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9170B -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49170B
CN114349170B CN202111633562.6A CN202111633562A CN114349170B CN 114349170 B CN114349170 B CN 114349170B CN 202111633562 A CN202111633562 A CN 202111633562A CN 114349170 B CN114349170 B CN 114349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etland
water inlet
purification area
mai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335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49170A (zh
Inventor
安树青
朱正杰
许信
康晓光
卜弘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da Changshu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da Changshu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da Changshu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da Changshu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335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49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49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917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2158 priority patent/WO202312547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49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9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3/00Irrigation ditches, i.e. gravity flow, open channel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包括进水单元、出水单元、强化净化区和自然净化区;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门、进水沉淀塘、配水干渠和进水干渠,进水口门引入河段水体,进水沉淀塘沉淀进水的泥沙后由配水干渠配送,进水干渠引导配水干渠内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强化净化区的多水田活水链湿地接收进水干渠来水,净化后将水体引入自然净化区;自然净化区共有7种生境;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干渠和出水口门,出水干渠引导自然净化区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出水口门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本发明可提高河口湿地蓄滞洪水的功能,提高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修复湿地,构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Description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地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入湖河口湿地是受湖泊和上游洪水频繁扰动的区域,具有很好的滞洪减灾效果,同时也是众多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场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洪水过后,长期的厌氧条件会降低湿地生物多样性,导致湿地植被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变差,短时间内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很难得到恢复。同时河口湿地作为入湖河流的汇集之处,受工业、农业、生活等尾水的混合型水源污染,导致河水碳氮比失衡和污染成分复杂因此。行蓄洪约束条件下,河口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丧失制约着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进程。
目前,河口湿地的研究主要在集中在通过构建前置库的方式用于控制面源污染,减少湖泊外源氮、磷及有机污染负荷。国内外针对河口行蓄洪约束下湿地功能恢复的技术主要集中在湿地植被的构建,包括不同类型净水植物配置效果比较研究,以及同类型不同种类净水植物配置效果比较研究,对于如何保障河口湿地蓄滞洪水功能,如何提高河口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的研究较少。并且国内许多河口湿地由于经历了几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围湖造田”运动,形成了许多圩区,导致圩区内水系与湖泊缺乏自然连通,水流双向流动,水体流动效率低,自然的湿地水网生态结构遭到破坏,自然生态湿地基本丧失殆尽。
因此,迫切需要提出一种能够提高河口湿地蓄滞洪水的功能,提高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并且能够净化水质以及修复湿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其适用于行蓄洪约束条件下水质成分复杂、碳氮比失衡的入湖河口湿地,可提高河口湿地蓄滞洪水的功能,提高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修复湿地,构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包括进水单元、出水单元以及将所述进水单元和所述出水单元分开的湿地净化区,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和自然净化区;
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门、进水沉淀塘、配水干渠和进水干渠,所述进水口门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引导所述配水干渠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
所述强化净化区包括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和第一滩岛,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接收所述进水干渠来水,来水经过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净化后进入自然净化区;
所述自然净化区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及深水区、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共7种生境;
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干渠和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干渠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口门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沉淀塘的水位>配水干渠的水位>强化净化区的水位>自然净化区的水位>出水干渠的水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强化净化区分布在自然净化区两侧,所述第一滩岛包括砾石滩、池杉岛和柳树岛,以点带状分布在所述强化净化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分为不同的多水田湿地单元,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包括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所述水田类型包括藻类田、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田、水生动物挺水植物田、浮叶植物田、漂浮植物田以及小型鱼类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的每个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所述配水支渠引导所述进水干渠内水体进入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所述输水渠连通所述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所述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所述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净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浅水区的面积不小于所述自然净化区总面积的1/2,水深在0.5-1.5米之间;所述深水区水深在1.5-2.5米之间;所述湿草地以带状分布在自然净化区四周;所述沼泽林是季节性淹没的林地,以点状和块状分布;所述第二滩岛在自然净化区以点带状分布;所述生态渗滤岛由清淤后的淤泥构筑成;所述季节性草滩分布在所述出水干渠周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湿地净化区沿河道和所述配水干渠构建生态缓冲林带,所述生态缓冲林带包括森林沼泽,所述森林沼泽包括池杉、水杉、柳树、乌桕、枫杨,所述森林沼泽的高程>生态渗滤岛的高程>第一滩岛、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的高程。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采用如上述所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湿地净化区将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开,其中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和自然净化区,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门、进水沉淀塘、配水干渠和进水干渠;
S2:所述进水口门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引导所述配水干渠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
S3:在所述强化净化区设置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包括多水田湿地单元,在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配水支渠引导进水干渠内水体进入多水田湿地单元,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包括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
S4:所述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所述输水渠连通所述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所述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所述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净化;
S5:所述自然净化区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及深水区、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共7种生境;
S6: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干渠和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干渠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口门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S5中,自然净化区通过地形改造和水系连通,构建鱼类洄游廊道;在植物配置恢复完成后,向水体中投放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的鱼苗以及底栖动物。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地形改造与水系连通,用湿地净化区将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开,打破区域之间的阻隔,使引退水分离减少死水区,有利于湿地行蓄洪水时水流畅通,提高湿地的蓄洪能力。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可将修复的河口湿地作为前置库,消纳洪水,有序泄洪。
2.本发明通过强化净化区构建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增加河口湿地生态多样性,调节水体碳氮平衡,脱氮除磷净化水质,修复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
3.本发明在自然净化区营造了浅水区、深水区、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季节性草滩和生态渗滤岛7种生境,使动植物种类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河口湿地的生态多样性,提高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当湿地行蓄洪水时,7种生境可相互转化,持续满足不同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要求,有效防止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提高河口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大幅提高河口湿地的生态弹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强化净化区;11、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2、第一滩岛;2、自然净化区;21、浅水区;22、深水区;23、湿草地;24、沼泽林;25、第二滩岛;26、草滩;27、生态渗滤岛;3、进水单元;31、进水口门;32、进水沉淀塘;33、配水干渠;34、进水干渠;4、出水单元;41、出水口门;42、出水干渠;5、森林沼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包括进水单元3、出水单元4以及将所述进水单元3和所述出水单元4分开的湿地净化区,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1和自然净化区2;所述进水单元3包括进水口门31、进水沉淀塘32、配水干渠33和进水干渠34,所述进水口门31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32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31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33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32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34引导所述配水干渠33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1;所述强化净化区1包括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接收所述进水干渠34来水,来水经过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净化后进入自然净化区2;所述出水单元4包括出水干渠42和出水口门41,所述出水干渠42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2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41,所述出水口门41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上述通过强化净化区1和自然净化区2将进水单元3和出水单元4分开,其进水原则上利用现有的涵闸自引河水为主,进水量根据生态需水量进行调节,沿河段在水田湿地单元外围设置进水口门31,来水进入进水沉淀塘32沉淀泥沙,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然后水体通过配水干渠33和进水干渠34进入强化净化区1,通过强净化区的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净化后,进入自然净化区2由大面积的浅水区21与深水区22相结合构建的湖泊湿地。其出水原则上利用现有的泵站,设计出水路线,排水从出水干渠42进入出水口门41的排水泵站抽排回河流或直接进入湖泊。
上述通过强化净化区1和自然净化区2将进水单元3和出水单元4分开,使引退水分离,减少死水区,有利于湿地行蓄洪水时水流畅通。同时,单向水流可有效防止入侵植物在项目区内大规模扩散。再利用多级水位无需人为的动力能源即可保证湿地较高的水流效率,也为鱼类洄游提供廊道。大面积的浅水区21与深水区22相结合构建湖泊湿地,打破区域之间的阻隔,提高湿地的蓄洪能力。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可将修复的河口湿地作为前置库,消纳洪水。进水单元3引导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1的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后能有效的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水平,然后进入自然净化区2对水体进一步净化提升,再通过被季节性草滩26包围的出水干渠42再次净化,最后进入出水口门41排出。
其中,强化净化区1主要包括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和第一滩岛12,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分为不同的多水田湿地单元,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由藻类田、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田、水生动物挺水植物田、浮叶植物田、漂浮植物田、小型鱼类塘这6种不同类型的水田组合而成,每种水田类型设为一级,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拥有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的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配水支渠引导进水干渠34内水体进入多水田湿地单元。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输水渠连通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2。输水渠和配水支渠中,主要种植一些耐污沉水植物及周边种植部分挺水植物,通过沉水植物的光合富氧,增加水体的氧含量。第一滩岛12则在根据地形零星分布,主要包括砾石滩、池杉岛和柳树岛,为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
上述针对河口湿地环境容量下降、尾水补给以及碳氮比低的问题,通过构建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的不同水田及田中生物类群以及水田组合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藻类田是通过藻类与细菌共生系统进行有氧净化和增加水体有机碳,解决水体碳氮比失衡问题;水生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田是通过浮游动物和植物互相作用以提升水质,一方面浮游动物调节水体碳氮平衡、促进微生物脱氮除磷,另一方面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吸收水体营养物质、增加水体含氧量;浮叶植物田和漂浮植物田是为水体局部提供缺氧环境,为兼氧微生物脱氮除磷提供良好的环境;小型鱼类塘为小型鱼类及底栖动物栖息提供环境,完善食物链结构,提供生物多样性。强化净化区11通过增加河口湿地生态多样性,调节水体碳氮平衡,适度净化河流的污染水体,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还有,自然净化区2的湖泊湿地结合行蓄洪、水质净化及生境多样的需求,设置了7种湿地生境类型。其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21及深水区22、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的湿草地23、沼泽林24、第二滩岛25和季节性草滩26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27。
上述浅水区21为自然净化区2内最大的湿地类型,以营造开阔觅食浅滩为主,种植足够的沉水和挺水植物,并以芦苇、蒲苇和芦竹进行点缀,由于水位浅和地形平坦,当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时,这一生境也会形成裸露的泥滩区域,为涉水鸟类提供了最佳的觅食栖息地。深水区22为鱼类提供觅食和栖息地,也是鱼类越冬必要的场所;同时塑造宽阔的水面可为大型游禽起飞提供足够的起飞距离,是大型游禽觅食和避险的必要场所。湿草地23以缓坡为主,与浅水区21对一系列开花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起支持作用。沼泽林24是季节性淹没的林地,主要以点状和块状分布,树种多样,包括水杉、池杉和各种杨柳,复制天然森林沼泽5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第二滩岛25在全区均有分布,分为砾石滩和草滩26,小型的铺满砂砾的滩岛有利于游禽栖息,整理羽毛,而且能防止相邻滩岛上的芦苇蔓延;草滩26以点带状为主,种植挺水植物,为鱼类提供重要的育苗区域,为食鱼类水鸟供应食物。季节性草滩26主要分布在出水干渠42周围,增加蜿蜒水流通道净化水质;通过每年水位的升降以及野禽的放牧强度,植被可保持自我管理。在底泥污染严重的区域可以通过将清淤后的淤泥构筑生态渗滤岛27,防止内源污染污染水质,生态渗滤岛27大部分区域在水面线以上。
在湿地靠近河道的一侧,沿河道构建森林沼泽5,以池杉、水杉、柳树、乌桕、枫杨这类耐淹植物为主,形成生态缓冲林带,降低人为干扰。
上述自然净化区2营造了浅水区21、深水区22、湿草地23、沼泽林24、第二滩岛25、季节性草滩26和生态渗滤岛27这7种生境,丰富动植物种类,为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觅食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河口湿地的生态多样性,提高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当湿地行蓄洪水时,7种生境可相互转化,持续满足不同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要求,有效防止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提高河口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大幅提高河口湿地的生态弹性。自然净化区2的大面积的浅水区21和深水区22,提高了河口湿地的行蓄洪能力,削减河流入湖洪峰。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其适用于行蓄洪约束条件下水质成分复杂、碳氮比失衡的入湖河口湿地,可提高河口湿地蓄滞洪水的功能,提高湿地自适应、自恢复和自调节的能力,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修复湿地,构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实施例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进行介绍,下文描述的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与上文描述的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可相互对应参照。
请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包括:
S1:利用湿地净化区将进水单元3和出水单元4分开,其中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1和自然净化区2,所述进水单元3包括进水口门31、进水沉淀塘32、配水干渠33和进水干渠34;
S2:所述进水口门31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32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31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33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32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34引导所述配水干渠33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1;
S3:在所述强化净化区1设置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多水田活水链湿地11包括多水田湿地单元,在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配水支渠引导进水干渠34内水体进入多水田湿地单元,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包括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
S4:所述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所述输水渠连通所述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所述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所述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2净化;
S5:所述自然净化区2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21及深水区22、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湿草地23、沼泽林24、第二滩岛25及季节性草滩26、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27,共7种生境;
S6:所述出水单元4包括出水干渠42和出水口门41,所述出水干渠42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2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41,所述出水口门41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其中,在S5中,在植物配置恢复完成后,投放适量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的鱼苗以及底栖动物作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启动因子。根据能量塔原理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物质流动原理,进一步在自然净化区2内水体中配置不同品种的野生鱼类(包括腐食性、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激活水生生物食物链,通过食物链,将水体中营养物质移除。
本实施例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用于实现前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因此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见前文中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的实施例部分,所以,其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相应的各个部分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展开介绍。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用于实现前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因此其作用与上述系统的作用相对应,这里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5)

1.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单元、出水单元以及将所述进水单元和所述出水单元分开的湿地净化区,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和自然净化区;
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门、进水沉淀塘、配水干渠和进水干渠,所述进水口门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引导所述配水干渠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
所述强化净化区包括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和第一滩岛,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接收所述进水干渠来水,来水经过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净化后进入自然净化区;
所述自然净化区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及深水区、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共7种生境;
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干渠和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干渠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口门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所述进水沉淀塘的水位>配水干渠的水位>强化净化区的水位>自然净化区的水位>出水干渠的水位;
所述强化净化区分布在自然净化区两侧,所述第一滩岛包括砾石滩、池杉岛和柳树岛,以点带状分布在所述强化净化区;
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分为不同的多水田湿地单元,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包括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所述水田类型包括藻类田、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田、水生动物挺水植物田、浮叶植物田、漂浮植物田以及小型鱼类塘;
所述浅水区的面积不小于所述自然净化区总面积的1/2,水深在0.5-1.5米之间;所述深水区水深在1.5-2.5米之间;所述湿草地以带状分布在自然净化区四周;所述沼泽林是季节性淹没的林地,以点状和块状分布;所述第二滩岛在自然净化区以点带状分布;所述生态渗滤岛由清淤后的淤泥构筑成;所述季节性草滩分布在所述出水干渠周围;
所述湿地净化区沿河道和所述配水干渠构建生态缓冲林带,所述生态缓冲林带包括森林沼泽,所述森林沼泽包括池杉、水杉、柳树、乌桕、枫杨,所述森林沼泽的高程>生态渗滤岛的高程>第一滩岛、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的高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的每个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所述配水支渠引导进水干渠内水体进入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所述输水渠连通所述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所述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所述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净化。
4.一种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湿地净化区将进水单元和出水单元分开,其中所述湿地净化区包括强化净化区和自然净化区,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门、进水沉淀塘、配水干渠和进水干渠;
S2:所述进水口门为河段上涵闸的引水入口,所述进水沉淀塘用于沉淀所述进水口门处进水的泥沙,所述配水干渠配送所述进水沉淀塘内的水体,所述进水干渠引导所述配水干渠内的水体进入强化净化区;
S3:在所述强化净化区设置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多水田活水链湿地包括多水田湿地单元,在每个多水田湿地单元外设置有配水支渠,配水支渠引导进水干渠内水体进入多水田湿地单元,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包括两到六级的水田类型;
S4:所述水田类型之间设置有输水渠,所述输水渠连通所述配水支渠,在最后一级所述水田类型外设置有引水渠,所述引水渠引导水体排出所述多水田湿地单元并进入自然净化区净化;
S5:所述自然净化区包括主体在水下的浅水区及深水区、主体在消落带之间的湿草地、沼泽林、第二滩岛及季节性草滩、以及主体在水上的生态渗滤岛,共7种生境;
S6:所述出水单元包括出水干渠和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干渠引导所述自然净化区内水体进入出水口门,所述出水口门为河段上排水泵站抽排水体进入河流或湖泊的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5中,自然净化区通过地形改造和水系连通,构建鱼类洄游廊道;在植物配置恢复完成后,向水体中投放滤食性、草食性鱼类的鱼苗以及底栖动物。
CN202111633562.6A 2021-12-28 2021-12-28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4349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3562.6A CN1143491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PCT/CN2022/142158 WO2023125474A1 (zh) 2021-12-28 2022-12-27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33562.6A CN1143491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9170A CN114349170A (zh) 2022-04-15
CN114349170B true CN114349170B (zh) 2023-02-10

Family

ID=81103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33562.6A Active CN114349170B (zh) 2021-12-28 2021-12-28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49170B (zh)
WO (1) WO2023125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9170B (zh) * 2021-12-28 2023-02-10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15571987B (zh) * 2022-09-26 2024-04-26 上海太和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河湖连通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方法
CN116969603A (zh) * 2023-09-12 2023-10-31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生态维护系统
CN117682669A (zh) * 2023-10-27 2024-03-12 长江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湖北)有限公司 一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重建结构及重建方法
CN117682673A (zh) * 2023-12-26 2024-03-12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一种面向多目标协同提升的蓄洪区生态湿地构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10200A (ko) * 2012-06-19 2014-01-23 변찬우 멀티셀 및 멀티레인의 습지와 연못 및 침전지 구조를 활용한 생태적 수질정화 비오톱 시스템
CN110512563A (zh) * 2019-08-22 2019-11-29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山溪性河流洪水生态调蓄系统
CN210140480U (zh) * 2019-05-31 2020-03-13 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煤沉陷区水污染控制系统
CN111005421A (zh) * 2019-12-06 2020-04-1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湿地公园的引排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2151A (zh) * 2019-12-26 2020-04-28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水塘活水链表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21551B2 (en) * 2008-03-27 2011-09-20 Mark Harrison Eco-treatment system
CN111470633A (zh) * 2020-04-22 2020-07-31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入湖河口水质净化型湿地系统
CN112194254A (zh) * 2020-08-11 2021-01-08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 一种均匀布水的近自然河口湿地建设方法
CN114349170B (zh) * 2021-12-28 2023-02-10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10200A (ko) * 2012-06-19 2014-01-23 변찬우 멀티셀 및 멀티레인의 습지와 연못 및 침전지 구조를 활용한 생태적 수질정화 비오톱 시스템
CN210140480U (zh) * 2019-05-31 2020-03-13 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煤沉陷区水污染控制系统
CN110512563A (zh) * 2019-08-22 2019-11-29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山溪性河流洪水生态调蓄系统
CN111005421A (zh) * 2019-12-06 2020-04-1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湿地公园的引排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72151A (zh) * 2019-12-26 2020-04-28 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水塘活水链表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5474A1 (zh) 2023-07-06
CN114349170A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49170B (zh) 河口区行蓄洪约束下的湿地功能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00378272C (zh) 城市河溪沟渠水体立体式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CN107720973B (zh) 一种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3332790B (zh) 同步原位修复富营养化河湖水体和沉积物的可增光富氧生物组构系统
CN204400695U (zh) 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CN103070130A (zh) 一种鱼类养殖池塘水的净化及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3253822A (zh) 一种复合型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系统
CN110028203A (zh) 一种水产养殖退水旁路治理及生态修复循环处理方法
CN111056644A (zh) 一种小流域生态治理水质提升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10835202A (zh) 一种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CN109775941A (zh) 基于石墨烯光催化氧化的污水氧化塘及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13371833A (zh) 一种浅水湖泊湖滨带复合生态修复的方法
CN104512986A (zh) 一种富营养化湖泊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09502761B (zh) 一种生态塘渗透墙及生态景观水原位处理方法
CN112939220B (zh) 一种基于清流水网的面源污染控制系统
CN211770569U (zh) 一种小流域生态治理水质提升处理系统
CN219823943U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系统
CN112320959B (zh) 城市水体水污染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法
CN113149331A (zh) 一种池塘旁路循环水体净化系统
CN112931370A (zh) 一种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CN108439703B (zh) 一种平原缓流及断头支浜水体综合治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11908613B (zh) 一种旁置弯曲湿地水塘植被的生态缓冲带及其构建方法
CN109455877A (zh) 一种农村污水水质净化系统和净化方法
CN108483797A (zh) 污染河流修复与维护系统
CN210030331U (zh) 一种水产养殖退水旁路治理和湿地生态修复循环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