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装置及电火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灶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压装置及电火灶。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是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质的第四态,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
电火灶是利用等离子体的特性,用高压电击穿空气形成热等离子体,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最终获得理想功能的热等离子体束,产生类似火焰特性的热等离子体束给锅具加热来进行烹饪的新型灶具。由于使用电能作为直接能源输入,为产生等离子体束,需要将市电升压至10KV的高压,故电火灶内部需要设置变压器进行电压的提升。
现有的电火灶内的变压器结构存在如下缺陷:
1、采用全封闭的支架将线圈围住,不利于散热,影响变压器的正常工作,因此往往需要增加变压器的体积以增加散热面积或增加散热原料的容量。
2、为解决变压器散热问题,需要在变压器密闭腔体内灌注变压器油,大量的变压器油的注入往往使电火灶的重量大,不利于搬运和使用。
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现有的电火灶产品的体积庞大,重量大,制约了电火灶的使用和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降低磁芯温度的且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的变压装置及使用该变压装置的电火灶。
一种变压装置,应用于电火灶,所述的变压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上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磁芯组件,所述磁芯组件围合呈环状框体,所述磁芯组件至少部分经所述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绝缘套组件,所述绝缘套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套和第二绝缘套,所述第一绝缘套和所述第二绝缘套上分别绕设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第一绝缘套和所述第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所述磁芯组件上,所述第一绝缘套与所述第二绝缘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与壳体相抵,并与所述磁性组件相抵接。
上述变压装置,包括壳体、磁芯组件、绝缘套组件以及支架组件。其中,壳体上设有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在壳体上的开口位置呈反方向设置。磁芯组件呈环状框体设置,并且磁芯组件的至少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可选地,磁芯组件采用铁氧体软磁芯,保证高频变压电路中的励磁效果。磁芯组件呈环状框体形成磁路,以完成电磁转换。绝缘套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套和第二绝缘套,并且第一绝缘套和第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磁芯组件上。第一绝缘套与第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磁芯组件上。第一绝缘套和第二绝缘套上分别绕设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输入低压电,次级线圈输出高压电,从而实现电压的升降转换。本申请的变压装置还包括支架组件,支架组件与壳体相抵接。支架组件与磁性组件相抵接,用于对磁芯组件在壳体组件内位置的限定锁紧,防止磁芯组件的位置移动而影响电磁转换作用,或产生拉弧等现象。
壳体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防爬电隔板。因次级线圈上输出很高的电压,高压与低压之间易引起爬电而损坏壳体,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爬电电弧需要翻过防爬电隔板,增加了爬电距离而可以阻止爬电的产生。
本申请的变压装置中,由于磁芯组件、绝缘套组件以及线圈分别容置与壳体的具有开口的腔体内,有利于磁芯组件与线圈的散热。无需使用变压器中常规的油封方式实现降温。因此,本申请的变压装置结构能明显得到简化,且体积和重量大幅度减少,为高压装置应用于家用电器产品提供可行的技术实现手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能分别与所述磁芯组件相抵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变压装置的安装。另外,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可拆卸连接,可以更加不同的磁芯规格以调整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连接位置,方便使用,灵活性更高。
可选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可选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上设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面和第三弧形面,所述第一支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面以及所述第三弧形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的所述第一弧形面配合连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壳体上设有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其中第三限位部上设有第一弧形面,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上分别设有第二弧形面以及第三弧形面。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通过第二弧形面以及第三弧形面与第三限位部的第一弧形面配合连接以使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在壳体上的位置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变压装置的结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芯组件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呈U型设置,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围合形成所述环状框体。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磁芯组件包括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呈U型设置,并且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围合形成环状框体。上述通过设置两组磁芯,方便磁芯组件从变压装置中拆除和安装,使变压装置的安装使用更具灵活性,并使变压装置的结构能进一步得到简化,生产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以及第三支臂,所述第三支臂分别与所述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连接并形成所述U型;所述第二磁芯包括第四支臂、第五支臂以及第六支臂,所述第六支臂与所述第四支臂以及所述第五支臂连接并形成所述U型,所述壳体的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二腔体内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内分别开设有第一贯通槽和第二贯通槽,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四支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贯通槽并相抵接,所述第二支臂以及所述第五支臂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二贯通槽并相抵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三支臂分别与第一支臂以及第二支臂连接形成第一磁芯,第六支臂分别与第四支臂以及第五支臂连接形成第二磁芯。壳体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分别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并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内分别设有贯通的第一贯通槽以及第二贯通槽。第一支臂以及第四支臂分别插设于第一贯通槽,且第一支臂与第四支臂在第一贯通槽内相抵接。第二支臂以及第五支臂分别插设于第二贯通槽,并在第二贯通槽内相抵接。通过上述设置实现磁芯组件在壳体内的组装,并且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实现磁芯组件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内的定位。上述的壳体的磁芯定位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工艺简便,适于批量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臂以及所述第六支臂凸出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进一步地,第三支臂以及第六支臂凸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从而使磁芯组件部分外露于壳体外,更有利于磁芯组件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套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外。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一绝缘套与第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外,从而实现了第一绝缘套与第二绝缘套在壳体内的快速安装与定位。此外,第一绝缘套与第二绝缘套套设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外侧,磁芯组件设置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内侧,从而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实现了磁芯组件的绝缘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套上还设有多个分压隔板。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二绝缘套上还设有多个分压隔板。上述的设计可以将第二绝缘套上的线圈分组设置,从而到达分压的效果,以满足不同的调压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通过在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边缘设置密封胶,可以提高变压装置的绝缘效果,防止出现拉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火灶,包括:灶体本体、炉头组件、散热装置、电源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至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压装置,所述灶体本体内设有安装容腔,所述炉头组件至少部分、所述散热装置、所述电源组件以及所述变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容腔内,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变压装置以及所述散热装置电连接,所述变压装置与所述炉头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提供了一种电火灶。本申请的电火灶除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变压装置外,还包括灶体本体、炉头组件、散热装置以及电源组件。上述的电火灶,由于设置了本申请的变压装置,从而使电火灶在使用进行电压转换过程中,变压装置中磁芯组件以及线圈的热量能够通过壳体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快速散失到安装容腔内,并通过安装容腔的散热装置将热量快速排出电火灶外。通过使用本申请的变压装置,电火灶的结构更加简单,且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实现电火灶产品的轻便化,制造更方便,且更能满足家庭使用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变压装置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所述变压装置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所述变压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所述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所述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第二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电火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电火灶拆解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101第一腔体,102第二腔体,103第一开口,104第二开口,11第一限位部,12第二限位部,105第一贯通槽,106第二贯通槽,13第三限位部,131第一弧形面,111防爬电隔板;
2磁芯组件,21第一磁芯,211第一支臂,212第二支臂,213第三支臂,22第二磁芯,221第四支臂,222第五支臂,223第六支臂;
3绝缘套组件,31第一绝缘套,32第二绝缘套,321分压隔板;
4支架组件,41第一支架,411第二弧形面,42第二支架,421第三弧形面;
5灶体本体,501安装容腔;
6炉头组件;
7散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一种变压装置。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变压装置,应用于电火灶,变压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上分别设有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磁芯组件2,磁芯组件2围合呈环状框体,磁芯组件2至少部分经第一开口103以及第二开口104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内;绝缘套组件3,绝缘套组件3包括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上分别绕设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分别套设于磁芯组件2上,第一绝缘套31与第二绝缘套32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内;支架组件4,支架组件4与壳体1相抵,并与磁性组件2相抵接。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压装置,包括壳体1、磁芯组件2、绝缘套组件3以及支架组件4。其中,壳体1上设有具有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的第一腔体101以及第二腔体102。第一腔体101与第二腔体102在壳体1上的开口位置呈反方向设置。磁芯组件2呈环状框体设置,并且磁芯组件2的至少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内。可选地,磁芯组件2采用铁氧体软磁芯,保证高频变压电路中的励磁效果。磁芯组件2呈环状框体形成磁路,以完成电磁转换。绝缘套组件3包括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并且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分别套设于磁芯组件2上。第一绝缘套31与第二绝缘套32分别套设于磁芯组件2上。第一绝缘套31和第二绝缘套32上分别绕设有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初级线圈输入低压电,次级线圈输出高压电,从而实现电压的升降转换。本申请的变压装置还包括支架组件4,支架组件4与壳体1相抵接。支架组件4与磁性组件2相抵接,用于对磁芯组件2在壳体组件1内位置的限定锁紧,防止磁芯组件2的位置移动而影响电磁转换作用,或产生拉弧等现象。
壳体1的第一腔体101与第二腔体102之间设置有防爬电隔板111。因次级线圈上输出很高的电压,高压与低压之间易引起爬电而损坏壳体1,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爬电电弧需要翻过防爬电隔板111,增加了爬电距离而可以阻止爬电的产生。
本申请的变压装置中,由于磁芯组件2、绝缘套组件3以及线圈分别容置与壳体1的具有开口的腔体内,有利于磁芯组件2与线圈的散热。无需使用变压器中常规的油封方式实现降温。因此,本申请的变压装置结构能明显得到简化,且体积和重量大幅度减少,为高压装置应用于家用电器产品提供可行的技术实现手段。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支架组件4包括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能分别与磁芯组件2相抵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支架组件4包括第一支架41和第二支架42,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变压装置的安装。另外,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可拆卸连接,可以更加不同的磁芯规格以调整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的连接位置,方便使用,灵活性更高。
可选地,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可选地,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上设有第三限位部13,第三限位部13上设有第一弧形面131,第一支架41以及第二支架42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弧形面131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面411和第三弧形面421,第一支架41以及第二支架42通过第二弧形面411以及第三弧形面421与第三限位部13的第一弧形面131配合连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壳体1上设有第三限位部13。第三限位部13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42连接。其中第三限位部13上设有第一弧形面,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上分别设有第二弧形面以及第三弧形面。第一支架41以及第二支架42通过第二弧形面以及第三弧形面与第三限位部13的第一弧形面配合连接以使第一支架41与第二支架42在壳体1上的位置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变压装置的结构可靠性。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磁芯组件2包括第一磁芯21和第二磁芯22,第一磁芯21和第二磁芯22呈U型设置,第一磁芯21和第二磁芯22围合形成环状框体。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磁芯组件2包括第一磁芯21和第二磁芯22,第一磁芯21与第二磁芯22呈U型设置,并且第一磁芯21与第二磁芯22围合形成环状框体。上述通过设置两组磁芯,方便磁芯组件2从变压装置中拆除和安装,使变压装置的安装使用更具灵活性,并使变压装置的结构能进一步得到简化,生产制造工艺更加简单。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芯21包括第一支臂211、第二支臂212以及第三支臂213,第三支臂213分别与第一支臂211以及第二支臂212连接并形成U型;第二磁芯22包括第四支臂221、第五支臂222以及第六支臂223,第六支臂223与第四支臂221以及第五支臂222连接并形成U型,壳体1的第一腔体101以及第二腔体102内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内分别开设有第一贯通槽105和第二贯通槽106,第一支臂211、第四支臂221分别插设于第一贯通槽105并相抵接,第二支臂212以及第五支臂222分别插设于第二贯通槽106并相抵接。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三支臂213分别与第一支臂211以及第二支臂212连接形成第一磁芯21,第六支臂223分别与第四支臂221以及第五支臂222连接形成第二磁芯22。壳体1的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内分别设置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并且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内分别设有贯通的第一贯通槽105以及第二贯通槽106。第一支臂211以及第四支臂221分别插设于第一贯通槽105,且第一支臂211与第四支臂221在第一贯通槽105内相抵接。第二支臂212以及第五支臂222分别插设于第二贯通槽106,并在第二贯通槽106内相抵接。通过上述设置实现磁芯组件2在壳体1内的组装,并且通过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实现磁芯组件2在第一腔体101与第二腔体102内的定位。上述的壳体1的磁芯定位结构简单,生产制造工艺简便,适于批量生产。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臂213以及第六支臂223凸出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进一步地,第三支臂213以及第六支臂223凸出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从而使磁芯组件2部分外露于壳体1外,更有利于磁芯组件2的散热。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套31以及第二绝缘套32分别套设于第一限位部11以及第二限位部12外。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一绝缘套31与第二绝缘套32分别套设于第一限位部11以及第二限位部12外,从而实现了第一绝缘套31与第二绝缘套32在壳体1内的快速安装与定位。此外,第一绝缘套31与第二绝缘套32套设于第一限位部11和第二限位部12外侧,磁芯组件2设置在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12的内侧,从而通过第一限位部11与第二限位部12实现了磁芯组件2的绝缘设置。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套32上还设有多个分压隔板321。
上述的变压装置中,第二绝缘套32上还设有多个分压隔板321。上述的设计可以将第二绝缘套32上的线圈分组设置,从而到达分压的效果,以满足不同的调压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01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02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的边缘设置有密封胶。
通过在第一腔体101和/或第二腔体102的边缘设置密封胶,可以提高变压装置的绝缘效果,防止出现拉弧。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电火灶,包括:灶体本体5、炉头组件6、散热装置7、电源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变压装置,灶体本体5内设有安装容腔501,炉头组件6至少部分、散热装置7、电源组件以及变压装置设置在安装容腔501内,电源组件与变压装置以及散热装置7电连接,变压装置与炉头组件6电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提供了一种电火灶。本申请的电火灶除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变压装置外,还包括灶体本体5、炉头组件6、散热装置7以及电源组件。上述的电火灶,由于设置了本申请的变压装置,从而使电火灶在使用进行电压转换过程中,变压装置中磁芯组件2以及线圈的热量能够通过壳体1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快速散失到安装容腔501内,并通过安装容腔501的散热装置7将热量快速排出电火灶外。通过使用本申请的变压装置,电火灶的结构更加简单,且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实现电火灶产品的轻便化,制造更方便,且更能满足家庭使用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