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1185A -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91185A
CN114391185A CN202180005045.6A CN202180005045A CN114391185A CN 114391185 A CN114391185 A CN 114391185A CN 202180005045 A CN202180005045 A CN 202180005045A CN 114391185 A CN114391185 A CN 114391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conductor layer
ohmic contact
led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50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91185B (zh
Inventor
江宾
龙思怡
臧雅姝
彭康伟
曾炜竣
陈思河
曾明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San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San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San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562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39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91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1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91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91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01L33/46Reflective coating, e.g. dielectric Bragg refle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包括:半导体层序列,包含具备第一导电性的第一半导体层,具备与第一导电性不同的第二导电性的第二半导体层,及有源层,其介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并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生成光;欧姆接触层,形成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厚度为30nm以下;金属电流扩展层,形成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电流扩展层上,并覆盖裸露出的第二半导体层表面。本发明所述发光二极管可以有效提效发光效率。

Description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紫外光LED特别是深紫外光LED的巨大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为使通入LED元件的电流均匀注入发光层,现有的紫外LED芯片通常在p型半导体层的表面形成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例如ITO、IZO等)等作为电流扩展层,用于使电流扩展至发光面内。然而在紫外光波长,特别是深紫外波段,ITO的吸光效应严重,图7显示了不同厚度的ITO对应波长的吸收率,可以看到现有常用的110nm的ITO层,当波长在280nm以下,其吸收率达到约80%以上,因此该结构较难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可以有效提升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亮度。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半导体层序列,包含具备第一导电性的第一半导体层,具备与第一导电性不同的第二导电性的第二半导体层,及有源层,其介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并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生成光;欧姆接触层,形成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厚度为30nm以下;金属电流扩展层,形成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电流扩展层上,并覆盖裸露出的第二半导体层表面。
本发明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欧姆接触层采用厚度30nm以下的薄膜结构用于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减少了欧姆接触层对有源层发射的吸收,并在欧姆接触层上形成高反射层,从而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时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电流扩展层作为电流扩展层,兼顾了电流的扩展及反射,并将绝缘层设置为高反射结构,如此未被金属电流扩展层覆盖的区域可以通过绝缘层进行反射,有效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结构进一步采用密集的点状结构作为金属电流扩展层,并配合高反射的绝缘层,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结构采用密集的点状金属块,并在第二欧姆接触层、点状金属块的表面上覆盖透明粘附层,在该透明粘附层上形成金属反射层,一方面将点状金属块连接成面起到扩展作用的作用,另一方面与透明粘附层形成全方位反射镜。点状的金属块结构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反射层反射面积,有效提升了反射率,另一方面点状金属块与欧姆接触层可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解决了金属反射层与欧姆接触层之间接触电阻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等内容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截取线A-A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n型欧姆接触电极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金属电流扩展层的俯视图。
图5和图6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俯视图,其中图5显示了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图6显示了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
图7显示了ITO的吸收率曲线。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8的截取线B-B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金属电流扩展层的俯视图。
图11和图12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俯视图,其中图11显示了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图12显示了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
图13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反射率曲线。
图14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散点图。
图15显示了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层的反射率曲线。
图17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散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截取线A-A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该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10、制作在衬底上表面的半导体层序列120、欧姆接触层131\132、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焊盘电极151\152及绝缘层160层。在本实施例,该发光二极管为在衬底一侧具有光提取表面S12的倒装芯片。
衬底110用于支持半导体层序列110。衬底具有第一表面S11和光提取表面S12。第一面S11为半导体层形成面。光提取表面S12是第一面S11的相反侧的面。衬底110例如是蓝宝石基板,此外也可以是能够进行III族氮化物半导体的成膜的生长基板。优选的,该衬底为透明材料或者半透明材料,为了增强出光S12的光萃取效率,特别是光从衬底面萃取的效果,优选地加厚设置衬底110,其厚度可以为250μm至900μm。
优选地,衬底110的第一表面S11形成有一层氮化铝作为底层111,该底层111与第一面S11接触,其厚度优选为1μm以下。进一步地,该氮化铝底层111从靠近衬底110一侧起依次包括低温层、中间层和高温层,能够使结晶性优异的半导体层生长。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该氮化铝底层中形成一系列的孔洞结构,有利于释放半导体层序列的应力。该系列孔洞优先为一系列沿着该氮化铝的厚度延伸的细长孔,其深度例如可以为0.5~1.5μm。
半导体层序列120形成于氮化铝底层111上,依次包括第一半导体层121、第二半导体层123和位于两者之间的有源层122,例如第一半导体层121为N型层,第二半导体层123为P型层,两者也可以倒置。第一半导体层121例如是n型AlGaN层。有源层122是发出紫外线的层,具有阱层和势垒层,阱层和势垒层的重复次数例如为1以上且10以下,阱层例如是AlGaN层,势垒层例如是AlGaN层,但阱层的Al组成比势垒层的Al组成低。第二半导体层123例如是p型AlGaN层或者p型GaN层,或者依次层叠p型AlGaN层和p型GaN层而成的层。在本实施例,该第二半导体层123包括p型GaN表面层,该 p型GaN表面层的厚度为5~50nm,通过设置薄膜型GaN能够兼顾器件的内量子发光效率及外量子发光效率,具体的,该厚度范围内的p型GaN层有助于进行p侧电流的横向电流扩展,且不会导致吸光过于严重。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121-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半导体层的侧壁位于所述衬底的侧壁的内侧。在紫外LED芯片中通过增加衬底110的厚度有利于提升发光效率,但是增加衬底的厚度同时也增加了衬底的切割难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121-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如此可以保证在衬底切割时不会损伤半导体层序列,从而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优选的,该距离为2μm以上,例如4~10μm。
该半导体层序列120部分区域被移除第二半导体层123、有源层122,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121,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台面120A,如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形成多个台面120A,该多个台面120A用于形成第一欧姆接触层131,台面120A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可以根据实际的芯片尺寸及形状进行设计,该多个台面120A可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彼此分离。在紫外发光二极管中,n型半导体层的含Al量通常较高导致电流难以进行扩散,因此电流不能够在有源层和p型半导体层中均匀地流动,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的台面120A的面积优选设置为半导体层序列120面积的20%以上且70%以下,且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半导体层序列中,在一些较佳实施例中,台面120A的面积为半导体层序列120面积的40~60%。较佳地,保持有源层122的各个区域到该台面的最近距离优选是4~15μm,如此可以保护n型半导体层的电流扩展,有利于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内量子效率,从而有助降低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当台面区域的面积过大将导致发光二极管的有源区面积损失过多,不利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的提升。
结合图3和图2所示,第一欧姆接触层131直接接触地形成于该台面120A上,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该第一欧姆接触层131选自Cr、Pt、Au、Ni、Ti、Al的一种或者多种。由于第一半导体层具有较高的Al组份,因此该第一欧姆接触层131在沉积于该台面后需要进行高温熔合形成合金,从而与第一半导体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例如可以为Ti-Al-Au合金、Ti-Al-Ni-Au合金、Cr-Al-Ti-Au合金、Ti-Al-Au-Pt合金等。
第二欧姆接触层132接触式地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123的表面上,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优选的,该欧姆接触层132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或者NiAu、NiAg、NiRh等金属合金,其厚度优选为30nm以下,尽可能降低该层的光吸收率。通过设置薄膜式的透明或者半透明导电层一方面可以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另一方面避免厚度过大而导致吸光效应明显上降。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样态中,有源层发射的波长为280nm以下,该欧姆接触层132为ITO,厚度为5~20nm,例如可以为10~15nm,此时该ITO层对于有源层发射的光线的吸收率可以降低至40%以内。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第二欧姆接触层132的边缘与第二半导体层123的边缘的距离D1优选为2~15μm,例如可以为5~10μm,此种设置,可以降低发光二极管1发生漏电(也称反向漏电流;简称为IR)和静电放电(ESD)异常的风险。进一步地,第二欧姆接触层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层131的边缘的间距为大于等于4μm,优选为大于等于6μm,当该距离过小时,容易发生漏电的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欧姆接触层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层的边缘的间距为大于等于4μm且小于等于10μm。第二欧姆接触层132的上表面的端点或边缘与第一欧姆接触层131的边缘的间距包括第一欧姆接触层131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层123的上表面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μm,及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层123的上表面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μm。如此设定,可保证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与外延结构20上的台面具有一定的间距,防止发光二极管发生漏电和ESD异常。同时可保证第二绝缘层33与外延结构20上的台面具有一定间距,实现刻蚀外延结构20的侧壁具有足够厚的绝缘层,以确保发光二极管1具有较好的绝缘保护及防漏电性能。
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形成于在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上,用于使电流扩散至整个发光区域。该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优选为多层金属叠层,例如在欧姆接触层132上依次沉积粘附层、导电层。其中粘附层可以为Cr金属层,其厚度通常为1~10nm,导电层可以为Al金属层,其厚度可以为100nm以上,例如可以为200nm~500nm,一方面Al具有良好的导电层,另一方面Al对紫外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优选地,该导电层对于有源层122发射的光线的反射率为70%以上。进一步的,优先该导电层内部插入应力缓冲层,例如可以为Al/Ti交替层。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导电层上形成蚀刻截止层Pt、粘附层Ti等。优选地,第一金属流扩展层133形成于第一欧姆接触层131之上,如图4所示。该第一金属扩展层133可以与第二金属扩展层134在同一道工艺中形成,具有相同的金属叠层结构。优选的,该第一金属扩展层133完全覆盖第一欧姆接触层131,一方面可以增加台面区域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保护第一欧姆接触层131。
在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结构中,半导体层的载流子的横向扩展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欧姆接触层的边缘(靠近台面)的位置容易出现电流聚集,进而导致局部过热和电极烧伤的现象,从而导致LED芯片的可靠性变弱及寿命缩短。因此,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相较于第二欧姆接触层132内缩,即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的边缘134-1位于第二欧姆接触层132的边缘132-1的内侧,两者之间具有一间距D5,一方面起到调节电流扩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小产品因边缘电流过渡聚集而导致的失效比例。优选地,该距离D5大于或者等于3μm,例如3~15μm,保证在台面边缘处的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与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距,改善深紫外近台阶处欧姆接触层烧毁的现象,降低产品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烧伤比例,提升深紫外产品老化的可靠性。
绝缘层160形成在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上及半导体层序列的侧面及台面120A的侧面S13,使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和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绝缘。该绝缘层160具有第一开口171和第二开口172,裸露出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和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绝缘层160的材料包含非导电材料。非导电材料优选地为无机材料或者介电材料。无机材料包含硅胶或玻璃,介电材料包含氧化铝、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钛、或氟化镁。例如,绝缘层160可以是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铌、钛酸钡或者其组合,其组合例如可以是两种材料重复堆叠形成的布拉格反射镜(DBR)。
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层160优选为反射率绝缘层。如图所示,该发光二极管具有较大面积的台面结构,且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仅部分地形在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上,因此通过将绝缘层160设置为高反射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图5和图6显示了本实施例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区域,其中图5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具体为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123-1到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边缘134-1之间的区域,此部分对应的有源层向电极一侧发射的光线可以直接经过该反射层的反射,避免被下方的电极吸收。优选的,该区域占衬底上表面的面积的5~20%,例如可以为10%。图6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包含了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外边缘134-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的区域,及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内边缘134-2与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123-1之间的区域,即为台面附近的区域,优选的,该区域占衬底上表面的面积的15~40%,例如可以为25%。
第一焊盘151与第二焊盘152位于绝缘层160上,第一焊盘151是通过第一开口171电连接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上,第二焊盘152是通过第二开口172电连接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第一焊盘41和第二焊盘42可在同一工艺中利用相同材料一并形成,因此可具有相同的层构造。第一、第二焊盘的材料可以选自Cr、Pt、Au、Ni、Ti、Al、AuSn中的一种或多种。
图7显示了不同厚度的ITO的吸收率,当ITO用作电流扩展层时需要足够的厚度,一般为100nm以上,例如110nm,对于紫外波长的光收率很高,因此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难以提升。本实施例的欧姆接触层132采用厚度30nm以下的薄膜结构,仅用于与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减少了欧姆接触层133对有源层发射的吸收,例如采用厚度为11nm的ITO时,对于310nm以下的紫外光,其吸收率为30%以下,同时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电流扩展层作为电流扩展层,兼顾了电流的扩展及反射。进一步地,将绝缘层260设置为高反射结构,如此未被金属电流扩展层覆盖的区域可以通过绝缘层进行反射,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请参阅图8和图9,图8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沿着图8的截取线B-B截取的纵向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属电流扩展层134采用密集的点状结构,并配合高反射的绝缘层161,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具体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10、制作在衬底上表面的半导体层序列120、欧姆接触层131\132、金属电流扩展层134、连接电极142、焊盘电极151\152、第一绝缘层161和第二绝缘层162。其中衬底及半导体层序列、第一欧姆接触电极、第二欧姆接触层可以参照第一个实施例的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比较适用于中大尺寸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例如芯片的边长为20 mil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半导体层序列120具有多个彼此公开的台面120A,分布于发半导体层序列的内部,优选地,该多个台面结构至少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呈指状。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形成于该多个台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欧姆接触层132形成于第二半导体上,并与该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如图9和10所示,金属电流扩展层134形成于第二欧姆接触层132上,包含一系列密集分布的点状金属块,各个点状金属块的直径D2可以为10~50μm,相邻的金属块的距离D3为10~100μm,如此该金属可以起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当D2的取值小10μm,可能导致金属块与欧姆接触层132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加从而导致正向电压升高;当D3的取值小于10μm时,则难以预留较大的反射面积;当D2的取值超过50μm或者D3的取值超过100μm时,则点状金属块将难以做到密集分布,从而导致电流均匀扩展变差,难以达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点状金属块的直径D3优选为15~35μm,相邻的金属块的距离D3优选为15~35μm,在此范围内,一方面点状金属块可以达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反射窗口,减少金属块的吸光效应。在本实施例,通过控制金属块的间距保证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金属块的叠层结构可以参照第一个实施例进行设置。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欧姆接触电极131上形成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一方面可以保护第一欧姆接触电极,另一方面可以台面区域的高度。
第一绝缘层161形成在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上及半导体层序列的侧面及台面120A的侧面S13,使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和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绝缘。该第一绝缘层161具有第一开口171和第三开口173,其中第一开口裸露出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第二开口对应于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的金属块,具体的,每个金属块的上方均具有一第三开口173。第一绝缘层161优选为反射率绝缘层,材料可以包含氧化铝、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钛、或氟化镁。图11和图12显示了本实施例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射区域,其中图11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与有源层重叠的反射区域,具体为第二半导体层中去除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区域,此部分对应的有源层向电极一侧发射的光线可以直接经过该反射层的反射,避免被下方的电极吸收。优选的,该区域占衬底上表面的面积30%以上,例如可以为40~70%。图12中的斜线阴影部分表示不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包含了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外边缘134-1与衬底的边缘110-1之间的区域,及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的内边缘134-2与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123-1之间的区域,即为台面附近的区域,优选的,该区域点衬底上表面的面积的15~30%,例如可以为15%。
连接电极142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61上,并通过第三开口电极连接到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从而将所有的金属块连成面,起到电流扩展的作用。进一步的,该连接电极142可以具有高反射的能力,如此可以补足第一绝缘层的大角度反射方面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上形成第一连接电极(图中未示出),如此可以减少不同电极之间的高度差,有利于后续焊盘电极的设置。
第二绝缘层162形成于连接电极142之上,使得第二连接电极142与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或者第一连接电极141)之间电性隔离,具有第四开174口和第五开口175,其中第四开口对应于在第一开口171对应的位置。第一焊盘151和第二焊盘152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62上,其中第一焊盘151通过第四开口电连接到第一半导体层,第二焊盘通过第五开口电连接到连接电极142。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中,首先采用分别公开薄膜结构作为第二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可以有效减少欧姆接触电极的吸光问题;采用密集的点状金属块,并在第二欧姆接触层、点状金属块及裸露出的半导体层序列的表面上覆盖绝缘反射层,在绝缘反射层上形成连接电极142,将点状金属块连接成面起到扩展作用的作用。其中,点状的金属块结构132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绝缘反射层反射面积,特别是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有效提升了反射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三开口均对位于点状金属块上方,该金属块同时可以作为蚀刻截止层,解决绝缘反射层的蚀刻问题,保证的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
图13显示了不同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曲线。其中圆点曲线对应的是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其中第二欧姆接触层采用厚度约11nm的ITO,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采用图11所示的阵列,第一绝缘层161采用DBR反射层结构;三角形曲线对应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NiAu合金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其中第二电极采用厚度约20nm的Ni和厚度约350nm的Au进行高温熔合,可以达到欧姆接触和电流扩展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在波长为260~300nm期间,其反射率可以达到约90%,远高于现有的采用NiAu电极的反射率。
图14显示了同一外延结构不同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结构在输入电流为350mA下的亮度散点图,其中圆点曲线表示为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在不同波长的亮度,x曲线表示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NiAu为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外延结构下和相同的输入电流下,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相对于现有的NiAu电极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其亮度大幅度的提升。
图15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公开的发光二极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结构中,金属中铝的反射效果最好,但是纯铝Al与ITO接触存在粘附性差以及接触电阻大等情况,因此业内在ITO与Al之间设置Cr作为粘附层,如此反射效果将变差。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与第二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Al作反射层143,在ITO与Al层之间设置透明粘附层163。
具体的,所述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110、制作在衬底上表面的半导体层序列120、欧姆接触层131\132、金属电流扩展层134、透明粘附层163、Al反射层143、焊盘电极151\152、绝缘层164。其中衬底及半导体层序列、第一欧姆接触电极、第二欧姆接触层、可以参照第一个实施例的进行设置,台面120A、密集型点状金属块阵列134等可以参照第二个实施例进行设置。
透明粘附层163覆盖在第二欧姆接触层134、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上及半导体层序列。在本实施例中,该透明粘附层163优选为绝缘性的材料,因此可以同时使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和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彼此绝缘。该透明粘附层163具有第一开口171和第三开口173,其中第一开口171裸露出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第二开口对应于第二金属电流扩展层134的金属块,具体的,每个金属块的上方均具有一第三开口173。透明粘附层163的材料可以包含氧化铝、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钛、或氟化镁。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样态中,该透明粘附层163采用二氧化硅,其厚度为100nm以下。Al金属反射层143形成在透明粘附层163上,并通过第三开口173电极连接到金属电流扩展层134,从而将所有的金属块连接成面,同时起到电流扩展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金属电流扩展层133上形成Al层(图中未示出),如此可以减少不同电极之间的高度差,有利于后续焊盘电极的设置。在本实施例,该Al金属反射层143厚度优选为80nm以上,例如可以为100~300nm,一方面可以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中,首先采用薄膜结构作为第二半导体层的欧姆接触,可以有效减少欧姆接触电极的吸光问题;采用密集的点状金属块,并在第二欧姆接触层、点状金属块的表面上覆盖透明粘附层,在该透明粘附层上形成Al金属反射层143,一方面将点状金属块连接成面起到扩展作用的作用,另一方面与透明粘附层形成全方位反射镜。点状的金属块结构132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Al反射层反射面积,特别是与有源层重叠的区域,有效提升了反射率,另一方面点状金属块与ITO可以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解决了Al与ITO之间接触电阻大的问题。
图16显示了不同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曲线。其中圆点曲线对应的是Al金属反射层的反射率,三角形曲线对应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CrAl合金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x曲线对应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NiAu合金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反射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在波长为260~300nm期间,其反射率大于80%,远高于现有的采用NiAu电极或者CrAl的反射率。
图17显示了同一外延结构不同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结构在输入电流为40mA下的亮度散点图,其中圆点曲线表示的是本实施例发光二极管在不同波长的亮度,x曲线表示的是现有的一种采用CrAl作为第二电极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外延结构下和相同的输入电流下,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相对于现有的CrAl电极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其亮度大幅度的提升。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采用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具体结构与技术效果不再赘述。该发光装置可以是用于UV产品或UVC产品的发光装置。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可以仅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而不必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或者背景技术中列出的全部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一个权利要求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不应当作为对于该权利要求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3)

1.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
半导体层序列,包含具备第一导电性的第一半导体层,具备与第一导电性不同的第二导电性的第二半导体层,及有源层,其介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并通过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生成光;
欧姆接触层,形成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厚度为30nm以下;
金属电流扩展层,形成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上,通过所述欧姆接触层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形成电性连接;
反射层,形成于所述电流扩展层上,并覆盖裸露出的第二半导体层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包含AlGaN层和GaN层,该GaN层的厚度为50n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具有一间距,该间距为2~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流扩展层为多层结构,自所述欧姆接触层起依次包含粘附层、导电层及蚀刻截止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对于所述有源层发射的光线具有70%以上的反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一系列金属块组成的阵列,裸露出部分所述欧姆接触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块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欧姆接触层上,其间距为10~1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一绝缘反射层,同时覆盖裸露出的金属电流扩展层、欧姆接触层及半导体层序列的侧表面,并在所述金属块对应的位置形成导电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包含高、低折射率层的材料层交替叠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二氧化铪、三氧化二铝、氟化镁、氮化硅、氧化钛。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电极,形成所述绝缘反射层之上,并通过所述通孔结构与所述金属块形阵列形成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透明粘附层,该透明粘附层覆盖所述金属电流扩展层及裸露出的欧姆接触层,所述反射层为金属反射层,形成于所述透明粘附层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粘附层的材料是二氧化硅、二氧化铪、三氧化二铝、氟化镁、氮化硅、氧化钛。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反射层对于所述有源层发射的光线具有75%以上的反射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层发射的中心波长为220~400nm,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为n型AlGaN半导体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层序列部分区域被移除所述第二半导体层、有源层,裸露出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台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型欧姆接触电极,其形成于所述台面上,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欧姆电极的材料选自Cr、Pt、Au、Ni、Ti、Al中的一种或多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其中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n型欧姆接触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形成于所述反射层之上,并与所述金属扩展电极形成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电极的材料选自Cr、Pt、Au、Ni、Ti、Al中的一种或多种。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层、第一焊盘电极和第二焊盘电极,所述第二绝缘层形成于第一、第二连接电极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其中第一开口裸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第二开口裸露出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焊盘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二焊盘电极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的厚度为250~900μm,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与所述衬底的边缘具有一间距,该间距大于等于2μm。
23.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紫外发光二极管。
CN202180005045.6A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Active CN114391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6270.1A CN117253954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35485 WO2023097683A1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6270.1A Division CN117253954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91185A true CN114391185A (zh) 2022-04-22
CN114391185B CN114391185B (zh) 2023-08-11

Family

ID=812000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5045.6A Active CN114391185B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202310856270.1A Pending CN117253954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6270.1A Pending CN117253954A (zh) 2021-12-03 2021-12-03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4391185B (zh)
WO (1) WO202309768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3666A (zh) * 2022-11-17 2023-03-07 马鞍山杰生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芯片
CN116825924A (zh) * 2023-08-24 2023-09-29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紫外led倒装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35375A1 (en) * 2022-06-01 2023-12-07 Creeled, Inc. Current spreading layer structures for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s
WO2023236418A1 (zh) * 2022-06-07 2023-12-14 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WO2024007108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41003U (zh) * 2015-11-11 2016-04-06 海迪科(南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导电dbr反射镜的led倒装芯片
CN107251240A (zh) * 2015-02-16 2017-10-13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光提取效率得到提高的发光元件
CN111446336A (zh) * 2020-04-01 2020-07-24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212342655U (zh) * 2020-04-01 2021-01-12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113571622A (zh) * 2021-07-22 2021-10-29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184332U (zh) * 2020-06-09 2021-05-11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倒装紫外发光二极管芯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1240A (zh) * 2015-02-16 2017-10-13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光提取效率得到提高的发光元件
CN205141003U (zh) * 2015-11-11 2016-04-06 海迪科(南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导电dbr反射镜的led倒装芯片
CN111446336A (zh) * 2020-04-01 2020-07-24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212342655U (zh) * 2020-04-01 2021-01-12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
CN113571622A (zh) * 2021-07-22 2021-10-29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5375A1 (en) * 2022-06-01 2023-12-07 Creeled, Inc. Current spreading layer structures for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s
WO2023236418A1 (zh) * 2022-06-07 2023-12-14 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发光二极管封装件
WO2024007108A1 (zh) * 2022-07-04 2024-01-11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5763666A (zh) * 2022-11-17 2023-03-07 马鞍山杰生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发光二极管芯片
CN116825924A (zh) * 2023-08-24 2023-09-29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紫外led倒装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6825924B (zh) * 2023-08-24 2023-12-19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深紫外led倒装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3954A (zh) 2023-12-19
CN114391185B (zh) 2023-08-11
WO2023097683A1 (zh)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6336B (zh) 发光二极管
CN114391185B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US11411142B2 (en) Flip chip type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TWI596801B (zh) 藉由使用反射層強化發光二極體的光擷取效率
TWI790984B (zh) 發光元件
CN108281523B (zh) 具有电流阻挡层的发光元件
KR20160003561A (ko) 발광 소자
JP2013529846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US20210280743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d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268466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KR101423722B1 (ko) 복수개의 발광셀들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6053381A (zh) 倒装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TWI750550B (zh) 發光元件
CN114824026A (zh) 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发光装置
CN114188454B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US10396248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iode
KR101597326B1 (ko) 복수개의 발광셀들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US20230246137A1 (en)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230402490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KR101457205B1 (ko) 서로 이격된 반도체층들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6565083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5799419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6565082A (zh) 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CN117878223A (zh) 一种高压倒装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发光装置
CN115332410A (zh) 发光二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1

Address after: Yuanqian village, Shijing Town, Nan'an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UANZHOU SAN'A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9 no.1721-1725, Lul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MEN SANAN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