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7242A -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7242A
CN114327242A CN202011059695.2A CN202011059695A CN114327242A CN 114327242 A CN114327242 A CN 114327242A CN 202011059695 A CN202011059695 A CN 202011059695A CN 114327242 A CN114327242 A CN 114327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or
dat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ccess
s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96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开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596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72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7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72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可以解决无法准确评估设备实际运行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并根据该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可通过储存型的设备,如数据库服务器,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如数据读写服务,并通过一些工具,如BPF编译器集合(BPF compiler collection,BCC)工具,记录业务系统对设备发起的每次访问的访问信息,如每次访问的命中位置、每次访问的数据量、每次访问的时间等。
应理解,在业务系统对设备发起的多次访问中,由于业务需求具有随机性,这些访问的命中位置往往是随机的,可能导致设备对各次访问的响应时长不同。比如,第一次访问命中设备的缓存,则可从缓存中快速地读取相应数据,实现快速响应;第二次访问命中设备的扇区100,故也可从扇区100中较快速地读写相应数据,实现较快速响应;而第三次访问命中设备的扇区10,由于扇区100到扇区10的跨度比较大,磁头从扇区100摆动到扇区10需要较长时间,即当命中扇区10时,设备需要更长的响应时间。然而,目前工具只能记录每次访问的访问信息,无法体现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从而导致无法通过现有工具准确评估设备的实际运行效率,进而影响设备的运维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可以解决无法准确评估设备实际运行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并根据该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通过分析多次访问的扇区的访问信息,确定在扇区中读写的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一方面,由于数据量特征能够反映在扇区中读写的数据的多少,故可以反映出业务系统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进而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位置离散特征可反映被访问的扇区的位置分布是连续还是离散,故也可以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如此,通过数据量特征和/或位置离散特征反映出的响应速度,能够评估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并为设备的选型以及业务的优化提供依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可以包括: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确定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预设次数。根据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便可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由于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扇区的摆幅,如此,根据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确定出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能够反映出扇区整体上的摆幅,进而更准确地评估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
可选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可以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如此,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一项或多项位置离散特征来进行分析,以得到更准确地析结果。
可选地,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预设次数可以包括:第一预设次数,以及与第一预设次数不同的第二预设次数。这样,上述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确定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可以包括:根据访问信息,确定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间隔为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二扇区跨度。相应的,上述根据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可以包括:根据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如此,通过结合不同的扇区跨度,可更准确地评估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上述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可以包括: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根据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该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如此,该确定出的数据量特征能够更反映出业务系统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
可选地,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可以为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如此,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比值或差值,以更准确地评估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和确定模块;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确定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预设次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
可选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
可选地,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预设次数包括:第一预设次数,以及与第一预设次数不同的第二预设次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间隔为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模块,还用于再根据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确定模块,还用于再根据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该数据的数据量特征。
可选地,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可以为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实现该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模块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该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如收发模块。其中,收发模块则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可选地,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中具有各种处理功能的模块,如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收发模块,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如处理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第二方面所述的处理模块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装置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该装置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的发送功能。该发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为一个器件,如收发器。其中,收发器则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三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该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以使该信息处理装置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该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可选地,该发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为一个器件,如收发器。其中,收发器则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本申请中,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该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该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代码指令以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第五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该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可选地,该发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为一个器件,如收发器。其中,收发器则用于实现该装置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可选地,第五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第五方面所述的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装置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五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或接口电路,该收发器用于该处理装置和其他装置之间进行信息交互,该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用以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可选地,第六方面所述的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第六方面所述的处理器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装置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方面所述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六方面所述的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该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用以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读写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读写系统100,该数据读写系统100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读写服务,比如可以部署到单个储存型的设备或者该设备集群构成的数据中心中,并与上层的业务系统连接;其中,该设备可以是数据库服务器,业务系统可以是由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构成,APP可以部署在用户侧的设备上,如用户装置、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车载终端、具有终端功能的RSU等。如此,当业务系统需要访问设备以读写数据时,业务系统可以通过数据读写系统100发起访问,如通过数据读写系统100实现数据的读写。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一种数据读写系统100的架构示意图。该数据读写系统100可以包括:文件子系统110、调度层120、驱动层130、BCC工具140以及信息处理装置150。
本实施例中,文件子系统110可以是虚拟文件子系统(virtual file system,VFS)。文件子系统110一方面可以与业务系统以及设备的缓存层连接,另一方面,文件子系统110还可以与数据读写系统100内的调度层120连接。此外,文件子系统110内可以预先部署有对设备的访问策略,业务系统便可通过文件子系统110发起对设备的访问。
示例性地,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策略一般有两种。其一,若业务系统能够确定待写入或待读取数据的磁盘I/O地址;若需要写入数据,业务系统可直接生成携带有待写入数据以及该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I/O指令,并将I/O指令发送至文件子系统110;而若需要读取数据,业务系统可以直接生成携带有待读取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I/O指令,也将I/O指令发送至文件子系统110。其二,若业务系统无法确定待写入或待读取数据的磁盘I/O地址;若需要写入数据,业务系统可生成携带有待写入数据且未携带该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访问请求,并将访问请求发送至文件子系统110;若需要读取数据,业务系统可以生成携带有待读取数据的标识且未携带该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访问请求,并将访问请求发送至文件子系统110。
对于文件子系统110,若接收到业务系统发送的I/O指令,文件子系统110根据访问策略可将该I/O指令发送至调度层120。若接收到业务系统发送的访问请求,文件子系统110可以基于访问策略,为访问请求分配对应的磁盘I/O地址。在写入数据的情况下,文件子系统110可以生成携带有该待写入数据以及该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I/O指令,并将I/O指令发送至调度层120;在读取数据的情况下,文件子系统110可以生成携带有待读取数据的标识以及该数据的磁盘I/O地址的I/O指令,并也将I/O指令发送至调度层120。
当然,文件子系统110基于该访问策略,还可以将业务系统读取过或读取频率高的数据从设备的磁盘中取出,并将其写入到设备的缓存层中,以便业务系统下次读取该数据时,文件子系统110可以直接从缓存层中快速读取该数据,而不再将该数据的I/O指令发送到调度层120,以提高数据读取效率。
应理解,通过文件子系统110发起访问仅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方式,不得视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定。比如,若由业务系统生成I/O指令,业务系统也可不通过文件子系统110,而是直接向调度层120发送该I/O指令。
本实施例中,调度层120中部署有调度策略,以通过调度策略提高数据读写效率。示例性地,调度层120在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文件子系统110(预设时长为一个比较短的时长,例如为200ms、300ms、500ms等)内发送的多个I/O指令后,调度层120可以基于调度策略对其进行调整。例如,调度层120可以将多个I/O指令中能够合并的I/O指令合并执行。又例如,调度层120可以按照磁盘中磁头的摆动方向调整多个I/O指令的排序,并将调整后的I/O指令发送至驱动层130。
下面通过一些示例来说明调度层120对I/O指令的调整。
假设1:调度层120接收到4条I/O指令分别为:
I/O1,sector(扇区位置):1000,size(数据量):1;
I/O2,sector(扇区位置):1001,size(数据量):10;
I/O3,sector(扇区位置):10,size(数据量):100;
I/O4,sector(扇区位置):210,size(数据量):40;
由于I/O1和I/O2的扇区相邻且数据也相邻,故I/O1和I/O2能够合并。此外,按磁头的摆动方向,若扇区的访问顺序为扇区10→扇区210→扇区1000→扇区1001,故还可以将4条I/O指令排序。因此,调度层120调整后的I/O指令分别为:
I/O3,sector(扇区位置):10,size(数据量):100;
I/O4,sector(扇区位置):210,size(数据量):40;
I/O1,sector(扇区位置):1000,size(数据量):11;
假设2:调度层120接收到6条I/O指令分别为:
I/O1,sector(扇区位置):1000,size(数据量):1;
I/O2,sector(扇区位置):10,size(数据量):100;
I/O3,sector(扇区位置):210,size(数据量):40;
I/O4,sector(扇区位置):100,size(数据量):1;
I/O5,sector(扇区位置):500,size(数据量):50;
I/O6,sector(扇区位置):1001,size(数据量):10;
虽然I/O1和I/O6的扇区相邻且数据也相邻,但由于I/O1与I/O6之间间隔了4条I/O指令,若将I/O1和I/O6合并会影响执行I/O1的时效性,故I/O1和I/O6无法合并。因此,调度层120可以按磁头的摆动方向,仅对I/O2到I/O6进行顺序调整,从而获得调整后的I/O指令分别为:
I/O1,sector(扇区位置):1000,size(数据量):1;
I/O2,sector(扇区位置):10,size(数据量):100;
I/O4,sector(扇区位置):100,size(数据量):1;
I/O3,sector(扇区位置):210,size(数据量):40;
I/O5,sector(扇区位置):500,size(数据量):50;
I/O6,sector(扇区位置):1001,size(数据量):10;
本实施例中,驱动层130中可以部署相关协议,如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mallcomputersystem interface,SCSI)协议、串行ATA高级主控接口/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serial ATA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AHCI)协议等。在接收到I/O指令后,驱动层130便可基于相关协议处理I/O指令,以实现在对应磁盘中读取或写入数据。
本实施例中,BCC工具140与文件子系统110连接,BCC工具140可以记录文件子系统110接收到的每一个访问请求和/或I/O指令中的信息,如访问请求和/或I/O指令的到达时间、需要读写的数据的数据量等。此外,BCC工具140还可以记录文件子系统110生成和/或转发的每一个I/O指令中的信息,如I/O指令的生成时间或转发时间、需要读写的数据的数据量、需要读写的数据的标识、以及需要读写的数据的扇区位置等。
需要说明的是,BCC工具140通过与文件子系统110的连接而记录对应的信息仅为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定。比如,BCC工具140也可以与业务系统连接,记录业务系统生成的每一个访问请求和/或I/O指令中的信息。又比如,BCC工具140还可以与调度层120连接,记录调度层120接收到的每一个I/O指令中的信息。
本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装置150通过与BCC工具140的连接,信息处理装置150执行信息处理方法,便可对BCC工具140在一段时间内记录多次访问的访问信息进行处理,从而确定设备在一段时间内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该扇区为业务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访问的扇区,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可以理解到,由于数据量特征反映在扇区中读写的数据多少,故可以反映出业务系统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进而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此外,由于位置离散特征也可以反映被访问的扇区的位置分布是连续还是离散,故也可以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如此,基于数据量特征和/或位置离散特征反映出的响应速度,能够评估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并为设备的选型以及业务的优化提供依据。
下面将对信息处理装置150具体如何执行信息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示例性地,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信息处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中的信息处理装置150。
如图2所示,该信息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
本实施例中,访问信息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该预设时间段可以是一个周期性的时间段,其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如1天、1周、1个月或者3个月,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中,访问信息可以是BCC工具140记录的所有访问信息中分析设备的响应速度所需信息,如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以及扇区位置。
具体地,信息处理装置150可以分析BCC工具140所有记录的生成时间和/或转发时间,其中,生成时间是指文件子系统110生成I/O指令的时间,转发时间是指文件子系统110转发业务系统发送的I/O指令的时间。如此,信息处理装置150可以确定出文件子系统110在当前周期内生成或转发的每一条I/O指令。为便于描述,后文将“文件子系统110在当前周期内生成或转发的每一条I/O指令”简称为“当前周期内的每一条指令”。这样,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采集每一条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以及扇区位置。
此外,如有需要,信息处理装置150还可以分析BCC工具140所有记录的到达时间,其中,到达时间是指文件子系统110接收到业务系统发送的I/O指令或访问请求的时间。如此,信息处理装置150可以确定出文件子系统110在当前周期内接收到的每一条访问请求或I/O指令。为便于描述,后文将“文件子系统110在当前周期内所有接收到的每一条访问请求或I/O指令”简称为“每一条请求或指令”。这样,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采集每一条请求或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
信息处理装置150采集到其所需要的信息后,其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202。
步骤S202: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该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
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本实施例中,数据量特征可以是多次访问所涉及的数据量的大小、比值或差值。
本实施例中,位置离散特征可以是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和正态分布曲线中的一项或多项。其中,扇区跨度是指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位置之间的跨度,而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次数可以为预设次数,该预设次数可以为自然数。
在实际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数据量特征或位置离散特征,或者选择将数据量特征和位置离散特征一并确定。为便于读者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就确定数据量特征以及确定位置离散特征分别予以说明。
1.关于确定数据量特征:
作为确定数据量特征的一种示例性方式,信息处理装置150可根据采集的访问信息,确定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将该数据量作为数据量特征。为便于简述,后文将“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简称为“扇区数据量”。
具体地,可以将采集到的每一条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之和,确定为当前周期内的扇区数据量。可以理解,在周期比较长的情况下,比如周期为1周、1个月、3个月等,业务系统在每个周期内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的波动较小,比如第1个周期内的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为401吉字节(gigabyte,GB),第2个周期内的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为392GB、第3个周期内的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为386GB等。由于当前周期的总数据量波动较小,当前周期的扇区数据量大小便可反映出业务系统在当前周期内对设备的访问情况,即反映出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比如,若确定出的磁盘数据量为360GB,其表示当前周期内,业务系统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若确定出扇区数据量为120GB,其表示当前周期内,业务系统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如此,扇区数据量便可作为当前周期的数据量特征,因而确定了数据量特征。
作为确定数据量特征的另一种示例性方式,若信息处理装置150在执行步骤S201的过程中,采集了每一条访问请求或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根据该数据量确定业务系统在当前周期内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如此,信息处理装置150根据采集的访问信息确定扇区数据量后,便可再根据扇区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在当前周期内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数据量特征。
具体地,一方面,由于采集到每一条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信息处理装置150将所有的数据量求和,便可确定出当前周期内的扇区数据量。
另一方面,由于采集到每一条请求或指令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的数据量,信息处理装置150通过将这些数据量求和,便可确定出当前周期内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因此,信息处理装置150通过确定当前周期的磁盘数据量与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该比值或差值则可准确反映出业务系统在当前周期内对设备的访问情况,即反映出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比如,若确定出的磁盘数据量为360GB,而总数据量为401GB,其比值为0.9,其表示当前周期内,业务系统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若确定出的磁盘数据量为120GB,而总数据量为401GB,其比值为0.3,其表示当前周期内,业务系统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因此,确定出的该比值或差值便可以作为当前周期的数据量特征,因而确定了数据量特征。
2.关于确定位置离散特征:
作为确定扇区跨度的一种示例性方式,信息处理装置150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便可确定多个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同一预设次数。
如此,信息处理装置150再根据扇区跨度,便可确定出位置离散特征,如确定出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该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中的一项或多项则作为位置离散特征,从而确定了位置离散特征。
下面通过一些示例更形象的说明如何确定位置离散特征。
假设1:信息处理装置150采集了10次访问各自的扇区位置,按访问的先后顺序如下表1所示:
表1
访问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扇区位置 1000 900 100 3000 3600 200 300 500 5000 1200
若预设次数为0,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以计算相邻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若扇区位置最大为5000,则确定出的扇区跨度如下表2所示:
表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扇区跨度 4900 4200 2900 600 2600 100 200 4500 1200
若通过9个扇区跨度的方差来表示位置离散特征,这9个扇区跨度所对应的位置离散特征为1653。
假设2:信息处理装置150采集了10次访问各自的扇区位置,按访问的先后顺序如下表3所示:
表3
访问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扇区位置 1000 1400 2000 3000 3600 200 800 3000 5000 1200
若预设次数为0,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以计算相邻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若扇区位置最大为5000,则确定出的扇区跨度如下表4所示:
表4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扇区跨度 400 600 1000 600 2600 600 2200 2000 1200
若通过9个扇区跨度的方差来表示位置离散特征,这9个扇区跨度所对应的位置离散特征为658。显然,假设2较于假设1,假设2的扇区跨度整体上比假设1的扇区跨度更小,因而假设2确定出位置离散特征也小于假设1确定出位置离散特征。如此,基于假设1和假设2的位置离散特征,可确定假设2的访问响应速度更快。
本实施例中,作为确定扇区跨度的另一种示例性方式,信息处理装置150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便可确定多个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同一预设次数,其中,间隔为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二扇区跨度。
进一步地,信息处理装置150再根据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便可以确定位置离散特征。
其中,作为根据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确定位置离散特征的示例性方式,信息处理装置150确定出第一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该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中的一项或多项则作为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以及信息处理装置150也确定出第二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其中,该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中的一项或多项则作为第二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
如此,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以将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和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中相对较大的或相对较小的作为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或者,信息处理装置150也可以将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和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平均值作为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
当然,间隔的预设次数并不仅限于上述的第一预设次数和第二预设次数,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比如还可以设置间隔的预设次数为第一预设次数、第二预设次数以及第三预设次数,且第一预设次数、第二预设次数以及第三预设次数各不相同。
下面也通过一些示例更形象的说明如何确定位置离散特征。
假设3:信息处理装置150采集了10次访问各自的扇区位置,按访问的先后顺序如下表5所示:
表5
访问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扇区位置 1000 1400 2000 3000 3600 200 800 3000 5000 1200
若第一预设次数为0,第二预设次数为1,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以计算相邻的每两次访问的第一扇区跨度,以及计算间隔为1的每两次访问的第二扇区跨度。若扇区位置最大为5000,则确定出的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如下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2712000580000101
若通过9个扇区跨度的方差来表示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以及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那么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为1653,而第二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为1266。若将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和第二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那么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为1460。
假设4:信息处理装置150采集了10次访问各自的扇区位置,按访问先后顺序如下表7所示:
表7
访问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扇区位置 1000 1400 2000 3000 3600 200 800 3000 5000 1200
若第一预设次数为0,第二预设次数为1,信息处理装置150便可以计算相邻的每两次访问的第一扇区跨度,以及计算间隔为1的每两次访问的第二扇区跨度。若扇区位置最大为5000,则确定出的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如下表8所示:
表8
Figure BDA0002712000580000102
若通过9个扇区跨度的方差来表示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以及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那么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为658,而第二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为788。若将第一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和第二扇区跨度的位置离散特征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那么最终的位置离散特征为723。
显然,假设2较于假设1,假设2的扇区跨度整体上比假设1的扇区跨度更小,因而在采用不同间隔次数进行计算后,假设2确定出位置离散特征依然小于假设1确定出位置离散特征。如此,基于假设1和假设2的位置离散特征,可确定假设2的访问响应速度更快。
可以理解到,通过信息处理装置150,其可以确定出设备在不同周期内的数据读写特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信息处理装置150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读写特性,比如,先利用信息处理装置150分析设备运行A系统时的数据读写特性,再利用信息处理装置150分析设备运行B系统时的数据读写特性,以确定运行环境对数据读写造成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的数据量特征和/或位置离散特征之后,便可以基于数据量特征和/或位置离散特征所反映出情况,准确且高效地对设备进行运维。比如,位置离散特征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比较慢,便可将磁盘更换为固态盘或者优化业务系统。又比如,位置离散特征反映出同一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也不同,便可将设备部署到响应快的环境中。
因此,基于图2中所示的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装置150通过分析多次访问的扇区的访问信息,确定在扇区中读写的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一方面,由于数据量特征能够反映在扇区中读写的数据的多少,故可以反映出业务系统是在缓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还是在磁盘中读写数据多一些,进而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位置离散特征可反映被访问的扇区的位置分布是连续还是离散,故也可以反映出设备对不同访问的响应速度。如此,通过数据量特征和/或位置离散特征反映出的响应速度,能够评估设备在实际运行中的效率,提高设备的运维效率,并为设备的选型以及业务的优化提供依据。
以上结合图2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以下结合图3详细说明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信息处理装置300。
示例性地,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信息处理装置300包括:获取模块301和确定模块302。为了便于说明,图3仅示出了该信息处理装置300的主要部件。
一些实施例中,信息处理装置300可适用于图1中所示出的数据读写系统100中,执行图2中所示出的信息处理方法中信息处理的功能。
其中,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
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中多次访问的扇区位置,确定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预设次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
可选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
可选地,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预设次数包括:第一预设次数,以及与第一预设次数不同的第二预设次数。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间隔为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模块302,还用于再根据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根据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确定模块302,还用于再根据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该数据的数据量特征。
可选地,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可以为该数据的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其中,该数据为通过多次访问在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可选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还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图3中未示出)。其中,接收模块用于实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的接收功能,发送模块用于实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的发送功能。该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如收发模块。其中,收发模块则用于实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的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可选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中具有各种处理功能的模块,如获取模块301、确定模块302和收发模块,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模块,如处理模块(图3中未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该信息处理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3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上述的处理模块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信息处理装置300可以执行图2所示出的信息处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该信息处理装置300还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该信息处理装置3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图2所示出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二。该信息处理装置400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如图4所示,信息处理装置400可以包括处理器401。可选地,信息处理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02(图4中以虚线框示出)和/或收发器403(图4中虚线示出)。其中,处理器401与存储器402和收发器403耦合,如可以通过通信总线连接。
下面结合图4对信息处理装置40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地介绍:
其中,处理器401是信息处理装置40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401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可选地,处理器4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数据,执行信息处理装置400的各种功能。
在具体地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4中所示出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信息处理装置400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4中所示的处理器401和处理器404。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其中,所述存储器4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401来控制执行,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存储器4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402可以和处理器4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信息处理装置400的接口电路(图4中未示出)与处理器4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收发器403,用于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例如,信息处理装置400为终端设备,收发器403可以用于与网络设备通信,或者与另一个终端设备通信。又例如,信息处理装置400为网络设备,收发器403可以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或者与另一个网络设备通信。
可选地,收发器40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图4中未单独示出)。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发送功能。
可选地,收发器403可以和处理器4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信息处理装置400的接口电路(图4中未示出)与处理器4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示出的信息处理装置4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装置的限定,实际的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4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示例性地,存储器可以是非瞬时性处理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该芯片系统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该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上述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
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所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所述数据为通过所述多次访问在所述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所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包括:
根据所述访问信息中所述多次访问的所述扇区位置,确定所述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所述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预设次数;
根据所述扇区跨度,确定所述位置离散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离散特征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所述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次数包括:第一预设次数,以及与所述第一预设次数不同的第二预设次数;
所述根据所述访问信息中所述多次访问的所述扇区位置,确定所述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包括:
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间隔为所述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所述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所述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所述第二扇区跨度;
所述根据所述扇区跨度,确定所述位置离散特征,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扇区跨度和所述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所述位置离散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所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包括:
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数据量;
根据所述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所述数据量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量特征为所述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
7.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和确定模块;其中,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次访问磁盘中的扇区的访问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数据的数据量特征和/或所述扇区的位置离散特征,其中,所述数据为通过所述多次访问在所述扇区中读取和/或写入的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访问信息中所述多次访问的所述扇区位置,确定所述多次访问中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其中,所述每两次访问之间间隔的访问次数为预设次数;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扇区跨度,确定所述位置离散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离散特征包括如下一项或多项:所述扇区跨度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或正态分布曲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次数包括:第一预设次数,以及与所述第一预设次数不同的第二预设次数;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第一扇区跨度和第二扇区跨度,其中,间隔为所述第一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所述第一扇区跨度,间隔为所述第二预设次数的每两次访问的扇区跨度为所述第二扇区跨度;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扇区跨度和所述第二扇区跨度,确定所述位置离散特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访问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数据量;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量与业务系统发起访问的总数据量,确定所述数据量特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量特征为所述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总数据量的比值或差值。
13.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4.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以使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5.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
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代码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6.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所述装置和其他装置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用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CN202011059695.2A 2020-09-30 2020-09-30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43272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9695.2A CN114327242A (zh) 2020-09-30 2020-09-30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9695.2A CN114327242A (zh) 2020-09-30 2020-09-30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7242A true CN114327242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10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9695.2A Pending CN114327242A (zh) 2020-09-30 2020-09-30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724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7788A (zh) * 2008-02-13 2011-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扇区间性能的扇区干扰管理
CN110119344A (zh) * 2019-04-10 2019-08-13 河南文正电子数据处理有限公司 基于s.m.a.r.t参数的硬盘健康状态分析方法
CN110704336A (zh) * 2019-09-26 2020-01-17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缓存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7788A (zh) * 2008-02-13 2011-04-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扇区间性能的扇区干扰管理
CN110119344A (zh) * 2019-04-10 2019-08-13 河南文正电子数据处理有限公司 基于s.m.a.r.t参数的硬盘健康状态分析方法
CN110704336A (zh) * 2019-09-26 2020-01-17 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缓存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1757A1 (zh) 冷热数据识别门限值计算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17515184A (ja) 一時的な取引制限の決定
US11210022B2 (e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of storage management
CN110851383B (zh) 一种管理存储系统的方法及设备
WO2019196448A1 (zh) 空调的无线组网方法、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
CN112732183B (zh) 异构系统存储设备的访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8868793B2 (en) SAS expand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SAS addresses to SAS expander devices
CN103631624A (zh) 读写请求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632092A (zh) 用于文件扫描的方法和系统
CN111459948B (zh) 一种基于中心化块链式账本的交易完整性验证方法
US20150363118A1 (en) Techniques for harmonic-resistant file striping
US9380126B2 (en) Data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CN105138656A (zh) 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5079936A (zh) 一种数据写入方法及装置
US20150052328A1 (en) User-controlled paging
CN108628761B (zh) 原子命令执行方法与装置
CN114327242A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216834A (zh) 一种内存访问的方法、缓冲调度器和内存模块
US1036019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database I/O activity
KR20190094096A (ko) 문서 정보 입력 방법, 장치, 서버, 그리고 저장 매체
CN109753225B (zh)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及设备
US20150212759A1 (en) Storage device with multiple processing unit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CN109634826A (zh) 控制器极限性能分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40128852A (ko) 데이터 처리 지연에 대한 빠른 응답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데이터 저장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처리 방법들
US11579781B2 (en) Pooling distributed storage nodes that have specialized hardwa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