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5605B -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5605B
CN114435605B CN202111385700.3A CN202111385700A CN114435605B CN 114435605 B CN114435605 B CN 114435605B CN 202111385700 A CN202111385700 A CN 202111385700A CN 114435605 B CN114435605 B CN 114435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surface
lip
air inlet
auxiliary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57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5605A (zh
Inventor
王元光
常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1113857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56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5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5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5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56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3/00Arrangements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33/02Arrangements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combustion air int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进气道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基于所述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基于所述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采用该方法所完成的过渡曲面,可以保证与机身外表面以及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光滑过渡。实现了复杂变截面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型面生成。

Description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埋入式进气道是一种将进口埋入机身或机翼之中,不呈现任何突起部分的特殊进气道。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小飞行器的迎风面积,降低迎风阻力和雷达散射截面积,从而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除了上述优点外,由于其与机身融于一体,可使飞行器周向尺寸相对减小,有利于飞行器的安放、携带和箱式发射。以上诸多的优势使得埋入式进气道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修型即唇口过渡面的生成是埋入式进气道设计中的难点: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兼具进气道和机身外形气动设计的特点,唇口过渡面必须满足外形和内通道的形状约束,即需要保证与飞行器机身表面以及进气道内通道表面的光滑过渡。唇口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也是埋入式进气道设计的关键所在:唇口侧棱形状决定了卷吸涡的强度,也直接影响进气道出口的总压恢复和畸变度,大部分提高埋入式进气道性能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唇口设计而展开的。由于飞行器机身曲面与气动S弯通道的形态差别较大,从前唇口到后唇口的圆周方向上,曲面上各点曲率、切矢方向变化较大,因此,作为过渡曲面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曲面三维效应比较强。比较难于总结出唇口曲面的设计变量以及其变化规律,这样也就很难设计出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因此构造该曲面比较困难,可见,提供一种更简便、高效的方法来构造该曲面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根据一方面,提供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导入机身实体构型和进气道内通道构型,将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构型与机身构型进行相贯,获得前唇口相贯线和后唇口相贯线,根据进气道总长确定进气道前唇口起点,并设计后唇口起点;
根据所述前唇口相贯线和前唇口起点设计前唇口型线,根据所述后唇口起点和后唇口相贯线设计后唇口型线;
根据所述前唇口型线端点和后唇口型线端点确定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根据所述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确定进气道内轮廓线;
构建机身圆柱面,设计外轮廓线在圆柱面的第三投影线,根据所述第三投影线和机身曲面确定外轮廓线;
基于所述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
基于所述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
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包括:
1)在所述外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
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机身外表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机身外表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
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外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
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一辅助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包括:
1')在进气道内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
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
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内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
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二辅助曲面。
进一步地,d的取值为5mm。
进一步地,所述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包括:
将第一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以得到第一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一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将第二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得到第二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二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其中,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均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包括:
获取任意所述参数值对应的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进一步地,通过下式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X(s,t)=f(t)[2X1(s,0)-X1(s,t)]+(1-f(t))[2X2(s,1)-X2(s,t)]
Y(s,t)=f(t)[2Y1(s,0)-Y1(s,t)]+(1-f(t))[2Y2(s,1)-Y2(s,t)]
Z(s,t)=f(t)[2Z1(s,0)-Z1(s,t)]+(1-f(t))[2Z2(s,1)-Z2(s,t)]
其中,X(s,t),Y(s,t),Z(s,t)为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X1(s,t),Y1(s,t),Z1(s,t)为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1(s,0),Y1(s,0),Z1(s,0)代表外轮廓曲线;X2(s,t),Y2(s,t),Z2(s,t)为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2(s,1),Y2(s,1),Z2(s,1)代表内轮廓曲线,f(t)为系数,(s,t)为参数值。
也即,如图3所示,可以得到:
S(s,t)=f(t)[2S1(s,0)-S1(s,t)]+(1-f(t))[2S2(s,1)-S2(s,t)]。
进一步地,通过下式获取系数f(t):
其中,n取值为2,将μ取值为0.5。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该埋入式进气道唇口采用上述的设计方法设计得到。
应用上述技术方案,步骤S103,根据所述前唇口型线端点和后唇口型线端点确定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根据所述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确定进气道内轮廓线;
步骤S104,构建圆柱面和子午面,分别设计得到脊线在圆柱面的第一投影线和在子午面上的第二投影线,根据所述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确定脊线;
步骤S105,设计外轮廓线在圆柱面的第三投影线,根据所述第三投影线和机身曲面确定外轮廓线;
步骤S106,基于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条间距相同的曲线,基于这些曲线生成一个曲面,我们将其称为辅助曲面1。
类似地,基于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得到多条间距相同的曲线,基于这些曲线生成一个曲面,我们将其称为辅助曲面2。
我们使用线性组合的方法,基于辅助曲面1和辅助曲面2,得到了进气道唇口曲面。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外轮廓线和进气道内轮廓线分别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并将这些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然后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得到了进气道唇口曲面。由此实现了复杂变截面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型面生成,展示了该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该设计方法简便、高效,为高亚声速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参数化研究打下了基础,有效提高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中在机身外表面上得到的相互保持一定距离的多条偏置曲线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中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得到的相互保持一定距离的多条偏置曲线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中以基曲面(辅助曲面)边界来构造过渡曲面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中根据两个基曲面(两个辅助曲面)的线性组合得到的唇口曲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中得到的进气道整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导入机身实体构型和进气道内通道构型,将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构型与机身构型进行相贯,获得前唇口相贯线和后唇口相贯线,根据进气道总长确定进气道前唇口起点,并设计后唇口起点;
步骤二、根据所述前唇口相贯线和前唇口起点设计前唇口型线,根据所述后唇口起点和后唇口相贯线设计后唇口型线;
步骤三、根据所述前唇口型线端点和后唇口型线端点确定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根据所述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确定进气道内轮廓线;
步骤四、构建机身圆柱面,设计外轮廓线在圆柱面的第三投影线,根据所述第三投影线和机身曲面确定外轮廓线;
步骤五、基于所述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
步骤六、基于所述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
步骤七、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所述进气道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的确定方法可参见申请人在前发明专利201510621685.6内容,本实施例中进气道内轮廓线和外轮廓线的确定方法与发明专利201510621685.6内容保持一致,该内容属于公开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细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外轮廓线和进气道内轮廓线分别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并将这些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然后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得到了进气道唇口曲面。由此实现了复杂变截面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型面生成,展示了该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该设计方法简便、高效,为高亚声速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参数化研究打下了基础,有效提高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获取第一辅助曲面,所述基于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包括:
1)在所述外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
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机身外表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机身外表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
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外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
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一辅助曲面。
也即,首先在进气道外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在外轮廓线上的离散点依次做垂直于机身外表面的基准面,此处得到一系列基准面,任意一个基准面垂直于外轮廓线在该离散点处的切向矢量,且任意一个基准面与机身外表面相交会得到一条交线,在该交线上依次选取到外轮廓线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由此每一条交线上均可得到一组这样的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在UG中采用函数UF_MODL_create_bsurf_thru_pts,将这些间距相同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我们将这个样条曲面称为第一辅助曲面。可见,这个样条曲面是以样条基函数的张量积为加权系数对控制顶点网格进行线性组合所构造的参数曲面。
此外,如图1所示,为了获取第一辅助曲面,还可将相隔距离为d的点可以用一个样条曲线连接起来,以此类推,由此可以得到5条曲线,根据5条曲线得到第一辅助曲面。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获取第二辅助曲面,所述基于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包括:
1')在进气道内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
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
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内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
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二辅助曲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辅助曲面的构造方法原理与第一辅助曲面的构造方法原理一致。也即,在进气道内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在内轮廓线上的离散点依次做垂直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基准面,该基准面垂直于内轮廓线在该离散点处的切向矢量。该基准面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相交会得到一条交线。在该交线上依次选取到内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在本文中,将d确定为5mm。在UG中采用函数UF_MODL_create_bsurf_thru_pts,将这些离散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我们将这个样条曲面称为第二辅助曲面。
此外,如图2所示,为了获取第二辅助曲面,还可将相隔距离为d的点可以用一个样条曲线连接起来,以此类推,由此可以得到5条曲线,根据5条曲线得到第二辅助曲面。
优选的,d的取值为5mm。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为了得到进气道唇口曲面,所述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包括:
将第一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以得到第一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一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将第二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得到第二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二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其中,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均相同。
也即,将第一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可以得到参数域(s,t)到X1(s,t),Y1(s,t),Z1(s,t)(空间坐标)的映射。相类似地,将第二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可以得到参数域(s,t)到X2(s,t),Y2(s,t),Z2(s,t)(空间坐标)的映射。
本发明实施例中,参数化过程均可在软件中实现,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包括:
获取任意所述参数值对应的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也即,根据参数值(s,t)求解对应的空间坐标X1(s,t),Y1(s,t),Z1(s,t)和X2(s,t),Y2(s,t),Z2(s,t),具体的求解过程可在软件中实现,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下式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X(s,t)=f(t)[2X1(s,0)-X1(s,t)]+(1-f(t))[2X2(s,1)-X2(s,t)]
Y(s,t)=f(t)[2Y1(s,0)-Y1(s,t)]+(1-f(t))[2Y2(s,1)-Y2(s,t)]
Z(s,t)=f(t)[2Z1(s,0)-Z1(s,t)]+(1-f(t))[2Z2(s,1)-Z2(s,t)]
其中,X(s,t),Y(s,t),Z(s,t)为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X1(s,t),Y1(s,t),Z1(s,t)为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1(s,0),Y1(s,0),Z1(s,0)代表外轮廓曲线;X2(s,t),Y2(s,t),Z2(s,t)为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2(s,1),Y2(s,1),Z2(s,1)代表内轮廓曲线,f(t)为系数,(s,t)为参数值。
较佳地,通过下式获取系数f(t):
其中,n取值为2,将μ取值为0.5。
可见,将辅助曲面的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通过计算每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就可以得到所对应的过渡曲面的空间坐标,在UG中运用样条曲面生成的方法,可以将这些离散点(过渡曲面的空间坐标)连成一个曲面,该曲面可以保证与机身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光滑过渡。将进气道唇口过渡曲面与机身曲面、进气道内通道曲面整体显示出来,即如图5所示。
将进气道唇口曲面与机身和进气道内通道曲面拼接之后,可以得到包含进气道的实体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流场计算网格。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中进行流场计算,从而评估进气道性能。
如果根据上一步骤得到的进气道性能不理想,那么,就重新开展进气道唇口外轮廓线、内轮廓线的生成。
根据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该埋入式进气道唇口采用上述的设计方法设计得到。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其设计方法,通过合理选择参数,可以得到位于进气道外轮廓线外侧的第一辅助曲面以及位于进气道内轮廓线内侧的第二辅助曲面。进而通过改变线性组合公式中的参数,可以得到一系列过渡面(进气道唇口曲面)。由此可以满足曲线端点处切向矢量的方向约束以及曲线的形状变化约束,从而将泛函的思想引入到唇口曲面生成的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一般情况下的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采用该方法所完成的过渡曲面,可以保证与机身外表面以及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光滑过渡。实现了复杂变截面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型面生成,展示了该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高亚声速埋入式进气道唇口设计方法的参数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方法包括:
导入机身实体构型和进气道内通道构型,将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构型与机身构型进行相贯,获得前唇口相贯线和后唇口相贯线,根据进气道总长确定进气道前唇口起点,并设计后唇口起点;
根据所述前唇口相贯线和前唇口起点设计前唇口型线,根据所述后唇口起点和后唇口相贯线设计后唇口型线;
根据前唇口型线端点和后唇口型线端点确定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根据所述进气道内外通道剖切面确定进气道内轮廓线;
构建机身圆柱面,设计外轮廓线在圆柱面的第三投影线,根据所述第三投影线和机身曲面确定外轮廓线;
基于所述外轮廓线,在机身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一辅助曲面,包括:1)在所述外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机身外表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机身外表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外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一辅助曲面;
基于所述进气道内轮廓线,在进气道内通道曲面上偏置得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基于所述多个间距相同的点生成第二辅助曲面,包括:1')在进气道内轮廓线上选择一系列离散点;2')在所述一系列离散点上依次做垂直于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的基准面,任意所述基准面与所述进气道内通道曲面相交得到一条交线;3')在每一条所述交线上均依次选取到所述内轮廓线上起始点距离为d,2*d,3*d,4*d,5*d的点;4')将步骤3')得到的点插值成B样条曲面,得到所述第二辅助曲面;
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d的取值为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辅助曲面和第二辅助曲面获取进气道唇口曲面,包括:
将第一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以得到第一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一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将第二辅助曲面进行参数化得到第二参数域,并将所述第二参数域分为多个离散点;
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其中,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均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和第二参数域得到的多个离散点的参数值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包括:
获取任意所述参数值对应的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式根据所述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和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解算对应的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
X(s,t)=f(t)[2X1(s,0)-X1(s,t)]+(1-f(t))[2X2(s,1)-X2(s,t)]
Y(s,t)=f(t)[2Y1(s,0)-Y1(s,t)]+(1-f(t))[2Y2(s,1)-Y2(s,t)]
Z(s,t)=f(t)[2Z1(s,0)-Z1(s,t)]+(1-f(t))[2Z2(s,1)-Z2(s,t)]
其中,X(s,t),Y(s,t),Z(s,t)为进气道唇口曲面的空间坐标,X1(s,t),Y1(s,t),Z1(s,t)为第一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1(s,0),Y1(s,0),Z1(s,0)代表外轮廓曲线;X2(s,t),Y2(s,t),Z2(s,t)为第二辅助曲面的空间坐标,X2(s,1),Y2(s,1),Z2(s,1)代表内轮廓曲线,f(t)为系数,(s,t)为参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式获取系数f(t):
其中,n取值为2,将μ取值为0.5。
7.一种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埋入式进气道唇口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设计方法设计得到。
CN202111385700.3A 2021-11-22 2021-11-22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Active CN1144356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5700.3A CN114435605B (zh) 2021-11-22 2021-11-22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5700.3A CN114435605B (zh) 2021-11-22 2021-11-22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5605A CN114435605A (zh) 2022-05-06
CN114435605B true CN114435605B (zh) 2023-10-13

Family

ID=81364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5700.3A Active CN114435605B (zh) 2021-11-22 2021-11-22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56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21639B (zh) * 2022-08-30 2023-01-13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 适用于飞翼布局背负式半埋入进气道唇口参数化设计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22819B1 (en) * 2003-08-02 2007-05-29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Aircraft ram air inlet with multi-member closure flap
CN103662087A (zh) * 2013-12-11 2014-03-26 厦门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5667811A (zh) * 2016-01-27 2016-0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多级耦合一体化构型的设计方法
CN10655376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
CN106777828A (zh) * 2017-01-25 2017-05-31 厦门大学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7089340A (zh) * 2017-06-05 2017-08-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与前体一体化的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CN107298180A (zh) * 2017-06-09 2017-10-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备一体流动控制的飞行器及气动匹配设计方法
CN109927917A (zh) * 2019-04-22 2019-06-2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飞行器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10697061A (zh) * 2018-07-10 2020-01-17 空中客车运营简化股份公司 具有整体式扇区的飞行器进气口、发动机舱及推进组件
DE102018130091A1 (de) * 2018-11-28 2020-05-28 Lufthansa Technik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passgenauen Herstellung von Austauschstrukturteil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57540B2 (en) * 2008-06-30 2014-06-24 Pratt & Whitney Canada Corp. Nacelle inlet lip
US9664113B2 (en) * 2014-03-15 2017-05-30 The Boeing Company One piece inlet lip skin design
JP6689231B2 (ja) * 2017-04-11 2020-04-28 株式会社Subaru インテーク設計方法、インテーク設計プログラム及びインテーク設計装置
US10870491B2 (en) * 2017-07-20 2020-12-22 The Boeing Company Eductor driven anti-ic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22819B1 (en) * 2003-08-02 2007-05-29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Aircraft ram air inlet with multi-member closure flap
CN103662087A (zh) * 2013-12-11 2014-03-26 厦门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与进气道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6553760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的设计方法
CN105667811A (zh) * 2016-01-27 2016-0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多级耦合一体化构型的设计方法
CN106777828A (zh) * 2017-01-25 2017-05-31 厦门大学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CN107089340A (zh) * 2017-06-05 2017-08-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与前体一体化的下颔式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CN107298180A (zh) * 2017-06-09 2017-10-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备一体流动控制的飞行器及气动匹配设计方法
CN110697061A (zh) * 2018-07-10 2020-01-17 空中客车运营简化股份公司 具有整体式扇区的飞行器进气口、发动机舱及推进组件
DE102018130091A1 (de) * 2018-11-28 2020-05-28 Lufthansa Technik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passgenauen Herstellung von Austauschstrukturteilen
CN109927917A (zh) * 2019-04-22 2019-06-2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超声速飞行器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平面埋入式进气道的口面参数选择与试验验证;孙姝;航空学报;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5605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irzadeh Advanced unstructured grid generation for complex aerodynamic applications
CN106354098B (zh) 一种nurbs组合曲面上刀具加工轨迹生成方法
CN101510316B (zh) 产品stl模型的变形设计方法
CN114435605B (zh) 埋入式进气道唇口及设计方法
CN100489713C (zh) 直缝焊管排辊成型机组全流程自动化参数建模的方法
CN106985395A (zh) 基于特征的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
CN110727995A (zh) 叶片形状的构造方法、叶片以及计算机设备
CN114154278A (zh) 一种s形进气道的参数化建模与优化方法
CN108563872A (zh) 网格参数化方法及基于该网格参数化方法的轴流涡轮气动优化设计方法
CN108549773A (zh) 网格参数化方法及基于该网格参数化方法的涡轮叶片多学科可靠性设计优化方法
CN116522496A (zh) 一种基于对称方向场的三维翼面四边形网格自动生成方法
Wang et al. A robust and accurate geometric model for automated design of drawbeads in sheet metal forming
Wang et al. EQSM: An efficient high quality surface grid generation method based on remeshing
CN102063719B (zh) 一种三维模型局部匹配方法
CN103295240A (zh) 一种评价自由曲面相似性的方法
CN113250755B (zh) 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的叶型的设计方法及叶片
CN110689620A (zh) 一种多层次优化的网格曲面离散样条曲线设计方法
Subag et al. Piecewise developable surface approximation of general NURBS surfaces, with global error bounds
CN110414016A (zh) 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的乘波体外形参数化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0207618B (zh) 三维扫描测量数据的表面线数据提取方法
CN108804791B (zh) 一种适用于埋入式进气道布局的飞行器参数化方法
JPH08315183A (ja) 自動メッシュ生成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9726478A (zh) 一种适用于非轴对称层流短舱设计的参数化方法
Mayer et al. Feature-Based Reconstruction of Non-Beam-Like Top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Proposals in Boundary-Representation
CN113076571B (zh) 一种三维衣物实时仿真编辑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