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2327A -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2327A
CN114302327A CN202111596678.7A CN202111596678A CN114302327A CN 114302327 A CN114302327 A CN 114302327A CN 202111596678 A CN202111596678 A CN 202111596678A CN 114302327 A CN114302327 A CN 114302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positioning
auxiliary
parameter
auxiliar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966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02327B (zh
Inventor
杨冬茜
陈雷
王夏阳
任冲
韦国政
雷淮
张朋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9667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23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2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2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02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2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Position Fixing By Use Of Radio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涉及无线定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的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进行区域切换。该方式中,在相邻的定位区域中引入辅助区,基于定位位置与辅助区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确定定位标签的所属区域,进而实现定位标签在区域之间进行切换,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了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Description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定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定位系统通常包括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定位服务器。其中定位标签设置在需要跟踪定位的对象(如人、物体等)上,定位基站设置在对象活动的场地中或场地周围,定位基站接收定位标签发送的定位信号,然后将定位信号转发至定位服务器,或者基于定位信号计算得到标签的定位位置,将定位位置发送至定位服务器。上述无线定位系统多用于监控一定场地范围内的人或物体的位置、活动轨迹等,例如,可以用于厂区巡视、设备巡检、物料定位等场景中。
当场地较大时,为了保证无线定位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位精确度,通常将场地划分为多个定位区域,通过定位区域内的基站获取该定位区域内的标签的定位信号,进而确定标签的位置。当对象从一个定位区域移动至另一个定位区域时,需要进行区域切换,从而通过新的定位区域中的基站获取对象的标签的定位信号,并确定标签的位置。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信号质量、区域内基站数量、标签与基站的距离等因素确定切换方式,但由于定位信号可能受到较大程度的干扰,通过上述因素确定的切换方式容易出现切换错误、切换失败、或者切换时延长等问题,影响了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以提高定位区域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该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方法包括: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该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该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基于上述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该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上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一区域;该第一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区域;上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二区域;该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相互重叠。
上述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的步骤,包括: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该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该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基于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上述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该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的步骤,包括:判断第一距离是否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一数值;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二数值。
上述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的步骤,包括:判断第二距离是否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三数值;如果第二距离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四数值。
上述基于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的步骤,包括:将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的和,确定为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上述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的步骤,包括: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从状态机中查找当前的位置状态,基于位置参数转换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其中,状态机中包括定位标签的每种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
上述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的步骤,包括: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一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二区域;其中,第一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第二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二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三状态转换为第四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一区域;其中,第三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第四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
上述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均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交界线处;距离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指定距离的区域中不存在障碍物;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区域范围小于指定的范围阈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装置,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该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装置包括:距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位置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位置状态更新模块,用于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域切换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系统,定位系统包括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定位服务器;其中,切换设备设置在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中;切换设备上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实现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该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该方式中,在相邻的定位区域中引入辅助区,基于定位位置与辅助区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确定定位标签的所属区域,进而实现定位标签在区域之间进行切换,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了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硬件场景示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和辅助区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的状态机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行切换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设备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无线定位系统,一般由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定位服务器组成,通过无线定位技术来实现对区域内人或物体的位置信息、轨迹信息等监视,使用于厂区巡视、设备巡检、物料定位等,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等行业。无线定位系统中,定位标签设置在对象上,当对象移动时,定位标签可以在不同定位区域之间运动,当定位标签运动到定位区域交界处时,定位服务器在判断定位结果是否发生区域切换的问题上,很难快速、准确的进行选择正确的定位区域内的结果,影响了定位系统的性能。相关技术主要依赖于三个相关指标进行切换判断:定位标签与定位基站之间的通信信号质量;每个区域内可通信的定位基站的数量;基于定位标签与定位区域内的基站的测距信息。即,当信号质量突变、当可通信的定位基站数量突变以及距离突变时,认为发生切换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由于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很容易被人体以及工程现场存在的设备干扰,导致这三个指标的测量值出现误差,如果直接使用这三个指标设计切换方案,则有可能导致定位系统的切换错误(不该切换而发生切换)、切换失败(应该切换而未发生切换)、切换时延过长等问题,影响了定位系统的工程推广。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该技术可以用于定位区域及切换定位区域的场景中,例如厂区巡视、设备巡检、工程施工、物料定位等。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硬件场景示例。无线定位系统中通常包括定位服务器、定位基站和定位标签;其中,定位标签设置在需要定位的目标对象上,例如,设备、人员等;目标对象通常位于或活动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在该地理范围内或周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定位基站,当地理范围较大时,通常设置多个定位基站;定位基站采集定位标签的定位信号,然后将定位信号转发至定位服务器,或者基于定位信号计算得到标签的定位位置,将定位位置发送至定位服务器。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该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无线定位系统中,包括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定位服务器,其中,定位标签是基于标准无线局域网(Wi-Fi)的有源电子标签,包括:电源模块、微处理器、定位模块等,可以放置在任何资产和人员上,实现对资产和人员的实时定位和监控管理。在无线定位系统中,将定位标签附着于定位对象的表面,当定位标签进入定位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即自动与定位基站建立联系。定位标签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制定不同的附着方案,例如:悬挂、粘贴等形式,大小和外形也会根据定位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定位基站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主要用来实现与定位标签的测距,上传定位标签的ID、相对的距离值、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等信息给定位服务器。定位服务器是一个信息集合处理装置,一般是一台电脑,集合了所有定位基站上传上来的各定位标签信息,然后进行存储处理,计算统计。
一种方式中,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在定位服务器中,可以将目标场地设置与坐标系中,从而得到表示各个定位区域的区域范围的坐标范围,也就得到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坐标范围。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具体实现时,当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移动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域切换,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均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交界线处;例如,该交界线穿过第一辅助区,或者与第一辅助区的边缘相切,同理,该交界线穿过第二辅助区,或者与第二辅助区的边缘相切。距离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指定距离的区域中不存在障碍物;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区域范围小于指定的范围阈值,以保证辅助区周围的区域相对空旷,没有遮挡物,同时,辅助区的范围相对较小。上述指定距离可以预先设置,当指定距离较大时,可以保证辅助区周围较大范围内相对空旷无遮挡;上述范围阈值也可以预先设置,当范围阈值较小时,可以保证辅助区的范围较小。辅助区的形状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圆形、椭圆形、矩形、六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等。
例如,当辅助区为圆形时,辅助区的区中心为圆心;当辅助区为其他规则形状时,将形状的中心作为辅助区的区中心。在一可选择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为圆形,其中,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一区域,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二区域,通过测量可得到上述辅助区区中心的坐标,上述辅助区的半径大小范围,即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可以设置为1-4米,其中,具有代表性、能表证群体特性的(或某一亚群特点的)参数,即,典型值为2-3米。由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界处,并且辅助区范围内相对空旷无遮挡,因此,第一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此外,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和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距离约为两个辅助区半径和的0.75倍。
一种具体方式中,定位基站接收定位标签发送的广播信息,并将广播信息中的定位标签信息上传给定位服务器,定位服务器接收定位标签信息并选择定位基站标识,将定位基站标识发送给定位标签,定位标签根据定位基站标识与定位基站标识相对应的定位基站进行测距,由定位基站将测距结果上传给定位服务器,定位服务器根据定位基站和距离数据对定位标签进行解算,获得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的第二距离有多种测量方式,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技术,根据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通过传播信号的经验或理论模型公式,直接转换成距离值;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时间到达差)技术,通过两个不同的无线信号到达信号接收端的时间差及已知的两个不同的无线信号的传播速率,计算信号发射端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等等。
在一可选的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切换设备中,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其中,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此外,第一天线和切换设备中的定位数据测量第一区域模块连接,第二天线和切换设备中的定位数据测量第二区域模块连接,基于此,切换设备中定位数据测量模块可以通过相对应的天线与定位标签进行无线通信,获得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该方式测量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精度更高。
步骤S202,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该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上述范围参数可以理解为表示辅助区大小的参数,例如,当辅助区为圆形时,范围参数为半径;当辅助区为矩形时,范围参数为矩形的长和宽等。基于上述获得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之后,一种方式中,比较第一距离和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以及第二距离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即可得到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即位置参数,例如: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则说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内部,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则说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外部;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则说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外部,第二距离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则说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的内部。通过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使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更加准确,提高了定位区域的切换可靠性和准确性。
步骤S203,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该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当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移动时,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会发生变化,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状态机标识定位标签的各个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的状态转换条件。
具体的,在切换设备中,设置有状态机,状态机中预先设置有四种状态,分别对应四个状态值1,2,3,4,每个状态值对应的状态分别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每个状态值都有相对应的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状态机中还设置有位置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所需要的位置参数。实际实现时,定位标签通常处于运动状态,因此,位置状态和位置参数是实时变化的,先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然后从状态机中查找该位置状态,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可以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在某一位置状态下,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在另一位置状态下,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
上述基于位置参数,实时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步骤S204,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的,在状态机中预先设置有切换方案,上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后,先根据预设的切换方案,判断是否需要发生区域切换,如果需要发生切换,根据与该位置状态相对应的状态机中的状态,切换定位区域,如果不需要发生切换,则将当前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即作为最终定位结果,上述切换方案,不仅考虑到当前的数据测量值,还对定位标签的运动趋势进行判断,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切换判断,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准确性。
如果需要发生定位区域的切换,进一步地,获得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后,判断该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区域,由于在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分别设置有范围较小的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因此,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更加精确,再结合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再选择状态机中与之相对应的状态,发生定位区域的切换。
实际实现时,通常有两种状态值对应的位置状态会发生定位区域切换,一种情况下,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位于第一区域,当状态值由3转换为4时,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二区域;另一种情况下,如果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当状态值由2转换为1时,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一区域。
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中,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该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该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该方式中,在相邻的定位区域中引入辅助区,基于定位位置与辅助区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确定定位标签的所属区域,进而实现定位标签在区域之间进行切换,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了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下述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区的具体实现方式。
具体的,上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一区域;该第一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区域;上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二区域;该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相互重叠。
当无线定位系统监视的场地比较大时,通常将目标场地划分为多个定位区域,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接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一种方式中,上述辅助区设置为圆形,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一区域,有一部分区域位于第二区域,同样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二区域,有一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辅助区范围内相对空旷无遮挡,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相互重叠,由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交接处,且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范围较小,保证了定位区域的切换只发生在交界区域,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准确性。
在设置有辅助区的相邻两区域内,测量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该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测量第一距离和第而距离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RSSI技术、TDOA技术、TOA(到达时间)技术等等。本实施选择定位数据测量模块通过自己的天线与定位标签无线通信的方法测量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下述实施例提供一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的具体实现方式。
具体的,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基于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基于上述获取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后,可以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例如: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则表明定位标签在第一辅助区域内,根据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同样地,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进而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提供另一具体的定位区域地切换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1,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步骤S402,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基于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具体的,判断第一距离是否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一数值;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二数值。
一种方式中,通过判断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来确定第一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有两种情形,分别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内和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外,不同情形下,第一子参数对应的数值不同,因此,第一子参数有两个数值。如果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外,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一数值;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内,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二数值。
具体的,判断第二距离是否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三数值;如果第二距离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四数值。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判断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来确定第二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也有两种情形,分别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内和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外,不同情形下,第二子参数对应的数值不同,因此,第二子参数也有两个数值。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外,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三数值;如果第二距离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内,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四数值。
由于不同的子参数的数值,对应的相对位置不同,为了便于准确地确定相对位置,上述第一子参数的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以及第二子参数的第三数值和第四数值都不相同。
然后,将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的和,确定为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确定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的数值后,将第一子参数的数值和第二子参数的数值相加,便可以得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该位置参数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步骤S403,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从状态机中查找当前的位置状态,基于位置参数转换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其中,状态机中包括定位标签的每种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
具体的,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从状态机中查找当前的位置状态,基于位置参数转换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其中,状态机中包括定位标签的每种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
一种方式中,切换设备中的状态机中有四种位置状态,对应四个状态值,分别为:St=1时,对应的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St=2时,对应的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St=3时,对应的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St=4时,对应的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域。状态机中还设置有位置状态进行转换所需要的位置参数,其中位置参数L有多个数值。图5中的区域1即前述第一区域,区域2即前述第二区域。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从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参数可以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然后从状态机中查找当前的位置状态,当定位标签处于运动状态时,位置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基于位置参数转换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从而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为了便于理解,可参见图5。
基于上述,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后,再从状态机中查询该位置状态,基于状态机中预设的位置状态之间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可以准确地实现定位区域的切换,提高了对定位区域的切换可靠性和灵敏性。
步骤S404,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一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二区域;其中,第一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第二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
这里的第一状态对应上述St=3状态,第二状态对应上述St=4状态。
步骤S405,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二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三状态转换为第四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一区域;其中,第三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第四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
这里的第三状态对应上述St=2状态,第四状态对应上述St=1状态。
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通过在相邻区域交接处设置范围较小的辅助区,保证辅助区域内尽量空旷无遮挡,在状态机中设计切换方案,以及引入切换设备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以及切换方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且成本低廉,便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
下述提供一切换定位标签的具体实现方法。
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后,需要先判断定位区域是否发生切换,如果需要切换,则根据状态机中的切换规则来切换定位区域,如果不需要切换,则当前定位区域即为最终的定位结果。一种方式中,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一区域,且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域,即,第一状态,则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二区域,将第二区域作为定位结果;另一种方式中,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二区域,且位置状态为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即,第二状态,则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一区域,将第一区域作为最终的定位结果。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首先,获取定位标签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标签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的第二距离;然后,判断第一距离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如果第一距离dA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RA,表明定位标签在第一辅助区范围内,第一子参数LA为1,如果第一距离dA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RA,表明定位标签在第一辅助区范围外,第一子参数LA为0;再判断第二距离dB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RB的大小,如果第二距离dB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RB,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范围内,第二子参数LB为4,如果第二距离dB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RB,表明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范围外,第二子参数LB为2;基于上述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可以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具体的,将第一子参数LA和第二子参数LB相加,得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L;进一步地,根据状态机中的状态以及位置状态转换需要的位置参数,更新当前的状态值;基于状态机中的切换方案,判断是否发生切换,如果需要切换,根据状态机中的切换方案来切换定位区域,如果不需要切换,当前定位区域即为最终结果,最后,输出区域选择结果,该定位区域的切换流程结束。
上述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切换的流程可参见图6所示。该切换流程可以由定位服务器完成,也可以由切换设备来完成,如果由切换设备类完成,会将切换结果通知给定位服务器。
上述方式中,通过在相邻区域交界处设置范围较小的辅助区来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设计状态机切换方案,引入切换设备,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地可靠性和准确性;成本低廉并且易于推广。
进一步地,如果第一区域位于室外区域,第二区域位于室内区域,定位标签可以根据状态机的状态值和第二距离,自动调整室内和室外定位模块对应的定位频率,该室内和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与状态值和第二距离的对应关系,如下:当状态值为4,即,当St=4时,关闭室外定位模块,即,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0,室内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1;当St=3时,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0,室内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1;当St=2时,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0,室内定位木块的定位频率为f1;当St=1时,如果第二距离的取值范围在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α倍的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之间,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0,室内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2;如果第二距离的取值大于α倍的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室外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0,室内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为f3。其中,室内定位模块的定位频率之间的关系为:f1>f2>f3,具有代表性、能表证群体特性的(或某一亚群特点的)参数,即,典型值,f1=5,f2=1,f3=0.1;α的典型值为3。
上述定位区域切换方法,针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处于室外和室内不同区域时,自动调整定位模块对应的定位频率,在保证能实时地准确地切换定位区域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定位标签的功耗。
总体上,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通过定义辅助区域,确保了切换只发生在交界区域,提高了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保证辅助区域内尽量空旷,提高了切换方案的数据源的精度,进一步提高了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由于辅助区域范围较小(半径1~4米),也便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推广。通过设计了基于状态机的切换方案,不仅考虑到当前的数据测量值,也考虑到了运动的趋势判断,综合考虑判据后做出切换判断,进一步提高了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设计并引入“切换装置”,可以直接获取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值,有利于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切换装置构造简单,成本低廉,也便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推广。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参见图7所示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装置,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该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装置包括:
距离获取模块700,用于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位置参数确定模块701,用于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位置参数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位置状态更新模块702,用于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区域切换控制模块703,用于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装置,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定位位置与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根据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位置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基于位置参数,更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位置状态用于指示:定位标签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位置状态,控制定位标签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该方式中,在相邻的定位区域中引入辅助区,基于定位位置与辅助区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确定定位标签的所属区域,进而实现定位标签在区域之间进行切换,提高了定位区域切换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优化了无线定位系统的应用性能。
上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第二区域;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区域;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相互重叠。
上述位置参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上述第一距离与上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该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定位标签与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该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基于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确定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上述位置参数确定模块,还用于:判断第一距离是否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一数值;如果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二数值。
上述位置参数确定模块,还用于:判断第二距离是否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三数值;如果第二距离小于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四数值。
上述位置参数确定模块,还用于:将第一子参数和第二子参数的和,确定为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上述位置状态更新模块,还用于:获取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从状态机中查找当前的位置状态,基于位置参数转换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其中,状态机中包括定位标签的每种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
上述区域切换模块,还用于: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一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二区域;其中,第一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第二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二区域,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如果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第二区域,且位置状态由第三状态转换为第四状态,将定位标签切换至第一区域;其中,第三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第二辅助区;第四状态包括:定位标签位于第一区域,且不位于第一辅助区。
上述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均位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交界线处;距离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指定距离的区域中不存在障碍物;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的区域范围小于指定的范围阈值。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切换设备,该切换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上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参见图8所示,该切换设备包括处理器100和存储器101,该存储器101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100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该处理器100执行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进一步地,图8所示的切换设备还包括总线102和通信接口103,处理器100、通信接口103和存储器101通过总线102连接。
其中,存储器101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03(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元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广域网,本地网,城域网等。总线102可以是ISA总线、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8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处理器10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0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0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01,处理器100读取存储器10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实施例的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定位系统,定位系统包括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定位服务器;其中,切换设备设置在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中;切换设备上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
为了便于理解,参见图9所示的本实施提供的一种切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切换设备设置在第一辅助区域和第二辅助区域的重叠处,切换设备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且第一天线设置在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第二天线设置在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
如图10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定位服务器和切换设备通过以太网或者无线传输的方式与切换设备连接,其中,切换设备设置有多个;切换设备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通过无线定位信号与定位标签进行连接,定位标签也设置有多个。
如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切换设备功能结构示意图,切换设备中设置有数据处理单元,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定位数据测量第一区域模块、定位数据测量第二区域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其中定位数据测量第一区域模块与第一天线连接,数据测量第二区域模块与第二天线连接。基于此,定位数据测量模块可以获得第一天线到定位标签的距离,由于第一天线安装在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该距离即为第一距离;还可以获得第二天线到定位标签的距离,由于第二天线安装在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此距离即为第二距离。通过切换设备获取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精确度更高,为判断定位区域是否需要切换提供了准确数据,提高了定位区域的切换性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实现上述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运维管理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所述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定位位置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所述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基于所述位置参数,更新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所述位置状态用于指示: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所述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所述位置状态,控制所述定位标签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部分区域相互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
根据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
基于所述第一子参数和所述第二子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第一相对位置关系,基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一子参数的数值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距离是否小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
如果第一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一数值;
如果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一子参数为第二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第二相对位置关系,基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第二子参数的数值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距离是否小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
如果第二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区域以外,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三数值;
如果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区域之内,设置第二子参数为第四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子参数和所述第二子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子参数和所述第二子参数的和,确定为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位置参数,更新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定位标签当前的位置状态;
从状态机中查找所述当前的位置状态,基于所述位置参数转换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得到更新的位置状态;其中,所述状态机中包括所述定位标签的每种位置状态,以及位置状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所需的位置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所述位置状态,控制所述定位标签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的步骤,包括:
如果所述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所述第一区域,且所述位置状态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将所述定位标签切换至所述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状态包括: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区,且不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区;所述第二状态包括: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二区域,且不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区;
如果所述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属于所述第二区域,且所述位置状态由第三状态转换为第四状态,将所述定位标签切换至所述第一区域;其中,所述第三状态包括: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区,且不位于所述第二辅助区;所述第四状态包括:所述定位标签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且不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均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处;
距离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指定距离的区域中不存在障碍物;
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区域范围小于指定的范围阈值。
10.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目标场地划分有多个定位区域,所述多个定位区域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邻;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设置有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所述装置包括:
距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与所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定位位置与所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之间的第二距离;
位置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辅助区的范围参数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范围参数,确定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参数;其中,所述位置参数用于:指示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位置状态更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位置参数,更新所述定位标签的位置状态;其中,所述位置状态用于指示:所述定位标签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辅助区和所述第二辅助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区域切换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定位标签的定位位置所属的定位区域,以及所述位置状态,控制所述定位标签在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进行切换。
11.一种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12.一种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系统包括定位区域的切换设备、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定位服务器;
其中,所述切换设备设置在第一辅助区和第二辅助区中;所述切换设备上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辅助区的区中心;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第二辅助区的区中心。
13.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
CN202111596678.7A 2021-12-24 2021-12-24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3023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6678.7A CN114302327B (zh) 2021-12-24 2021-12-24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6678.7A CN114302327B (zh) 2021-12-24 2021-12-24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2327A true CN114302327A (zh) 2022-04-08
CN114302327B CN114302327B (zh) 2023-06-23

Family

ID=80969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96678.7A Active CN114302327B (zh) 2021-12-24 2021-12-24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232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9806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Telenav, Inc. Navigation system with predicted positioning condi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KR20140121700A (ko) * 2013-04-08 2014-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 전력으로 지오 펜스 서비스를 제공받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CN107172669A (zh) * 2017-06-07 2017-09-15 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上行切换的区域划分方法、滞后余量设置方法和装置
CN109597110A (zh) * 2018-11-08 2019-04-09 昂科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跨区域设备定位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CN109959894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035388A (zh) * 2019-03-21 2019-07-1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确定用户区域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0719567A (zh) * 2019-10-23 2020-01-21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部署方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00184170A1 (en) * 2018-12-10 2020-06-11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uxiliary label detection and association
CN111615056A (zh) * 2020-04-08 2020-09-01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外无缝切换定位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0212751A1 (en) * 2019-04-18 2020-10-22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zone configuration
US20210165977A1 (en) * 2019-11-29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ositioning Method, Positioning System, and Tag
CN113449054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图切换的方法和移动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9806A1 (en) * 2010-09-24 2012-03-29 Telenav, Inc. Navigation system with predicted positioning condi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KR20140121700A (ko) * 2013-04-08 2014-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 전력으로 지오 펜스 서비스를 제공받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CN107172669A (zh) * 2017-06-07 2017-09-15 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上行切换的区域划分方法、滞后余量设置方法和装置
CN109959894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9597110A (zh) * 2018-11-08 2019-04-09 昂科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跨区域设备定位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US20200184170A1 (en) * 2018-12-10 2020-06-11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uxiliary label detection and association
CN110035388A (zh) * 2019-03-21 2019-07-1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确定用户区域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WO2020212751A1 (en) * 2019-04-18 2020-10-22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zone configuration
CN110719567A (zh) * 2019-10-23 2020-01-21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部署方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US20210165977A1 (en) * 2019-11-29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ositioning Method, Positioning System, and Tag
CN113449054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图切换的方法和移动机器人
CN111615056A (zh) * 2020-04-08 2020-09-01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外无缝切换定位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2327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2546B (zh) 一种定位方法、装置、系统、终端、lmf实体及介质
CN111356147B (zh) 一种室分小区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EP241078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betwee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network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4339603B (zh)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040203882A1 (en) Location services
JP2017009368A (ja) 測位方法、測位システム
CN113225805B (zh) 定位基站同步偏离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113858A (zh) 一种天线方位角偏差的确定方法、基站及网络系统
CN110068794B (zh) 一种aoa定位优化补偿方法
CN110461005B (zh) 小区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894549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JP2024512683A (ja) 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自律的な地理的位置の決定
CN114302327A (zh) 定位区域的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定位系统和存储介质
US20230036577A1 (en) Swapped Section Detection and Azimuth Prediction
CN219269084U (zh) 一种外部资产管理系统
CN109246724B (zh) 一种检测天线和工参数据的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3201B (zh) 广域多点定位系统数据质量监控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2029053A (ja) 測定制御装置、測定システム、測定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87691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zimuth
US20230217261A1 (en) Coverage indicator prediction method, model tr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dium
CN111866934B (zh) 铁路沿线网络监测方法及装置
WO2013111159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ly managing a coverage area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5950430B (zh) 一种人员行动轨迹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4066100A (zh) 一种基于路测数据的天馈线接反检测方法
KR102553858B1 (ko) 기지국의 현행화 오류 탐지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