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7081A -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7081A
CN114307081A CN202210023148.1A CN202210023148A CN114307081A CN 114307081 A CN114307081 A CN 114307081A CN 202210023148 A CN202210023148 A CN 202210023148A CN 114307081 A CN114307081 A CN 114307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breathing
patient
plate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31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黎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Hospi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Hospi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Hospi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iled Critical Henan Hospi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iority to CN2022100231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7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7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708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患者在进肺功能理疗时理疗效果差且周期长的问题;解决的技术方案包括: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呼气、吸气不同阶段的需求而相应的调整患者呼气、吸气的强度,从而满足在能够实现一定强度的呼吸力度的情况下,辅助患者较好的完成腹式呼吸训练的动作要领,从而实现将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效果得到提高并且缩短了理疗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肺功能康复方法主要是采取缩唇呼吸训练、或则患者采用腹式训练来实现肺功能的康复理疗的效果,缩唇呼吸训练的原理是使用者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嘴唇呈吹口哨样,缩唇呼吸的关键是控制好呼气的力度,以实现增加呼吸肌强度和耐受度的效果, 腹式训练的原理是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尽可能的使得呼气、吸气达到极致(即,用鼻深吸以至吸到不能再吸、用口呼吸以至呼到不能再呼为度),同时腹部也应收缩、胀大到极致;
现有采用单一的任何一种训练方式来进行肺功能的康复理疗均无法满足康复要求(康复效果不理想且康复理疗周期长),若将缩唇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相结合,则可大大提高康复效果并且缩短理疗周期,若针对患者呼吸施加一定的阻力(起到了缩唇呼吸的训练效果),但是会导致患者在吸气、呼气末尾阶段时,往往因受到较大的阻力而导致呼气、吸气受阻(患者在呼气、吸气末段时其呼吸的强度已经大大减弱),无法最大限度的完成吸气、呼气过程;
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用于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呼气、吸气不同阶段的需求而相应的调整患者呼气、吸气的强度,从而满足在能够实现一定强度的呼吸力度的情况下,辅助患者较好的完成腹式呼吸训练的动作要领,从而实现将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 训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效果得到提高。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包括束腹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腹带内侧设有检测气囊且检测气囊连通有设于束腹带外侧的气体装置,所述气体装置另一端连通有中转腔,所述中转腔安装有面罩且位于中转腔上下两侧的面罩上分别安装有与面罩连通的呼管、吸管,所述呼管、吸管内分别弹性连接有与之滑动安装的呼球、吸球且呼球、吸球使得与之对应的呼管、吸管实现单向导通;
所述呼球、吸球分别连接有设于呼管、吸管上的调控装置且调控装置经调控管与中转腔连接,所述中转腔经导管连接有储气囊且中转腔上设有与储气囊配合的控制机构,当储气囊处于干瘪状态时,控制机构使得调控管处于导通状态,所述调控装置控制导管的通断。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该装置可根据患者呼气、吸气不同阶段的需求而相应的调整患者呼气、吸气的强度,从而满足在能够实现相应强度的呼吸力度的情况下,同步辅助患者能够较好的完成腹式呼吸训练的动作要领,而且整个过程无需患者操作该装置,患者只需要完成其既定的呼吸动作即可,从而实现将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效果得到提高;
(2)当患者通过该装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还可对患者腹部所做的动作是否达标进行监测,只有当患者的腹部所做的动作达到既定标准时,患者方可通过该装置继续完成后续的呼吸训练过程,使得患者的腹式呼吸训练更加严谨、精准且更加趋向于标准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生腔剖视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面罩、中转腔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面罩、中转腔另一视角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呼管、吸管、面罩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呼管、呼筒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吸管、吸筒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环形筒、储气囊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导通管、调控管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吸管与面罩导通时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呼管与面罩导通时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导通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2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如附图1所示,包括束腹带1(束缚带开口部位分别设有相配合的魔术贴36,可实现将该束腹带1穿戴于患者腹部的效果),本方案的改进之处在于:在束腹带1内侧设有检测气囊2(检测气囊2上设有开关阀门35,可通过该开关阀门35向检测气囊2内充入适量的气体),如附图2所示,检测气囊2连通有设于束腹带1外侧的气体装置,气体装置另一端连通有中转腔3,如附图3 所示,中转腔3安装配合有面罩5(面罩5两侧分别设有绳带可通过绳带将面罩5佩戴在患者面部),如附图5所示,面罩5上位于中转腔3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吸管7、呼管6且吸管7、呼管6分别与面罩5连通,如附图5所示,吸管7与面罩5连通部位直径大于其远离面罩5一端直径,呼管6与面罩5连通部位直径小于其远离面罩5一端直径,吸球9滑动安装于吸管7直径较大一端且与吸管7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在图中示出未标号),呼球8滑动安装于呼管6直径较大一端且与呼管6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在图中示出未标号),初始时,吸球9在与之对应的弹簧的作用下其抵触于吸管7直径较大一端和直径较小一端连接处,呼球8在与之对应的弹簧的作用下其抵触于呼管6直径较大一端和直径较小一端连接处,如附图5所示呼球8与呼管6相配合、吸球9与吸管7相配合使得呼管6(气体只能由内向外流动)、吸管7(气体只能由外向内流动)只能单向导通,吸球9、呼球8均采用材质较轻的医用材料加工而成;
在呼管6、吸管7上设有与呼球8、吸球9配合的调控装置且该调控装置与中转腔3靠近面罩5一端连通,中转腔3靠近面罩5一端经导管10连通有储气囊11(储气囊11安装于中转腔3外壁上,储气囊11为环状结构且与中转腔3同轴心设置),当储气囊11内未进入气体时(此时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使得调控管37处于导通状态(即,此时调控装置经调控管37实现与中转腔3连通);
该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如附图1所示,首先将该束缚带佩戴在其腹部位置(通过设于束缚带开口位置的魔术贴36,将束缚带调整为与患者腹部尺寸相适配的状态),随后患者将面罩5佩戴在其面部位置(通过设于面罩5两侧的绳带将面罩5佩戴在面部位置,面罩5与面部接触位置设有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如附图5所示,在面罩5内侧设有与呼管6连通的口含管38(选用波纹管并且在其末端设有凸起,以便于当患者含住该口含管38时并且进行呼气时,能够使得该口含管38稳定的位于患者口腔内,凸起的设置与患者嘴唇的配合起到了限位的效果,口含管38的设置,使得当患者呼气时,产生的水气不会进入至面罩5内,不影响患者的吸气且不会将湿气吸入至体内);
随后患者控制其腹部并且进行收缩,关于其收缩的程度可根据患者在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其腹部能够达到的最大收缩程度为标准(患者在佩戴该装置之前可提前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并且据此估算出其腹部能够产生的最大收缩程度),患者腹部达到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时的收缩程度后(此时患者腹部与安装在束缚带内侧的检测气囊2之间产生缝隙),维持该状态稍许时间并且在该维持时间段内通过开关阀门35向检测气囊2内充入气体,充入的气体的量应使得检测气囊2膨胀并且使得检测气囊2与患者腹部之间的缝隙完全填充,随后患者首先开始进行吸气动作(与此同时患者的腹部也随之进行隆起);
注: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腹部会膨胀,因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在患者正常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过程中,吸气时膈肌下降导致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导致腹部内凹),传统的胸式呼吸只是肋骨上下运动及胸部微微扩张,许多肺底部的肺泡没有经过彻底的收缩、扩张,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腹式呼吸能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使得肺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腹式呼吸的要点是:吸气时,最大限度的向外扩张腹部,呼气时,最大限度的向内收缩腹部(无论呼还是吸都要尽量达到极限,即,呼到不能再呼、吸到不能再吸为止,同样腹部也要相应收缩与胀大到极点) ;
当患者开始进行吸气动作时(其腹部会随之开始隆起),会导致面罩5内的气压环境降低进而使得外界气压克服弹簧对吸球9的弹性力(患者开始吸气时,需要作出深吸气的动作,即,用力吸气方可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面罩5内的气压降低并且与外界大气产生气压差进而克服弹簧对吸球9的弹性力,迫使吸球9移动,当患者用力吸气时,起到了锻炼其吸气肌的效果,增加吸气肌力,进而实现增加呼吸肌强度和耐受度),使得吸球9在吸管7内直径较大一端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此时外界气体开始经吸管7进入至面罩5内并且经患者鼻孔进入至患者体内,实现吸气动作),与此同时,当患者开始吸气动作时,其腹部会同步产生隆起(即,向外膨胀),伴随着腹部的隆起进而会对检测气囊2产生挤压,使得位于检测气囊2内的气体进入至气体装置中,随后气体装置内的气体进入至中转腔3内,如附图8所示,伴随着患者吸气动作的进行则使得其腹部进一步隆起进而使得检测气囊2中的气体越来越多的进入气体装置,进而使得气体装置内的相应量的气体进入至中转腔3内;
注:此时安装在中转腔3上的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且未有气体进入其中,此时控制机构使得调控管37处于导通状态(使得中转腔3与调控装置连通),此时进入至中转腔3内的气体经调控管37开始进入至调控装置内,当气体经调控管37进入至调控装置内时,如附图5所示,调控装置会带动吸球9进一步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以至使得吸球9的弧形面不再处于吸管7直径较细一端(此时吸管7处于较大的开启状态)并且使得吸球9维持在当前所处位置(随后患者的吸气过程变得较为轻松,为使得当患者吸气进行到末尾阶段时,使得患者仍然能够完成最大程度的吸气动作),与此同时,在调控装置的作用下施加一个挤压呼球8的作用力并且使得呼球8与呼管6直径较小一端的抵触力逐渐加大(该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患者后续进行呼气时的呼气阻力,该作用力的施加使得与呼球8连接的弹簧进一步被压缩),待该作用力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可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设定),调控装置控制导管10打开并且使得中转腔3与储气囊11连通(此时气体无法继续经调控管37进入调控装置),随后气体经导管10开始进入至储气囊11中并且使得储气囊11膨胀,在储气囊11膨胀过程中通过控制机构控制调控管37关闭,假定储气囊11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此时患者的腹部达到最大隆起状态(待腹部达到最大隆起状态时,其吸气动作也同步达到极限,此时患者无法进行吸气);
随后患者开始进行呼气,即通过位于患者口中的口含管38向外经呼管6进行呼气,如附图5所示,此时被患者呼出的气体首先进入至呼管6直径较小一端并且此时患者需要施加较大的呼气力度(以实现增加其呼吸肌的耐受度和强度),以克服弹簧对呼球8的弹性力(即,此时患者受到的呼气阻力较大)并且迫使呼球8朝着远离面罩5的方向在呼管6直径较大一端移动,使得呼管6直径较大一端、直径较小一端连通(此时呼出的气体经呼管6向外排出),由于此时储气囊11内充有气体,故,调控管37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伴随着患者的呼气进行(患者的腹部会逐渐进行收缩),伴随着腹部的收缩,则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会将进入至储气囊11中的气体同步向气体装置转移(与此同时,气体装置会将由检测气囊2进入其内的气体也转移至检测气囊2中),进而使得储囊内的气体量逐渐减小(此过程患者实现以施加一定的呼吸阻力来完成呼气的动作,锻炼其呼吸肌的耐受度和强度);
待储气囊11内的气体完全转移时,此时储气囊11再次处于干瘪状态(此时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使得调控管37再次处于导通状态,设定当储气囊11恢复干瘪状态稍许时间后,导管10关闭),伴随着患者呼气过程的继续进行(此时已经进入至呼气末尾阶段并且患者此时的呼吸强度相较于开始时大大减弱),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会通过调控管37将初始进入至调控装置内的气体向气体装置进行转移,伴随着调控装置内的气体的转移,则调控装置施加在吸球9(由于此阶段患者未呼吸,则吸球9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同步进行复位)、呼球8(呼球8受到的作用力减小,则与之连接的弹簧被压缩程度减小,患者此时的呼吸阻力也随之相较于初始时大大减小)上的作用力减小,可有助于患者将吸入至体内的气体尽可能的向外排出(患者呼气几乎不再受到阻力或者只受到较小的阻力,此时呼气过程变得较为轻易),从而实现腹式呼吸训练的一个关键点(呼到不能再呼为止),以至当患者的腹部达到最大收缩程度时(此时患者呼气也随之达到极限状态,无法继续呼气,将位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尽可能多的排出并且此时位于调控装置内的气体也全部转移至气体装置中),此时完成呼气训练(吸球9、呼球8也完成复位);
通过上述过程,在实现了针对患者呼气、吸气时施加一定程度的阻力进而起到了锻炼患者的呼吸肌耐受度、强度的效果同时,也使得患者完成了腹式呼吸训练的全部动作要领(即,在呼气末尾、吸气末尾阶段时减小给患者施加的呼吸阻力,使得患者能够轻易的完成呼气、吸气动作而不受较大的阻碍,以实现患者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吸气、呼气动作)。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2所示,气体装置包括固定于束腹带1外侧且与检测气囊2连通的发生腔12,发生腔12内设有与之紧密滑动配合接触的发生板13(发生板13与发生腔12之间连接有弹簧),发生腔12另一端经软管14与中转腔3连通,当检测气囊2受挤压时会导致位于其内部的气体进入至位于发生板13左侧的发生腔12内,进而迫使发生板13在发生腔12内移动(使得弹簧被压缩),伴随着发生板13的移动则使得位于发生板13右侧发生腔12内的气体经软管14进入至中转腔3内,从而完成后续的动作过程。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5所示,调控装置包括分别设于吸管7、呼管6上的吸筒15、呼筒16(呼筒16固定于呼管6外壁、吸筒15固定于吸管7外壁),如附图7所示,在吸筒15内滑动安装有吸板17(吸板17与吸筒15内壁紧密滑动配合接触且设有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吸板17向外伸出吸筒15一端驱动吸球9(吸板17上一体设有与吸球9固定连接的架体,架体在图中示出未标号,架体与吸筒15滑动配合部位紧密接触且该部位同样设有密封圈),吸筒15靠近面罩5一端与外界连通;
如附图6所示,呼筒16内滑动安装有呼板18且呼板18与呼筒16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在图中示出未标号),呼筒16靠近面罩5一端同样与外界连通且呼板18向外伸出呼筒16一端连接有承载架19,承载架19滑动安装于呼管6内壁轴向两侧(如附图6所示,承载架19包括半圆形架以及与半圆形架连接的直杆,直杆、半圆形架在图中示出且均未标号,直杆与呼管6之间滑动配合安装且直杆置于呼管6内部分间隔穿过呼球8,连接于呼球8的弹簧另一端连接在直杆远离半圆形架一端),如附图4所示,吸筒15、呼筒16远离面罩5一端经管道20连通,如附图7所示,初始当吸球9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抵触于吸管7直径较小一端位置时,与吸球9经架体连接的吸板17处于远离面罩5一端,调控管37与吸筒15连通部位处于吸板17与吸筒15远离面罩5一端之间(如附图7所示,管道20与吸筒15连通部位与调控管37和吸筒15连通部位相对应);
当患者进行吸气动作时,患者的腹部同步进行隆起,伴随着腹部的隆起则挤压检测气囊2并且迫使检测气囊2内的气体向发生腔12转移,进而导致滑动安装于发生腔12内的发生板13产生移动,使得位于发生板13右侧的发生腔12空间内的气体经软管14进入至中转腔3内,由于此时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调控管37处于连通状态且使得吸筒15与中转腔3连通),此时中转腔3内的气体开始经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内,如附图7所示,伴随着气体的进入则开始迫使吸板17在吸筒15内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伴随着吸板17的移动则同步带动与之连接的吸球9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由于吸筒15靠近面罩5一端与外界连通(则初始时处于吸板17右侧的气体向外排出气筒),当气体经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内时,一部分气体朝着挤压吸板17的方向移动,另一部分气体经管道20进入至呼筒16内(如附图6所示),并且迫使滑动安装在呼筒16内的呼板18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使得连接于呼板18和呼筒16之间的弹簧被拉伸),伴随着呼板18的移动则同步带动与之连接的承载架19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伴随着承载架19的移动则使得连接与承载架19与呼球8之间的弹簧被进一步压缩(此时呼球8作用于呼管6直径较小一端的抵触力进一步增大),呼球8作用于呼管6直径较小一端的抵触力越大则当患者进行呼气时,其受到的呼气阻力就越大(气体由呼管6直径较小一端进入至直径较大一端需要克服连接于呼球8的弹簧的弹性力);
如附图7所示,在位于吸板17右端吸筒15的轴向两内侧壁上设有挡板(图中示出未标号),当气体由中转腔3经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内时会迫使吸板17朝着靠近挡板的方向移动(吸板17朝着靠近挡板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吸球9也逐步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此时吸管7直径较大一端与直径较小一端的导通程度逐步增大,使得患者的吸气越来越顺畅、容易),以至当吸板17在气体的作用下移动至抵触于挡板时(吸板17无法继续移动并且此时吸管7直径较大一端和直径较小一端的导通程度达到最大,此时患者的吸气容易程度也达到最大),而在吸板17朝着靠近挡板的方向移动过程中,一部分气体由吸筒15经管道20进入至呼筒16内并且迫使呼板18在呼筒16内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关于患者进行呼气时的呼气阻力的大小,同样可在呼筒16内壁且位于呼板18右侧轴向两端可移动设有挡板,通过调整挡板在呼筒16内壁的位置进而能够实现不同的呼气阻力,当呼板18在气体的作用下抵触于挡板时,则此时呼气阻力达到所设定值(此时呼板18受到挡板的阻碍无法移动);
待呼气阻力达到所设定值后,导管10导通并且使得中转腔3与储气囊11连通,此时中转腔3内的气体开始经导管10进入至储气囊11(由于吸板17、呼板18在吸筒15、呼筒16内移动至极限位置,则气体不会继续进入吸筒15、呼筒16内)并且使得储气囊11膨胀,伴随着储气囊11的膨胀,通过控制机构使得调控管37关闭;
注:由于患者用鼻孔吸气时的吸气强度弱于其用口呼气时的强度,因此,在设置的时候使得与吸球9连接的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与呼球8连接弹簧的弹性系数,当气体从中转腔3由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内时,在气体的作用下会首先将吸球9移动至抵触于挡板位置,而后继续经管道20流向至呼筒16内并且挤压呼板18移动(直至使得呼板18移动至抵触于与之配合的挡板),完成对稍后将要进行的呼气训练时呼气阻力的设置。
实施例4,在实施例3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中转腔3上同轴心固定有环形筒21且储气囊11设于环形筒21内(如附图8所示,气囊内侧固定于环形筒21直径较小一端的内侧壁上),控制机构包括与环形筒21弹性连接且竖向滑动安装于环形筒21内的控制板22(控制板22设为弧形且处于储气囊11上方),控制板22向外伸出一端驱动有与中转腔3竖向滑动安装的主动斜板23(主动斜板23设于中转腔3内),在调控管37内同轴心滑动安装有导通装置且导通装置经主动斜板23驱动,当储气囊11内未进入气体时(处于干瘪状态时),控制板22通过主动斜板23与导通装置相配合实现将调控管37处于导通状态,当患者吸气并且腹部开始隆起时,气体装置将气体送入至中转腔3并且经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内,从而完成后续的动作过程;
以至当完成对患者的呼气阻力调整后(呼气阻力达到所设定值),导管10导通并且中转腔3内的气体开始经导管10进入至储气囊11,使得储气囊11开始膨胀(储气囊11上端抵触于控制板22并且迫使控制板22向上移动),待储气囊11膨胀一定程度时,控制板22通过主动斜板23带动导通装置动作并且实现将调控管37关闭,注:在本方案中需要在环形筒21壁上设有若干孔(使得环形筒21与外界连通,以确保当储气囊11在环形筒21内膨胀时,可将环形筒21内的空气向外排出)。
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如附图9所示,导通装置包括与中转腔3弹性连接且与调控管37同轴心滑动安装的导通管24(如附图8所示,导通管24与中转腔3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导通管24靠近主动斜板23一端设有与主动斜板23配合的从动斜板25,如附图9所示,导通管24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U形气道26,导通管24与调控管37同轴心滑动安装且当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时,主动斜板23在与控制板22连接的弹簧作用下其斜面抵触于从动斜板25的斜面,使得连接于导通管24、中转腔3的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并且此时导通管24一端开口位于中转腔3内,另一端开口处于调控管37内(该处开口处于调控管37内直径较大部位,如附图9所示),此时调控管37与中转腔3处于连通状态,中转腔3内的气体可将导通管24、调控管37进入至吸筒15;
以至当完成对患者的呼气阻力设定时,使得导管10导通,此时进入至中转腔3的气体开始经导管10向储气囊11流动并且使储气囊11开始膨胀,如附图8所示,伴随着储气囊11的膨胀则开始迫使控制板22在环形筒21内上移(使得连接于控制板22、环形筒21之间的弹簧被压缩),伴随着控制板22的上移则同步带动主动斜板23上移,此时从动斜板25在与导通管24连接弹簧的作用下开始朝着远离调控管37的方向在中转腔3内移动,设定当主动斜板23随着控制板22的上升并且其刚好与从动斜板25的斜面脱离接触时,导通管24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刚好使得其初始时处于调控管37内一端的U形气道26的开口移动至位于调控管37内直径较小一端位置(设定调控管37内直径较小一端其直径与导通管24直径相同),此时导通管24与调控管37不再连通(如附图9所示,在导通管24置于调控管37内一端设有限位板27,设定当主动斜板23与从动斜板25脱离接触后,导通管24在与之连接弹簧的作用下刚好移动至使得限位板27抵触于调控管37内直径较小一端侧壁);
伴随着患者的吸气继续进行以至其达到最大吸气程度时(此时患者腹部也达到最大隆起状态,无法继续吸气),随后患者开始呼气,如附图5所示,患者经插入至其口中的口含管38向外呼气,呼出的气体首先进入至呼管6直径较细一端,此时受到呼球8的阻碍,只有患者相应的增加其呼气力度方可克服弹簧对呼球8的作用力并且迫使呼球8朝着远离面罩5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针对呼气进行阻力呼吸训练的效果),当呼球8受到患者的呼气作用力并且朝着远离面罩5的方向移动时,此时承载架19也同样受到一个来自呼球8给予施加的作用力,如附图6所示,进而使得处于呼筒16内的呼板18受到相应大小的作用力(使得呼板18朝挤压与之连接的弹簧方向移动,进而使得位于呼板18左侧的呼筒16内的气体经管道20向吸筒15内流动,此时由于吸板17在与之配合的挡板作用下无法移动,故,会导致气体返流至调控管37内且使得调控管37内气压升高),为了避免在开始阶段的呼气过程中承载架19相对于呼筒16产生位移(若承载架19相对于呼管6产生位移则使得患者的呼气阻力值产生变化,小于所设定的值,无法达到精准锻炼的效果),如附图9所示,当限位板27抵触于调控管37内直径较小一端侧壁时,即使调控管37内的气压升高,也无法使得导通管24移动(从而实现了当患者在呼气过程中,能够使得承载架19较为稳定的保持在当前其所处位置,以确保呼气过程中呼气阻力的稳定);
注:伴随着呼气的进行(患者的腹部也同步开始内凹,即,向里收缩),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使得位于储气囊11内的气体逐渐向位于发生板13右侧的发生腔12内流动(储气囊11开始缓慢干瘪),此时由于主动斜板23、从动斜板25还未接触,故,导通管24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只有储气囊11内的气体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向发生腔12内转移,以至当储气囊11内的气体剩余少量时,此时主动斜板23的斜面触碰到从动斜板25的斜面并且迫使导通管24朝着靠近面罩5的方向移动,以至当储气囊11内的气体完全转移时(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此时患者的呼气过程已进展到末尾阶段,此时患者的呼气强度相较于刚开始的阶段大大减弱,设定当储气囊11恢复干瘪状态稍许时间后,导管10关闭),在主动斜板23、从动斜板25的配合作用下刚好使得设于导通管24上U形气道26且至于调控管37内的开口再次移动至如附图9中所示位置(此时导通管24与调控管37恢复连通,即,调控管37与中转腔3恢复连通),随后伴随着患者继续呼气(其腹部进一步收缩),则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开始将位于吸筒15、呼筒16内的气体向气体装置转移,如附图6、7所示,伴随着呼筒16、吸筒15内的气体转移,则使得吸板17在吸球9与至连接的弹簧作用下朝着初始位置移动(呼板18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朝着初始位置移动),伴随着呼板18朝着初始位置移动,则同步带动承载架19朝着初始位置移动(使得连接于呼球8与承载架19之间的弹簧被压缩程度减小),使得此时的呼气阻力逐步减小(由于此时患者呼气处于末尾阶段,其呼气强度大大减弱,为了使得患者能够尽可能多的将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向外呼出,满足腹式呼吸训练的标准,即,在呼气时达到不能再呼为止),处于末尾阶段使得呼气阻力减小有助于患者较为轻松的将肺泡深处的二氧化碳气体向外呼出;
待患者呼气达到极限时(此时患者的腹部也随之收缩至最大程度,和初始时患者佩戴束缚带时,其腹部收缩的程度相当),此时吸球9、呼球8相对于吸筒15、呼筒16也恢复至初始位置(完成复位,如附图5中所示)。
实施例6,在实施例1基础上,如附图6所示,在呼筒16靠近面罩5一端滑动安装有调控杆28且调控杆28置于呼筒16内一端设有第一触发开关29,调控杆28置于呼筒16外一端与面罩5之间螺纹配合安装,可通过旋拧调控杆28进而控制第一触发开关29与呼板18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针对患者的呼气阻力进行调节的效果;
具体的,如附图5所示,在导管10上设有电子阀30且电子阀30电性连接有微控制器,第一触发开关29与微控制器电性连接,当第一触发开关29被触发时,微控制器控制电子阀30打开并且使得导管10导通,如附图6所示,第一触发开关29距离呼板18的距离越远,则当呼板18在气体的作用下在呼筒16内移动并且抵触于第一触发开关29时所行走的距离越远,进而带动承载架19在呼管6内移动的距离越远,从而使得连接于呼球8、承载架19之间的弹簧被挤压的程度越大(当患者呼气时,需要施加更大的呼气力度方可克服来自弹簧的弹性力,从而实现针对呼气阻力进行调整的效果);
当患者进行呼气并且使得储气囊11内的气体完全排出后,随后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开始将吸筒15、呼筒16内的气体向气体装置转移,则呼板18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开始朝初始位置移动,使得第一触发开关29不再受到挤压力,设定当对第一触发开关29不再被触发时或者不再被触发后间隔稍许时间,微控制器控制电子阀30关闭(此时导管10关闭)。
实施例7,在实施例6基础上,如附图10所示,在面罩5内滑动安装有与之弹性连接的弧形板31且弧形板31上分别设有与呼管6、吸管7对应的开孔32,初始时弧形板31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使得吸管7与面罩5处于导通状态(此时设于弧形板31上的其中一开孔32与吸管7相对应,并且此时呼管6与面罩5不导通),如附图8所示,在环形筒21内且位于控制板22上方位置安装有伸缩杆34(可为电动推杆)且伸缩杆34可伸缩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触发开关33(第二触发开关33与实施例6中的微控制器电性连接,当第二触发开关33被触发时,微控制器通过控制电磁吸附装置来实现控制弧形板31的移动);
该实施例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当患者佩戴好束缚带、面罩5后,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条件,设定相应的呼气阻力(即,通过徐宁旋拧调控杆28进而控制第一触发开关29与呼板18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调整呼气阻力的效果),随后患者进行试吸气,即,观察当患者的腹部膨胀至极限(此时患者无法继续吸气,即,吸到无法再吸为止)时设于环形筒21内储气囊11膨胀的程度大小(观察储气囊11顶端位置与伸缩杆34底部的距离),随后通过控制伸缩杆34动作并且带动第二触发开关33在竖向移动(调整第二触发开关33在竖向的高度),以实现当患者吸气达到最大限度(吸到不能再吸并且此时腹部也膨胀至最大程度),储气囊11在气体装置的作用下刚好膨胀至触碰到第二触发开关33,此时微控制器控制电磁吸附装置产生磁吸力并且带动弧形板31朝着挤压与之连接的弹簧方向移动,以至使得弧形板31由附图10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11中所示位置(此时设于弧形板31上的另一开孔32刚好与呼管6相对应并且使得口含管38与呼管6连通,此时面罩5与吸管7不连通,在面罩5内设有与弧形板31配合的挡板,挡板在图中未示出,使得当设于弧形板31上的开孔32与呼管6相对应时,弧形板31刚好抵触于挡板且无法继续移动),随后患者可进行呼气训练动作;
之所以设置第二触发开关33、弧形板31是为了确保患者每次进行吸气训练时,使得其腹部的膨胀程度都能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即,患者吸气时,只有其腹部膨胀到一定程度并且使得储气囊11膨胀至将第二触发开关33触发,此时插入至患者口中的口含管38方可实现与呼管6连通(此时患者方可进行呼气训练,若患者的腹部膨胀程度未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则弧形板31不会移动并且口含管38也不会与呼管6导通,此时患者无法进行呼气训练),使得患者每次的吸气训练均有标准可依,使得吸气过程更加标准、规范,从而使得训练者能够在其呼吸过程较为平稳的状态下完成其呼气、吸气的训练动作并且实现将缩唇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效果;
当患者完成呼气训练(此时患者的腹部收缩至极限并且其无法继续向外呼气,此时患者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已尽可能的向外排出),与此同时,位于呼筒16、吸筒15内的呼板18、吸板17也完成复位(移动至初始位置),可在呼筒16内壁设有第三触发开关(图中未示出且与实施例6中的微控制器电性连接),使得当呼板18在呼筒16内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刚好使得第三触发开关被触发,此时微控制器控制电磁吸附装置失去磁吸力,此时弧形板31不再受到吸附并且其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朝着初始位置移动(进而移动至如附图10所示位置),从而实现只有当患者的腹部收缩至极限并且其无法继续呼气时(满足腹式呼吸训练的要求、标准),患者方才可以进行吸气(开始下一轮的呼吸训练过程),从而使得患者的呼气训练有标准可依,使得呼气过程更加标准、规范;
关于电磁吸附装置是如何工作的,在此提供一种实施方式,如附图10所示,面罩5内设有与弧形板31相配合的滑腔(弧形板31与滑腔之间连接有弹簧),在滑腔与弹簧连接部位设有电磁铁并且电磁铁串联于电性回路中,微控制器根据第二触发开关33、第三触发开关的动作进而控制电性回路的通、断,从而实现控制电磁铁产生电磁力(失去电磁力),在弧形板31与弹簧连接部位设有铁片(用于被电磁铁得电时吸引)。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包括束腹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束腹带(1)内侧设有检测气囊(2)且检测气囊(2)连通有设于束腹带(1)外侧的气体装置,所述气体装置另一端连通有中转腔(3),所述中转腔(3)安装有面罩(5)且位于中转腔(3)上下两侧的面罩(5)上分别安装有与面罩(5)连通的呼管(6)、吸管(7),所述呼管(6)、吸管(7)内分别弹性连接有与之滑动安装的呼球(8)、吸球(9)且呼球(8)、吸球(9)使得与之对应的呼管(6)、吸管(7)实现单向导通;
所述呼球(8)、吸球(9)分别连接有设于呼管(6)、吸管(7)上的调控装置且调控装置经调控管(37)与中转腔(3)连接,所述中转腔(3)经导管(10)连接有储气囊(11)且中转腔(3)上设有与储气囊(11)配合的控制机构,当储气囊(11)处于干瘪状态时,控制机构使得调控管(37)处于导通状态,所述调控装置控制导管(10)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装置包括固定于束腹带(1)外侧且与检测气囊(2)连通的发生腔(12),所述发生腔(12)内弹性连接有与之紧密滑动配合接触的发生板(13),所述发生腔(12)另一端经软管(14)与中转腔(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装置包括分别设于吸管(7)、呼管(6)上的吸筒(15)、呼筒(16),所述吸筒(15)内滑动安装有吸板(17)且吸板(17)向外伸出吸筒(15)一端驱动吸球(9),所述呼筒(16)内弹性连接有与之滑动配合接触的呼板(18)且呼板(18)向外伸出呼筒(16)一端驱动有与呼筒(16)内壁轴向两侧滑动安装的承载架(19),所述承载架(19)与呼球(8)之间弹性连接,所述呼筒(16)、吸筒(15)远离面罩(5)一端经管道(20)连通且呼筒(16)靠近面罩(5)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调控管(37)和吸筒(15)远离面罩(5)一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腔(3)上同轴心固定有环形筒(21)且储气囊(11)设于环形筒(21)内,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与环形筒(21)弹性连接且竖向滑动安装于环形筒(21)内的控制板(22),所述控制板(22)向外伸出一端驱动有与中转腔(3)竖向滑动安装的主动斜板(23),所述调控管(37)内同轴心滑动安装有导通装置且导通装置经主动斜板(23)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装置包括与中转腔(3)弹性连接且与调控管(37)同轴心滑动安装的导通管(24),所述导通管(24)靠近主动斜板(23)一端设有与主动斜板(23)配合的从动斜板(25),所述导通管(24)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U形气道(26),所述U形气道(26)一开口处于中转腔(3)内且另一开口处于调控管(37)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呼筒(16)靠近面罩(5)一端滑动安装有调控杆(28)且调控杆(28)置于呼筒(16)内一端设有第一触发开关(29),所述调控杆(28)置于呼筒(16)外一端与面罩(5)之间螺纹配合安装,所述导管(10)上设有电子阀(30)且当第一触发开关(29)被触发时电子阀(30)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5)内滑动安装有与之弹性连接的弧形板(31)且弧形板(31)上分别设有与呼管(6)、吸管(7)对应的开孔(32),所述环形筒(21)内位于控制板(22)上方可移动设有第二触发开关(33)且面罩(5)内设有电磁吸附装置,当第二触发开关(33)被触发时电磁吸附装置带动弧形板(31)动作。
CN202210023148.1A 2022-01-10 2022-01-10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Withdrawn CN114307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3148.1A CN114307081A (zh) 2022-01-10 2022-01-10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3148.1A CN114307081A (zh) 2022-01-10 2022-01-10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7081A true CN114307081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2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3148.1A Withdrawn CN114307081A (zh) 2022-01-10 2022-01-10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708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2146A (zh) * 2022-04-21 2022-06-10 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康复医学研究所) 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装置
CN114797033A (zh) * 2022-05-23 2022-07-29 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体育局反兴奋剂服务中心) 一种呼吸训练设备
CN117717330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一种呼吸运动监测和定量测量的呼吸运动适配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2146A (zh) * 2022-04-21 2022-06-10 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康复医学研究所) 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装置
CN114602146B (zh) * 2022-04-21 2022-12-13 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康复医学研究所) 一种呼吸科用呼吸训练装置
CN114797033A (zh) * 2022-05-23 2022-07-29 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体育局反兴奋剂服务中心) 一种呼吸训练设备
CN114797033B (zh) * 2022-05-23 2024-01-16 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体育局反兴奋剂服务中心) 一种呼吸训练设备
CN117717330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一种呼吸运动监测和定量测量的呼吸运动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07081A (zh)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理疗器
US10695513B2 (en) Breat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US10314991B2 (en) Breat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US8857432B2 (en) Ventilating el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AU2002308587B2 (en) Shock treat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2005884A2 (en) Method for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order
JP2017533751A (ja) 咳嗽流の増大の間の圧力制御
US20050267387A1 (en) Apparatus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ing a patient
CN104840351A (zh) 一种可穿戴式同步于呼气相的胸廓外按压式呼吸机
CN112386881A (zh) 一种具有给药功能的肺部治疗用呼吸训练器
CN111658923A (zh) 一种可辅助排痰、发音和评估的智能呼吸康复装置
CN114452592B (zh) 一种呼吸内科肺功能康复理疗装置
EP3387308B1 (en) Resuscitation device with foot pedal
WO2022217767A1 (zh) 一种用于咳痰辅助的外骨骼机器人及控制方法
CN114797033B (zh) 一种呼吸训练设备
CN215781332U (zh) 一种便携式呼吸训练器
CN212235549U (zh) 一种可辅助排痰、发音和评估的智能呼吸康复装置
CN212593818U (zh) 一种肺癌手术后呼吸训练器
CN110101945B (zh) 一种同步自动咳痰方法和系统
JP4209854B2 (ja) 表情筋等運動器具
CN220070685U (zh) 一种移动式呼吸训练器
CN216456781U (zh) 呼吸科用呼吸训练装置
CN112386880A (zh) 一种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呼吸训练装置
CN113975751B (zh) 一种心肺康复训练可穿戴设备
CN116271733A (zh) 一种呼吸功能护理训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2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