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1826A -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1826A
CN114301826A CN202111589304.2A CN202111589304A CN114301826A CN 114301826 A CN114301826 A CN 114301826A CN 202111589304 A CN202111589304 A CN 202111589304A CN 114301826 A CN114301826 A CN 114301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application
transmitted
bus
forward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893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01826B (zh
Inventor
李岩
张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t Drea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t Dre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t Drea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t Dre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8930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18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1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1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01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1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总线系统中的多个总线节点将来自源应用的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提高了消息跨平台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网络环境中,在基于网络提供计算、存储等服务的业务系统中,通常包含部署于数个不同的平台的不同应用,而属于该业务系统中的各个应用之间往往存在相互通信的业务需求,应用与应用之间的通信一般通过接收和发送消息的方法实现。
现有技术中,同一业务系统中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在进行跨平台的消息传输时,需要通过应用统一连接的消息传输节点进行消息的传输,该节点承担所述业务系统中所有应用之间消息的传输任务。但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例如,当所述应用部署于多个不同平台;或者,在同一业务系统中,连接至同一节点的应用数量过多;或者由于网络不通导致消息无法直接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单一节点传输消息,消息的传输效率和消息传输的稳定性均无法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消息传输的装置,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总线系统中的多个总线节点将来自源应用的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解决了应用之间网络不通导致消息无法直接传输的问题,提高了消息跨平台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消息传输设备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总线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总线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总线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跨网络环境总线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身其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消息传输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基于高速发展的网络科技,越来越多的应用被开发出来,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应用服务,这些应用根据业务的需要,部署在不同的平台上。所述平台是指通过硬件或者软件为应用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能力的服务。在这些应用形成的业务系统中,应用之间存在相互通信的业务需求。但是由于平台资源的限制,平台仅持支持内部应用之间的相互通信,例如,假设所述平台为云平台,则在实现平台内部应用的互相通信时,平台内部维护一个消息队列,该消息队列仅提供给平台内部署的应用使用,不与其他平台共用,因此无法通过平台内部的资源实现跨平台的消息传输。
为了解决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之间的消息传输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通过在业务系统所属的平台之间部署包含数个总线节点的总线系统的方法,利用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实现跨平台的消息传输,有效提高消息传输的速度以及可靠性。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示出的一种消息传输的设备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服务器11、网络12和终端13、终端14和终端15。
服务器11可以为包含一独立主机的物理服务器,或者该服务器11可以为主机集群承载的虚拟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服务器11可以配置有传输消息的总线节点,该总线节点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以提供消息的传输服务。
终端13、14和15中安装有同一业务系统中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例如图1所示,假定在网络中存在服务器11,以及手机13、笔记本电脑14、台式电脑15等各种类型的终端,对应地,所述终端中均安装有同一业务系统中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则服务器11中配置的总线节点可以实现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之间的消息传输。
而对于服务器11与终端13、14或15之间进行交互的网络12,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有线或无线网络。
下面结合图2,对本说明书的消息的传输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可以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01,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由于所述方法可以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如图3所示为任一总线系统中两个具有直接连接关系的总线节点构成的一个消息传输组的总线节点之间以及总线节点与应用之间的连接关系。总线节点31部署在平台1上,同时在平台1上还部署有应用311和应用312,所述应用与总线节点31相连;同时与总线节点31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32如图所示,该总线节点32与部署于同一平台的应用321和应用322相连,总线节点32、应用321以及应用322均部署于平台2。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假设需要通过如图3所示的消息传输组所属的总线系统将消息从应用311传输至应用322。则源应用为应用311,目标应用为应用332。在步骤S201中,总线节点31接收来自应用311的待传输消息。此时,总线节点31从与自身相连的源应用311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在相同的消息传输过程中,若执行主体变为总线节点32,则总线节点32从与自身相连的其他总线节点(总线节点31)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
S202,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为了向目标应用发送来自源应用的待传输消息,总线节点需要根据其自身所属的总线系统中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总线节点与业务系统中应用的连接关系确定自身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转发路径可以通过所述总线节点内部包含的路由管理模块确定,也可以从总线系统中部署的路由管理器处获知,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转发路径可以是根据所述待传输消息携带的目标应用的地址信息,临时生成所述转发路径;或者,读取预先生成并缓存的所述转发路径。所述预先生成并缓存的转发路径可以是缓存在任一总线节点的路由管理模块中或者总线系统的路由管理器中的预先生成的该总线节点至业务系统中任一应用的转发路径;或者是在本次消息传输之前与本次消息传输具有相同目标应用的消息传输过程中生成的临时转发路径。
如图3所示的消息传输组由任一总线系统中两个具有直接连接关系的总线节点构成。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消息从应用311传输到应用312。当所述方法应用于总线节点31时,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31——总线节点32——应用322;当所述方法应用于总线节点32时,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32至应用322。
S203,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当确定了总线节点与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后,根据该路径将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可能包含以下的情况:
如图3所示的消息传输单元中,消息从应用311传输到应用322。当所述方法应用于总线节点31时,根据S202步骤中确定的转发路径:总线节点31——总线节点32——应用322,将待发送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应用322。当所述方法应用于总线节点32时,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32至应用322,将待发送消息直接发送至应用322。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的过程中,消息传输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未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例如,图3中当所述方法执行主体为总线节点31时,由于总线节点31与目标应用322并未相连接,则根据转发路径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总线节点32。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将所述待传输消息直接发送至目标应用。例如,图3中,当所述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总线节点32时,由于总线节点32与目标应用322相连接,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直接发送至目标应用322。
总线节点之间的消息传输可以通过消息队列的形式实现,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转发路径确定需要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时,可以根据转发路径确定该下一跳总线节点在其所属的总线系统中的具体位置,并将所述待传输消息添加至所述下一跳总线节点维护的消息队列,从而完成待传输消息在该步骤的传输。例如,如图3所示的消息传输组中,执行主体为总线节点31时,根据转发路径,确定下一跳总线节点为总线节点32,则总线节点31按照转发路径,将待传输消息添加至总线节点32维护的消息队列中,完成消息的传输。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2的流程图和图4的总线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细节进行补充。图4为一完整的总线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系统中的总线节点分别连接某一业务系统中部署于不同平台的应用。该总线系统共有5个总线节点,分别部署于5个不同的平台,总线节点41对应平台1,总线节点42对应平台2,以此类推。部署于平台1上的应用411和应用412与总线节点41相连;部署于平台2上的应用421、应用422和应用423与总线节点42相连;部署于平台3上的应用431与总线节点43相连;部署于平台4上的应用441与总线节点44相连;部署于平台5上的应用451和452与总线节点45相连。将如图2流程图所示的方法应用于图4所示的总线系统中任一总线节点。
假设源应用为与总线节点41连接的应用412,目标应用为与总线节点43连接的应用431。则作为执行主体的总线节点41可以实现下述步骤:
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直接来源即为源应用412,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431。
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可以由总线节点内部的路由管理模块确定,任一总线节点内部的路由管理模块可以获知当前总线系统中的总线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传输路径的实时状态;转发路径也可以通过总线系统中的路由管理器获知,所述路由管理器可以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任一平台,所述路由管理器可以获知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总线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传输路径的实时状态。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若业务系统为政务系统,为便于下属机关的访问,所述路由管理器可以部署于省级平台。可以根据消息传输距离、消息传输过程中经转发的次数、总线节点之间的转发路径中是否存在链路不通等问题确定消息的转发路径,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当确定依据为传输过程中的转发次数最少时,可以确定两条转发路径,总线节点41——总线节点42——总线节点43——目标应用431,或者,总线节点41——总线节点44——总线节点43——目标应用431。对于具体转发路径的选取,可以进一步根据上述两条路径中总线节点41的下一跳节点维护的消息队列的消息处理速度确定或者根据上述两条路径中消息的传输距离确定。假设在本实施例中,最终总线节点41确定的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41——总线节点44——总线节点43——目标应用431。
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通过上一步骤确定的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431。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当所述转发路径出现消息传输速率缓慢、链路不通等问题时,总线节点可以根据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总线节点与应用的连接关系重新确定新的转发路径,按照重新确定的转发路径传输消息,以保证消息传输的快速与稳定。
当总线系统较为复杂时,为了进一步确保消息被传输至目标应用,提供一种消息的推送和回执机制。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待传输消息可以包括推送消息和回执消息;其中,所述推送消息由所述源应用按照预设频率重复发送,且所述推送消息的停止发送条件包括:当所述源应用接收到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推送消息返回的所述回执消息。由于本申请中通过总线系统传输消息过程中,消息的传输具有异步性,对于转发路径中的每一个总线节点的转发进程何时执行、何时暂停、以怎样的速度向前推进、每个转发步骤总共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等,都是不可预知的,因此,通过推送消息和回执消息的发送和接收,源应用可以确定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进一步确保了消息传输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源应用与目标应用部署于同一平台时,例如,如图4中源应用421与目标应用423均与总线节点42连接,此时可以通过总线节点42进行平台内部的消息传输。总线节点42从源应用421处直接接收待传输消息,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42——目标应用423,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423,完成消息的传输。当然平台内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消息传输,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当业务系统中部署于同一平台的应用过多,在该平台内仅部署一个总线节点无法满足消息传输的需求时,可以在同一平台内部署多个总线系统。如图5所示,平台2中同时部署两个总线节点,并不影响消息的传输。例如,假设消息从源应用512,传输至目标应用531,总线节点51接收应用512的待传输消息,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51——总线节点54——总线节点53——目标应用531,按照该路径发送待传输消息至目标应用531。在同一平台中部署多个总线节点的总线系统中,同一平台上与不同总线节点连接的应用间也可以通过总线节点进行消息传输。例如,如图5所示的总线系统中,源应用531向目标应用523传输消息,则总线节点53接收该待传输消息,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53——总线节点52——目标应用523,根据该路径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523即可完成部署于同一平台但不与同一总线节点相连的应用之间的消息传输。
在另一种情况下,当需要进行跨网络环境的消息传输时,由于网络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隔离,消息无法直接进行传输。对于实现网络环境之间相互隔离的方法,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例如,第一网络环境与第二网络环境之间存在网闸时,如图6所示,由于网闸的存在,部署于第一网络环境中的平台1中的应用611和应用612无法与部署于第二网络环境中的平台2或者平台3中的应用进行直接通信。基于上述情况,提供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第一网络环境和第二网络环境中分别设置中继节点62和中继节点63,所述中继节点提供跨网络环境传输消息的服务。
假设源应用为部署于第一网络环境中的平台1中应用612,应用612与总线节点61相连,目标应用为部署于第二网络环境中平台2的应用641,应用641与总线节点64相连。此时,由于目标应用与源应用处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总线节点61接收来自源应用612的待传输消息后,通过该待传输消息中携带的目标应用地址信息确定消息的转发路径,由于需要进行跨网络环境传输消息,因此,部署于第一网络环境中的中继节点62将成为消息传输的必经路径。所述转发路径可以由总线节点内部的路由管理模块确定,也可以通过总线系统中的路由管理器获知,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当转发路径通过总线系统中的路由管理器获知时,针对每一个网络环境均部署至少一个路由管理器,所述路由管理器可以获知对应的网络环境中的总线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传输路径的实时状态。
当总线节点61在识别到待传输消息中存在跨网络环境传输的地址信息时,确定待传输消息的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61——中继节点62——中继节点63——总线节点64——应用641。按照上述转发路径,总线节点61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与源应用612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一中继节点62,使所述待传输消息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62输出、从与目标应用641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二中继节点63输入后,进而由所述第二中继节点63将所述消息发送至与其相连的总线节点64,由总线节点64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641,以实现消息的跨网络环境传输。此时,对于总线节点64,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不再是从与其自身相连的源应用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或者是从与其自身相连的其他总线节点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由于消息通过中继节点跨网络环境传输,因此,总线节点64需要从其自身所处网络环境——第二网络环境中的中继节点63处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然后根据自身与目标应用之间的连接关系,确定转发路径,按照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641。
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部署于不同网络环境中的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的消息传输可以通过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传输或者线下人工拷贝等方式进行。例如,中继节点可以提供下载与上传接口,在需要进行消息的跨网络环境传输时,中继节点提供将消息中包含的数据转化成文件形式的服务,通过中继节点的下载接口将转换成文件形式的消息下载后,通过部署于第二网络环境中的第二中继节点的上传接口将文件形式的消息还原为包含数据的消息,再通过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将还原完成的待传输消息发送至部署于第二网络环境中的平台的目标应用。中继节点除提供下载及对信息进行转换外,还可以提供对转换的文件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功能,以提高消息传输的安全性。例如,当消息需要跨网络环境传输时,消息从部署在第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一中继节点处转换成加密文件的形式进行下载,由负责的人员进行线下传输,在部署于第二网络环境中的第二中继节点处上传并进行解密,将加密文件还原为消息的形式继续进行传输。例如对于如图6所示的总线系统中,当消息跨网闸从第一网络环境传输至第二网络环境中时,第一中继节点62与第二中继节点63之间的消息传输可以通过线下跨网传输。
与总线节点类似,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的中继节点也可以为多个。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对于源应用为应用611,目标应用为应用651的跨网络环境消息传输,连接部署于平台3中的总线节点65的中继节点有两个,分别为中继节点63和中继节点66。此时,对于总线节点61,在确定转发路径时,可以根据接收消息方的中继节点是否被占用、进行跨网络消息传输时负责接收与发送消息的中继节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等因素,确定转发路径,选择其中一个中继节点作为转发路径中第二网络环境中的接收中继节点,接收来自第一中继节点62发送的待传输消息。
同时,中继节点也可以代替总线节点,进行同一网络环境内部的不同平台之间的跨平台消息传输。在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处于第二网络环境中,平台2内部署的应用641为源应用,目标应用为同一处于第二网络环境中,部署于平台3中的应用651时,总线节点64接收源应用641发送的待传输消息,确定转发路径为:总线节点64——中继节点63——总线节点65——应用651,并按照该路径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中继节点63,由中继节点63将待传输消息转发至总线节点65,由总线节点65将待传输消息发送至目标应用651以完成消息的传输。在此过程中,中继节点63并未进行跨网络环境传输消息,而是在同一网络环境中实现了与总线节点相同的跨平台传输消息的功能。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当需要同时进行跨网络环境和跨平台进行消息传输时,总线节点之间、总线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形成的转发路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消息的转发过程中,为了避免转发出现错误导致消息外泄,提高消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当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中时,通过本地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在源应用和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时,通过跨网络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例如,如图6所示,当源应用为应用641,目标应用为应用651时,由于上述两应用部署的平台处于相同的网络环境——第二网络环境中,因此在进行消息传输时通过本地通道进行传输。当源应用为应用641,目标应用为应用611时,由于上述两应用部署的平台处于不同的网络环境,因此在进行消息传输时通过需要通过跨网络通道进行传输。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总线节点64为例,总线节点64管理两条不同的通道,当源应用的消息包含的目标应用地址信息指向跨网络环境的目标应用时,将该消息通过跨网络通道转发,当源应用的消息包含的目标应用地址信息指向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时,将该消息通过本地通道转发。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消息的发送实现了具有不同类型的目标应用的消息传输的隔离,在同一网络环境中传输的消息不会通过跨网络通道传输,降低了消息外泄的风险。由于中继节点同时可以进行同一网络环境内的消息转发以及跨网络环境的消息转发,为了进一步提高消息传输的安全性,中继节点可以根据消息的类型阻止部分消息的下载。例如,可以通过区分不同传输通道的方式对消息的类型进行分类,阻止通过本地通道传输的消息的下载,而对于通过跨网络传输通道进行传输的消息则不限制下载,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同一网络环境内部传输的消息不被外泄。
当然,也可以对消息进行安全级别的划分,总线系统内部可以管理数个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消息传输通道,当确定消息中携带的安全级别信息与某一消息传输通道对应时,通过该消息传输通道进行消息的传输。
在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同一平台中可能部署有属于不同业务系统的应用,例如,业务系统1中的应用1与应用2分别部署于平台1和平台2中,业务系统2中的应用3和应用4也分别部署于平台1和平台2中。应用1和应用3连接部署于平台1中的总线节点1,应用2和应用4连接部署于平台2中的额总线节点2。此时,当业务系统1中的应用1与应用2之间进行消息的相互传输时,可以通过总线节点1和总线节点2进行消息的转发;业务系统2中的应用3和应用4进行跨平台的消息传输时也可以通过总线节点1和总线节点2进行消息的转发,因此总线节点并不仅限于完成同一业务系统中的应用之间的消息传输,还可以承担数个部署于相同平台上的不同业务系统中系统内应用之间的消息传输。
图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7,在硬件层面,该设备包括处理器702、内部总线704、网络接口706、内存708及非易失性存储器7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7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708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一种消息传输的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相应于上述方法的实施例,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消息传输的装置。请参考图8,该装置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810,用于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确定单元820,用于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发送单元830,用于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可选地,所述接收待传输消息,包括:
从与自身相连的所述源应用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
从与自身相连的其他总线节点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或者,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且所述总线系统在各网络环境中分别部署有中继节点的情况下,从自身所处网络环境中的中继节点处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
可选地,所述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包括:
根据所述待传输消息携带的目标应用的地址信息,临时生成所述转发路径;或者,读取预先生成并缓存的所述转发路径。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且所述总线系统在各网络环境中分别部署有中继节点的情况下,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与所述源应用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一中继节点,使所述待传输消息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输出、从与目标应用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二中继节点输入后,进而由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可选地,所述待传输消息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输出后,通过线下跨网传输至所述第二中继节点。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中时,通过本地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时,通过跨网络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
可选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未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
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将所述待传输消息直接发送至目标应用。
可选地,所述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包括:
根据所述转发路径确定所述待传输消息的下一跳总线节点;
将所述待传输消息添加至所述下一跳总线节点维护的消息队列。
可选地,所述待传输消息包括推送消息和回执消息;
其中,所述推送消息由所述源应用按照预设频率重复发送,且所述推送消息的停止发送条件包括:当所述源应用接收到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推送消息返回的所述回执消息。
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地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消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待传输消息,包括:
从与自身相连的所述源应用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
从与自身相连的其他总线节点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或者,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且所述总线系统在各网络环境中分别部署有中继节点的情况下,从自身所处网络环境中的中继节点处接收所述待传输消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包括:
根据所述待传输消息携带的目标应用的地址信息,临时生成所述转发路径;或者,读取预先生成并缓存的所述转发路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且所述总线系统在各网络环境中分别部署有中继节点的情况下,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与所述源应用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一中继节点,使所述待传输消息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输出、从与目标应用部署于同一网络环境中的第二中继节点输入后,进而由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消息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输出后,通过线下跨网传输至所述第二中继节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处于同一网络环境中时,通过本地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
在所述源应用和所述目标应用所部署的平台分别处于相互隔离的不同网络环境中时,通过跨网络通道传输所述待传输消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包括:
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未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
当所述任一总线节点连接至所述目标应用时,将所述待传输消息直接发送至目标应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下一跳总线节点,包括:
根据所述转发路径确定所述待传输消息的下一跳总线节点;
将所述待传输消息添加至所述下一跳总线节点维护的消息队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传输消息包括推送消息和回执消息;
其中,所述推送消息由所述源应用按照预设频率重复发送,且所述推送消息的停止发送条件包括:当所述源应用接收到所述目标应用基于所述推送消息返回的所述回执消息。
10.一种消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总线系统中的任一总线节点,所述总线系统包含分别部署于不同平台的总线节点,每一平台包含业务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且同一平台内的总线节点与应用相连,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待传输消息,所述待传输消息的来源为源应用且传输目标为目标应用;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自身与所述目标应用之间的转发路径,所述转发路径为根据所述总线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所述总线节点与所述应用的连接关系而生成;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转发路径将所述待传输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应用。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1589304.2A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3018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9304.2A CN114301826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89304.2A CN114301826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1826A true CN114301826A (zh) 2022-04-08
CN114301826B CN114301826B (zh) 2023-11-21

Family

ID=8096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89304.2A Active CN114301826B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18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6292A (zh) * 2022-04-18 2022-08-0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信息安全交互的加解密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77370A1 (en) * 1999-07-08 2001-01-08 Newbridge Network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ed signalling of an end to end connection across a connection oriented network
CN101714945A (zh) * 2009-12-02 2010-05-26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跨网络通信的系统及方法
WO2012033110A1 (ja) * 2010-09-06 2012-03-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構成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007236A1 (en) * 2012-06-28 2014-01-02 LonoCloud,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application security
US20140156724A1 (en) * 2012-11-30 2014-06-05 Bare Said Propagation and adoption of extensions across applications in networked solutions
US20180349212A1 (en) * 2017-06-06 2018-12-06 Shuhao Liu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datacenter communication
WO2019213922A1 (zh) * 2018-05-10 2019-1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网络中节点间转发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1865868A (zh) * 2019-04-24 2020-10-30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跨网络区域服务调用方法及系统
CN112187911A (zh) * 2020-09-23 2021-01-05 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网络隔离的消息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3079081A (zh) * 2020-09-25 2021-07-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77370A1 (en) * 1999-07-08 2001-01-08 Newbridge Network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ed signalling of an end to end connection across a connection oriented network
CN101714945A (zh) * 2009-12-02 2010-05-26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跨网络通信的系统及方法
WO2012033110A1 (ja) * 2010-09-06 2012-03-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構成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007236A1 (en) * 2012-06-28 2014-01-02 LonoCloud,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application security
US20140156724A1 (en) * 2012-11-30 2014-06-05 Bare Said Propagation and adoption of extensions across applications in networked solutions
US20180349212A1 (en) * 2017-06-06 2018-12-06 Shuhao Liu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datacenter communication
WO2019213922A1 (zh) * 2018-05-10 2019-1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网络中节点间转发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1865868A (zh) * 2019-04-24 2020-10-30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 跨网络区域服务调用方法及系统
CN112187911A (zh) * 2020-09-23 2021-01-05 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网络隔离的消息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3079081A (zh) * 2020-09-25 2021-07-06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6292A (zh) * 2022-04-18 2022-08-0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信息安全交互的加解密方法
CN114866292B (zh) * 2022-04-18 2024-03-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信息安全交互的加解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1826B (zh)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99362B (zh) 元空间:部分连接的移动特定网络的通信中间件
US20230025751A1 (en) Establishing a Private Network using Multi-Uplink Capable Network Devices
US10313282B1 (en) Flexible middleware messaging system
US11595473B2 (en) Ad hoc decentralized cloud infrastructure
Jun et al. Ultra‐low‐latency services in 5G systems: A perspective from 3GPP standards
US2015008899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ing contents using information of group change in content oriented network environment
EP405412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2910773A (zh) 下发oam配置信息的方法及控制节点
US10219209B2 (en) Content delivery across heterogeneous networks
CN114301826B (zh) 一种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4338153A (zh) 一种IPSec的协商方法及装置
CN113411363A (zh) 一种镜像文件的上传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483628B (zh) 基于dpdk的单向代理方法及系统
WO2021163901A1 (zh) 一种会话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11147385A (zh) 一种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平面转发方法及系统
US10231269B2 (en) Dynamic generation of geographically bound manet IDs
US11973687B2 (en) Multilayer decentralized server network
CN113315758B (zh) 信息代理方法和装置
CN113261249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852848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9600431B (zh) 面向移动通信网路的内容增量传输方法、移动通信系统
CN113676510A (zh) 一种云存储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86702B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48156B (zh) 接入网关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7354019A (zh) 一种虚拟私有云vpc之间互通的实现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