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4170A -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4170A
CN114364170A CN202210015201.3A CN202210015201A CN114364170A CN 114364170 A CN114364170 A CN 114364170A CN 202210015201 A CN202210015201 A CN 202210015201A CN 114364170 A CN114364170 A CN 114364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 dissipation
groove
display devic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52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64170B (zh
Inventor
王碧
何建军
李敬文
杨庭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520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64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64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4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64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4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散热膜及显示装置,用于消除显示装置中的热量及静电,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一种散热膜,所述散热膜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散热膜包括:散热功能层和静电吸附层。所述散热功能层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一侧具有凹槽;所述静电吸附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整体接触的静电吸附层。所述静电吸附层被配置为,吸附并释放静电。散热膜及显示装置用于图像显示。

Description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视觉体验的追求越来越严苛。
在显示装置制作完成前,需要经过生产、组装、测试或搬运等过程,在该过程中,显示装置中的内部及边缘容易受到碰撞或摩擦,进而会产生并积累热量和静电电荷。积累的热量不能及时消散,容易影响显示装置中器件结构(例如发光器件或像素驱动电路等)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显示效果;而静电电荷的累积容易导致静电放电的发生,进而对显示装置中的器件结构(例如发光器件或像素驱动电路等)造成损伤,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消除显示装置中的热量及静电累积,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膜,所述散热膜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散热膜包括:散热功能层,所述散热功能层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一侧具有凹槽;以及,静电吸附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整体接触。所述静电吸附层被配置为,吸附并释放静电。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膜,通过设置一侧具有凹槽的散热功能层,以及设置在凹槽内、且与凹槽整体接触的静电吸附层,可以利用散热功能层实现热量的传导和消散,并利用静电吸附层实现静电的吸附和消散。这样在将散热膜应用于显示装置时,便可以利用散热膜对显示装置中累计的热量及静电电荷进行传导、释放,避免在显示装置中产生热量及静电电荷的累积,进而可以避免对显示装置的器件结构造成损伤,确保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而且,通过在散热功能层的一侧设置凹槽,在将散热膜应用于显示装置时,可以在散热膜与显示基板贴合的过程中,使得散热膜受到的一部分贴合压力通过凹槽得到释放,进而可以增强显示基板以及散热膜对贴合压力的缓冲能力,避免散热膜在显示基板上出现翘曲现象;同时保证散热膜与显示基板之间空隙内的空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在显示基板的非出光侧的表面出现模印,以及避免显示基板与散热膜的贴合接触面之间留存有气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良率。此外,通过将静电吸附层在凹槽内、且与凹槽整体接触,可以使得静电吸附层与散热功能层的凹槽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可以增大静电吸附层与凹槽之间的静摩擦阻力,从而可以保证由静电吸附层与散热功能层结合形成的散热膜的稳定性,提高静电吸附层与散热功能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散热膜的散热功能和静电吸附释放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吸附层的材料的结构包括空心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静电吸附层的厚度,与所述凹槽的深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其中,所述凹槽的侧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侧面包括平面或弧面;其中,在所述凹槽的侧面为弧面的情况下,所述凹槽的侧面向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功能层包括:沿着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缓冲层、吸收层、石墨层和散热层。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吸收层,以及部分所述石墨层;或者,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吸收层和所述石墨层,以及部分所述散热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吸收层一侧的泡棉层;所述凹槽还贯穿所述泡棉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石墨层一侧的连接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出光侧的、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膜;其中,所述散热膜中的静电吸附层与所述显示基板接触。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散热膜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基板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出光侧,并与所述散热膜中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层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散热膜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散热膜沿A-A’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散热膜沿A-A’向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散热膜沿A-A’向的又一种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膜1及显示装置1000,下面结合附图,对散热膜1及显示装置1000分别进行介绍。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显示装置1000例如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装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Micro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Mini LED(Mini LightEmitting Diode,迷你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的任一种,该显示装置还可以为显示器、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如图6所示)、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下面,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均为OLED显示装置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基板2。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显示基板2可以包括衬底、设置在衬底上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以及设置在像素驱动电路远离衬底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其中,该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该多个发光器件,例如可以一一对应电连接。
示例性的,各发光器件可以在相应的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的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发出光,多个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相互配合,从而使得显示基板2实现显示功能。
示例性的,上述显示基板2可以具有显示区和扇出区,上述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上述多个发光器件可以位于显示区。用于提供各电信号的电路结构、及将各电信号传输至像素驱动电路的走线等,可以位于扇出区。
示例性,上述显示基板2位于扇出区的部分可以具有一定的可弯折性。由此,可以将显示基板2位于扇出区的部分,弯折到其非出光侧,从而可以提高显示基板2的显示区在显示基板2上的面积占比,实现显示装置1000的高屏占比,以及窄边框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散热膜1。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膜1设置在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
示例性的,显示基板2可以为顶出光型显示基板,顶出光型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指的是沿衬底指向发光器件的方向。此处,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指的是,显示基板2中衬底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
示例性的,显示基板2也可以为底出光型显示基板。底出光型显示基板的出光方向,指的是沿发光器件指向衬底的方向。此处,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指的是,显示基板2中发光器件远离衬底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散热膜1包括:散热功能层11,以及,静电吸附层12。散热功能层11靠近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面A1一侧具有凹槽101,静电吸附层12,设置在凹槽101内、且与凹槽101整体接触。
例如,如图5所示,上述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面A1指的是,背对显示装置1000用来显示的显示面A2的一面。
示例性的,静电吸附层12被配置为,吸附并释放静电。
例如,静电吸附层12具有抗静电性,可以对显示基板2产生的静电进行吸附,并释放。
在一些示例中,散热膜1中的静电吸附层12与显示装置1000中的显示基板2接触。由此,静电吸附层12可以吸附显示基板2上产生的静电,并将该静电释放,避免累积的静电产生静电放电,进而可以避免对显示基板2上的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器件等造成损伤,影响显示装置1000的正常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静电吸附层12设置在凹槽101内,且与凹槽101整体接触,指的是,静电吸附层12位于凹槽11内部,与凹槽11的侧面及底面贴合紧密,且静电吸附层12和凹槽101之间没有缝隙。因此,这样可以使得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并使得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具有较大的静摩擦阻力,进而在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将要产生相对位移时,可以利用散热膜1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可以提高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由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结合而形成的散热膜1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散热膜1的散热功能和静电吸附释放作用。
示例性的,散热功能层11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可以使得显示基板2上产生的热量导通到散热功能层11,避免热量在显示基板2上进行累积,进而影响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散热膜1内未设置凹槽101,在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贴合后,散热膜1内部可能会留存有少量空气,该空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不一致时,会对显示基板2形成挤压,引起显示基板2的形变,进而导致显示基板2非出光侧的表面出现模印问题。
而本发明中,在散热膜1内设置了凹槽101。首先,在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贴合过程中,可以保证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之间空隙内的空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出现模印。
其次,在将散热膜1贴合至显示基板2时,由于散热膜1中散热功能层1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01,在贴合压力的作用下,散热膜1受到的一部分压力可以通过凹槽101得到释放,进而可以增加显示基板2以及散热膜1对贴合压力的缓冲能力,避免散热膜1在显示基板2上出现翘曲现象。
此外,凹槽101的存在,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000的良率,避免显示基板2与散热膜1贴合后,显示基板2与散热膜1的接触面之间留存有气泡。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膜1,通过设置一侧具有凹槽101的散热功能层11,以及设置在凹槽101内且与凹槽整体接触的静电吸附层12,可以利用散热功能层11实现热量的传导和消散,并利用静电吸附层12实现静电的吸附和消散。这样在将散热膜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便可以利用散热膜1对显示装置1000中累计的热量及静电电荷进行传导、释放,避免在显示装置1000中产生热量及静电电荷的累积,进而可以避免对显示装置100的器件结构造成损伤,确保显示装置1000的正常显示。
而且,通过在散热功能层11靠近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面A1一侧设置凹槽101,在将散热膜1应用于显示装置1000时,可以在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贴合的过程中,使得散热膜1受到的一部分贴合压力通过凹槽101得到释放,进而可以增强显示基板2以及散热膜1对贴合压力的缓冲能力,避免散热膜1在显示基板2上出现翘曲现象;同时保证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之间空隙内的空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保持一致,避免在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的表面出现模印,以及避免显示基板2与散热膜1的贴合接触面之间留存有气泡,进而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000的良率。
此外,通过将静电吸附层12设置在凹槽101内,且与凹槽101整体接触,可以使得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的凹槽101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可以增大静电吸附层12与凹槽101之间的静摩擦阻力,从而可以保证由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结合形成的散热膜1的稳定性,提高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散热膜1的散热功能和静电吸附释放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静电吸附层12的材料的结构包括空心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空心结构的材料可以将静电及热量传导至空心结构处,将静电及热量吸附并释放,因而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热量消散作用;同时,该空心结构的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将该外力释放至空心结构处,因而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因而,将静电吸附层12贴合至显示基板2后,可以利用静电吸附层12对显示基板2产生的静电和热量进行迅速吸附并释放,同时可以对显示基板2形成保护,从而保证显示基板2的正常显示。
例如,上述空心结构的材料可以包括聚倍半硅氧烷或多壁碳纳米管材料等。采用上述材料作为静电吸附层12的材料,可以实现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和热量消散作用,同时实现较好的缓冲作用。
示例性的,空心结构可以包括空心核壳结构。空心核壳结构指的是,该材料为核壳结构,核为空心结构。
示例性的,空心结构也可以包括多孔结构。多孔结构的材料可以对静电及热量传递至“孔”处,对静电和热量进行吸附和释放,因而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和热量消散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静电吸附层12的厚度,与凹槽101的深度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静电吸附层12远离凹槽101底面一侧的表面,与散热功能层11靠近显示基板2一侧的表面平齐,也就是说,静电吸附层2的整体全部位于凹槽101内,散热膜1靠近显示基板2的表面为大致平坦的表面。由此,在将散热膜1贴合到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的情况下,由于与显示基板2接触的散热膜1的表面较为平坦,因此,可以方便地进行贴合,同时可以提高散热膜1与显示基板2之间连接的强度,避免由于相互接触的表面不平坦而带来的贴合不牢固现象。
示例性的,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凹槽101包括:底面,及与底面相连接的多个侧面。凹槽101的侧面与凹槽10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α大于90°。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凹槽101的开口面积大于凹槽101底面的面积,而静电吸附层12设置在凹槽101内,且与凹槽101整体接触,进而可以使得静电吸附层12的底面(与凹槽101底面接触的表面)的面积,小于静电吸附层12的顶面(与静电吸附层12的底面相对的表面)的面积,从而可以方便地组装散热功能层11和静电吸附层12以形成散热膜1。
上述凹槽101沿凹槽深度方向剖开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对此进行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2所示,凹槽101的侧面可以包括平面。凹槽101沿凹槽深度方向剖开的形状可以为倒梯形。该凹槽101的底面为平坦的表面,且凹槽11开口面积大于凹槽11底面的面积。
又如,如图3所示,凹槽101的侧面可以包括弧面。该凹槽101的底面为平坦表面,侧面为弧面。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凹槽101与静电吸附层2对位精确度,从而可以提高凹槽101的表面与静电吸附层2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散热膜1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在凹槽101的侧面为弧面的情况下,凹槽101的侧面向远离凹槽101的一侧凸出。由此,可以增加凹槽101的侧面与静电吸附层12的相接触的侧面之间的静摩擦阻力,进一步提高静电吸附层12与散热功能层11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散热膜1的稳定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散热膜1的散热功能和静电吸附释放作用。
例如,如图3所示,凹槽101沿凹槽深度方向剖开的形状的为“碗”状,“碗”的底面为平面状,“碗”的侧面为平滑弧面,且该弧面向外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散热功能层11包括:沿着远离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面A1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缓冲层112、吸收层113、石墨层114和散热层115。
示例性的,缓冲层112可以对受到的外力冲击进行缓冲和消散,避免散热膜1造成损伤。
示例性的,吸收层113可以对受到的外力冲击进行吸收,减小或终止外力的继续扩散,避免散热膜1造成损伤。
示例性的,石墨层114可以对热量以及静电进行吸附和消散,避免热量以及静电的累积。
例如,石墨层114的材料可以包括缓冲泡棉,以及石墨片。其中,石墨片由缓冲泡棉包裹在中间。
示例性的,散热层115可以对热量进行吸附和消散,避免热量的累积。
例如,散热层115的材料可以包括铜箔。铜箔可以为自粘铜箔、双导铜箔、单导铜箔等,上述铜箔均具有优良的导通性,一方面可以实现热量的消散,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电磁屏蔽和静电释放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凹槽101贯穿缓冲层112和吸收层113,以及部分石墨层114。
示例性的,凹槽101贯穿部分石墨层114,指的是,凹槽101没有完全贯穿石墨层114,散热层115中与凹槽101底面相对应的位置处还存在有一定厚度的石墨层材料。此时,静电吸附层12的底面与散热功能层11的石墨层114接触。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显示基板2产生的静电电荷导入到静电吸附层12,由静电吸附层12进行吸附后释放,避免静电电荷的累积后发生的静电放电现象,进而避免对显示装置1000造成损伤。同时,显示基板2产生的热量和静电也可以通过静电吸附层12,传递至石墨层114,在石墨层114进行消散,避免热量和静电的累积对显示基板2的显示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凹槽101贯穿缓冲层112、吸收层113和石墨层114,以及部分散热层115。
示例性的,凹槽101贯穿部分散热层115,指的是,凹槽101没有完全贯穿散热层115,散热功能层11中与凹槽101底面相对应的位置处还存在有一定厚度的散热层材料。此时,静电吸附层12的底面与散热功能层11的散热层115接触。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显示基板2产生的静电导入到静电吸附层12,静电在静电吸附层12得到吸附并释放,再由静电吸附层12导入到散热功能层11的散热层115,在散热层115得到进一步地释放,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静电在显示基板2上累积后发生的静电放电现象,进而避免对显示装置1000造成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膜1还包括:设置在缓冲层112远离吸收层113一侧的泡棉层111;凹槽101还贯穿泡棉层111。
示例性的,泡棉层111远离缓冲层112的一侧,与显示基板2接触。
例如,泡棉层111的材料可以包括聚氨酯泡棉、导电泡棉、铝箔泡棉等,上述材料均具有较佳导热性能,可以迅速的将显示基板2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防止热量累积对显示基板2造成不良影响而导致显示效果下降;此外,由于泡棉层111的材料较为柔软,可以对显示基板2进行保护,从而可以在外力对显示基板2造成冲击时,对该外力进行吸收和缓冲,避免对显示基板2造成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01的开口的外边界,与散热功能层11的外边界(即泡棉层111的外边界)可以重合;凹槽101的开口的外边界,与散热功能层11的外边界(即泡棉层111的外边界)之间也可以有一定的间距。例如,如图2所示,凹槽101的开口的外边界与散热功能层11的外边界互相重合;又如,如图1及图3所示,凹槽101的开口的外边界与散热功能层11的外边界之间有一定的间距L,在这种情况下,将散热膜1贴合到显示基板2时,泡棉层111与显示基板2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更加有效的缓冲显示基板2受到的外力,进而保护显示基板2免受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膜1还包括:设置在散热层115远离石墨层114一侧的连接层116。
示例性的,连接层116的材料可以为压敏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膜1还包括:设置在连接层116远离散热层115一侧的离型膜层117。
示例性的,在将散热膜1与柔性电路板3连接前,先将散热膜1的离型膜层117剥离,使得连接层116裸露出来,然后,将连接层116与柔性电路板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连接层116也可以位于柔性电路板3上。散热膜1可以与柔性电路板3上的连接层116连接,用于实现柔性电路板3与散热膜1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与显示基板2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3。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3与显示基板2位于扇出区的部分电连接,以实现与显示基板2的电连接。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3可以通过位于扇出区的走线等,与显示基板2中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并为像素驱动电路提供电源信号、驱动信号等。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电路板3位于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且与散热膜1连接。
示例性的,柔性电路板3可以为平板结构。柔性电路板3与散热膜1均位于显示基板2的非出光侧,由此,可以便于柔性电路板3与散热膜1的连接。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1000中,柔性电路板3与散热膜1中的柔性电路板板连接层116连接。
例如,柔性电路板3可以与上述压敏胶材料连接,实现柔性电路板3与散热膜1的固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膜应用于显示装置;所述散热膜包括:
散热功能层,所述散热功能层靠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一侧具有凹槽;以及,
静电吸附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整体接触;所述静电吸附层被配置为,吸附并释放静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层的材料的结构包括空心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层的厚度,与所述凹槽的深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相连接的多个侧面;
其中,所述凹槽的侧面与所述凹槽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侧面包括平面或弧面;
其中,在所述凹槽的侧面为弧面的情况下,所述凹槽的侧面向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功能层包括:沿着远离所述显示装置的非显示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缓冲层、吸收层、石墨层和散热层;
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和所述吸收层,以及部分所述石墨层;或者,
所述凹槽贯穿所述缓冲层、所述吸收层和所述石墨层,以及部分所述散热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吸收层一侧的泡棉层;
所述凹槽还贯穿所述泡棉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散热层远离所述石墨层一侧的连接层。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基板;以及,
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出光侧的、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膜;
其中,所述散热膜中的静电吸附层与所述显示基板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基板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
所述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出光侧,并与所述散热膜中的柔性电路板连接层连接。
CN202210015201.3A 2022-01-07 2022-01-07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64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5201.3A CN114364170B (zh) 2022-01-07 2022-01-07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5201.3A CN114364170B (zh) 2022-01-07 2022-01-07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4170A true CN114364170A (zh) 2022-04-15
CN114364170B CN114364170B (zh) 2024-04-16

Family

ID=81107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5201.3A Active CN114364170B (zh) 2022-01-07 2022-01-07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641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4863A (zh) * 2022-08-23 2022-11-11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9529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6534416A (zh) * 2016-12-16 2017-03-22 南陵智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触摸屏保护装置
CN212532835U (zh) * 2020-03-19 2021-02-12 宿迁市日茂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抗静电离型膜
CN113179623A (zh) * 2021-04-06 2021-07-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CN113178134A (zh) * 2021-05-25 2021-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9529A (ja) * 2006-12-01 2008-06-1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6534416A (zh) * 2016-12-16 2017-03-22 南陵智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触摸屏保护装置
CN212532835U (zh) * 2020-03-19 2021-02-12 宿迁市日茂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抗静电离型膜
CN113179623A (zh) * 2021-04-06 2021-07-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CN113178134A (zh) * 2021-05-25 2021-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4863A (zh) * 2022-08-23 2022-11-11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4170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2563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443678B2 (en) Flexible circuit board with heat sink
US7102285B2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with panel unit thermal interface having carbon nanotubes
US10691246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917859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5284252A (ja) 平板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60022443A (ko) 복합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N11444617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4170A (zh) 散热膜及显示装置
CN113129736B (zh) 显示设备
CN11353909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7388750B2 (en) Plasma display module
US9772148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6363948A (zh) 显示装置
CN113593412B (zh) 散热膜和显示装置
CN215162316U (zh) 散热绝缘胶带、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678396A (zh) 显示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11048560B (zh) 显示装置
CN113826449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82229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9536649U (zh) 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车辆
CN113963632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60108903A (ko) 롤러블 소자
KR100670286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30099219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