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412A -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 Google Patents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3412A
CN114353412A CN202210029963.9A CN202210029963A CN114353412A CN 114353412 A CN114353412 A CN 114353412A CN 202210029963 A CN202210029963 A CN 202210029963A CN 114353412 A CN114353412 A CN 114353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irculation pipeline
valve assembly
cooling unit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99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金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299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534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53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ryogenic 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5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本发明通过将供液温度与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判断第二循环管路是否可能出现凝露,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有效解决了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温度过低时,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与冷凝塔相连,进水温度通常在5至45℃之间,当第一循环管路进水温度较低时,容易导致液冷机组的第二循环管路温度低于露点温度,造成液冷机组第二循环管路出现凝露。因此,如何防止液冷机组的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在于,还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于,还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在于,还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在于,还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在于,还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第二循环管路用于冷却机房内服务器发热元件,换热装置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下面方法中以执行主体为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进行示例性地说明。
相关技术中,液冷机组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换热装置,其中,第一循环管路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机房中,相较于第一循环管路而言,第二循环管路中介质中的温度高于第一循环管理中的介质,上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换热装置吸收第二循环管路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循环管路侧的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容易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通过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监测第二循环管路侧的环境情况,并通过调整第一循环管路中阀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而调节液冷机组的工作状态,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中,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控制装置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侧温度值和湿度值。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具体地,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均是影响凝露的因素,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不同时,露点温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对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计算,以准确的了解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实际情况,并以此推断第二循环管路出现凝露的可能性。
具体地,控制装置将计算得出的露点温度与供液温度进行比较,其中,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管温检测组件确定。进而确定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大小关系,根据大小关系推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产生凝露,并具此调节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以防止因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上产生凝露的情况。
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通过将供液温度与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推断第二循环管路是否可能出现凝露,并根据推断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有效解决了由于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具体包括:根据温度值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根据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和湿度值确定露点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通过查询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然后根据获取的湿度值和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确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
具体地,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存储在控制装置中,以便快速确定水蒸气饱和压力,进而快速计算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具体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第一阈值大于露点温度;或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其中,第一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之和,也就是说,第一阈值大于上述露点温度。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则表明二循环管路侧不会出现凝露,此时控制装置只需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快速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出现凝露或已经出现凝露,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或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或在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非常接近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极易产生凝露现象,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已经产生了凝露,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保持或者降低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或者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或者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能够保持或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以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稳定或不再下降,避免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的情况。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在控制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报警装置发出限升阀组件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生成凝露,需要保持或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降低阀组件的开度,以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能够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不再下降或升高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从而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提高至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以上,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在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的同时,还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减小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有可能已经生成凝露,需要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包括:确认温度值符合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需要判断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具体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检测的供液温度可能存在误差,所以供液温度可能在某些时刻出现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所以控制装置需要根据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进一步进行判断,排除由于误差的原因导致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以防止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持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或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退出防凝露模式,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其中,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其中,第二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和,第三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三预设温度之和,第二预设温度小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即第三阈值大于上述第一阈值,上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第三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高于露点温度的状态,以避免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不再以防凝露模式运行,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远高于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装置无需控制阀组件执行防凝露模式,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快速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使退出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大于进入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避免了在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频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保证了液冷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水泵,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还包括:确认水泵的运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第二循环管路上的水泵的运行时长较短,控制装置获取的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所以控制装置在获取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还需要判断水泵运行的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具体地,如果水泵运行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则表明水泵的运行时长已经满足预设条件,即控制装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能够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此时,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以准确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而判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生成凝露。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第二循环管路用于冷却机房内服务器发热元件,换热装置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控制单元,用于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相关技术中,液冷机组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换热装置,其中,第一循环管路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机房中,相较于第一循环管路而言,第二循环管路中介质中的温度高于第一循环管理中的介质,上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换热装置吸收第二循环管路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循环管路侧的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容易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通过获取单元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监测第二循环管路侧的环境情况,并通过调整第一循环管路中阀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而调节液冷机组的工作状态,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中,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获取单元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侧温度值和湿度值。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具体地,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均是影响凝露的因素,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不同时,露点温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对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计算,以准确的了解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实际情况,并以此推断第二循环管路出现凝露的可能性。
具体地,处理单元将计算得出的露点温度与供液温度进行比较,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管温检测组件确定。进而确定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大小关系,根据大小关系推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发生凝露,控制单元根据推断的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以防止因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上产生凝露的情况。
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处理单元通过将供液温度与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推断第二循环管路是否可能出现凝露,控制单元根据推断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有效解决了由于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第二循环管路上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具体包括:根据温度值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根据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和湿度值确定露点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理单元根据获取的温度值通过查询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然后根据获取的湿度值和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确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
具体地,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存储在控制装置中,通过获取单元获取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以便处理单元快速确定水蒸气饱和压力,进而快速计算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具体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第一阈值大于露点温度;或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其中,第一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之和,也就是说,第一阈值大于上述露点温度。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出现凝露,此时控制单元只需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快速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出现凝露或已经出现凝露,此时,控制单元需要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或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或在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非常接近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极易产生凝露现象,此时,控制单元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则表明第一循环管路侧可能已经产生了凝露,此时,控制单元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保持或者降低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或者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或者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能够保持或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以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稳定或不再下降,避免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的情况。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在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的同时,还控制报警装置发出限升阀组件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生成凝露,需要保持或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降低阀组件的开度,以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能够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不再下降或升高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从而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提高至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以上,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在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的同时,还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减小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一循环管路侧有可能已经生成凝露,需要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处理单元还用于确认温度值符合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需要通过处理单元判断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具体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检测的供液温度可能存在误差,所以供液温度可能在某些时刻出现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所以需要处理单元根据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进一步进行判断,排除由于误差的原因导致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以防止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后,控制单元还用于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持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或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退出防凝露模式,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其中,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其中,第二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和,第三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三预设温度之和,第二预设温度小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大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即第三阈值大于上述第一阈值,上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表明第一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单元仅需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即可,以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高于露点温度的状态,以避免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不再以防凝露模式运行,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远高于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单元无需控制阀组件执行防凝露模式,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快速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通过设置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使退出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大于进入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避免了在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频繁的情况下,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保证了液冷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水泵,通过获取单元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处理单元还用于确认水泵的运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第二循环管路上的水泵的运行时长较短,获取单元获取的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所以获取单元在获取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处理单元还需要判断水泵运行的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具体地,如果水泵运行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则表明水泵的运行时长已经满足预设条件,即获取单元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能够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此时,控制单元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以准确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而判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生成凝露。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包括如本发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和/或如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因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换热装置,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阀组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用于调节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控制装置,与阀组件连接。
本发明提出的液冷机组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换热装置,其中,第一循环管路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机房中,相较于第一循环管路而言,第二循环管路中介质中的温度高于第一循环管理中的介质,第一循环管路通过换热装置吸收第二循环管路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了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进一步地,在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温湿度传感器,与上述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侧温度值和湿度值。
进一步地,液冷机组还设置有管温检测组件,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与上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进一步地,液冷机组还设置有水泵,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与上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使介质在第二循环管路中流动。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四;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五;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六;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七;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结构示意。
其中,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700液冷机组,702第一循环管路,704第二循环管路,706换热装置,708阀组件,710水泵,712温湿度传感器,714管温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方面、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2: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S104: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
步骤S106: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中执行主体可以是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下面实施例中以执行主体为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进行示例性地说明。
相关技术中,液冷机组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换热装置,其中,第一循环管路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机房中,相较于第一循环管路而言,第二循环管路中介质中的温度高于第一循环管理中的介质,上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换热装置吸收第二循环管路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循环管路侧的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容易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通过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监测第二循环管路侧的环境情况,并通过调整第一循环管路中阀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而调节液冷机组的工作状态,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中,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控制装置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侧温度值和湿度值。进一步地,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可以理解的是,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均是影响凝露的因素,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不同时,露点温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对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计算,以准确的了解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实际情况,并以此推断第二循环管路出现凝露的可能性。
具体地,控制装置将计算得出的露点温度与供液温度进行比较,其中,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管温检测组件确定。进而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大小关系,根据大小关系推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产生凝露,并具此调节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以防止因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上产生凝露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控制装置无法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湿度值和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供液温度),或者获取的温度值、湿度值和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无效时,则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
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通过将供液温度与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推断第二循环管路是否可能出现凝露,并根据推断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有效解决了由于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侧过低,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如图2所示,上述步骤S104,具体包括:
步骤S104a:根据温度值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
步骤S104b:根据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和湿度值确定露点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根据获取的温度值通过查询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确定出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然后根据获取的湿度值和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确地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示例性的,温度与蒸汽压力压力对照表可以为如表1所示,其中,上述温度值与表中干球温度相对应。
表1
Figure BDA0003466038060000161
Figure BDA0003466038060000171
具体地,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存储在控制装置中,以便快速确定水蒸气饱和压力,进而快速计算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进一步地,根据如下表达式计算上述露点温度:
Figure BDA0003466038060000172
其中,Tld用于表示露点温度,Ps用于表示第一饱和蒸汽压力,H1用于表示获取的湿度值。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如图3所示,上述步骤S106,具体包括:
步骤S106a: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第一阈值大于露点温度;
步骤S106b: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其中,第一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之和,也就是说,第一阈值大于上述露点温度。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出现凝露,此时控制装置只需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快速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出现凝露或已经出现凝露,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或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
需要说明的是,当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后,如果控制装置无法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湿度值和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供液温度),或者获取的温度值、湿度值和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无效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不再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并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3,如图4所示,上述步骤S106b,具体包括:
步骤S202:在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或在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非常接近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极易产生凝露现象,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供液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已经产生了凝露,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或者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能够保持或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稳定或不再下降,避免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的情况。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在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报警装置发出限升阀组件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生成凝露,需要保持或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能够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不再下降或升高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从而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提高至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以上,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在控制阀组件的泵体减小开度的同时,还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减小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有可能已经生成凝露,需要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一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3,如图5所示,上述步骤S106b还包括:
步骤S302:确认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需要判断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具体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检测的供液温度可能存在误差,所以检测的供液温度可能在某些时刻出现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所以控制装置需要根据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进一步进行判断,排除由于误差的原因导致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以防止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5s至10s中的任意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超过了第一预设时长,则可以确认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生成凝露,此时,控制装置需要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进行工作,以消除第二侧循环管路生成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3,如图6所示,执行完步骤S106b之后,还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402: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持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或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退出防凝露模式,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其中,第二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和,第三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三预设温度之和,第二预设温度小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即第三阈值大于上述第一阈值,上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即可,以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高于露点温度的状态,以避免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当控制装置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不再以防凝露模式运行,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远高于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装置无需控制阀组件执行防凝露模式,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将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快速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使退出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大于进入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避免了在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频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保证了液冷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1,如图7所示,执行步骤S102之前,还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S108:确认水泵的运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水泵,如果水泵的运行时长较短,控制装置获取的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所以控制装置在获取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还需要判断水泵运行的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具体地,如果水泵运行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则表明水泵的运行时长已经满足预设条件,即控制装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能够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此时,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以准确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而判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生成凝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min至5min。
实施例二: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500,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第二循环管路用于冷却机房内服务器发热元件,换热装置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502,用于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处理单元504,用于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确定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控制单元506,用于根据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相关技术中,液冷机组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以及换热装置,其中,第一循环管路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处于机房中,相较于第一循环管路而言,第二循环管路中介质中的温度高于第一循环管理中的介质,上述第一循环管路通过换热装置吸收第二循环管路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循环管路侧的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容易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通过获取单元502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监测第二循环管路侧的环境情况,并通过调整第一循环管路中阀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而调节液冷机组的工作状态,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的环境中,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获取单元502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侧温度值和湿度值。
进一步地,处理单元504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可以理解的是,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均是影响凝露的因素,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不同时,露点温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处理单元504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对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计算,以准确的了解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的环境的实际情况,并以此推断第二循环管路出现凝露的可能性。
具体地,处理单元504将计算得出的露点温度与供液温度进行比较,供液温度用于指示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通过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上的管温检测组件确定。进而确定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大小关系,根据大小关系推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发生凝露,控制单元506根据推断的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以防止因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导致第二循环管路上产生凝露的情况。
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500,处理单元504通过将供液温度与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行比较,推断第二循环管路是否可能出现凝露,控制单元506根据推断结果控制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有效解决了由于液冷机组的第一循环管路侧温度过低,第二循环管路上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温度值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并根据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和湿度值确定露点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处理单元504根据获取的温度值通过查询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确定出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然后根据获取的湿度值和第一饱和蒸汽压力确地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具体地,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存储在控制装置中,通过获取单元502获取温度与蒸汽压力对照表,以便处理单元504快速确定水蒸气饱和压力,进而快速计算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6还用于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第一阈值大于露点温度;或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其中,第一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之和,也就是说,第一阈值大于上述露点温度。具体地,如果工业温度大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出现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只需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快速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出现凝露或已经出现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需要控制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工作,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或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在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或在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露点温度并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的温度非常接近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极易产生凝露现象,此时,控制单元506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小于露点温度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供液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已经产生了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需要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控制单元控制阀组件保持或者降低开度,以保持或者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第一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或者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能够保持或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以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稳定或不再下降,避免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产生凝露的情况。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506在控制阀组件的泵体中的阀组件保持或减小开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报警装置发出限升阀组件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二循环管路侧容易生成凝露,需要保持或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控制阀组件降低开度,以降低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第二防凝露模式工作的方式为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具体的,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减小开度能够减慢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动速度,减弱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换热效果,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不再下降或升高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从而将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提高至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以上,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506在控制阀组件的泵体减小开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报警装置发出减小开度报警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第一循环管路侧有可能已经生成凝露,需要减小第一循环管路上的阀组件的开度,消除第二循环管路侧产生的凝露和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继续产生凝露。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处理单元还用于确认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需要通过处理单元504判断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具体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检测的供液温度可能存在误差,所以供液温度可能在某些时刻出现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所以需要处理单元504根据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进一步进行判断,排除由于误差的原因导致温度值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以防止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5s至10s中的任意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满足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超过了第一预设时长,则可以确认第二循环管路侧可能生成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需要控制阀组件以防凝露模式进行工作,以消除第二循环管路生成的凝露或防止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单元控制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后,控制单元506还用于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持阀组件泵体中的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或在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阀组件退出防凝露模式,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其中,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其中,第二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之和,第三阈值等于露点温度与第三预设温度之和,第二预设温度小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大于上述第一预设温度,即第三阈值大于上述第一阈值,上述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同时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仅需控制阀组件保持当前的开度即可,以使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高于露点温度的状态,以避免第二循环管路侧生成凝露。
进一步地,当处理单元504确定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不再以防凝露模式运行,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具体地,如果供液温度大于第三阈值,则表明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远高于露点温度,由此推断出第二循环管路侧不会生成凝露,此时,控制单元506无需控制阀组件执行防凝露模式,控制控制阀组件按照预设的工作状态运行即可,以将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快速调节至用户设置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通过设置第三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使退出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大于进入防凝露模式的供液温度,避免了在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变化频繁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06控制阀组件频繁动作,保证了液冷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循环管路上还设置有水泵,通过获取单元502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处理单元504还用于确认水泵的运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循环管路上的水泵的运行时长较短,获取单元502获取的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不能准确的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所以获取单元502在获取温度值以及湿度值之前,处理单元504还需要判断水泵运行的时长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具体地,如果水泵运行的时长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时长,则表明水泵的运行时长已经满足预设条件,即获取单元502获取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能够反应出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实际情况,此时,控制单元506获取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温度值以及湿度值,以准确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进而判断第二循环管路侧是否可能生成凝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预设时长的取值范围为3min至5min。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600,包括:存储器602,存储器602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604,处理器604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02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实施例一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四:
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和/或如本发明实施例四提出的可读存储介质。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实施例六: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冷机组700,包括:第一循环管路702;第二循环管路704;换热装置706,用于将第一循环管路702和第二循环管路704进行热交换;阀组件708;设置于第一循环管路702上,用于调节第一循环管路702中介质的流速;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与阀组件708连接。
本实施例提出的液冷机组700设置有第一循环管路702、第二循环管路704以及换热装置706,其中,第一循环管路702中循环有冷却介质,第二循环管路704处于机房中,第一循环管路702通过换热装置706吸收第二循环管路704的热量以降低第二循环管路704侧的温度,进而降低机房的温度,保证机房长期可靠性运行,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如果第一循环管路702侧的温度过低时,可能会导致第二循环管路704侧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容易导致第二循环管路704侧产生凝露。所以本发明需要通过控制装置获取第二循环管路704所处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监测第二循环管路704侧的环境情况,进而调节液冷机组700的工作状态,以防止第二循环管路704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在第二循环管路704所处的环境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温湿度传感器712,与上述控制装置相连,控制装置通过至少一个温湿度传感器712实时获取第二循环管路704侧温度值和湿度值。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用于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一提出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液冷机组第二循环管路704侧包括有多个温湿度传感器712,则以多个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的平均值计算第二循环管路所在环境的露点温度。
进一步地,液冷机组700还设置有管温检测组件714,设置于第二循环管路704上,与上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第二循环管路704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进一步地,第二循环管路704上还设置有水泵710,与上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使介质在第二循环管路中流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用于冷却机房内服务器发热元件,所述换热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根据所述温度值和所述湿度值确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
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供液温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温度值和所述湿度值确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温度值确定第一饱和蒸汽压力;
根据所述第一饱和蒸汽压力和所述湿度值确定所述露点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阀组件的工作状态,具体包括:
在所述供液温度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预设状态运行,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露点温度;或
在所述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供液温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
在所述供液温度大于所述露点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或
在所述供液温度小于所述露点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第一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
保持或者降低所述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或者降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第二防凝露模式运行,具体包括:
降低所述阀组件的开度,以降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前,还包括:
确认所述供液温度符合所述预设条件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阀组件按照防凝露模式运行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供液温度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保持所述阀组件的开度,以保持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或
在所述供液温度大于所述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组件退出所述防凝露模式,并按照所述预设状态运行;
其中,所述第三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水泵,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之前,还包括:
确认所述水泵的运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长。
10.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组包括第一循环管路、第二循环管路和换热装置,所述第二循环管路用于冷却机房内服务器发热元件,所述换热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阀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值和所述湿度值确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露点温度;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露点温度和供液温度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阀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供液温度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11.一种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2.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3.一种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装置;和/或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读存储介质。
14.一种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循环管路;
第二循环管路;
换热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和所述第二循环管路进行热交换;
阀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中介质的流速;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阀组件连接,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温湿度检测组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循环管路所处环境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管温检测组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内循环介质的温度;
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用于使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中流动。
CN202210029963.9A 2022-01-12 2022-01-12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Pending CN1143534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9963.9A CN114353412A (zh) 2022-01-12 2022-01-12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9963.9A CN114353412A (zh) 2022-01-12 2022-01-12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412A true CN114353412A (zh) 2022-04-15

Family

ID=8110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9963.9A Pending CN114353412A (zh) 2022-01-12 2022-01-12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534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77066A (zh) * 2024-03-29 2024-05-03 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储能液冷柜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2448A (zh) * 2013-05-30 2013-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防凝露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16909A (zh) * 2013-11-29 2014-03-0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变流器功率柜控制方法、装置及应用其的水冷变流器
CN105283035A (zh) * 2015-03-04 2016-01-27 爱美达(上海)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防凝露保护系统
CN106686948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US20170295677A1 (en) * 2016-04-08 2017-10-12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Condensation in a Liquid Cooled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N107270487A (zh) * 2017-07-10 2017-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驱动板散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323440A (zh) * 2018-10-17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WO2021077749A1 (zh) * 2019-10-22 2021-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散热控制方法及控制芯片
CN113784601A (zh) * 2021-10-21 2021-12-10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2448A (zh) * 2013-05-30 2013-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防凝露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16909A (zh) * 2013-11-29 2014-03-0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变流器功率柜控制方法、装置及应用其的水冷变流器
CN105283035A (zh) * 2015-03-04 2016-01-27 爱美达(上海)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防凝露保护系统
US20170295677A1 (en) * 2016-04-08 2017-10-12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Condensation in a Liquid Cooled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N106686948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冷媒散热装置及其的控制方法
CN107270487A (zh) * 2017-07-10 2017-10-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空调驱动板散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323440A (zh) * 2018-10-17 2019-02-1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及其防凝露控制方法
WO2021077749A1 (zh) * 2019-10-22 2021-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散热控制方法及控制芯片
CN113784601A (zh) * 2021-10-21 2021-12-10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77066A (zh) * 2024-03-29 2024-05-03 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温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储能液冷柜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699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umidity with an air conditioner
CN113137694B (zh) 一种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1023499A (zh) 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737263B1 (en) Hvac systems
CN107588513B (zh)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023264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53412A (zh) 液冷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液冷机组
CN110006138B (zh) 防止空调器的压缩机液击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2146230A (zh) 一种压缩机保护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1023410A (zh) 一种防高温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空调器
CN111765599A (zh) 空调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法、处理器、存储器
CN111059692A (zh) 一种减少空调系统保护停机次数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0887178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器制热停机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3719987B (zh) 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2303853A (zh) 吸风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1720986A (zh) 一种温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5619859A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unit
CN110671783B (zh) 一种空调器除湿度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JP7122990B2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CN214172408U (zh) 加湿器以及空调
CN112032939A (zh) 换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091207B (zh) 一种回气口通堵判断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3834180B (zh) 一种多联机长连管输出自适应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824229B1 (en) Chiller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coordination maps for energy efficient chilled water temperature and condenser water temperature in a chiller plant system
JP2016048533A (ja) 冷却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