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1992B -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21992B CN114421992B CN202210108715.3A CN202210108715A CN114421992B CN 114421992 B CN114421992 B CN 114421992B CN 202210108715 A CN202210108715 A CN 202210108715A CN 114421992 B CN114421992 B CN 1144219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path
- communication
- target
- antenna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67 communication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所述射频前端模块,包括:射频收发器;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用于进行通信;所述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本公开能够在保证通信效果的同时,节省硬件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蓝牙、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通信技术实现音频传输、图文传输、视频传输等功能。在具有多条通信通路的电子设备中,为了提高通信距离,现有技术通常会提高每条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导致电子设备整体功耗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通信过程功耗较大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块,包括:射频收发器;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用于进行通信;所述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所述方法包括: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所述装置包括:目标通路确定模块,用于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目标通路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的通信控制方法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射频前端模块;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通信控制方法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射频前端模块,包括射频收发器;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用于进行通信;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射频前端模块,对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配置不同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以将不同发射功率的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共同集成在射频前端模块中,在通信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一通信通路和/或第二通信通路中进行通信,从结构方面对射频前端模块进行改进,保证通信效果的同时,节省硬件成本;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射频前端模块,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景的电子设备中,由于射频前端模块中的通信通路具有不同的发射功率,相比于对所有通信通路均设置较高的发射功率,可以极大的降低电子设备的整机功耗,适用范围更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相关技术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模块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另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衰减器后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的子流程图;
图10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包括高增益天线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的另一子流程图;
图12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切换目标天线的流程图;
图13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控制方法的再一子流程图;
图14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另一种切换目标天线的流程图;
图15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通信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16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技术方案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传输距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决定了无线通信的覆盖范围,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代表接收端的功率;/>代表发射端的功率;/>代表发射端的传输损耗;/>代表发射端的天线增益;/>代表无线信号在空间中传输的损耗,,D表示距离,单位千米,/>表示通信频率,单位兆赫兹;/>代表接收端的天线增益;/>代表接收端的传输损耗。根据上述传输距离公式可以确定,在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传输距离越长,空间传输损耗越高,接收端的功率越低。当接收端功率低于一定程度时,则会导致通信失败。
相关技术,在多通路的Wi-Fi系统中,为了有效提高通信过程的传输距离,通常会将每条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提高到最大,从而实现通信传输距离的增加。例如在图1所示的通信通路的Wi-Fi系统100中,第一端分别包括通信通路110、通信通路120、通信通路130以及通信通路140,这4条通信通路中均配置有高功率Wi-Fi FEM(WiFi Front End Module,Wi-Fi前端模块)111、Wi-Fi FEM 121、Wi-Fi FEM 131、Wi-Fi FEM 141,以保证每条通信通路都具有最高的发射功率,另外,通信通路110~140中还包括对应的Filter(过滤)模块112、122、132、142,用于对干扰信号或无效信号进行过滤等,以及各自对应的天线113、123、133、143等。但是,高功率通信通路的效率往往较低,且对所有通信通路均配置高功率Wi-FiFEM,还会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功耗,发热问题较为严重。
鉴于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可以配置于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中,通信设备可以是通信过程中的第一端,例如AP(Wireless Access 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交换机、路由器或其他WiFi设备等电子设备,则与第一端建立通信的第二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如图2所示,射频前端模块200可以包括:
射频收发器210;
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210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220和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210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230,第一通信通路210和第二通信通路220用于进行通信;
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221,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231,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
其中,射频收发器可以是第一端中,用于实现与第二端进行通信时,信号发送与接收的部件,其可以与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连接。功率放大单元是指用于对发射功率进行调节的部件,不同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对发射功率的调节程度不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射频收发器可以是WiFi设备中的射频收发器,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可以是用于发送与接收WiFi信号的通信通路,功率放大单元可以是Wi-Fi FEM。射频收发器、第一通信通路、第一通信通路对应的低功率功率放大单元、第二通信通路以及第二通信通路对应的高功率功率放大单元可以共同集成在射频前端模块中。
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射频前端模块中配置具有不同发射功率的多条通信通路,具体的,可以通过对第一通信通路配置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对第二通信通路配置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以实现不同通信通路具有高低不同的发射功率,例如可以在第一通信通路中配置低功率的Wi-Fi FEM,在第二通信通路中配置高功率的Wi-Fi FEM,以保证第一通信通路中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二通信通路中的发射功率。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电子设备的功耗需求进行设置于分配,例如图3所示,在4通路的通信系统300中,第一端的射频前端模块中可以包括3条第一通信通路310、320、330,其分别设置低功率的FEM 311、FEM 321、FEM 331,1条第二通信通路340,对应设置高功率的的FEM341;或者在图4所示的通信系统400中,第一端的射频前端模块中可以包括2条第一通信通路410、420,其分别设置低功率的FEM 411、FEM 421,2条第二通信通路430、440,其分别设置高功率的FEM 431、FEM 441;再或者在图5所示的通信系统500中,第一端的射频前端模块中可以包括1条第一通信通路510,对应设置低功率的FEM 511,3条第二通信通路520、530、540,分别设置高功率的FEM 521、FEM 531和FEM 541等,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通信通路中可以包括n个高增益天线,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两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360/n度。
其中,高增益天线相比于普通天线,其可以具有更高的增益和更远的传输距离。为了保证在使用第二通信通路进行通信时,通信通路能够具有更优的通信效果,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第二通信通路中设置n个高增益天线,且相邻两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360/n度,即保证n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和为360度。例如可以在电子设备的两侧各设置一个高增益天线,两个高增益天线分别朝向两侧不同的方向,且每个高增益天线覆盖180度范围,也即两个高增益天线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180度;或者在电子设备的三侧各设置一个高增益天线,分别朝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每个高增益天线覆盖120度范围,也即三个高增益天线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120度等等,从而保证不论第一端与哪一方向的第二端进行通信,都可以采用对应该方向的高增益天线进行高增益、远距离的信号通信过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信通路还可以包括单刀多掷开关,该单刀多掷开关可以用于控制在n个高增益天线中进行切换,且单刀多掷开关的状态可以通过配置于上述射频收发器中的控制芯片控制。
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第二通信通路中设置单刀多掷开关,以使n个高增益天线能够通过该开关与第二通信通路相连接,单刀多掷开关可以用于控制在n个高增益天线中进行切换,也即通过对单刀多掷开关的控制,能够实现在n个高增益天线中进行切换,以选择目标高增益天线与第二端进行通信连接,例如第二通信通路中可以设置第一高增益天线和第二高增益天线,通过单刀双掷开关的控制,可以切换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与第二端进行通信,或者切换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与第二端进行通信等等。单刀多掷开关的状态是指其与n个高增益天线中的哪一高增益天线相连接的状态,单刀多掷开关的状态可以由配置于射频收发器中的特定控制芯片控制,例如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射频收发器中单刀多掷开关对应的控制芯片,通过GPIO(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通用输入输出)口控制,实现对单刀多掷开关状态的变更。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控制单刀多掷开关的状态,能够在n个高增益天线中切换,选择更优的目标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可以在多种通信场景下,在目标高增益天线对应的信号覆盖范围内,与第二端进行有效通信。
另外,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通信通路中还可以设置衰减器,用于对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进行衰减,例如在通信模块出厂之前,可以通过开启第二通信通路中的衰减器,采用相同的校准参数对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进行发射功率的校准等。
综上,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射频前端模块,包括射频收发器;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与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用于进行通信;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射频前端模块,对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配置不同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以将不同发射功率的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共同集成在射频前端模块中,在通信过程中,可以采用第一通信通路和/或第二通信通路中进行通信,从结构方面对射频前端模块进行改进,保证通信效果的同时,节省硬件成本;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射频前端模块,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景的电子设备中,由于射频前端模块中的通信通路具有不同的发射功率,相比于对所有通信通路均设置较高的发射功率,可以极大的降低电子设备的整机功耗,适用范围更广。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图6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运行环境的系统架构图。如图6所示,该系统架构600可以包括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第一端610可以是AP,第二端62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两者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形成通信交互。
应当理解,图6中各装置的数量仅是示例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设置任意数量的第二端。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通信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上述第一端610,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即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配置发射功率不同的多条通信通路,例如可以在第一通信通路中配置低功率的Wi-Fi FEM,在第二通信通路中配置高功率的Wi-Fi FEM,以保证第一通信通路中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二通信通路中的发射功率。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电子设备的功耗需求进行设置于分配,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7示出了通信控制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包括以下步骤S710至S720:
步骤S710,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
其中,通信过程是指终端之间需要通过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网络通信的过程,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通信过程可以是Wi-Fi通信过程,例如手机与AP通信接入Wi-Fi网络等。第一接收信号是指第一端接收到的由通信过程中的第二端发送的信号,例如AP接收到的手机发送的信号等。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可以包括信号的强度值、信号的强度范围或者信号的稳定性等等,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可以确定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或者通信条件,例如当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较弱,或者接收不到第一接收信号时,说明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距离较远;反之,当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较强时,说明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距离较近等等。
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先通过预先设置的默认通信通路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其中,默认通信通路可以是第一通信通路,也可以是第二通信通路,还可以是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在接收第一接收信号,并确定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之后,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该目标通信通路即为后续实际进行通信过程的通信通路,其可以是一条通信通路,例如目标通信通路为1条第二通信通路,也可以是多条通信通路,例如目标通信通路为3条第一通信通路和1条第二通信通路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具体的,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确定目标通信通路可以包括多种情况,例如当接收不到第一接收信号,或者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说明当前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距离较远,此时,可以采用第二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或者当接收到的第一接收信号较强或者超过预设强度阈值时,说明当前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距离较近或适中,可以采用第一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或者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710可以包括:
响应于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将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共同作为目标通信通路;
响应于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将第二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是指用于确定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的判断条件,第一预设条件可以是接收到第一接收信号,或者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第一阈值,再或者第一接收信号的稳定性较高或波动性较小等。当第一接收信息的状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可以确定当前第一端与第二端距离较近,或者信号传输较为稳定。此时,通信过程对第一端发射高功率的要求较低,则可以将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共同作为目标通信通路,例如在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可以确定将3条第一通信通路310、320、330和1条第二通信通路340共同作为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第二预设条件是指用于确定在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的判断条件,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未接收到第一接收信号,或者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第二阈值,再或者第一接收信号的稳定性较差等。当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可以确定当前第一端与第二端距离较远,或者信号传输较不稳定。此时,通信过程对第一端发射高功率的要求较高,则可以将第二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例如在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可以确定将1条第二通信通路340作为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相同,例如设置相同的强度阈值,第一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该强度阈值,视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低于该强度阈值,视为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设置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等。
步骤S720,通过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进一步,可以通过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即第一端可以由目标通信通路发射功率,以与第二端实现通信过程。当确定的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一通信通路时,其可以通过发射低功率信号与第二端进行通信;当确定的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其可以通过发射高功率信号与第二端进行通信;当确定的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时,比如第一端与第二端距离较近时,则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也可以都发射较低功率的信号与第二端进行通信等等。
综上,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通信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且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方法包括: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通过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通信控制方法,通过在电子设备中集成发射功率大小不同的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并在通信过程中,以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的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从结构方面对通信方式进行改进,降低了电子设备在通信过程中的整机功耗,节省了硬件成本;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能够满足不同通信应用场景的通信需求,灵活性较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信通路中可以设有衰减器,上述通信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开启衰减器,并采用相同的校准参数对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进行发射功率校准。
为了实现第二通信通路与第一通信通路具有不同的发射功率,且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高于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通信通路的校准阶段,对不同的通信通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图8所示,以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300为例进行说明,可以在第二通信通路340的校准通路中设置衰减器342,并开启衰减器342,然后采用相同的校准参数对第一通信通路310、320、330和第二通信通路340进行发射功率的校准,使其发射相同的功率,从而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关闭衰减器或去掉衰减器后,第二通信通路能够以高于第一通信通路的功率发射信号。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通信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的预期差值确定衰减器的衰减参数。
在通过衰减器对各通信通路进行校准时,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根据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的预期差值确定衰减器的衰减参数。具体的,如在图8所示的通信系统300中,第一通信通路310、320、330分别配置有低功率的Wi-Fi FEM,第二通信通路340配置有高功率的Wi-Fi FEM,则衰减器342的衰减参数可以根据第一通信通路的Wi-Fi FEM与第二通信通路的Wi-Fi FEM的输出功率的差值确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通信通路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且这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分别覆盖不同的角度范围;
当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如图9所示,上述步骤S72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910,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
步骤S920,使用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其中,高增益天线相比于普通天线,其可以具有更高的增益和更远的传输距离。当确定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为了提高通信通路整体信号的发射功率,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第二通信通路中设置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并且使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分别覆盖不同的角度范围,例如可以在电子设备的两侧设置两个高增益天线,分别朝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每个高增益天线覆盖180度范围;或者在电子设备的三侧设置三个高增益天线,分别朝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每个高增益天线覆盖120度范围等等,以在提高信号发射功率的基础上,保证所有的高增益天线能够覆盖周围360度的范围。
第二接收信号是指从第二端接收到的用于从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的信号,其可以与第一接收信号相同,例如接收第二端发射的接收信号,根据接收信号的状态确定目标通信通路,并且在目标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再根据该接收信号从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进行通信;第二接收信号也可以与第一接收信号不同,例如先从第二端接收第一接收信号,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确定目标通信通路,在确定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再接收第二端发射的第二接收信号,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确定目标天线进行通信等等。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通路设置单刀多掷开关以及控制单刀多掷开关的芯片,进行目标天线的切换与控制。如图10所示的通信系统1000中,第一端可以包括第一通信通路1010、1020、1030,以及第二通信通路1040,第二通信通路中设置高功率前端模块1041,如Wi-Fi FEM,单刀双掷开关1042,以及高增益天线1 1044和高增益天线2 1045。其中,单刀双掷开关1042可以通过特定芯片的输入/输出接口控制,例如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Wi-Fi Transceiver(Wi-Fi无线收发机)芯片通过GPIO口控制,基于Wi-Fi Transceiver芯片GPIO口的控制,可以实现将高增益天线1 944或者高增益天线2 1045确定为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步骤S91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10,依次使用各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
步骤S1120,响应于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将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
步骤S1130,响应于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下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
在确定目标天线时,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根据获取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各高增益天线中进行切换,以从各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具体的,可以先依次使用各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例如随机选择一个高增益天线作为初始通信天线,或者以某一方向的高增益天线作为初始通信天线等,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当确定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说明当前进行通信的高增益天线符合当前的通信要求,则可以将其作为目标天线;如果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说明当前进行通信的高增益天线的通信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进行通信,则可以切换至下一高增益天线,并继续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判断是否继续进行高增益天线的切换。其中,第三预设条件可以为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0、接收到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三阈值或者信号稳定性高于一定程度等。
需要说明的是,高增益天线的切换顺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预先设置的,例如当设置三个方向的高增益天线时,以某一方向的高增益天线为初始通信天线,则切换顺序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顺序等。
以方向不同的两个高增益天线,每个高增益天线覆盖180度范围为例,对目标天线的切换进行具体说明,如图12所示,确定目标天线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210,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使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增益天线向第二端发送第二接收信号请求信号,以请求第二端向第一端回复第二接收信号;
步骤S1220,在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
即判断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是否为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0;
如果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则执行
步骤S1230,将第一高增益天线作为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如果不能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则执行
步骤S1240,切换至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步骤S1250,在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判断是否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
如果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则执行
步骤S1260,将第二高增益天线作为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如果不能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则返回步骤S1210,切换回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循环进行判断流程。
基于上述步骤,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通过循环切换的方式,在不同的高增益天线下,对是否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进行判断,确定当前高增益天线能否作为目标天线,保证了进行通信的目标天线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以使第一端与第二端执行正常的通信过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可以包括第一高增益天线与第二高增益天线,如图13所示,上述步骤S91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310,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响应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将第一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
步骤S1320,响应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步骤S1330,响应于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将第二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
为了保证通信连接的质量,本示例性实施例还可以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实时切换更加适合当前通信的目标天线。具体而言,当第一端与第二端已经完成关联,例如AP与移动终端已经完成关联,处于实时数据传输阶段,可以先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当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四预设条件,例如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第四阈值,则将第一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如果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四预设条件,例如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低于第四阈值,则可以切换至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判断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是否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例如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如果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则将第二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如果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劣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则说明在第一高增益天线相较于第二高增益天线的通信效果更好一点,可以切换回第一高增益天线。即本示例性实施例在第一端与第二端进行实时数据传输阶段,可以通过对信号强度的判断,进行目标天线的切换,以保证更好的通信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1110~S1130的过程,以及上述步骤S1310~S1330的过程,可以仅执行一个过程,也可以都执行,例如第三预设条件可以是获取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大于0,即第一端能够接收到第二端回复的第二接收信号,第四预设条件可以是获取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大于第四阈值,则可以在第一端与第二端的关联阶段,通过是否能够接收到第二接收信号的判断,确定目标天线;当第一端与第二端已经关联,且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和第二高增益天线均可以接收第二接收信号,则可以通过对比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以及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大小,确定更适合当前通信的目标天线等。
图14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另一种确定目标天线的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410,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步骤S1420,实时监测并记录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
步骤S1430,判断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第四阈值;
如果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第四阈值,则执行
步骤S1440,将第一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进行通信,并继续执行步骤S1420,实时监测并记录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
如果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第四阈值,则执行
步骤S1450,切换为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步骤S1460,实时监测并记录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
步骤S1470,判断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
如果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则执行
步骤S1480,将第二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如果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低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强度,则循环执行步骤S1410。
基于上述步骤,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通信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大小,在当前通信场景下,实时切换通信效果更好的高增益天线,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和场景的自适应性。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如图15所示,该通信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第二通信通路;装置1500可以包括:目标通路确定模块1510,用于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目标通路通信模块1520,用于通过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通路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响应于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将第一通信通路和第二通信通路共同作为目标通信通路;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响应于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将第二通信通路作为目标通信通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通信通路中设有衰减器;通信控制装置还包括:校准模块,用于开启衰减器,并采用相同的校准参数对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进行发射功率校准。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控制装置还包括: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通信通路与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的预期差值确定衰减器的衰减参数。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通信通路包括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分别覆盖不同的角度范围;目标通路通信模块包括:目标天线确定单元,用于当目标通信通路为第二通信通路时,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目标天线通信单元,用于使用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天线确定单元包括:天线依次使用子单元,用于依次使用各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第三判断子单元,用于响应于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将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以及响应于当前使用的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下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至少两个高增益天线包括第一高增益天线与第二高增益天线;目标天线确定单元包括:第四判断子单元,用于使用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响应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将第一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以及响应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状态对比子单元,用于响应于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优于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将第二高增益天线确定为目标天线。
上述装置中各部分的具体细节在方法部分实施方式中已经详细说明,因而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实现为程序产品的形式,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可以执行图7、图9、图11、图12、图13或图14中任意一个或多个步骤。该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实现通信控制方法的电子设备,其可以是图6中的第一端610。该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以及射频前端模块,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可执行指令来执行通信控制方法。
下面以图16中的电子设备1600为例,对构造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部件之外,图6中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设备。
如图16所示,电子设备1600具体可以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总线1603、通信模块1604、显示屏1605、摄像模块1606、音频模块1607、电源模块1608与传感器模块1609。
处理器1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601可以包括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调制解调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信号处理器)、控制器、编码器、解码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和/或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神经网络处理器)等。
处理器1601可以通过总线1603与存储器1602或其他部件形成连接。
存储器1602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6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602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16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602还可以存储应用数据,例如存储图像,视频等文件。
电子设备1600的通信功能可以通过通信模块1604、天线、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通信模块1604可以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第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每条通信通路可以对应各自的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通信模块1604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600上的无线局域网、蓝牙、近场通信等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显示屏1605用于实现显示功能,如显示用户界面、图像、视频等。摄像模块1606用于实现拍摄功能,如拍摄图像、视频等。音频模块1607用于实现音频功能,如播放音频,采集语音等。电源模块1608用于实现电源管理功能,如为电池充电、为设备供电、监测电池状态等。传感器模块1609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传感器,用于实现相应的感应检测功能。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射频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频收发器;
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与所述射频收发器连接的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用于进行通信;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用于进行通信的目标通信通路,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包括信号的强度值、信号的强度范围或信号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通信通路被配置有低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二通信通路被配置有高功率的功率放大单元,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通信通路包括n个高增益天线,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两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360/n度;当所述目标通信通路为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时,所述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被配置为: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使用所述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还包括单刀多掷开关,所述单刀多掷开关用于控制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进行切换,所述单刀多掷开关的状态通过配置于所述射频收发器中的控制芯片控制。
3.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所述方法包括:
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
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包括信号的强度值、信号的强度范围或信号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通信通路包括n个高增益天线,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两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360/n度;
当所述目标通信通路为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时,所述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包括:
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
使用所述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将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共同作为所述目标通信通路;
响应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将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作为所述目标通信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设有衰减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开启所述衰减器,并采用相同的校准参数对所述第一通信通路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进行发射功率校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通路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的预期差值确定所述衰减器的衰减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包括:
依次使用各所述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
响应于当前使用的所述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将当前使用的所述高增益天线确定为所述目标天线;
响应于当前使用的所述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下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并获取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包括第一高增益天线与第二高增益天线;所述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包括:
使用所述第一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响应于所述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满足第四预设条件,将所述第一高增益天线确定为所述目标天线;
响应于所述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不满足所述第四预设条件,切换为使用第二高增益天线进行通信;
响应于所述第二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优于所述第一高增益天线对应的所述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将所述第二高增益天线确定为所述目标天线。
9.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通信通路和至少一条第二通信通路,所述第一通信通路的发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所述装置包括:
目标通路确定模块,用于在通信过程中,根据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第一通信通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通路中确定目标通信通路;
目标通路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目标通信通路进行通信;
所述第一接收信号的状态包括信号的强度值、信号的强度范围或信号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通信通路包括n个高增益天线,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相邻两个高增益天线的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方向的夹角为360/n度;
当所述目标通信通路为所述第二通信通路时,目标通路通信模块,被配置为:
根据第二接收信号的状态在所述n个高增益天线中确定目标天线;
使用所述目标天线进行通信。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3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前端模块;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3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08715.3A CN114421992B (zh) | 2022-01-28 | 2022-01-28 |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08715.3A CN114421992B (zh) | 2022-01-28 | 2022-01-28 |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1992A CN114421992A (zh) | 2022-04-29 |
CN114421992B true CN114421992B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1279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08715.3A Active CN114421992B (zh) | 2022-01-28 | 2022-01-28 |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2199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44606A (zh) * | 2020-02-21 | 2020-06-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射天线系统、接收天线系统及通信设备 |
WO2021077718A1 (zh) * | 2019-10-22 | 2021-04-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组件和无线设备 |
CN112769446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射频电路、信号收发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214124135U (zh) * | 2020-12-09 | 2021-09-03 |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天线通信系统 |
CN113708793A (zh) * | 2021-08-09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电路及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86937B2 (en) * | 2005-05-17 | 2009-02-03 | Cirrus Logic, Inc. | Efficient RF amplifier topologies |
US20180152050A1 (en) * | 2016-11-29 | 2018-05-31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wirelessly |
-
2022
- 2022-01-28 CN CN202210108715.3A patent/CN1144219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77718A1 (zh) * | 2019-10-22 | 2021-04-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组件和无线设备 |
CN111244606A (zh) * | 2020-02-21 | 2020-06-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射天线系统、接收天线系统及通信设备 |
CN214124135U (zh) * | 2020-12-09 | 2021-09-03 |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天线通信系统 |
CN112769446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射频电路、信号收发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3708793A (zh) * | 2021-08-09 | 2021-11-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电路及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21992A (zh) | 2022-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709851B1 (ko) | Sar에 기반하여 송신 전력을 백-오프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 |
CN108055687B (zh) |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1758247B (zh) | 用于执行天线调谐的电子装置和方法 | |
CN108632974B (zh) | 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射频系统、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及终端 | |
CN114143660A (zh)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3038627A (zh) | 一种文件分享方法、移动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4124124A (zh) | 射频前端模组、可穿戴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和存储介质 | |
CN108616975B (zh) | 基于毫米波通信的射频系统、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及终端 | |
US1002822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4915355B (zh) | 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14421992B (zh) | 射频前端模块、通信控制方法与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 |
US10251136B2 (en) | Controlling transmit power based on transmitter temperature sensor | |
CN116506777B (zh) | 扬声器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16017614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6582942A (zh) | 双通道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866453B (zh) | 电子设备及其兼容视频音频录制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5835094A (zh) |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系统、设备、产品及介质 | |
CN113114279B (zh) |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信号处理方法 | |
KR20210012810A (ko) | 다중 연결 환경에서 안테나 최적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전자 장치 | |
CN115208438B (zh) |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4424462B (zh) | 电子设备和控制电子设备中的通信电路的方法 | |
CN114978229B (zh) | 射频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329297B (zh) |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KR20230021832A (ko) | 복수의 주파수 대역에 기반한 통신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 |
KR20230106478A (ko) | Sar에 기반하여 rf 경로를 변경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동작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