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3963A -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3963A
CN114373963A CN202111539242.4A CN202111539242A CN114373963A CN 114373963 A CN114373963 A CN 114373963A CN 202111539242 A CN202111539242 A CN 202111539242A CN 114373963 A CN114373963 A CN 114373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humidifier
core
chamb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92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雪娥
陈璐
苏前跃
常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Lvdong Hydroge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Lvdong Hydroge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Lvdong Hydroge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pic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Lvdong Hydroge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92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39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3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3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411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simultaneous supply or evacuation of electrolyte; Humidifying or dehumidifying
    • H01M8/04126Humidify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67Heat exchange or temperature measuring elements, thermal insulation, e.g. heat pipes, heat pumps, fins
    • H01M8/04074Heat exchange unit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uel cel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系统,所述加湿器包括壳体、芯体和扰流件,所述壳体具有腔室、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出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出口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所述芯体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芯体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所述芯体邻近所述第二进口设置,且所述芯体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第一进口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芯体邻近所述出口的一端。本发明的加湿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加湿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燃料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系统。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进行电化学反应中,质子交换膜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燃料电池加湿的方法有鼓泡加湿、焓轮加湿、喷淋加湿、中空纤维膜管加湿技术。
相关技术中,燃料电池加湿器造价较高,寿命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燃料电池增湿系统,如图1所示,空气经过空滤中过滤,在空压机中压缩,在中冷器中冷却,在中空线纤维管膜增湿器的管侧中加湿,然后进入电堆,进行电化学反应,废气从电堆出来后进入增湿器的壳侧,在增湿器中按照浓差扩散的原理进行水交换,然后经过背压阀,最后进入消音器,其特点在于中冷器放置在增湿器前,这是因为经过空压机压缩的的空气温度很高,超出了增湿器的中空纤维管膜的耐温限制,因此需要先进行冷却,然后再进行加湿。其缺点在于,先进入中冷器,后进入增湿器,在增湿器中存在水交换和热交换两个物理过程,经过增湿器的湿气体的温度,并不能直接的进行比较精确的控制。
另外,中空纤维膜管加湿方法一方面存在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由于冷启动融冰、压力波动、高分子材料溶胀等因素影响,中空纤维膜管存在比较多的断裂现象,造成中空纤维膜管增湿器成为需求定期更换的产品;另一方面,中空纤维膜管增湿器的制造,涉及材料、工艺等方面比较复杂的环节,其产品一致性控制有比较大的难度。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加湿速度快的加湿器。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工艺简单、温度可控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室、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出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芯体,所述芯体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芯体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所述芯体邻近所述第二进口设置,且所述芯体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第一进口的方向逐渐增大;扰流件,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芯体邻近所述出口的一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设置芯体和扰流件,通过第一进口流入的干气体在芯体附近形成文丘里效应,从而将第二进口处的湿气体吸入腔室内,使得第一进口的干气体和第二进口的湿气体在扰流件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加湿效率高,加工制造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腔室设在所述第一壳,所述第二壳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第一壳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壳的外周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壳的外周面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壳的第一孔,所述芯体设在所述第一壳内,所述第一孔邻近所述芯体设置,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一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进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和所述第三段的外径均大于第二段的外径,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一进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段上,且所述芯体位于所述第二段内,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具有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芯体的内周面上设有贯穿所述芯体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分别与所述第二壳和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二孔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扰流件和所述芯体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扰流件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芯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腔段、第二腔段和第三腔段,所述第一腔段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二腔段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腔段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二腔段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设在所述第一腔段上,所述芯体和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第一腔段内,所述出口设在第三腔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器还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在所述第二腔段内,以便对混合后的气体降温。
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包括:空压机,所述空压机用于气体压缩;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加湿器,所述空压机与所述加湿器的所述第一进口连通,以便压缩气体流入所述加湿器;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加湿器的出口连通,用于对所述加湿器流出的气体降温;电堆,所述电堆的一端与中冷器连通,以便从所述中冷器流出的气体流入所述电堆,所述电堆的另一端与所述加湿器的第二进口连通,以便从所述电堆流出的废气流入所述加湿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第二壳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第二壳的右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燃料电池加湿系统100;
加湿器10;
壳体1;腔室11;第一进口12;第二进口13;出口14;第一壳15;第一腔151;第二壳16;第一孔161;第一部分162;第一段1621;第二段1622;第三段1623;第二部分163;第一腔段17;第二腔段18;第三腔段19;
芯体2;第二腔21;第二孔22;
扰流件3;第一面31;第二面32;第三面33;第四面34;第六面35;冷却管4;空压机5;中冷器6;电堆7;过滤器8;背压阀9;消音器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包括壳体1、芯体2和扰流件3。
壳体1具有腔室11、第一进口12、第二进口13和出口14,第一进口12、第二进口13和出口14均与腔室11连通,第一进口12和出口14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第二进口13邻近第一进口12设置。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一进口12设在壳体1的左侧,第二进口13设在壳体1的外周面上,出口14设在壳体1的右侧,第一进口12可与空压机5相连,以便空压机5压缩后的干空气通过第一进口12流入腔室11内,第二进口13与电堆7的出口14相连,以便电堆7产生的湿气体流入第二进口13。
芯体2设在腔室11内,芯体2的外周面和壳体1的内周面间隔设置,芯体2邻近第二进口13设置,且芯体2的横截面积沿朝向第一进口12的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如图2-3所示,芯体2从左到右沿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从而当干气体流过芯体2时,气流的流速增大,气流的压强减小,从而产生文丘里效应将第二进口13内的湿气体吸入腔室11内。
扰流件3设在腔室11内,扰流件3设在芯体2邻近出口14的一端。具体地,如图2-3所示,扰流件3设在腔室11内,且位于芯体2的左侧,由此可通过扰流件3将干气体和湿气体进一步的混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10,设置芯体2和扰流件3,能够将干气体和湿气体在腔室11内直接混合,干气体和湿气体混合速度快,相对于中空纤维膜管加湿方法,免去了中空纤维膜管的设置,能够有效避免了中空纤维管老化问题,且扰流件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快干空气和湿空气之间的混合,进一步减小了干空气和湿空气混合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第一壳15和第二壳16,腔室11设在第一壳15,第二壳16设在腔室11内,第一壳15的内周面和第二壳16的外周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腔151,第一腔151和第二进口13连通,第二壳16的外周面设有贯穿第二壳16的第一孔161,芯体2设在第一壳15内,第一孔161邻近芯体2设置,第一孔161连通第一腔151和第一壳15。具体地,如图2-3所示,第二壳16设在第一壳15内,第一进口12、第二进口13和出口14均设在第一壳15内,第一进口12与第二壳16连通,从而使得干气体通过第一进口12流入第二壳16内,第二壳16的外周面与第一壳15的内周面间隔设置形成第一腔151,第一腔151用于存储从第二进口13流入的湿气体,第二壳16上的外周面设有多个第一孔161,第二孔22沿第二壳16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孔161分别与第一腔151和第二壳16连通,从而将第一腔151内的湿气体吸入第二壳16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161和第二进口13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如图2-3所示,第一孔161和第二进口13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降低了湿气体从第一腔151流入第二壳16的流阻,从而提高了湿气体流入第二壳16内的流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16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部分162和第二部分163,第一部分162邻近第一进口12设置,第一部分162与第一进口12连通,第一部分162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段1621、第二段1622和第三段1623,第一段1621的外径和第三段1623的外径均大于第二段1622的外径,第二部分163的横截面积沿邻近第一进口12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孔161形成在第二段1622上,且芯体2位于第二段1622内,扰流件3设在第二部分163内。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162设在第二部分163的左侧,第一部分162的第一段1621的外径和第一部分162第三段1623的外径均大于第一部分162的第二段1622的外径,从而使得第一部分162在第一部分162左端形成节流口,第一部分162和芯体2的组合,有利于提高湿气体的引射量,提高加湿效率,第二部分163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从而方便芯体2设在第二部分163内,使得第二壳16的设置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2具有第二腔21,第二腔21与第一腔151连通,芯体2的内周面上设有贯穿芯体2的第二孔22,第二孔22分别与第二壳16和第二腔21连通,第二孔22邻近第一进口12设置。具体地,如图3-4所示,芯体2设在第二壳16内,且芯体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壳16的内周面相连,芯体2上设有贯穿芯体2和第二壳16的第二腔21,第二腔21与第一腔151连通,从而使得湿气体从第一腔151流入第二腔21内,芯体2上设有多个贯穿芯体2的第二孔22,多个第二孔22沿芯体2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孔22设在芯体2的左端,由此,芯体2内的湿气体可通过第二孔22吸入第二壳16内,从而提高了加湿器10的加湿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孔16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由于,湿气体进入第二腔21内处于稳定状态,第一孔161处的气流流阻大于第二孔22的气流流阻,因此,设置第一孔16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使得第一孔161和第二孔22的设置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161的孔径和第二孔22的孔径均为1mm-3mm。由此,当第一孔161的孔径和第二孔22的孔径大于3mm时候,从而使得湿气体流入第二壳16的气流流速较小,导致在第二壳16内混合后的气体湿度较低,当第一孔161的孔径和第二孔22的孔径小于1mm时,从而使得湿气体流入第二壳16的气流较大,导致在第二壳16内混合后的气体湿度较高,由此,第一孔161的孔径和第二孔22的孔径均为1mm-3mm,能使得混合后的气体干湿度均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件3和芯体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扰流件3的横截面积沿邻近芯体2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地,扰流件3和芯体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从而使得芯体2的和扰流件3之间形成气流缓冲区,减小了干气体和湿气体的流速,从而保证了干气体和湿气体在扰流件3的作用下均匀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扰流件3包括第一面31、第二面32、第三面33、第四面34、第五面(图中未示意出)和第六面35,第一面31和第二面32为向内凹陷的曲面,第三面33、第四面34、第五面和第六面35为直面,第五面和第六面35在左右方向上间隔相对设置,且第一面31的左端、第二面32的左端、第三面33的左端和第四面34的左端交于第五面,第一面31的右端、第二面32的右端、第三面33的右端和第四面34的右端交于第六面35,在正交于左右方向的投影面内,第五面的投影和第六面35的投影相交呈夹角,由此,使得扰流件3设置的更加合理,加速了干气体和湿气体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腔段17、第二腔段18和第三腔段19,第一腔段17的横截面积沿邻近第二腔段18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腔段19的横截面积沿邻近第二腔段18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一进口12和第二进口13设在第一腔段17上,芯体2和扰流件3设在第一腔段17内,出口14设在第三腔段19上。具体地,如图1-3所示,第二腔段18设在第一腔段17和第三腔段19之间,第一进口12和第二进口13形成在第一腔段17上,第二壳16设在第一腔段17内,出口14形成在第三腔段19上,且第一腔段17的横截面积从左到右逐渐增大,第三腔段19的横截面积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且第二腔段18的横截面积沿左右方向不变,从而使得干气体和湿气体在第一腔段17内混合,在第二腔段18内冷却,在通过第三腔段19流出,从而使得壳体1设置的更加合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器10还包括冷却管4,冷却管4设在第二腔段18内,以便对混合后的气体降温。具体地,如图1所示,冷却管4设在第二腔段18内,冷却管4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在第二腔段18的左段,出水口位于第二腔段18的右端,由此,通过向冷却管4通入冷却液,通过控制冷却液的流速和温度,从而达到控制第二腔段18内的气体温度和湿度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对冷却管4的具体设置不做限定,例如:冷却管4可在第二腔段18内呈螺旋状设置,或冷却管4可在第二腔段18内呈U型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加湿器10的工作过程如下:
高温高压高速的干气体从第一进口12进入第二壳16内,经过第二壳16的第一部分162的节流口和芯体2,在芯体2附近形成负压,与此同时,从电堆7流出的湿气体从第二进口13进入第一腔151和第二腔21内;在负压作用下,存于第一腔151内的湿气体通过第一孔161进入第二壳16内,第二腔21内的湿气体通过第二孔22进入第二壳16内,从而使得湿气体和干气体在第二壳16内混合,在扰流件3的作用下加速下混合,再通过出口14流出。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包括空压机5、加湿器10、中冷器6和电堆7。
空压机5用于气体压缩。
加湿器10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加湿器10,空压机5与加湿器10的第一进口12连通,以便压缩气体流入加湿器10。具体地,如图6所示,空压机5的出口14与加湿器10的第一进口12连通,从而使得压缩后的气体通过第一进口12流入加湿器10的第二壳16内。
中冷器6与加湿器10的出口连通,用于对加湿器10流出的气体降温。具体地,如图6所示,中冷器6的进口与加湿器10的出口连通,从而使得从加湿器10流出加湿后的气体流入中冷器6进行冷却。
电堆7的一端与中冷器6连通,以便从中冷器6流出的气体流入电堆7,电堆7的另一端与加湿器10的第二进口13连通,以便从电堆7流出的废气流入加湿器10。具体地,如图6所示,电堆7的进口与中冷器6的出口连通,从而将冷却后的气体流入电堆7进行反应,电堆7的出口与加湿器10的第二进口13连通,从而将电堆7的湿气体通过第二进口13流入加湿器10。
本发明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100,设置空压机5、加湿器10、中冷器6和电堆7,由此先对气体进行加湿,再对气体进行降温,从而精确控制气体的湿度和温度,另外在燃料电池低负荷阶段,加湿器10的文丘里效应消失,产生的逆流效果,契合了低负荷阶段空压机5容易喘振的特性,起到了低负荷阶段防喘振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料电池加湿系统100还包括过滤器8、背压阀9和消音器101,过滤器8的进口与空压机5的出口14相连,从而对流入空压机5的气体进行过滤,背压阀9的进口与电堆7的出口相连,背压阀9的出口与消音器101的进口相连。由此,可使得从电堆7流出的废气一部分通过背压阀9流入消音器101内。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中冷器6内空气流场为不交叉形式,所以进入中冷器6前的空气需要均与分布,因此,壳体1的第三腔段19的横截面积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有利于空气均匀分布,且可把加湿器10的第三腔段19与中冷器6进气端盖融合设计,提高集成度,节省空间。
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加湿系统100的工作过程如下:
燃料电池系统阴极的空气约6000-8000NLPM,在经过空压机5压缩后,其温度达到了200-300℃,其相对湿度小于1%;当此空气经过加湿器10加湿器10芯体2时,产生的负压抽吸,电堆7的出口的湿气体温度70-80℃,湿度约为30-70%RH,总流量约为8000-10000NLPM,进入到混合器进行混合的气体约为2000-2500NLPM,气体经过加湿器10加湿,再通过中冷器6冷却后,进入电堆7前,其温度为75-85℃,湿度为20-35%RH。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腔室、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出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进口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
芯体,所述芯体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芯体的外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周面间隔设置,所述芯体邻近所述第二进口设置,且所述芯体的横截面积沿朝向所述第一进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扰流件,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芯体邻近所述出口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所述腔室设在所述第一壳,所述第二壳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第一壳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壳的外周面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第二壳的外周面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壳的第一孔,所述芯体设在所述第一壳内,所述第一孔邻近所述芯体设置,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一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进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和所述第三段的外径均大于第二段的外径,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一进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段上,且所述芯体位于所述第二段内,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第二部分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具有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芯体的内周面上设有贯穿所述芯体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分别与所述第二壳和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二孔邻近所述第一进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和所述芯体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扰流件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芯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腔段、第二腔段和第三腔段,所述第一腔段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二腔段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腔段的横截面积沿邻近所述第二腔段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设在所述第一腔段上,所述芯体和所述扰流件设在所述第一腔段内,所述出口设在第三腔段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在所述第二腔段内,以便对混合后的气体降温。
10.一种燃料电池加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压机,所述空压机用于气体压缩;
加湿器,所述加湿器为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加湿器,所述空压机与所述加湿器的所述第一进口连通,以便压缩气体流入所述加湿器;
中冷器,所述中冷器与所述加湿器的出口连通,用于对所述加湿器流出的气体降温;
电堆,所述电堆的一端与中冷器连通,以便从所述中冷器流出的气体流入所述电堆,所述电堆的另一端与所述加湿器的第二进口连通,以便从所述电堆流出的废气流入所述加湿器。
CN202111539242.4A 2021-12-15 2021-12-15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Pending CN114373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242.4A CN114373963A (zh) 2021-12-15 2021-12-15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9242.4A CN114373963A (zh) 2021-12-15 2021-12-15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3963A true CN114373963A (zh) 2022-04-19

Family

ID=8114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9242.4A Pending CN114373963A (zh) 2021-12-15 2021-12-15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3963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64779A1 (en) * 2014-06-12 2015-12-17 Hyundai Motor Company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system
CN108014667A (zh) * 2017-12-12 2018-05-1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烟气混合装置及方法
CN109818012A (zh) * 2019-02-21 2019-05-28 山东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水热管理系统
CN113417768A (zh) * 2021-05-31 2021-09-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中心导流式文丘里混合器
CN214411261U (zh) * 2021-01-05 2021-10-15 武汉中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气体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64779A1 (en) * 2014-06-12 2015-12-17 Hyundai Motor Company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system
CN108014667A (zh) * 2017-12-12 2018-05-1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烟气混合装置及方法
CN109818012A (zh) * 2019-02-21 2019-05-28 山东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水热管理系统
CN214411261U (zh) * 2021-01-05 2021-10-15 武汉中极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气体加湿装置
CN113417768A (zh) * 2021-05-31 2021-09-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中心导流式文丘里混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4971B2 (en) Humidifying system
US9837673B2 (en) Membrane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CN101154737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混合增湿器
US7045229B2 (en) Gas-supplying apparatus, gas-supplying mechanism and gas-supplying process in fuel cell
EP3806211A1 (en) Membrane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KR101535026B1 (ko) 연료전지용 가습장치
CN103069222B (zh) 燃料电池加湿器
US11831047B2 (en) Membrane humidifier for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system comprising same
CN212934680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增湿系统
KR20180067255A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111987334A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可控式空气加湿装置
CN113270616B (zh) 一种车用燃料电池增湿器系统及增湿方法
CN102170004A (zh) 被动排水装置
CN109478663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加湿和冷却设备
JP2008309371A (ja) 加湿器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CN114373963A (zh) 加湿器以及燃料电池加湿气系统
CN218568901U (zh) 一种车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加湿系统
CN113226522B (zh) 包括多通道中空纤维膜的用于燃料电池的膜加湿器
JP2002358988A (ja)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
CN114335608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凝增湿器、冷凝增湿组件及控制方法
CN115882007B (zh) 集成式增湿器、燃料电池空气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517455A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中冷加湿集成总成装置
CN116387562B (zh) 增湿器、燃料电池系统和湿度调节方法
CN216120392U (zh) 燃料电池预加湿器装置
CN219917230U (zh) 一种燃料电池阳极用湿度可调的气液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