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8435B - 软体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软体机器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68435B CN114368435B CN202210023698.3A CN202210023698A CN114368435B CN 114368435 B CN114368435 B CN 114368435B CN 202210023698 A CN202210023698 A CN 202210023698A CN 114368435 B CN114368435 B CN 1143684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air
- valve
- pressure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7/00—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 B62D57/02—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other propulsion or other ground- engaging means than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alone or in addition to wheels or endless track with ground-engaging propulsion means, e.g. walking memb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体机器人,包括连接盘、弹性壁和气囊调压组件;两个所述弹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盘两侧并与所述连接盘密封连接,以分别形成左气囊、右气囊;所述连接盘上设有旋转驱动流道,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排出的气流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盘旋转;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设有气体输出口和气体回收口,所述气体输出口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气口、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的右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气体回收口与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的右气囊内腔相连通。它能够实现滚动和转弯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球形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体机器人。
背景技术
球形机器人为外壳是球形的移动机器人。球形机器人将各种驱动、控制和执行机构放在外壳内,可以起到保护内部机构的作用。
1996年,赫尔辛基科技大学的Aarne Halme,Jussi Suomela和Torsten Schonberg等人研制了第一款球形机器人。机器人以摩擦轮驱动外壳转动达到滚动的效果所示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1997年,意大利比萨大学的Antonio Bicchi等人研制了Sphericle球形机器人,机器人将一个四轮小车放在球体内部,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2006年,日本神户大学的Toshiaki Otani等人将陀螺控制与球形机器人结合,增加球形机器人的稳定性。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邓宗全教授等人研制了HIT Spherical Robot球形机器人。
专利文献CN100532181A公开了一种多运动态球形机器人,它具有螺旋伸缩机构和分别连于螺旋伸缩机构两端两个半球形壳体,螺旋伸缩机构可以驱动两半球形壳体闭合或展开,使机器人分别处于球态和两轮态两种运动形态。该球形机器人的半球形壳体硬度偏高,以实现两轮态行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体机器人,以从新的技术路线的角度驱动外壳运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体机器人,包括连接盘、弹性壁和气囊调压组件;两个所述弹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盘两侧并与所述连接盘密封连接,以分别形成左气囊、右气囊;所述连接盘上设有旋转驱动流道,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排出的气流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盘旋转;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设有气体输出口和气体回收口,所述气体输出口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气口、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的右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气体回收口与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的右气囊内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包括气泵、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所述连接盘上还设有补气流道,所述补气流道在所述连接盘上形成有外露吸气口,所述气泵的吸气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的出气口管道连通,所述气泵的排气口与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右气囊的内腔、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所述左气囊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相连通,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所述右气囊管道连通,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相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左气囊气压传感器和右气囊气压传感器,所述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左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右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和陀螺仪,所述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陀螺仪固定在所述连接盘上,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陀螺仪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和减压阀,所述气泵为流量可控型气泵,所述左气囊补气阀和右气囊补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气泵的排气口连接有四通管接头的A口,所述四通管接头的B口与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所述左气囊内腔管道连通,所述四通管接头的C口与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所述右气囊内腔管道连通,所述四通管接头的D口与所述减压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减压阀的出口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气口管道连通,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气泵的控制端、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壁由邵氏硬度A为10度的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的,所述连接盘为圆柱体,所述旋转驱动流道包括至少两条分流道,所述分流道在所述连接盘的周面上形成有排气口,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与所述连接盘的径向方向设有>0°且≤9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流道有两套,分别为正向旋转驱动流道和反向旋转驱动流道。
前述软体机器人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左侧转弯时,使用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所述左气囊、所述右气囊内压力,以使所述左气囊形成半球体,且所述右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所述连接盘的半径,则所述软体机器人向左转弯;
所述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右侧转弯时,使用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所述左气囊、所述右气囊内压力,以使所述右气囊形成半球体,且所述左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所述连接盘的半径,则所述软体机器人向右转弯。
前述软体机器人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软体机器人静止状态中需要转弯时,使用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所述左气囊、所述右气囊内压力,以使所述左气囊形成半球体,且所述右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所述连接盘的半径,或者,使所述右气囊形成半球体,且所述左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所述连接盘的半径;
使用所述气囊调压组件维持所述左气囊和所述右气囊内压力,使用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向所述旋转驱动流道充气,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所述软体机器人转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使用气囊调压组件调整左气囊、右气囊压力,从而调整软体机器人的形状;通过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供气,从旋转驱动流道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旋转,在软体机器人呈胶囊形状时,软体机器人滚动,在软体机器人呈类圆锥形时,软体机器人转弯,通过调整近地侧气囊的压力,从而调整近地侧气囊的曲面曲率,达到调整软体机器人转弯半径的目的。
2.气囊调压组件包括气泵、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时,其气体来源于软体机器人外方,这样软体机器人的续航仅受为气泵供电的电池的限制。
3.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左气囊气压传感器和右气囊气压传感器时,其便于实现软体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4.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和减压阀,气泵为流量可控型气泵,这样便于实现左气囊、右气囊内压力的调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软体机器人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一种软体机器人的连接盘的左视图。
图4为一种软体机器人的连接盘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盘,11-旋转驱动流道,111-旋转驱动流道管接头,12-补气流道,121-补气流道管接头,13-充电连接座预留孔,131-电线引出孔,141-电线穿孔,15-右气囊连通孔,21-左气囊,22-右气囊,3-可充电电池,4-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的形式说明本发明,以辅助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本发明。除另有说明外,不应脱离本技术领域的技术知识背景理解以下的实施例及其中的技术术语。
一种软体机器人,参见图1-4,包括连接盘1、弹性壁和气囊调压组件。
两个弹性壁分别设置在连接盘1两侧并与连接盘1密封连接,以分别形成左气囊21、右气囊22。本实施例中,弹性壁由邵氏硬度A为10度的硅胶制作而成。硬度太低的易于损坏,太高的形变效率低,10度为最优硬度。
本实施例中,连接盘1为圆柱体,圆柱体滚动时的阻力小,平顺性好。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盘1也可以选择正三角转子的形状。连接盘1的厚度越薄,软体机器人越容易侧偏,转弯效果越好;连接盘1的厚度越厚,软体机器人滚动时越不易偏转,从滚动模式切换为转弯模式的难度越高。
连接盘1上设有旋转驱动流道11,从旋转驱动流道11排出的气流用于驱动连接盘1旋转。旋转驱动流道包括至少两条分流道,每条分流道在连接盘1的周面上形成有排气口,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不与连接盘的径向方向相重合,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与连接盘1的径向方向垂直最好。
由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盘1为圆柱体,在未在连接盘1周面开槽的情况下,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90°时,连接盘1的壁体为阻挡气流,因此,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与连接盘1的径向方向宜设置成>0°且≤90°的夹角。一般的,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与连接盘1的径向方向设置成90°的夹角时,从排气口排出的气流带动连接盘1旋转的效果最好。
一般的,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且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作用力不抵消,就可以驱动连接盘1旋转。较简单的设置方式是,旋转驱动流道是由分流道以连接盘的轴线为旋转轴环形阵列布设在连接盘内,球形阵列的数目为两个以上,环形阵列的数目越多,驱动连接盘旋转的接续性越好。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分流道为螺旋形流道,环形阵列数目为6,故而,旋转驱动流道11在连接盘1的周面上形成有6个排气口;为了减少连接管数目,旋转驱动流道11设有1个进气口,它由旋转驱动流道管接头111形成,旋转驱动流道管接头111的中心线与连接盘的轴线相重合。在其它实施例中,分流道也可以是直流道,只要直流道的流道线不与连接盘的径向方向相重合就可以了。
气囊调压组件应能够输出气体及回收气体,回收的气体可以再利用,也可以排出软体机器人外部。现有技术中,输出气体的装置可以由化学反应输出气体,也可以使用气泵、抽风机、排风机等从机器从外部抽取气体,并输出气体。回收气体的装置可以是将左气囊的剖分气体排入右气囊,或将右气囊的剖分气体排入左气囊,也可以采用排出到机器人外部的方式实现。气囊调压组件设置在左气囊及右气囊内,并与连接盘1固定连接。气囊调压组件设有气体输出口和气体回收口,气体输出口与旋转驱动流道11的进气口、左气囊21的内腔、右气囊22内腔相连通,气体回收口与左气囊21的内腔、右气囊22内腔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气囊调压组件包括气泵4、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
为此,连接盘1上还设有补气流道12,补气流道12在连接盘1上形成有外露吸气口,外露吸气口设置在左气囊21及右气囊22外部。由于旋转驱动流道11也可以连通软体机器人外部与气囊内部,所以,理论上,在不干扰旋转驱动流道11功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旋转驱动流道11闲置流道作为补气流道12。但实际中,多将补气流道12与旋转驱动流道11分别设置,以减轻控制复杂度。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气泵4设置在左气囊21内,并与连接盘1固定连接。气泵4的吸气口与补气流道12的出气口管道连通。气泵4的排气口与左气囊21的内腔、右气囊22的内腔、旋转驱动流道11的进口管道连通。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将从气泵4的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分配至左气囊21、右气囊22和旋转驱动流道11内,气泵4选择流量可控型气泵,并增设了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和减压阀。气泵4的排气口连接有四通管接头的A口,四通管接头的B口与左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左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所述左气囊内腔管道连通,四通管接头的C口与右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右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右气囊内腔管道连通,四通管接头的D口与减压阀的进口管道连通,减压阀的出口与旋转驱动流道11的进气口管道连通。参见图1,由于气泵4设置在左气囊21内,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减压阀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也设置在左气囊21内。如此,左气囊补气阀的出口是直接与左气囊内腔管道连通的,右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用于形成右气囊连通孔15的管接头管道连接即可,减压阀的出口与旋转驱动流道管接头111管道连接即可。在气泵4的气流输出压力不低于减压阀的出口压力时,从旋转驱动流道11输出的气流是一致的,这样便于简化机器人的操控。
本实施例中,左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左气囊管道连通,左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补气流道12相连通,右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右气囊管道连通,右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补气流道12相连通。当然,左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也可以与旋转驱动流道11相连通,右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也可以与旋转驱动流道11相连通,但这样会扰动从旋转驱动流道11流出的气流流量,增大机器人的操控难度。
为了平衡连接盘1两侧的质量,用于为气囊调压组件供电的电池设置在右气囊22内。本实施例中,用于为气囊调压组件供电的电池选择可充电电池,比如锂电池。
当然,左气囊补气阀和左气囊放气阀的功能也可以由二位三通换向阀合并实现,右气囊补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的功能也可以由二位三通换向阀合并实现。
为便于机器人的操控,软体机器人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左气囊气压传感器和右气囊气压传感器。为此,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左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右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气泵4的控制端、左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右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左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右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通过气压传感器测量气囊内气压,从而实现估计气囊形状的目的,进而估测连接盘的倾角。在其它实施例中,通过固定在连接盘上的陀螺仪,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与陀螺仪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也可以估测连接盘的倾角。
为了实现驱动软体机器人双向行进,可以在连接盘1上设置两套旋转驱动流道,这两套旋转驱动流道分别用于驱动软体机器人前进、后退。
本发明的软体机器人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21、右气囊22内压力,以使左气囊21、连接盘1和右气囊22形成胶囊形状;
使用气囊调压组件维持左气囊21和右气囊22内压力,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11充气,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滚动;
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左侧转弯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21、右气囊22内压力,以使左气囊21形成半球体,且右气囊22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则软体机器人向左转弯;
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右侧转弯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21、右气囊22内压力,以使右气囊22形成半球体,且左气囊21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则软体机器人向右转弯。
使左气囊21或右气囊22形成半球体的方法是:使用与该气囊连通的气囊放气阀排出该气囊内剖分气体,弹性壁收缩,该气囊就会形成半球体。使左气囊21或右气囊22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的方法是:使用与该气囊连通的气囊补气阀向该气囊内充气,弹性壁扩张,该气囊的球体半径就可以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连接盘一侧气囊形成半球体,另一侧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直径时,连接盘就会向较小球体侧侧倾,在滚动惯性下,就会向该侧转弯。
需要由转弯切换成滚动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21、右气囊22内压力,以使左气囊21、连接盘1和右气囊22形成胶囊形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维持左气囊21和右气囊22内压力,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11充气,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滚动。
本方法中,在软体机器人转弯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11充气,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旋转。
又一种本发明的软体机器人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软体机器人静止状态中需要转弯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21、右气囊22内压力,以使左气囊21形成半球体,且右气囊22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或者,使右气囊22形成半球体,且左气囊21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
使用气囊调压组件维持左气囊21和右气囊22内压力,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11充气,从旋转驱动流道11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转弯。
左气囊21形成半球体,且右气囊22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1的半径时,软体机器人转弯方向与旋转驱动流道11在连接盘上的布设方式有关。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应当明白,实践中无法穷尽地说明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此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尽可能的阐述本发明得发明构思。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且未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进行取舍组合、具体参数进行试验变更,或者利用本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对本发明已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常规替换形成的具体的实施例,均应属于为本发明隐含公开的内容。
Claims (7)
1.一种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盘、弹性壁和气囊调压组件;两个所述弹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盘两侧并与所述连接盘密封连接,以分别形成左气囊、右气囊;所述连接盘内设有旋转驱动流道,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排出的气流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盘旋转;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设有气体输出口和气体回收口,所述气体输出口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气口、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的右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气体回收口与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右气囊的内腔相连通;
所述气囊调压组件包括气泵、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所述连接盘上还设有补气流道,所述补气流道在所述连接盘上形成有外露吸气口,所述气泵的吸气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的出气口管道连通,所述气泵的排气口与所述左气囊的内腔、所述右气囊的内腔、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所述左气囊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相连通,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进口与所述右气囊管道连通,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出口与所述补气流道相连通;
所述软体机器人的转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右气囊内压力,以使左气囊、连接盘和右气囊形成胶囊形状;
使用气囊调压组件维持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压力,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向旋转驱动流道充气,从旋转驱动流道的排气口排出的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滚动;
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左侧转弯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右气囊内压力,以使左气囊形成半球体,且右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的半径,则软体机器人向左转弯;
软体机器人滚动状态中需要向右侧转弯时,使用气囊调压组件分别调整左气囊、右气囊内压力,以使右气囊形成半球体,且左气囊的球体半径大于连接盘的半径,则软体机器人向右转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左气囊气压传感器和右气囊气压传感器,所述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左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所述右气囊气压传感器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控制处理器和陀螺仪,所述左气囊放气阀和右气囊放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陀螺仪固定在所述连接盘上,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所述陀螺仪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左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放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调压组件还包括左气囊补气阀、右气囊补气阀和减压阀,所述气泵为流量可控型气泵,所述左气囊补气阀和右气囊补气阀均选择电磁阀,所述气泵的排气口连接有四通管接头的A口,所述四通管接头的B口与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所述左气囊内腔管道连通,所述四通管接头的C口与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出口与所述右气囊内腔管道连通,所述四通管接头的D口与所述减压阀的进口管道连通,所述减压阀的出口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的进气口管道连通,所述控制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气泵的控制端、所述左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所述右气囊补气阀的控制端对应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壁由邵氏硬度A为10度的材料制作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盘为圆柱体,所述旋转驱动流道包括至少两条分流道,所述分流道在所述连接盘的周面上形成有排气口,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流方向与所述连接盘的径向方向设有>0°且≤90°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流道有两套,分别为正向旋转驱动流道和反向旋转驱动流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23698.3A CN114368435B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软体机器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23698.3A CN114368435B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软体机器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8435A CN114368435A (zh) | 2022-04-19 |
CN114368435B true CN114368435B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1143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23698.3A Active CN114368435B (zh) | 2022-01-10 | 2022-01-10 | 软体机器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68435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0794A (zh) * | 2009-01-23 | 2009-07-15 | 上海理工大学 | 管道内柔性移动微小机器人系统 |
CN103712035A (zh) * | 2014-01-08 | 2014-04-09 | 北京理工大学 | 笼式管道飞行器 |
CN103742755A (zh) * | 2013-12-17 | 2014-04-23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软体履带式管道机器人 |
JP2016059998A (ja) * | 2014-09-18 | 2016-04-25 | 株式会社フジキカイ | 移載ロボットのエア通路構造 |
CN207984998U (zh) * | 2018-03-20 | 2018-10-19 | 四川为天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全形机器人 |
CN109108958A (zh) * | 2018-08-02 | 2019-01-01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折叠式柔性弯曲执行机构及其应用 |
WO2022005866A1 (en) * | 2020-06-30 | 2022-01-06 | Northeast Gas Association | Improved robotic inline pipe inspection system &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L138695A (en) * | 2000-09-26 | 2004-08-31 | Rafael Armament Dev Authority | Unmanned mobile device |
-
2022
- 2022-01-10 CN CN202210023698.3A patent/CN1143684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0794A (zh) * | 2009-01-23 | 2009-07-15 | 上海理工大学 | 管道内柔性移动微小机器人系统 |
CN103742755A (zh) * | 2013-12-17 | 2014-04-23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软体履带式管道机器人 |
CN103712035A (zh) * | 2014-01-08 | 2014-04-09 | 北京理工大学 | 笼式管道飞行器 |
JP2016059998A (ja) * | 2014-09-18 | 2016-04-25 | 株式会社フジキカイ | 移載ロボットのエア通路構造 |
CN207984998U (zh) * | 2018-03-20 | 2018-10-19 | 四川为天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全形机器人 |
CN109108958A (zh) * | 2018-08-02 | 2019-01-01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折叠式柔性弯曲执行机构及其应用 |
WO2022005866A1 (en) * | 2020-06-30 | 2022-01-06 | Northeast Gas Association | Improved robotic inline pipe inspection system & apparatu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多气囊仿生软体机器人设计及其运动特性分析;王江北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52卷(第1期);20-2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8435A (zh) | 2022-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68434B (zh) | 软体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 | |
CN110125924A (zh) | 一种软体仿生足式机器人 | |
CN105730541A (zh) | 气动多囊式软体爬壁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368435B (zh) | 软体机器人 | |
CN111482949B (zh) | 一种新型柔性机械臂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3153749A (zh) | 铁路车辆的车体倾斜装置 | |
CN109223482B (zh) | 一种基于柔性驱动的按摩机器人 | |
CN112605786A (zh) | 可分段调压的气囊头机构及气囊抛光装置 | |
CN110979500B (zh) | 一种流体驱动的球形滚动机器人及其驱动方法 | |
CN220237563U (zh) | 一种便携式左心室辅助装置 | |
CN210520955U (zh) | 诊脉仪 | |
CN216695459U (zh) | 气密性测试系统 | |
CN114906300B (zh) | 一种基于重心调节的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654232A (zh) | 可控矢量射流推进器及水下机器人 | |
CN114834620B (zh) | 一种智能仿生机器鱼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6872250A (zh) | 一种充气折纸结构机器人 | |
CN112977213B (zh) | 气动腰托的控制装置 | |
CN114228956B (zh) | 一种水下柔性臂及auv水下柔性回收机构 | |
CN217552405U (zh) | 一种软体机器人 | |
CN106275204B (zh) | 可穿戴个人交通工具 | |
US7445531B1 (en) |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marine transportation | |
CN206299814U (zh) | 流体控制装置 | |
CN102193558A (zh) | 可缩放的基于风滚草仿生的被动驱动型探测机器人 | |
CN112405577A (zh) | 一种刚柔耦合的多自由度类人灵巧手 | |
CN112548987A (zh) | 一种柔性方向调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