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223B - 加湿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3223B
CN114353223B CN202210035662.7A CN202210035662A CN114353223B CN 114353223 B CN114353223 B CN 114353223B CN 202210035662 A CN202210035662 A CN 202210035662A CN 114353223 B CN114353223 B CN 114353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ight emitting
disposed
emitting member
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356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53223A (zh
Inventor
李建荣
朴亨镐
金泰润
李钟洙
崔智恩
孙常赫
李庆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372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70051142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129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59961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0356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53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53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53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基体,形成外形并具有吸入口;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基体,过滤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风单元,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内部并使空气流动;顶盖,具有空气吐出口;外可视主体,配置在所述基体的上侧并呈透明或半透明,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和从所述侧面的下端向内侧延伸且向下侧凹陷而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内侧的安装部;以及照明模块,沿着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周缘延伸,发散光且配置在所述安装部来使发散的光通过所述外可视主体扩散。

Description

加湿净化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0月31日、申请号为201611001312.X、发明名称为“加湿净化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有用于控制空气的温度的空调机、用于去除空气的杂质以保持净化度的空气净化器、用于向空气中提供水分的加湿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器等。
现有的加湿器区分为:在震动板使水雾化并将其向空气中吐出的震动式加湿器;以及在加湿过滤器进行自然蒸发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
所述自然蒸发式加湿器区分为:利用驱动力旋转圆盘,水在空气中的圆盘表面进行自然蒸发的圆盘式加湿器;在被水浸湿的加湿媒介中因流动的空气来进行自然蒸发的加湿过滤器式加湿器。
现有的加湿器在加湿过程中,流动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在过滤器中被过滤。但是,由于现有的加湿器中其主要功能为加湿功能,存在有净化空气的功能较弱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加湿器采用在加湿过程中附加过滤功能的结构,因此,无法仅为了空气过滤而将其进行动作。
因此,现有的加湿器中存在有即使在湿度高的状态下,用户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时将实施加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直观地认知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通过发出的光的颜色来显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在无法确认文字或数字的远距离状态下确认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在所有方向上确认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基体,形成外形并具有吸入口;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基体,过滤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送风单元,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内部并使空气流动;顶盖,具有空气吐出口;外可视主体,配置在所述基体的上侧并呈透明或半透明,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和从所述侧面的下端向内侧延伸且向下侧凹陷而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内侧的安装部;以及照明模块,沿着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周缘延伸,发散光且配置在所述安装部来使发散的光通过所述外可视主体扩散。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空气清洁模块,吸入外部空气,对吸入的外部空气实施过滤以生成过滤空气;空气清洗模块,配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的上部,接收所述空气清洁模块供给的过滤空气,对所述过滤空气实施加湿;灰尘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以及所述空气清洗模块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外部空气的灰尘浓度;以及照明模块,配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以及所述空气清洗模块中的至少一方,根据所述灰尘传感器检测出的灰尘浓度以相区分的颜色发光。
所述照明模块可沿着所述空气清洁模块以及所述空气清洗模块中的至少一方的外侧面配置,对所述空气清洁模块以及所述空气清洗模块中的至少一方的所有方向发光。
所述照明模块可包括:印刷电路板;第一发光构件,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侧面;第二发光构件,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另一侧面;扩散构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相面对,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相面对。
所述扩散构件可形成为环形态。
所述扩散构件的一部分可被切开而形成间隔部,在所述间隔部配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和所述第二发光构件。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可与形成所述间隔部的所述扩散构件的一端相面对,通过相面对的所述一端向所述扩散构件的内部入射发出的光。
所述第二发光构件可与形成所述间隔部的所述扩散构件的另一端相面对,通过相面对的所述另一端向所述扩散构件的内部入射发出的光。
所述印刷电路板可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和所述第二发光构件沿着水平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和所述第二发光构件可沿着相反方向配置。
所述扩散构件可还包括:支架,固定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的结构物或所述空气清洗模块的结构物。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可还包括:可视主体,由能够透光的材质形成;以及设置部,形成在所述可视主体,用于设置所述照明模块;所述照明模块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可视主体向外部扩散。
所述设置部可还包括:扩散构件设置部,用于配置所述扩散构件;电气部件设置部,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所述第二发光构件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
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可向所述可视主体的内侧凸出,所述扩散构件配置在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的上侧。
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可向所述可视主体的内侧凸出,在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上侧配置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发光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发光构件。
本发明可还包括:排水部,配置在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以及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中的至少一方,用于向下侧排水。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具有如下效果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能够通过照明模块发出的光的颜色来直观地认知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第二、由于照明模块发出的光表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能够在无法确认文字或数字的远距离状态下确认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第三、由于照明模块的扩散构件形成为环形态,并且朝所有方向发散光,能够在所有方向上确认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第四、由于第一发光构件和第二发光构件在扩散构件的两个末端入射光,能够均匀地生成扩散构件的亮度。
第五、由于照明模块配置在外可视主体的设置部,通过外可视主体也能够扩散发出的光。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图2的上主体下侧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主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9是图6的仰视图。
图10是图6的俯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2是从图6的背面侧看去的上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B的放大图。
图14是从图12的下方看去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C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2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A的放大图。
图18是图12所示的显示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过滤器组件;20:送风单元;300:水槽;400:浇水单元;51:水槽加湿媒介;55:吐出加湿媒介;100:空气清洗模块;110:基体;120:上主体;130:下主体;150:送风扇壳体;160:显示模块;200:空气清洗模块;210:可视主体;230:顶盖组件;260: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包括:空气清洁模块100(air clean modul e);以及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上侧的加湿模块200(air wash module)。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吸入外部空气后进行过滤,将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接收所述过滤空气并实施提供水分的加湿,将加湿空气向外部吐出。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储存水的水槽300。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水槽300可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进行分离。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上方。
用户可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并对分离出的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清扫。用户可对分离出空气清洗模块200的空气清洁模块100内部进行清扫。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情况下,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上方面向用户开放。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可在单独地分离出后述的过滤器组件10后进行清扫。
用户可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供水。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形成有供水流路,从而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水槽300进行供水。
所述供水流路被构成为能够随时向所述水槽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动作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结合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连接流路103相连接。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连接流路103分散配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
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清洁连接流路104,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加湿连接流路105。只有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时,才能使所述连接流路相连接,并准确地构成空气的流路。
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中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对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包括:基体110,形成有吸入流路101和清洁连接流路104;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对流动的空气实施过滤;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进行流动。
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所述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将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中被过滤的空气提供给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10由两个部分构成。
所述基体110包括:下主体130,用于形成外形,在下侧面形成有吸入口111;上主体120,用于形成外形,与所述下主体130上侧相结合。
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或空气清洗模块200中的至少一方可配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110设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
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组装。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可制作为一个。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的上侧,并支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荷重。
所述上主体120提供能够稳定地放置所述水槽300的结构。所述上主体120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水槽300可进行分离的结构。所述上主体120为凹陷的结构,从而能够容纳所述水槽300。
所述上主体120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凹陷地形成,能够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容纳所述水槽300,据此能够将加湿净化装置的重心更向下侧移动。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通过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输入电源,通过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提供电源。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为相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可分离的结构,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设置有可分离的供电结构。
由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上主体120来实现,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提供电源的连接器260。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有与所述连接器26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在放置所述顶盖组件230时,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放置在连接器260上侧。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接收所述连接器260供给的电源。
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基体110。
所述过滤器组件10提供过滤流路102,并对外部空气实施过滤。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具有相对于所述基体110朝水平方向可进行装卸的结构。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与沿着垂直方向逆流而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过滤器组件10沿着与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相正交的水平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滑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生成空气的流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由送风扇壳体150、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上侧,送风扇24配置在下侧。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提供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有所述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上侧,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下侧。
所述送风扇24为离心式风扇,其在下侧吸入空气后,朝径向外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朝径向外侧及上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的外侧端沿着径向上侧形成。
为了与流动的空气的接触达到最小,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所述送风扇24的上侧。所述送风马达22不位于基于所述送风扇24的空气流路上。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水槽300,储存用于加湿的水,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浇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加湿媒介50,被所述浇水单元400喷射的水浸湿,向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顶盖组件23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和进行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浇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在所述水槽300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浇水单元400吸入所述水槽内部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并将被扬水的水朝径向外侧喷射。所述浇水单元400包括浇水壳体800,所述浇水壳体800向其内部吸入水,将被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喷射。
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可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或加湿媒介50中的至少一方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壳体800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水,喷射的水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向下流落。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以水滴形态结成的液滴,用户可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看到所述液滴。
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并位于所述水槽300的上侧。所述可视主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
所述可视主体210内侧面上结成的液滴可呈现出结成雨滴的形态。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液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可配置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可视主体210或上主体120中的一方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
在放置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面与所述显示模块160相紧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成的液滴还将投影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由此,用户可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显示模块160这两处观察到液滴的移动。
所述水槽300形成有空气疏通的水槽流入口31。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供给的空气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内部流动。
所述加湿媒介50包括: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水槽300的水槽流入口31。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位于水槽流入口31的内侧,对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的空气提供加湿。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所述水槽流入口31,空气贯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并向所述水槽300内部流动。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上。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可配置在可视主体210或顶盖组件23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覆盖所述吐出流路107,空气贯穿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并向顶盖组件230外流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基体110的下侧面的吸入流路101流入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向上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上侧的吐出流路107向外部吐出。
吸入所述吸入流路101的空气通过过滤器组件10的过滤流路102,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过程中,所述过滤器组件10对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通过送风单元2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被送风扇24施压后,沿着送风扇壳体15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后,因此能够使灰尘等杂质贴附在所述送风扇24的情况达到最少。
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于过滤流路102之前的情况下,送风扇24上贴附杂质,并由此引起清扫周期变短。
并且,由于送风单元20配置在加湿流路106之前,能够使水分贴附在送风扇24表面的情况达到最少。在送风扇24表面贴附有加湿的水分的情况下,发生杂质沾粘或发霉等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和加湿流路106之间,能够使杂质贴附的情况达到最少,并能够适当地提供空气的流动压力。
所述连接流路103由形成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构成。
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放置在上主体120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将相连接。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被分离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向外部露出。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可形成在上主体120,加湿连接流路105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可形成为管道形态,以形成明确的流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流路103被分散到上主体120的一部分结构物和所述水槽300的一部分结构物,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于上主体120时,将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主体12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结构物,所述水槽30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结构物。
即,在所述水槽300的外侧和上主体120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由此,所述连接流路103形成在水槽300和上主体120之间。所述水槽30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的壁,所述上主体12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的壁。
通过这样地分散配置连接流路103的结构,能够使形成流路的结构物达到最少。所述连接流路103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通过所述连接流路103的空气向加湿流路106流动。所述加湿流路106为用于供给水分的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流路106从水槽加湿媒介51到吐出加湿媒介55为止。
随着在连接流路103中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在此过程中可向空气供给水分。此外,在所述水槽300内部提供有从所述浇水单元400飞散的水滴和从水槽300蒸发的水分。
随着在所述水槽300内部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在此过程中可再次供给水分。
在所述加湿流路106中,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水槽300内部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供给水分。
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的空气通过吐出流路107向外部露出。
图6是示出图2的上主体下侧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主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图9是图6的仰视图,图10是图6的俯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2是从图6的背面侧看去的上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B的放大图,图14是从图12的下方看去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C的放大图,图16是图12的主视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A的放大图,图18是图12所示的显示部的俯视图。
所述上主体120构成基体110的上部,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水槽300插入所述上主体120内部。
所述上主体120支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荷重。特别是,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水槽300和上主体120相互接触。
在所述水槽300和上主体120之间配置有隔震构件370。所述隔震构件370将所述水槽300和上主体120相分开规定间隔,对所述水槽300和上主体120进行隔震(vibrationisolation)。
所述上主体120包括:上外主体128(upper outer body),用于形成基体110的外形,与下主体130相结合;上内主体140(upper inner body),配置在所述上外主体128的内侧,所述水槽300插入所述上内主体140,所述上内主体140提供连接流路103;空气导向件170(air guide),将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外主体128相结合,用于将空气向所述水槽300引导;外可视主体214,与所述上外主体128上侧相结合,由可透视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
由于所述上主体120以将连接流路和水槽插入空间125相分离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使水槽300的水流入连接流路的情形达到最少。特别是,由于连接流路通过上内主体被划分,连接流路配置在储存水的空间的外侧,能够防止水流入连接流路。
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侧呈开口状态形成,所述水槽300插入所述上内主体140。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过滤空气流入的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
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有与水槽流入口31对应的上流入口121。所述上流入口121并不是必要结构元件。只要是上主体120将所述水槽流入口31向连接流路103露出的形状即为充分。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通过清洁连接流路104供给的空气向所述上流入口121引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沿着基体110的外侧上升的空气向内侧进行汇集。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用于转换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只是,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在转换空气的流动方向时,使其角度达到最小以使空气的流动阻力达到最小。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将上内主体140的外侧包覆360度的方式形成。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在360度全方向上将空气向所述水槽300进行引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将沿着下主体130的外侧被引导的空气向内侧进行汇集,并将其提供给水槽300。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足够地确保向所述水槽300供给的空气的流量。
因此,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包括:导向部172,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转换部174,与所述导向部172相连接,转换被引导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形成连接流路103。
所述导向部172沿着与过滤流路102大致相同的方向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172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所述转换部174沿着与所述过滤流路102相交叉的方向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部174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形成。
所述转换部174形成在空气导向件170的上侧。所述转换部174优选地通过曲面结构与导向部172相连接。
即使所述转换部174沿着水平方向形成,通过所述连接流路103的空气也将沿着大致倾斜的上侧方向流动。通过将所述连接流路103和过滤流路102的连接角与直前方向相近似地形成,能够减小空气的流动阻力。
所述导向部17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上外主体128。所述转换部174的上侧端固定在所述上内主体140。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外侧形成有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形成清洁连接流路104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的空气通过上流入口121和水槽流入口31向水槽300内部流动。
所述上内主体140整体上构成篮筐(basket)形状。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平截面形成为圆形,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在360度全方向上形成。
所述上内主体140呈内侧凹陷的形状,并包覆所述水槽300的外侧。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配置有隔震构件370。
所述隔震构件370被配置为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凸出规定高度。所述隔震构件370由与所述上内主体140不同的材质形成。
所述上内主体140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隔震构件370的插入槽142。
所述插入槽142配置在第一联结器610的外侧。所述插入槽142配置有多个。所述插入槽142以所述浇水马达轴43为中心沿着圆周方向进行配置。所述插入槽142以所述浇水马达轴43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所述插入槽142在底面141向下侧凸出地形成。所述插入槽142在上侧朝下侧方向凹陷地形成。
另外,配置有用于结合固定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的结合构件147,所述结合构件147可设置在所述插入槽142。
所述插入槽142的下端被所述下主体130结构物支撑。所述结合构件贯穿所述插入槽142的下端并与所述下主体130相结合。
在所述插入槽142的下端形成有供所述结合构件贯穿的孔143。所述结合构件在上侧插入所述插入槽142后,可与下主体130相结合。
在结合所述结合构件147后,所述隔震构件370夹紧在插入槽142而被设置。所述隔震构件370用于封闭所述插入槽142。通过封闭所述插入槽142能够切断所述结合构件被露出,并切断所述结合构件露出于水。
在所述水槽300的水溢出时,其存留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在结合构件147露出于所述存留的水的情况下,将可能会发生腐蚀。
并且,在水槽插入空间125存留有水的情况下,存在有水通过插入槽142的孔143向下主体130内部漏水的问题。由于所述下主体130内部配置有多个电气部件,需要防止水流入。
基于以上所述的理由,对所述结合构件147的设置结构进行密封则尤为重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隔震构件370对空气清洗模块200和空气清洁模块100进行隔震以外,还可对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的结合结构进行密封。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形成有用于将内部存留的水向外部排水的排水部149。所述排水部149在所述底面141向下侧凸出地形成,在其内部可形成有供水流动的流路。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形成有与在水槽主体320的底面301形成的相同的加强筋。形成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加强筋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用于产生紫外线的紫外线模块190设置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形成有上开口部146。
所述上开口部146沿着上下方向呈开口状态形成。在所述上开口部146配置有可使紫外线透过的材质的视窗147。
在所述水槽300的主体开口部326、底座开口部346下侧配置有所述上开口部146。在所述视窗147下侧配置有所述紫外线模块190。所述紫外线模块190中产生的紫外线通过所述视窗147和视窗模块390并向水槽内部投射。
所述浇水马达42设置在所述上内主体140下侧,浇水马达轴43贯穿上内主体140的底面141并向上侧凸出。在所述浇水马达轴43的上端配置有所述第一联结器610。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内部,在所述底面141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侧部配置设置有磁传感器334的传感器壳体336。所述传感器壳体336以与上内主体140的外侧面相紧贴的方式进行设置。为了检测水槽300的水位,所述传感器壳体336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在所述传感器壳体336的内部配置有磁传感器334。所述传感器壳体336位于空气导向件170内侧,并配置在清洁连接流路104。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为用于将过滤空气向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引导的结构,其根据实施例可被去除。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用于结合上内主体140或上外主体128。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包覆所述上内主体140的方式形成。特别是,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以包覆上流入口121的方式形成,用于向所述上流入口121引导过滤空气。从俯视看去时,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为圆环(donut)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端紧贴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端。
从俯视看去时,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侧面和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侧面保持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内主体140的上端形成有与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相结合或相紧贴的上内主体环126(upper inner body ring)。
形成有将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内主体环126相连接的内主体延长部148。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配置有多个。在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和上内主体环126之间形成有上流入口121。
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与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对应地形成。在放置所述水槽300时,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位于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的内侧。所述内主体延长部148和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彼此在内外相重叠。
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上端与所述上内主体环126相紧贴或相结合。所述空气导向件170的下端与上外主体128相紧贴或相结合。
由此,通过所述上内主体140和上外主体128之间的清洁连接流路104流动的空气被引导到上流入口121。
所述上内主体环126的直径和所述空气导向件170上端的直径保持一致或近似。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和上内主体环126相紧贴以防止过滤空气泄漏。所述上内主体环126配置在空气导向件170的内侧。
在所述上外主体128可形成有把手129。在所述上主体120放置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把手129能够抬起整个加湿净化装置。
所述上内主体140在内部形成有水槽插入空间125,以能够插入水槽300。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与水槽300内部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的内侧配置所述加湿媒介50。
在所述上主体120设置有后述的浇水单元400的浇水马达42。所述浇水马达42在物理上与所述送风马达22相分离。
所述浇水马达42通过浇水支架126(watering bracket)固定在上内主体140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马达42固定在上内主体140的底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马达42的驱动力贯穿所述上内主体140并传递到所述水槽300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浇水马达42和送风马达22分离设置在相互不同的结构物,据此切断震动引起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马达42设置在上主体120,送风马达22设置在送风扇壳体150。由此,在两个马达22、42同时进行动作时,能够使共振或震动引起的问题达到最小。所述送风马达22和浇水马达42可单独地被控制。
另外,在上主体120的上侧结合外可视主体214。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为可视主体210的结构,但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在上主体12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也可固定在空气清洗模块200。
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固定在上主体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与上外主体128相结合。所述外可视主体214与上外主体128的外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外可视主体214由可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可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内侧配置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以紧贴在外可视主体214的内侧面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显示模块160从俯视看去时呈圆环形状。在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插入所述水槽300。
所述显示模块160被外可视主体214支撑。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边缘被上内主体环126支撑。所述显示模块160位于空气导向件170上侧。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底座连接器260(base connector)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
所述显示模块160位于空气导向件170上侧。所述显示模块160可配置在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所述显示模块160用于覆盖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以使用户无法看到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特别是,为了切断水渗透到所述上外主体128和上内主体140之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和外侧优选地实现密封。
所述显示模块160的内侧被上内主体140支撑,外侧被外可视主体214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160形成为环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显示器160也可形成为弧形状。所述显示器160包括显示器印刷电路板PCB 162以及显示器壳体164。所述显示器壳体164由可反射光的材质形成,或者涂覆有可反射光的材质。
由此,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水的情况下,可视主体210上结的水可被投影或反射到显示器壳体164表面。在所述可视主体210上结的水流落的情况下,所述显示器壳体164中也会呈现出相同的效果。
这样的效果提供给用户视觉上的刺激,用户能够直观地认知正在进行加湿。在所述显示器壳体164投影的水滴图像除了具有给用户提供清爽感的感性效果以外,还具有能够通知加湿状态的功能性效果。
所述显示器壳体164的上侧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显示器壳体164以朝用户侧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其以内侧高、外侧低的方式形成。
另外,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配置有灰尘传感器181,基于所述灰尘传感器181检测出的数据显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灰尘传感器181通过检测空气中的灰尘浓度来检测灰尘状态。灰尘传感器181配置在基体110的侧面外部。灰尘传感器181配置在过滤器组件盖11内侧,通过检测开口部12向外部露出。
灰尘传感器181可按灰尘粒子的大小检测灰尘的浓度。在本实施例中,可区分出PM1.0、PM 2.5以及PM 10.0的灰尘的浓度并进行检测。
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用光源的颜色来显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的照明模块180。所述照明模块180通过光源的颜色来显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例如,所述照明模块180将灰尘的浓度区分为三个阶段,并可发光为红色、黄色、绿色。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模块180形成为环形态,将发出的光向所述上主体120外部发散。所述照明模块180可配置为多种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模块180配置在可视主体,将发出的光通过可视主体向外部发散。
所述照明模块180可设置在外可视主体214或可视主体210中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模块180通过外可视主体214将向外部发出的光进行发散。从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可扩散到整个外可视主体214。所述照明模块180可利用间接照明来扩散光。
为此,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照明模块180的设置部220。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设置部220可配置在可视主体21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照明模块180配置在显示模块160的下侧。所述照明模块180配置在底座连接器260的下侧。所述照明模块180配置在空气导向件170的外侧,所述照明模块180配置在上外主体128的内侧。
所述照明模块180包括:印刷电路板182;第一发光构件183,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182的一侧面;第二发光构件184,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182的另一侧面;扩散构件185,其一端185a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相面对,另一端185b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相面对;支架186(bracket),将所述扩散构件185固定在结构物。
所述印刷电路板182向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和第二发光构件提供电源,可配置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的控制器。
所述印刷电路板182沿着上下方向配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可沿着水平方向排列。
在所述空气导向件170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印刷电路板182的设置槽171。所述设置槽171沿着垂直方向形成。
所述印刷电路板182配置在底座连接器260的下侧。通过与所述底座连接器260相连接的电源,能够向所述印刷电路板182提供电源。用于向所述底座连接器260提供电源的电源线缆(未图示)可配置在所述设置槽17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182的左侧进行配置,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182的右侧进行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为LED。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相互朝相反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扩散构件185由可透光的材质形成。所述扩散构件185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环形态,并且其一部分被切开而间隔开。在所述间隔开的部分配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向所述扩散构件185的一侧端投射光源,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向所述扩散构件185的另一侧端投射光源。
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投射的光源沿着所述扩散构件185被折射,并能够照亮整个所述扩散构件185。
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投射的光源也沿着所述扩散构件185被折射,并能够照亮整个所述扩散构件185。
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发光构件,以使所述扩散构件185的亮度均匀地形成。在仅一侧配置有光源的情况下,相反侧的末端较暗或在亮度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中分别生成不同颜色的光源,在扩散构件185中所述光源的颜色将被混色。
所述扩散构件185包括:曲线部185a;第一直线部185b和第二直线部185c,分别配置在所述曲线部185a的端侧;间隔部185d,配置在所述直线部185b、185c之间。
在所述支架186组装所述扩散构件185,所述支架186固定在结构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86固定在外可视主体214。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支架186可固定在其他结构物。例如,所述支架186可固定在显示模块160、上外主体128以及空气导向件170中的一方。
所述支架186包括:支架主体187;基板设置槽186a,形成在所述支架主体187,所述印刷电路板182插入固定在所述基板设置槽186a;第一设置槽186b,所述第一直线部185b插入固定在所述第一设置槽186b;第二设置槽186c,所述第二直线部185c插入固定在所述第二设置槽186c。
所述基板设置槽186a为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槽。所述第一设置槽186b和第二设置槽186c为沿着水平方向形成的槽。所述基板设置槽186a、第一设置槽186b以及第二设置槽186c可相连接。
支架主体187被配置为使所述基板设置槽186a、第一设置槽186b以及第二设置槽186c朝向外侧。
另外,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照明模块180的设置部220。
所述设置部220配置在外可视主体214的下部。所述设置部220包括电气部件设置部222和扩散构件设置部224。
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222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的下端向内侧凸出地形成。在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222的上侧配置有所述印刷电路板182和支架186等。
为了确保电气部件的设置空间,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222可在扩散构件设置部224向下侧更加凸出地形成。
此外,在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222形成有向下侧呈开口状态的排水部223,以向下侧进行排水。
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224在所述外可视主体214的下端向内侧凸出地形成,在上侧面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扩散构件185的槽225。所述槽225向下侧凹陷地形成。所述槽225沿着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224较长地延伸形成。所述槽225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环形态。
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224从俯视看去时形成为环形态。
在所述扩散构件设置部224的每隔规定距离的中间形成有向下侧呈开口状态的排水部227,以能够向下侧进行排水。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中,与所述照明模块180另外地,可在所述显示模块160显示灰尘传感器181的信息。
显示模块160包括用图标或文字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状态的显示部163。所述显示部163配置在显示器壳体164。所述显示部163可用图标、文字或数字显示空气状态、运转模式或其他设定状态。在所述显示部163配置有可显示数字的数字显示部165。
所述灰尘传感器181检测出的数据显示在所述数字显示部165,用户可通过显示的数字来认知灰尘的量。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控制部(未图示)可对灰尘传感器181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在数字显示部165利用数字显示灰尘的量。
并且,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控制部(未图示)可对灰尘传感器181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在照明模块180利用光的颜色进行显示。
通过看到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的颜色,用户能够直观地认知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为了确认所述数字显示部165上显示的灰尘量,需要接近加湿净化装置后,带有意图地确认数字。
照明模块180上显示的光的颜色可在远离加湿净化装置的状态下也能够进行确认。
对所述照明模块180的动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下。
灰尘传感器181检测出的信号传送给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灰尘传感器181传送的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判断灰尘量。
所述判断出的灰尘量可显示在显示模块160的数字显示部165。并且,所述控制部将判断出的灰尘量区分为多个区间后,按照与各区间对应的颜色控制照明模块180。
为了输出与灰尘量对应的颜色,所述控制部向所述印刷电路板182传送控制信号,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输出对应的颜色的光。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发出的光入射(incidence)到所述扩散构件185的一端185a,并沿着所述扩散构件185的内部进行扩散。
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扩散构件185的另一端185b,并沿着所述扩散构件185的内部进行扩散。
由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一端185a相互面对地进行配置,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发出的光能够容易地入射到扩散构件185的内部。
由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184和另一端185b也相互面对地进行配置,第二发光构件184发出的光能够容易地入射到扩散构件185内部。
所述入射的光在所述扩散构件185内部被折射,并可扩散到相反侧的末端。由于从所述扩散构件185的一端185a和另一端185b分别入射有光源,能够均匀地形成所述扩散构件185的整体亮度。
此外,由于所述扩散构件185设置在外可视主体214,向所述扩散构件185外扩散的光可照亮所述外可视主体214。
由于在所述扩散构件185的上侧配置显示模块160,扩散构件185的光通过配置在外可视主体214的下侧的设置部220向外部发光。
由此,所述照明模块180在所述上外主体128和外可视主体214之间以环形态进行发光。
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可以间接照明的形态通过所述外可视主体214向外部进行发光。由此,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可在加湿净化装置的所有方向上进行确认。
此外,由于所述照明模块180的发光位置配置在显示模块160的下侧,用户看去显示模块160时其将位于视线上。
用户可通过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的颜色,能够直观地确认空气的净化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和第二发光构件184发出相同的颜色的光。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在所述第一发光构件183或第二发光构件184可发出分别不同的光。
例如,可在第一发光构件183发出绿光,在第二发光构件184发出黄光。在此情况下,可以表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属于各区间之间。
并且,随着时间的经过,绿光的亮度可减小,黄光的亮度可增大。在此情况下,可表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逐渐变差。相反地,随着时间的经过,绿光的亮度可增大,黄光的亮度可减小。在此情况下,可表示室内空气的净化度逐渐变好。
如上所述,通过所述照明模块180发出的光的颜色,能够多样地表现出空气的净化度。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主张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Claims (16)

1.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包括:
基体,形成外形并具有吸入口,所述基体包括:外主体,在所述吸入口的上侧形成所述基体的外形;以及外可视主体,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以及配置在所述侧面的上部朝向上侧供顶盖配置的开口部,所述外可视主体配置在所述基体的上侧并呈透明或半透明;
水槽,配置在所述基体;
内可视主体,配置在所述水槽的上侧,在与所述外可视主体对应的高度位置配置于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内侧,并且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
浇水单元,配置在所述水槽的内部,将所述水槽的水向所述内可视主体喷射;
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基体,过滤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
送风单元,配置在所述基体的内部并使空气流动;
所述顶盖,具有空气吐出口;以及
照明模块,用于发散光,沿着所述基体的周缘延伸,形成为环形态;
所述外可视主体包括环形态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从所述侧面的下端向内侧延伸且向下侧凹陷而插入在所述外主体的上端外围的内侧;
所述照明模块位于所述外主体的上端外围的内侧,且配置在所述安装部来使发散的光通过所述外可视主体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外可视主体的侧面形成为朝上侧向外侧倾斜,具有其上部的直径大于下部的直径的圆锥台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浇水单元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水槽的内部,从而朝所述内可视主体向径向外侧方向喷射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顶盖放置在所述内可视主体,从而使所述空气吐出口和由所述内可视主体包围的空间彼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
连接流路,配置在所述外主体的外侧面和所述水槽之间,空气利用所述送风单元在所述连接流路上流动;以及
水槽流入口,配置在所述水槽和所述内可视主体之间,与所述连接流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
显示器,在所述内可视主体和所述外可视主体之间配置在所述照明模块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模块包括:
印刷电路板,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基体的第一周缘方向,所述第二面是所述第一面的背面,朝向所述第一周缘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所述基体的第二周缘方向;
发光构件,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连接并发散光;以及
扩散构件,与所述发光构件面对,沿着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周缘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构件插入到所述安装部的向下侧凹陷的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发光构件包括:
第一发光构件,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第一面;以及
第二发光构件,配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第二面,
所述扩散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面对的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面对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外可视主体还包括:
电气部件设置部,所述第一发光构件、所述第二发光构件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配置在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
所述电气部件设置部包括向下侧呈开口的排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包括向下侧呈开口的排水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检测外部空气的灰尘浓度的灰尘传感器,
所述照明模块根据所述灰尘传感器检测出的灰尘浓度以相区分的颜色发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模块包括:
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的第一发光构件和第二发光构件;以及
扩散构件,沿着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周缘延伸,具有与所述第一发光构件面对的一端和与所述第二发光构件面对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发光构件和所述第二发光构件发出彼此不同的颜色的光。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浇水单元向所述内可视主体的内侧面喷射水,以在所述内可视主体的内侧面形成以水滴形态结成的液滴,供用户通过所述内可视主体看见所述液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器的至少一部分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在所述内可视主体上结成的液滴投影到所述显示器的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外主体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可视主体的外侧面形成连续的面。
CN202210035662.7A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Active CN114353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35662.7A CN114353223B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48463P 2015-10-30 2015-10-30
US62/248,463 2015-10-30
KR20150156254 2015-11-07
KR10-2015-0156254 2015-11-07
KR10-2015-0185856 2015-12-24
KR20150185856 2015-12-24
KR10-2016-0037235 2016-03-28
KR1020160037235A KR20170051142A (ko) 2015-10-30 2016-03-28 가습청정장치
US201662355118P 2016-06-27 2016-06-27
US62/355,118 2016-06-27
KR10-2016-0129324 2016-10-06
KR1020160129324A KR101859961B1 (ko) 2015-10-30 2016-10-06 가습청정장치
CN202210035662.7A CN114353223B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CN201611001312.XA CN107014024A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01312.XA Division CN107014024A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223A CN114353223A (zh) 2022-04-15
CN114353223B true CN114353223B (zh) 2024-02-09

Family

ID=81109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35662.7A Active CN114353223B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5322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7327A (ja) * 2002-04-17 2003-10-31 Rabi:Kk 陰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02094436U (zh) * 2011-06-24 2011-12-28 先进调控科技有限公司 电器开关或电源插座的背光显示装置
CN102563752A (zh) * 2010-12-23 2012-07-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3535204A (zh) * 2012-07-10 2014-01-29 釉盛精密株式公司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花盆
CN104329763A (zh) * 2014-07-03 2015-02-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3912B1 (ko) * 2009-02-23 2010-12-30 용 준 권 물 분사식 팬 장치에 의한 공기정화기와 그 정화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7327A (ja) * 2002-04-17 2003-10-31 Rabi:Kk 陰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2563752A (zh) * 2010-12-23 2012-07-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202094436U (zh) * 2011-06-24 2011-12-28 先进调控科技有限公司 电器开关或电源插座的背光显示装置
CN103535204A (zh) * 2012-07-10 2014-01-29 釉盛精密株式公司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花盆
CN104329763A (zh) * 2014-07-03 2015-02-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223A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59961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US10092874B2 (en) Air washer
EP3163201B1 (en)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CN106958903B (zh) 加湿净化装置
CN106958882B (zh) 加湿净化装置
CN107036217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101871268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8048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20170051234A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2923465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20170051249A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4353223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20180109223A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20170107951A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4252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486865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57163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3959027A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20190046748A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20170051238A (ko) 가습청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