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90583B - 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90583B CN114390583B CN202011140901.2A CN202011140901A CN114390583B CN 114390583 B CN114390583 B CN 114390583B CN 202011140901 A CN202011140901 A CN 202011140901A CN 114390583 B CN114390583 B CN 1143905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packets
- data packet
- node
- relay node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85 disappearance potential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由此,通过中继节点的适配层连通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避免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中继节点的切换导致数据传输时延,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采用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更高的频谱,5G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少,因此,为了便于提供5G通信服务,需要解决基站覆盖范围的技术。
相关技术中,通过引入中继的方式来解决基站覆盖范围的问题。比如,中继可以是具有中继功能的基站,通过整合接入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网络技术通过多个基站节点间的无线信号中继方式,从而达到扩大基站覆盖范围的目的,节点与节点间的链路可以称为回程链路。又例如,中继是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通过引入一个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实现网络和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继节点也是可以移动的,例如IAB技术中的IAB节点安装在汽车上或者火车上。当IAB节点从一个母节点切换到另一个母节点时,IAB节点使用的配置需要重新配置,由于在切换过程后,重新配置完成后才能正常传输业务,这样可能造成传输业务的时延或者中断。又比如,当中继节点为终端时,中继终端可以是一个手机或者可移动设备,其也会从一个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也会造成传输业务的时延或者中断。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解决中继节点移动时,导致业务数据传输中断或者时延的技术问题的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
可选地,所述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可选地,所述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检测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
可选地,所述同一个RLC信道,包括:
所述源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与所述目标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包括:
根据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
可选地,还包括: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
可选地,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可选地,所述触发条件包括:
当所述中继节点成功接入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释放与所述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所述源服务节点切换到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
可选地,通过所述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可选地,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可选地,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可选地,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
可选地,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
可选地,所述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可选地,所述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检测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
可选地,所述同一个RLC信道,包括:
所述源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与所述目标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包括:
根据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
可选地,还包括: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
可选地,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选地,所述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可选地,所述触发条件包括:
当所述中继节点成功接入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释放与所述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所述源服务节点切换到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
可选地,通过所述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可选地,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可选地,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可选地,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
可选地,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根据本公开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中继节点的适配层连通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避免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中继节点的切换导致数据传输时延,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IAB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IAB节点关系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IAB切换场景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IAB切换场景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中继UE切换场景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基于DAPS技术的小区切换通信流程图;
图7(a)是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的PDCP协议栈示意图;
图7(b)是根据本申请第八实施例的IAB节点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7(c)是根据本申请第九实施例的中继UE节点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第十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第十一实施例的RLC通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第十二实施例的1个适配层时中继节点切换场景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第十三实施例的多个适配层时中继节点切换场景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第十四实施例的中继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第十五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多种系统,尤其是5G系统。例如适用的系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系统、通用移动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等。这多种系统中均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系统中还可以包括核心网部分,例如演进的分组系统(EvlovedPacket System,EPS)、5G系统(5GS)等。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等。在不同的系统中,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也不相同,例如在5G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Core Network,CN)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ed 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设备(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装置(user device),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当引入中继节点后,无论是以IAB网络技术引入基站作为中继节点,还是引入用户终端作为中继节点,都会发生数据传输时延或者是中断。
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这种数据传输时延或者是中断,下面分别以IAB网络技术引入基站作为中继节点场景和以用户终端为中继节点的场景进行说明。
首先,以IAB网络技术引入基站作为中继节点来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IAB网络拓扑图1如下,IAB网络部署中,由IAB donor(IAB宿主节点或者中央控制节点),IAB节点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组成。IAB donor用于连接核心网,把IAB node和UE的信息回传给核心网,并将核心网的信息传输给IAB node和UE。IAB donor还负责管理整个IAB网络中的IAB node。IAB网络技术通过多个基站节点间的无线信号中继方式,从而达到扩大基站覆盖范围的目的,节点与节点间的链路可以称为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是未来5G解决基站覆盖范围问题的一种网络组网模式。
IAB node通过无线链路(Uu接口),负责将UE的信息中继传输给IAB donor,并将IAB donor的信息中继传输给UE。IAB node之间,以及IAB node和IAB donor之间通过无线链路连接,即Uu接口。
IAB node的中继功能通过IAB节点中的适应性回传协议层(Backhaul AdaptationProtocol layer,BAP layer)实现。
在现有的IAB网络拓扑中,一个IAB节点由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一部分为IABMT(IAB Mobile Termination,IAB移动终端)对上连接基站或者IAB节点中的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部分,该基站或者IAB节点称为其的母节点;另一部分为IAB DU(IAB Distributed Unit,IAB分布式单元)对下连接UE或者IAB节点的MT部分,其中,MT部分可以理解为服务于UE部分的功能部分,该UE或者IAB MT节点称为其的子节点。
如图1所示,IAB node 1为IAB node 2的母节点,IAB node 3为IAB node2的子节点,IAB node 3为IAB node1的子孙节点。
IAB节点切换分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无切换和有切换两场场景,
在CU没有发生切换时,如图3所示,在该场景下,目标IAB node从源母节点切换到目标母节点,但是所连接的donor CU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donor CU下面不同的donor DU。因此,该切换为intra-CU切换,即donor CU没有切换。需要注意的是,目标IABnode发生切换后,其子节点(参照图3)以及子节点下面的UE都发生了切换(从一个donor DU切换到另一个donor DU)。
在CU没有发生切换时,如图4所示,在该场景下,目标IAB node从源母节点切换到目标母节点,所连接的donor CU发生了变化,即从源donor CU切换到了目标donor CU。因此,该切换为inter-CU切换,即donor CU发生了切换。需要注意的是,目标IAB node发生切换后,其子节点(图中未画出)以及子节点下面的UE都发生了切换(从一个donor CU切换到另一个donor CU)。
其次,以中继终端作为中继节点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作为中继节点,参照图5,对于终端(UE-to-Network Relay),中继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使用Uu接口,和被中继UE(专利中简称远端UE)之间的接口使用PC5接口(也称之为直接通信接口,协议上描述为Sidelink)。中继和网络之间的链路对远端UE而言可以称为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
基于上述两种中继节点的实现方式,显而易见的是,当中继节点切换时,由于中继节点与上游通信的节点或者是下游通信节点的通信断开,必然会导致数据中断或者时延。
在现有技术中,在没有中继节点参与的普通UE通信场景中,采用双激活协议栈(Dual Active Protocol Stack,DAPS)在UE进行小区切换时,减少切换时延。在UE的切换过程中,UE和目标小区建立连接,同时维持和源小区的连接,下行数据通过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分别发送给UE,可以发送相同的数据包,或者不同的数据包。之后在释放源小区的连接,从而达到零中断切换的目的。具体说明如图6所示。
然而,若是想要避免中继节点切换时的时延或者是中断,并不能直接将DAPS技术应用在中继节点的切换场景,这是由于DAPS技术的协议栈如图7(a)所示,UE采用双PDCP协议栈,分别对应源小区和目标小区。2个PDCP实体在同一个buffer中,进行重复包检测和包重排序功能,因此下行数据包是通过2个小区分别下发的,可能会发送相同的数据包,也可能到达的时间不同会乱序。而在基于IAB的中继节点场景下,IAB节点的协议栈如图7(b)所示,由物理层PHY,MAC层,RLC层,以及BAP(Backhaul Adaptation Protocol,回传链路适配协议)层组成。在基于中继UE的场景下,中继UE节点的协议栈如图7(c)所示。由物理层PHY,MAC层,RLC层,以及adaption layer适配层组成。
容易理解的是,上述NR Uu中DAPS技术,只适用于UE,并不适用于中继节点。因为不论是IAB节点还是relay UE,都没有DAPS技术要求的PDCP协议层中继节点的协议层一般是在RLC层之上有一个适配层(Adaption Layer,AL),该适配层用于实现中继路由转发功能,但不支持数据包重复检测,重排序等功能。因此,本申请针对中继节点的零中断切换技术的协议栈重新设计。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本申请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1: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中继节点的适配层来实现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的数据包的接收,由此,即使在中继节点切换时,也因为拥有了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相当DAPS技术中的既和源小区维持通信,又和目标小区维持通信,从而,实现对数据包的获取,避免数据包发生中断或者是时延。
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适配层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适配层为多个时,可以选择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选择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其中,第一适配层和第二适配层可以是在多个适配层中任意选择的不同的适配层,还可以是在多个适配层中的空闲的适配层中选择的不同的适配层。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中继节点无论是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是,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中继节点的适配层实现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接收,即使在中继节点发生切换时,也由于获取到了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避免数据中断和传输时延,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中继节点的适配层接收到的数据包具有重复,导致内存资源的浪费,因此,本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通过对数据包的序号的设置来发现重复数据包的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其中,数据包的序号可以在数据包的包头中,数据包的序号可以为任意表示数据包唯一性的信息,比如可以为数字,序号范围为0~2N-1。当序号为2N-1时,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号为0,即数据包的序号可以是循环编号的,又比如,可以为字母,按照A-Z顺序循环编号等。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数据包的序号的编写混乱,影响数据包重复检测的准确性,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包的序号的确定。
示例一:
在本示例中,数据包的序号为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示例中,针对不同适配层上传输的数据包分别编号,即数据包的序号是根据适配层排序的;在同一个适配层上发送的数据包,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为了保证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由源服务节点对数据包统一编写数据包的序号后,经过对应的适配层发送给目标服务节点。其中,目标服务节点的适配层和源服务节点的适配层具有对应关系,源服务节点对该适配层的数据包进行数据包的序号的编写。
示例二:
在本示例中,数据包的序号为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Link Control,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示例中,针对不同RLC channel上传输的数据包分别编号,即数据包的序号是根据RLC channel排序的;若RLC channel重新建立后,则重置该RLC channel上传输的数据包的编号,重置为0。在同一个RLC channel上发送的数据包,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为了保证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由源服务节点对数据包统一编写数据包的序号后,经过对应的RLC信道发送给目标服务节点。
其中,RLC信道可以为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之间的任意RLC层组合方式,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根据源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与目标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也可以为RLC层)之间的对应关系构成一个RLC信道,如图9所示(图中以线条格式的相同,表示为同一个RLC通道),针对源服务节点A的RLC层1-RLC层3,以及目标服务节点B的RLC层1-RLC层3而言,构建A的1与B的2为一个RLC信道,该信道下采用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生成规则生成数据包的序号,在该RLC信道下生成的相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对应的必然是相同的数据包,构建A的2与B的3为一个RLC信道,该信道下采用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生成规则生成数据包的序号,在该RLC信道下生成的相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对应的必然是相同的数据包,构建A的3与B的1为一个RLC信道等。
示例三:
在本示例中,数据包的序号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其中,目的地址可以理解为中继节点的地址或者终端的地址,在本示例中,针对不同的适配层目的地址的数据包分别编号,即数据包的序号是根据适配层目的地址排序的;不同的适配层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编号从0开始维护。其中,可以在适配层数据包的包头中,携带该数据包要传输到的目的地址。为了保证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由源服务节点根据目的地址对数据包统一编写数据包的序号后,发送给目标服务节点。
在本示例中,当发送给同一个目标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出现重复,则必然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
示例四:
在本示例中,数据包的序号包括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其中,路径标识可以为路径ID等,在本示例中,不同的适配层路径上传输的数据包分别编号,即数据包的序号是根据适配层路径排序的,其中,适配层路径可以包括源服务节点到中继节点的路径,还可以包括目标服务节点到中继节点的路径等;不同的适配层路径上传输的数据包的编号从0开始维护。其中,适配层数据包的包头中,携带该数据包传输的路径ID。为了保证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由源服务节点根据适配层路径对数据包统一编写数据包的序号后,发送给目标服务节点。
在本示例中,若是在同一个适配路径的数据包的序号出现重复,则必然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
示例四:
在本示例中,数据包的序号为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在本示例中,不同的适配层路由上传输的数据包分别编号,即数据包的序号是根据适配层路由排序的;不同的适配层路由上传输的数据包的编号从0开始维护。其中,适配层数据包的包头中,携带该数据包传输的路由ID。该路由是指上述目的地址和路径标识。为了保证不同的数据包必然会存在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由源服务节点根据路由标识对数据包统一编写数据包的序号后,发送给目标服务节点。
在本示例中,若是在同一个路由上传的数据包的序号中,发现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的数据包,则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对应的数据包必然重复。
基于以上分析,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比如,检测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由于在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是按照统一的规则编号的,比如是顺序编号的,因此出现了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比如出现了2个数据包的序号“3”则认为数据包的序号“3”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必然对应于同样的数据包,则丢弃其中一个重复的数据包。
比如,检测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由于在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是按照统一的规则编号的,比如是顺序编号的,因此出现了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比如出现了2个数据包的序号“3”则认为数据包的序号“3”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必然对应于同样的数据包,则丢弃其中一个重复的数据包。
比如,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由于向同一个目的地址发送的数据包是按照统一的规则编号的,比如是顺序编号的,因此出现了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比如出现了2个数据包的序号“3”则认为数据包的序号“3”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必然对应于同样的数据包,则丢弃其中一个重复的数据包。
比如,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由于经过同一个路径标识对应的路径发送的数据包是按照统一的规则编号的,比如是顺序编号的,因此出现了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比如出现了2个数据包的序号“3”则认为数据包的序号“3”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必然对应于同样的数据包,则丢弃其中一个重复的数据包。
又比如,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由于通过同一个路有标识对应的路由发送的数据包是按照统一的规则编号的,比如是顺序编号的,因此出现了同一个数据包的序号,比如出现了2个数据包的序号“3”则认为数据包的序号“3”对应于同一个数据包,重复的数据包的序号必然对应于同样的数据包,则丢弃其中一个重复的数据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适配层为一个时,该适配层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源小区和目标小区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复数据包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而言,如图10所示,中继节点切换过程中,具有1个适配层,该适配层接收来自源小区和目标小区的适配层数据包,比如,从两个RLC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两个RLC通道可分别对应源小区和目标小区。源小区发送适配层数据包给中继节点,源小区将部分适配层数据包转发给目标小区,由目标小区将该部分数据包发送给中继节点;该部分适配层数据包和源小区发送的适配层数据包可能是相同或不同的,也即具有相同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适配层为多个时,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可以在同一个缓存中,从而,根据接收到的来自源小区和目标小区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复数据包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而言,如图11所示,中继节点接收来自于源小区发送的数据包以及来自于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中继节点的适配层接收来自源小区和目标小区的适配层数据包,比如,从两个RLC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包,两个RLC通道可分别对应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参照图11,中继节点在切换过程中,具有2个适配层,第一适配层接收来自源小区的适配层数据包,第二适配层接收来自目标小区的适配层数据包,源小区发送适配层数据包给中继节点,源小区将部分适配层数据包转发给目标小区,由目标小区将该部分数据包发送给中继节点;该部分适配层数据包和源小区发送的适配层数据包可能是相同或不同的,也即具有相同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不同的数据包的序号,中继节点第一适配层和第二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buffer)中,根据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进一步的,在确定重复的数据包,可以仅仅针对重复的数据包保留一个即可。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对数据包的序号的编写,可以实现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之间的相同数据包的检测,从而,便于删除多余的重复数据包,降低了对内存的占用。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送的数据包的时效性可能与发送顺序也有关联,先发送的数据包如能够先处理则会降低数据包的时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还可以对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即根据数据包的序号的生成规则进行数据包排序,比如,当数据包是按照1-100的顺序生成的,则直接根据数据包的序号排序等
与以上实施例提到的场景相同,当适配层为多个时,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根据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当适配层为一个时,中继节点的适配层根据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
且在对数据序列号进行排序时,需要针对相同的数据序列号生成规则的数据号序列排序,不同序列号生成规则若是进行排序,则无法进行排序,因此,与上述数据序列号生成方式一致,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可以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可以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可以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或者,也可以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
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包传输时效性,还可以根据场景需要配置重排序功能,如果不配置,则不启用该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关闭指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重排序关闭指令,其中,接口协议可以包括由DU到CU的接口F1。
当然,重排序功能可以通过源小区激活、目标小区激活,donor CU激活(针对intra-CU切换)、源donor CU激活(针对inter-CU切换)、或者目标donor CU激活(针对inter-CU切换)。其中,重排序功能的激活可以和数据包的序号的生成粒度一致,即在本实施例中,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
同样的,其中,重排序功能的关闭可以和数据包的序号的生成粒度一致,即在本实施例中,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根据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保证中继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生成顺序进行数据传输等,进一步保证了数据包处理的时效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在目标服务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包后,若是中继节点没有接收到数据包,则也不会重新发送等,或者,目标服务节点会一直重复发送数据包,导致信道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保证数据包的发送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的反馈方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状态报告包括: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可以理解,状态报告可用来指示目标小区,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号,该序号可以是连续的,或者不连续的多个数据包的序号。用于减少目标小区重复发送数据包,节省信道资源。
其中,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可以和数据序列号的生成规则对应,比如,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状态报告包括: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同样的,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等。其中,目标服务节点可以根据状态报告向中继节点重新发送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对应的数据包。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触发条件包括:当中继节点成功接入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当中继节点释放与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当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源服务节点切换到目标服务节点后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同样的,状态报告的发送功能也是可配置的,如果不配置,则不启用该功能。比如,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其中,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可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其中,接口协议可以包括由DU到CU的接口F1。
其中,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包括: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包括: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中继节点,如图12所示,该中继节点包括:收发机1200、处理器1210、存储器1220。
其中,存储器12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1200,用于在处理器1210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1210,用于读取存储器1220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收发机1200,用于在处理器121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21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20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这些传输介质包括无线信道、有线信道、光缆等传输介质。处理器121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220可以存储处理器121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为中继终端;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中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图1至图8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其中,数据包的序号可以在数据包的包头中。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同一个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同一个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中继节点检测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检测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同一个RLC信道,包括:
源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与目标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检测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检测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中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图9至图11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所有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中继节点根据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根据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包括:
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根据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包括:
根据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关闭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重排序关闭指令,其中,接口协议可以包括从DU到CU的接口F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重排序激活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重排序关闭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中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对应部分的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中继节点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状态报告包括: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中继节点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状态报告包括: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触发条件包括:
当中继节点成功接入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
当中继节点释放与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
当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源服务节点切换到目标服务节点后。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其中,接口协议可以包括由DU到CU的接口F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中继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实现的对应部分的方法步骤,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对本实施例中与方法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及有益效果进行具体赘述。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图1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接收模块130,其中,接收模块130用于通过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申请构思的,由于方法和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和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
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处理器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例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例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FLASH)、固态硬盘(SSD))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处理器可执行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处理器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处理器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处理器可执行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节点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检测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或者,
检测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是否重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个RLC信道,包括:
所述源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与所述目标服务节点的RLC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对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包括:
根据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所述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所述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或者,
根据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对数据包进行重排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重排序关闭指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和/或,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激活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激活指令。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关闭指令包括:
对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或,
对所述数据包包头中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关闭指令。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已经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括:
当所述中继节点成功接入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释放与所述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所述源服务节点切换到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
21.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包括:
对成功接收的同一个适配层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同一个RLC信道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径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或者,
对成功接收的,或,未成功接收的,具有相同路由标识的数据包的序号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26.一种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收发机,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收发机,用于在所述处理器的控制下收发数据;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包括: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还包括: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第一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适配层接收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节点为IAB节点,或中继终端。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接收源母节点和目标母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或者,
接收源小区和目标小区发送的数据包。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数据包的序号进行重排序,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的多个适配层在同一个缓存中进行数据包重排序。
33.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已经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其中,所述状态报告包括:所述中继节点还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序号。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条件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括:
当所述中继节点成功接入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释放与所述源服务节点的连接后;或者,
当所述中继节点的上行数据链路从所述源服务节点切换到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后。
37.根据权利要求33或者34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中继节点适配层控制指令向所述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状态报告。
38.根据权利要求33或者34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
接收所述源服务节点或者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
通过接口协议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配置所述状态报告激活指令,和/或,所述状态报告关闭指令。
4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中继节点的一个或者多个适配层接收源服务节点和目标服务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所述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包括: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适配层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承载数据包传输的RLC信道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径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或者,
与数据包的路由标识对应的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中继节点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序号判断是否具有重复数据包,如果具有重复数据包进行去重处理。
41.一种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133836 | 2020-10-21 | ||
CN2020111338360 | 2020-10-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90583A CN114390583A (zh) | 2022-04-22 |
CN114390583B true CN114390583B (zh) | 2024-03-29 |
Family
ID=81194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140901.2A Active CN114390583B (zh) | 2020-10-21 | 2020-10-22 | 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90583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20238A (zh) * | 2017-05-05 | 2020-01-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实施群组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72656A1 (en) * | 2019-02-22 | 2020-08-27 | App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tion of handover interrup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147122B2 (en) * | 2017-03-22 | 2021-10-12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Data forwarding support |
US10785699B2 (en) * | 2018-03-28 | 2020-09-22 | Apple Inc. | Next generation node-B (GNB)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relay in new radio (NR) networks |
-
2020
- 2020-10-22 CN CN202011140901.2A patent/CN1143905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20238A (zh) * | 2017-05-05 | 2020-01-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实施群组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WO2020172656A1 (en) * | 2019-02-22 | 2020-08-27 | App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tion of handover interruption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Considerations on adaptation layer in IAB;ZTE;3GPP TSG-RAN WG3 NR AdHoc 1807 R3-183685;全文 * |
ZTE.Considerations on adaptation layer in IAB.3GPP TSG-RAN WG3 NR AdHoc 1807 R3-183685.2018,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90583A (zh) | 2022-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93459B2 (en) | Wireless base station, first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second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apparatus | |
US11490274B2 (en) | Method for managing fronthaul network, apparatus,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data set | |
EP4195768A1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iab node group switching, and network device | |
US12047265B2 (en) | Selective packet duplication or alternative packet transmission based on survival time | |
EP4221324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
WO2022237812A1 (zh) | 条件重配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4071805A (zh) | 业务处理方法、信息指示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 |
CN114390583B (zh) | 中继节点及其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3810963A (zh) |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 |
CN114567911B (zh) | 一种切片映射方法、第一网元、第二网元及存储介质 | |
CN115004658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4390560B (zh) | 切换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14390620A (zh) | 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中继节点及网络设备 | |
US20200029381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radio bearer mode | |
WO2023010374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 |
CN114765591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5119270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WO2023236049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donor migration and apparatus | |
US20220329355A1 (en) | Controlling uplink duplication in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 | |
WO2024066666A1 (zh) | 数据传输优先级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4071608A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7412324A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8158659A (zh) | 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7998479A (zh) | 底层触发移动性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17835359A (zh) | 路径选择方法、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