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6202A -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6202A
CN114326202A CN202011056168.6A CN202011056168A CN114326202A CN 114326202 A CN114326202 A CN 114326202A CN 202011056168 A CN202011056168 A CN 202011056168A CN 114326202 A CN114326202 A CN 1143262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leds
condition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61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林浩
余俊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5616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62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6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2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光调节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多个超表面,多个所述超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多个所述超表面的位置与多个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的入射光线发散到所述第一基底中;或者光调节器件包括第二基底和多个反射结构,多个所述反射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多个所述反射结构的位置与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射入所述第二基底内的光线进行发散。本申请可以调整LED发出的光线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分布情况,提高液晶面板表面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过程中,背光源均匀发光,通过液晶面板的液晶和滤光片成像。背光源包括侧入式和直下式,相比于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具有高对比度等优势,成为了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背光源包括多个并排的LED,正对LED的位置亮度较高,相邻LED之间的区域亮度较暗,导致液晶显示的表面亮度分布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以调整LED发出的光线在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分布情况,提高液晶面板表面亮度分布的均匀性。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调节器件,所述光调节器件包括:
第一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与所述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
多个超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多个所述超表面的位置与多个所述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的入射光线发散到所述第一基底中。
上述光调节器件包括第一基底和多个超表面;第一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多个超表面设置于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各超表面的位置与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LED的入射光线发散到第一基底中,也就是说,LED发出的光线经超表面进入第一基底,由于超表面具有异常光学调节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将入射光线折射到法线的同一侧,从而能够对光线形成更大角度的扩散,减少垂直射出的光线,从而削弱或消除背光模组表面的亮点,使液晶面板的表面亮度趋于均匀。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包括第一凹陷区域,所述超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表面,通过第一凹陷区域对入射光线形成更大角度的扩散,将LED发出的光线分散在更大的区域内,从而降低LED发出的光线在中心区域的能量密度,避免LED发出的光线集中在中心区域,形成亮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中心角不小于LED发散角的补角,从而使光线充分发散。
可选地,所述光调节器件还包括粗糙层,所述粗糙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以提取出射光线,也就是说,通过粗糙层破坏外部光线在光调节器件表面形成的全反射,从而使液晶表面能够形成清晰的画面。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光调节器件,所述光调节器件包括:
第二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与所述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
多个反射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所述反射结构的位置与多个所述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射入第二基底内的光线进行发散。
上述光调节器件包括第二基底和反射结构;第一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多个反射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多个反射结构的位置与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LED射入第二基底内的光线进行发散,也就是说,正对LED中心的位置设置反射结构,LED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进入第二基底并在第二基底内传播,当光线射至反射结构时,反射结构对LED中心的光线进行反射而起到遮蔽作用,减小LED中心射出的光线,降低LED中心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正对LED的位置存在的亮点,使液晶面板02的表面亮度趋于均匀。
可选地,所述反射结构由中心处向边缘处的厚度逐渐减小,使得反射结构18的厚度与LED的光线分布情况相匹配,从而使光线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地,所述反射结构的底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设置有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凹陷区域内填充有反射材料而形成所述反射结构,通过第二凹陷区域160使反射光线向外发散,发散的反射光线射向入光面,经基板反射后,再次射向出光面,形成二次反射光线,该二次反射光线能够对暗区形成光线补偿,增加暗区的亮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同时降低亮点的亮度,并增加暗区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亮点与暗区之间的亮度差,使亮度分布更加均匀。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陷区域内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的深度逐渐减小,从而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反射结构。
可选地,所述反射结构的顶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
可选地,所述反射结构采用反射率为0.5~0.9反射材料制成,以使反射结构具有适当的的遮蔽效果,且不影响光线的正常通过。
可选地,所述反射材料包括钛白粉,钛白粉的白度高,遮盖力强,且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抗沉淀性,从而能够形成均匀且稳定的反射结构。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多个LED和光调节器件;
其中,所述光调节器件用于对所述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光调节器件的出光侧射出;所述光调节器件为如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光调节器件。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包括液晶面板和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光侧。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其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一种实现形式;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二种实现形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第三种实现形式;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第一种实现形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第二种实现形式;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第三种实现形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第四种实现形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第五种实现形式;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现有光调节器件的仿真模型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图15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的仿真模型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多种光调节器件的亮度分布对比图。
附图标记:
02-液晶面板;
03-背光模组;
04-背框;
1-光调节器件;
10-第一基底;
100-第一凹陷区域;
12-超表面;
14-粗糙层;
16-第二基底;
160-第二凹陷区域;
18-反射结构;
2-超表面;
20-基板;
22-反射层;
3-粗糙层;
4-第二基底;
40-第二凹陷区域;
5-反射结构。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其包括液晶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外框等,其中,液晶显示模组根据视频或图像输入信号显示画面;外框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模组。终端还可以包含其他部件,例如通信模块,拍照模块,蓝牙,NFC,电池,输入输出等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地,终端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或车载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液晶面板02、背光模组03和背框04。背框04用于安装电池、控制器和驱动电路等内部元件,以提供电能和控制信号,液晶面板02和背光模组03容纳于背框04中。液晶面板02具有相对设置的出光侧和背光侧,出光侧用于显示画面,背光侧用于接收光线;背光模组03位于液晶面板02的背光侧,用于为液晶面板02提供均匀的面光源。背光模组03包括侧入式和直下式的入光形式,相比于侧入式背光模组03,直下式背光模组03具有高对比度等优势,成为了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背光模组03中通常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背光模组的光源2。
具体地,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03包括光源2和光调节器件1。光源2可以包括多个并排的LED,多个LED可以安装在基板(例如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并与基板电连接,通过基板对LED提供电能和控制信号,使LED发光;光调节器件1设置于光源2和液晶面板之间,包括光扩散组件(例如扩散板或扩散片)和光增亮组件(例如增亮膜或微透镜),光调节器件1与LED相耦合,LED发出的光线在光调节器件1中进行混光、增亮之后,沿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侧射出。当LED为蓝光光源时,光调节器件1还包括光转换膜(例如量子点膜或荧光膜),将蓝光转换白光。
LED与光调节器件1通常需要一定的距离进行混光,当该距离被压缩,正对背光模组发光面时,具有LED的位置亮度较高,相邻LED之间的区域亮度较暗,使得背光模组03的出光侧呈现亮点与暗区交替分布的状态,提供不了均匀的面光源,从而导致液晶面板02的表面亮度分布均匀性差,降低显示效果,影响用户体验。随着混光距离的增大(例如增大光调节器件1的底部到LED的距离,或者增大光调节器件1的厚度),可以提高混光效果,使亮度分布均匀,但混光距离的增大会导致整机厚度的增加;随着相邻LED之间间距的减小,也可以提高混光效果,使亮度分布均匀,但同尺寸下,LED之间间距的减小,会使LED的数量增加,还会增加整机内部电路的负荷,导致整机成本增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03,其可以在不改变整机厚度,且不增加LED数量的情况下,调整LED发出的光线在背光模组03的出光侧的分布情况,提高液晶面板02表面亮度的分布的均匀性。
实施例一
如图3-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3包括LED和光调节器件1,LED设置于光调节器件1背离液晶面板02的一侧。光调节器件1包括第一基底10和多个超表面12;第一基底10包括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出光面为第一基底10朝向液晶面板的一侧,入光面为第一基底10背离液晶面板的一侧。多个超表面12设置于第一基底10的入光面,各超表面12的位置与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LED的入射光线发散到第一基底10中,也就是说,LED发出的光线经超表面12进入第一基底10,由于超表面12具有异常光学调节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将入射光线折射到法线的同一侧,从而能够对光线形成更大角度的扩散,减少垂直射出的光线,从而削弱或消除背光模组03表面的亮点,使液晶面板02的表面亮度趋于均匀。
其中,第一基底10可以为光扩散组件、光增亮组件或光转化膜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形成的复合膜材;光调节器件1只是示意性放在LED正上方,光调节器件1与LED中间还可以放置其他组件,例如,LED和光调节器件中间可以有透镜或其他膜材。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还可以包括粗糙层14,粗糙层14设置于第一基底10的出光面,以提取出射光线,也就是说,通过粗糙层14破坏外部光线在光调节器件1表面形成的全反射,从而使液晶表面能够形成清晰的画面。具体地,粗糙层14可以采用任意适当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基底10的出光面,例如,可以在第一基底10的出光面融入扩散粒子,从而破坏外部光线的全反射。
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超表面12设置成平面结构,也就是说,超表面12与LED的中心线相垂直,例如,光调节器件1的入光面设置成平面结构,超表面12设置于入光面上,且超表面12的延伸方向与入光面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设计超表面12的表面光学特性,形成较大的折射角,使LED中心的光线向周围发散,将LED发出的光线分散在更大的区域内,降低LED中心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正对LED的位置存在的亮点。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超表面12设置成非平面结构,例如斜面或弧面等结构,也就是说,超表面12与LED的中心线相倾斜,例如,光调节器件1的入光面对应LED安装点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一凹陷区域100,该第一凹陷区域100可以包括球面或锥面,也可以为球面与锥面的组合,第一凹陷区域100的中心线与LED的中心线重合,超表面12设置于第一凹陷区域100的表面,通过第一凹陷区域100对入射光线形成更大角度的扩散,将LED发出的光线分散在更大的区域内,从而降低LED发出的光线在中心区域的能量密度,避免LED发出的光线集中在中心区域,形成亮点。
具体地,参见图5,LED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超表面12折射后,从法线的同一侧射出,且射向出光面所在的一侧,即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这一部分光线经超表面12折射后射向出光面所在一侧,并沿出光面射出,使得折射光线能够扩散至更大的角度范围,从而避免LED发出的光线集中在中心区域。
参见图6,LED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超表面12折射后,由于超表面12的倾斜起到更大的发散作用,从法线的同一侧射出,且射向入光面所在的一侧,即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这一部分光线经超表面12折射后射向入光面所在一侧,经基板(图中未示出)反射之后沿出光面射出形成二次反射光线,该二次反射光线能够对暗区形成光线补偿,增加暗区的亮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同时降低亮点的亮度,并增加暗区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亮点与暗区之间的亮度差,使亮度分布更加均匀。其中,基板上可以设置反射层(例如涂白油油墨或者贴反射片),以增强反射效果,防止光线损失。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和图6,第一凹陷区域100的中心角a大小设置为与LED发散角适配,即中心角a不小于LED发散角的补角,从而使光线充分发散。具体来说,当LED的发散角为120°时,中心角a为60°~180°;也就是说,LED发出的光线与中心线的夹角范围为0°~60°,第一凹陷区域100与中心线的夹角为30°~90°,从而确保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能够位于法线的同一侧。
具体地,超表面12的边缘应能够完全覆盖LED发出的光线,例如LED灯发出的边缘的光线与入光面之间形成交点O(图中未示出),超表面12应自LED的中心线处向外延伸至抵达O点或超过O点。
实施例二
如图7-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3包括LED和光调节器件1,LED设置于光调节器件1背离液晶面板02的一侧。光调节器件1包括第二基底16和多个反射结构;第二基底20可以为光扩散组件、光增亮组件或光转化膜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形成的复合膜材,第二基底16包括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和入光面,出光面为第二基底16朝向液晶面板的一侧,入光面为第二基底16背离液晶面板的一侧。多个反射结构18设置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反射结构18可以通过反射材料形成,各反射结构18的位置与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LED射入第二基底16内的光线形成发散,形成发散的出射光线,也就是说,正对LED中心的位置设置反射结构18,LED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进入第二基底16并在第二基底16内传播,当光线射至反射结构18时,反射结构18对LED中心的光线进行反射而起到遮蔽作用,减小LED中心射出的光线,降低LED中心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正对LED的位置存在的亮点,使液晶面板02的表面亮度趋于均匀。
进一步地,反射结构18由中心处向边缘处,厚度逐渐减小,使得反射结构18的厚度与LED的光线分布情况相匹配,从而使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也就是说,反射结构18的厚度越厚,反射结构18对光线的遮蔽作用越强,能够穿过反射结构18的光线就越少,沿着LED的中心向边缘的方向,光线逐渐变暗,因此,反射结构18正对LED的位置厚度最厚,沿着中心向边缘的方向反射结构18的厚度逐渐减小。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结构18的顶面可以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例如,反射结构18可以设置成突出于第二基底16的凸包结构,也就是说,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设置成平面,凸包结构附加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凸包结构的顶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结构,例如凸包结构的顶面可以包括球面或锥面,也可以为球面与锥面的组合。参见图7,反射结构18可以设置成球面结构,球面结构直接连接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参见图8,反射结构18也可以设置成球面结构与柱面结构相结合的形式,球面结构通过柱面结构连接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
如图9-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结构18的底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例如,反射结构18可以设置成嵌入第二基底16的嵌入式结构,也就是说,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设置有第二凹陷区域160,反射结构18的底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反射结构18的底面贴合于第二凹陷区域160的表面,例如可以在第二凹陷区域160内填充反射材料而形成上述反射结构18。
其中,第二凹陷区域160可以包括球面或锥面,也可以为球面与锥面的组合,第二凹陷区域160的中心线与LED的中心线重合,通过第二凹陷区域160使反射光线向外发散,发散的反射光线射向入光面,经基板20反射后,再次射向出光面,形成二次反射光线,该二次反射光线能够对暗区形成光线补偿,增加暗区的亮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能够同时降低亮点的亮度,并增加暗区的亮度,从而削弱或消除亮点与暗区之间的亮度差,使亮度分布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第二凹陷区域160由中心向边缘,深度逐渐减小,反射材料填充于第二凹陷区域160内,从而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反射结构18。参见图9,反射材料完全容纳于第二凹陷区域160内,从而使反射结构18的表面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相平齐。参见图10和图11,反射材料可以超出第二凹陷区域160以外,从而使反射结构18的表面高于第二基底16的出光面;反射结构18高于第二基底16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二凹陷区域160的覆盖范围以内(参见图10);反射结构18高于第二基底16的部分也可以超出第二凹陷区域160的覆盖范围(参见图11)。
进一步地,反射结构18所采用的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应为0.5~0.9,以使反射结构18具有适当的的遮蔽效果,且不影响光线的正常通过。也就是说,当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小于0.5时,反射结构18的遮蔽效果较差,正对LED的位置仍然会形成亮点;当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大于0.9时,反射结构18的遮蔽效果过高,导致光线难以通过,从而在正对LED的位置形成暗点。
具体地,反射结构18的边缘应能够完全覆盖LED发出的光线,例如LED灯发出的边缘的光线与出光面之间形成交点P(图中未示出),反射结构18应自LED的中心线处向外延伸至抵达P点或超过P点。
其中,反射材料可以为钛白粉,钛白粉的白度高,遮盖力强,且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和抗沉淀性,从而能够形成均匀且稳定的反射结构18。
进一步地,基板20上可以设置反射层22,以增强反射效果,防止光线损失,从而提高背光模组03的整体亮度。
如图12所示,反射结构18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成任意适当的形状,例如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等,优选反射结构18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使反射结构18与LED发出的光线范围相适应,且对LED发出的光线沿各个方向均能够形成均匀的反射,从而提高光线分布的均匀性。
为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的有益效果,现以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为例,将现有光调节器件1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其中,各实施例除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结构不同之外,其余参数完全相同,对比结果参见图8-图11。
其中,图13为现有光调节器件1的仿真模型截面图,图中可以看出,正对LED的中心的位置光线分布密度较大,相邻LED之间的位置光线分布密度较小。图14为图13的俯视亮度分布图,图中可以看出,正对LED的中心的位置形成亮点,相邻LED之间形成暗区,导致出光侧亮度分布不均匀。
图15为设置反射结构18的光调节器件1的仿真模型截面图,图中可以看出,正对LED的中心的位置射出的光线明显减少,相邻LED之间的位置光线分布几乎不受影响。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图中可以看出,正对LED的中心的位置亮度明显降低,出光侧亮度分布趋于均匀。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能够调整LED发出的光线在背光模组03的出光侧的分布情况,实现液晶面板02表面亮度的均匀分布。
为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光调节器件1对亮度分布的改善效果,进一步将多种光调节器件1的亮度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各实施例除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结构不同之外,其余参数完全相同,对比结果参见图17。
其中,1#为现有光调节器件1,出光侧亮度较高,但存在明显的亮点与暗区交替分布的情况。
2#为现有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设置低反射率的反射结构18(例如减小钛白粉的浓度),出光侧亮度较高,且亮度分布较为均匀,但由于反射率较低,反射结构18的遮蔽作用不足,导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也就是说,在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设置具有较低反射率的反射结构18,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亮度的均匀分布。
3#为现有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设置高反射率的反射结构18(例如增加钛白粉的浓度),出光侧亮度较高,且亮度分布均匀,也就是说,在光调节器件1的出光面设置具有较高反射率的反射结构18,能够实现亮度的均匀分布,且不会造成能量损失,使亮度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Claims (15)

1.一种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器件包括:
第一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与所述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
多个超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多个所述超表面的位置与多个所述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的入射光线发散到所述第一基底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入光面包括第一凹陷区域,所述超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的中心角不小于LED发散角的补角。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器件还包括粗糙层,所述粗糙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以提取出射光线。
5.一种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调节器件包括:
第二基底,包括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用于对与所述光调节器件耦合的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第一基底的出光面射出;
多个反射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多个所述反射结构的位置与多个所述LED的位置一一对应,以将所述LED射入所述第二基底内的光线进行发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由中心处向边缘处的厚度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的底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出光面设置有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凹陷区域内填充有反射材料而形成所述反射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区域内由中心位置向边缘位置的深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的顶面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任一项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采用反射率为0.5~0.9反射材料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调节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包括钛白粉。
13.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LED和光调节器件;
其中,所述光调节器件用于对所述多个LED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和增亮处理,并将混光和增亮处理后的光线沿所述光调节器件的出光侧射出;所述光调节器件为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光调节器件。
14.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面板和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的背光侧。
1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模组。
CN202011056168.6A 2020-09-29 2020-09-29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Pending CN1143262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6168.6A CN114326202A (zh) 2020-09-29 2020-09-29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6168.6A CN114326202A (zh) 2020-09-29 2020-09-29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202A true CN114326202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10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6168.6A Pending CN114326202A (zh) 2020-09-29 2020-09-29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620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6866A (zh) * 2006-08-17 2008-02-2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59500A (zh) * 2016-03-16 2016-07-13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08388047A (zh) * 2018-02-24 2018-08-1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 2018-05-07 2018-09-18 深圳技术大学(筹)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461376A (zh) * 2018-11-23 2019-03-1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079449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惠和株式会社 光扩散板及背光单元
WO2020189858A1 (ko) * 2019-03-20 2020-09-24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6866A (zh) * 2006-08-17 2008-02-2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5759500A (zh) * 2016-03-16 2016-07-13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CN108388047A (zh) * 2018-02-24 2018-08-1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 2018-05-07 2018-09-18 深圳技术大学(筹)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794493A (zh) * 2018-08-03 2020-02-14 惠和株式会社 光扩散板及背光单元
CN109461376A (zh) * 2018-11-23 2019-03-1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0189858A1 (ko) * 2019-03-20 2020-09-24 희성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54695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7862221B2 (en) Optical lens, optical package having the sam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062647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7407316B2 (en) LCD backlight system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US7188987B2 (en) Display module
CN110914746B (zh) 用于超薄直射式背光的光学透镜
CN202303188U (zh) Led光源的透镜结构及其应用的led封装体
KR2013007086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US2012016994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3773472B2 (ja) 両面ディスプレイ型液晶表示装置
RU249147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CN113168040A (zh) 用于光导的输出耦合结构
CN113238409A (zh)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20160072603A (ko)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08956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7766516B2 (en) Diffusion plate of backlight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3168815B (zh) Led背光系统
CN114063347B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90399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326202A (zh) 光调节器件、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及终端
CN114924344B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40132259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3296309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50072915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면광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