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6100B -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6100B
CN114266100B CN202210188896.5A CN202210188896A CN114266100B CN 114266100 B CN114266100 B CN 114266100B CN 202210188896 A CN202210188896 A CN 202210188896A CN 114266100 B CN114266100 B CN 114266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template
library
space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888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66100A (zh
Inventor
黄川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ei'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ei'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ei'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ei'an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888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66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66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6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66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6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将建筑空间按照空间层级,自上而下解构为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根据需求,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本发明简单易用,满足普通用户,由专业用户研发各类模板和对应的各类数字功能模块,将应用和数据完全解耦,各级空间与其功能、系统完全解耦,并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经过全周期数据模拟验证,进入资源库被其他用户调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主要利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构建建筑数字3D模型,BIM通过3D模型数字化建筑,从而实现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BIM属专业3D绘图软件,当前已广泛应于建筑行业,其模型技术主要来源于美国,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互联网应用)需要进行二次深度开发。
BIM模型(包括已二次开发)属于视觉整体模型需要专业人员建模,数据质量完全依赖于建模人员的个人能力,而不是来源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间共同协作,故模型数据存在主观误差,有时甚至与实际差异大错误多,造成项目较大损失。
BIM是整体性视觉模型不是标准化模块化组合模型体系,数据复用和自动化程度较低,模型专业复杂构建耗时费力,需要专业背景的建模人员。使用门槛高,除专业建模者外,建筑相关各方难以使用只能旁观,故上下游各方难以在线动态协作,模型也就无法实现全产业链数据闭环(循环)利用,数据追溯和更新困难。BIM除建模本身外,模型并没有较大的改变建筑行业传统的人工协作方式。
BIM通过族、构件和部品(这三部分以下简称为“BIM图元”)构建建筑设施和设备3D信息模型,在绘制设施和设备的3D的几何形体建立建筑视觉模型,并以几何形体为载体附加设施和设备状态信息从而数据化建筑,BIM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管理和模拟,其应用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进度、成本、制造、运维。
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新的建筑数字模型技术赋能建筑、大众和专业人员,实现建筑行业互联化普惠(专业和大众)应用,新数字模型技术能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协作和数据智能质的进化。模型应该实现空间及其系统完全模块化解耦,数字模型能够实现建筑数据孪生(即模型数据动态真实,与其建筑实体实现真实映射),模型使用简单,使建筑相关各方触手可及。新数字化技术利用数据智能驱动行业发展,提升产业链生产力,激活行业新需求,从而实现行业提质增效降本目标。
BIM以绘图的方式实现建筑的数据化,其数字化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1、建筑标准、产品和工法是建筑三个关键要素,它是建筑应用和服务的基础、依据和数据源头。BIM没有以建筑要素为数据基础就无法实时自动校验动态数据,无法保证BIM模型的数据质量。BIM不提供建筑三要素数据化和模板化技术支撑,也就无法支持用户自主研发。BIM没有整合建筑三要素缺少专业资源根基,也就无法赋能用户。导致BIM模型的数字质量仅依赖于专业绘图人员或团队的主观能力,数据主观性强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2、BIM是以视觉图形为验证目标,通过绘图产生数据,图形为主体数据依附于图形,数据与图形没有完全解耦,这就导致数字模型只能依赖于绘图。相对于结构化数据容易复用和构建,BIM的3D图元千差万别复用困难(即使同一产品不同时期的外形经常变化),导致BIM构建和更新耗时费力。行业协作基础是数据而不是图形,图形只是数据的高级可视化应用和表达,建筑数据协作、应用和服务可以用其他的可视化方式,在合适的条件下数据是可以生成3D图形,大部分数据化和应用场景是可以不必依赖于3D绘图。
3、BIM是整体视觉模型缺少普及性梯度应用,其空间各层级(单体、业态、层、单元、套间和房间)没有结构化,空间层级数据没有完全解耦,致使用户只能按层级顺序串行协作。用户通常是针对房间应用场景,但空间也没有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解耦,致使用户还得面对复杂建筑单体,所以BIM建模时间长学习成本高,BIM只能适用于资深的专业用户,绝大多数普通(低技术)用户(包括小业主)无法使用和连接BIM模型。
4、BIM模型构建和更新费时长,使用门槛建模高,导致模型使用范围小,因模型缺少服务链的即时参与和动态协作(数据不完整数据质量不高),故数据模型很难实现对建筑实体的全周期真实的数据映射,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因缺少建筑基本要素支撑,数据难以实时闭环反馈和验证,无法支撑建筑应用研发,BIM模型无法满足推动服务链、产业链进步,以及普及大众建筑服务和应用的目标。
BIM只能“自下而上用3D“族、构件和部品”用3D图形的方式构建数字模型,其模型只能后知后觉,耗时费力,因为是3D视觉图块,很难复用。
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 如何满足普通用户,使模型简单易用,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应用和数据完全解耦,形成建筑数据闭环,成为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 将标准、产品、工法分别进行数字化处理,分别生成数字标准、数字产品、数字工法,分别存入数字标准库、数字产品库、数字工法库;
S2. 将所述数字产品库中的数字产品根据需要加载所述数字工法库的数字工法,形成数字部品,保存入数字部品库;
S3. 从所述数字产品库选择数字产品进行产品组合,从所述数字部品库中选择数字部品进行部品组合,分别形成数字系统模板,保存入数字系统模板库;
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
S5. 所述数字功能母模块按空间功能标准分类设置,从而生成各类数字功能模块,保存入数字功能模块库;
S6. 将建筑空间按照空间层级,自上而下解构为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
S7.根据需求,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进一步,所述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最高层级至最低层级,依次为:单体、业态、层/单元、套间、房间,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为房间。
进一步,所述将空间进行数字化处理,具体包括:通过参数定义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的建筑功能,将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的建筑功能进行数字化,并封装为数字房间,数字房间重构各级数字空间。
进一步,所述数字产品、数字工法、数字部品具体为:
数字产品,按产品类型统一定义参数标准,封装为数字产品;
数字工法,将施工、安装、维修、调试方法,通过数字可视化方式生成为数字工法;
数字部品,将所述数字产品按照安装所述数字工法进行组合,并按部品类型统一参数化,封装为数字部品。
进一步,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具体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类型数字系统模板,每个系统包括产/部品类型的多种品牌产品和部品组成,每个类型系统结合具体应用又可构建为多个系统模板。
进一步,所述步骤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具体包括:将不同类数字系统模板按照空间功能的需求和标准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
进一步,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数字房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房间模板生成数字套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套间模板生成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层/单元模板生成数字业态模板库,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业态模板生成数字单体模板库。
进一步,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进一步,所述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利用模板模块库创建单体数字模型,具体步骤包括:
S71.选择单体模板以确定单体数字模型架构
S711.单体需求设置:
单体性质选择,包括从一类高层建筑、二类高层建筑、多层建筑中进行选择;
单体规划指标设置,包括面积、造价、单价设置;
单体认证选择,包括绿色建筑认证等级、LEED认证等级选择;
单体业态构成及等级选择,包括酒店及其等级、商业及其等级、办公及其等级、住宅及其等级选择;
单体系统构成选择,包括建筑、结构、机电各类子系统选择;
单体功能构成选择,包括会议室、走廊、卫生间、厨房、楼梯选择;
S712.单体模板确认:根据单体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中选择数字单体模板,并联动加载单体标准,并随后对每条标准是否执行进行确认;
若选择的数字单体模板经确认完全满足需求,则所选的单体模板即为单体数字模型架构;若单体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需重新选择单体模板;若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
S72.按单体需求逐级确认各级模板
S721.业态模板确认:单体由一个或多个数字业态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单体的每一个业态模板,若业态模板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则该业态模板确认完成。若某业态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重新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中选择新的数字业态模板,替换单体模板中的该业态模板;若某业态模板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2;
S722.层/单元模板确认:业态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层/单元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业态的每一个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层/单元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3;
S723. 套间模板确认:层/单元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套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层/单元的每一个套间模板,若套间模板完全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套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根据每个层/单元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4;
S724. 房间模板确认:套间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房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套间的每一个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房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套间需求,则根据每个套间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房间模板,替换套间模板中的该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不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需利用数字功能模块库制作房间模板,直到找到满足套间需求的房间模板;
在模板确认过程中,下级模板需求和标准自动读取上级的需求和标准相关部分,所以,单体的需求和标准均被分解到各级空间模板中执行;在各级模板的确认过程中,因模板部分调整而产生新的模板,在本单体模型被用户认可后,新增的各级模板存入各级模板模块库中,并被作为数模模板资源库供后续选用。
进一步,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S73.复制层/单元模板完成空间规划
构成业态模板的所有层/单元模板都确认后,如需要,其某个层/单元模板以复制的方式构建多个楼层/单元,从而构建出该业态的全部层/单元,进而构建出整个单体的层/单元,至此利用模板复制构建出单体所有房间;
S74.加载功能模块数据化房间
设置单体各类房间模板外形参数,房间对应的功能模块自动加载房间需求和参数,房间自动读入功能模块的系统数据、产\部品,继而自动数据化以上各级空间,实现功能模块重构单体。
S75.各级空间数据图形化
根据各层级空间数据,通过操作该空间的产品和部品数字图元,来绘制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校验和协调各级图形和空间数据一致,最终完成各级空间的数据图形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获得了下列有益效果:简单易用,满足普通用户,具备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研用分离,由专业用户研发各类模板和对应的各类数字功能模块,将应用和数据完全解耦,各级空间与其功能、系统完全解耦,并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经过全周期数据模拟验证,进入资源库被其他用户调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模块内嵌需求、标准、系统、结构、参数等要素,并统一定义参数标准,集成各类数据为模块和模板,以模块承载和结合建筑各类服务实现上下游数字协作,形成建筑数据闭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体空间解构与模块化数字重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建筑数字模型构建全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利用模板模块(库)创建单体数字模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建筑行业(含房地产)的使命是持续提升产业链和服务链价值和生产效率、帮助建筑使用者高效管理建筑并为人提供生活便利,最终目的是帮助建筑相关各方提升专业能力和实现价值创造。
这样必然要求建筑数字模型能为行业整体数字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模型能为建筑相关方提供专业资源和能力赋能,从而成为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底座。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现将相关技术特征定义给出(以下未注明的概念均省略数字两字,如空间是指数字空间):
系统:建筑由不同系统构成,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系统,每个系统是由不同的类型的产品或部品构成。在本数模中系统已数字化了,数字系统由数字产品和部品按照工法构成,本数字模型中的数字系统结合了应用构建成系统模板和系统模型。
业态:建筑单体是由一个或多个业态构成的,多个业态的单体称为综合体。业态为单体的核心特性,承上启下,其下的层(横向空间)、单元(竖向空间)、套间和房间均执行业态的需求和标准。
在本数模中业态已数字化了,数字业态与上下级空间联动,数字业态模板已固化业态需求和标准,由各层级的空间模板构成,是空间模板的核心部分。
单元:通常是指住宅建筑的一种形式,这里的单元内涵已经延申了,是指具有竖向建筑功能一种形式(楼层为横向),如楼梯单元、竖井单元、中心筒结构单元、幕墙单元,与楼层(横向)互补,一起成为建筑构成部分。
在本数模中单元已数字化了,数字单元与上下级空间联动,数字单元模板执行业态需求和标准,可由单元系统模板或房间模板构成。
结构:结构是指数字模型及其所含的对象(数字)结构特性。单体数字模型结构是由空间、系统和功能三维度(数字)结构组合构成。(数模所含的)对象或是由空间、系统或功能等维度结构构成的,或是按三维结构相互关联,各级空间模板均具有三维数字结构,空间三维结构使所有的房间建立空间位置、功能和系统关联和联动关系。
需求:需求是指建筑单体或各级空间特性需求,如单体建筑高度、面积、造价、业态构成及等级、认证级别、系统和功能构成等。在本数模中需求已数字化了,用户的需求联动数模其他对象实现建筑全周期管理、服务和应用---即建立数字需求模型。
标准:标准是指建筑标准,这里包括国家、企业和用户对建筑及各级空间规定和依据。在本数模中标准已数字化了,标准已与空间、系统及其产品、工法和功能等参数关联---即建立数字标准模型。
对象:对象是具有某种功能的数字模型要素,对象或是由空间、系统或功能等维度结构构成的,对象或是按三维结构相互关联,对象的空间、系统和功能构成决定了它的路径、位置和属性,对象由各类参数元件组合构成,对象间通过参数元件感知、检测和控制。
对象的作用机制:各级空间(对象)是由系统和功能构成,故空间模板均由空间、系统或功能等三维结构关联对象构成的。业态和单体模板固化各对象的需求和标准,并将需求和标准传递到以下各级模板和模块中的对象自动执行。对象的结构(特性)是指在单体三维(空间、系统、功能)结构中的位置和与其他对象的参数关联关系。各对象通过其结构(特性)关联,并最终通过参数元件相互作用。
参数元件:把各对象共有的参数抽离出来相互关联封装而成为独立参数元件,参数元件收集各相关对象的数据处理后再输出给其他关联对象,并能感知、检测和控制相关对象,参数元件通过数字功能母模块实现了原始要素(如产品)数据与数据(如空间)应用间解耦,并纵向和横向打通了所有对象数据。
参数元件的作用机制:对象间通过参数元件实现关联,数据在相关对象中流通和互动。通过参数元件的组合和设置能定义和重构对象和建筑应用。 参数元件通过对象位置和路径来相互识别和关联各对象,参数元按照满足各对象的需求和标准设置算法,驱动数据触发和控制相关对象。
数字图形:数字图形对数据产品和部品的外形矢量化制作数字图元,加载数字图元并进行空间组合和定位从而矢量化各级空间,实现空间可视化。
数字图形的作用机制:数字图形可以制作产品和部品数字图元,利用数字图元的简易操作就可以快速完成建筑各级空间图形。数字图形中的数字图元可以承载信息的上传信息和展现,方便用户与模型的绘图和信息操作。
数字图元:对数字产品或部品的外形矢量化成为数字图元,包括数字产品图元和数字部品图元。数字图元中的图形与数据实现完全解耦。
数字图元的作用机制:数字图元时外形矢量化图与数字产品和部品数据的可视化结合体,可对数字图元进行加载、移动、设置、查看和延伸等简易操作,操作数字图元绘制建筑空间的矢量化图形。
数字产品:按产品类型统一参数构成并统一定义参数标准,结合需求、标准和工法封装为数字产品。对数据产品的外形矢量化形成为数字(产品)图元。产品的数据和图形分类封装,产品图元链接产品数据。
数字产品的作用机制:数字产品图元用于空间数字图形,数字产品按照构成数字部品,数字产品按需求和标准构成数字系统。数字产品由需求、标准、结构、参数和数字图形等设置构成。需求、标准、结构都是通过对产品参数作用的,从而实现联动产品。
数字工法:各类工法包括:施工、安装、维修、调试等方法,通过数字图形(或其他数字化可视化方式)加载和组装数字产品实现各类工法的数字化。
数字工法的作用机制:产品按照工法组装成部品或完成产品的维修、安装和调试。数字工法由需求、标准、结构、参数和数字图形等设置构成。
数字部品:数字产品按照安装工法组合为数字部品,按部品类型统一参数化,结合需求、标准和工法封装为数字部品。对数据产品的外形矢量化形成为数字(部品)图元。部品的数据和图形分类封装,产品图元链接部品数据。
数字部品的作用机制:数字部品图元用于空间数字图形,数字部品按需求和标准构成数字系统。数字部品由需求、标准、结构、数字产品、参数和数字图形等设置构成。需求、标准、结构都是通过对部品参数作用的,从而实现联动部品。
需求模型:需求模型包括空间、系统、功能和标准等需求,用户只要设置需求模型中的单体和业态的需求,模型将业态和单体需求中的相关部分分解到下面各级空间和对象中去自动执行。
需求模型的作用机制:需求通过对各级空间模板及其系统、功能和标准等参数元件的关联,实现需求在模板中自动执行,需求在各级模板中通过参数触发标准自动加载,需求模型协调单体中各级空间及各对象的需求,用户通过需求与建筑数字模型互动。
标准模型:标准(或规范)模型以数字标准库为核心,包括系统、功能、空间、产品、工法等数字标准,需求模型触发标准模型自动设置单体和业态的标准,模型并将业态和单体标准中的相关部分分解到下面各级空间和对象中去自动执行。
标准模型的作用机制:数字化标准是将标准相关的内容作用到各系统模板(包括产品、部品和工法)和各功能模块等对象的参数元件中(即参数值算法或筛选),从而内置到各级空间对象中。数字标准固化到相关模板和模块(包括母模块),实现数字标准的模板模块内置,在模板调用时确认后,实现标准自动执行。
系统模型:系统模型是由不同的系统通过系统参数元件相互作用构成,系统模型以数字系统模板库为核心,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类型数字系统模板,每个系统包括产/部品类型的多种品牌产品和部品组成,每个类型系统结合具体应用又可构建为多个系统模板。
系统模型的作用机制:各数字系统模板由各系统数字产品和数字部品、以及系统参数元件、结构、需求、标准和数字图形等构成。单体和业态系统需求和标准设置后分解到各级空间和功能模块系统中去执行。系统模型通过各级空间参数元件协调本空间各系统,各级系统通过功能模块构成房间系统,房间系统组合后构建各级空间系统。
空间模型:空间模型以数字空间模板库为核心,包含由空间、系统和功能三种维度结构(简称三维结构)组合构成数字架构,模型模板分别包括单体、业态、单元或层、套间、房间五级空间模板结构。上级空间由下级组合构成,最终均由各类功能模块或其组合构成。每一级空间都由系统、功能、需求和标准相互组合而成。模型选择合适的单体模板,并确认各级模板需求和标准即完成模型的框架,确认和调整各房间数据即完成单体模型数据。根据各层级空间数据,通过操作该空间的产品和部品数字图元,来绘制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校验和协调各级图形和空间数据一致,最终完成各级空间的数据图形化。
空间模型的作用机制:各级空间模板均由需求和标准(接口)、结构、参数元件、数字系统、数字图形等构成。业态模板继承单体的需求和标准,业态以下各级模板均遵守业态模板需求和标准,业态模板设置需求后自动触发标准加载。按房间需求和标准加载功能模块生成房间模板。各级空间模板由下级空间模板构成,最终均由各类功能模块组合而成的。各级模板均围绕业态模板需求和标准为核心构建的。模型中空间、需求、标准、系统和功能之间的联动,是通过结构关联设置和参数(元件)设置实现的,数字模型是以建筑数字三要素数据为基准来校验所有对象及其图形。
功能模型:模型包括数字功能母模块和各类数字功能模块,功能母模块设置功能需求和标准后可生成各类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加载房间需求后可生成为房间模板,房间模板细化数据和完成数字图形的设置后即为房间。房间模板通过其内数字产品和部品绑定各类服务和应用,以模块为核心连接和协作上下游用户,通过功能模块组合实现业态服务。
功能模型的作用机制:数字功能母模块由需求、标准、结构、数字系统、参数元件和数字图形等构成(见表1),并统一定义参数标准,使模块标准化。功能母模块由各类数字系统构成,详见附图2,母模块设有需求和标准设置接口,需求设置后自动触发标准加载,需求和标准又通过参数元件触发系统及其产品加载,标准和系统在不违反业态模板的统一强制规定情况下,可以对标准和系统进行个性化设置。所以,母模块设置功能需求和标准后自动生成功能模块。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涉及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 将标准、产品、工法分别进行数字化处理,分别生成数字标准、数字产品、数字工法,分别存入数字标准库、数字产品库、数字工法库;
S2. 将所述数字产品库中的数字产品根据需要加载所述数字工法库的数字工法,形成数字部品,保存入数字部品库;
S3. 从所述数字产品库选择数字产品进行产品组合,从所述数字部品库中选择数字部品进行部品组合,分别形成数字系统模板,保存入数字系统模板库;
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
S5. 所述数字功能母模块按空间功能标准分类设置,从而生成各类数字功能模块,保存入数字功能模块库;
S6. 将建筑空间按照空间层级,自上而下解构为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
S7.根据需求,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进一步,所述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最高层级至最低层级,依次为:单体、业态、层/单元、套间、房间,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为房间。
“数模”包括空间、需求、标准(含规范)、功能、系统五大部分(子模型),其中空间是数字建筑承载主体,由其余四部分构成。空间分层级,分别包括:单体、业态、层/单元、套间、房间,即每级空间包括:需求、标准、功能、系统。其种系统又包括工法、产品和部品,部品是产品按照工法工业化而成的。
空间参数化参数元件化(详见下表1),这五部分通过共享的参数元件相互作用(参数间以算法实现自动协作)而构成的模型数据架构。
Figure 239666DEST_PATH_IMAGE001
表1
进一步,所述将空间进行数字化处理,具体包括:通过参数定义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房间)的建筑功能,将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的建筑功能进行数字化,并封装为数字功能模块。
空间数字化(详见图1),包括:
1空间结构化(空间解构)
将建筑单体(以下称为“单体”)按照空间按层级自上而下为解构为5级:1单体、2业态、3层(或单元)、4套间、5房间。上一级空间是由多个下一级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各层级最终均由房间构成,即任何复杂单体均由这五级空间结构描述和定义,所以,房间作为单体基本空间单元。每个房间必然是一种建筑功能,功能是房间的核心属性。各级空间就是不同的建筑功能组合构成的,空间解耦为房间也就相当于空间解耦为功能。
2房间功能化模块化
房间的核心属性就是建筑功能(如会议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建筑功能),不同功能的房间有不同的本质属性,相同功能的房间其本质属性相同。以功能为核心,通过参数化来抽象或定义建筑功能属性(详见“功能数字化”),将数字化的功能按房间按需求和标准为接口封装为模块化,通过加载房间需求来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房间数字化,即完成功能模块定义房间属性。房间参数化后,房间以上各级空间的参数是通过自动累加(计算)房间参数而生成,也即房间数字化后整个单体(包括各层级空间)也就数据化了。单体及其各层级空间的特征取决于其房间的组合。
3功能数字化模块化
功能由数字系统构成(详见图2),通过参数来定义或描述功能属性,并按需求和标准接口(以便空间调用)封装为标准模块。
单体按照自身需求和标准确定功能及系统(结构)构成和标准(即自上而下将需求和标准固化在功能模块中)。单体空间结构化,单体及各级空间均解耦为功能组合,即由(空间)功能模块组合构成,故单体及各级空间最终是由功能模块组合而成(即自下而上用搭积木的方式,详见图2)。
将不同的功能模块的参数都统一标准,建立一套共享参数体系,统一标准的功能模块称为功能母模块。母模块按某功能(如会议室)标准和需求设置各参数生成该功能模块(详见图2),按照房间需求加载该功能模块生成该功能房间(如会议室)。
4空间系统(结构)化解构
单体按照自身需求和标准决定了系统构成及每个系统设备构成和设备标准(见系统模型定义),单体解构为功能,单体的系统标准也就决定了功能模块的系统及设备构成标准,即自下而上将需求和标准固化在功能模块中,详见图2。
单体空间结构化,单体及各级空间均解耦为功能组合,即由功能模块组合构成,而各功能模块又因由系统构成,故单体及各级空间最终是由系统构成,即自下而上用搭积木的方式,详见图2。
5集成功能重构空间
单体实现空间结构化、系统化、功能化、模块化,故各级空间解构为功能和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功能三种维度结构(简称三维结构)组合构成单体数字架构,各级空间模板由三维结构构成。按照单体标准和需求(参见其定义),集成要求,组合功能模块及其组合重构各级空间(包括:房间、套间、层/单元、业态和单体)。单体模型构建简化为空间模板以及对应(功能)模块的选择。
进一步,所述数字产品、数字工法、数字部品具体为:
数字产品,按产品类型统一定义参数标准,封装为数字产品;
数字工法,将施工、安装、维修、调试方法,通过数字可视化方式生成为数字工法;
数字部品,将所述数字产品按照安装所述数字工法进行组合,并按部品类型统一参数化,封装为数字部品。
进一步,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具体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类型数字系统模板,每个系统包括产/部品类型的多种品牌产品和部品组成,每个类型系统结合具体应用又可构建为多个系统模板。
进一步,所述步骤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具体包括:将不同类数字系统模板按照空间功能的需求和标准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见表1)。
进一步,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数字房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房间模板生成数字套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套间模板生成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层/单元模板生成数字业态模板库,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业态模板生成数字单体模板库。
进一步,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进一步,所述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创建建筑数字模型(详见图3),具体包括:
S71.选择单体模板以确定单体数字模型架构
S711.单体需求设置:
1>单体性质选择:一类高层建筑、二类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选择;
2>单体规划指标设置:面积、造价、单价等设置;
3>单体认证选择:绿色建筑认证等级、LEED认证等级等选择;
4>单体业态构成及等级选择:酒店及其等级、商业及其等级、办公及其等级、住宅及其等级等选择;
5>单体系统构成选择:建筑、结构、机电等各类子系统选择;
6>单体功能构成选择:会议室、走廊、卫生间、厨房、楼梯等选择;
S712.单体模板确认:根据单体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中选择数字单体模板,并联动加载单体标准(并随后可对每条标准是否执行进行确认)。
若选择的数字单体模板经确认完全满足需求,则所选的单体模板即为单体数字模型架构;若单体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需重新选择单体模板;若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1;
S72.按单体需求逐级确认各级模板
S721.业态模板确认:单体由一个或多个数字业态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单体的每一个业态模板,若业态模板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包括确认其需求、标准、结构、参数、系统等,详见空间模型的构成和作用机制,且以下各级模板确认均相同),则该业态模板确认完成。若某业态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重新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中选择新的数字业态模板,替换单体模板中的该业态模板;若某业态模板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2;
S722.层/单元模板确认:业态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层/单元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业态的每一个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层/单元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3;
S723. 套间模板确认:层/单元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套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层/单元的每一个套间模板,若套间模板完全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套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根据每个层/单元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4;
S724. 房间模板确认:套间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房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套间的每一个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房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套间需求,则根据每个套间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房间模板,替换套间模板中的该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不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需利用数字功能模块库制作房间模板,直到找到满足套间需求的房间模板。
以上完成单体各级空间模板确认,也就完成单体空间解构为各类型(不同功能的)房间模板;在模板确认过程中,下级(模板)需求和标准自动读取上级的需求和标准相关部分,所以,单体的需求和标准均被分解到各级空间模板中执行(详见需求和标准模型定义);在各级模板的确认过程中,因模板部分调整而产生新的模板,在本单体模型被用户认可后,新增的各级模板均可存入各级模板模块库中,并被作为数模模板资源库供后续选用,从而形成模板模块应用和制作的良性互动循环。
S73.复制层/单元模板完成空间(含其功能&系统)规划
构成业态模板的所有层/单元模板都确认后,如需要,其某个层/单元模板可以复制的方式构建多个楼层/单元,从而构建出该业态的全部层/单元。进而构建出整个单体的层/单元,以满足单体的空间(及其功能和系统)规划需求,至此就确定了单体所有房间。
S74.加载功能模块数据化房间(模板加载模块数据:实现各级空间数据化)
设置单体各类房间模板外形参数,房间对应的功能模块自动加载房间需求和参数,房间自动读入功能模块的系统数据、产品\部品(详见表1)。继而自动数据化以上各级空间,实现功能模块重构单体。
S75.各级空间数据图形化
根据各层级空间数据,通过操作该空间的产品和部品数字图元,来绘制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校验和协调各级图形和空间数据一致,最终完成各级空间的数据图形化。
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
1、定制模板研用分离。各专业用户借助本数模的数字技术和专业资源库,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研发:各类应用模板、模板配套功能模块、新产品和部品、新标准和工法,参见图2,并经数模的需求和标准加载模拟来验证研发成果,经模型数据验证和上架认证后,这些模板模块成为行业共有的资源库供用户调用。
普通用户(非专业人员或大众)利用模板和配套模块建立数模或进行建筑应用,形成研发和应用良性协作,数模能即时方便链接与建筑相关的所有人群(避免“信息孤岛”),使数模能够被广泛应用,能广泛汇聚上下游产业和建筑服务的全部数据,通过协作,故数据真实即时。数模使用门槛低,无需委托专业人员,用户可根据的服务需要可选择是采用数模协作(分包)还是自己构建,用户自主性强。
2、建立根基循环转化。建筑三要素作为建筑的技术基础,故数模应基于建筑三要素开发应用。数模开发建筑三要素(知识)转化为系统模板、功能模块和空间模板,模板模块承载建筑应用和专业能力,并作为行业共享的专业资源库。
通过模板模块的数据应用反馈反过来优化三要素,从而推进行业和产业的进步,实现知识、模板模块(应用)和数据的互相转化的正向良性循环。
以建筑三要素为根基的数字模型架构,建立统一的行业数据开发体系和建筑全周期应用标准,故能作为数字建筑行业数字技术底座。
3、化繁为简赋能用户。由空间、系统和功能三种维度结构(简称三维结构)组合构成建筑单体数字架构,各级空间模板由三维结构构成,把复杂的建筑单体模型构建简化为空间模板以及对应模块的选择。
模板已集成需求、标准和专业基础数据,用户无需面对复杂单体及其标准和专业技术,用户只需选择对应的各级空间模板,设置或调整模板需求,模板就按照已固化好的三维结构自动(或手动调整)调用功能模块重构各级空间(包括房间、套间、层/单元、业态和单体),从而构建数字模型和建筑应用。
模块研发时均经模拟验证,所以,模板构建的数字模型的数字质量不依赖于个人经验,数据质量高。模板需求触发模块的调用直到完成数字模型,整个模型构建逻辑清晰易懂,数据可追溯,数据和逻辑反馈支撑模型全局优化,普通用户就可以构建和应用模型。
4、标准内嵌自动执行。数字化标准(或规范)是将标准相关的内容内嵌到各系统模板(它包括产品、部品和工法)和各功能模块的参数元件中(即建立参数值算法或筛选),通过数字模块再内置到各级空间对象中。
数字标准固化到相关模板和模块(包括母模块),在模板模块使用时,实现标准自动执行,用户只需确认是否执行(标准各条文是否执行)而不用关注标准本身执行机制。
标准(或规范)模型以数字标准库为核心,包括系统、功能、空间、产品、工法等数字标准,需求模型触发标准模型:自动设置单体和业态等标准,模型并将业态和单体标准中的相关部分分解到下面各级空间和对象中去自动执行。
5、数图解耦空间互联。单体数模采用三维(数字)结构的数字体系:空间按层级解构为房间、各层级空间实现系统和功能解构,最终用数字(功能)模块用积木的方式重构各级空间。
通过数字图元实现数据与图形解耦和结合,模型以数字为主,数据决定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空间数据协作:根据各层级空间数据,设置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校验和协调各级图形和模型数据一致,最终完成数据图形化。
通过数字图元实现空间互联和数字协作,模块标准化,复用率高,模型构建和更新高效快捷。
6、参数共享数据协同。把各对象共有的参数抽离出来相互关联封装而成为独立参数元件。参数元件通过对象位置和路径来相互识别和关联各对象,参数元件按照满足各对象的需求和标准设置算法,参数元件收集各相关对象的数据处理后再输出给其他关联对象,驱动数据触发和控制相关对象。
对象间通过参数元件实现关联,参数元件纵向和横向打通了所有对象数据,数据在相关对象中流通和互动。
数据功能母模块由需求、标准、结构、数字系统、参数元件和数字图形等构成(详见表1),其中参数元件实现打通和关联数据功母模块其余部分。通过参数元件的组合和设置来定义数字功能(母)模块,而数字功能模块组合能重构象建筑各级空间及其应用。
所以,参数元件实现了原始要素(如产品)数据与数据(如空间)应用间解耦,也就是通过参数元件把应用抽象到数模底层架构上,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在底层互联互通。
本发明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构建建筑数字模型。“自上而下”就是将需求和标准固化在模型中,通过需求(如选择,建筑高度、面积、造价、业态构成及等级、认证级别、系统和功能构成等)设置,自动触发标准(除强制的执行标准外,可以手动确认各项标准及标准的各条文是否执行),即可选择(从模板备选库自动过滤出的模板中选择)合适单体(包含业态)模板(业态模板已固化各类下级空间模板和对应功能模块),再手动确认和调整层、单元、套间、房间、功能模块等模板(在需求和标准条件下从模板备选库中自动过滤出需要的模板模块),根据需求和标准模型的反馈反复调整(即调整功能模块,用搭积木的形式有的放矢的满足各级空间模板的调整需要---这即是“自下而上”调整建筑数字模型)直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
本发明利用模板模块构建数字模型的过程快速高效,通过数据技术模拟需求和标准,调整的过程(类似沙盘推演)就是真实的数据(借助本数模技术,各用户的模板和功能模块研发入库前都验证过,故都是真实的,且用户也须上架的模块背书)不停地用迭代和全局优化建筑数字模型(全局优化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即优化材质、设备、系统、功能、空间结构等构成)。“自上而下”即实现项目和建筑单体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导向,“自下而上”是用数据微调,做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双向构建不仅能针对建筑的任何层级空间和任何阶段(即全周期,包括建筑运营阶段),还能支持用户进行优化、研发和研发验证,包括:各级空间模板和功能模块以及产品、部品、工法、标准等建筑要素的研发和优化。数模为用户和建筑虚拟出智能大脑,在数据模拟完成后,在已搭建好的数字模型支持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绘制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即数据的视觉表达),本发明的数模属先知先觉型模型:可实现预测和模拟,因为数据和图形解耦(分离),所以,模块标准化,复用率高,模型高效快速,赋能大众,普通用户就可以快速上手使用模型。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获得的效果如下:
1、“数模”用户包括专业用户(各建筑服务提供方和产品制造方)和普通用户(需求方)。为了满足普通用户,模型必须简单易用,“数模”还需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模拟、虚拟建造、空间互联和空间管理、建筑运维等等。“数模”只有满足一体化全周期服务模型,才能成为成为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和行业数字底座。
2、建筑专业性强系统多且复杂,“数模”只有标准化和模块化才能简单易用和复用,才能惠及所有建筑相关用户。“数模”通过研用分离的方式既简单易用又能专业赋能的目标: 即专业用户负责研发,研发各类模板和对应的各类数字功能模块,并经过全周期数据模拟验证才能进入“数模”资源库被其他用户调用;普通用户借助“数模”可视化需求互动界面调用模板,再选择对应功能模块用积木组合的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建筑标准(含规范)、产品和工法是建筑三个基本专业要素,“数模”需要集成这三要素才能提升用户专业能力和体验。“数模”数字化建筑三要素,并集成数据为模板模块。实现研用分离就要求:应用和数据完全解耦,也就是把应用抽象到“数模”底层架构上,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在底层互联互通;“数模”中建筑空间应结构化,并实现空间各层级完全解耦;各级空间与其功能、系统完全解耦,并模块化和标准化;空间的数据和图形完全解耦,这样完全解耦的数据架构和结构能实现数据按照需求自由流动。
4、模块内嵌需求、标准、系统、结构、参数等要素,并统一定义参数标准,使模块标准化。模型数据化三要素,并集成各类数据为模块和模板,以模块承载和结合建筑各类服务实现上下游数字协作。再提炼数据转化为知识要、产品和模板研发,实现要素、数据、知识和服务的正向良性循环,形成建筑数据闭环。
如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 将标准、产品、工法分别进行数字化处理,分别生成数字标准、数字产品、数字工法,分别存入数字标准库、数字产品库、数字工法库;
S2. 将所述数字产品库中的数字产品根据需要加载所述数字工法库的数字工法,形成数字部品,保存入数字部品库;
S3. 从所述数字产品库选择数字产品进行产品组合,从所述数字部品库中选择数字部品进行部品组合,分别形成数字系统模板,保存入数字系统模板库;
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
S5. 所述数字功能母模块按空间功能标准分类设置,从而生成各类数字功能模块,保存入数字功能模块库;
S6. 将建筑空间按照空间层级,自上而下解构为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
S7.根据需求,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级解构空间从最高层级至最低层级,依次为:单体、业态、层/单元、套间、房间,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为房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参数定义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的建筑功能,将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的建筑功能进行数字化,并封装为数字房间,数字房间重构各级数字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产品、数字工法、数字部品具体为:
数字产品,按产品类型统一定义参数标准,封装为数字产品;
数字工法,将施工、安装、维修、调试方法,通过数字可视化方式生成为数字工法;
数字部品,将所述数字产品按照安装所述数字工法进行组合,并按部品类型统一参数化,封装为数字部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具体包括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类型数字系统模板,每个系统包括产/部品类型的多种品牌产品和部品,每个类型系统结合具体应用又构建为多个系统模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 从所述数字系统模板库选择数字系统模板,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具体包括:将不同类数字系统模板按照空间功能的需求和标准组合构成数字功能母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从所述最低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向上逐层级组合构成更高一个层级的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功能模块库选择加载数字功能模块生成数字房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房间模板生成数字套间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套间模板生成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层/单元模板生成数字业态模板库,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选择加载数字业态模板生成数字单体模板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最高层级解构空间数字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具体包括: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生成建筑数字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选择数字模板,利用模板模块库创建单体数字模型,具体步骤包括:
S71.选择单体模板以确定单体数字模型架构
S711.单体需求设置:
单体性质选择,包括从一类高层建筑、二类高层建筑、多层建筑中进行选择;
单体规划指标设置,包括面积、造价、单价设置;
单体认证选择,包括绿色建筑认证等级、LEED认证等级选择;
单体业态构成及等级选择,包括酒店及其等级、商业及其等级、办公及其等级、住宅及其等级选择;
单体系统构成选择,包括建筑、结构、机电各类子系统选择;
单体功能构成选择,包括会议室、走廊、卫生间、厨房、楼梯选择;
S712.单体模板确认:根据单体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从所述数字单体模板库中选择数字单体模板,并联动加载单体标准,并随后对每条标准是否执行进行确认;
若选择的数字单体模板经确认完全满足需求,则所选的单体模板即为单体数字模型架构;若单体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需重新选择单体模板;若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
S72.按单体需求逐级确认各级模板
S721.业态模板确认:单体由一个或多个数字业态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单体的每一个业态模板,若业态模板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则该业态模板确认完成;若某业态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并作为筛选条件,重新从所述数字业态模板库中选择新的数字业态模板,替换单体模板中的该业态模板;若某业态模板不完全满足单体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2;
S722.层/单元模板确认:业态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层/单元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业态的每一个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层/单元模板完全不满足单体需求,则根据每个业态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层/单元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进入步骤S723;
S723. 套间模板确认:层/单元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套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层/单元的每一个套间模板,若套间模板完全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套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层/单元需求,则根据每个层/单元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套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层/单元模板,替换业态模板中的该层/单元模板;若层/单元模板不完全满足业态需求,则进入步骤S724;
S724. 房间模板确认:套间模板由一个或多个数字房间模板构成,需确认构成套间的每一个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则模板确认完成;若某房间模板完全不满足套间需求,则根据每个套间需求,重新从所述数字房间模板库中选择该数字房间模板,替换套间模板中的该房间模板;若房间模板不完全满足套间需求,即需要部分调整,则需利用数字功能模块库制作房间模板,直到找到满足套间需求的房间模板;
在模板确认过程中,下级模板需求和标准自动读取上级的需求和标准相关部分,所以,单体的需求和标准均被分解到各级空间模板中执行;在各级模板的确认过程中,因模板部分调整而产生新的模板,在本单体模型被用户认可后,新增的各级模板存入各级模板模块库中,并被作为数模模板资源库供后续选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S73.复制层/单元模板完成空间规划
构成业态模板的所有层/单元模板都确认后,如需要,其某个层/单元模板以复制的方式构建多个楼层/单元,从而构建出该业态的全部层/单元,进而构建出整个单体的层/单元,至此利用模板复制构建出单体所有房间;
S74.加载功能模块数据化房间
设置单体各类房间模板外形参数,房间对应的功能模块自动加载房间需求和参数,房间自动读入功能模块的系统数据、产\部品,继而自动数据化以上各级空间,实现功能模块重构单体;
S75.各级空间数据图形化
根据各层级空间数据,通过操作该空间的产品和部品数字图元,来绘制各级空间的数字图形,校验和协调各级图形和空间数据一致,最终完成各级空间的数据图形化。
CN202210188896.5A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Active CN114266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8896.5A CN114266100B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8896.5A CN114266100B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6100A CN114266100A (zh) 2022-04-01
CN114266100B true CN114266100B (zh) 2022-05-17

Family

ID=8083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88896.5A Active CN114266100B (zh) 2022-03-01 2022-03-01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6610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93662B1 (ko) * 2013-01-11 2013-08-13 명지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Bim 객체분류체계 생성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20150081992A (ko) * 2014-01-07 2015-07-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건축물 구성요소 템플릿 생성 방법, 프리미티브 생성 방법, 및 건축물 구성요소 모델링 장치
CN106649908B (zh) * 2016-04-21 2018-10-09 广州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基于设计逻辑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工法
CN108416129A (zh) * 2018-02-27 2018-08-17 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和pdm的装配式建筑集成设计方法
US20210357543A1 (en) * 2019-07-17 2021-11-18 Smartscapes Studio, S.L.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ded design solutions and training method and system of the same
CN110781537B (zh) * 2019-09-20 2023-08-18 江苏绿瓴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建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6100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33001B (zh) 一种面向数字孪生应用的三维数字工厂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5278936B (zh) 一种基于软件元模型构造软件模型的通用软件建模方法
CN104933265A (zh) 基于bim的建筑内装设计方法
Abidi et al. Contribut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lines production’s simulation in a lea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CN104915524A (zh) 基于bim的建筑内装设计的内装模块族库构建方法
KR102369358B1 (ko) 수요자 니즈 기반 3차원 디지털 공간 및 콘텐츠에 대한 라이프사이클 관리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Helme et al. Spatial configuration: Semi-automatic methods for layout generation in practice
Xu et al. An IDM-based approach fo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i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Kaiser et al. From file to factory: Innovative design solutions for multi-storey timber buildings applied to project Zembla in Kalmar, Sweden
Rohrer et al. Simulating reality using AutoMod
CN114266100B (zh) 一种基于标准、产品及工法的建筑数字模型构建方法
Hegazy et al. Evolution of AI rol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etween parametric exploration and machine hallucination
Cao et al. Ontology-based product configuration for modular buildings
Silveira et al. Real-time procedural generation of personalized facade and interior appearances based on semantics
CN105956346A (zh) 一种铝合金模板设计系统和方法
Pasin Generative Modell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a Large Span Structure
Muthumanickam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in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a detailed review and call for collaboration
JP2001060215A (ja) オブジェクト指向を用いた設計方法及びオブジェクト指向を用いた設計装置並びに設計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Ermolenko Algorithm-aided Information Design: Hybrid Design approach on the edge of Associative Methodologies in AEC
Doe et al. Facilitating change: the modular format in the design of prefabricated homes
Sacks et al. 1 Foundational concepts for BIM
Ekholm et al. Design with architectural objects in industrialised house-building
Yong et al. Xtect: a digital intelligence platform for off-site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CN117290918A (zh) 基于Grasshopper的建筑总平面生成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Altabtabai Parametric BIM-Based Design Re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