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2054A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82054A CN114382054A CN202210221131.7A CN202210221131A CN114382054A CN 114382054 A CN114382054 A CN 114382054A CN 202210221131 A CN202210221131 A CN 202210221131A CN 114382054 A CN114382054 A CN 1143820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storage
- water
- storage bag
- slope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5/00—Watering gardens, fiel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3/00—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 E03B3/02—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obtaining or collecting drinking water or tap water from rain-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1—Dedicated additional structures, interposed or parallel to the sewer system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包括装配于基坑内的弹性蓄水囊,弹性蓄水囊具有上端开口的蓄水腔,于蓄水腔的周壁与弹性蓄水囊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充气腔,于弹性蓄水囊的周壁上布设有多个漏水孔,各漏水孔经充气腔将蓄水腔与基坑连通,于弹性蓄水囊上盖设有一固定盖,固定盖的上端面具有连通蓄水腔和外界的集水通道;本发明的护坡系统为基于多个弹性蓄水囊和补水系统所构成的,本发明的方法解决护坡植被的补水、供水及后期的养护问题;本发明提高了坡面上植被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其存活率及生命力,使得护坡在植被的保护下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保障了护坡的生态环保。本发明适用于水利工程中护坡生态环保的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中护坡保护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利工程领域中,河道、水库等护坡在恶劣环境中(譬如暴雨、洪水等),经常会出现植被无法存活的现象,而且护坡上的土料、石料会大量的冲刷至河道、水库内;并且在遇到长期干旱的环境中,护坡不具备较好的蓄水能力,致使植被无法熬过干旱期,而且干旱期河道和水库的水源也无法充分满足浇灌的需求,及无法由河道或者水库进行人工的大量取水,而且如果大量取水的话,极易造成河道和水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其内的水生动植物死亡。为了避免植被由于干旱等因素而死亡,需要进行人工定期浇灌,为了满足护坡上植被的需求,一般浇灌的时长和浇灌量均较大,这样浇灌的水一部分会沿着护坡流入河道或者水库中,造成浪费;为了避免水源的浪费,一般采用1-2天的间隔进行一次浇灌,需要使用运水车进行水源的运输,而且浇灌人员的浇灌作业较为频繁,大幅度的增加了物力和人力,并增大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用以提高坡面上植被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命力,使得护坡在植被的保护下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保障护坡的生态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于坡面上预挖的基坑内的充气式的弹性蓄水囊,所述弹性蓄水囊具有上端开口的蓄水腔,于所述蓄水腔的周壁与弹性蓄水囊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充气腔,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周壁上布设有多个漏水孔,各所述漏水孔经充气腔将蓄水腔与基坑连通,且漏水孔与充气腔相互隔断,于所述弹性蓄水囊上盖设有一固定盖,所述固定盖的上端面具有连通蓄水腔和外界的集水通道。
进一步的,位于输送弹性蓄水囊上的漏水孔的孔径大小沿竖直方向向下递减。
进一步的,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上端构造有连接沿,于所述连接沿上设置有与充气腔连通的充气孔,于所述固定盖上且与充气孔相对应的位置处构造有充气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上部的轴线与坡面垂直,且所述固定盖与坡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弹性蓄水囊的中部及下部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基坑的形状与充足气体的弹性蓄水囊的形状相适配,于所述蓄水腔的下部形成有腐植培养腔。
进一步的,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中部或者下部具有中部限位部或者下部限位部,中部限位部或者下部限位部的径向长度大于弹性蓄水囊上部的径向长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包括预挖于坡面上的多个基坑,于各所述基坑内分别装配有弹性蓄水囊,各基坑端面封盖有固定盖,补水系统分别与各个固定盖连接,且补水系统经固定盖与蓄水腔连通。
进一步的,于所述坡面上铺设有一层植生层,所述植生层位于各基坑处预留有操作口,于所述操作口上覆盖有一层滤层,所述滤层盖设于固定盖的集水通道上,于植生层上铺设有一层固定网,且所述固定网位于各基坑处形成有伸入基坑并与基坑上部内壁适配的固定部。
进一步的,所述植生层包括铺设于坡面上的多个植生袋,或者植生层包括由坡面的法线方向向外依次铺设的植生土、砂土层及碎石层。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系统包括多根并排设置并分别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弹性蓄水囊连通的补水管,各补水管包括与固定盖连接的注水部,和与坡面接触或下部埋于坡面下上部裸露于坡面上的导通阻挡部,相邻的补水管经多根间隔设置的斜管连通,且各所述斜管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通阻挡部连通,斜管的下部与坡面接触,或斜管的下部埋于坡面以下其上部裸露于坡面上;且补水管和斜管上开设有喷淋孔。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坡面上进行基坑的开挖,先进行竖向旋挖,使得坡面上形成竖向的坑道,再将固定笼设置在坑道内,以支撑坑道,之后对坑道的上端进行斜口处理,使得斜口的轴线于坡面垂直;
S2、对斜口处浇筑混凝土形成基坑固定沿,在浇筑的同时预埋多根锚固螺栓,为后续的弹性蓄水囊和固定盖的固定做准备;
S3、将植生层铺设在坡面上,并且确保基坑的基坑固定沿裸露而出,再将固定网铺设在植生层的上表面上,固定网位于基坑处伸入基坑上部;
S4、将各个弹性蓄水囊装配在相对应的基坑内,弹性蓄水囊内可填充有一部分秸秆及腐生菌等,再将固定盖盖设在基坑上端口处,固定盖的边沿与基坑固定沿装配,并通过螺母与锚固螺栓的连接而固定;
S5、安装补水系统,将补水系统的各个管路连通弹性蓄水囊,在安装管路的过程将管路与坡面接触,并通过卡箍和长杆螺丝将管路固定在坡面上,且管路压迫在固定网上;
S6、采用水泵通过补水系统对各个弹性蓄水囊进行注水,实现对坡面的浇灌;
S7、浇灌到预定时长后,对各个弹性蓄水囊进行充气,充气后的弹性蓄水囊上的漏水孔处于关闭的状态,充气完成后,确保弹性蓄水囊内的水位达到高位,停止补水;
S8、确保弹性蓄水囊处于轻微漏气的状态;
S9、间隔10-20天,进行补水、补气,重复2-3次;
S10、待植被生长出预定高度后,可停止补水作业,同时根据当季的气温及干燥情况拆除补水系统,且降雨时,雨水通过集水通道被收集;
S11、预定时间间隔,对弹性蓄水囊进行放气,工作人员将弹性蓄水囊取出,之后再将其内的腐植和淤泥清除,这部分腐植和淤泥均匀地洒于坡面上;然后将新的秸秆和腐生菌填充于弹性蓄水囊内,最后将弹性蓄水囊装入基坑内充气即可。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发明的弹性蓄水囊装配在护坡上的坡面基坑内,通过对弹性蓄水囊进行充气,实现弹性蓄水囊胀紧在基坑内,而且由于充气腔压力的逐渐提高,使得充气腔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各个漏水孔关闭,一般情况下漏水孔的两端的形变量较大,使得漏水孔的两端中至少一端封闭;停止充气,并对蓄水腔进行补水(一般情况下,在护坡植被被种植的前期需要对蓄水腔补水),蓄水腔也可以通过降水的坡面径流通过固定盖上的集水通道进行集水;本发明充气腔的气体被设置成逐渐缓慢释放的状态,这样在预定的时间内,逐渐放气,而且随着充气腔内压力的降低,弹性蓄水囊的形变逐渐减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漏水孔逐渐的打开,蓄水腔内的水会通过漏水孔逐渐渗入基坑内,进而确保护坡上植被的生长需求,而且前期漏水孔被动打开的孔隙减小,适合前期的少量补水,随着气体由充气腔内逐渐排出,漏水孔的孔隙逐渐增大,使得后期的补水更加充分;本发明所述的护坡系统主要是基于上述的弹性蓄水囊来实现的,具体的,是在护坡的坡面上布满基坑,之后将弹性蓄水囊一一装配在基坑内,再将补水系统与这些弹性蓄水囊连通,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前期或特别干旱的环境下,进行主动补水,中后期实现被动补水,即通过弹性蓄水囊内所储存的水来实现补水,而且在降雨时,可形成一个集水系统,将大量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而避免雨水的浪费;同时工作人员可根据护坡的含湿量,适当的调整弹性蓄水囊的放气速率,或者停止其放气;在干旱的环境下,可将固定盖上的集水通道封闭,避免水分大幅度地由蓄水腔挥发;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一方面能够实现蓄水和补水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了将秸秆等生物质进行发酵,这样可使这部分秸秆及淤泥含有较高的营业物质回馈给护坡植被;综上可知,本发明提高了坡面上植被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其存活率及生命力,使得护坡在植被的保护下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保障了护坡的生态环保。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弹性蓄水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弹性蓄水囊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盖和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弹性蓄水囊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弹性蓄水囊另一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坡面开挖基坑的结构布置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植生层铺设于坡面上的基坑处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植生层铺设于坡面上的基坑处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网位于基坑处的被剪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网位于基坑处构造有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弹性蓄水囊与补水系统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弹性蓄水囊与另一种补水系统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标注部件:100-护坡,101-坡面,102-基坑,1021-直坑部,1022-斜口部,103-基坑固定沿,104-锚固螺栓,105-植生层,1051-植生土,1052-砂土层,1053-碎石层,106-植生袋,107-固定网,1071-十字剪切口,1072-固定套,200-补水管,201-注水部,202-导通阻挡部,203-斜管,204-进水接头,300-蓄水单元,301-弹性蓄水囊,302-蓄水腔,303-腐植培养腔,304-充气腔,305-漏水孔,306-连接沿,307-充气孔,308-下部限位部,309-中部限位部,310-固定盖,311-集水通道,312-补水接头,313-充气接头,314-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弹性蓄水囊301和固定盖310,该弹性蓄水囊301为充气式的结构,该弹性蓄水囊301被施工人员或作业人员装配在基坑102内,基坑102是施工人员预先开挖在护坡100的坡面101上的,其中,弹性蓄水囊301具有上端开口的蓄水腔302,在该蓄水腔302的周壁与弹性蓄水囊30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充气腔304,在弹性蓄水囊301的周壁上布设有多个漏水孔305,这些漏水孔305经充气腔304将蓄水腔302与基坑102连通,而且每个漏水孔305分别与充气腔304相互隔断。本发明的固定盖310封盖在弹性蓄水囊301的上端,该固定盖310的上端面具有连通蓄水腔302和外界的集水通道31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势在于:本发明的弹性蓄水囊301装配在护坡100上的坡面101基坑102内,通过对弹性蓄水囊301进行充气,实现弹性蓄水囊301胀紧在基坑102内,而且由于充气腔304压力的逐渐提高,使得充气腔304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各个漏水孔305关闭,一般情况下漏水孔305的两端的形变量较大,使得漏水孔305的两端中至少一端封闭;停止充气,并对蓄水腔302进行补水(一般情况下,在护坡100植被被种植的前期需要对蓄水腔302补水),蓄水腔302也可以通过降水的坡面101径流通过固定盖310上的集水通道311进行集水;本发明充气腔304的气体被设置成逐渐缓慢释放的状态,这样在预定的时间内,逐渐放气,而且随着充气腔304内压力的降低,弹性蓄水囊301的形变逐渐减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漏水孔305逐渐的打开,蓄水腔302内的水会通过漏水孔305逐渐渗入基坑102内,进而确保护坡100上植被的生长需求,而且前期漏水孔305被动打开的孔隙减小,适合前期的少量补水,随着气体由充气腔304内逐渐排出,漏水孔305的孔隙逐渐增大,使得后期的补水更加充分。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2、图4-5所示,位于输送弹性蓄水囊301上的漏水孔305的孔径大小沿竖直方向向下递减。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优势在于:随着充气腔304内的气压逐渐降低,位于弹性蓄水囊301上部的漏水孔305先打开,而位于下部的漏水孔305还处于关闭的状态,这样,使得蓄水腔302上部的水逐渐渗透入护坡100内,直至水位降低至未打开的漏水孔305处,避免造成蓄水腔302内的所蓄的水源造成浪费的情况发生;之后,随着气压的持续降低,蓄水腔302内的水位逐渐降低,进而维持了护坡100上植被所需水源的持续提供;也有利于填充在蓄水腔302内的秸秆等物质的发酵。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弹性蓄水囊301的上端构造有连接沿306,在该连接沿306上设置有与充气腔304连通的充气孔307,在上述的固定盖310上且与充气孔307相对应的位置处构造有充气接头313,其中,充气接头313上安装有控制阀,其启闭便于对充气腔304进行充放气操作,而且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阀的微开程度的不同,控制充气腔304出气的流量,进而确保蓄水腔302内的水能够维持到预定的期限内。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7-8所示,基坑102采用先进行竖向旋挖,使得坡面101上形成竖向的坑道,再将固定笼设置在坑道内,以支撑坑道,之后对坑道的上端进行斜口处理,使得斜口的轴线于坡面101垂直,这样使得基坑102形成直坑部1021和斜口部1022,直坑部1021的作用是便于弹性蓄水囊301内的沿弹性蓄水囊301中下部的轴线(竖直方向)向下下降;斜口部1022的作用是一方面确保固定盖310安装后与坡面101处于同一平面或微低于坡面101,即保障坡面101的平整,而且固定盖310微低于坡面101时,便于降水的收集,另一方面是避免装配在其内的弹性蓄水囊301在充气状态在脱离基坑102的问题出现。其中,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弹性蓄水囊301的上部的轴线与坡面101垂直,弹性蓄水囊301的中部及下部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上述的基坑102的形状与充足气体的弹性蓄水囊301的形状相适配,在蓄水腔302的下部形成有腐植培养腔303;本实施例的弹性蓄水囊301的下部偏下方的位置处,漏水孔305一般开设在弹性蓄水囊301的下部1/3-1/4处往上的位置,下部为不与基坑102连通的设置,这样有利于秸秆等的腐烂发酵,及降雨冲刷的有机质的收集。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为了提高弹性蓄水囊301与基坑102的连接强度,避免弹性蓄水囊301的中下部发生窜动的问题,如图4-5所示,在弹性蓄水囊301的中部或者下部具有中部限位部309或者下部限位部308,其中,中部限位部309或者下部限位部308的径向长度大于弹性蓄水囊301上部的径向长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如图6、图11-12所示,该护坡系统包括预先开挖在坡面101上的多个基坑102,在每个基坑102内分别装配有弹性蓄水囊301,每个基坑102的上端面通过固定盖310来封盖,基坑102、弹性蓄水囊301及固定盖310的结合形成蓄水单元300。补水系统分别与每个固定盖310连接,并且该补水系统通过固定盖310与蓄水腔302连通。本发明所述的护坡系统的优势在于:实现前期或特别干旱的环境下,进行主动补水,中后期实现被动补水,即通过弹性蓄水囊301内所储存的水来实现补水,而且在降雨时,可形成一个集水系统,将大量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而避免雨水的浪费;同时工作人员可根据护坡100的含湿量,适当的调整弹性蓄水囊301的放气速率,或者停止其放气;在干旱的环境下,可将固定盖310上的集水通道311封闭,避免水分大幅度地由蓄水腔302挥发。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为了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如图7-8所示,在坡面101上铺设有一层植生层105,其中,植生层105位于每个基坑102处预留有操作口,在操作口上覆盖有一层滤层314,该滤层314盖设在固定盖310的集水通道311上,用于便于集水的同时避免大体积的杂物进入蓄水腔302内。本实施例在植生层105上铺设有一层固定网107,固定网107一般为非金属材料通过编织的方式所制成的,而且固定网107位于每个基坑102处形成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伸入基坑102并与基坑102上部内壁适配,这样实现了固定网107的固定,本实施例固定网107用于固定植生层105,以避免过渡流失的情况发生。其中,固定部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如图9所示,在固定网107位于基坑102处通过剪刀进行剪裁,即将该位置的固定网107剪裁成十字剪切口1071,在人为的将固定网107的剪裁角伸入基坑102,并与基坑102的内壁接触,这部分弯折进基坑102的固定网107部分构成了固定部;第二种,如图10所示,在固定网107位于基坑102的位置处切圆,并且在切圆后的孔洞处通过绑扎等方式固定有固定套1072,该固定套1072适配于基坑102的上部。本实施例通过安装弹性蓄水囊301和固定盖310,实现了固定网107的局部固定,这样,由于固定网107被每一个蓄水单元300所固定,避免了固定网107发生脱落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植生层105包括多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列举了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如图7所示,植生层105包括由坡面101的法线方向向外依次铺设的植生土1051、砂土层1052及碎石层1053,绿植扎根于植生土1051内并经过砂土层1052和碎石层1053长出坡面101;另一种,如图8所示,植生层105包括铺设在坡面101上的多个植生袋106。而且本实施例的两种植生层105均具有较高的蓄水能力,同时配合固定网107的固定,提高了绿植扎根于坡面101上的稳定性,并提升了绿植的存活能力。
作为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1-12所示,补水系统包括多根并排设置并分别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弹性蓄水囊301连通的补水管200,每根补水管200包括多个注水部201和多个导通阻挡部202,注水部201和导通阻挡部202依次间隔连通。其中,注水部201与固定盖310连接,即在固定盖310上构造有补水接头312,在补水接头312上安装有控制阀,该补水接头312与注水部201连接在一起。导通阻挡部202与坡面101接触,或者导通阻挡部202的下部埋于坡面101下,其上部裸露于坡面101上。相邻的补水管200通过多根间隔设置的斜管203连通,并且每根斜管20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通阻挡部202连通,斜管203的下部与坡面101接触,或者斜管203的下部埋于坡面101以下,其上部裸露于坡面101上。本实施例的补水管200和斜管203上均开设有喷淋孔,为了便于补水的过程中对坡面101上的绿植进行浇灌。本实施例的斜管203的数量可根据坡面101的倾斜程度及护坡100的结构组成来增加或减少,进而使得斜管203与补水管200的导通阻挡部202接触坡面101,而实现固定网107的固定,及阻挡坡面101水土流失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也可以在斜管203和导通阻挡部202上间隔通过卡箍及一端插入地下的螺杆实现固定的,保证了补水系统与坡面101的固定,及固定网107被补水系统稳固地限制在坡面101上。本实施例导通阻挡部202中“导通”的含义是连通注水部201,“阻挡”的含义是阻挡水土的流失。而且本实施例注水部201高于相对应处的坡面101,这样,便于降水由固定盖310流入蓄水腔302而被收集。本实施例在至少一根补水管200上构造有进水接头204,在进水接头204上安装有控制阀,其中,进水接头204用于通过水泵与水源导通,水源一般为河道、水库水,也可以为运水车内所运载的水。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坡面101上进行基坑102的开挖,先进行竖向旋挖,使得坡面101上形成竖向的坑道,再将固定笼设置在坑道内,以支撑坑道,之后对坑道的上端进行斜口处理,使得斜口的轴线于坡面101垂直;
S2、对斜口处浇筑混凝土形成基坑固定沿103,在浇筑的同时预埋多根锚固螺栓104,为后续的弹性蓄水囊301和固定盖310的固定做准备;
S3、将植生层105铺设在坡面101上,并且确保基坑102的基坑固定沿103裸露而出,再将固定网107铺设在植生层105的上表面上,固定网107位于基坑102处伸入基坑102上部;
S4、将各个弹性蓄水囊301装配在相对应的基坑102内,弹性蓄水囊301内可填充有一部分秸秆及腐生菌等,再将固定盖310盖设在基坑102上端口处,固定盖310的边沿与基坑固定沿103装配,并通过螺母与锚固螺栓104的连接而固定;
S5、安装补水系统,将补水系统的各个管路连通弹性蓄水囊301,在安装管路的过程将管路与坡面101接触,并通过卡箍和长杆螺丝将管路固定在坡面101上,且管路压迫在固定网107上;
S6、采用水泵通过补水系统对各个弹性蓄水囊301进行注水,实现对坡面101的浇灌;
S7、浇灌到预定时长后,对各个弹性蓄水囊301进行充气,充气后的弹性蓄水囊301上的漏水孔305处于关闭的状态,充气完成后,确保弹性蓄水囊301内的水位达到高位,停止补水;
S8、确保弹性蓄水囊301处于轻微漏气的状态;
S9、间隔10-20天,进行补水、补气,重复2-3次;
S10、待植被生长出预定高度后,可停止补水作业,同时根据当季的气温及干燥情况拆除补水系统,且降雨时,雨水通过集水通道311被收集;
S11、预定时间间隔,对弹性蓄水囊301进行放气,工作人员将弹性蓄水囊301取出,之后再将其内的腐植和淤泥清除,这部分腐植和淤泥均匀地洒于坡面101上;然后将新的秸秆和腐生菌填充于弹性蓄水囊301内,最后将弹性蓄水囊301装入基坑102内充气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于坡面上预挖的基坑内的充气式的弹性蓄水囊,所述弹性蓄水囊具有上端开口的蓄水腔,于所述蓄水腔的周壁与弹性蓄水囊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充气腔,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周壁上布设有多个漏水孔,各所述漏水孔经充气腔将蓄水腔与基坑连通,且漏水孔与充气腔相互隔断,于所述弹性蓄水囊上盖设有一固定盖,所述固定盖的上端面具有连通蓄水腔和外界的集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输送弹性蓄水囊上的漏水孔的孔径大小沿竖直方向向下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上端构造有连接沿,于所述连接沿上设置有与充气腔连通的充气孔,于所述固定盖上且与充气孔相对应的位置处构造有充气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上部的轴线与坡面垂直,且所述固定盖与坡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弹性蓄水囊的中部及下部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基坑的形状与充足气体的弹性蓄水囊的形状相适配,于所述蓄水腔的下部形成有腐植培养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弹性蓄水囊的中部或者下部具有中部限位部或者下部限位部,中部限位部或者下部限位部的径向长度大于弹性蓄水囊上部的径向长度。
6.一种基于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挖于坡面上的多个基坑,于各所述基坑内分别装配有弹性蓄水囊,各基坑端面封盖有固定盖,补水系统分别与各个固定盖连接,且补水系统经固定盖与蓄水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坡面上铺设有一层植生层,所述植生层位于各基坑处预留有操作口,于所述操作口上覆盖有一层滤层,所述滤层盖设于固定盖的集水通道上,于植生层上铺设有一层固定网,且所述固定网位于各基坑处形成有伸入基坑并与基坑上部内壁适配的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层包括铺设于坡面上的多个植生袋,或者植生层包括由坡面的法线方向向外依次铺设的植生土、砂土层及碎石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系统包括多根并排设置并分别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的弹性蓄水囊连通的补水管,各补水管包括与固定盖连接的注水部,和与坡面接触或下部埋于坡面下上部裸露于坡面上的导通阻挡部,相邻的补水管经多根间隔设置的斜管连通,且各所述斜管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通阻挡部连通,斜管的下部与坡面接触,或斜管的下部埋于坡面以下其上部裸露于坡面上;且补水管和斜管上开设有喷淋孔。
10.一种基于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的护坡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坡面上进行基坑的开挖,先进行竖向旋挖,使得坡面上形成竖向的坑道,再将固定笼设置在坑道内,以支撑坑道,之后对坑道的上端进行斜口处理,使得斜口的轴线于坡面垂直;
S2、对斜口处浇筑混凝土形成基坑固定沿,在浇筑的同时预埋多根锚固螺栓,为后续的弹性蓄水囊和固定盖的固定做准备;
S3、将植生层铺设在坡面上,并且确保基坑的基坑固定沿裸露而出,再将固定网铺设在植生层的上表面上,固定网位于基坑处伸入基坑上部;
S4、将各个弹性蓄水囊装配在相对应的基坑内,弹性蓄水囊内可填充有一部分秸秆及腐生菌等,再将固定盖盖设在基坑上端口处,固定盖的边沿与基坑固定沿装配,并通过螺母与锚固螺栓的连接而固定;
S5、安装补水系统,将补水系统的各个管路连通弹性蓄水囊,在安装管路的过程将管路与坡面接触,并通过卡箍和长杆螺丝将管路固定在坡面上,且管路压迫在固定网上;
S6、采用水泵通过补水系统对各个弹性蓄水囊进行注水,实现对坡面的浇灌;
S7、浇灌到预定时长后,对各个弹性蓄水囊进行充气,充气后的弹性蓄水囊上的漏水孔处于关闭的状态,充气完成后,确保弹性蓄水囊内的水位达到高位,停止补水;
S8、确保弹性蓄水囊处于轻微漏气的状态;
S9、间隔10-20天,进行补水、补气,重复2-3次;
S10、待植被生长出预定高度后,可停止补水作业,同时根据当季的气温及干燥情况拆除补水系统,且降雨时,雨水通过集水通道被收集;
S11、预定时间间隔,对弹性蓄水囊进行放气,工作人员将弹性蓄水囊取出,之后再将其内的腐植和淤泥清除,这部分腐植和淤泥均匀地洒于坡面上;然后将新的秸秆和腐生菌填充于弹性蓄水囊内,最后将弹性蓄水囊装入基坑内充气即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21131.7A CN114382054B (zh) | 2022-03-09 | 2022-03-09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21131.7A CN114382054B (zh) | 2022-03-09 | 2022-03-09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82054A true CN114382054A (zh) | 2022-04-22 |
CN114382054B CN114382054B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1205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21131.7A Active CN114382054B (zh) | 2022-03-09 | 2022-03-09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82054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21819A (ja) * | 2002-01-29 | 2003-08-08 |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 水没する湖岸法面の緑化のためのブロック並びに護岸構築物 |
US20120024847A1 (en) * | 2006-02-22 | 2012-02-02 | Eco Sac Pty Ltd | Water storage assembly |
US20180305882A1 (en) * | 2011-10-31 | 2018-10-25 | Gary E. Abeles | Portable water inflatable barrier with interconnectable modules |
CN109661922A (zh) * | 2017-10-12 | 2019-04-23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气式栽植装置 |
CN209390735U (zh) * | 2018-11-14 | 2019-09-17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 蓝莓种植箱 |
CN213978987U (zh) * | 2020-07-21 | 2021-08-17 | 王振 |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结构 |
-
2022
- 2022-03-09 CN CN202210221131.7A patent/CN1143820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21819A (ja) * | 2002-01-29 | 2003-08-08 |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 水没する湖岸法面の緑化のためのブロック並びに護岸構築物 |
US20120024847A1 (en) * | 2006-02-22 | 2012-02-02 | Eco Sac Pty Ltd | Water storage assembly |
US20180305882A1 (en) * | 2011-10-31 | 2018-10-25 | Gary E. Abeles | Portable water inflatable barrier with interconnectable modules |
CN109661922A (zh) * | 2017-10-12 | 2019-04-23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气式栽植装置 |
CN209390735U (zh) * | 2018-11-14 | 2019-09-17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 蓝莓种植箱 |
CN213978987U (zh) * | 2020-07-21 | 2021-08-17 | 王振 | 一种水利工程用生态护坡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82054B (zh) | 2022-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61068A (zh) | 在盐碱地移植大型景观树方法及移植树穴的结构布局 | |
CN111149656B (zh) | 一种山地分散式集流储水补灌造林系统 | |
CN202112117U (zh) | 农田机耕层下灌溉蓄水、高效节水渗灌、节能排水患设置 | |
CN111919629A (zh) | 一种用于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系统 | |
CN207461064U (zh) | 干旱地区乔木一体化灌溉系统 | |
CN107347481A (zh) | 箱体汇水覆土种植系统及利用其进行露天坑体复垦的方法 | |
CN112840937A (zh) | 一种市政种植结构及种植方法 | |
CN1069017C (zh) | 旱作农业综合节灌系统 | |
CN113089695B (zh) | 一种滑坡体边坡生态修复结构及方法 | |
CN213173556U (zh) | 一种河岸护坡结构 | |
CN212453028U (zh) | 一种雨水调蓄树池工具 | |
CN212259911U (zh) | 一种用于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系统 | |
CN220468882U (zh) | 一种生态修复规划的防护坡 | |
CN106717413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绿化灌溉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954404B (zh) | 一种盐渍土地区局部隔离装置 | |
CN206196565U (zh) | 一种微能耗自动灌溉系统 | |
CN114382054B (zh) |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护坡结构及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13306664U (zh) | 一种园林植被修复系统 | |
CN113005995A (zh) | 一种河道生态护坡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6220167B (zh) | 一种高热干旱地区绿化植被的保水系统 | |
CN216339942U (zh) | 一种窄深式侵蚀沟治理结构 | |
CN208863219U (zh) | 一种用于种植在结构间隙土中的树池 | |
CN221072827U (zh) | 陶粒过滤引水系统 | |
CN219352477U (zh) | 一种利用藤本植物及灌木复绿边坡的结构 | |
CN210797831U (zh) | 就地分级灌溉用水收集存储利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