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546B -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3546B
CN114353546B CN202111451328.1A CN202111451328A CN114353546B CN 114353546 B CN114353546 B CN 114353546B CN 202111451328 A CN202111451328 A CN 202111451328A CN 114353546 B CN114353546 B CN 1143535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resh water
chamber
steam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13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53546A (zh
Inventor
庞杰
王苇
柯汉兵
邹振海
李邦明
苟金澜
魏志国
陈凯
陶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719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to CN20211145132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535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53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53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5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1/00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 F28B1/02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using water or other liquid as the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066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包括通海循环子系统、淡水循环子系统、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以及紧凑型集中换热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在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第一内挡板、第二内挡板和第二外挡板,第一外挡板和第二外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换热件,第一内挡板和第二内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二换热件;通海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却水泵;淡水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淡水泵和淡水用户。该船舶集中间冷系统能够实现蒸汽冷却系统和淡水冷却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减少了船内换热器数量,节省舱室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中间介质实现对冷却系统换热效率的精确控制,有效避免冷凝器过冷运行。

Description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动力系统和近海核电站的最终热沉是大海,即由冷却海水带走系统内的所有废热,确保整个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方面,蒸汽动力系统包含排汽冷凝过程,其通常采用管壳式冷凝器,由管侧海水直接冷凝壳侧蒸汽。另一方面,船舶内电力、空调等设备需要冷源进行冷却,为减少对设备的腐蚀,一般采用两级冷却的方式,即首先由海水冷却中间介质淡水,再由淡水带走电力、空调等设备的热负荷。现有船舶蒸汽动力系统中,管壳式冷凝器与管壳式淡水换热器需要单独布置,并设置独立的蒸汽冷却系统和淡水冷却系统,占用舱室空间较大,不利于船舶舱室布局优化。
此外,管壳式冷凝器采用单级冷却,由于海水的腐蚀性,长期运行的换热管容易出现破损,导致海水进入到汽水循环管路中,引起金属的腐蚀和积盐,破坏内部压力边界,严重威胁动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另外,在实际船舶动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需要与运行工况相匹配,而在自流等工况下,冷却水是通过利用船舶航行的迎流动压克服系统内流动阻力从自流口进入冷凝器,且自流流量一般要高于换热所需的冷却水量,因此在单级冷却下容易发生冷凝器运行状态超出设计范围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冷却系统的换热器占用舱室空间较大且冷凝器易发生过冷运行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包括通海循环子系统、淡水循环子系统、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以及紧凑型集中换热器,所述紧凑型集中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第一内挡板、第二内挡板和第二外挡板,以将壳体的内腔划分为第一海水室、第一淡水室、壳程腔室、第二淡水室和第二海水室;
所述第一外挡板和所述第二外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内挡板和所述第二内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内部构造有海水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一海水室和所述第二海水室;所述第一换热件穿设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内部,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一淡水室和所述第二淡水室;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外壁构造有蒸汽-凝水流道;
所述通海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的入口连接自流口,所述第一海水室和所述第二海水室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冷却水泵的出口,另一个连接排海口;
所述淡水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淡水泵和淡水用户,所述第一淡水室和所述第二淡水室中的一个连接所述淡水泵的入口,另一个连接所述淡水用户的出口;
所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排汽口连通所述壳程腔室的上部,所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凝水进口连通所述壳程腔室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环隙中设有翅片,所述翅片的两个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相连。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螺旋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以形成螺旋翅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设有螺旋微沟槽,所述螺旋微沟槽能够与所述螺旋翅片螺旋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翅片为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线呈散射状的片形翅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多个换热空心夹板,所述换热空心夹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多个穿设于所述换热空心夹板的空腔内的第三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三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空心夹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所述换热空心夹板在厚度方向上还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换热管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壳程腔室内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有多个中间隔板。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冷却水泵和所述淡水泵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所述淡水泵的进口管路上还安装有电导率传感器。
本发明提供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利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在同一个换热器中完成海水-淡水-蒸汽的分级冷却,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舱室容积,并且当海水边界因腐蚀等因素发生泄露时,海水仅进入淡水循环子系统,不会进入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提升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该船舶集中间冷系统能够实现蒸汽冷却系统和淡水冷却系统的集成,一方面减少了船内换热器数量,节省舱室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中间介质实现对冷却系统换热效率的精确控制,有效避免冷凝器过冷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的系统简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紧凑型集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紧凑型集中换热器的横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4是图3中的A-A向视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之间的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紧凑型集中换热器的横截面示意图之二;
图7是图6中的B-B向视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海水进口; 12、海水出口;
13、第一淡水接口; 14、第二淡水接口; 15、蒸汽接口;
16、凝水接口; 2、第一外挡板; 3、第一内挡板;
4、第二内挡板; 5、第二外挡板; 6、第一换热件;
61、第一换热管; 62、第三换热管; 7、第二换热件;
71、第二换热管; 72、换热空心夹板; 721、第一面板;
722、第二面板; 723、通孔; 8、翅片;
9、中间隔板; 10、第一海水室; 20、第一淡水室;
30、壳程腔室; 40、第二淡水室; 50、第二海水室;
100、紧凑型集中换热器; 200、冷却水泵; 300、淡水泵;
400、淡水用户; 500、控制器; 600、自流口;
700、入口通海阀; 800、出口通海阀; 900、电导率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包括通海循环子系统、淡水循环子系统、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以及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其中,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海水进口11和海水出口12,壳体1内在长度方向上(即沿海水进口11至海水出口12的方向)依次间隔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2、第一内挡板3、第二内挡板4和第二外挡板5,以将壳体1的内腔划分为第一海水室10、第一淡水室20、壳程腔室30、第二淡水室40和第二海水室50。第一淡水室20开设有第一淡水接口13,第二淡水室40开设有第二淡水接口14。壳程腔室30的上部开设有蒸汽接口15,壳程腔室30的下部开设有凝水接口16。
第一外挡板2和第二外挡板5之间安装有第一换热件6,第一内挡板3和第二内挡板4之间安装有第二换热件7。第一换热件6内部构造有海水流道,以连通第一海水室10与第二海水室50。第一换热件6穿设于第二换热件7的内部,第一换热件6的外壁与第二换热件7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流道,以连通第一淡水室20与第二淡水室40。第二换热件7的外壁构造有蒸汽-凝水流道,以使蒸汽在壳程腔室30内与第二换热件7进行热交换后冷凝为凝水。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为两端设有封头的筒体结构,壳体1的右侧封头开设有海水进口11,壳体1的左侧封头开设有海水出口12。筒体的中部竖直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2、第一内挡板3、第二内挡板4和第二外挡板5,第一外挡板2和第二外挡板5可以对称设置,同样地第一内挡板3和第二内挡板4也可以对称设置。壳体1的内腔被四块挡板划分为五个换热空间,分别是第一海水室10、第一淡水室20、壳程腔室30、第二淡水室40和第二海水室50,其中壳程腔室30的空间最大,第一海水室10和第二海水室50次之,第一淡水室20和第二淡水室40最小。
第一海水室10通过第一换热件6与第二海水室50相连通,构成海水管程换热侧。第一淡水室20通过第二换热件7与第二淡水室40相连通,第一换热件6穿设于第二换热件7内,其间隙构成淡水管程换热侧。壳程腔室30的内壁和第二换热件7的外壁围设成的空间,构成蒸汽-凝水壳程换热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6和第二换热件7可以均采用换热管形式,进而形成套管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件7可以为换热空心夹板或者其他形式的具有空腔的换热结构,第一换热件6可以为穿设于第二换热件7的空腔内部的换热管或者其他形状的换热件,对于第一换热件6和第二换热件7的具体的结构,此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形成嵌套的换热结构即可。因此,在海水边界因腐蚀等因素发生泄露时,海水也仅进入中间的淡水循环子系统,而不会进入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不影响蒸汽动力系统的运行,提升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海水管程换热侧,海水从海水进口11流入,经第一海水室10进入第一换热件6,海水在第一换热件6内与第二换热件7内的淡水换热,然后经第二海水室50和海水出口12将船内的热量带入大海。
在淡水管程换热侧,若采用逆流换热模式,则淡水可以从第二淡水接口14流入,经第二淡水室40进入第二换热件7,淡水在第二换热件7内与第一换热件6内的海水换热,然后经第一淡水室20和第一淡水接口13流出;若采用顺流换热模式,则淡水可以从第一淡水接口13流入,经第一淡水室20进入第二换热件7,淡水在第二换热件7内与第一换热件6内的海水换热,然后经第二淡水室40和第二淡水接口14流出。本实施例中采用逆流换热模式,换热效率更高。
在蒸汽-凝水壳程换热侧,蒸汽接口15接收汽轮机的排汽,排汽在壳程腔室30内与第二换热件7内的淡水换热,冷凝后的凝水经凝水接口16进入凝水系统。此处的蒸汽接口15开设于壳程腔室30的上部,即壳体1内高于最上侧的第二换热件7的部分;此处的凝水接口16开设于壳程腔室30的下部,即壳体1内低于最下侧的第二换热件7的部分。
如图1所示,通海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却水泵200,冷却水泵200的入口通过入口通海阀700连接自流口600,冷却水泵200的出口连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海水进口11,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海水出口12通过出口通海阀800连接排海口。淡水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淡水泵300和淡水用户400,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第一淡水接口13和第二淡水接口14中的一个连接淡水泵300的入口,另一个连接淡水用户400的出口。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蒸汽接口15连接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排汽口,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凝水接口16连接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凝水进口。
具体地,在通海循环子系统中,海水从自流口600经冷却水泵200进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内与淡水进行直接换热,同时与蒸汽进行间接换热,然后流出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将船内热量带入大海。在泵流工况下,冷却水泵200连通驱动能源,将船外海水泵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在自流工况下,由船舶航行提供的迎流动压克服系统内流动阻力使海水从自流口600进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冷却水泵200随转。
在淡水循环子系统中,淡水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中被海水冷却后,由淡水泵300提供压头,克服淡水循环子系统流动阻力,经过淡水用户400后再进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
在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中,汽轮机排汽进入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与海水间接换热,冷凝后的凝水排出进入凝水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利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在同一个换热器中完成海水-淡水-蒸汽的分级冷却,结构紧凑,减少了设备数量和舱室容积,并且当海水边界因腐蚀等因素发生泄露时,海水仅进入淡水循环子系统,不会进入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提升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程腔室30内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有多个中间隔板9,中间隔板9竖直安装在壳程腔室30内。通过设置中间隔板9,可以提高第二换热件7的固有频率,避开汽轮机转动频率,防止第二换热件7与汽轮机等发生共振。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件7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71,第一换热件6包括一一对应地套设于第二换热管71内的第一换热管61。第一换热管61和第二换热管71可以采用同轴布置,以形成套管结构,多组套管相互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61与第二换热管71之间的环隙中设有翅片8,翅片8的两个边沿分别与第一换热管61的外壁以及第二换热管71的内壁相连。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翅片8沿第一换热管61的长度方向螺旋设置于第一换热管61的外壁,以形成螺旋翅片,淡水可沿螺旋翅片形成的通道螺旋流动。一方面,螺旋翅片使第一换热管61与第二换热管71相互支撑,增加了总体刚度和固有频率,减小了第一换热管61在淡水流动作用下产生的振动,也能够进一步地增大壳程腔室30内多个中间隔板9的间距;另一方面,螺旋翅片还可以增大淡水与海水之间的换热性能。更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61的外壁与第二换热管71的内壁均设有与螺旋翅片相适配的微沟槽,先将螺旋翅片固定在第一换热管61的外壁后,可以通过旋入的方式装配第二换热管71,既能够简化装配难度,也提高了装配精度和同轴度,后续拆卸维护也更加便利。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翅片8的数量为多个,翅片8为相对第一换热管61的轴线呈散射状的片形翅片。多个片形翅片沿第一换热管61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设置片形翅片,也可以使第一换热管61与第二换热管71相互支撑,增加总体刚度和固有频率,提高换热性能。此外,翅片8还可以采用波纹形翅片或者多个沿第一换热管61的轴向间隔交错设置的弯曲翅片等等,此处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换热管61与第一外挡板2以及第二外挡板5之间采用胀接连接,第二换热管71与第一内挡板3以及第二内挡板4之间采用胀接连接。具体地,胀接可以采用机械法胀接或液压法胀接。胀接连接具有结构简单,管子修补容易,更换方便的特点。此外,换热管与挡板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焊接、胀焊并用、粘胀连接或者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件7包括多个换热空心夹板72,换热空心夹板7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换热件6包括多个穿设于换热空心夹板72的空腔内的第三换热管62,多个第三换热管62沿换热空心夹板72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换热空心夹板72在厚度方向上还开设有多个通孔723,通孔723与第三换热管62间隔设置。
具体地,如图6所示,换热空心夹板7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面板721和第二面板722,第一面板721和第二面板722的侧边缘与壳程腔室30的内壁面相接,第一面板721和第二面板722的端部则分别与第一内挡板3和第二内挡板4相接,进而形成一个空腔。同时第一内挡板3和第二内挡板4还开设有与换热空心夹板72的厚度相同的通流孔,以使得淡水可以经由换热空心夹板72的空腔在第一淡水室20和第二淡水室40之间流通。换热空心夹板72可以垂直于蒸汽接口15的轴线,也可以与其呈其他角度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第三换热管62穿设于换热空心夹板72的空腔内,并沿换热空心夹板72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同时,换热空心夹板72在厚度方向上还开设有多个通孔723,通孔723的两端贯通第一面板721和第二面板722,并且通孔723在换热空心夹板72的空腔内构造有壁面,因而可以对壳程腔室30内部的流体进行导流,并且保证壳程腔室30内的流体与换热空心夹板72内的流体相互隔离,两者仅发生热量交换,而不发生物质交换。更具体地,通孔723可以与第三换热管62间隔设置。通孔723可以为沿换热空心夹板7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形孔。
进一步地,该船舶集中间冷系统还包括控制器500,冷却水泵200和淡水泵300均电连接于控制器500。更进一步地,冷却水泵200的出口处安装有海水流量计,淡水泵300的出口处安装有淡水流量计,海水流量计和淡水流量计也均电连接于控制器500。在蒸汽-淡水-海水分级换热过程中,总的换热能力由淡水流量和海水流量所共同决定。因此,在自流工况下,由于海水流量不能精确控制,因而可通过调节淡水流量来改变总体换热性能。当自流流量过大时,通过控制器500降低淡水泵300的转速,就可降低淡水循环子系统流量,从而降低总换热性能,使冷却系统精确匹配排汽冷凝热负荷。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淡水泵300的进口管路上还安装有电导率传感器900。通过电导率传感器900可以监测淡水的电导率,监控离子浓度。当海水边界因腐蚀等原因发生泄露时,海水进入淡水循环子系统,并被电导率传感器900所监测到,但海水并不会进入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确保了动力系统安全运行。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将分散式船舶蒸汽冷却系统和淡水冷却系统集成,利用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在同一个换热器中完成海水-淡水-蒸汽的分级冷却。首先,该船舶集中间冷系统结构紧凑,减少了通海口、通海管路、设备数量以及系统占据的舱室容积;其次,当海水边界因腐蚀等因素发生泄露时,海水仅进入中间淡水循环子系统,不会进入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提升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次,当海水流量与蒸汽和淡水的热负荷不能匹配时,可通过调节淡水循环子系统的淡水流量,改变紧凑型集中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效率,有效避免冷凝器过冷运行;最后,采用螺旋换热套管,增加淡水侧的换热系数,同时提升换热管刚度和固有频率,减小换热管振动和隔板支撑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海循环子系统、淡水循环子系统、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以及紧凑型集中换热器,所述紧凑型集中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地安装有第一外挡板、第一内挡板、第二内挡板和第二外挡板,以将壳体的内腔划分为第一海水室、第一淡水室、壳程腔室、第二淡水室和第二海水室;
所述第一外挡板和所述第二外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内挡板和所述第二内挡板之间安装有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内部构造有海水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一海水室和所述第二海水室;所述第一换热件穿设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内部,所述第一换热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淡水流道,以连通所述第一淡水室和所述第二淡水室;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外壁构造有蒸汽-凝水流道;
所述通海循环子系统包括冷却水泵,所述冷却水泵的入口连接自流口,所述第一海水室和所述第二海水室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冷却水泵的出口,另一个连接排海口;
所述淡水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淡水泵和淡水用户,所述第一淡水室和所述第二淡水室中的一个连接所述淡水泵的入口,另一个连接所述淡水用户的出口;
所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排汽口连通所述壳程腔室的上部,所述蒸汽-凝水循环子系统的凝水进口连通所述壳程腔室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一一对应地套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环隙中设有翅片,所述翅片的两个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螺旋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以形成螺旋翅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设有螺旋微沟槽,所述螺旋微沟槽能够与所述螺旋翅片螺旋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翅片为相对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线呈散射状的片形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多个换热空心夹板,所述换热空心夹板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多个穿设于所述换热空心夹板的空腔内的第三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三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空心夹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所述换热空心夹板在厚度方向上还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换热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程腔室内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有多个中间隔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冷却水泵和所述淡水泵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集中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水泵的进口管路上还安装有电导率传感器。
CN202111451328.1A 2021-11-30 2021-11-30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Active CN1143535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1328.1A CN114353546B (zh) 2021-11-30 2021-11-30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51328.1A CN114353546B (zh) 2021-11-30 2021-11-30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546A CN114353546A (zh) 2022-04-15
CN114353546B true CN114353546B (zh) 2024-04-02

Family

ID=81097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1328.1A Active CN114353546B (zh) 2021-11-30 2021-11-30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535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2456A (zh) * 2022-08-15 2022-11-15 新疆华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冻防结垢高效外冷间接蒸发冷却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0781A (en) * 1954-09-13 1957-03-27 Yarrow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ea water cooling systems for steam condenser units of marine steam propulsion installations
JPH10148478A (ja) * 1996-11-19 1998-06-02 Toshiba Corp 復水器設備
CN102022924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杨若松 双水内冷凝汽器
CN203595431U (zh) * 2013-12-10 2014-05-14 山东蓝星清洗防腐公司 新型再生循环气后冷器
JP2017067412A (ja) * 2015-10-01 2017-04-06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7075749A (ja) * 2015-10-16 2017-04-20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復水器冷却管漏えい時の応急処置方法
CN111907682A (zh) * 2020-07-29 2020-11-10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70781A (en) * 1954-09-13 1957-03-27 Yarrow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ea water cooling systems for steam condenser units of marine steam propulsion installations
JPH10148478A (ja) * 1996-11-19 1998-06-02 Toshiba Corp 復水器設備
CN102022924A (zh) * 2009-09-11 2011-04-20 杨若松 双水内冷凝汽器
CN203595431U (zh) * 2013-12-10 2014-05-14 山东蓝星清洗防腐公司 新型再生循环气后冷器
JP2017067412A (ja) * 2015-10-01 2017-04-06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7075749A (ja) * 2015-10-16 2017-04-20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復水器冷却管漏えい時の応急処置方法
CN111907682A (zh) * 2020-07-29 2020-11-10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多单元集成式船舶冷却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海水自由冷却中央冷却系统设计;崔向东;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0630(02);第12-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546A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0587B (zh) 一种管壳式脉动热管换热器
US20100084111A1 (en) Liquid to liquid heat exchanger for a marine engine cooling system
CN109405589B (zh) 一种双管程独立换热的球形换热器
CN112357035B (zh) 船舶舷外共形冷却器及船舶冷却系统
CN114353546B (zh) 船舶集中间冷系统
CN110274495B (zh) 一种舷间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03063058A (zh) 一种新型卧式冷却器
CN102538516A (zh) 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EP3650794B1 (en) A shell heat exchanger and use of a shell heat exchanger
KR20130065173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JP2005127529A (ja) 熱交換器
CN110207507B (zh) 一种适用于水下装备的舷间换热器
CN214120873U (zh) 一种多级可调节的折流杆管壳式热交换装置
RU2386096C2 (ru) Сотов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с закруткой потока
CN101545728B (zh) 无振水冷凝汽器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10542334A (zh) 一种纯逆流壳管式淡水冷却器
CN105547017A (zh) 多层同轴圆筒间壁翅片式换热器
CN113959236B (zh) 一种适用于深海高压的环形蒸汽冷凝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2442617U (zh) 卧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SE541066C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the presence of droplets in a heat exchanger
JP2018173190A (ja) 熱交換器用接続装置
CN210980905U (zh) 双壳体双流程管壳式集成换热器
CN211926604U (zh) 一种复合式换热器
CN110567296A (zh) 高效低阻的滑油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