型对应于图2A的截面图。
图6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变型的对应于图5A的截面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B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凹陷部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C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突出部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一变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二变型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B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突出部的第二设计修改例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C是具有形成于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中的凹陷部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三变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四变型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9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五变型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装置的第六变型在触摸感测装置的外表面变得平坦的状态下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包括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应当注意,要描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型的组成部分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组合。 还应当注意,构成要描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型的每个组成部分的材料、形状、尺寸、 数量、布置等仅作为示例呈现并且可以以任何方式修改,只要能实现相同的功能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A至图6B,以下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包括第一实施方 式及其变型)的触摸感测装置D1(其可简称为感测装置D1)。图1A至图5C例示了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D1。图6A和图6B例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 D1的变型。图1A至图2B、图3A至图5B以及图6A至图6B指示Z-Z′方向(第一 方向)。图1A至图2A、图2C至图5A以及图5C至图6A指示Y-Y′方向(第二方向)。 图1A至图1B、图2B至图4B、图5B、图5C和图6B指示X-X′方向(第三方向)。 Y-Y′方向与Z-Z′方向基本正交,并且X-X′方向与Z-Z′和Y-Y′方向基本正交。
感测装置Dl可以是例如汽车的内部部件(例如,控制台、扶手、座椅、仪表板、 方向盘、车门的内板、或顶篷(衬里));家具(例如,沙发、凳子、椅子、桌子、工 作台等);诸如智能电话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由使用者操作的固定式信息终端(例如, 电器、自动柜员机(ATM)、自动售票机、用于签订现金预付款等服务的贷款合同的 受理终端、用于进行票务预订或产品购买应用的多媒体终端、自动贩卖机、销售点(POS)终端、安装在机场、火车站等处的用于发放登机牌或其它票单的售票机、游 乐装置(例如、弹珠机、弹球室中的投币机、投币机、街机游戏等);等等。
感测装置D1包括壳体100。壳体100是汽车内部的壳体、或者上述家具、便携 式信息终端、固定信息终端等的壳体。壳体100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等)制 成。壳体100包括开口101。开口101至少在Z方向上(至少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开口。例如,开口101可以是壳体100中仅在Z方向上开口的有底孔,或者可以是在 Z-Z′方向上穿过壳体100延伸并沿Z和Z′方向上开口的通孔(参见图1A至图5C)。 当从Z方向侧观看时,开口101可以具有任何形状,但是例如可以是基本上圆形或多 边形。
壳体100还包括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边缘部分110可以是在壳体100的开 口101周围的基本上环形部分。另选地,边缘部分110可以是相对于开口101分别在 Y方向侧、Y′方向侧、X方向侧或X′方向侧上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第三侧部或第 四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边缘部分110可以是壳体100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与壳体 100分离的构件。边缘部分110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第一表面111和在Z′方向侧的第 二表面112。Z-Z′方向是开口101的轴向方向,并且也是边缘部分110的厚度方向, 并且Z′方向对应于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
感测装置Dl还包括可移动部300。可移动部300包括主体310,该主体310是绝 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等)的板或块。主体310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第一表面311 和在Z′方向侧上的第二表面312。主体310在开口101内相对于边缘部分110在Z-Z′ 方向上的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相对可移动。具体地,(1)主体310可以 在开口101内相对于边缘部分110在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可移动。在这 种情况下,边缘部分110是壳体100的一体部分或与壳体100分离的构件,并且固定 至壳体100或壳体100内部的保持部分(未示出)。另选地,(2)边缘部分110可以 相对于主体310在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边缘部 分110是与壳体100分离的构件,并且主体310由壳体100内部的保持部分(未示出) 保持,并且从而固定在开口101内的位置。应当注意,可移动部300仅需相对于边缘 部分110相对可移动即可,并且可移动部300本身可以不移动。
第一高度位置可以使得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相对于壳体100 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在Z-Z′方向上位于预定高度处。例如,第一高度位置 可以使得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在Z-Z′ 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处(参见图2A至图2B)。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第一高度位置 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和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可以形成复合 面,并且该复合面具有与Z-Z′方向基本上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另选地,第一高度 位置可以使得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 111位于Z方向侧或Z′方向侧上。在处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主体310的311相对于壳体 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的情况下,复合面可以具有 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在处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 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的情况下,复合 面可以具有在Z′方向上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还应理解,第一高度位置是主体310 的中立位置。
第二高度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参见图5A至图5B)在Z′方向侧上, 其中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相对 于第一高度位置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另选地,第二高度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一高度位 置在Z方向侧上,其中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主体310的 第一表面311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
主体31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开口101中,并且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 间具有间隙G。在这种情况下,主体310可以具有在Y-Y′方向上的任何截面形状,但 是可以具有与开口101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 状。例如,在开口101为圆形的情况下,主体310可以在Y-Y′方向上具有盘状截面 形状(参见图1A至图5C),并且在开口101是多边形的情况下,主体310可以在Y-Y′ 方向上具有多边形截面。另选地,主体31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开口101中,而在 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没有任何间隙G。在这种情况下,主体310可以具有与 开口101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并且可以 具有与开口101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面积)基本相同或比开口101的在Y-Y′ 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面积)略小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外部尺寸(面积)。可以与主 体101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和外部尺寸相对应地,以高精度或低精度制造主 体310的在Y-Y′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和外部尺寸。即使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没有设置间隙G的情况下,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也可能留下非常小或窄 的间隙。
感测装置D1还包括覆盖部200。覆盖部200包括柔性层210。柔性层210由诸 如以下的柔性且可拉伸的材料制成: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弹性体)、苯乙烯基材 料、聚氨酯基材料、聚酯基材料、烯烃基材料、聚氯乙烯(PVC)、硅、由纤维材料 制成的布(例如,机织或针织织物)等。柔性层210自Z方向侧至少覆盖壳体100 的边缘部分110及可移动部300,并且至少沿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及壳体100的 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延伸(即,至少沿以上任何方面的复合面)。在复合面 在第一高度位置具有与Z-Z′方向基本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的情况下,柔性层210 也具有与Z-Z′方向基本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在复合面在第一高度位置具有在Z 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的情况下,柔性层210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 形形状。在复合面在第一高度位置具有在Z′方向上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的情况下, 柔性层210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
柔性层210包括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第一部分211直接或间接地固定 至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第一部分211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第一 表面和在Z′方向侧上的第二表面。第二部分21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可移动部300 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例如,第二部分212可以经由粘合剂或双面胶带(经由 要描述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间接地固定至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一表 面311,或通过嵌件成型或外嵌成型到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中直接并牢固地固定 至(紧密接触)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在后一种情况下,第一表 面311可以是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面。第二部分212 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第一表面和在Z′方向侧上的第二表面。
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1)并且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 情况下,第二部分212在Z-Z′方向上可移动且可浮动地支撑主体310。在主体310和 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1)并且在它们之间没有设置间隙G的情况下,第二部 分212在Z-Z′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主体310。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 置(2)并且在它们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情况下,第一部分211在Z-Z′方向上可移动 且可浮动地支撑边缘部分110。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2)并且 在它们之间没有设置间隙G的情况下,第一部分211在Z-Z′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边 缘部分110。
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情况下,柔性层210还可以包 括第三部分213。第三部分213相对于间隙G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位于第一部分211 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第三部分213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第一表面和在Z′方向侧上 的第二表面。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没有设置间隙G的情况下,省略第三 部分213。
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 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在Z-Z′方向上相对位于预定第 三高度位置。例如,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置处与Z-Z′方向基本上正交地延伸的 平坦形状并且设置有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在第三高度位置处的第二部分212的第 一表面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和第三部分213的第一表面在Z-Z′方向上位于基本 相同的高度处(参见图2A至图2B)。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置处与Z-Z′方向基 本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并且未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在第三高度位置处的第 二部分212第一表面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在Z-Z′方向上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 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置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并且设置第三部分 213的情况下,在第三高度位置的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 一表面和第三部分213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第三部分213的第一表 面相对于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 置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并且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在第三高 度位置的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Z方向侧 上。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置处在Z′方向上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并且设置第三 部分213的情况下,在第三高度位置的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 的第一表面和第三部分213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第三部分213的第 一表面相对于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在复合面具有在第一高度位置处在Z′方向上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并且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第二部 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
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 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相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处。在 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三高度位置相对 位于Z′方向侧上的情况下,第四高度位置可以相对于第三高度位置定位在Z′方向侧 上(参见图5A至图5B)。另选地,在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第二部分212 的第一表面相对于第三高度位置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的情况下,第四高度位置可以相 对于第三高度位置位于Z方向侧上。
柔性层210被配置为根据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的从第三高度位置到第四高度位置的相对运动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具体地,在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 下,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是第三部分213。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被 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是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尤其是在开口101 为基本上圆形并且在Y-Y′方向上具有盘状截面的情况下,在挠曲和拉伸期间在第三 部分213的一部分或以上边界上不易发生拉伸应力集中。
覆盖部200还可以包括最外层220(参见图6A和图6B)。最外层220是柔性的 且可拉伸的,并且由天然皮革、人造皮革或合成皮革、由纤维材料(例如,机织或针 织织物)制成的布料、树脂膜等材料制成。最外层220从Z方向侧覆盖柔性层210 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柔性层210。最外层220沿着柔性层210延伸。在柔性层210 具有与Z-Z′方向基本上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的情况下,最外层220也具有与Z-Z′ 方向基本上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在柔性层210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 形状的情况下,最外层220也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在柔性层210 具有在Z′方向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的情况下,最外层220也具有在Z′方向凹陷的 球形或弧形形状。
最外层22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最外层220的第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的第一表面。最外层220的第二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固定 至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的第一表面。随着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相对于柔 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最外层220的第 二部分相对于最外层220的第一部分相应地相对移动。在柔性层210设置有第三部分 213的情况下,最外层220还包括第三部分。最外层220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 部分挠曲和拉伸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具体地,在柔性层210设置有被配置为挠曲和 拉伸的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最外层220的第三部分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第 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柔性层210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以及柔 性层210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情况下,最 外层22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挠曲和 拉伸而挠曲和拉伸。
覆盖部200还包括在Z方向侧上的外表面201。在设置最外层220的情况下,外 表面201是在最外层220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在没有设置最外层220的情况下,外 表面201是在柔性层210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在柔性层210或最外层220具有与 Z-Z′方向基本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的情况下,外表面201具有与Z-Z′方向基本正交 地延伸的平坦形状。在柔性层210或最外层220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 状的情况下,外表面201具有在Z方向上突出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在柔性层210或最 外层220具有在Z′方向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的情况下,外表面201具有在Z′方向 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外表面201包括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第一区域 201a是外表面201中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位于Z方向侧上的区域。第二 区域201b是外表面201中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位于Z方向侧上的区域。 第二区域201b包括检测对象(诸如人手指或触摸笔)从Z方向侧要接触的触摸区域 201b1。
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情况下,外表面201还包括第 三区域201c。第三区域201c相对于间隙G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位于第一区域201a 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
在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未示出)。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凹陷 部可以是任何装饰配置。例如,可以通过压花或缝合最外层220的外表面201形成至 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在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或第 二区域201b之间可以施加装饰印刷(未示出)。如果设置有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至 少一个装饰凹陷部和装饰印刷中的至少一种,则这样的设置允许使用者在视觉上识别 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和装饰印 刷中的至少一种可以设置在触摸区域201b1周围,而不是设置在外表面201的第一区 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可以省略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 和装饰印刷。
在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 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三区域区域201c 彼此基本上齐平,而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二高度位 置的状态下,第三区域201c被拉伸以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域201b倾斜。在没 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 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区域201a与第二区域201b基本上彼此齐平,而在主 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被拉伸成倾 斜的是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本文的术语“基本上齐平”是指 无论外表面201是具有与Z-Z′方向基本上正交地延伸的平坦形状还是具有在Z方向 上突出或在Z′方向上凹陷的球形或弧形形状,在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 三区域201c之间的边界处,或者另选地在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 界处,除了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如果提供的话)之外, 没有实质性高度差的状态。
覆盖部200还可以包括柔性的且可拉伸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参见图6A 和图6B)。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多个第一中间层 230在Z-Z′方向上层叠。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介于柔性层210与壳体100的边 缘部分110和可移动部300的组合之间。该或每个第一中间层230是双面胶带、粘合 剂层、缓冲层等。
该或每个第一中间层23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一部分介于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之间。一个或 多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二部分介于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与可移动部300的主 体310之间。随着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相对于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二部分相对于一个 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一部分相应地相对移动。在柔性层210设置有第三部分 213的情况下,该或每个第一中间层230还包括第三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 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部分挠曲和拉伸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具体地,在柔性层 210设置有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 的第三部分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 柔性层210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并且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 间的边界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一部分和第 二部分之间的边界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可以 省略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
当设置最外层220时,覆盖部200还可以包括柔性的且可拉伸的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未示出)。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可以是在Z-Z′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第二中间层。 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介于最外层220和柔性层210之间。在设置至少一个第二中间 层的情况下,最外层220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间接地固定至柔性层210。该或 每个第二中间层是双面胶带、粘合剂层、缓冲层等。
该或每个第二中间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的第一部分介于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最外层220的第一部分之间。一个或多个第二中 间层的第二部分介于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最外层220的第二部分之间。随着 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相对于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 高度位置移动,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的第二部分相对于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的第 一部分相应地移动。在柔性层210设置有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该或每个第二中间 层还包括第三部分。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部分挠曲和拉 伸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具体地,当柔性层210设置有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第三部 分213时,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层的第三部分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 213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柔性层210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并且柔性层210 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被配置为挠曲和拉伸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 第二中间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被配置为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挠 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可以省略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
在覆盖部200仅包括柔性层210并且设置有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 的至少第三部分213可以是半透明的。柔性层210中除了第三部分213之外第二部分 212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柔性层210中除了第三部分213和第二部分212之外第一部 分211也可以是半透明的。覆盖部200的整个柔性层210可以是半透明的。在覆盖部 200还包括最外层220的情况下,最外层220的第三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最外层 220中除了第三部分之外第二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最外层220中除了第三部分和 第二部分之外第一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整个最外层220也可以是半透明的。在覆 盖部2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的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的第三 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中除了第三部分之外第二部分也可 以是半透明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中除了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之外第一部分也 可以是半透明的。整个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也可以是半透明的。在覆盖部200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的情况下,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的第三部分也可以是半透 明的。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除了第三部分之外第二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除了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之外第一部分也可以是半透明的。整个至少 一个第二中间层也可以是半透明的。在以上任何情况中,以上半透明部分或多个部分 在Z方向上透射光,并且可以从相对于覆盖部200位于Z′方向侧上的发光器件(未示出)发射光。覆盖部200可以不具有任何半透明物。如本文所用,术语“半透明” 是指元件允许一些光透射并且该元件可以是透明的。
感测装置Dl还包括运动转换器和升降致动器700。升降致动器700是包括柱塞 710和线圈(未示出)的螺线管。运动转换器被配置为将柱塞710在Y-Y′方向上的运 动转换成可移动部300或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Z′方向上的上下运动。
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1)的情况下,运动转换器被如下配 置。运动转换器包括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和/或至少一个引导轴500、以及滑动件400。
至少一个引导件140被配置为引导滑动件4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 Y-Y′方向上可移动。例如,该或每个引导件14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 的第二表面112上并且包括两个脊部,并且脊部可以以在X-X′方向上并排且间隔的 关系在Y-Y′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滑动件400包括至少一个滑块430。该或每 个滑块430在X-X′方向上的尺寸与两个脊部之间在X-X′方向上的距离基本上相同。 该或每个滑块430被配置为被引导以便在该或每个引导件140的两个脊部之间在Y-Y′ 方向上移动。以此方式,滑动件400沿着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在Y-Y′方向上可移动。 在图1A至图6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包括两个引导件140,并 且至少一个滑块430包括两个滑块430。引导件140中的一个和另一个相对于开口101 分别位于X方向侧和X′方向侧上。两个滑块430中的一个被配置为被引导以便在X 方向侧上的引导件140的两个脊部之间在Y-Y′方向上移动,并且另一滑块430被配 置为被引导以在X′方向侧上的引导件140的两个脊部之间在Y-Y′方向上移动。
另选地,该或每个引导件14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 112上并且包括在Y-Y′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在这种情况下,滑动件400的该或每个滑 块430包括轨槽(未示出)。该或每个引导件140的导轨容纳在滑动件400的该或每 个滑块430的轨槽中,以便在Y-Y′方向上相对可移动。因此,滑动件400沿着至少 一个引导件140在Y-Y′方向上可移动。该或每个引导件140可以包括多个导轨,并 且该或每个滑块430可以包括多个轨槽。
至少一个引导轴500在Y-Y′方向上延伸并且在Y-Y′方向上穿过滑动件400。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部分121和122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 保持部分121和保持部分122相对于开口101分别设置在Y方向和Y′方向侧上。保 持部分121保持该或每个引导轴500在Y方向侧上的端部,而保持部分122保持该 或每个引导轴500在Y′方向侧上的端部。保持部分121和122之间的距离大于滑动 件400在Y-Y′方向上的尺寸。滑动件400沿至少一个引导轴500在保持部分121和 122之间在Y-Y′方向上可移动。在图1A至图6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引导 轴500包括两个引导轴500,并且滑动件400包括联接部分410和420以联接两个滑 块430。联接部分410和420沿Y-Y′方向按照间隔设置在保持部分121和122之间。 两个引导轴500在Y-Y′方向上上延伸穿过联接部分410和420延伸,并且滑动件400 沿两个引导轴500可移动。
(A)滑动件400可以沿上述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和/或至少一个引导轴500在Y′ 方向上从中立位置(参见图2A至图2C)向离位位置(参见图5A至图5C)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离位位置相对于中立位置位于Y′方向侧上。另选地,(B)滑动件400 可以沿着上述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和/或至少一个引导轴5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离位位置相对于中立位置位于Y方向侧上。
在设置有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和至少一个引导轴500两者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引导件140可以设置在将至少一个引导轴500保持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 面112上的保持部分121和122之间。可以省略滑动件400的联接部分410或420中 的一个。
运动转换器还包括滑动件400的至少一个凸轮槽431、至少一个凸轮轴600、可 移动部300的至少一个保持部分320和壳体100的至少一个保持部分130。
至少一个凸轮槽431包括一个或多个凸轮槽。在至少一个滑块430为单个滑块 430的情况下,滑块43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凸轮槽431。在至少一个滑块430是两个 滑块430并且至少一个凸轮槽431是多个凸轮槽431的情况下,两个滑块430中的每 个滑块设置有凸轮槽431中的一个或多于一个。该或每个凸轮槽431在X-X′方向上 穿过该或相应的滑块430。该或每个凸轮槽431包括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它们之间 的中间槽部。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以下配置(C1)至(C4) 中的任一种。
(C1)在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滑动件400被 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时,第二槽部相对于第一槽部位于Z′方向侧上以及Y方 向侧上(参见图2A至图2C和图5A至图5C)。
(C2)在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滑动件400被 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槽部相对于第一槽部位于Z方向侧以及 Y方向侧上。
(C3)在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滑动件400以 上述方式(B)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槽部相对于第一槽部位于Z′方向侧以及Y′方向侧 上。
(C4)在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第一高度位置位于Z方向侧上并且滑动件400被 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槽部相对于第一槽部位于Z方向侧以及 Y′方向侧上。
在配置(C1)至(C4)中的任何配置中,中间槽部从第一槽部延伸并倾斜至第 二槽部。
在至少一个滑块430为单个滑块430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凸轮轴600根据单个滑 块430的至少一个凸轮槽43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凸轮轴。在至少一个滑块430为两 个滑块430的情况下,至少一个凸轮轴600根据两个滑块430中的每个滑块的至少一 个凸轮槽43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凸轮轴。该或每个凸轮轴600在X-X′方向上延伸 并且包括在X方向侧上的第一端部和/或在X′方向侧上的第二端部。
至少一个保持部分320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凸轮轴60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保持部分320。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设置在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上并保持对应的凸轮 轴600。在至少一个滑块430是单个滑块430的情况下,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 部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在X方向上突出,或者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二端部从 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在X′方向上突出。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 容纳在单个滑块430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从而在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 之间可移动。在至少一个滑块430是两个滑块430的情况下,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 一端部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在X方向上突出并且容纳在两个滑块430当中在X 方向侧上的滑块430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从而在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 之间可移动。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二端部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在X′方向上突 出并容纳在两个滑块430当中在X′方向侧上的滑块430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从而 在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之间可移动。应当注意,可以省略至少一个保持 部分320。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凸轮轴600可以不由至少一个保持部分320保持, 而是由主体310以上述任何方式保持。
在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突出的情况下,至少一个保持部分130根据至少一个凸轮轴60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保持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设置在相应引导件140或壳体100的边缘部分 110的第二表面112上,相对于一个滑块430位于X方向侧或X′方向侧上,并保持相 应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
在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320突出的情况下,至少一个保持部分1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保持部分130和至少一个第二保持部分 130。至少一个第一保持部分130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凸轮轴60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第一保持部分,并且至少一个第二保持部分130可以根据至少一个凸轮轴600的数量 为一个或多个第二保持部分。该或每个第一保持部分130设置在相应的引导件140 或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相对于在X方向侧上的滑块430位 于X方向侧或X′方向侧上,并保持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该或每个第二保 持部分130设置在相应的引导件140或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 相对于在X′方向侧上的滑块430位于X方向侧或X′方向侧上,并保持相应的凸轮轴 600的第二端部。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1)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在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内从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 方向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上 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 区域201a在Z′方向上移动并凹陷。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 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为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 域201b倾斜。在提供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 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 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 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 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提供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 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2)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在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内从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 方向上从第一高度位置沿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 上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在Z方向 相对于第一区域201a移动并变得突出。此时,在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 的情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 二区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 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 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 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 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 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 拉伸而挠曲和拉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3)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性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在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内从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 方向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上 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 区域201a在Z′方向上移动并凹陷。此时,在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 的情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 二区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 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 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 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 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 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 伸而挠曲和拉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4)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在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内从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方向 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上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区域 201a在Z方向上移动并变得突出。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 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 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 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 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 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 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 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
升降致动器700相对于滑动件400设置在Y′方向侧上。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 以上述方式(A)移动的情况下,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滑动件400。升 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使得当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缩回到升降致 动器700中,以在Y′方向上拉滑动件400并使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向 离位位置移动(参见图1A至图5C)。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 的情况下,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使得当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 前进以在Y方向上按压滑动件400,并且使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向离 位位置移动(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原始位置的柱塞710可以从Y′方向与滑 动件400接触,在柱塞710和滑动件400之间设置有间隙,或者联接至滑动件400。 在设置联接部分420的情况下,联接部分420可以设置有通孔以通过其容纳柱塞710。 为了便于示例,从图2A、图5A、图6A和图6B中省略了升降致动器700的内部结 构。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三 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为去激励时,柱塞710由此返回到原始位置。通过柱 塞710返回到原始位置,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间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三 部分213自行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 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第一区域201a和第三区域201c再次变得彼此基 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 层中的至少一层叠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 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 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得去激励时,柱塞710返回到原始位 置。通过柱塞710返回到原始位置,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柔性层 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自行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 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与第一区域 201a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 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之间的边 界根据柔性层210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未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 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得去激励时,释放的是柱塞710在Y方向上对滑动 件40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的第三部 分213的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滑动 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第一区域201a 和第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 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未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 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被去激励时,释放的是柱塞710在Y方 向上对滑动件400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 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高度位置 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 二区域201b变得再次与第一区域201a基本上齐平。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 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二部分 和第一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2)的情况下,运动转换器可以具有 上述配置中的任何配置,但是在以下方面与主体310和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1) 的运动转换器不同。至少一个引导件140被配置为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 在Y-Y′方向上可移动地引导滑动件400。至少一个引导件140不设置在壳体100的边 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但是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上。
保持部分121和122不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而是 沿Y-Y′方向按照间隔设置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上。
至少一个保持部分130根据至少一个凸轮轴60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保持部分。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设置在相应的引导件140上或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 表面312上,并保持相应的凸轮轴600。在至少一个滑块430是单个滑块430的情况 下,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在X方向上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突出,或者 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二端部在X′方向上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突出。相应的凸 轮轴600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容纳在单个滑块430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以在凸轮 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之间可移动。在至少一个滑块430是两个滑块430的情 况下,相应的凸轮槽600的第一端部在X方向上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突出并且 容纳在两个滑块430当中在X方向侧上的滑块430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以在凸轮 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一槽部之间可移动。相应的凸轮轴600的第二端部在X′方向 上从该或每个保持部分130突出并容纳在两个滑块430当中在X′方向侧上的滑块430 的相应凸轮槽431中,以在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之间可移动。应当注意, 可以省略至少一个保持部分130。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凸轮轴600可以由主体310 以上述任何一种方式保持。
至少一个保持部分320为多个保持部分320,对于至少一个凸轮轴600中的每一 个为两个,并且不设置在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上,而是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 分110的第二表面112上。每两个保持部分320包括:在X方向侧上的保持部分320, 其相对于开口101位于X方向侧上并且保持相应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以及在X′ 方向侧上的保持部分320,其相对于开口101位于X′方向侧上并保持相应的凸轮轴 600的第二端部。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1)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从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方向 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方向上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于第二区域 201b在Z′方向上移动并凹陷。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 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域201b 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 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 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 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 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A)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2)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从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方向 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方向上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于第二区域 201b在Z方向上移动并突出。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 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域201b 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 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 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 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 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3)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从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方向 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方向上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于第二区域 201b在Z′方向上移动并凹陷。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 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域201b 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 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 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 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 伸。
在滑动件400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B)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槽431的第一槽 部和第二槽部具有上述配置(C4)的情况下,当滑动件400在Y方向上从中立位置 向离位位置移动,并且该或每个凸轮轴600的第一端部和/或第二端部从滑动件400 的相应凸轮槽431的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移动时,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方向 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方向上从第 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于第二区域 201b在Z方向上移动并变得突出。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 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 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 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 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 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 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 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三 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得去激励时,柱塞710返回到原始位置。通过柱塞710 返回到原始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 到中立位置,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 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 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 至少一个的情况下,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 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 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得去激励时,柱塞710返回到原始位 置。通过柱塞710返回到原始位置,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柔性层 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自行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 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变得与第二 区域201b再次基本上齐平。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个层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之间的边 界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未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 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得去激励时,释放的是柱塞710在Y方向上对滑动件 40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 213的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滑动件 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 和第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 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未联接至滑动件400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 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线圈变为去激励时,释放的是柱塞710在Y 方向上对滑动件40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 边界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 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滑动件400从离位位置移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外表面201 的第一区域201a变得再次与第二区域201b基本上齐平。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 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二 部分和第一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感测装置D1还可以包括电容型触摸传感器S和控制器800。触摸传感器S可以 设置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处。例如,触摸传感器S可以设置在可移动部300 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上、第一表面311上、或内部。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 310的第二表面312上设置触摸传感器S的情况下,触摸传感器S用胶粘剂、双面胶 带等粘附至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或者通过外嵌成型或其它方式 固定至第二表面312。在触摸传感器S设置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 上的情况下,触摸传感器S通过粘合剂、双面胶带等粘附至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 的第一表面311,或者通过外嵌成型或其它方式固定至第一表面311,并且触摸传感 器S用粘合剂、双面胶带等粘附至覆盖部200的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或覆盖部200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在这种情况下,覆盖部200的柔性层210的第二 部分212经由触摸传感器S,或者另选地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触摸传感器S,间接地固定至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触摸传感器S设置在可移动部300 的主体310内部的情况下,触摸传感器S通过嵌件成型、外嵌成型或其它方式嵌入在 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内部。另选地,触摸传感器S可以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 310在Z′方向上按照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触摸传感器S可以由壳体100中的支 撑构件或其它构件支撑。
触摸传感器S为触摸开关或触摸面板,其被配置为检测与覆盖部200的外表面 201的触摸区域201b1接触的检测对象。触摸传感器S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Sa(参 见图2A和图2B)。至少一个第一电极Sa可以是多个第一电极Sa。该或每个第一电 极Sa相对于触摸区域201b1位于Z′方向侧上。该或每个第一电极Sa被配置为使得检 测对象从Z方向侧接近第一电极Sa改变静电电容并相应地改变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 (例如,电压或电流)。该或每个第一电极Sa电连接至控制器800,并且该或每个第 一电极Sa的电信号输入控制器800中。
在触摸传感器S为自电容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对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进行充电和放电。在充电和放电期间,当检测对象从Z方向侧与覆盖 部200的触摸区域201b1进入接触(即,从Z方向侧接近单个第一电极Sa或至少一 个第一电极Sa),接触使得检测对象和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 之间的静电电容改变。根据静电电容的改变,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 少一个的电信号改变。控制器800是被配置为监测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 并将电信号与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的或外部存储器上的第一阈值进行比较的逻辑 电路、要由逻辑电路处理的软件等。当控制器800作为比较的结果确定单个第一电极 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的电信号已经超过第一阈值时,然后控制器800确定 检测对象已经与触摸区域201b1中相对于其电信号已经超过第一阈值的第一电极Sa 在Z方向侧上的部分进入接触。因此,控制器800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 的接触的位置信息。
触摸传感器S可以是互电容触摸传感器。在触摸传感器S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Sa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Sb的互电容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该或者每个第二电极 Sb可以是驱动电极,并且该或者每个第一电极Sa可以是检测电极。第一电极Sa和 第二电极Sb电连接至控制器800。控制器800被配置为向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极Sb提 供驱动脉冲并监测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电压或电流),并且将电信号与 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的或外部存储器上的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在控制器800向一个 或多个第二电极Sb提供驱动脉冲的时间期间,当检测对象从Z方向侧接近单个第一 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单个第二电极Sb或第二电极Sb中的至少 一个时,在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与单个第二电极Sb或第二 电极Sb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静电电容改变,从而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 至少一个的电信号改变。当控制器800作为比较的结果确定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 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的电信号已经超过第二阈值时,然后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对象 已经与触摸区域201b1中相对于其电信号已经超过第二阈值的第一电极Sa在Z方向 侧上的部分进入接触。因此,控制器800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
触摸传感器S可以是组合的自电容和互电容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当控制器 800对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进行充电和放电时,从Z方向侧接近的检测对象与单 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静电电容改变,从而使单个第一电 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的电信号改变。而且,在控制器800向一个或多个 第二电极Sb提供驱动脉冲时间期间,当检测对象从Z方向侧接近单个第一电极Sa 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单个第二电极Sb或第二电极Sb中的至少一个时, 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与单个第二电极Sb或第二电极Sb中的 至少一个之间的静电电容改变,并且从而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 个的电信号改变。控制器800被配置为监测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电压 或电流),并将电信号与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或外部存储器上的第三阈值进行比较。 当控制器800作为比较的结果确定单个第一电极Sa或第一电极Sa中的至少一个的电 信号已经超过第三阈值时,然后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对象已经与触摸区域201b1中相 对于其电信号已经超过第三阈值的第一电极Sa位于Z方向侧上的部分进入接触。因 此,控制器800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
在触摸传感器S为触摸开关的情况下,触摸传感器S可以具有以上配置中的任何配置。在触摸感测器S为自电容触摸面板的情况下,触摸感测器S可以包括多个第一 电极Sa。在触摸传感器S为互电容触摸面板或组合的自电容和互电容触摸面板的情 况下,触摸传感器S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电极Sa和多个第二电极Sb。在这种情况下, 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检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 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多条位置信息。换言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根据触摸传感器S 的电信号改变来检测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
控制器800被配置(步骤)为重复确定控制器800是否已经接收到变形指示直至 接收到变形指示的过程,并且被配置(步骤)根据接收到的变形指示驱动升降致动器 700(激励升降致动器700的线圈)。具体地,控制器包括以下配置(I)至(IV)中 的至少一种。
(I)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重复以重复确定触摸传感器S的一个或多个 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中是否存在超过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的改变的过程, 并且被配置(步骤)为在触摸传感器S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中存在超 过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的改变时,然后控制器800确定该改变指示接收到 变形指示并驱动升降致动器700。
(II)感测装置D1还包括电连接至控制器800的接近检测器(未示出)。在这种 情况下,接近检测器为电容型接近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超声波传感器。电容型接近 传感器具有与触摸传感器S类似的配置并且被配置为使得至少一个电极的电信号根 据检测对象接近触摸区域201b1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 监测至少一个电极的电信号并将至少一个电极的电信号与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或 外部存储器上的第四阈值进行比较(配置为重复确定至少一个电极的电信号是否存在 超过第四阈值的改变的过程)。控制器800还被配置(步骤)为,使得如果控制器800 作为比较的结果确定至少一个电信号已经超过第四阈值,则控制器800确定至少一个 电信号的改变指示接收到变形指示并驱动升降致动器700。光电传感器包括向触摸区 域201b1或其附近发射光的发光器件和接收从发光器件发射的光并被接近触摸区域 201b1的检测对象所反射的光并且向控制器800输出电信号的接收器件。在这种情况 下,控制器800被配置(步骤)为重复确定控制器800是否已经接收到来自光电传感 器的电信号的过程,并且还配置(步骤)为确定从光电传感器接收到的电信号指示变 形指示并驱动升降致动器700。超声波传感器被配置为向触摸区域201b1或其附近发 射超声波,接收已经被接近触摸区域201b1的检测对象反射的超声波,并且向控制器 800输出电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步骤)为重复确定控制器800 是否已经接收到来自超声波传感器的电信号的过程,并且还被配置(步骤)为确定从超声波传感器接收到的电信号指示变形指示并驱动升降致动器700。
(C)变形指示是从感测装置D1的外部装置(诸如上述的内置在汽车、家具、 便携式信息终端、固定信息终端等中的控制器等)输出。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 重复确定控制器800是否已经接收到来自外部装置的变形指示的过程,并且配置为根 据接收到的变形指示驱动升降致动器700。
(D)在触摸传感器S是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以上 述方式检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 的接触的多条位置信息,被配置(步骤)为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与 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或外部存储器上所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预定信息匹配。控制 器800还被配置(步骤)为使得如果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 存储器上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 息指示接收到变形指示并驱动升降致动器700。应当理解,关于预定操作输入的信息 可以是但不限于关于扫掠操作输入的信息,并且可以是其它任何信息。上述每个存储 器可以存储关于单种操作输入的信息,或者可以存储关于多种操作输入的信息。
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步骤)为在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之后,以上述方式 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被配置为(步骤)以检 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 多条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根据变形指示驱动升降致动器 700,并如上所述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中形成凹陷部或突出部,然后能够经由 触摸传感器S检测由检测对象在触摸区域201b1上的接触和/或操作输入。
另选地,在触摸传感器S为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 在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之后,检测关于检测对象的检测的多条位置信息,以上述 方式被检测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被配置为(步骤)确定检测 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与控制器800的存储器上或外部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 预定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使得如果控制器800 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然后控制 器800以上述方式检测关于检测对象在触摸区域201b1上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 被配置为(步骤)以上述方式检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 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多条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根 据上述任何变形指示驱动升降致动器700,如上所述地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中 形成凹陷部或突出部,然后确定是否经由触摸传感器S对触摸区域201b1进行了预定 的操作输入(例如,用于解锁的操作输入),并且如果进行了预定的操作输入,则能 够经由触摸传感器S检测由检测对象在触摸区域201b1上的接触和/或操作输入。
感测装置D1还可以包括振动发生器V以振动可移动部300(参见图2A和图5A)。 振动发生器V可以是包括柱塞和线圈(未示出)的电磁螺线管。在这种情况下,振 动发生器V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设置在Z′方向侧上。振 动发生器V被配置为通过柱塞根据线圈的激励而在Z-Z′方向上往复以反复按压主体 310,而在Z-Z′方向上向可移动部300施加振动。另选地,振动发生器V可以是包括 马达和柱塞(未示出)的振动马达。该振动发生器V也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 310的第二表面312设置在Z′方向侧上。振动发生器V被配置为通过柱塞在马达单元 的驱动下在Z-Z′方向上往复以反复按压主体310,而在Z-Z′方向上向可移动部300施 加振动。再选地,振动发生器V可以是使用形状记忆合金布线的振动元件。该振动 发生器V也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第二表面312设置在Z′方向侧上。振 动发生器V被配置为通过在Z-Z′方向上振动(即往复)布线以反复按压主体310,而 在Z-Z′方向上向可移动部300施加振动。为了便于说明,从图1B、图2B、图3A至 图4B和图5B中省略了振动发生器V。
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使得当在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之后,触 摸传感器S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中存在超过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或第 三阈值的改变时,控制器800驱动振动发生器V。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 在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步骤)检测作为 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对触摸区域201b1 的操作输入的多条位置信息之前和之后,驱动振动发生器V。因此,控制器800被配 置为根据触摸传感器S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电极Sa的电信号的改变来驱动振动发生器 V。通过驱动振动发生器V,以上述任何方式向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施加振动, 以使可移动部300和固定至其的覆盖部200的第二部分212振动并且振动覆盖部200 的包括触摸区域201b1的第二区域201b。振动通过触摸区域201b1传递到与触摸区 域201b1进入接触的检测对象,向检测对象(即,触摸输入操作时的检测对象)赋予 触觉。
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在驱动升降致动器700之前驱动振动发生器V,使用控制器800的定时器电路或存储器上的软件定 时器从驱动振动发生器V开始计数预定时段,并一旦经过了预定时段就驱动升降致 动器700。
在该配置中,在驱动升降致动器700之前,即,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中形 成凹陷部或突出部之前,由振动发生器V施加的振动通过触摸区域201b1传递到与 触摸区域201b1进入接触的检测对象,向检测对象赋予触觉
应当理解,控制器800的上述配置(步骤)可以以任何可行的方式组合。可以省 略振动发生器V。在省略振动发生器V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与控制器800的振动 发生器V的控制相关的配置。
上述感测装置D1提供以下技术特征和效果。
技术特征和效果(1):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和可移动部300从Z方向侧被覆 盖部200覆盖。这种布置不允许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和可移动部300之间可能 存在的非常小的间隙或者间隙G在Z方向上暴露出来。因此可以使感测装置D1的覆 盖部200的外表面201无缝。
技术特征和效果(2):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包括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 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三区域201c在可移动部300相对 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彼此基本上齐平。在覆盖 部200的外表面201不包括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与 第二区域201b在可移动部3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 置的状态下彼此基本上齐平。在每种情况下,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 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在以上区域的边界处 没有实质性的高度差,即,外表面201是无缝的。另一方面,当以上述方式向控制器 800输入变形指示时,升降致动器700被驱动,可移动部3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 部分110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并且柔性层叠210的第二部分 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在Z′方向或Z方向上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 结果,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区域201a在Z′方向或Z 方向上移动,并且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中形成凹陷部或突出部。凹陷部或突出 部使使用者视觉地识别触摸区域201b1存在于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中的何处。而 且,在第二高度位置处的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 对位于Z′方向侧上,或者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于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 位于Z方向侧上的情况下,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凹陷以形成凹 陷部。该凹陷部可以用作至第二区域201b的触摸区域201b1的引导。
技术特征和效果(3):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和可移动部300被覆盖部200覆 盖。在这种布置中,如上所述,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是无缝的,无需与开口101 在Y-Y′方向上的尺寸以及截面形状的形状和尺寸相对应地以高精度制造主体310的 在Y-Y′方向上的外形尺寸和截面形状。尤其是,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和壳体 100的边缘部分110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情况下,可以主体310能够设置在开口101 中的任何程度制造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的在Y-Y′方向上的外部尺寸和截面形状。 因此,容易制造主体310和壳体100的开口101。
技术特征及效果(4):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之 间设置有间隙G的情况下,不会由于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第 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在主体310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 之间产生摩擦。
技术特征及效果(5):在主体31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第一高度位 置与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可移动并且在主体310与边缘部分110之间设置有间隙G的 情况下,覆盖部200的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Z′方向上可移动且可浮动地支 撑主体310。在这种布置中,在设置振动发生器V以向主体310施加振动的情况下, 主体310容易振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A至图8C,以下描述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包括第二实施 方式及其变型)的触摸感测装置D2(其可简称为感测装置D2)。图7A至图7B例示 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D2。图7C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D2 的第一变型。图8A和图8B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D2的第二变型。图 8C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感测装置D2的第三变型。类似于图2B,图7A至图 8C指示Z-Z′方向和X-X′方向。
感测装置D2与感测装置D1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用至少一个杠杆330代替 运动转换器;省略至少一固持部分320,感测装置D2还包含支撑件900;并且升降 致动器700为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700(参见图7A至图8C)。现在将着重于与触摸 感测装置D1的这些不同之处并且省略重复描述来描述触摸感测装置D2。
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和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1)的情 况下,可移动部300′包括至少一个杠杆330。至少一个杠杆330是基本上L形状的并 且包括第一梁和第二梁。第一梁从主体310在Z′方向上延伸。第二梁与第一梁垂直地 延伸。至少一个杠杆330可以是多个杠杆330。在图7A至图7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 设置了两个杠杆330。两个杠杆330之一个的第一梁从主体310在X方向侧上的端部 延伸,并且另一杠杆330的第一梁从主体310在X′方向侧上的端部延伸。两个杠杆 330的第二梁彼此远离地延伸。
支撑件900是与至少一个杠杆330的第二梁按照间隔并在Z′方向侧上设置的板、平台等。在设置多个杠杆330的情况下,支撑件900与杠杆330的第二梁按照间隔并 在Z′方向侧上设置。
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700可以根据至少一个杠杆33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升降致动器700。在设置单个升降致动器700和单个杠杆330的情况下,升降致动器700介 于杠杆330的第二梁和支撑件900之间。在设置多个升降致动器700和多个杠杆330 的情况下,每个升降致动器700介于杠杆330中的相应一杠杆的第二梁和支撑件900 之间。
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可以联接至该或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 且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固定至支撑件900。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使得 在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缩回到升降致动器700中,以在Z′方向上拉 可移动部300′的相应杠杆330(参见图7B)。结果,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方 向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上从 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区 域201a在Z′方向上移动并变得凹陷。此时,在设置有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 的情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 二区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 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 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 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 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 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 拉伸而挠曲和拉伸。
另选地,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可以联接至该或相应杠杆330的第 二梁、与该或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接触或间隔开。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 为使得在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前进以在Z方向上按压可移动部 300′的相应杠杆330(参见图7C)。结果,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在Z方向上从第 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方向上从第三高度 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相对于第一区域201a在 Z方向上移动并变得突出。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 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二区域201b 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 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 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 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 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 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 伸。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设置了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线圈被去激 励时,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因此返回到原始位置。通过柱塞710返回 到原位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 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 第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 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 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 的线圈变为去激励时,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由此返回原始位置。通过 柱塞710返回原始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自行 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 201的第二区域201b和第一区域201a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 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 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不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线圈变为去 激励时,释放的是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在Z方向上对可移动部300′ 的相应杠杆33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 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 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第一区域201a和第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 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 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 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不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 的线圈变为去激励时,释放的是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在Z方向上对可 移动部300′的相应杠杆33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 之间的边界自行恢复。通过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从第 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变得再次与第一 区域201a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 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个层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之间的 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可移动部300′的主体310和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具有上述配置(2)的情 况下,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包括至少一个杠杆330。至少一个杠杆330为基本上L形并且包括第一梁和第二梁。第一梁在Z′方向上从边缘部分110延伸(参见图8A 至图8C)。第二梁从第一梁垂直地延伸。至少一个杠杆330可以是多个杠杆。例如, 可以设置两个杠杆330。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杠杆330之一的第一梁从边缘部分110 中相对于开口101位于X方向侧上的部分延伸,另一个杠杆330的第一梁从边缘部 分110中相对于开口101位于X′方向侧上的部分延伸,并且两个杠杆330的第二梁 彼此远离地延伸。
如上所述地配置支撑件900。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介于相应杠杆330的第二 梁和支撑件900之间。
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该或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该 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固定至支撑件900。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使得当 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缩回升降致动器700中以在Z′方向上拉壳体 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相应杠杆330(参见图8B)。结果,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 在Z′方向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方 向上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于 第二区域201b在Z′方向移动并变得凹陷。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 的情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201a向第 二区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 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 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210的第一 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 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部分和第 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的挠曲和 拉伸而挠曲和拉伸。
另选地,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可以联接至该或相应的杠杆330 的第二梁、与该或相应的杠杆330的第二梁接触或间隔开。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 被配置为使得在线圈被激励时,柱塞710由此从原始位置前进以在Z方向上按压壳体 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相应杠杆330(参见图8C)。结果,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 在Z方向上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在Z 方向上从第三高度位置向第四高度位置移动,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相对 于第二区域201b在Z方向上移动并变得突出。此时,在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 域201c的情况下,第三部分213挠曲和拉伸,并且第三区域201c变得从第一区域 201a向第二区域201b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 部分213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在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柔性层 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的边界挠曲和拉伸,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 区域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边界拉伸并变得倾斜。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 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一 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之间边界 的挠曲和拉伸而挠曲和拉伸。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设备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线圈变得被去 激励时,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因而返回原始位置。通过柱塞710返回 原始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 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 三区域201c变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 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 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和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 的线圈变为去激励时,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由此返回原始位置。通过 柱塞710返回原始位置,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自行 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 201的第一区域201a变得再次与第二区域201b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 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 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不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设置第三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线圈变为去 激励时,释放的是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在Z方向上对壳体100的边缘 部分110的相应杠杆33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自行恢复。通过柔 性层210的第三部分213的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 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第二区域201b和第三区域201c变 得再次彼此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至少 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三部分根据柔性层210的第 三部分213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不联接至相应杠杆330的第二梁并且既没有设置第三部分213也没有设置第三区域201c的情况下,当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 的线圈变为去激励时,释放的是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在Z方向上对壳 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相应杠杆330的按压,使得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和第 一部分211之间的边界自行恢复。通过弹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壳体100的边缘部 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回到第一高度位置,并且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变得 再次与第二区域201b基本上齐平。而且,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 230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中的至少一层的情况下,该至少一层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 分之间的边界根据柔性层210的边界的恢复而自行恢复。
感测装置D2的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以根据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以 上述方式驱动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除此之外,感测装置D2的控制器800可以 具有与感测装置D1的控制器800基本相同的配置(步骤)。
上述感测装置D2提供了与感测装置D1的技术特征和效果(1)至(5)类似的 技术特征和效果。此外,感测装置D2因为该或每个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拉或按 压相应的杠杆330并且不需要运动转换器所以具有简化的配置。
应当注意,上述触摸感测装置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以任何方式进行修改。下面将描述细节。
以上方面中的任何方面的触摸传感器不限于电容型触摸传感器并且可以是如下所述的电阻型触摸传感器或光学触摸传感器。除了提供电阻型或光学触摸传感器来代 替电容型触摸传感器之外,如上所述地配置以上方面中的任何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
电阻型触摸传感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极、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和至少一个绝缘间隔体。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被布置为在Z-Z′方向上彼此部分地交 叠。至少一个间隔体在Z-Z′方向上介于至少一个第一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电极之间, 以在Z-Z′方向上将至少一个第一电极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分开。当检测对象与触摸区 201b1进入接触时,在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的一部分上施加载荷,使得至少一个第一电 极的至少一部分挠曲以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进入接触,并且从而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进入导电。应当理解,电阻型触摸传感器可以用作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 的触摸面板。电阻型触摸传感器可以用作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的触摸开 关。控制器800被配置为确定检测对象已经与触摸区域201b1中相对于电阻型触摸传 感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接触区域在Z方向侧上的部分进入接触。因此,控 制器800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在电阻型触摸传感 器是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检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 输入的信息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多条位置信息。而且,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 为(步骤)将电传导(电信号)的接收确定为变形指示的接收,并且驱动升降致动器 700。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在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后,通过上述电 阻型触摸传感器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作为关 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多条位置信 息。换言之,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电阻型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来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被配置为(步 骤)根据电阻型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对触摸区201b1的操作输入的 信息。
光学触摸传感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受光器件。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发光器件和至少一个受光器件相对于触摸区201b1分别设置在一侧和另 一侧(例如,在X方向侧上和X′方向侧上),使得至少一个发光器件与至少一个受光 器件隔着触摸区201b1彼此面对。至少一个受光器件被配置为接收至少一个发光器件 发射的光信号并输出电信号。接触触摸区域201b1的检测对象阻挡从至少一个发光器 件发射的光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受光器件不输出电信号。换言之,来自至 少一个受光器件的电信号中存在改变。应当理解,光学触摸传感器可以用作包括多个 发光器件和多个受光器件的触摸面板。光学触摸传感器可以用作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和 多个受光器件的触摸开关。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根据至少一个受光器件的电 信号中的改变,确定检测对象已经与触摸区域201b1中相对于至少一个受光器件和至 少一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部分进入接触。因此,控制器800检测关 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在光学触摸传感器是触摸面板的情 况下,控制器800被配置为(步骤)检测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 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多条位置信息。而且,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 为(步骤)将电信号的改变确定为变形指示的接收,并且驱动升降致动器700。控制 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在接收到上述任何变形指示之后,通过上述光学触摸传 感器,以上述方式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作为关于对触摸区域201b1的操作输入的信息而被检测的关于检测对象的接触的多条位 置信息。换言之,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以根据光学触摸传感器的电信 号的改变来检测关于检测对象与触摸区域201b1的接触的位置信息,和/或被配置为 (步骤)以根据光学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改变来检测关于对触摸区201b1的操作输 入的信息。在触摸传感器是光学类型的情况下,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具有相对 于触摸传感器位于Z方向侧部分上的半透明部分。
如上所述,振动发生器V可以与升降致动器700分开设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升降致动器700可以兼作振动发生器V,并且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710可以被配置 为在Z-Z′方向上向可移动部300或300′或者向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施加振动。
升降致动器700可以是或可以不是螺线管。例如,升降致动器700可以是压电元 件或马达。在升降致动器700是压电元件的情况下,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在第一 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在Z-Z′方向上移动可移动部300或300′或壳体100的边 缘部分110。在升降致动器700是马达的情况下,上述运动转换器可以被配置为将马 达的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可移动部300或300′或者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在Z-Z′ 方向上的运动。运动转换器可以由凸轮机构、多个齿轮、连杆机构或它们的组合构成。
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在Z-Z′方向上可以比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具有 更大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 300′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可以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 相对位于Z方向侧上。另选地,第二部分212可以比第一部分211在Z-Z′方向上具有 更小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第一高度位置处的以上任何的可移动部300或300′ 的主体310的第一表面311可以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相对 位于Z′方向侧上。
在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可以相对于 第二区域201b位于Z方向侧或Z′方向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 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第三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柔性层210部分地向Z方向侧或Z′ 方向侧挠曲和拉伸。根据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一 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从第三高度位置向 第四高度位置相对移动,并且柔性层210部分地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收缩或者向Z 方向侧或Z′方向侧挠曲和拉伸。在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 于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第三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三部分213向Z方向侧或Z′方 向侧挠曲和拉伸。根据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一高 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的移动,第三部分213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收缩,或者向Z 方向侧或Z′方向侧挠曲和拉伸。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 少一个第二中间层的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第三高度 位置的状态下,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沿柔 性层210部分地挠曲和拉伸。根据柔性层210的部分收缩或拉伸,最外层220、至少 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也部分地收缩、或挠曲和拉伸。在其 它方面,可以如上所述地配置覆盖部200。当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从第 四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三高度位置,并且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110从 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时,柔性层210部分地向Z′方向侧或Z方向 侧挠曲和拉伸。在设置第三部分213的情况下,当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 从第四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三高度位置,并且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 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时,第三部分213向Z′方向侧或Z方向 侧挠曲和拉伸。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 层的情况下,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根据柔 性层210在返回时的部分拉伸而拉伸。
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以以上任何方面的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的中立位置可以是第二高度位置而不是第一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运动转 换器和升降致动器700,或者另选的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将可移动部300或300′ 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移动而不是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移动,但 是否则可以如上所述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相 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柔性层210部分地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挠曲和拉 伸。根据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 高度位置的移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从第四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 相对移动,并且柔性层210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部分地收缩。在设置第三部分213 的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的状态下,第 三部分213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挠曲和拉伸。根据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壳 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的移动,第三部分213向Z 方向侧或Z′-方向侧收缩。在设置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 个第二中间层的情况下,在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 的状态下,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沿着柔性层210部分地挠曲和拉伸。根据柔性层210的部分收缩,最外层220、至少一个第一 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也部分收缩。在其它方面,可以如上所述地配 置覆盖部200。当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从第三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四高 度位置并且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位置 相对移动时,柔性层210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部分地挠曲和拉伸。在设置第三部 分213的情况下,当第二部分212相对于第一部分211从第四高度位置相对返回第三 高度位置,并且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一高度 位置相对移动时,第三部分213向Z′方向侧或Z方向侧挠曲和拉伸。在设置最外层 220、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的情况下,最外层220、至 少一个第一中间层23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根据柔性层210在返回时的部分拉 伸而拉伸。
以上任何方面的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可以设置有围绕开口101的阶梯部分 150(参见图9A和图9B)。阶梯部分150包括至少一个台阶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可以沿着边缘部分110的第一表面111而不是沿着阶梯部 分150而延伸(参见图9A)。另选地,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可以沿阶梯部分 150延伸(参见图9B)。在设置阶梯部分150的情况下,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 或300′在第一高度位置处的第一表面311可以与边缘部分110的阶梯部分150的至少 一个台阶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在Z-Z′方向上相对位于相同高度位置,或者另选 地相对于边缘部分110的阶梯部分150的至少一个台阶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相对 位于Z方向侧或Z′-方向侧上。阶梯部分150的至少一个台阶部分可以是多个台阶部 分。
例如,在阶梯部分150的至少一个台阶部分是单个台阶部分并且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沿着阶梯部分150延伸的情况下,台阶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相对于边 缘部分110的在台阶部分周围的围绕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在 这种情况下,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形成有沿着在台阶部的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与 围绕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的台阶201d。台阶201d内部的区域可以 用作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以允许使用者用检测对象触摸外表面201的台阶 201d,从而识别包括触摸区域201b1的第二区域201b。
例如,在多个台阶部分包括围绕开口101的第一台阶部分、具有相对于第一台阶部分在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的第二台阶部分、以 及具有相对于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的Z方向侧上的表 面的第三台阶部分,并且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沿阶梯部分150延伸的情况下, 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形成沿着第三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与第二台阶部分 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的第一台阶,还形成有沿着在第二台阶部分的Z 方向侧上的表面与第一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的第二台阶。这种 布置允许使用者用检测对象触摸外表面201的第一台阶,从而识别检测对象在第二区 域201b附近,并且还允许使用者用检测对象触摸外表面201的第二台阶与并由此识 别检测对象正在进入第二区域201b。
另选地,在多个台阶部包括围绕开口101的第一台阶部分和第二台阶部分,并且该第二台阶部分具有相对于第一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并且相对于位于第二 台阶的围绕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并且以 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沿着台阶部分150延伸的情况下,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 形成有沿着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与围绕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之间 的高度差的第一台阶,并且还形成有沿着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与第一台 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的第二台阶。这种布置还允许使用者用检测 对象触摸外表面201的第一台阶,从而识别检测对象在第二区域201b附近,并且还 允许使用者用检测对象触摸外表面201的第二台阶,从而识别出检测对象正在进入第 二区域201b。
阶梯部分150可以不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上,而是设置在以上任何方 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上。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 200可以以上述方式沿着阶梯部分150延伸。触摸区域201b1可以相对于主体310的 阶梯部分150中在最Z′方向侧上的阶梯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设置在Z方向侧上。 阶梯部分15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和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 二者上。
在没有设置阶梯部分150的情况下,可以在外表面201上设置台阶。以上任何方 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的柔性层 210的第二部分212,并且以上任何方面的边缘部分110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以上任 何方面的覆盖部200的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因此,在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 部300或300′相对于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第一高度位置(中立位置)或第二高度位 置(中立位置)的状态下,以上任何方面的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201a 相对于第二区域201b位于Z方向侧或Z′-方向侧上,使得在外表面201的第一区域 201a和第二区域201b之间的部分处形成台阶。台阶的形成与有无覆盖部200的第三 部分213和第三区域201c无关。这样的台阶也与台阶201d类似地起作用。
除了设置在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处(上或中)的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 传感器或与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在Z′方向上按照间隔设置 的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传感器之外,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传感器可以还相对于以上任 何方面的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设置在Z′方向侧上。在这种情况下,控 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以上述方式根据相对于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 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的方面的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中的变化或电信号的接收,检测 检测对象在外表面201的相对于第二台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 的部分上的接触。因此,控制器800能够检测检测对象与外表面201中相对于第二台 阶部分的Z方向侧上的表面位于Z方向侧上的部分接触,即,检测到检测对象位于 第二区域201b的触摸区域201b1外部。
在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感测装置中,壳体100的开口101、可移动部300或300′、 升降致动器700、柔性层210的第一部分211、柔性层210的第二部分212、外表面 201的第一区域201a和外表面201的第二区域201b可以各为至少一个元件。壳体100 的至少一开口101可以为多个开口,至少一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可以为多个可移动 部,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700可以为多个升降致动器,柔性层210的至少一个第一部 分211可以为多个第一部分,柔性层210的至少一个第二部分212可以为多个第二部 分,外表面201的至少一个第一区域201a可以为多个第一区域,并且外表面201的 至少一个第二区域201b可以为多个第二区域(参见图10)。在设置以上任何方面的 多个开口101的情况下,以上任何方面的复数个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对应于复数 个开口,以上任何方面的复数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对应于复数个开口,以上任何方 面的复数个第一部分211对应于复数个开口,以上任何方面的复数个第二部分212对 应于复数个开口,以上任何方面的复数个第一区域201a对应于复数个开口,复数个 第二区域201b对应于复数个开口数。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各设置在 开口101中的相应开口中。柔性层210的多个第三部分213和外表面201的多个第三 区域201c可以与复数个第二部分212和复数个第二区域201b相对应地设置。在设置 以上任何方面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的情况下,至少一个 第一中间层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可以各包括与柔性层210的复数个第一部分 211和柔性层210的复数个第二部分212相对应的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以 上任何方面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层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层可以各包括与复数个第 三部分213相对应的多个第三部分。在设置以上任何方面的多个升降致动器700的情 况下,它们当中的至少一个是针对以上任何方面的开口101的每个边缘部分110而设 置的并且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在Z-Z′方向上移动每个边缘部分110,或者另选地,至 少一个升降致动器700是针对以上任何方面的每个可移动部300或300′而设置的,并 且被配置为以上述方式在Z-Z′方向上移动每个可移动部300或300′。以上任何方面的 多个运动转换器可以与复数个升降致动器700相对应地设置。
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300或300′。在这种情况下,该或每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与以上 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具有相同的配置,并且第一高度位置是中立位置。另 一方面,除了第二高度位置而不是第一高度位置是中立位置之外,该或每个第二可移 动部300或300′与以上任何方面的可移动部300或300′具有相同的配置。在这种情况 下,多个开口10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101,开口101的 多个边缘部分1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并且多个升降致动器7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700和 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700。该或每个第一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在Z-Z′方向上 移动相应的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或第一开口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以相对于 第一开口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将相应的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从第一高度位置 向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该或每个第二升降致动器700被配置为在Z-Z′方向上移动 相应的第二可移动部300或300′或第二开口101的相应的边缘部分110,以将相应的 第二可移动部300或300′相对于第二开口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从第二高度位置向 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在设置如上所述的运动转换器的情况下,运动转换器可以是 多个运动转换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运动转换器和至少一个第二运动转换器。该或每个第一运动转换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相应的第一升降致动器700的柱塞或马达轴的运 动转换成驱动力,以在Z-Z′方向上移动相应的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或第一开口 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该或每个第二运动转换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相应的第二升降 致动器700的柱塞或马达轴的运动转换为驱动力,以在Z-Z′方向上移动相应的第二可 移动部300或300′或第二开口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
在设置具有以上任何配置的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多个升降致动器700、柔 性层210的多个第一部分211、柔性层210的多个第二部分212、外表面201的多个 第一区域201a和外表面201的多个第二区域201b的情况下,壳体100可以包括单个 开口101。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以上述方式设置在开口101中, 但其它配置如上所述。在设置多个开口101的情况下,并且可以在每个开口101中以 上述方式设置多于一个的可移动部300或300′。
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传感器可以是多个触摸传感器,每个触摸传感器可以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设置在可移动部300或300′中的相应一个的主体300处,上或中,或者 与可移动部300或300′中的相应一个的主体300按照间隔在Z-Z′方向上设置。在这种 情况下,外表面201的多个第二区域201b中的每一个包括触摸区域201b1。另选地, 以上任何方面的触摸传感器可以是单个触摸传感器,其可以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设置在 可移动部300或300′之一的主体300处、上或中,或者与可移动部300或300′之一的 主体300按照间隔在Z-Z′方向上设置(参见图10)。在这种情况下,外表面201的第 二区域201b当中相对于触摸传感器位于Z方向侧上的一个第二区域包括触摸区域 201b1。另选地,单个触摸传感器可以以如上所述的方式与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 的主体310在Z-Z′方向上按照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外表面201的多个第二区域 201b包括单个触摸区域201b1。
控制器800还被配置为(步骤),根据接收到的上述任何方面的每个变形指示而 驱动每个升降致动器7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700和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 动器700)。
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以上任何方面的单个触摸传感器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之一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根据接收到以上任何方面的单个触摸传感器或 多个触摸传感器之一的电信号,以上述方式检测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控制器800 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 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或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信息匹配。控 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使得如果控制器800确定出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 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或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 息中的任何一条信息匹配,则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 到与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或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信息 相对应的变形指示。控制器800可以进一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接收到变形指示驱 动升降致动器7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700和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 700)中与变形指示相对应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升降致动器700(但不是全部)或全部 升降致动器700。关于与每个变形指示相对应的升降致动器700的信息记录在存储器 中,并且可以由控制器800根据每个变形指示进行参考。在控制器800具有如此配置 的情况下,当检测对象用于在相对于触摸传感器或多个传感器位于Z方向侧上的第二 区域或多个第二区域201b的触摸区域或多个触摸区域201b1上执行预定操作输入, 从而驱动升降致动器700当中相应的一个或多于一个或全部时,具有外表面201的被 操作的触摸区域或多个触摸区域201b1的第二区域或多个第二区域201b突出或凹陷。
在设置上述多个触摸传感器的情况下,触摸传感器可以各是以上任何方面的电容型触摸面板、电阻型触摸面板或光学触摸面板。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800还可以被 配置为(步骤)根据每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者根据每个触摸传感器的 电信号的接收,以所描述的方式检测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 为(步骤)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多条关于多种类 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匹配。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使得如 果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的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 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匹配,则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 指示接收到与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所述一条相对应的变形指示。 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接收到所确定的变形指示来驱动升降致动器 700当中与变形指示对应的一个升降致动器。在如上所述地配置控制器800的情况下, 当检测对象用于在相对于每个触摸传感器位于Z方向侧上的第二区域201b的触摸区 域201b1上执行预定操作输入,从而驱动升降致动器700中的相应一个升降致动器时, 具有外表面201的被操作的触摸区域201b1的第二区域201b突出或凹陷。
在多于一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300或300′)设置在该或每个开口101中的情况下,控制器800的 存储器存储多条预设信息,每条预设信息对应于多种类型的变形指示中的每个变形指 示。每条预设信息包括关于要被驱动的两个或多个升降致动器700的信息。控制器 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者根据 接收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以所描述的方式检测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控 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与存储器上 记录的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匹配。控制器800还可以被 配置为(步骤)使得如果控制器800确定出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 的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匹配,则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 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与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所述 一条相对应的变形指示。控制器800还可以被配置为(步骤)根据接收到所确定的变 形指示,参考多条预设信息中与该变形指示相对应的一条预设信息,并驱动升降致动 器700当中与已经参考的预设信息相对应的两个或更多个升降致动器。在如上所述地 配置控制器800的情况下,当检测对象用于在相对于该或每个触摸传感器位于Z方向 侧上的第二区域或多个第二区域201b的触摸区域或多个触摸区域201b1上执行预定 操作输入之一时,从而参考与所执行的操作输入相对应的预设信息以驱动升降致动器 700当中与已经参考的一条预设信息相对应的两个或更多个升降致动器,使得外表面 201变得部分突出或凹陷。通过根据每个操作输入的那条预设信息选择升降致动器700中的哪两个或更多个,可以针对每个操作输入改变外表面201的突出部或凹陷部 的形状。例如,在开口101容纳在Y-Y′方向上排列成四列并且在X-X′方向上排列成 四行的16个矩形可移动部300或300′的情况下,如果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 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中的一个操作输入(第一 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并确定检测到的信息指示接收到与第一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变 形指示,则控制器800参考与第一操作输入相对应的该条预设信息,并驱动对应于全 部16个可移动部300或300′的16个升降致动器700,以将16个可移动部300或300′ 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16个可移 动部300或300′的整个形状,在外表面201中形成基本上方形的凹陷部或突出部。如 果控制器800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多种类型的 操作输入当中的另一操作输入(第二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并确定检测到的信息指 示接收到与第二操作输入相对应的变形指示,则控制器800参考与第二操作输入相对 应的那条预设信息,并驱动与16个可移动部300或300′中的6个相对应的6个升降 致动器700,以将6个可移动部300或300′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反 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6个可移动部300或300′的整体形状,在外表面201中形成基本上矩形的凹陷部或突出部。
可以相对于壳体100的边缘部分110,从第一高度位置向第二高度位置,移动多 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 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当中的没有设置触摸传感器或者没有触摸传感器在Z-Z′ 方向按照间隔设置的一个或更多个主体310,以突出或凹陷在覆盖部200的外表面201 中相对于所述一个或更多个主体310位于Z方向侧上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二区域201b。 在外表面201中形成这样的凹陷部和/或突出部或者这样的多个凹陷部和/或突出部, 允许使用者在视觉上识别在凹陷部和/或突出部附近的触摸区域或多个触摸区域 201b1,和/或允许将凹陷部和/或突出部或者多个凹陷部和/或突出部用作装饰设计。 可以选择如何组合形成于外表面201中的凹陷部和/或突出部。
应当注意,位于各个第一高度位置的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300或300′)可以相对于多个开口 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和至少一个第 二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相同或不同的高度。而且,在各个第二高度位 置的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300或300′和至少一个第 二可移动部300或300′)可以相对于多个开口101的相应边缘部分110(包括至少一 个第一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101的边缘部分110)相对位于 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各个第三高度位置的柔性层210的多个第二部分212可以相对 于相应的第一部分211位于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各个第四高度位置的柔性层210的 多个第二部分212可以相对于相应的第一部分211相对位于相同或不同的高度。
在设置以上任何方面的振动发生器V的情况下,振动发生器V可以根据一个或 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或多个主体310为一个或多个振动发生器。控制器 80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S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电信号的接收来 驱动一个或多个振动发生器V。而且,关于多个可移动部300或300′的主体310中的 设置有触摸传感器S或者触摸传感器S在Z-Z′方向上按照间隔设置的一个或更多个 主体310,无需用振动发生器或多个振动发生器V振动这样的主体或多个主体310, 使得可以省略用于振动主体或多个主体310的振动发生器或多个振动发生器V。而且, 在设置多个主体310的情况下,显然可以省略振动发生器或多个振动发生器V。
以上任何方面的控制器800可以被配置为使用控制器800的定时器电路或存储器上的软件定时器,从输入以上任何方面的变形指示或从用于解锁的操作输入开始,计 数预定时段,并且如果在预定时段内以上任何方面的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中 没有改变或没有接收到电信号,则返回以下步骤:重复确定控制器800是否已经接收 到变形指示的过程,直到接收到任何变形指示。可以省略上述控制器800。在这种情 况下,代替控制器800,可以使用内置在汽车、家具、便携式信息终端、固定信息终 端等中的控制器,并且这种内置控制器可以与上述任何方面的控制器800具有相似的 配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向(Z-Z′方向)可以是与开口101的轴向和/或边缘部分110的厚度方向相对应的任意方向。
附图标记列表
D1、D2、D3:触摸感测装置
100:壳体
101:开口;110:边缘部分;111:边缘部分的第一表面;112:边缘 部分的第二表面;121:保持部分;122:保持部分;130:保持部分;140:引导件; 150:阶梯部分;G:间隙
200:覆盖部
201:外表面;201a:第一区域;201b:第二区域;201b1:触摸区域; 201c:第三区域;201d:台阶
210:柔性层;211:第一部分;212:第二部分;213:第三部分 220:最外层
230:第一中间层
300,300′:可移动部
310:主体;311:主体的第一表面;312:主体的第二表面
320:保持部分
400:滑动件
410:联接部分;420:联接部分;430:滑块;431:凸轮槽
500:引导轴
600:凸轮轴
700:升降致动器
710:柱塞
800:控制器
900:支撑件
S:触摸传感器
Sa:第一电极;Sb:第二电极
V:振动发生器。

Claims (30)

1.一种触摸感测装置,该触摸感测装置包括:
壳体,该壳体包括:
至少一个开口,该至少一个开口在第一方向上至少向一侧开口,该第一方向是该至少一个开口的轴向,以及
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的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可移动部,该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的第一表面,该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高度位置与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在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内能相对移动,所述第一高度位置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的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预定高度处,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或所述一侧上;
覆盖部,该覆盖部包括柔性的且能够拉伸的柔性层,该柔性层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至少覆盖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并且该覆盖部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的第一表面,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至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所述第一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的第一表面,其中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位于预定第三高度位置,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位于第四高度位置,所述第四高度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三高度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或所述一侧上,以及
所述柔性层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三高度位置向所述第四高度位置的相对移动或者另选地从所述第四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三高度位置的相对移动,而部分地挠曲和拉伸,或者另选地部分地收缩;
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该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处,或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按照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上,该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接触所述覆盖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的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检测对象;以及
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该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或者另选地移动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而使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或另选地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该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要被检测对象接触的触摸区域,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彼此齐平,并且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或者所述一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中,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柔性层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部分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从所述第三高度位置向所述第四高度位置的相对移动,或者另选地从所述第四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三高度位置的相对移动而挠曲和拉伸,或者另选地收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外表面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三区域相对于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
所述柔性层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三部分相对于所述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并且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的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区域彼此齐平,并且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或所述一侧上,并且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区域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向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以倾斜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当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从所述第四高度位置相对返回所述第三高度位置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所述第二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时,或者另选地,当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从所述第三高度位置相对返回所述第四高度位置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时,所述柔性层被配置为部分地自行恢复或部分地拉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还包括最外层,该最外层包括所述外表面并且相对于所述柔性层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并且
所述最外层被配置为随着所述柔性层部分地挠曲而部分地挠曲,或者另选地随着所述柔性层部分地收缩而部分地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还包括缓冲层,该缓冲层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组合体与所述柔性层之间,所述缓冲层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一部分介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部分,该至少一个第二部分介于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
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间接固定到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的所述第一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为螺线管。
10.根据权利要求2、4或6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外表面还包括: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突出的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凹陷的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所述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并且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除了所述至少一个装饰突出部和/或所述至少一个装饰凹陷部之外彼此齐平。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该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与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的触摸区域的接触来改变或输出电信号,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确定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改变或电信号的接收指示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该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接近检测器,该接近检测器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对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触摸区域的接近,向所述控制器输出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之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的改变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所述检测对象与所述触摸区域的接触的位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是触摸面板,该触摸面板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对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触摸区域的操作输入而改变或输出电信号,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的改变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并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预定信息是否匹配,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所述存储器上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所述检测对象对所述触摸区域的操作输入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是触摸面板,该触摸面板被配置为根据检测对象对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触摸区域的操作输入来改变或输出电信号,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者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并且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关于操作输入的预定信息是否匹配。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所述存储器上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检测关于所述检测对象对所述触摸区域的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4、16或18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该触摸感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振动发生器,该至少一个振动发生器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施加振动,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振动发生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和/或所述可移动部包括阶梯部分,并且
最外层沿所述阶梯部分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的所述外表面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区域,该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上,该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的至少一个包括所述检测对象要接触的触摸区域,
在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的边缘部分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或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或所述一侧上,并且
在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区域和所述外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区域之间的部分中形成有台阶。
2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至少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第三部分是半透明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是圆形的,并且
所述可移动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盘状截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开口包括多个开口,
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包括设置在相应开口中的多个可移动部,
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分别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
所述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包括多个升降致动器,并且每个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或另选地移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中的相应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包括多个变形指示,以及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所述变形指示中的相应一个来驱动各个所述升降致动器。
2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可移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中的多个可移动部,
所述柔性层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部分分别包括多个第一部分和多个第二部分,
所述至少一个升降致动器包括多个升降致动器,并且每个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
所述至少一个变形指示包括多个变形指示,以及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所述变形指示中的相应一个来驱动各个所述升降致动器。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可移动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
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边缘部分和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
所述多个升降致动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和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以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升降致动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以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可移动部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从所述第一高度位置向所述第二高度位置相对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4、25或26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在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改变或根据来自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接收,来检测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并且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至少一条关于操作输入的信息是否匹配,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所述存储器上的至少一条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匹配,则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所述变形指示,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所述变形指示,驱动所述升降致动器中与所述变形指示对应的至少一个或全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包括多个触摸传感器,并且
每个触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处或者相对于所述可移动部中的相应一个按照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触摸感应器构成触摸面板,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触摸传感器中的电信号中的各个改变或根据来自所述触摸传感器的电信号的各个接收,来检测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并且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存储器上记录的多条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任何一条信息是否匹配,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使得如果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与所述存储器上的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匹配,则所述控制器确定检测到的关于所述操作输入的信息指示接收到与关于多种类型的操作输入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相对应的变形指示,并且
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接收到所述变形指示,驱动与所述变形指示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所述升降致动器。
30.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感测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触摸传感器中的一个相对于所述多个可移动部按照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另一侧上,并且被配置为检测接触与所述多个可移动部相对应的触摸区域的检测对象。
CN202111276490.4A 2020-10-30 2021-10-29 触摸感测装置 Pending CN1144428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3090A JP2022073235A (ja) 2020-10-30 2020-10-30 タッチ入力装置
JP2020-183090 2020-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2841A true CN114442841A (zh) 2022-05-06

Family

ID=78695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6490.4A Pending CN114442841A (zh) 2020-10-30 2021-10-29 触摸感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42548B2 (zh)
EP (1) EP3992765A1 (zh)
JP (1) JP2022073235A (zh)
CN (1) CN11444284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36860A1 (de) * 2009-08-10 2011-03-0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dieneinheit, Gerät und Verfahren
NZ610099A (en) * 2010-12-24 2015-05-29 Clipsal Australia Pty Ltd Touch switch
JP5831902B2 (ja) 2011-12-27 2015-12-09 株式会社ワコム 操作スイッチ装置
JP6230851B2 (ja) 2013-08-30 2017-11-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入力装置
US10289210B1 (en) * 2016-09-20 2019-05-14 Apple Inc. Enabling touch on a tactile keyboard
WO2022018998A1 (ja) 2020-07-22 2022-01-27 積水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飾パネル
US11227516B1 (en) * 2020-10-30 2022-01-18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92765A1 (en) 2022-05-04
US11442548B2 (en) 2022-09-13
US20220137708A1 (en) 2022-05-05
JP2022073235A (ja) 202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11423B1 (ko) 입력 장치
CA2594527C (en) Shared electrode pattern field effect sensor and joystick therewith
EP1898393B1 (en) Key actuating apparatus and key actuation control system
CN108541331B (zh) 开关装置
RU2730816C2 (ru) Кнопочный интерфейс переключателя передач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спользующий распознавание приближения
JP2020514875A (ja) 自動車用の操作装置
CN1898631A (zh) 触觉式触摸感测系统
JP2004006315A (ja) 容量型制御部材
US20170227119A1 (en) Vehicle shifter interface using proximity sensing
CN107667473A (zh) 具有触觉反馈的切换装置
US2020009708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haptic feedback display method thereof
RU2729127C2 (ru) Интерфейс переключателя передач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спользующий бесконтактное считывание
CN11524437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控制箱
CN114442841A (zh) 触摸感测装置
CN115136096A (zh) 带有具有层结构的操纵部件的操作元件
JP4822574B2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CN109324683A (zh) 触摸感测装置
CN111367404A (zh) 局部压力触摸及反馈系统
CN113966289B (zh) 操作面板
CN113243038A (zh) 输入装置
CN110858766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多功能操作元件
CN103080875A (zh) 触感提供装置
KR20080014120A (ko) 광스위치와 연동된 접촉식 엘리베이터 버튼
JPH0530790Y2 (zh)
CN110027486B (zh) 带有主动触感和被动触感的多功能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