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1702B -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1702B
CN114371702B CN202111556630.3A CN202111556630A CN114371702B CN 114371702 B CN114371702 B CN 114371702B CN 202111556630 A CN202111556630 A CN 202111556630A CN 114371702 B CN114371702 B CN 1143717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vehicle
speed
code
model predictive
p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66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1702A (zh
Inventor
谢巍
杨启帆
刘彦汝
杨奕斌
廉胤东
周雅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21115566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71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1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1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a learning proces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23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volving speed control of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无人车安装四个麦克纳姆轮,得益于麦克纳姆轮特有的结构,无人车能进行全向运动,提高了无人车的灵活性;无人车的底部安装一个竖直向下的摄像头用于检测地面上的特征码,辅助无人车的定位和导航;本发明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与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视觉伺服的无人车分层控制方法,包括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和PID控制;外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计算出无人车的速度值,在满足各类约束的情况下控制无人车运动到特征码的正上方,并确保在控制过程中特征码始终在底部摄像头的视野内;内部的PID控制器负责将速度指令转换为每个电机的转速,控制无人车按照指令运动。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航和控制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工厂和仓库中使用大规模机器人取代人工执行货物分拣和搬运等繁重工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物理系统(CPS)和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慧工厂配置无人车来进行货物分拣,将指定的货物从当前区域运输到目标区域进行加工或集中仓储以提高工厂的运作效率。
大多数无人车依靠不同的车载传感器来定位和导航,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磁传感器。在现代工厂中,为了完成复杂的运输和分类任务,IMU、摄像头和激光雷达通常被集成在一起来辅助无人车导航。当利用激光雷达进行导航时,不需要固定的导航标识,例如磁条和特征码,虽然提高了无人车的灵活性,但是降低了定位精度不高(Ye H,Chen Y,LiuM.Tightly coupled 3d lidar inertial odometry and mapping[C]//201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CRA).IEEE,2019:3144-3150.),利用视觉伺服来进行提高无人车的导航精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Xiong J,Liu Y,Ye X,et al.A hybrid lidar-based indoor navigation system enhanced by ceilingvisual codes for mobile robots[C]//2016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Robotics and Biomimetics(ROBIO).IEEE,2016:1715-1720.)。视觉伺服方法主要是在对相机进行标定后,通过固定在地面上的QR码或AprilTag码等特征码获取无人车的三维坐标来辅助无人车在仓储系统中移动,但是如何有效地控制无人车按照设计的轨迹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视觉伺服控制方法不能确保在控制过程中特征码始终在摄像投视野范围内(Nazemzadeh P,Fontanelli D,Macii D,et al.Indoor localization ofmobile robots through QR code detection and dead reckoning data fusion[J].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2017,22(6):2588-2599.)(王家恩,肖献强.基于QR码视觉定位的移动机器人复合导航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8,39(8):9.),如果控制输入过大,无人车无法检测到特征码后,它将无法通过视觉伺服纠正导航偏差。近年来,模型预测控制(MPC)被广泛应用于具有物理约束的复杂系统中,其中控制输入是通过一个包含多个性能指标的约束优化函数来计算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通过识别地面上的特征码来获取无人车的位姿,当无人车检测到特征码时,将其与特征码的中心的距离差为输入,控制其运动到特征码的正上方,且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保证特征码始终在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内,本发明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和PID控制的分层控制算法,外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计算出无人车的速度值,内部的PID控制器负责将速度指令转换为每个电机的转速,控制无人车按照指令运动,从而提高室内环境中无人车的导航精度。
本发明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具有麦克纳姆轮的无人车,建立运动学模型;
2)当安装在无人车底的摄像头检测AprilTag码时,获取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位姿;
3)以AprilTag码的中心做为目标点,构建无人车当前位置与目标点的运动偏差方程;
4)根据分层控制算法控制无人车的速度指令运动,其中分层控制算法包括外部控制器和内部控制器,所述外部控制器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用于输出无人车的速度信息;内部控制器为PID控制器,用于将速度信息转换为每个电机的转速,控制无人车按照外部控制器输出的速度指令运动;
5)构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模型,控制无人车从当前位置精准移动到目标点,且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保持AprilTag码始终在底部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内;
6)无人车到达目标点后,发送前进命令直到底部摄像头再次检测到AprilTag码。
进一步地,无人车安装四个麦克纳姆轮,分别由四个电机控制,麦克纳姆轮因为其特有的构造,能够实现全向运动,麦克纳姆轮的运动学模型如下:
首先将无人车速度v分为无人车坐标系内x轴速度vx和y轴速度vy两个分量:
v=vx+vy
麦克纳姆轮上安装的滚子与车轮旋转轴的夹角为λ度,所以其中一个麦克纳姆轮的运动学方程为:
v1x=-v1gsin(λ),v1y=v1+v1gcos(λ)
v1x=vx-ry·ω,v1y=vy-rx·ω
其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r是无人车中心到麦克纳姆轮轴心的距离,v1是其中一个麦克纳姆轮的运动速度,v1g为车轮上滚子在地面上产生的线速度,v1x和v1y是无人车坐标系中v1的x轴分量和y轴分量,rx和ry是r的x轴和y轴分量,因此:
v1=v1x+v1y
其他三个轮子的速度与第一个轮子的计算方法相似,因此,当无人车的速度为v时,四个麦克纳姆轮各自的速度为:
进一步地,当安装在无人车底的摄像头检测AprilTag码时,获取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位姿为:
当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运动到AprilTag码附近时,位于无人车底部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AprilTag码,利用Opencv图像处理库中的findcounters函数获得AprilTag码的边界,再计算边界的均值获得AprilTag的中点,将中点作为在该AprilTag坐标系中的底部摄像机的坐标(xm,ym);
根据下式计算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坐标(xw,yw,zw);
其中,z是底部摄像头的高度,是从AprilTag坐标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的转换矩阵,fx、fy、u0、v0是相机的内部参数,通过相机标定获得。
进一步地,在解码时,AprilTag码内每个黑色方块代表1,白色方块代表0,每次将AprilTag码旋转90度,当AprilTag码的解码值与其正方向时的记录的解码值相等时,记录此时的旋转次数β;最后按下式确定无人车的角度α:
其中αi是AprilTag码每条边的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以AprilTag码的中心做为目标点,构建无人车当前位置与目标点的运动偏差方程:
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如下:
其中,θ是无人车的航向角,是无人车位姿的导数,vx和vy表示无人车坐标系内x轴速度vx和y轴速度,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
进一步地,定义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与目标点的姿态偏差xe为:
其中,(x,y)是无人车当前位姿包括无人车的坐标和航向角,(xr,yrr)是目标位姿,即AprilTag码的中点和规定路线中无人车在该码位置时的航向角,(xe,yee)表示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的偏差,随后对xe求导:
其中控制输入u=[u1,u2,u3]T被设定为[-vx,-vy,-ω]T
进一步地,构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模型,控制无人车从当前位置移动到目标点,且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保持AprilTag码始终在底部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内:
无人车的离散运动学模型如下:
xe(k+1)=f(xe(k))+h(k)u(k)
其中:
h(k)=TI,I∈R3×3
式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I是单位矩阵,T是控制算法的采样周期,xe(k)是系统在k时刻的状态,即离目标位姿的差(xe(k),ye(k),θe(k)),xe(k+1)是系统在k+1时刻离目标位姿的差,f(xe(k))和h(k)为非线性函数,u(k)为k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定义在k时刻的控制输入增量为Δu(k∣k)=u(k+1∣k)-u(k∣k),其中,u(k∣k)为在k时刻的控制输入,u(k+1∣k)为在k时刻预测的k+1时刻无人车控制输入。则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J(xe,Δu)如下所示:
其中,R和Q是权重矩阵,xe(k+i∣k)是系统无人车在k时刻预测的k+i时刻的当前姿态与目标姿态的差,N是预测域长度,控制输入u和控制输入增量Δu受限于无人车的性能,因此且/>即小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大值umax和加速度的最大值Δumax且大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小值umin和加速度的最小值Δumin,为了确保无人车能够在控制过程中识别AprilTag码,设置xe∈(xemin,xemax),其中xemax是最大位姿差,xemin是最小位姿差,超过此范围后,底部摄像头将无法检测AprilTag码。
进一步地,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的预测状态xe(k+i∣k)定义为:
xe(k+i∣k)=Uk+i+f(xe(k+i-1∣k)+h(k+i-1∣k)u(k)
其中,Uk+i是在预测域内控制增量的和,即 Δu(k+j-1∣k)是系统在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系统输入增量。h(k+j-1∣k)是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非线性方程;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V:
其中,Ck+i=u(k)+xe(k+i-1∣k),这样通过求解方程V(k)就可以得到k时刻的最优控制器输入u(k),内部控制器接收到控制输入u(k)后将其转换为每个轮子在该时刻所需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AprilTag码替换为QR码。
进一步地,内部控制器中的速度命令通过PID算法结合电机编码器返回的实际转速作为反馈控制电机按指定的转速运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在建立无人车运动学模型和视觉伺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将位姿误差模型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设计了一种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便于求解最优解。此外,当底部摄像头检测到AprilTag码时,能够修正导航偏差,并检索到当前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随后采取非线性模型预测方程,通过设置约束条件,确保无人车在视场范围内快速、准确地移动到目标位姿。本发明的控制方案相对于传统的PID算法,能够满足各类无人车的约束条件,提高了控制算法的收敛速度,在控制效率上有显著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四麦克纳姆轮运动无人车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AprilTag码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运动学模型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差分轮无人车运动学模型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放置有各类AprilTag码的仓储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当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经过AprilTag码时,根据底部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确定无人车的位姿,具体过程为:
如图2所示,AprilTag码是一个视觉基准库,由于它能够存储信息且识别简便而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系统。当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运动到AprilTag码附近时,位于无人车底部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AprilTag码,然后利用Opencv图像处理库中的findcounters函数获得AprilTag码的边界,再计算边界的均值获得AprilTag的中点,将它作为在该AprilTag坐标系中的底部摄像机的坐标(xm,ym)。
由于AprilTag码固定在地面,所以每个码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已知,因此可以根据下式计算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坐标(xw,yw,zw):
其中,z是底部摄像头的高度,是从AprilTag坐标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的转换矩阵,fx、fy、u0、v0是相机的内部参数,通过相机标定获得;
在解码时,AprilTag码内每个黑色方块代表1,白色方块代表0,从码左上方开始解码到右下方结束,因此不同角度的AprilTag码具有不同的解码值。以图3为例,它的解码值为d5d628584。因此不同角度的AprilTag码具有不同的解码值。每次将AprilTag码旋转90度,当AprilTag码的解码值与其正向的解码值相等时,记录其旋转次数β,因此利用AprilTag码的旋转角度确定无人车的角度α:
其中αi是AprilTag码每条边的倾斜角度,由该条边内的点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获得。
2)如图5所示,结合四麦克纳姆轮的无人车运动学模型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控制无人车,具体过程为:
不同于差分式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四麦克纳姆轮式无人车可以沿不同的角度移动。麦克纳姆轮的分布和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如图4所示,由于麦克纳姆轮上安装的滚子与车轮旋转轴的夹角为45度,所以
v1x=vx-ry·ω,v1y=vy-rx·ω.
其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r是无人车中心到麦克纳姆轮轴心的距离,v1是轮子1的运动速度,v1g为车轮上滚子在地面上产生的线速度,v1x和v1y是无人车坐标系中v1的x轴分量和y轴分量,rx和ry是r的x轴和y轴分量,因此:
v1=v1x+v1y
在此之后,其他三个轮子的速度与第一个轮子的计算方法相似。因此,
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θ是无人车的航向角,是无人车位姿的导数。定义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与目标点的距离差为:
其中,(x,y)是无人车当前位姿包括无人车的坐标和航向角,(xr,yrr)是目标位姿,即AprilTag码的中点和规定路线中无人车在该码位置时的航向角。(xe,yee)表明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的偏差,随后对xe求导可得
其中u=[u1,u2,u3]T,它被设定为[-vx,-vy,-ω]T。无人车的离散运动学模型如下所示:
xe(k+1)=f(xe(k))+h(k)u(k)
其中:
h(k)=TI,I∈R3×3
式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I是单位矩阵,T是控制算法的采样周期,xe(k)是系统在k时刻的状态,即离目标位姿的差(xe(k),ye(k),θe(k)),xe(k+1)是系统在k+1时刻离目标位姿的差,f(xe(k))和h(k)为非线性函数,u(k)为k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定义k时刻的控制输入增量为Δu(k∣k)=u(k+1∣k)-u(k∣k),其中,u(k∣k)为在k时刻的控制输入,u(k+1∣k)为在k时刻预测的k+1时刻无人车控制输入。则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J(xe,Δu)如下所示:
其中,R和Q是权重矩阵,xe(k+i∣k)是系统无人车在k时刻预测的k+i时刻的当前姿态与目标姿态的差,N是预测域长度,控制输入u和控制输入增量Δu受限于无人车的性能,因此且/>即小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大值umax和加速度的最大值Δumax且大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小值umin和加速度的最小值Δumin。为了确保无人车能够在控制过程中识别AprilTag码,设置xe∈(xemin,xemax),其中xemax是最大位姿差,xemin是最小位姿差,超过此范围后,底部摄像头将无法检测AprilTag码;随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的预测状态xe(k+i∣k)定义为:
xe(k+i∣k)=Uk+i+f(xe(k+i-1∣k)+h(k+i-1∣k)u(k)
其中,Uk+i是在预测域内控制增量的和,即 Δu(k+j-1∣k)是系统在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系统输入增量。h(k+j-1∣k)是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非线性方程,这里仍为TI。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V:
其中,Ck+i=u(k)+xe(k+i-1∣k),这样通过求解方程V(k)就可以得到k时刻的最优控制器输入u(k)。随后内部控制器接收到控制输入u(k)后将其转换为每个轮子在该时刻所需的转速,并通过PID算法结合电机编码器返回的实际转速作为反馈控制电机按指定的转速运动。
实施例2
本发明还能适用于差分轮无人车的视觉伺服,不同于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可以朝任意方向运动,差分轮无人车的两个动力轮一般位于无人车地盘的左右两侧,分别给两个轮子施加不同的转速以实现地盘的转向。如图4所示,设置顺时针旋转为正方形,其运动学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θ是无人车的航向角,是无人车位姿的导数,v是差分轮无人车直行速度,ε是差分轮无人车的角速度。与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定义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与目标点的距离差为:
其中,(x,y)是无人车当前的坐标,(xr,yrr)是目标位姿,即AprilTag码的中点和规定路线中无人车在该码位置时的航向角,。(xe,yee)表明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的偏差,随后对xe求导可得:
其中u=[u1,u2]T,它被设定为[-v,-ω]T。随后与实施例1的控制方法类似,即可实现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差分轮无人车导航。
实施例3
在一些工业场景中,无人车需要从一个目标点运动到另一个目标点,为此我们设计当前地图由多个节点构成,每个节点上放置有对应的AprilTag码,用于记录其位置信息,当无人车从起始节点出发时,途径每个节点,车底摄像头能够获取自身的位置信息,判断在既定路线中下一个节点的方向,借助AprilTag码来实现无人车的转向和节点间的移动。
图6显示了在一个4×4米的地图中AprilTag码的分布情况,其中码与码之间的距离为2米,无人车需要从起始节点3运动到目标节点7。这个过程中,当无人车检测到AprilTag码时,除了利用视觉伺服和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来控制无人车纠偏外,无人车还能够获取当前的位姿,以判断是否在该节点处转弯。以节点2为例,无人车识别到AprilTag码后,除了控制无人车移动到特征码中心外,还需要控制无人车逆时针旋转90度以到达下一个节点。当无人车从一个节点驶向另一个节点时,底部摄像头无法检测到AprilTag码,此时只有内部控制器发挥作用,持续接收直行命令,直到检测到下一个AprilTag码。即使没有外部传感器会导致内部控制器会产生累计误差,无人车每次检测到AprilTag码时都能够消除累计误差且保证其能准确地旋转对应的角度,所以无人车能够稳定地从起始节点运动到目标节点。
实施例4
如果一些仓储系统要求地面特征码存储更多的信息,也可以采用QR码来进行视觉伺服。相对于有黑色外边框的AprilTag码,QR码的定位精度稍差,但是它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能够满足大规模智慧仓库和工厂的需求。QR码带有三个定位标识,可以用于确定无人车的位置和航向角。在仓库内沿既定线路,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独特QR码用于记录当前节点的位置信息。与AprilTag码类似,当无人车识别到QR码时,根据其三个定位图案计算QR的中点作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目标点,控制无人车运动到QR码的中点,然后持续发送直行命令,直到无人车检测到下一个目标节点。这样无人车能够从起始节点运动到目标节点以顺利完成各类运输任务。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详细阐述以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与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具有麦克纳姆轮的无人车,建立运动学模型;
2)当安装在无人车底的摄像头检测AprilTag码时,获取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位姿;
3)以AprilTag码的中心做为目标点,构建无人车当前位置与目标点的运动偏差方程;
在解码时,AprilTag码内每个黑色方块代表1,白色方块代表0,每次将AprilTag码旋转90度,当AprilTag码的解码值与其正方向时的记录的解码值相等时,记录此时的旋转次数β;最后按下式确定AprilTag码的角度α:
其中αi是AprilTag码每条边的倾斜角度;
4)根据分层控制算法控制无人车的速度指令运动,其中分层控制算法包括外部控制器和内部控制器,所述外部控制器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用于输出无人车的速度信息;内部控制器为PID控制器,用于将速度信息转换为每个电机的转速,控制无人车按照外部控制器输出的速度指令运动;
5)构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模型,控制无人车从当前位置精准移动到目标点,且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保持AprilTag码始终在底部摄像头的视野范围内:无人车的离散运动学模型如下:
xe(k+1)=f(xe(k))+h(k)u(k)
其中:
h(k)=TI,I∈R3×3
式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I是单位矩阵,T是控制算法的采样周期,xe(k)是系统在k时刻的状态,即离目标位姿的差(xe(k),ye(k),θe(k)),xe(k+1)是系统在k+1时刻离目标位姿的差,f(xe(k))和h(k)为非线性函数,u(k)为k时刻的系统控制输入,定义在k时刻的控制输入增量为Δu(k|k)=u(k+1|k)-u(k|k),其中,u(k|k)为在k时刻的控制输入,u(k+1|k)为在k时刻预测的k+1时刻无人车控制输入,则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J(xe,Δu)如下所示:
xe∈Ω
其中,R和Q是权重矩阵,xe(k+i|k)是系统无人车在k时刻预测的k+i时刻的当前姿态与目标姿态的差,N是预测域长度,控制输入u和控制输入增量Δu受限于无人车的性能,因此且/>即小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大值umax和加速度的最大值Δumax且大于无人车速度的最小值umin和加速度的最小值Δumin,为了确保无人车能够在控制过程中识别AprilTag码,设置xe∈(xemin,xemax),其中xemax是最大位姿差,xemin是最小位姿差,超过此范围后,底部摄像头将无法检测AprilTag码;
6)无人车到达目标点后,发送前进命令直到底部摄像头再次检测到AprilTag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无人车安装四个麦克纳姆轮,分别由四个电机控制,麦克纳姆轮因为其特有的构造,能够实现全向运动,麦克纳姆轮的运动学模型如下:
首先将无人车速度v分为无人车坐标系内x轴速度vx和y轴速度vy两个分量:
v=vx+vy
麦克纳姆轮上安装的滚子与车轮旋转轴的夹角为λ度,所以其中一个麦克纳姆轮的运动学方程为:
v1x=-v1gsin(λ),v1y=v1+v1gcos(λ)
v1x=vx-ry·ω,v1y=vy-rx·ω
其中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r是无人车中心到麦克纳姆轮轴心的距离,v1是其中一个麦克纳姆轮的运动速度,v1g为车轮上滚子在地面上产生的线速度,v1x和v1y是无人车坐标系中v1的x轴分量和y轴分量,rx和ry是r的x轴和y轴分量,因此:
v1=v1x+v1y
其他三个轮子的速度与第一个轮子的计算方法相似,因此,当无人车的速度为v时,四个麦克纳姆轮各自的速度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安装在无人车底的摄像头检测AprilTag码时,获取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位姿为:
当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运动到AprilTag码附近时,位于无人车底部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AprilTag码,利用Opencv图像处理库中的findcounters函数获得AprikTag码的边界,再计算边界的均值获得AprilTag的中点,将中点作为在该AprilTag坐标系中的底部摄像机的坐标(xm,ym);
根据下式计算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的坐标(xw,yw,zw);
其中,z是底部摄像头的高度,是从AprilTag坐标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的转换矩阵,fx、fy、u0、v0是相机的内部参数,通过相机标定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AprilTag码的中心做为目标点,构建无人车当前位置与目标点的运动偏差方程:
四麦克纳姆轮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如下:
其中,θ是无人车的航向角;是无人车位姿的导数,vx和vy表示无人车坐标系内x轴速度vx和y轴速度,ω为无人车的角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义无人车在世界坐标系与目标点的姿态偏差xe为:
其中,(x,y)是无人车当前位姿包括无人车的坐标和航向角,(xr,yr,θr)是目标位姿,即AprilTag码的中点和规定路线中无人车在该码位置时的航向角,(xe,ye,θe)表示当前位姿与目标位姿的偏差,随后对xe求导:
其中控制输入u=[u1,u2,u3]T被设定为[-vx,-vy,-ω]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的预测状态xe(k+i|k)定义为:
xe(k+i|k)=Uk+i+f(xe(k+i-1|k))+h(k+i-1|k)u(k)
其中,Uk+i是在预测域内控制增量的和,即 Δu(k+j-1|k)是系统在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系统输入增量;h(k+j-1|k)是k时刻预测k+j-1时刻的非线性方程,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方程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V:
xe∈Ω
其中,Ck+i=u(k)+xe(k+i-1|k),这样通过求解方程V(k)就可以得到k时刻的最优控制器输入u(k),内部控制器接收到控制输入u(k)后将其转换为每个轮子在该时刻所需的转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rilTag码替换为QR码。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内部控制器中的速度命令通过PID算法结合电机编码器返回的实际转速作为反馈控制电机按指定的转速运动。
CN202111556630.3A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3717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630.3A CN114371702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6630.3A CN114371702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702A CN114371702A (zh) 2022-04-19
CN114371702B true CN114371702B (zh) 2023-11-10

Family

ID=81139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6630.3A Active CN114371702B (zh) 2021-12-17 2021-12-17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7170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0062A (zh) * 2012-09-04 2013-01-16 北京化工大学 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的智能小车2.5维视觉伺服控制方法
CN103921786A (zh) * 2014-04-11 2014-07-1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车辆再生制动过程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N106708056A (zh) * 2017-02-13 2017-05-24 四川超影科技有限公司 四轮麦克纳姆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
CN109885052A (zh) * 2019-02-26 2019-06-14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全向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的误差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N112230651A (zh) * 2020-07-06 2021-01-15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控制理论的分布式无人车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0062A (zh) * 2012-09-04 2013-01-16 北京化工大学 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的智能小车2.5维视觉伺服控制方法
CN103921786A (zh) * 2014-04-11 2014-07-1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电动车辆再生制动过程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N106708056A (zh) * 2017-02-13 2017-05-24 四川超影科技有限公司 四轮麦克纳姆轮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
CN109885052A (zh) * 2019-02-26 2019-06-14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全向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的误差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CN112230651A (zh) * 2020-07-06 2021-01-15 湖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分层控制理论的分布式无人车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1702A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3805B (zh) 激光定位传感器在agv小车中位置标定方法
Vasiljević et al. High-accuracy vehicle localization for autonomous warehousing
CN111123925A (zh) 一种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以及方法
Li et al. Vision-based intelligent forklift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AGV)
Lin et al. An automated guided logistics robot for pallet transportation
CN111679676A (zh) 一种agv运动轨迹控制方法
CN109813305A (zh) 基于激光slam的无人叉车
Indiveri et al. High speed differential drive mobile robot path following control with bounded wheel speed commands
Aref et al. Position-based visual servoing for pallet picking by an articulated-frame-steering hydraulic mobile machine
CN114237227A (zh) 基于颜色轨道与二维码导航的双舵轮agv的纠偏方法及其纠偏系统
CN115752507A (zh) 基于二维码导航的在线单舵轮agv参数标定方法及系统
Aref et al. A multistage controller with smooth switching for autonomous pallet picking
Cherubini et al. A position-based visual servoing scheme for following paths with nonholonomic mobile robots
CN114442054A (zh) 一种移动机器人的传感器与底盘联合标定系统及方法
Kumar et al. AGV Control using Voice Command
TW202242580A (zh) 無人自走車之導引控制方法
CN114371702B (zh) 一种应用于视觉伺服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Juntao et al. Research of AGV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Code Recognition Method
Barbosa et al.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an RGB-D based localization system-integration in a docking system
Cao et al. Visual Servo Control for wheeled robot platooning based on homography
Chuwei et al. Localization and navigation method for omni-directional mobile robot based on odometry
Yao et al. Mobile parallel manipulator consisting of two nonholonomic carts and their path planning
Bhat et al. An advanced autonomous forklift based on a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
Yang et al. Visual Servoing of AGV Based on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iller et al. A camera space control system for an automated forkli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