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1640A -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1640A
CN114351640A CN202210100916.9A CN202210100916A CN114351640A CN 114351640 A CN114351640 A CN 114351640A CN 202210100916 A CN202210100916 A CN 202210100916A CN 114351640 A CN114351640 A CN 114351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logging
reservoir
area
coastal
exi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09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51640B (zh
Inventor
马兴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aterwa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009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516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4952 priority patent/WO202314203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351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1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51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1640B/zh
Priority to US18/156,811 priority patent/US11885089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02B3/102Permanently installed raisable dyk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41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using active mechanical means, e.g. fluidizing or pump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ewage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上,设置堤坝形成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与所述的堤坝、水库入口和水库出口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或者,该封闭区域内的部分区域为填海造地区;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的水位也得到预降,大幅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库容;水库入口利用水闸防止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或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的倒灌;水库出口同时设排水闸和排水泵站,采用不同的排水方式。适用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除涝、填海造地、道路公路及其一体化工程。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乡、水利工程、海洋近岸工程和公路工程等规划建设领域,涉及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库容,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雨水,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避免歧义,说明有关用词的含义:
1、本说明书所称的“内涝”(简称“涝”)指,平原地区因所在地区强降雨(水)或连续性降雨(水),超过该地区的排水能力和纳涝能力,致使该地区的地面(如场地、道路、农田、绿地等)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2、本说明书所称的“纳涝区”指,平原地区内具有接纳所在地区强降雨(水)或连续性降雨(水)的雨水,改善地面积水现象(即改善内涝)功能的河网、湖泊、地表蓄水池等,不包括以接纳上游洪水为主的水库、滞洪区或行洪区。
平原地区雨水排水路径一般为降雨→①地表面流→②雨水管网、沟渠排水→③纳涝区 (河网、湖泊、地表蓄水池)纳涝、河网排水→④排入下游行洪河道(对于内陆平原地区)、经河网出口排入外海(对于滨海平原地区)。如果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③的纳涝、排水能力大于②的排水能力大于①的地表面流,则不会出现地面积水灾害(内涝),如果②的排水能力小于①的地表面流或③的纳涝、排水能力小于②的排水能力,都会引起地面积水灾害(内涝)。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雨水管网、沟渠排水能力大于地表面流但纳涝区纳涝、河网排水能力小于地表面流而出现内涝的情况。
一、内陆平原地区现有解决内涝问题的办法
内陆平原地区现有解决内涝问题的办法,首先依靠纳涝区纳涝,通常是平原地区的河网、湖泊,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的河网、太湖、淀山湖等,其常水位低于所在地区地面,常水位与地面高程之间的库容为自然纳涝库容,用于接纳所在地区的雨水,改善所在地区地面的内涝现象;其次,河网、湖泊中超过常水位的多余雨水,利用水位落差排入下游河网;再次,依靠设置封闭区域+泵排方式强排雨水到封闭区域以外的行洪河道,改善封闭区域内的内涝问题,如上海市内环线以内的浦西地区采用泵排方式强排雨水到黄浦江。
二、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现有解决内涝问题的方法
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现有解决内涝问题的方法(以下简称为“现有除涝方法”)包括:
现有除涝方法一:利用纳涝区(河网、湖泊)常水位和地面高程之间的库容(以下简称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
现有除涝方法二: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若干天内如一周内,利用外海低潮位时段,预先开启排水闸将纳涝区(河网、湖泊)的水排入外海,降低纳涝区的水位,增加纳涝区的纳涝库容(以下简称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则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
现有除涝方法三:在现有除涝方法二的基础上,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利用外海较低潮位时段,开启排水闸将纳涝区(河网、湖泊)的水排入外海,降低纳涝区水位。但是,由于滨海平原地区地势低(地面与外海海面的落差小),外海潮位持续涨落变化,低潮位时段有一定水位差但持续时间短,而其他时段水位差小,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通过排水闸排入外海的水量小,如果同时遭遇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增水,排水闸几乎无法排水,一旦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引起的水量超过纳涝区的纳涝库容V1+V2,滨海平原地区往往发生内涝问题。
现有除涝方法四:在现有除涝方法三的基础上,增加排水泵站,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采用泵排方式或闸泵联合排水方式,降低纳涝区的水位,改善内涝现象,如上海地区上世纪末以来逐步推行这一方法。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排水泵站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的运行时间很短(基本等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的持续时间),排水强度大,需要的排水能力大,而排水泵站单位排水能力(m3/s)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如果既有滨海平原地区要达到很高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如24小时降雨量标准50~100年一遇),需要建设的排水泵站规模大,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昂贵,一般财力难以承受,只能采取较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如上海市2015年时24小时降雨量标准为5~10年一遇,一旦超过,就发生内涝,因此内涝发生频率很高。
现有除涝方法五:在现有除涝方法一或二、三、四的基础上,设置地下蓄水池、深层隧道系统,增加纳涝库容,改善内涝。如新加坡建设地下蓄水池。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地下蓄水池、深层隧道系统的建设空间小、蓄水能力小、造价高。
为了便于与下文的发明内容比较,现举例说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现有除涝方法,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条件为:1)地区总面积为S1,地面高程为4.0m;2)其中地区内的纳涝区面积为S2,为简便起见假定纳涝区竖向为直立式,水面积率(地区内的水面积S2与地区总面积 S1之比)为10%,纳涝区的常水位2.6m;3)当地外海多年平均高潮位3.0m,平均潮位2.0m,平均低潮位1m,一个潮次(历时12.5小时)低于平均潮位的历时约6小时;4)遭遇天文大潮和风暴潮时当地海面增水2m,当地外海高潮位达到5.0m,平均潮位达到4.0m,低潮位达到3m,一个潮次(历时12.5小时)低于3.5m的历时约3小时;5)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为5.0m;6)10、100、5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分别为0.215m(215mm)、0.315m(315mm)、 0.385m(385mm)。
现有除涝方法一: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纳涝区常水位)×S2=(4-2.6)×S2=1.4×10%S1=0.14S1,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即径流系数1.0,下同),等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降雨量0.14m的水量(即0.14m×S1=0.14S1)。
现有除涝方法二:在现有除涝方法一的基础上,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一周内,利用外海低潮位时段(潮位1.0~2.0m的时段),预先开启排水闸将纳涝区的水排入外海,纳涝区的水位由2.6m降低至2.0m,由此增加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则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0.14S1+(纳涝区常水位—纳涝区预降水位)×S2=0.14S1+(2.6-2.0)×S2=0.14S1+0.6×10%S1=0.2S1,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等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降雨量0.2m的水量(即0.2m×S1=0.2S1),与1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215(215mm)相当。
现有除涝方法三:在现有除涝方法二的基础上,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利用外海较低潮位时段(潮位低于3.5m的时段),开启排水闸将纳涝区的水排入外海,降低纳涝区水位。如果遭遇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增水2.0m,外海高潮位达到5.0m,外海平均潮位达到4.0m,外海低潮位达到3m,较低潮位时段(潮位低于3.5m的时段)的持续时间短(3小时/潮次) 且地面与外海的水位差小(0.5~1m),通过排水闸排入外海的水量很小,一旦该地区短时降雨量或连续性降雨量超过0.2m,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进入纳涝区的水量就超过0.2S1,而纳涝区的纳涝库容V1+V2=0.2S1,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往往发生内涝问题。
长期以来,世界各地通过采取现有除涝方法,持续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但时至今日,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1、中国上海市的滨海平原地区在台风期间因暴雨和风暴潮增水容易发生内涝,如2015年8 月发生较为严重的内涝。
2、中国澳门的滨海平原地区2012年7月、2018年9月发生较为严重的内涝。
3、印尼雅加达位于滨海平原地区,在每年的雨季(1~3月)容易发生内涝,如2017年、 2018年、2020年、2021年均发生较为严重的内涝,其中2018年2月城市街道积水最深达到 2m,最浅也有0.5m。
4、新加坡位于滨海平原地区,以拥有全球闻名的完善的雨水收集和除涝设施而著称,设施包括大型地表蓄水池、地下蓄水池、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其中大型地表蓄水池,从1868年建设第一个蓄水池开始,到2011年已建成共17个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作为淡水资源以资利用,同时防止内涝,其运行规则是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资源(据论文《新加坡雨水收集及利用探析》,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如果雨水量超过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则超过蓄水能力的雨水采用排水闸、排水泵站排入外海。尽管如此,2021年4月17日上午11点开始,普降中到大雨,一直持续到傍晚,降雨总量为170.6mm,造成多条沟渠和河道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多个路段积水,地下室浸水,车辆损毁,部分路段交通阻断,史称新加坡2021年“4·17”降雨事件。
5、美国纽约位于滨海平原地区,同样以拥有全球闻名的完善的防涝设施而著称,但2021 年9月发生较为严重的内涝。
可见,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行业而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
三、现有填海造地与纳涝有关的技术
现有填海造地通常利用沿海边滩,直接往海岸线外填海形成陆域(即边滩围垦),或建设离岸人工岛。少量的边滩围垦工程在中间区域设置了人工湖泊,作为边滩围垦工程自身的纳涝区,如2002年,上海在南汇东滩进行边滩围垦,用于建设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中间区域设置了滴水湖,滴水湖作为景观湖,同时也作为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自己的纳涝区,按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现有除涝方法一~三(见上文)执行,但是不作为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区。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现有技术缺少大幅度地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如何大幅度地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是一直以来困扰行业而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避免歧义,说明有关用词的含义:
1、本说明书所称“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指,既有海岸线以内、毗邻既有海岸线的平原地区。
2、本说明书所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部分(不属于现有技术)指,在既有海岸线外的滩涂上(通俗讲“在沿海边滩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或平面呈C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线形的堤坝与既有海岸线相连形成封闭区域,或设置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或设置平面呈D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形状的堤坝形成封闭区域,作为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雨水,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问题的水库,本说明书有的地方为叙述方便,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简称为“纳涝水库”或“水库”。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雨水管网、沟渠排水能力大于地表面流但纳涝区纳涝、河网排水能力小于地表面流而出现内涝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大幅度地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以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引起的、超过既有滨海平原地区范围内纳涝区纳涝库容的雨水排放,大幅度地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问题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以上目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或平面呈C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线形的堤坝与既有海岸线相连形成封闭区域,或设置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或平面呈D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形状的堤坝形成封闭区域,在所述堤坝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的水库出口,该封闭区域与所述的堤坝、水库入口和水库出口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堤坝的顶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
2、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若干天内(如一周内),通过水库出口(详见本方法第5点),预先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部分水量排到外海,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该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海平面最好是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从而形成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水位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雨水的纳涝库容V3=(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 ×水库面积S3,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应小于等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排水闸、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应满足水库需要预降的水量及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内排出水库的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
且在此过程中,开启和控制水库入口的水闸,使得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河网、湖泊等)、雨水管网中的部分水体通过水库入口,预先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可同时采用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在外海低潮位时段,开启设置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以外的既有海岸线上的排水闸,预先将纳涝区的水排入外海),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的水位也得到较大幅度的预降,幅度超过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水库入口水闸的过水能力应满足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内进入水库的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确定;
由此,本发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总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V3,远远大于采用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
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降雨从地面汇入纳涝区后,通过水库入口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由于此时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总纳涝库容远远大于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同时,由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水位之间的落差,跟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与外海水位的落差相比显著加大,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河道径流、雨水管网管流的比降i',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直接排入外海的比降i相比也显著加大,相应的排水速度、排水能力(单位时间排水量)同比显著提高,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降雨引起的地表水排出的速度显著加快,地面积水的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即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3、当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时,开挖既有滩涂高程至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堤坝的结构应满足水库内水位及波浪、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水库入口可利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的既有水闸或通过新设水库入口水闸,防止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或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的倒灌;若不存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产生影响护岸或临河建筑物安全等次生灾害问题、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倒灌的问题,水库入口也可以不设水闸,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直接接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
5、水库出口同时设排水闸和排水泵站,排水方式可采用闸排方式,利用低潮位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高于低潮位的水排入外海,也可以采用泵排方式,通过排水泵站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的水强排入外海,进一步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还可以采用闸泵联合排水方式,更快地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水库出口也可以单纯设排水闸,只利用低潮位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高于低潮位的水排入外海;
6、可进一步,在堤坝的顶部设置快速道路或公路,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网或公路网连接,其有益效果是完善当地交通网络;
7、可进一步,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的部分水面上设置水上光伏发电设施,利用非降雨期间的太阳能发电,为沿海边滩纳涝水库采用泵排方式降低水位提供动力;
8、可进一步,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设置适宜的景观、休闲、游乐设施,如环湖景观带、环湖绿化带、湖内湿地、水上运动场、水上游乐场、游艇港区、游艇进出水库的船闸等,在非纳涝期间开放,在纳涝期间不开放,其有益效果是,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得到综合开发;
所述堤坝、开挖滩涂、水库入口水闸、排水闸、排水泵站、水上光伏发电设施、堤坝顶部的快速道路或公路、景观、休闲、游乐设施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或者,第二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或平面呈C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线形的堤坝与既有海岸线相连形成封闭区域,或设置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或平面呈D形的堤坝或平面呈任意形状的堤坝形成封闭区域,在所述堤坝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的水库出口,该封闭区域内的部分区域与其接壤的堤坝、水库入口和水库出口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该封闭区域内的其余区域为填海造地区,进行回填或吹填形成陆地,堤坝的顶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
2、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2。
3、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主体优先毗邻或靠近既有海岸线一侧布置,以便尽可能缩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雨水管网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距离;当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时,开挖既有滩涂高程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堤坝的结构应满足水库内水位及波浪、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4。
5、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5。
6、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6。
7、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7。
8、同本发明第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的8。
9、填海造地区的主体优先毗邻或靠近外海侧布置,填海造地区的地面高程不低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当填海造地区临海侧护岸的顶高程高于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其结构满足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时,所述堤坝位于填海造地区的部分可直接利用填海造地区的临海侧护岸。临海侧护岸采用现有技术。
10、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主要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雨水,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现象;为此,填海造地区的地面高程最好不低于当地外海历史最高水位和当地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使得填海造地区的降雨主要通过填海造地区内的自身河网和雨水管网直接排入外海,不占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本发明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引起的、超过既有滨海平原地区范围内纳涝区纳涝库容的雨水排放,大幅度地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同于新加坡大型地表蓄水池技术,前者所需要的纳涝水库面积远小于后者所需要的蓄水池面积,但改善内涝效果好于后者,具体比较如下。
新加坡大型地表蓄水池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很高(据论文《浅谈新加坡水资源管理》,仅其中的滨海蓄水池面积就占约新加坡总面积的1/6),用于收集雨水作为淡水资源以资利用,同时防止内涝,似乎是一举两得,实际功能是以收集雨水资源作为淡水资源以资利用为主,以除涝为辅,因为其运行规则是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资源(据论文《新加坡雨水收集及利用探析》,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如果雨水量超过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则超过蓄水能力的雨水采用排水闸、排水泵站排入外海。这使得大型地表蓄水池通常保持较高水位,其结果是:地面与蓄水池较高水位之间的高差较小,蓄水池的纳涝库容较小,可承受的短时强降雨量或连续性降雨量提高有限,遭遇强降雨时,等到发现实际强降雨雨量超过纳涝库容,再采用排水闸、排水泵站排入外海,由于排水时间很短,排水闸、排水泵站来不及排,蓄水池水位迅速上升,导致地面与蓄水池水位的高差急剧减小,雨水管网管流、沟渠径流的比降急剧减小,排水能力急剧减小,造成地面积水,形成内涝。因此,尽管新加坡蓄水池面积占陆地面积的比例很高,仍发生了2021年“4·17”降雨事件(见背景技术)。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纳涝水库,其首要功能和核心功能是纳涝,如实施例一、二,纳涝水库的面积只要达到既有海滨平原地区面积的1/40~1/20,在预降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来临之前将纳涝水库的水位预降到较低水位,既有海滨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可承受的短时强降雨量或连续性降雨量就可以成倍提高,防涝能力可以由1~1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大幅度地提高到100~5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方法适用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除涝工程、填海造地工程、道路或公路工程,以及除涝、填海造地、道路或公路的一体化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平面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平面图。
图中:1、既有海岸线,2、既有滨海平原地区,3、既有海岸线外滩涂,4、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河网,5、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雨水管网,6、堤坝,7、沿海边滩纳涝水库,8、水库入口,9、水库出口,10、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或公路,11、水上光伏发电设施,12、填海造地区,13、外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为对比效果起见,以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为例,条件为:1)~6)见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条件的1)~6);7)原有除涝办法为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即在预报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之前的一周内,将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纳涝区常水位)×S2+(纳涝区常水位—纳涝区预降水位)×S2=(4-2.6)×S2+(2.6-2.0)× S2=1.4S1×10%S1+0.6×10%S1=0.2S1,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等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 降雨量0.2m的水量(即0.2m×S1=0.2S1),与1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215(215mm)相当。
参见图1,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3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 6与既有海岸线1相连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与堤坝6、水库入口8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纳涝水库7的面积S3为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面积S1的1/40,为简便起见假定纳涝水库竖向为直立式,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4.0m,堤坝6的顶高程(如7.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4.0m)、当地外海13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5.0m);
2、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一周内,通过水库出口9(详见本实施例第5点),预先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部分水量排到外海13,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该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海平面最好是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如0m),从而形成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地面(高程4.0m)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之间的巨大落差(4m),以及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雨水的纳涝库容V3,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V3=(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纳涝水库面积S3=(4-0)×S3=4S3=4×(1/40S1)=0.1S1
在此水位预降过程中,开启和控制水库入口水闸,使得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纳涝区(河网4、湖泊等)、雨水管网5中的部分水体通过水库入口8预先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水位也得到较大幅度的预降(如水位预降到1m),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纳涝区的纳涝库容得到显著提高,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4-2.6)×S2+(2.6-1)×S2=3×10%S1=0.3S1,与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4-2)×S2=2×10%S1=0.2S1相比,水位多预降1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增加50%;
由此,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的总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V3=0.3S1+0.1S1=0.4S1,与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4-2)×S2=2×10%S1=0.2S1相比,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的总纳涝库容增加100%,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可以承受的短时强降雨量或连续性降雨量由0.2m提升至0.4m,提高100%,相当于防涝能力由不足1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215m)提高到5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385m);
水库入口水闸的过水能力应满足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即“(纳涝区常水位2.6m—纳涝区增强预降水位1.0m)×S2”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如一周)内的排出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确定;
水库排水闸、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应满足水库需要预降的水量即“(水库常水位如2.6m —水库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S3”及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即“(纳涝区常水位2.6m —纳涝区增强预降水位1.0m)×S2”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如一周)内排出水库的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
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降雨从地面汇入纳涝区后,通过水库入口8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由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显著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同时,由于此时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河道径流、雨水管网管流的比降i',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直接排入外海13的比降i相比显著加大,以比降最大值为例, L为河道径流、雨水管网管流的流经距离,i'最大值=(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L=(4-0)/L=4/L,i最大值=(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或遭遇天文大潮和风暴潮时当地外海低潮位)=(4-1~3)/L=1/L~3/L,相应的排水速度、排水能力(单位时间排水量)同比显著提高,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降雨引起的地表水排出的速度显著加快,地面积水的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即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3、当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如1~2m)高于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时,开挖既有滩涂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堤坝 6的结构应满足水库7内水位及波浪、外海13的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7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水库入口8可利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的既有水闸或通过新设水闸防止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水位预降过低,或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的倒灌;若不存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产生影响护岸或临河建筑物安全等次生灾害问题、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倒灌的问题,水库入口也可以不设水闸,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直接接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水闸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5、水库出口9同时设有排水闸和排水泵站,排水方式可采用闸排方式,利用低潮位时段 (无增水情况下,潮位低于2.0m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中高于低潮位(无增水情况下,1.0m)的水排入外海13;也可以采用泵排方式,通过排水泵站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 中的水强排入外海13,进一步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还可以采用闸泵联合排水方式,更快地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水库出口9也可以单纯设排水闸,只利用低潮位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中高于低潮位的水排入外海13。排水闸、排水泵站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6、可进一步,在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6的顶部可以设置快速道路或公路,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或公路10连接,完善当地交通网络。快速道路或公路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7、可进一步,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内的在部分水面上,设置水上光伏发电设施11(平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利用非降雨期间的太阳光发电,为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采用泵排方式降低水位提供动力。水上光伏发电设施11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细节。
8、可进一步,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内设置适宜的景观、休闲、游乐设施,如环湖景观带、环湖绿化带、湖内湿地、水上运动场、水上游乐场、游艇港区、游艇进出船闸等,在非纳涝期间开放,在纳涝期间不开放。景观、休闲、游乐设施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所述堤坝、开挖滩涂、水库入口水闸、排水闸、排水泵站、水上光伏发电设施、堤坝顶部的快速道路或公路、景观、休闲、游乐设施采用现有技术,此不赘述,图上也未示出细节。
实施例二:
既有滨海平原地区B,条件为:1)地区总面积为S1,地面高程为4.0m;2)其中地区内的纳涝区面积为S2,为简便起见假定纳涝区竖向为直立式,水面积率(地区内的水面积S2与地区总面积S1之比)为5%,纳涝区的正常水位2.6m;3)当地外海多年平均高潮位3.0m,平均潮位2.0m,平均低潮位1m,一个潮次(历时12.5小时)低于平均潮位的历时约6小时;
4)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为4.0m;5)原有除涝办法为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即在预报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之前的一周内,将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常规预降纳涝库容V2=(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纳涝区常水位)×S2+(纳涝区常水位—纳涝区预降水位)×S2=(4-2.6)×S2+(2.6-2.0)×S2=1.4S1×5%S1+0.6×5%S1=0.1S1,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等于该地区降雨量0.1m的水量(即 0.1m×S1=0.1S1);6)1、100、2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分别为0.115m(115mm)、0.315m (315mm)、0.345m(345mm)。
参见图2,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3上,设置平面呈C形的堤坝6与既有海岸线1相连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与堤坝6、水库入口8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纳涝水库7的面积S3为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面积S1的1/20,为简便起见假定纳涝水库7竖向为直立式,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地面高程=4.0m,堤坝6的顶高程(如5.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4.0m)、当地外海13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4.0m);
2、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一周内,开启和控制水库出口8的排水闸和(或)排水泵站,预先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部分水量排到外海13,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该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海平面最好是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如0m),从而形成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地面(高程4.0m)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之间的巨大落差(4m),以及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雨水的纳涝库容 V3,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V3=(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纳涝水库面积S3=(4-0)×S3=4S3=4×(1/20S1)=0.2S1
在此水位预降过程中,开启和控制水库入口水闸,使得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纳涝区(河网4、湖泊等)、雨水管网5中的部分水体通过水库入口8预先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水位也得到较大幅度的预降(如水位预降到1m),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纳涝区的纳涝库容得到显著提高,纳涝区的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4-2.6)×S2+(2.6-1)×S2=3×5%S1=0.15S1,与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4-2)×S2=2×5%S1=0.1S1相比,水位多预降1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增加50%,则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总纳涝库容=纳涝区的自然纳涝库容V1+纳涝区的增强预降纳涝库容V2′+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 V3=0.15S1+0.2S1=0.35S1,与背景技术现有除涝方法二纳涝区的水位预降到2.0m、纳涝区的纳涝库容=(4-2)×S2=2×5%S1=0.1S1相比,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总纳涝库容增加250%,在不考虑地面渗水情况下,可以承受的短时强降雨量或连续性降雨量由0.1m提升至0.35m,提高 250%,相当于防涝能力由不足1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115m)提高到2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0.345m);
水库入口水闸的过水能力应满足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即“(纳涝区常水位2.6m—纳涝区增强预降水位1.0m)×S2”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如一周)内进入水库的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确定;
水库排水闸、排水泵站的排水能力应满足水库需要预降的水量即“(水库常水位如2.6m —水库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S3”及纳涝区需要预降的水量即“(纳涝区常水位2.6m —纳涝区增强预降水位1.0m)×S2”在预降持续的时间(如一周)内排出水库的需要,可按现有计算方法如《水闸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确定;
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期间,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降雨从地面汇入纳涝区后,通过水库入口8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由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纳涝库容显著增加,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同时,由于此时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河道径流、雨水管网管流的比降,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直接排入外海13相比显著加大,以最大比降为例,L为河道径流、雨水管网管流的流经距离,前者最大比降i=(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L=(4-0)/L=4/L,后者最大比降i=(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地面高程—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4-1)/L=3/L,相应的排水速度、排水能力(单位时间排水量) 同比显著提高,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降雨引起的地表水排出的速度显著加快,地面积水的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即内涝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3、同实施例一的3。
4、同实施例一的4。
5、同实施例一的5。
6、同实施例一的6。
7、同实施例一的7。
8、同实施例一的8。
实施例三:
仍以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为例,条件同实施例一。
参见图3,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3上,设置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6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与堤坝6、水库入口8 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纳涝水库面积S3为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面积S1的 1/40,堤坝6的顶高程(如7.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如4.0m)、当地外海13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5.0m);。
2、同实施例一的2。
3、同实施例一的3。
4、同实施例一的4。
5、同实施例一的5。
6、可进一步,在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6的顶部可以设置快速道路或公路,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或公路10连接,完善当地交通网络。快速道路或公路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7、同实施例一的7。
8、同实施例一的8。
实施例四:
仍以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为例,条件同实施例一。
参见图4,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3上,设置平面呈D形的堤坝6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与堤坝6、水库入口8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纳涝水库面积S3为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面积S1的1/40,堤坝6的顶高程(如7.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如4.0m)、当地外海13 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5.0m);。
2、同实施例一的2。
3、同实施例一的3。
4、同实施例一的4。
5、同实施例一的5。
6、可进一步,在平面呈D形的堤坝6的顶部可以设置快速道路或公路,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或公路10连接,完善当地交通网络。快速道路或公路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7、同实施例一的7。
8、同实施例一的8。
实施例五:
仍以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为例,条件同实施例一。
参见图5,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2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6与既有海岸线1相连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内的部分区域与其接壤的堤坝6、水库入口8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该封闭区域的其余区域为填海造地区12,进行回填或吹填形成陆地,堤坝6的顶高程(如7.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如4.0m)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如5.0m)。
2、同实施例一的2。
3、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毗邻或靠近既有海岸线1一侧布置,以便尽可能缩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河网4、雨水管网5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距离;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如1~2m)高于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时,开挖既有滩涂至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范围内堤坝6的结构应满足水库7内水位及波浪、外海13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7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同实施例一的4。
5、同实施例一的5。
6、同实施例一的6。
7、同实施例一的7。
8、同实施例一的8。
9、填海造地区12毗邻或靠近外海侧布置,填海造地区12的地面高程(如5.5m)不低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如4.0m)。当临海侧护岸的顶高程(如7.0m) 高于外海13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5.0m),其结构满足外海13潮位及波浪作用时,所述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6位于填海造地区12范围内的部分可直接利用填海造地区12的临海侧护岸。临海侧护岸采用现有技术,图上未示出。
10、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主要用于接纳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涝水,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2的内涝现象;为此,填海造地区12的地面高程(如5.5m)最好不低于当地外海历史最高水位和当地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5.0m),使得填海造地区12的降雨主要通过填海造地区12内的自身河网和雨水管网直接排入外海13,不占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纳涝库容。
实施例六:
仍以背景技术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A为例,条件同实施例一。
参见图6,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包括: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2上,设置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6与既有海岸线1相连形成封闭区域,在堤坝6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4和雨水管网5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8,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13的水库出口9,该封闭区域内的部分区域与其接壤的堤坝6、水库入口8和水库出口9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呈大矩形+小矩形(也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该封闭区域的其余区域为填海造地区12,进行回填或吹填形成陆地,堤坝6的顶高程(如7.0m)高于纳涝水库7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如4.0m) 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如5.0m)。
2、同实施例五的2。
3、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主体(图示大矩形部分)毗邻或靠近既有海岸线1一侧布置,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的小部分(图示小矩形部分)毗邻或靠近外海侧布置;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如1~2m)高于纳涝水库7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时,开挖既有滩涂至纳涝水库7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如0m);沿海边滩纳涝水库7范围内堤坝6的结构应满足水库7内水位及波浪、外海13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7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同实施例五的4。
5、同实施例五的5。
6、同实施例五的6。
7、同实施例五的7。
8、同实施例五的8。
9、同实施例五的9。
10、同实施例五的10。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于本发明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上,设置堤坝形成封闭区域,在所述堤坝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的水库出口,该封闭区域与所述的堤坝、水库入口和水库出口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堤坝的顶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
(2)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水库出口预先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部分水量排到外海,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使得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所述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海平面;
在此过程中,开启和控制水库入口的水闸,使得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雨水管网中的部分水体通过水库入口,预先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的水位也得到预降;
(3)当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时,开挖既有滩涂高程至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堤坝的结构应满足水库内水位及波浪、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水库入口可利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的既有水闸或通过新设水库入口水闸,防止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或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的倒灌;
(5)水库出口同时设排水闸和排水泵站,采用不同的排水方式。
2.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的部分既有海岸线外滩涂上,设置堤坝形成封闭区域,在所述堤坝上设置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接入该封闭区域的水库入口,以及该封闭区域接入外海的水库出口,该封闭区域内的部分区域与其接壤的堤坝、水库入口和水库出口一起构成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该封闭区域内的其余区域为填海造地区,进行回填或吹填形成陆地,堤坝的顶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和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
(2)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水库出口预先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部分水量排到外海,在预报强降雨来临前或连续性降雨开始前,使得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预降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所述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海平面;
在此过程中,开启和控制水库入口的水闸,使得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雨水管网中的部分水体通过水库入口,预先进入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纳涝区的水位也得到预降;
(3)当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既有滩涂高程高于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时,开挖既有滩涂高程至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预降水位;沿海边滩纳涝水库范围内堤坝的结构应满足水库内水位及波浪、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水库内外水位差作用及其引起的渗流作用;
(4)水库入口可利用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和雨水管网的既有水闸或通过新设水库入口水闸,防止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水位预降过低,或水库水向既有滨海平原地区纳涝区的倒灌;
(5)水库出口同时设排水闸和排水泵站,采用不同的排水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主体毗邻或靠近既有海岸线一侧布置,以便尽可能缩短既有滨海平原地区河网、雨水管网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所述“设置堤坝形成封闭区域”包括:设置平面呈任意线形的堤坝与既有海岸线相连形成封闭区域,或设置平面呈任意形状的堤坝形成封闭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呈任意线形的堤坝”包括平面呈U形的三道堤坝或平面呈C形的堤坝;所述“平面呈任意形状的堤坝”包括平面呈□形的四道堤坝或平面呈D形的堤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一段时间”为一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所述水位低于当地外海多年平均低潮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同时在外海低潮位时段,开启设置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以外的既有海岸线上的排水闸,预先将纳涝区的水排入外海。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5)中所述排水方式采用闸排方式,利用低潮位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高于低潮位的水排入外海;或者采用泵排方式,通过排水泵站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的水强排入外海,进一步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或者采用闸泵联合排水方式,更快地降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水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5)中水库出口单纯设排水闸,只利用低潮位时段开闸将沿海边滩纳涝水库中高于低潮位的水排入外海。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堤坝的顶部设置快速道路或公路,与既有滨海平原地区道路网或公路网连接,完善当地交通网络。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的部分水面上设置水上光伏发电设施,利用非降雨期间的太阳能发电,为沿海边滩纳涝水库提供电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设置适宜的景观、休闲、游乐设施,在非纳涝期间开放,在纳涝期间关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适宜的景观、休闲、游乐设施包括环湖景观带、环湖绿化带、湖内湿地、水上运动场、水上游乐场、游艇港区、游艇进出水库的船闸。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海造地区的主体毗邻或靠近外海侧布置,填海造地区的地面高程不低于沿海边滩纳涝水库内的规划或设计最高水位;当填海造地区临海侧护岸的顶高程高于当地外海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其结构满足外海潮位及波浪作用时,所述堤坝位于填海造地区的部分可直接利用填海造地区的临海侧护岸。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海造地区的地面高程不低于当地外海历史最高水位和当地规划或设计最高潮位,使得填海造地区的降雨主要通过填海造地区内的自身河网和雨水管网直接排入外海,不占用沿海边滩纳涝水库的纳涝库容。
CN202210100916.9A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Active CN1143516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0916.9A CN114351640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PCT/CN2022/074952 WO2023142032A1 (zh) 2022-01-27 2022-01-29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US18/156,811 US11885089B2 (en) 2022-01-27 2023-01-19 Mitigating flooding in existing coastal plain area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0916.9A CN114351640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1640A true CN114351640A (zh) 2022-04-15
CN114351640B CN114351640B (zh) 2022-09-16

Family

ID=81092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0916.9A Active CN114351640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5089B2 (zh)
CN (1) CN114351640B (zh)
WO (1) WO202314203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3995A (zh) * 2022-09-19 2022-11-11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缓解复合极端风暴潮洪水的滩涂围垦结构及方法
CN117315486A (zh) * 2023-10-30 2023-12-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航道绿地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315486B (zh) * 2023-10-30 2024-05-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航道绿地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323A (ja) * 1992-06-29 1994-01-18 Nikken Chiyousa Sekkei:Kk 都市型洪水調節池
CN102234993A (zh) * 2011-04-25 2011-11-09 山东河海水力插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高位溢流堰海水单向流动工程
CN105887768A (zh) * 2015-01-12 2016-08-24 刘广 江河入海口的蓄水水库
US20170002532A1 (en) * 2013-12-04 2017-01-05 Jiangxi Province Fenghe Yingzao Group Co., Ltd. Method for river/lake level regul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CN106400728A (zh) * 2016-09-09 2017-02-15 黄斌夫 河湖填海域
CN109629630A (zh) * 2018-12-20 2019-04-16 广西科技大学 一种预防内涝的山体雨水海绵体建造方法
CN113216074A (zh) * 2021-05-13 2021-08-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滨海城市河道水治理方法
CN113550272A (zh) * 2021-07-28 2021-10-26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沿海城市排水防涝一体化闸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7646A (en) * 1982-04-05 1984-07-03 Laesch Daniel A Impoundment and diversion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mitigating flooding
TW201028509A (en) * 2009-01-20 2010-08-01 Jun-Shin Chang A method to store fresh water in flood period and torrential raining season
US20140056645A1 (en) * 2010-07-28 2014-02-27 Richard C. Hogan Flood Control Method
KR20140120985A (ko) * 2013-04-03 2014-10-15 주식회사 대영 홍수조절지 및 우수저류지의 수문 자동 운전시스템
TWI521121B (zh) * 2014-11-17 2016-02-11 Wu-Xiong Wu Flood control system
US20190249406A1 (en) * 2018-02-15 2019-08-15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ources, Inc. Remo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pond volume adjustment system
US10465409B1 (en) * 2018-08-28 2019-11-05 Raymond Barber Flood water retention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0323A (ja) * 1992-06-29 1994-01-18 Nikken Chiyousa Sekkei:Kk 都市型洪水調節池
CN102234993A (zh) * 2011-04-25 2011-11-09 山东河海水力插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高位溢流堰海水单向流动工程
US20170002532A1 (en) * 2013-12-04 2017-01-05 Jiangxi Province Fenghe Yingzao Group Co., Ltd. Method for river/lake level regul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CN105887768A (zh) * 2015-01-12 2016-08-24 刘广 江河入海口的蓄水水库
CN106400728A (zh) * 2016-09-09 2017-02-15 黄斌夫 河湖填海域
CN109629630A (zh) * 2018-12-20 2019-04-16 广西科技大学 一种预防内涝的山体雨水海绵体建造方法
CN113216074A (zh) * 2021-05-13 2021-08-0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滨海城市河道水治理方法
CN113550272A (zh) * 2021-07-28 2021-10-26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沿海城市排水防涝一体化闸站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3995A (zh) * 2022-09-19 2022-11-11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缓解复合极端风暴潮洪水的滩涂围垦结构及方法
CN117315486A (zh) * 2023-10-30 2023-12-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航道绿地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315486B (zh) * 2023-10-30 2024-05-14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航道绿地监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35522A1 (en) 2023-07-27
CN114351640B (zh) 2022-09-16
US11885089B2 (en) 2024-01-30
WO2023142032A1 (zh)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a et al. A new era of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ing the 2020 Yangtze River flood
AU2018375503B2 (en) Express flood mitigation works using elevated and or at ground level with tunnel integrated large scale aqueduct with numerous functions, with main function to divert flood water or river water away from cities in order to fight or mitigate flood events and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with discharge invert levels to the sea higher than high tide levels
CN114351640B (zh)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CN106499041A (zh) 一种排水泵站集水池高效截污系统
Kashef Technic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the High Aswan Dam
CN110984063B (zh) 一种人工沟渠排水沙滩减淤系统
CN112267419A (zh) 一种沿海自动清淤截流排污输水港口
Griggs et al. Natural changes and human impacts on the sand budgets and beach widths of the Zuma and Santa Monica littoral cells, Southern California
CN107119625B (zh)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CN112942245A (zh) 一种陡坡硬质岸边带的梯级降雨径流生态缓冲净化系统
Zheng et al. Overall Situation of Yangtze River Basin
CN217580027U (zh) 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布置结构
Zhang et al. Study on Flood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aihu Basin
CN218115036U (zh) 一种井下均质岩层自净化污水处理结构
CN114837120B (zh) 一种兼具引水和纳潮冲淤功能的双闸调控系统及其调控方法
CN1160793A (zh) 分水输沙调控法
CN216475341U (zh) 一种用于小型水库不同水位下台阶式多孔取水的装置
Zheng et al. Floo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en-jia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uper Typhoon Lekima storm flood in Yuhuan
CN111456151A (zh) 黄河大堤内的人工湖系统及利用人工湖系统进行沉沙、供水、应急储水和行洪的方法
CN115075205A (zh) 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布置结构
Yang et al. Using Coastal Reservoirs for a Sustainable Freshwater Supply: Feasibility Study in Ningbo, China
Jain et al. Krishna and Godavari basins
Helewaut et al.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beach nourishments in Belgium
CN114396107A (zh) 一种梯形复式断面的海绵城市内河渠道及其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