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3650A -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3650A
CN114313650A CN202011083957.9A CN202011083957A CN114313650A CN 114313650 A CN114313650 A CN 114313650A CN 202011083957 A CN202011083957 A CN 202011083957A CN 114313650 A CN114313650 A CN 114313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ontainer
door panel
plate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839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建兴
范凯
徐玉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839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36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3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3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所述集装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纵长延伸的两侧板、连接于两侧板顶部的顶板、连接于两侧板底部的底板、连接在所述箱体纵长方向至少一端的端门组件。所述端门组件具有使所述集装箱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使用状态和具有第二长度的第二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端门组件沿箱体纵长方向均至少遮盖所述箱体对应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所述汽车运输装置包括前述集装箱和运车架,所述运车架包括末端固定架,末端固定架具有在前述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位置和在前述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箱体端部之间。

Description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装箱,特别是一种长度可调节的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集装箱由于具有ISO规定的尺寸,具有海、陆、空联运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货物的运输。汽车作为大宗物品,对于一些高端车或进口车,目前一般也是采用集装箱进行运输,以减少汽车的损坏。但是,基于ISO标准的限制,对于一些大体积的轿车,如SUV(sport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一般集装箱内装运数量较少,如标准的45’高箱,通过箱内运车架结构一般只能装运三辆SUV,运输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为满足公路运输要求,集装箱的长度不超过45’;而铁路运输时集装箱长度可以允许50’,故需要设计一种集装箱,可以满足公路的45’运输,又可以扩展到铁路的50’长度,且符合相关铁路运输的强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度可进行调节的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以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长度调节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纵长延伸的两侧板、连接于两侧板顶部的顶板、连接于两侧板底部的底板,所述集装箱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箱体纵长方向至少一端的端门组件,所述端门组件具有使所述集装箱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使用状态和具有第二长度的第二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端门组件沿箱体纵长方向均至少遮盖所述箱体对应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端门组件至少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和/或第二门板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箱体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伸出箱体前述端部,并且分别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遮盖箱体前述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与所述箱体铰接,所述第二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远离箱体的一端铰接,并且,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共同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箱体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沿箱体纵长方向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门板相较第一门板垂直设置,并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所述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具有使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在第一使用状态和/或第二使用状态的固定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端门组件包括呈对开门式设置的两组门结构,每组门结构至少包括前述相互铰接配合的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与箱体侧板端部的端框相铰接。
进一步地,每组门结构中的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宽度之和为所述箱体宽度的一半,所述每组门结构还包括与第二门板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叠置于第二门板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自第二门板上伸出,并与另一组门结构的第三门板相配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箱体的宽度,所述端门组件还包括与第二门板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与第三门板配合设置的第四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叠置于第二门板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自第二门板上伸出,所述第四门板设置于第一门板的相对侧。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附加底板,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底板伸出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配合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顶板上的附加顶板,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顶板伸出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配合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运输装置,包括所述的集装箱、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的运车架,所述运车架包括沿集装箱长度方向可调节设置的车轮固定架,所述车轮固定架包括相邻所述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设置的末端固定架,所述末端固定架具有在前述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位置和在前述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箱体端部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端门组件的设置,使得集装箱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使用状态和具有第二长度的第二使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端门组件沿箱体纵长方向均至少遮盖所述箱体对应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进而使得该种集装箱能够适用于公路运输的标准45’高箱和铁路运输的50’高箱,能够实现最大化的装载量,当然,也可根据需求通过端门组件使得集装箱的长度在40’~53’之间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一端侧板与端门组件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集装箱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集装箱一端侧板与端门组件在第一使用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集装箱在端门组件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集装箱在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汽车运输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发明,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或结构之间具有任何关联性。另外,下述各实施例的说明中,相关等于、相等、为、垂直等尺寸或角度的说明,基于铰链、密封条等的设置以及误差区间等,均为大致相等或大致垂直,只要在本领域的误差区间内,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度可进行调节的集装箱100,所述集装箱100可用于常规货物运输,也可配合运车架8进行汽车运输,从而,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运输装置800,其包括所述集装箱100、设置于所述集装箱100内的所述运车架8。
其中,所述集装箱100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具有纵长延伸的两侧板11、连接于两侧板11顶部的顶板12、连接于两侧板11底部的底板13、连接在所述箱体1纵长方向至少一端的端门组件2;所述端门组件2具有使所述集装箱100具有第一长度L1的第一使用状态和具有第二长度L2的第二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端门组件2沿箱体1纵长方向均至少遮盖所述箱体1对应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进而使得该种集装箱能够适用于公路运输的标准45’高箱和铁路运输的50’高箱,能够实现最大化的装载量,当然,也可根据需求通过端门组件使得集装箱的长度在40’~53’之间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第二长度L2大于第一长度L1。第一长度L1为集装箱100常规使用下的长度情况,具体指的是,端门组件2闭合遮盖箱体1后,集装箱100的长度与箱体1本身的长度基本相同,该箱体1本身的长度即为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为通过端门组件2的设置,使得集装箱100的长度在箱体1之外的部分能够有所增加,即第二长度L2大于箱体1本身的长度。
具体地,结合图1、图3和图6所示,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端门组件2设置在所述侧板11的前述端部,并且至少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21和/或第二门板22沿箱体1纵长方向遮盖箱体1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门板22与所述第一门板21伸出箱体1前述端部,并且分别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遮盖箱体1前述端部。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端门组件2包括呈对开门式设置的两组门结构,每组门结构至少包括前述相互配合设置的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所述第一门板21与所述侧板1端部的端框通过铰链3铰接,并位于所述端框的内侧,所述第二门板22与所述第一门板21远离箱体1的一端铰接,并且,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共同沿箱体1纵长方向遮盖箱体1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21沿箱体1纵长方向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门板22相较第一门板21大致呈90度方向垂直设置,并沿箱体1纵长方向遮盖所述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之间具有使所述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保持在第一使用状态和/或第二使用状态的固定机构4。所述固定机构4可以为设置在相邻两个门板之间的插销结构、或者连接板、或楔块、或支撑块等固定件。
在本实施例中,每组门结构中的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的宽度之和为所述箱体1宽度的一半,所述每组门结构还包括与第二门板22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23,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23叠置于第二门板22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23自第二门板22上伸出,并与另一组门结构的第三门板23相配合固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板21长度和第二门板22长度大致相同,因所述第一门板21铰接于所述端框的内侧,从而所述第三门板23的宽度设置为稍短于所述第二门板22的宽度。
在该种情况下,为适用于公路运输的标准45’高箱和铁路运输的50’高箱,所述集装箱100将箱体1纵长方向两端的端板均设置为前述可进行集装箱100长度调节的所述端门组件2,使得所述集装箱100在第一长度L1的第一使用状态下可呈标准45’高箱设置,在第二长度L2的第二使用状态下呈50’高箱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门板23在所述第二门板22内侧可呈抽拉状设置,即在第二门板22和第三门板23之间设置滑轨结构,使得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三门板23移动至收在第二门板22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可将第三门板23自第二门板22内侧抽出。优选地,在第二门板22和第三门板23之间还设置有限制第三门板23伸出长度的限位结构(未图示),以防止第三门板23脱离第二门板22。优选地,还可将所述限位结构同时设置为具备使第三门板23和第二门板22保持第一使用状态和第二使用状态的固定功效。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也可将所述第三门板23通过铰链铰接连接在所述第二门板22远离第一门板21的一端,使得在第一使用状态时,第三门板23旋转至第二门板22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将所述第三门板23转出,并与相对侧的第三门板23相配合固定,继而共同遮盖所述箱体1的端部。
如上,在将所述第一门板21设置为铰接于所述端框内侧时,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例,两组门结构可分别仅设置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在该种情况下,所述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的宽度相等,均为所述箱体1宽度的一半,在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二门板22采用类似前述抽拉或者铰接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板21内侧,第二门板22和第一门板21均与箱体1纵长方向基本垂直,并共同遮盖所述箱体1的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下,使第一门板1沿箱体1纵长方向固定设置,第二门板22自第一门板21内侧伸出后,可相较第一门板21旋转至与箱体1纵长方向大致垂直设置,进而对箱体1端部进行遮盖。通过该种设置,可仅将集装箱100的一端的端板设置为该种端门组件1,即可实现45’和50’高箱的转换设置。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门板21也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侧板11的外侧或内侧,第二门板22铰接于所述第一门板21,在第一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门板21与侧板11叠置,第二门板22对所述箱体1端部进行遮蔽;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一门板21沿箱体1长度方向自所述侧板11上伸出,进而对伸长后的端部侧面进行遮盖,所述第二门板22继续沿纵长方向对端部进行遮盖,同样也可实现两种长度的转变。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100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板13上的附加底板131,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底板131伸出箱体1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2配合使用,以对箱体1内货物实现更好的支撑;当然,该部分附加底板131也可仅作为伸入尾部增长空间内的货物的密封或遮盖用,强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所述集装箱100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顶板12上的附加顶板121,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顶板121伸出箱体1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2配合使用,以实现对顶部的密封或遮盖。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中集装箱100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上述图1和图2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箱体1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端门组件2,如下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门组件2设置为单侧开门式,并具有铰接连接于所述侧板11端部端框上的第一门板21、铰接连接于第一门板21的第二门板22、与第二门板22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23、与第三门板23配合设置的第四门板2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箱体1的宽度,鉴于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之间铰链的连接和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门板23的宽度略短于所述第一门板21的宽度,第四门板24的宽度略大于所述第一门板21的宽度,并且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21与第二门板22共面设置,所述第三门板23通过前述抽拉或铰接设置而叠置于第二门板22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21沿箱体1纵长方向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门板22垂直第一门板21设置,所述第三门板23自第二门板22上伸出,并与第二门板22共面设置,以共同遮盖所述箱体1端部,所述第四门板24设置于第一门板21的相对侧。
其中,所述第四门板24与第三门板23铰接设置,或者也可呈抽拉或铰接设置于所述侧板1内侧或外侧,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请参阅图6所示,在上述集装箱100用于进行汽车运输时,所述汽车运输装置800中的所述运车架8包括沿集装箱1长度方向可调节设置的车轮固定架81,所述车轮固定架81包括相邻所述箱体1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设置的末端固定架811,所述末端固定架811具有在前述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位置和在前述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箱体1端部之间。前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主要针对集装箱100中载货时,相邻箱体1端部的最后端用以载货的末端固定架811来说,这里的末端固定架811在两种使用状态下可以为相同的一个,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45’箱时,最大载货三辆SUV时,承载边缘处第三辆SUV的最外端车轮固定架81;而在50’箱时,最大载货四辆SUV时,承载边缘处的第四辆SUV的最外端车轮固定架81。
即,参考图6所示,在用于公路运输时,在集装箱1中放置三辆SUV,此时,最后端的SUV的后轮或前轮相较图6所示的第四辆SUV必然向前放置,此时,对应该后轮或前轮的末端固定架811相应前置;而在用于铁路运输,使得集装箱1呈50’高箱时,鉴于增加的长度空间,所述末端固定架811可向后移动。但是,不管是在集装箱1的第一使用状态还是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末端固定架811均位于所述底板13上,即,汽车承载仍为箱体1的底板结构,端部增加的长度空间仅用以收容汽车伸出车轮的部分。
另外,如图6所示,在所述集装箱1的侧板11上设置有沿纵长方向延伸设置的滑轨5,至少部分所述车轮固定架81可调节固定在所述滑轨5上,以充分利用集装箱1的长度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1的侧板11上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组滑轨5,可使汽车的前轮和后轮置于不同的高度,进而充分利用集装箱1的高度空间,增加集装箱1的装载量。
如上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以45’和50’高箱作为两种长度的适用性做具体说明,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对应长度的设置,如,将集装箱100长度在40~53’之间调节,例如第一长度也可以为40’集装箱的长度;第二长度可以为48’、49’集装箱的长度,也可以是53’长度,采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均可达成。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具有纵长延伸的两侧板、连接于两侧板顶部的顶板、连接于两侧板底部的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箱体纵长方向至少一端的端门组件,所述端门组件具有使所述集装箱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使用状态和具有第二长度的第二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端门组件沿箱体纵长方向均至少遮盖所述箱体对应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门组件至少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和/或第二门板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箱体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伸出箱体前述端部,并且分别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遮盖箱体前述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与所述箱体铰接,所述第二门板与所述第一门板远离箱体的一端铰接,并且,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共同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箱体的所述端部,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门板沿箱体纵长方向固定设置,所述第二门板相较第一门板垂直设置,并沿箱体纵长方向遮盖所述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之间具有使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保持在第一使用状态和/或第二使用状态的固定机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门组件包括呈对开门式设置的两组门结构,每组门结构至少包括前述相互铰接配合的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与箱体侧板端部的端框相铰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每组门结构中的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宽度之和为所述箱体宽度的一半,所述每组门结构还包括与第二门板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叠置于第二门板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自第二门板上伸出,并与另一组门结构的第三门板相配合固定。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箱体的宽度,所述端门组件还包括与第二门板配合设置的第三门板、与第三门板配合设置的第四门板,在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叠置于第二门板内侧;在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三门板自第二门板上伸出,所述第四门板设置于第一门板的相对侧。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附加底板,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底板伸出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配合使用。
9.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可抽拉或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顶板上的附加顶板,在第二使用状态下,所述附加顶板伸出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并与端门组件配合使用。
10.一种汽车运输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装箱、设置于所述集装箱内的运车架,所述运车架包括沿集装箱长度方向可调节设置的车轮固定架,所述车轮固定架包括相邻所述箱体前述至少一端的端部设置的末端固定架,所述末端固定架具有在前述第一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位置和在前述第二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箱体端部之间。
CN202011083957.9A 2020-10-12 2020-10-12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Pending CN1143136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83957.9A CN114313650A (zh) 2020-10-12 2020-10-12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83957.9A CN114313650A (zh) 2020-10-12 2020-10-12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3650A true CN114313650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2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83957.9A Pending CN114313650A (zh) 2020-10-12 2020-10-12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36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78368B1 (en) Passenger car with a variable roof/rear area
US6783164B2 (en) Transportabl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tation including double-expandable trailer
US6921119B2 (en) Luggage compart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US4630858A (en) Multi-purpose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especially station wagon
US7367615B1 (en) Modular sliding rigid panel roof system
JP2011515259A (ja) カーゴ取扱装置
US20060175368A1 (en) Modular roof cargo container movable to a rear loading position
KR102027016B1 (ko) 차량용 이동 루프랙
US5772271A (en) Versatile, multipurpose truck body
EP1861286B1 (de) Fahrzeug mit einem zusätzlichen ladegutträger im heckbereich
US11352064B2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050073167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improved rear functionality
US5105951A (en) Frame for transporting wheeled vehicles
CA2511950A1 (en) Vehicle with loading boxes or loading surfaces
US4667604A (en) Autorack railroad car improved bridge plate support structure
CN114313650A (zh)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CN214877271U (zh)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US20050017548A1 (en) Motor vehicle which can be converted from a pick-up into a convertible
CN114852538A (zh) 集装箱和汽车运输装置
CN111098775B (zh) 用于皮卡车的后箱盖组件
US20090045655A1 (en) Multi-Panel Panoramic Roof Module
US10384733B2 (en)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vehicle
CN213768388U (zh) 一种支撑性能好的厢式半挂车
US20080272627A1 (en) Adjustable enclosure for use on vehicles
CN113147566B (zh) 一种厢货车用自动篷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