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7897A -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57897A CN114357897A CN202011048513.1A CN202011048513A CN114357897A CN 114357897 A CN114357897 A CN 114357897A CN 202011048513 A CN202011048513 A CN 202011048513A CN 114357897 A CN114357897 A CN 1143578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ervoir
- oil
- flooding
- degree
-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3129 oil wel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0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0779 crude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21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72 for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25 perc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681 well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9 wel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根据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本发明可有效识别出不同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级别,为新井部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砂岩油田经过高速开发进入中高采出程度阶段以后,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存在,边水及注入水优先流向砂体内的高渗透部位,导致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不均匀、部分油井过快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有效开发。
为了更好的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前人引入了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流动单元(Flowunits)的概念是1984年C.L.Hearn等人首次提出的,是指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内部相似的、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体。流动单元的识别划分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就是水力单元流动分层指标法(FZI法)。FZI法的计算思路是先选取一些能反映流动单元特征的静态地质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建立流动单元判别函数,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流动单元,然后再分析不同流动单元的动态开发特征。
油层经过长期的注入水冲刷后,其孔隙结构、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及油气水分布规律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水淹层是指受注入水波及、冲刷的一类油水共存的储层。油层水淹后水洗作用改变了储层物理性质和地层流体性质,油藏内各种流体饱和度在纵向、横向上均发生变化。水淹层的水淹程度受地层的岩性、物性、沉积、构造、原油性质、地层压力、注水方式、注入水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油层水淹后,仍有大量的剩余油气以不同形态分布于油藏之内,因此如何确定水淹部位及相应的水淹程度,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水淹层识别方法主要以测井技术为主,而针对不同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识别的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表征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分析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统计关系,能够对不同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进行判别,可有效识别出不同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级别,为新井部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该方法包括:
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该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流动单元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表征模块,用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数据交会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水淹程度判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表征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分析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统计关系,能够对不同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进行判别,可有效识别出不同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级别,为新井部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A至图2D分别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中Yu-IIIs层不同流动单元厚度平面展布特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相对渗透率曲线示意图。
图4A至图4H分别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流动单元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油井含水率与其周围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图6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统计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发明,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为一种系统、装置、设备、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完全的软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或者硬件和软件结合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下面参考本发明的若干代表性实施方式,详细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步骤S2,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步骤S3,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步骤S4,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步骤S5,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包括:平均油层厚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油藏含水率、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2的详细流程为:
步骤S21,根据油藏的产液强度和单井产量划分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步骤S22,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资料优选地质参数,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其中,储层流动单元的级别与物性参数、储层品质及孔喉半径成正相关,与泥质含量范围成负相关。
其中,所述岩心资料的地质函数至少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进汞35%时的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及储层品质指数。
在一实施例中,步骤S3的详细流程为:
步骤S31,对每一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采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模型初始化,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产历史拟合,得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
步骤S32,根据所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及剩余油分布的位置,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包括:每一种水淹程度对应的含水率指标及含水饱和度指标。
本发明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可以根据储层流动单元分布和油藏剩余油分布,有效地识别不同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为油藏开发中的新井部署及开发技术对策制定提供参考。
为了对上述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进行更为清楚的解释,下面结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以AK油田为例,该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凹陷内,为带边水和气顶的多层状背斜型砂岩油气藏。
结合步骤S1,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该油藏埋深1550-1950m,纵向上发育7套含油气储层:白垩系(M-II-1、M-II-2);侏罗系(Yu-0-1、Yu-0-2、Yu-I、Yu-II、Yu-III)。
其中,油田中部的Yu-III砂岩层(简称中Yu-IIIs层)以粗砂岩和中砂岩为主,为缓坡快速堆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平均油层厚度约11m,平均孔隙度为25.8%,平均渗透率为1320md,为高孔高渗储层。地层原油粘度0.456mPa·s,地层原油密度为0.676g/cm3,为低密度低粘度原油。
中Yu-IIIs层于1996年投入开发,2002年开始边外注水开发。油藏目前综合含水42.5%,地质储量采出程度66.3%,采油速度3.4%。中Yu-IIIs层边水能量充足(水体倍数约为30),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边水和注入水推进速度不均匀,中区水线推进速度最快,北区和南区的水线推进速度稍慢。受水线推进不均匀影响,中Yu-IIIs层目前有12口井因含水迅速上升而关井,从开始见水到关井时间平均10个月,油藏稳产面临严峻挑战。
在Yu-III层扇三角洲砂体中,储层整体高孔高渗,单砂体内不发育泥质夹层,储层渗透率纵向级差大,非均质性强,储量动用程度差异明显,纵向可划分出不同的渗流单元,因此在无法开展单砂体内部构型特征的情况下,可开展储层内流动单元划分。
结合步骤S2,根据产液强度和单井产量划分储层动用程度类型;然后,以储层动用程度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资料优选地质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进汞35%时的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及储层品质指数等);最后,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技术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共划分出四类流动单元(一类A、二类B、三类C、四类D)。
如图2A至图2D所示,分别对应为四类流动单元:一类A、二类B、三类C、四类D。其中,流动单元级别越高,物性参数越高,储层品质越好,孔喉半径越大,泥质含量范围越小。
按厚度比例划分,A类流动单元占20%,B类占34%,C类占33%,D类占13%。平面上,B类和C类流动单元分布面积广,全区均有分布;A类流动单元次之,其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区域;D类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在东南部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这也说明Yu-III层储层整体物性较好,低品质储层发育程度低。
结合步骤S3,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流动单元表征剩余油分布。不同级别流动单元采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模型初始化,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产历史拟合,最后得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的物性参数各不相同,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其相渗曲线也不相同(参考图3所示)。
按流动单元类型A、B、C、D的排列顺序,束缚水饱和度由0.07逐渐增加到0.17;残余油饱和度由0.10逐渐增加到0.25;驱油效率由0.89逐渐下降至0.70;最大水相渗透率由0.40逐渐下降至0.15(参考表1)。由此可见,随着流动单元级别的逐渐降低,渗流能力逐渐降低,水驱油效果逐渐变差。
表1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物性及相渗曲线端点值
在平面上,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分布受其分布位置的影响明显:远离边水区和注水井区域,各类流动单元开发程度低,剩余油富集;而在靠近边水和注水井区域,各类流动单元开发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在水驱波及区域内,流动单元级别越高,水驱开发效果越好,剩余油饱和度越低。参考图4A至图4H,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流动单元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的示意图。其中,图4A至图4D分别为1996年10月的A类、B类、C类、D类的流动单元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图4E至图4H分别为2018年4月的A类、B类、C类、D类的流动单元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
中Yu-IIIs层剩余油分布特征表明,油藏整体呈现“活塞式”驱替特征,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未水淹区,而水驱波及范围内剩余油分布稀少。
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原始地质储量、可采储量不同,其采出程度及剩余储量也各不相同(参考表2)。
A类流动单元的地质储量采出程度最高(71.1%),剩余可采储量占油藏总量的15.2%;
B类流动单元的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较高,但其剩余可采储量占油藏总量的比例最大(33.7%),该类流动单元仍将为未来的主力产层;
C类流动单元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最高(86.8%),但是由于其剩余可采储量较大(占比25.5%),该类流动单元也是未来的主力产层;
D类流动单元的地质储量采出程度最低(58.6%),储层动用程度低,该类流动单元为今后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
表2不同流动单元储量比例对比表
含水率是判断水淹程度最为直接的开发参数。一般来讲,含水率fw≤10%,为未水淹;10%<fw≤40%,为弱水淹;40%<fw≤80%,为中水淹;fw>80%,为强水淹。
由于中Yu-IIIs层同一井点纵向上发育2至4类流动单元,而每类流动单元的产水率不易确定,因此无法直接用含水率来判别不同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
为此,可以结合步骤S4,基于中Yu-IIIs层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图(参考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油井含水率与其周围含水饱和度呈正相关,即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越高,油井含水率也就越大。根据交会图5中不同井点的分布范围,可以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参考表3)。
表3中Yu-IIIs水淹层判别标准
指标 | 未水淹 | 弱水淹 | 中水淹 | 强水淹 |
含水率(%) | <10 | 10-40 | 40-80 | >80 |
含水饱和度(f) | <0.25 | 0.25-0.50 | 0.50-0.80 | >0.80 |
结合步骤S5,根据油藏数值模拟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并结合表3中的水淹层判别标准,便可以到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
参考图6,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级别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统计图。从图6中可知:
1、流动单元级别越高,强水淹比例越高,未水淹及弱水淹比例越低。其中,A类流动单元强水淹比例最高(76.3%),未水淹及弱水淹比例最低(18.3%);D类流动单元的强水淹比例最低(53.3%),未水淹及弱水淹比例最高(35.3%)。这是由于流动单元级别越高,储层物性越好,边水及注入水的渗流阻力越小,水驱波及系数越高,从而导致其水淹程度越高。
2、由于整个中Yu-IIIs层属于高孔高渗储层,且处于开发中后期,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小,储层中接近80%的流动单元均已水淹,未水淹流动单元较少(低于20%),这也说明油藏稳产面临严重挑战。
3、水淹层中强水淹比例占比高,而弱水淹、中水淹比例占比明显偏低。这说明油井一旦见水,含水上升率便很高,很快就进入强水淹阶段,油井在弱、中水淹阶段的采出程度很低。
从不同流动单元的相渗曲线(参考图3所示)也可以看出,虽然油藏的无水采油期较长,但水相开始流动后,水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含水率快速抬升。A类流动单元在残余油饱和度处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最大,且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最为陡峭,从而导致A类流动单元的强水淹比例最高。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上述实施例及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在介绍了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之后,接下来,参考图7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进行介绍。
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或者“单元”,可以是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如图7所示,该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710,用于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流动单元划分模块720,用于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表征模块730,用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数据交会处理模块740,用于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水淹程度判别模块750,用于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包括:平均油层厚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油藏含水率、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动单元划分模块720具体用于:
根据油藏的产液强度和单井产量划分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资料优选地质参数,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其中,
储层流动单元的级别与物性参数、储层品质及孔喉半径成正相关,与泥质含量范围成负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岩心资料的地质函数至少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进汞35%时的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及储层品质指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剩余油分布表征模块730具体用于:
对每一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采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模型初始化,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产历史拟合,得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
根据所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及剩余油分布的位置,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包括:每一种水淹程度对应的含水率指标及含水饱和度指标。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的若干模块,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来具体化。
基于前述发明构思,如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800,包括存储器810、处理器820及存储在存储器810上并可在处理器82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830,所述处理器82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830时实现前述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
基于前述发明构思,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表征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分析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统计关系,能够对不同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进行判别,可有效识别出不同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级别,为新井部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包括:平均油层厚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油藏含水率、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包括:
根据油藏的产液强度和单井产量划分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资料优选地质参数,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其中,储层流动单元的级别与物性参数、储层品质及孔喉半径成正相关,与泥质含量范围成负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心资料的地质函数至少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进汞35%时的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及储层品质指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包括:
对每一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采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模型初始化,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产历史拟合,得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
根据所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及剩余油分布的位置,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包括:每一种水淹程度对应的含水率指标及含水饱和度指标。
7.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
流动单元划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表征模块,用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基于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数据交会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油井生产动态,建立不同水淹级别下油井含水率与油井周围含水饱和度的交会关系,得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
水淹程度判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剩余油分布数据,结合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判别储层流动单元的水淹程度,得到每种储层流动单元对应的水淹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包括:平均油层厚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地层原油密度、油藏含水率、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及采油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单元划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油藏的产液强度和单井产量划分储层动用程度类型;
以储层动用程度类型为判别函数,利用岩心资料优选地质参数,运用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得到储层流动单元;其中,储层流动单元的级别与物性参数、储层品质及孔喉半径成正相关,与泥质含量范围成负相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岩心资料的地质函数至少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进汞35%时的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及储层品质指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油分布表征模块具体用于:
对每一级别的储层流动单元采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模型初始化,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开展生产历史拟合,得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
根据所述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饱和度场及剩余油分布的位置,表征剩余油分布,得到剩余油分布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含水饱和度判别水淹层的标准包括:每一种水淹程度对应的含水率指标及含水饱和度指标。
13.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513.1A CN114357897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8513.1A CN114357897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57897A true CN114357897A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089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48513.1A Pending CN114357897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57897A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1995A (zh) * | 2010-12-02 | 2011-05-0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复杂油藏水淹状况监测系统 |
CN104500055A (zh) * | 2014-12-16 | 2015-04-08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特低渗透油藏水淹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 |
RU2731004C1 (ru) * | 2020-02-14 | 2020-08-28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ЛУКОЙЛ-Западная Сибирь" |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 гид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х моделей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нефти и газа |
-
2020
- 2020-09-29 CN CN202011048513.1A patent/CN11435789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1995A (zh) * | 2010-12-02 | 2011-05-04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 复杂油藏水淹状况监测系统 |
CN104500055A (zh) * | 2014-12-16 | 2015-04-08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特低渗透油藏水淹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 |
RU2731004C1 (ru) * | 2020-02-14 | 2020-08-28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ЛУКОЙЛ-Западная Сибирь" |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 гидродинамических моделей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нефти и газа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安刚等: "一种计算凝析气藏地层凝析油饱和度的新方法", 《 第32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20)》, 12 November 2020 (2020-11-12)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22849B (zh) | 注水开发老油田井网重建方法及装置 | |
CN112343587A (zh) | 一种特低渗透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表征方法 | |
CN110717301B (zh) |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流动单元信息分类识别方法 | |
CN106503295B (zh) | 一种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解释油田水淹层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564006A (zh) | 一种低渗气井压裂产水能力判断方法 | |
US20240218770A1 (en) | Gas inj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ep strong bottom water sandstone reservoir | |
CN110242291A (zh) | 一种超强非均质油气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 |
CN111350485B (zh) | 井网调整方法及装置 | |
CN112861890A (zh) | 一种储层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及储层识别方法 | |
CN110390154A (zh) | 一种提高复杂断块油气田油藏数值模拟效率的方法 | |
CN114357897A (zh) | 一种储层流动单元水淹程度的判别方法及系统 | |
CN106593409B (zh) | 一种油田注采关系中无效循环的识别方法 | |
CN116291406A (zh) | 一种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方法和系统 | |
CN112561279B (zh) | 一种高耗水层带的识别方法和系统 | |
CN111584016B (zh) | 深层-超深层高演化天然气贡献率乙烷碳同位素评价方法 | |
CN112528573A (zh) | 一种特高含水期油井的堵剂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 | |
CN111287739A (zh) | 一种基于地层原油粘度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 |
CN116066066B (zh) | 一种筛选氮气吞吐措施井的方法 | |
CN112651190B (zh) | 一种通过裂缝密度表征双重介质渗流窜流量的方法 | |
CN111749657B (zh) | 井网分层开采方法及装置 | |
Zhang et al. |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Using Conventional Logging and Production Logging Data: A Case Study of Kela 2 Gas Field | |
CN114580134A (zh) | 一种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渗流单元定量描述方法 | |
Dai et al. | Study 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Oil and Gas” in Oilfield Production Affected Zone | |
CN116861714A (zh) | 一种确定缝洞型油藏水驱波及程度的方法 | |
CN118154054A (zh) | 一种疏松砂岩油藏化学驱开发产液指数曲线的预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