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4983A -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4983A
CN114324983A CN202210013797.3A CN202210013797A CN114324983A CN 114324983 A CN114324983 A CN 114324983A CN 202210013797 A CN202210013797 A CN 202210013797A CN 114324983 A CN114324983 A CN 114324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halt
micro
old
new
recyc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37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24983B (zh
Inventor
刘黎萍
李明宸
孙立军
刘凌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0137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498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4983A/zh
Priority to US17/827,70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1355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2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4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QSCANNING-PROBE TECHNIQUES OR APPARATUS; APPLICATIONS OF SCANNING-PROBE TECHNIQUES, e.g.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 G01Q60/00Particular types of SPM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or microscopes; Essential components thereof
    • G01Q60/24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r apparatus therefor, e.g. AFM probes
    • G01Q60/38Probes, their manufacture, or their related instrumentation, e.g. hold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5/00Compositions of bituminous materials, e.g. asphalt, tar, pitc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QSCANNING-PROBE TECHNIQUES OR APPARATUS; APPLICATIONS OF SCANNING-PROBE TECHNIQUES, e.g.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 G01Q60/00Particular types of SPM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or microscopes; Essential components thereof
    • G01Q60/24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r apparatus therefor, e.g. AFM probes
    • G01Q60/32AC mo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Working-Up Tar And Pitc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及系统,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首先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本发明适用性强,能够简便、真实量化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为精细化设计热再生混合料提供客观依据。

Description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愈发重视,厂拌热再生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沥青路面改建工程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热再生混合料设计过程中,通常将旧料中的旧沥青看作与新沥青完全融合,进行级配设计时采用旧料抽提后集料的筛分数据进行设计。实际上,再生混合料中的新旧沥青并不能达到完全融合状态。基于完全融合假设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将导致再生混合料中粘结料不足,进而影响热再生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才能科学的进行级配设计,从而更好的保证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基于此,国内外部分学者应用了多种测试手段来对热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沥青与旧沥青混溶状态进行观测。一些学者通过利用有机溶剂抽提回收或分层涂抹新旧沥青的方式获得再生沥青,并利用再生沥青的动态模量、羰基含量、大分子百分率等指标量化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状态。也有研究者利用再生混合料的性能的变化间接表征新旧沥青的混溶状态。但这些方法或与实际新旧沥青融合过程差异较大,或破坏了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真实的混融状态,所得到的量化结果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混合料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状态。因此,如何直接、快速、准确地检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合程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步骤二、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所述旧沥青含量即为再生沥青中旧沥青所占比例;
步骤三、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步骤四、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可选的,所述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的建立方法为:
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获取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以旧沥青含量为x轴,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为y轴,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式,建立旧沥青含量与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Figure BDA0003458969050000021
式中,EDMT-mix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α为再生沥青中旧沥青含量;EDMT-aged为旧沥青微尺度模量;EDMT-virgin为新沥青微尺度模量,A、B为具体数值。
可选的,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的方法为:将不同质量的新沥青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旧沥青中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可选的,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耐高温的硅胶材质。
可选的,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长方体结构,高度为7.5±0.5cm,底边为9±0.5cm*9±0.5cm的正方形。
可选的,长方体模具中心为圆柱体凹陷,凹陷的高度为6±0.5cm,圆柱体直径为7.5±0.5cm。
可选的,数值A为1.04,数值B为0.99。
可选的,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以测定微尺度模量。
可选的,所述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BDA0003458969050000031
其中DOB代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DMTmea为原位测定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DMTpre为预测的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DMTvir为原位测定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
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系统,包括:
关系方程构建模块,用于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微尺度模量实际测定模块,用于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
微尺度模量预测模块,用于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获取模块,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量化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方法,适用于道路工程领域各种常见沥青,方法适用性强,样本制备简单,数据结果稳定,能够准确量化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已知再生沥青中旧沥青比例的前提下,对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进行量化,避免了现有方法中抽提回收过程对再生沥青中融合状态的影响,可以在不破坏沥青融合状态的前提下完成无损检测,准确的反映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融合状态,从而对再生混合料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为设计高性能再生混合料提供理论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使用的模具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旧沥青含量再生沥青DMT模量变化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旧沥青含量再生沥青粘附力变化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旧沥青为旧沥青1时不同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DMT模量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旧沥青为旧沥青2时不同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DMT模量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旧沥青为旧沥青3时不同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DMT模量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新拌沥青混合料、RAP旧料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沥青DMT模量量化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参见图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及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再生沥青的微尺度模量进行测定,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具体的:
步骤1.1、将不同质量的新沥青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旧沥青中,以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步骤1.1.1、将旧沥青与新沥青放入烘箱中预热至流动态;
优选的,对于基质沥青,预热温度为160℃,预热时间为15min。
优选的,对于改性沥青,预热温度为170℃,预热时间为15min。
步骤1.1.2、将模具放至170±5℃烘箱中保温1h~2h,以避免再生沥青在搅拌过程发生冷却;
步骤1.1.3、将预热后的新旧沥青加入到预热好的模具中,将预热后的新旧沥青按预先设好的质量加入到预热好的模具中。具体以旧沥青质量为基准(如50g±2g),通过改变加入的新沥青的质量(40g、30g、20g等)以模拟不同的再生沥青;
优选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搅拌过程中旧沥青添加的比例占再生沥青的30%,40%,50%,60%,70%。
步骤1.1.4、利用搅拌机以200rpm的转速对混合后的再生沥青连续搅拌,通过调整搅拌时间以获取完全融合的再生沥青;
步骤1.1.5、让混合均匀的沥青在室温下冷却,以备性能检测。
可选的,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耐高温的硅胶材质。
可选的,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长方体结构,参见图3,高度为7.5±0.5cm,底边为9±0.5cm*9±0.5cm的正方形。
可选的,长方体模具中心为圆柱体凹陷,凹陷的高度为6±0.5cm,圆柱体直径为7.5±0.5cm。
步骤1.2、获取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中PF-QNM模块,测试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的DMT模量。探针采用RFESPA型号,校正方法采用Thermal Tune法(QNM测试),校正后探针弹性模量2.73N/m,针尖半径8nm。测试参数为峰值力阈值8nN;PFT Gain值为15;分辨率256×256;扫描速率0.5HZ;扫描尺寸20μm×20μm。测试过程中,保持探针及测试参数不变。
进一步的,对上述微尺度模量进行量化分析,利用AFM附带的专业软件Nano scopeAnalysis对采集到的不同融合程度再生沥青的模量图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的模量值。
步骤1.3、以旧沥青含量为x轴,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为y轴,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式,建立旧沥青含量与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Figure BDA0003458969050000071
式中,DMT表示微尺度模量值,EDMT-mix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α为再生沥青中旧沥青含量;EDMT-aged为旧沥青微尺度模量值;EDMT-virgin为新沥青微尺度模量值,A、B为具体数值,数值A为1.04,数值B为0.99。
步骤二、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具体的,是对普通热拌混合料表面薄膜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值、RAP旧料(即使用一端时间后的混合料,需要对芯样切割获得平整的表面)表面薄膜的旧沥青微尺度模量值以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表面薄膜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值进行原位测定:
步骤2.1、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在-30℃温度条件下,冷冻至少24小时;
步骤2.2、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切割成若干20mm×20mm×10mm试块;
步骤2.3、将切割好的AFM试件,用低温(5℃)清水清洗,除去表面的污物;
步骤2.4、将切割好的样本置于阴凉处,待表面的水蒸发干净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PF-QNM模式获取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区域纳观模量图;
步骤2.5、利用Nanoscope Analysis软件提取力学图像中局部区域像素点的力学信息以及图像采集过程中每个像素点的力曲线信息,量化得到再生沥青的微尺度模量值。采用同样的方式,即可获得普通热拌混合料中新沥青微尺度模量值、RAP料中旧沥青微尺度模量值。
所述旧沥青含量可以通过燃烧炉燃烧或抽提的方式进行获取。
步骤三、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当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完全融合时,即全部旧沥青都可以与新沥青融合,此时再生沥青中旧沥青比例为再生混合料设计时确定的旧沥青比例,将这个旧沥青比例和新旧沥青的DMT模量代入公式中,即可得到新旧沥青完全融合时,再生沥青的DMT模量。
步骤四、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所述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BDA0003458969050000081
其中DOB代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DMTmea为实际测定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DMTpre为根据步骤三中预测的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值;DMTvir为新沥青微尺度模量值。
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系统,参见图2,包括:
关系方程构建模块,用于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微尺度模量实际测定模块,用于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
微尺度模量预测模块,用于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获取模块,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下面列举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方法对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均适用。实施例中新沥青与3种不同老化程度的旧沥青均为70#基质沥青。表1是新沥青与三种老化程度旧沥青的基本性能指标。
表1新沥青与旧沥青的基本性能指标
沥青类型 针入度(25℃)/0.1mm 软化点/℃ 延度(15℃)/cm
新沥青 67.5 49.8 >100
旧沥青1 31.6 61.7 9
旧沥青2 21.7 64.2 3
旧沥青3 15.6 68.9 脆断
采用的RAP旧料为试验人工老化旧料,沥青为70#基质沥青,矿料采用玄武岩集料和石灰岩矿粉。拌和后将拌和均匀的沥青混合料置于托盘中,控制混合料厚度在25mm至50mm之间,置于135℃烘箱中,保温4h,模拟混合料的短期老化过程。将短期老化后的松散沥青混合料置于95℃的干燥烘箱中,在该环境条件下,分别将混合料老化5d和10d,模拟不同程度的中度及重度两种老化程度RAP料。
再生混合料中采用的新集料为石灰岩集料。按照我国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配合比设计。级配设计时旧料采用抽提沥青后的筛分数据,RAP料掺量为40%。
RAP为实验室制备的中度(RAP-A)及重度老化(RAP-B)混合料,对应制备出的再生混合料命名为再生料A(中度老化)及再生料B(重度老化),RAP料及再生料中沥青含量均为4.4%。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步骤1.1、分别将50g旧沥青与新沥青放入160℃烘箱中预热15min至流动态;
步骤1.2、将模具放至170℃烘箱中保温2h,以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再生沥青发生冷却;
步骤1.3、将预热后的新沥青与50g旧沥青按一定比例(新沥青添加的比例占再生沥青的30%,40%,50%,60%,70%)加入到预热好的模具中;
步骤1.4、利用搅拌机以200rpm的转速对混合后的再生沥青连续搅拌1min,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步骤1.5、让混合均匀的沥青在室温下冷却,以备性能检测。
步骤二,利用盛样皿自然流动成型法制备不同融合程度再生沥青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样本,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纳米尺度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得到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及新、旧沥青的纳米尺度力学性能,参见图4(a)-图4(b)。
可见,随着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升高,沥青的微尺度DMT模量(微尺度模量)逐渐降低,而微尺度粘附力并无明显变化规律,表明相较于粘附力指标,再生沥青的微尺度DMT模量更适用于量化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
步骤三、建立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值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以旧沥青含量为x轴,完全融合再生沥青DMT模量为y轴,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式,建立旧沥青含量与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值之间的数学关系。
为验证本发明建立的数学关系的准确性,以新沥青、旧沥青的DMT模量为输入值,得到了对应融合状态下融合沥青的预测模量值,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参见图5(a)-图5(c)。
可见,对于不同老化程度的旧沥青来说,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的DMT模量,同理,还可以通过沥青的微尺度DMT模量对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进行量化。
在后续进行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具体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新沥青、旧沥青的DMT模量,依据热拌沥青混合料中新沥青、路面芯样中旧沥青的DMT模量及不同旧料掺量再生混合料中旧沥青添加比例,获取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混合料中沥青微尺度模量值。
步骤四、对普通热拌混合料(新拌沥青混合料)中新沥青DMT模量、RAP料中旧沥青DMT模量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DMT模量进行原位测定;
步骤4.1、将两种再生混合料试件在-30℃温度条件下,冷冻至少24小时;
步骤4.2、将混合料试件切割成若干20mm×20mm×10mm试块;
步骤4.3、将切割好的AFM试件,用低温(5℃)清水清洗,除去表面的污物;
步骤4.4、将切割好的样本置于阴凉处,待表面的水蒸发干净后,利用AFM PF-QNM模式获取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区域纳观模量图;
步骤4.5、利用Nanoscope Analysis软件可以提取力学图像中局部区域像素点的力学信息以及图像采集过程中每个像素点的力曲线信息图,量化得到再生混合料中再生沥青的DMT模量值(参见图6)。
步骤五、计算得到两种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如表2所示。
表2两种再生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结果
再生料类型 再生混合料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再生料A 70.1%
再生料B 63.9%
从表2中可以看出,拌和完成后40%RAP掺量的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并不能完全融合。当RAP料为中度老化时,新旧沥青程度为70.1%,当RAP料为重度老化时,新旧沥青融合程度为63.9%。RAP料中沥青老化程度越严重,拌和完成后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越低。该结果从定性分析上与现有结果一致,证明了本发明中提出的无损量化指标与方法的可靠性。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量化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方法,可以在不破坏沥青融合状态的前提下完成检测,准确的反映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融合状态,提出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值与新旧沥青融合程度关系的预测模型可以对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进行合理预测,在不抽提回收的前提下对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进行无损检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
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的建立方法为:
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获取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以旧沥青含量为x轴,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为y轴,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式,建立旧沥青含量与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Figure FDA0003458969040000011
式中,EDMT-mix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α为再生沥青中旧沥青含量;EDMT-aged为旧沥青微尺度模量;EDMT-virgin为新沥青微尺度模量,A、B为具体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的方法为:将不同质量的新沥青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旧沥青中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耐高温的硅胶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不同旧沥青含量的完全融合再生沥青所用的模具为长方体结构,高度为7.5±0.5cm,底边为9±0.5cm*9±0.5cm的正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长方体模具中心为圆柱体凹陷,凹陷的高度为6±0.5cm,圆柱体直径为7.5±0.5c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数值A为1.04,数值B为0.9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以测定微尺度模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计算方法为:
Figure FDA0003458969040000021
其中DOB代表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DMTmea为原位测定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DMTpre为预测的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DMTvir为原位测定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
10.一种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量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系方程构建模块,用于构建完全融合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旧沥青含量的关系方程;
微尺度模量实际测定模块,用于原位测定获取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新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
微尺度模量预测模块,用于将所述原位测定得到的新沥青微尺度模量、旧沥青微尺度模量以及旧沥青含量,输入所述关系方程,得到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
新旧沥青融合程度获取模块,基于原位测定得到的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与完全融合状态下再生沥青微尺度模量,得到热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
CN202210013797.3A 2022-01-06 2022-01-06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43249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3797.3A CN114324983B (zh) 2022-01-06 2022-01-06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US17/827,703 US20230213550A1 (en) 2022-01-06 2022-05-28 Method and system for quantifying degree of blending of virgin and aged asphalt in hot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s (hra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3797.3A CN114324983B (zh) 2022-01-06 2022-01-06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4983A true CN114324983A (zh) 2022-04-12
CN114324983B CN114324983B (zh) 2023-09-22

Family

ID=81024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3797.3A Active CN114324983B (zh) 2022-01-06 2022-01-06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3550A1 (zh)
CN (1) CN11432498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4547B1 (ja) * 1999-06-04 2000-05-22 株式会社エフイ石灰工業所 再生加熱大粒径型アスファルト混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舗装の構築方法
CN104502168A (zh) * 2014-12-22 2015-04-08 内蒙古工业大学 采用硅胶模具制备沥青微细观分析样品的方法
CN106248998A (zh) * 2016-07-22 2016-12-21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CN107064475A (zh) * 2017-05-03 2017-08-18 同济大学 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的沥青老化程度原位判别方法
CN111268942A (zh) * 2020-02-06 2020-06-12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新旧沥青融合程度模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CN111474157A (zh) * 2020-05-20 2020-07-3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融合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4547B1 (ja) * 1999-06-04 2000-05-22 株式会社エフイ石灰工業所 再生加熱大粒径型アスファルト混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舗装の構築方法
CN104502168A (zh) * 2014-12-22 2015-04-08 内蒙古工业大学 采用硅胶模具制备沥青微细观分析样品的方法
CN106248998A (zh) * 2016-07-22 2016-12-21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CN107064475A (zh) * 2017-05-03 2017-08-18 同济大学 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的沥青老化程度原位判别方法
CN111268942A (zh) * 2020-02-06 2020-06-12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新旧沥青融合程度模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CN111474157A (zh) * 2020-05-20 2020-07-3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再生沥青混合料融合程度确定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AHAR S等: "First observation of blending-zone morphology at interface of reclaimed asphalt binder and virgin bitume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pages 1 - 9 *
石鹏程 等: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的新旧沥青融合变化规律", 公路, no. 3, pages 225 - 2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13550A1 (en) 2023-07-06
CN114324983B (zh) 2023-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ttiarachchi et al. A blending efficiency model for virgin and aged binders in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s based on blending temperature and duration
Rafiq et al. Modeling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containing crude palm oil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N103173024B (zh) 一种废旧道路沥青再生剂
He et al. Evaluating diffusion and aging mechanisms in blending of new and age-hardened binders during mixing and paving
Wang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esulfurized rubber asphalt based on rh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Gao et al. Migration behavior of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mastic during hot mixing
N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binder content of fine aggregate matrices prepared with modified binders
Liu et 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reclaimed asphalt mixed with composite crumb rubber-modified asphalt: Reconciling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RAP and virgin asphalt
CN111916158A (zh) 一种复拌型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Wu et al. Evaluation of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SBS/CR composite modified-asphalt mixture under aging and freeze–thaw cycles
Hofko et al. Impact of field ageing on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binder and hot mix asphalt
Ding et al. Rhe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asphalt binder in fine aggregate matrix after different long-term laboratory aging procedures
Li et al. Connections between asphaltene microstructures in aged asphalt binders and performance-relate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Tang et a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fluidity improvement of liquid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binder
Holleran et al. Effect of reactive ethylene terpolymer modification on bitumen’s microstructure, rheology, and porous asphalt mix properties
Gan et al. A model of pyrolysis carbon black and waste chicken feather using 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in hot-mix asphalt mixtures
Wang et al. Study of Fatigue-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Paliukaite et al. Double-edge-notched tension testing of asphalt cement for the control of cracking in flexible asphalt pavements
CN111380888B (zh) 一种利用纳米Fe3O4定量表达新旧沥青界面融合程度的方法
CN108572249A (zh) 一种溶剂沥青的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
CN114324983A (zh)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新旧沥青融合程度的量化方法及系统
CN107860665A (zh) 一种刚柔复合式路面结构车辙的测试方法
Amjadian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SMA mixtures containing crumb rubber and WMA additives
Ziari et 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Short-and Long-Term Aging Resistance of Rejuvenated RAP Mixtures
Zhao Blending issues of hot and warm mix asphalt containing 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 and recycled asphalt shing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