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0440B -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0440B
CN114430440B CN202011186870.4A CN202011186870A CN114430440B CN 114430440 B CN114430440 B CN 114430440B CN 202011186870 A CN202011186870 A CN 202011186870A CN 114430440 B CN114430440 B CN 1144304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electronic tag
ultra
pulse sig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868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0440A (zh
Inventor
张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8687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04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5703 priority patent/WO20220889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0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0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04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04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5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for remote control of applia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对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度。

Description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在智能家居领域,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控制房间里的智能设备。但是,每次用户对智能设备的状态进行调整,都需要经过解锁手机、打开应用程序、找到相应的控制按钮和点击控制按钮等操作,直至将智能设备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可见,目前对智能设备的控制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该方法包括: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标签,该方法包括: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控制系统,该方法包括:电子标签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移动终端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移动终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标签,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标签,包括:电子芯片,用于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处理器,连接电子芯片,用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信号收发器,连接处理器,用于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设备,包括:电子芯片,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以使得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芯片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芯片之间的方位信息,并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芯片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处理器,连接电子芯片,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电子芯片、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电子芯片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前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前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然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再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通过上述方式,不需要人为操作,仅凭方位信息即可自动感知与控制,提高了移动终端对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图2中步骤S26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一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另一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电子标签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电子标签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智能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可以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且移动终端可以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可以理解的,移动终端实时感应可以是按照预设时间间隔进行感应,预设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或者按照移动终端默认的感应频率进行感应,例如1秒感应1次、10次或100次。
其中,电子标签可以周期性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周期例如为1微秒、1秒或1 分钟,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电子标签还可以在其他触发条件下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其中触发条件可以为电子标签接收到用户的触摸指令、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连接之后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的控制指令等。
可选地,电子标签可以为超宽带定位标签。其中,超宽带定位标签是基于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 Band)进行定位的标签。UWB通过对具有很陡上升和下降时间的冲激脉冲进行直接调制,使信号具有GHz量级的带宽,脉冲峰峰时间间隔在10-100ps级。UWB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低截获能力、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数厘米的定位精度等优点。相对于蓝牙定位,UWB 定位的精度更高。
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以根据电子标签获取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方位信息。具体地,可以将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作为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方位信息,从而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对智能设备进行相应控制。其中,预设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预设范围可以为0~10cm。当预设范围为0cm时,说明此时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上,即与智能设备接触。
可以理解的,电子标签可以尽可能靠近智能设备设置,即减小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更加接近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方位信息,从而减小测量误差,进而移动终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时,可以提高对智能设备控制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在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之后,可以通过方位调整参数对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进行调整,以得到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方位信息。例如,当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时,方位调整参数可以包括电子标签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可选地,方位调整参数可以由用户通过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得。用户通过将方位修正参数输入移动终端,以使得移动终端根据方位调整参数对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进行调整。具体地,由于已知电子标签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以及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从而可以根据余弦定理求得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
步骤S12: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本实施例中,方位信息至少包括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中的一者。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先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然后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本实施例中,飞行时间是指无线电脉冲信号从移动终端传播至电子标签或从电子标签传播至移动终端所需要的时间,记作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041
步骤S13: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蓝牙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预先建立有蓝牙通信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还可以通过其他通信方式向智能设备发送控制指令,例如WiFi。
可选地,在步骤S13之前,还可以先判断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若是,则执行步骤S13;否则,则重复步骤S11,从而可以实现在方位信息发生变化时,才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且可以简化方法流程,节省移动终端的资源。
上述方案,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然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再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通过上述方式,不需要人为操作,仅凭方位信息即可自动感知与控制,提高了移动终端对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度;其次,移动终端可以实时根据方位信息的变化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实时性;再次,移动终端基于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方位信息,可以提高方位信息的精准度,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精准度。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与电子标签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前,预先建立有蓝牙通信连接,以使得在需要通过超宽带技术进行测量时,再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从而节省电子标签的功耗。可以理解的,UWB长时间开启需要很高的功耗,而电子标签的电池容量有限,对此,本实施例通过蓝牙的辅助的方式现实了移动终端查找电子标签的功能,从而电子标签不需要长时间打开UWB,而是通过低功耗的蓝牙与移动终端建立连接,一方面可以实现UWB的快速开启,另一方面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功耗。
随着蓝牙技术的发展,蓝牙的通信距离也随着提升。蓝牙的通信距离不再受限于10m,有的在无障碍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100m,所以对于一般的家居空间而言,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智能设备之间可以一直保持蓝牙通信连接,以便于在需要进行UWB测量时,可以快速开启UWB。
步骤S21之前还可以包括: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配对;若是,则执行步骤S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的,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之前,需要先进行蓝牙的配对,已确定是否能够建立蓝牙通信连接,若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的蓝牙配对成功,则确定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配对。其中,对于蓝牙配对方面的阐述可以参照相关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配对包括: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的蓝牙是否配对成功,以及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可以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若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的蓝牙配对成功,且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可以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则确定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配对。
其中,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可以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可以是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能够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或者判断电子标签的标识信息是否预先存储在移动终端的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中;或者判断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是否预先存储在电子标签的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中;若以上任一结果为是,则确定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匹配,从而在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后,可以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存储有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的一端和标识信息在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中的一端都能够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其中,电子标签的标识信息用于唯一标识电子标签,可以包括电子标签的名称、生产商和设备id中的至少一者。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用于唯一标识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Equipment Identity,简称为IMEI)、移动终端序列号、移动终端生产串号中的至少一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标识信息也可以用于标识一类电子标签或移动终端,例如用于标识某一品牌的电子标签或移动终端。
其中,通过判断移动终端的标识信息是否预先存储在电子标签的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中,还可以避免非可建立超宽带连接名单中的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减少了恶意连接,可以降低电子标签的功耗。
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后,并不是立刻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而是需要在移动终端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之后,才能通过蓝牙交互,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下面介绍了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的两种触发方式,一种是被动触发,另一种是主动触发。
步骤S22:移动终端检测到预设指令,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其中,预设指令由用户触发。
可以理解的,移动终端的超宽带测距功能由用户操作触发,即被动触发。
可选地,预设指令包括与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相关的指令,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输入、点击按钮、手势等方式触发预设指令。其中,具体语音输入的内容、按钮的设置位置和点击方式、以及手势的种类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应用场景中,用户下班回家,进入家居空间时,移动终端会与智能设备和电子标签先建立起蓝牙通信连接,当用户需要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时,用户可以点击虚拟按钮或者物理按钮,以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当移动终端的超宽带测距功能打开后,即移动终端可以通过UWB,实时获得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并根据该距离,实现对智能设备的精准控制。
步骤S23: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
可以理解的,移动终端自动检测当前实际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即主动触发。
移动终端的当前实际位置是指移动终端当前实际的地理位置和/或移动终端当前实际的角度,而方位信息是指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或相对角度,两者不同。
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检测当前实际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其中,加速度传感器和/或角速度传感器设置于移动终端中,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感应移动终端的位移,角速度传感器用于感应移动终端的角度变化。可以理解的,当移动终端发生位移变化时,由于智能设备的位置是不变的,所以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变化,从而移动终端需要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以获取新的方位信息,并根据新的方位信息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以使智能设备达到最合适用户当前位置的状态。其中,当智能设备具备可以转动的功能时,例如可转动的电扇,移动终端与智能设备之间角度发生变化,也需要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获取新的角度信息,从而更好的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包括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单元)。IMU,通常包含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仪三种传感器,使用IMU可以测量速度、方向和重力。本实施例,通过IMU可以检测到移动终端的当前实际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定时自动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可选地,定时自动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的时间可以由用户自定义。例如,用户A一般下午6点左右到家,从而用户A可以选择下午6点自动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进而当用户A 下午6点回到家中时,移动终端会自动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无需用户操作,提高了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后,也可以直接通过蓝牙交互,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24: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通过蓝牙交互,以使得电子标签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其中,步骤S24包括:移动终端进行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并通过蓝牙将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电子标签,以实现移动终端和电子标签的同步。本实施例,可以将所有的入网搜寻等耗电机制都放在移动终端侧,从而最大程度节省标签功耗。
步骤S25: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本实施例对于该步骤的阐述,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11,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26: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步骤S27: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设备为音响,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则步骤S27可以包括: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音响的音量;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音响的音量。
具体地,移动终端将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若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 St小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即St<St-1,则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音响的音量;若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大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即St>St-1,则向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音响的音量。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随着用户走近音响,自动逐渐调小音响的音量,以及随着用户远离音响,自动逐渐调大音响的音量,从而使得用户听到的音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音量范围内。可以理解的,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等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时,即St=St-1,说明此时用户未进行移动,当前音响的音量仍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所以可以不对音响进行调节。
可选地,用户可以自定义一个预设音量范围,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预设音量范围和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对音响的音量进行调整,以使得用户听到的音量保持在预设音量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音响存在一个音量上限,所以当音响的音量达到上限时,若移动终端检测到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则可以向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关闭音响,从而使得用户离开音响的使用范围时,自动关闭音响,还可以大大节省音响大音量播放产生的能耗。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设备为灯,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步骤S27可以包括: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灯的亮度;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灯的亮度。
具体地,移动终端将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若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 St小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即St<St-1,则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灯的亮度;若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大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即St>St-1,则向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灯的亮度。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实现随着用户走近灯,自动逐渐调小灯的亮度,以及随着用户远离灯,自动逐渐调大灯的亮度,从而使得用户周围亮度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亮度范围内。可以理解的,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等于前一时刻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St-1时,即St=St-1,说明此时用户未进行移动,当前灯的亮度仍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所以可以不对灯进行调节。
可选地,用户可以自定义一个预设亮度范围,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预设亮度范围和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对灯的亮度进行调整,以使得用户周围亮度保持在预设亮度范围内。
可选地,可以理解的,灯存在一个亮度上限,所以当灯的亮度达到上限时,若移动终端检测到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时,则可以向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关闭灯,从而使得用户离开灯的使用范围时,自动关闭灯,还可以大大节省灯高亮度运行产生的能耗。
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设备为电扇,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步骤S27可以包括: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电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减小电扇的转速;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电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增大电扇的转速。
具体地,对于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对电扇转速的调整可以参见音响和灯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再一些实施方式中,智能设备为电扇,方位信息还包括角度信息,步骤S27 可以包括:若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不在预设角度范围内,则根据角度信息对电扇的角度进行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内。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方位信息还包括角度信息,其中,角度信息用于调整电扇出风口的角度,以使得电扇的出风口可以对准用户,使用户能够接收到更大面积的风量。
具体地,移动终端判断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是否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若不在,则根据角度信息对电扇的角度进行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若在,则可以不对电扇的角度进行调整。可选地,预设角度范围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为[-10°,+10°]和 [-30°,+30°]。其中,当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为零时,说明此时用户正对着智能设备。
可以理解的,对于具有角度调节功能的音响、灯等智能设备,方位信息也可以包括角度信息,从而也能够根据角度信息对其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限定。
上述方案,通过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然后当移动终端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时,才通过蓝牙与电子标签进行交互,使得电子标签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以与电子标签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在整个交互过程中,电子标签侧的蓝牙可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而UWB只在测距过程中开启,从而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功耗;其次,由于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预先建立蓝牙通信连接,通过蓝牙交互可以使得电子标签侧的UWB快速开启,从而快速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再次,所有的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全部由移动终端完成并通过蓝牙发给电子标签同步,从而最大程度节省了电子标签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6之后还可以包括:判断预设时间范围内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若否,则向电子标签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使电子标签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其中,预设时间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为5分钟、半小时、1 小时等。可以理解的,预设时间范围内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都未发生变化,则可以说明该用户一段时间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从而移动终端可以向电子标签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使电子标签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此时,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的电子标签不进行测距,功耗较小。进一步,当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重新进入超宽带连接状态,即开始测距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标签上可以设置有按键,步骤S26之后还可以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电子标签发送的报警信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确定对应的报警类型并进行报警;其中,报警信息由按键被操作产生。
其中,电子标签上的按键可以为虚拟按键或物理按键。电子标签检测到用户操作按键,向移动终端发送报警信息,以使得移动终端响应于接收到电子标签发送的报警信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确定对应的报警类型并进行报警。可选地,报警类型可以包括报警方式:震动报警和/或声光报警,或者报警设备:移动终端和/或电子标签等。
在一应用场景中,用户找不到手机时,可以通过点击或按压电子标签上的按键直接唤醒手机,使得手机发出震动或声音。同时,移动终端可以根据UWB实时测距获得的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电子标签发送相应的控制信息,以使得电子标签通过不同频率的震动或不同大小的声光,提醒用户是走近手机还是远离手机,从而使用户能够更快的找到手机。例如,当用户走近手机时,电子标签的震动频率越大,远离手机时,电子标签的震动频率越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6之后还可以包括: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上显示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另外,也可以在其他设备的显示界面上显示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例如电子标签,此处不作限定。通过上述方式,用户可以实时、直观的了解到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图2中步骤S26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步骤S26可以包括子步骤S261和S262。
步骤S261: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步骤S262: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本实施例中,UWB测距采用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进行计算,基于UWB可以获得亚纳米的精确时间(1ns约等于750px),可以使得获得的方位信息更加精准。
其中,步骤S262可以是:计算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与光速的乘积,以得到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具体地,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01
其中,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02
为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C为光速,S为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下面实施例分别介绍了一种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的方法,具体内容请参见下面实施例。可以理解的,确定飞行时间的方法不限于下面介绍的两种。
请参阅图4至图5,图4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 5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一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步骤S261可以包括子步骤S2611、S2612和S2613。
步骤S2611:确定移动终端向电子标签发出第一消息,至移动终端接收到电子标签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
步骤S2612:确定电子标签接收到第一消息,至电子标签发出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
步骤S2613:根据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采用单边双向测距(Single-sided Two-way Ranging, SS-TWR)的方法计算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其中,单边双向测距是对单个往返消息时间上的测量,即设备A主动发送数据到设备B,设备B返回数据响应设备A。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Device A为移动终端,Device B为电子标签。可以理解的,当采用单边双向测距的方式进行测量时,可以由移动终端先向电子标签发出(TX)第一消息,以使得最后移动终端可以接收(RX)电子标签发出第二消息,并在移动终端侧计算方位信息。可以理解的,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之间发送的消息中包括与计算方位信息相关的参数,例如电子标签发出的第二消息中包括第一消息发送时间戳T1、第一消息接收时间戳T2、和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
具体地,采用单边双向测距方法确定飞行时间的过程为:
(1)移动终端向电子标签发出第一消息,同时记录第一消息发送时间戳T1;
(2)电子标签接收到第一消息,同时记录第一消息接收时间戳T2;
(3)延时Treply之后,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送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同时记录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
(4)移动终端接收第二消息,同时记录第二消息接收时间戳T4;
(5)移动终端向电子标签发出第一消息,至移动终端接收到电子标签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Tround等于第二消息接收时间戳T4 与第一消息发送时间戳T1之差,即Tround=T4-T1;
(6)确定电子标签接收到第一消息,至电子标签发出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Treply等于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与第一消息接收时间戳T2之差,即 Treply=T3-T2;
(7)根据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11
可以理解的,无线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传递了两次,所以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12
为第一时间段与第二时间段之差的0.5倍,即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计算单边双向测距的误差,以使得用户了解测距的误差大小,从而进行相应调整。两个差值时间(Treply和Tround)都是基于本地的时钟计算得到的,本地时钟误差可以抵消,但是不同设备之间会存在微小的时钟偏移,若设备A和B的晶振频偏分别为eA和eB,因此得到的飞行时间会随着Treply的增加而增加,测距误差的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14
可以得到,随着Treply和晶振频偏的增加,会增加飞行时间的误差,从而增加方位信息的误差。
请参阅图6至图7,图6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图3中步骤S261另一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步骤S261可以包括子步骤S2614、S2615、S2617和S2618。其中,本实施例的步骤S2614与上述步骤S2613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先后关系。
步骤S2614:确定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出第一消息,至电子标签接收到移动终端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
步骤S2615:确定移动终端接收到第一消息,至移动终端发出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
步骤S2616:确定电子标签接收到第二消息,至向移动终端发出第三消息,之间的第三时间段。
步骤S2617:确定移动终端发出第二消息,至移动终端接收到第三消息,之间的第四时间段。
步骤S2618:根据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第三时间段和第四时间段,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采用双边双向测距(Double-sided Two-way Ranging, DS-TWR)的方法计算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双边双向测距记录了两个往返的时间戳,最后得到飞行时间,虽然增加了响应的时间,但会降低测距误差。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Device A为电子标签,Device B为移动终端。可以理解的,当采用双边双向测距的方式进行测量时,可以由电子标签先向移动终端发出(TX)第一消息,以使得最后移动终端可以接收(RX)电子标签发出第三消息,并在移动终端侧计算方位信息。
具体地,采用双边双向测距确定飞行时间的过程为:
(1)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出第一消息,同时记录第一消息发送时间戳T1;
(2)移动终端接收到第一消息,同时记录第一消息接收时间戳T2;
(3)延时Treply1之后,移动终端向电子标签发送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同时记录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
(4)电子标签接收第二消息,同时记录第二消息接收时间戳T4,并延时Treply2之后,向移动终端发送用于响应第二消息所反馈的第三消息,同时记录第三消息发送时间戳T5;
(5)移动终端接收第三消息,同时记录第三消息接收时间戳T6;
(6)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出第一消息,至电子标签接收到移动终端用于响应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Tround1等于第二消息接收时间戳T4 与第一消息发送时间戳T1之差,即Tround1=T4-T1;
(7)移动终端接收到第一消息,至移动终端发出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Treply1等于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与第一消息接收时间戳T2之差,即Treply1=T3-T2;
(8)电子标签接收到第二消息,至向移动终端发出第三消息,之间的第三时间段Treply2等于第三消息发送时间戳T5与第二消息接收时间戳T4之差,即 Treply2=T5-T4;
(9)移动终端发出第二消息,至移动终端接收到第三消息,之间的第四时间段Tround2等于第三消息接收时间戳T6与第二消息发送时间戳T3之差,即 Tround2=T6-T3;
(10)根据第一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第三时间段和第四时间段,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21
具体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22
其中,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23
为飞行时间,Tround1为第一时间段,Treply1为第二时间段,Tround2为第三时间段,Treply2为第四时间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计算双边双向测距的误差,以使得用户了解测距的误差大小,从而进行相应调整。
测距误差的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24
其中,
Figure BDA0002751616690000125
为飞行时间,ka和kb为晶振实际频率与标称频率之比,因此ka和 kb非常接近于1。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标签,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移动终端可以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
步骤S32: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
电子标签根据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可以确定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具体地,电子标签可以先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然后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步骤S33: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智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音响、灯和电扇。电子标签可以与智能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与智能设备可以通过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进行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等通信方式进行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是由电子标签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以及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所以对于本实施例的阐述请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位置,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当电子标签采用单边双向测距方法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时,此时,图5中的Device A为电子标签,Device B为移动终端,从而实现在电子标签侧计算方位信息。当电子标签采用双边双向测距方法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时,此时,图7 中的Device A为移动终端,Device B为电子标签,从而实现在电子标签侧计算方位信息。
上述方案,通过电子标签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然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再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通过上述方式,不需要人为操作,仅凭方位信息即可自动感知与控制,提高了电子标签对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度;其次,电子标签可以实时根据方位信息的变化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实时性;再次,电子标签基于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方位信息,可以提高方位信息的精准度,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精准度。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标签。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41之前,还可以包括: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配对;若是,则执行步骤S41。
步骤S42:与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具体地,电子标签可以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以实现电子标签和移动终端的同步。
步骤S43: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步骤S44: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步骤S45:根据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之后,还可以包括:当预设时间范围内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时,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对应的控制指令,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对于上述方法步骤的阐述可以参见上述移动终端侧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方案,通过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然后当移动终端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时,才通过蓝牙与电子标签进行交互,使得电子标签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以与电子标签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在整个交互过程中,电子标签侧的蓝牙可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而UWB只在测距过程中开启,从而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功耗;其次,由于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预先建立蓝牙通信连接,通过蓝牙交互可以使得电子标签侧的UWB快速开启,从而快速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再次,所有的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全部由移动终端完成并通过蓝牙发给电子标签同步,从而最大程度节省了电子标签的功耗。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控制系统。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电子标签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步骤S52: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
步骤S53:移动终端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步骤S54:移动终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对于上述方法步骤的阐述可以参见上述移动终端侧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方案,通过电子标签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然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再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通过上述方式,不需要人为操作,仅凭方位信息即可自动感知与控制,提高了移动终端对智能设备控制的便捷度;其次,移动终端可以实时根据方位信息的变化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实时性;再次,移动终端基于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方位信息,可以提高方位信息的精准度,从而提高了对智能设备控制的精准度。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控制系统。
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61之前,还可以包括:移动终端判断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是否配对;若是,则执行步骤S61。
步骤S62:移动终端检测到预设指令,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其中,预设指令由用户触发。
步骤S63: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
步骤S64:电子标签与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具体地,移动终端进行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并通过蓝牙将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实现移动终端和电子标签的同步。
步骤S65:电子标签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步骤S66: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
步骤S67:移动终端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步骤S68:移动终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67可以包括:移动终端确定无线电脉冲信号在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移动终端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67之后,还可以包括:移动终端判断预设时间范围内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若否,则移动终端向电子标签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电子标签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对应的控制指令,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对于上述方法步骤的阐述可以参见上述移动终端侧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方案,通过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然后当移动终端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时,才通过蓝牙与电子标签进行交互,使得电子标签选择与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以与电子标签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在整个交互过程中,电子标签侧的蓝牙可以一直保持开启状态,而UWB只在测距过程中开启,从而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功耗;其次,由于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预先建立蓝牙通信连接,通过蓝牙交互可以使得电子标签侧的UWB快速开启,从而快速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再次,所有的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全部由移动终端完成并通过蓝牙发给电子标签同步,从而最大程度节省了电子标签的功耗。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电子标签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100包括第一发送模块110、确定模块120和第二发送模块130。其中,第一发送模块110用于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模块120用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第二发送模块 130用于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其中,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电子标签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电子标签200包括电子芯片210、处理器220和信号收发器230。其中,电子芯片210用于向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处理器220连接电子芯片210,用于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信号收发器 230连接处理器220,用于根据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其中,电子标签200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芯片210可以集成于处理器220中。智能设备不限于音响、灯和电扇。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智能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智能设备300包括电子芯片310和处理器320。其中,电子芯片310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以使得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芯片310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根据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移动终端与电子芯片310之间的方位信息,并根据移动终端与电子芯片310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处理器320 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以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芯片310可以集成于处理器320中。智能设备不限于音响、灯和电扇。
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移动终端400包括电子芯片410、处理器420以及与处理器420连接的存储器430,电子芯片410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存储器430用于存储程序数据,处理器420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移动终端可以是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 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终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芯片410可以集成于处理器中。
具体而言,处理器420用于控制其自身以及存储器430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处理器420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42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420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另外,处理器420可以由多个集成电路芯片共同实现。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0存储有程序数据510,程序数据510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0具体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 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或者也可以为存储有该计算机程序的服务器,该服务器可将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发送给其他设备运行,或者也可以自运行该存储的计算机程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 (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4)

1.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通过蓝牙交互,以使得所述电子标签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所述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是否配对;
若是,则执行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通过蓝牙交互,以使得所述电子标签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进行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并通过蓝牙将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电子标签,以实现所述移动终端和所述电子标签的同步。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通过蓝牙交互,以使得所述电子标签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预设指令,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其中,所述预设指令由用户触发。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通过蓝牙交互,以使得所述电子标签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之后,还包括:
判断预设时间范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
若否,则向所述电子标签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使所述电子标签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设备预先建立有蓝牙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芯片,所述电子芯片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电子标签发出第一消息,至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所述电子标签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
确定所述电子标签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至所述电子标签发出所述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和所述第二时间段,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Figure FDA000399189252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3991892520000022
为所述飞行时间,Tround为所述第一时间段,Treply为所述第二时间段。
11.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包括:
确定所述电子标签向所述移动终端发出第一消息,至所述电子标签接收到所述移动终端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消息所反馈的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一时间段;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至所述移动终端发出所述第二消息,之间的第二时间段;
确定所述电子标签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至向所述移动终端发出第三消息,之间的第三时间段;
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发出所述第二消息,至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三消息,之间的第四时间段;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三时间段和所述第四时间段,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二时间段、所述第三时间段和所述第四时间段,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包括: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Figure FDA000399189252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3991892520000032
为所述飞行时间,Tround1为所述第一时间段,Treply1为所述第二时间段,Tround2为所述第三时间段,Treply2为所述第四时间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标签上设置有按键,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电子标签发送的报警信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确定对应的报警类型并进行报警;其中,所述报警信息由所述按键被操作产生。
1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为音响,所述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所述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所述音响的音量;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所述音响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所述音响的音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为灯,所述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所述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小所述灯的亮度;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所述灯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调大所述灯的亮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为电扇,所述方位信息包括距离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减小,则向所述电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减小所述电扇的转速;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距离增大,则向所述电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增大所述电扇的转速。
1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设备为电扇,所述方位信息包括角度信息,
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包括:
若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不在预设角度范围内,则根据所述角度信息对所述电扇的角度进行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角度在预设角度范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上显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19.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向所述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
根据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所述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与所述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是否配对;
若是,则执行所述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步骤。
21.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包括:
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以实现所述移动终端和所述电子标签的同步。
22.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后,还包括:
当预设时间范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对应的控制指令,以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23.一种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与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
所述电子标签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移动终端实时感应电子标签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
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所述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24.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是否配对;
若是,则执行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步骤。
25.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进行网络监听寻址工作,并通过蓝牙将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电子标签;
所述电子标签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与网络监听寻址相关的信息,实现所述电子标签和所述移动终端的同步。
26.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预设指令,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其中,所述预设指令由用户触发。
27.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标签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之前,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实际位置发生变化,则开启超宽带测距功能。
28.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判断预设时间范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是否发生变化;
若否,则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电子标签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
所述电子标签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对应的控制指令,以断开超宽带通信连接,进入超宽带睡眠状态。
29.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芯片,所述电子芯片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确定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在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飞行时间,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标签之间的方位信息。
30.一种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以及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还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根据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所述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31.一种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芯片,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以及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以及向所述移动终端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
处理器,连接所述电子芯片,所述用于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
信号收发器,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电子标签设置于所述智能设备的预设范围内。
32.一种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芯片,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以及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蓝牙交互,选择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同的超宽带信道,并建立超宽带通信连接,以及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以使得移动终端实时感应所述电子芯片发出的无线电脉冲信号,根据所述无线电脉冲信号,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芯片之间的方位信息,并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电子芯片之间的方位信息,向智能设备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
处理器,连接所述电子芯片,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控制指令,以对所述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33.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子芯片、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存储器,
所述电子芯片用于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数据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186870.4A 2020-10-29 2020-10-29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4304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870.4A CN114430440B (zh) 2020-10-29 2020-10-29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15703 WO2022088935A1 (zh) 2020-10-29 2021-08-31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86870.4A CN114430440B (zh) 2020-10-29 2020-10-29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0440A CN114430440A (zh) 2022-05-03
CN114430440B true CN114430440B (zh) 2023-03-21

Family

ID=81308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86870.4A Active CN114430440B (zh) 2020-10-29 2020-10-29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0440B (zh)
WO (1) WO20220889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6798A (zh) * 2022-11-28 2023-03-28 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无线配对监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9923A (zh) * 2012-07-17 2012-11-28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显示与报警功能的矿用人员电子标签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104777750A (zh) * 2015-03-18 2015-07-15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07492238A (zh) * 2017-06-19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寻找物品系统及其方法
CN107749972A (zh) * 2017-11-03 2018-03-02 杭州檀木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rfid电子标签自动触发定向监控的方法及设备
CN107959925A (zh) * 2017-11-24 2018-04-24 安徽省雨龙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辅助定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23045A1 (en) * 2015-10-29 2017-05-04 Industrial Bank Of Korea Mobile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lative location based on uwb and method thereof
CN206790756U (zh) * 2017-06-08 2017-12-22 黄石安达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Zigbee通信技术的远程控制智能照明系统
JP6885259B2 (ja) * 2017-08-09 2021-06-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機能制御装置
EP4221265A1 (en) * 2018-09-28 2023-08-02 Apple Inc. Sharing content based on proximity
CN109547301A (zh) * 2018-11-14 2019-03-29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自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212182B (zh) * 2019-12-01 2021-06-25 深圳市纽瑞芯科技有限公司 用嵌uwb模块的手机直接遥控uwb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9923A (zh) * 2012-07-17 2012-11-28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备显示与报警功能的矿用人员电子标签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104777750A (zh) * 2015-03-18 2015-07-15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蓝牙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07492238A (zh) * 2017-06-19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寻找物品系统及其方法
CN107749972A (zh) * 2017-11-03 2018-03-02 杭州檀木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rfid电子标签自动触发定向监控的方法及设备
CN107959925A (zh) * 2017-11-24 2018-04-24 安徽省雨龙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辅助定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88935A1 (zh) 2022-05-05
CN114430440A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2136B2 (en)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s based on wireless ranging
AU2021204198B2 (en) Ranging between mobile devices
EP3663903B1 (en) Display method and device
EP2922261B1 (en) A method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for short range data transmission
WO2018040572A1 (zh)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8040573A1 (zh)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09576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on to external device
KR102600894B1 (ko) 전자 장치를 이용한 위치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US20170295466A1 (en) Proximity detection
CN114430440B (zh) 智能设备的控制方法、电子标签、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189429A1 (en) Techniques for changing frequency of ranging based on location of mobile device
CN113055870A (zh) 可穿戴设备的定位方法、主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31972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114931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EP3136744B1 (e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home network system
KR20220018872A (ko) 전자 장치의 위치 알람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3055817A (zh) 可穿戴设备的定位方法、可穿戴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0285130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of signal generation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KR20220102036A (ko) 전자 장치의 무선 연결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KR20220018874A (ko) 전자 장치의 무선 연결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