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8108A -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8108A
CN114258108A CN202011006972.3A CN202011006972A CN114258108A CN 114258108 A CN114258108 A CN 114258108A CN 202011006972 A CN202011006972 A CN 202011006972A CN 114258108 A CN114258108 A CN 114258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bandwidth
data
aggregation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069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0697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8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8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8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聚合设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本申请能够将待发送数据合理的分发到各个相互聚合的各个链路中,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路由器(wireless router)作为一种将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宽带路由器合二为一的扩展型产品,它不仅具备无线AP的所有功能,而且还包括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可支持局域网用户的网络连接共享。
链路聚合技术能够将无线路由器接入的多个无线链路进行聚合,进而能够降低由于单一链路信号不稳定而对手机等接入设备(station,STA)通信性能造成的影响。现有的数据分发策略不能充分考虑各个链路的具体状态,导致数据分发策略不合理,网络容易出现卡顿拥塞,无法满足用户对大流量和低时延的使用需求,导致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能够将待发送数据合理的分发到各个相互聚合的各个链路中,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移动聚合设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在多个聚合移动设备(即多个链路)进行多路聚合时,通过衡量动态带宽和动态延时带宽积来计算路由分发策略,在各个带宽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考虑各个链路时延的情况,根据时延带宽积区分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此时即使带宽较低的一路是可以使用的,能够最大限度的识别链路可用的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融合动态延时带宽积和动态带宽等网络性能指标,在带宽相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以此来确定各聚合设备的分发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聚合后网络的带宽并且降低时延,降低1+1<1发生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能够将待发送数据合理的分发到相互聚合的各个链路中,在提升带宽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时延,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中至少一个为该移动聚合设备自身的通信链路。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全部为该移动聚合设备自身的通信链路。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可以都不是移动聚合设备自身的通信链路。
可选地,该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包括: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
可选地,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与一个预设的参考值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带宽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带宽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带宽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带宽与一个预设的参考值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所述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当1/n<B1/B2<n时,其中,1<n<3,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否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当B1/B2≤1/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2≤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当B1/B2≥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n≤R1/R2≤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如果R1/R2>n2,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聚合主设备,所述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聚合主设备与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FI网络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为分流(offload,也可以被称为卸载)链路。
此时,聚合主设备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分流链路接入网络,聚合从设备可以通过另一个分流链路接入网络,聚合主设备可以对该两个分流链路进行聚合。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聚合设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带宽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时延带宽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分发策略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路由分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所述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1/n<B1/B2<n时,其中,1<n<3,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否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B1/B2≤1/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2≤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B1/B2≥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n≤R1/R2≤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R1/R2>n2,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聚合主设备,所述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聚合主设备与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FI网络相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为分流链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种方法。
可选地,该通信装置还包括该存储器。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其中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器封装在一起的,也可以与处理器单独封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聚合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聚合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图1中无线链路L1的时延带宽积的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聚合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聚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无线路由器(wireless router)作为一种将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宽带路由器合二为一的扩展型产品,它不仅具备无线AP的所有功能,而且还包括网络地址转换功能,可支持局域网用户的网络连接共享。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无线路由器,以便在没有有线网络的环境获得高速网络接入服务。
随着路由技术的发展,以及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各种类型的无线路由器得以出现。
例如,支持一张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的无线路由器,该类无线路由器在提供无线局域网接入时,能够接入单一的移动网络。该无线路由器可以是能够接入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通信网络的4G无线路由器。或者,该无线路由器也可以是能够接入5G网络的5G无线路由器。
例如,该移动网络可以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电信的网络。
无线路由器能够像手机等移动设备一样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基站(例如,5G网络中的基站gNB)建立通信连接,因此也具有移动性。随着所处位置的改变,无线路由器与基站之间的信号连接可能变差,此外,由于基站性能的不稳定、运营商可能出现网络故障等原因,使得单一无线路由器可能无法满足接入设备对于网络带宽和网络稳定性的业务需求。
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链路聚合是将两个或者更多个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一信道,该单一信道以一个具有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
此时,可以通过链路聚合技术将处于同一个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中的多个无线路由器所属的上网链路聚合为一个逻辑链路,不但可以提升移动环境下的上下行网络带宽,由于多个无线路由器分别连入不同的网络中(即分别支持不同运营商的SIM卡),还能够减少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盲区,提高了网络可用性,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通过链路聚合可以提高无线网络的可靠性。对于相互聚合的多个无线链路,若其中一个链路出现故障,则该链路的流量可以被分配到其他链路中去(可以通过局域网(例如WIFI网络)实现流量在无线路由器之间的分配),从而能够保障网络传输的可靠性。通过链路聚合还可以实现流量的负载均衡。把流量平均分到所有成员链路中去,使得每个成员链路最低限度的降低产生流量阻塞链路的风险。
通过链路聚合技术,能够满足接入设备在下载大文件、视频通话、视频直播、游戏、语音等对网络带宽和时延有较高要求的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近年来,一些无线路由器能够支持多张SIM卡,该类无线路由器在提供无线局域网接入时,能够接入到多个不同的网络中。并且,该无线路由器可以将接入该多个不同网络的多个链路聚合到一起。也就是说,该无线路由器还具有网络聚合的功能。
例如,该无线路由器支持的多张SIM卡可以均为4G卡,此时,该无线路由器为4G无线路由器。
再例如,该无线路由器支持的多张SIM卡可以均为5G卡,此时,该无线路由器为5G无线路由器。
再例如,该无线路由器支持的多张SIM卡可以既包括4G卡,也包括5G卡,此时,该无线路由器为4G+5G无线路由器。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链路聚合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聚合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410、智能电视420、摄像头430等接入设备(station,STA)可以通过移动聚合设备100接入到无线网络中,进而能够通过移动聚合设备100从网络侧下载数据,或者向网络侧上传数据。
接入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移动聚合设备100建立通信连接。
可选地,接入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移动聚合设备100,例如,可以通过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相连接。此时,移动聚合设备也可以被称为移动WIFI(mobile WIFI)设备。
接入设备可以是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例如,该接入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410。
此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接入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产品。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接入设备的类型可以不同。例如,可以是智能电视420等智能家居产品。再例如,还可以是摄像头430、无人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电子产品。
移动聚合设备100能够对多个无线链路进行聚合,例如图1中的无线链路L1和L2,此时,智能手机410、智能电视420、摄像头430等接入设备上传或者下载的数据可以被分发至该两个链路中,而非仅通过无线链路L1来实现数据传输,从而能够降低网络出现卡顿拥塞的风险,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图1中,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链路L1与聚合服务器200相连接,移动聚合设备200可以通过无线链路L2与聚合服务器200相连接。
移动聚合设备100和移动聚合设备200处于同一局域网内,并且保持通信连接,例如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比如WIFI)的形式相连接。
此时,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作为聚合主设备,移动聚合设备200可以作为聚合从设备。
移动聚合设备100在对无线链路L1和L2进行聚合以后,可以将流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发至上述两个链路中,而聚合服务器200在接收到通过无线链路L1和L2发送的两部分数据之后,能够对该两部分数据进行顺序复原,保证客户的数据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到达。
例如,摄像头430有100兆的流量需要上传,此时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将该100兆进行分发,在无线链路L1向聚合服务器200上传50兆。其余50兆首先通过WIFI网络专递至移动聚合设备200,之后通过无线链路L2传递至聚合服务器200。聚合服务器200对这两部分数据进行顺序复原。
可选地,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是前述的无线路由器。每个移动聚合设备内部各自插入有一个SIM卡,各个SIM卡可以属于不同的运营商,进而使得相互聚合的多个链路能够接入不同的网络中。
可选地,在其他场景中,可以对更多个移动聚合设备(例如,3、4、5个等)的无线链路进行聚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聚合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相对于前述图1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在本场景中,移动聚合设备100能够通过多个无线链路接入到无线网络中,例如,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链路L1和L2接入到两个不同的网络中。此时,移动聚合设备100能够对该多个无线链路进行聚合。
可选地,移动聚合设备100可以是前述的能够插入多个SIM卡的无线路由器。各个SIM卡可以属于不同的运营商,进而使得相互聚合的多个链路能够接入不同的网络中。
可选地,在其他场景中,移动聚合设备100也可以通过更多个(例如3个)无线链路接入到无线网络中,此时移动聚合设备100内可以设置更多个SIM卡。
可选地,在其他场景中,可以对任意多个移动聚合设备的无线链路进行聚合,每个移动聚合设备自身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无线链路接入到无线网络中,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不管是对多个上述仅支持单一SIM卡的无线路由器所对应的多个链路进行聚合,还是对上述单个支持多张SIM卡的无线路由器的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或者说,不管是在上述图1所示的聚合场景中,还是在上述图2所示的聚合场景中,移动聚合设备都面临数据(流量)分发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数据分发策略可以将待发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链路中去。现有的数据分发策略不能充分考虑各个链路的具体状态,导致数据分发策略不合理,网络容易出现卡顿拥塞,无法满足用户对大流量和低时延的使用需求,导致用户体验差。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能够将待发送数据合理的分发到相互聚合的各个链路中,最大限度的提升聚合后的网络带宽并且能够降低时延,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移动聚合设备,该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例如,该移动聚合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300,或者是图2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500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方法500包括:
在步骤510中,移动聚合设备确定该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
具体地,可以将各链路的数据分发比例调整为1:1,之后统计各个链路无线上行传输的数据量,获取各个链路一定时间段的无线上行流量,进而能够评估各个链路的无线上行带宽。此时,可以根据移动聚合设备的流量统计模块来进行统计,计算出一段时间内的流量差,评估得到各个链路的无线上行带宽。
例如,可以启动统计循环定时器,该定时器的时间可以设定为10秒,可以通过10秒内各个链路的无线上行流量,进而能够评估出各个链路的无线上行带宽。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中至少一个为该移动聚合设备自身的通信链路。例如,该移动聚合设备可以为前述图1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或者300。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全部为该移动聚合设备自身的通信链路。例如,该移动聚合设备可以为前述图2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可以都不是移动聚合设备200自身的通信链路。
可选地,该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该移动聚合设备为聚合主设备,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第一链路,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可选地,该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可以属于不同的运营商。
可选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相连接。
例如,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WIFI网络相连接。
此时,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也可以被称作移动WIFI设备。
此时,该聚合主设备可以为前述图1中的移动聚合设备100,聚合从设备可以是前述图1中的移动聚合设备300,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可以分别为前述图1中的无线链路L1和L2。
此时,可以通过流量统计模块来统计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在一段时间内的上传流量,进而能够计算出第一链路的带宽。在该基础之上,根据接入设备总的上传量与聚合主设备在第一链路内的上传量之间的差值,能够计算出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链路的上传流量,进而能够计算出第一链路的带宽。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更多个聚合设备,此时该多个链路也可以包括更多个链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除了包括该聚合主设备以外,还可以包括多个聚合从设备。例如2~5个。
可选地,该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可选地,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可以均为分流(offload,也可以被称为卸载)链路。
此时,聚合主设备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分流链路接入网络,聚合从设备可以通过另一个分流链路接入网络,聚合主设备可以对该两个分流链路进行聚合。
在步骤520中,移动聚合设备确定该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具体地,在确定了该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之后,可以继续确定每个链路的时延(也叫延迟或迟延)。此时,各聚合设备(聚合主设备和聚合从设备)可以向预定服务器发包(ping包)的方式,评估出各个链路的时延。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每个链路的带宽和时延,确定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指的是链路的带宽(单位比特每秒)与时延(单位秒)的乘积,就是单位时间内发送的比特总数中的最后一个比特进入传输信道时,整个比特串的链路长度,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是结果为比特的数据量,表示在特定时间该链路上的最大数据量—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数据。也就是说,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可以同时对链路的时延和带宽进行表征。
图4是图1中无线链路L1的时延带宽积的计算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移动聚合设备100通过无线链路L1与聚合服务器200通信连接,无线链路L1的带宽为R,时延为D,则无线链路L1的时延带宽积B=D*R。该时延带宽积B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是结果为比特的数据量。
在步骤530中,根据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在步骤540中,根据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500能够根据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该数据分发策略能够指示按照怎样的比例将待发送数据分配至各个链路中进行发送,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可选地,该待发送数据可以是接入聚合主设备的接入设备(例如手机)所需要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某一个链路中发送。
例如,将所有数据在聚合主设备或者聚合从设备中发送。或者说,将所有数据在第一链路或者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
可选地,可以将待发送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至各个聚合设备(链路)中进行发送。
例如,可以按照1比1的比例将待发送数据分配至聚合主设备和聚合从设备中进行发送。或者说,可以按照1比1的比例将待发送数据分配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
在确认了数据分发策略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500,在多个聚合移动设备(即多个链路)进行多路聚合时,通过衡量动态带宽和动态延时带宽积来计算路由分发策略,在各个带宽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考虑各个链路时延的情况,根据时延带宽积区分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此时即使带宽较低的一路是可以使用的,能够最大限度的识别链路可用的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融合动态延时带宽积和动态带宽等网络性能指标,在带宽相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以此来确定各聚合设备的分发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聚合后网络的带宽并且降低时延,降低1+1<1发生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500,能够将待发送数据合理的分发到相互聚合的各个链路中,在提升带宽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时延,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对如何根据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不作限定。作为一个示例,在步骤530中,可以根据比较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具体地,可以比较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的相对大小,以及每个链路带宽的相对大小,之后根据比较的结果来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可选地,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时延带宽积与一个预设的参考值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带宽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带宽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地,每个链路带宽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链路带宽与一个预设的参考值之间的比值或者差值(或者差值的绝对值)。
下面将结合附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如何根据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作进一步说明。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的方法600的流程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分别通过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与聚合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聚合主设备对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进行聚合操作。
为便于说明,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设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设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此时,可以根据B1、B2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以及R1、R2的相对大小的比较结果,来共同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具体地,方法600包括:
在步骤605中,可以分别获取当前时刻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的无线上行流量;
在步骤610中,启动10秒带宽统计循环定时器进行计时;
在步骤615中,定时器到期,根据获取到的流量信息,确定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的带宽分别为R1、R2,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带宽分别为R1、R2。
在步骤620中,通过向聚合服务器发包(ping包)的方式确定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的时延,之后进一步计算得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大时延带宽积分别为B1、B2,即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分别为B1、B2。
在步骤625中,比较B1和B2的相对大小,并且根据相应的比较结果选择进行下一步骤。当判定1/n<B1/B2<n成立时,其中,1<n<3,说明B1和B2的大小相当(二者的值近似或者相等),此时可以进步步骤630。
可选地,根据经验,n的值可以为1.2、1.5、1.8、2.0、2.5等中的任意一个值。
在步骤630中,当判定1/n<R1/R2<n成立时,说明R1和R2的大小也相当,即此时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带宽、时延均相当,两个链路的状况近似相同,此时可以将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否则,考虑到发送量优先的原则,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例如,当判定1/n<R1/R2<n不成立,可以进一步比较R1和R2值的大小。
在步骤640中,确定R1大于R2,此时可以进入步骤645,通过聚合主设备(第一链路)来发送所有待发送数据。
在步骤650中,确定R1小于R2,此时可以进入步骤655,通过聚合从设备(第二链路)来发送所有待发送数据。
在步骤625中,当判定1/n<B1/B2<n不成立时,可以进一步根据B1/B2的值选择进入不同的步骤。
在步骤660中,当判定B1/B2≤1/n成立时,进入步骤661。
在步骤661中,当判定R1/R2≤1/n成立时,进入步骤662。
在步骤662中,当判定1/n2≤R1/R2成立时,进入步骤663。
在步骤663中,将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也就是说,如果1/n2≤R1/R2≤1/n,此时R1/R2也不相当,但是二者的差值不是特别大,此时能够确定当前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此时分发策略为两路分发,分发比例基于带宽比例。
在步骤662中,当判定1/n2≤R1/R2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55。
在步骤655中,通过聚合从设备(第二链路)来发送所有待发送数据。
也就是说,当判定1/n2≤R1/R2不成立,即此时R1/R2<1/n2,此时R1/R2不相当,且二者相差较大,此时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带宽更大的聚合从设备中进行发送。
在步骤661中,当判定R1/R2≤1/n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64。
在步骤664中,当判定R1/R2≥n成立时,进入步骤665。
在步骤665中,将待发送数据在聚合主设备中(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也就是说,如果R1/R2≥n,由于此时B1/B2≤1/n,此时R1/R2不相当,R1大于R2,B1小于B2,说明此时聚合主设备的带宽更大且时延更小,此时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带宽更大的聚合主设备中进行发送。
在步骤664中,当判定R1/R2≥n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66。
在步骤666中,将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也就是说,当步骤661与步骤664均判定不成立时,说明此时1/n<R1/R2<n,即此时R1和R2的大小相当,此时可以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聚合主设备和聚合从设备中进行数据分发。
在步骤670中,当判定B1/B2≥n成立时,进入步骤671。
在步骤671中,当判定R1/R2≥n成立时,进入步骤672。
在步骤672中,当判定R1/R2≤n2成立时,进入步骤673。
在步骤673中,将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也就是说,如果n≤R1/R2≤n2,此时R1/R2也不相当,但是二者的差值不是特别大,此时能够确定当前为聚合设备时延占优势的场景,此时分发策略为两路分发,分发比例基于带宽比例。
在步骤672中,当判R1/R2≤n2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45。
在步骤645中,通过聚合主设备(第一链路)来发送所有待发送数据。
也就是说,当判定R1/R2≤n2不成立,即此时R1/R2>n2,此时R1/R2不相当,且二者相差较大,此时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带宽更大的聚合主设备中进行发送。
在步骤671中,当判定R1/R2≥n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74。
在步骤674中,当判定R1/R2≤1/n成立时,进入步骤675。
在步骤675中,将待发送数据在聚合从设备中(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
也就是说,如果R1/R2≤1/n,由于此时B1/B2≥n,此时R1/R2不相当,R1小于R2,B1大于B2,说明此时聚合从设备的带宽更大且时延更小,此时可以将所有待发送数据在带宽更大的聚合从设备中进行发送。
在步骤674中,当判定R1/R2≤1/n不成立时,进入步骤676。
在步骤676中,将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也就是说,当步骤671与步骤674均判定不成立时,说明此时1/n<R1/R2<n,即此时R1和R2的大小相当,此时可以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聚合主设备和聚合从设备中进行数据分发。
上文结合图1至图5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分发方法,下面结合图6至图7,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聚合设备。应理解,图6至图7所示的移动聚合设备能够实现图3、5所示的方法流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聚合设备700的示意性框图,该移动聚合设备700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如图6所示,该移动聚合设备700包括:
带宽确定模块710,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
时延带宽积确定模块720,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分发策略确定模块730,用于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路由分发模块740,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可选地,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730具体用于: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
可选地,所述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所述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
可选地,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730具体用于:当1/n<B1/B2<n时,其中,1<n<3,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否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可选地,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730具体用于:当B1/B2≤1/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2≤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可选地,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730具体用于:当B1/B2≥n时,其中,1<n<3,如果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n≤R1/R2≤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如果R1/R2>n2,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可选地,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为聚合主设备,所述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可选地,所述聚合主设备与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FI网络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通过所述第一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通过所述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可选地,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为无线路由器。
具体地,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分发方法500、600中的移动聚合设备,或配置于该移动聚合设备中的芯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5中的移动聚合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所述移动聚合设备7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数据分发方法500、600中的移动聚合设备的相应流程,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500、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聚合设备800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聚合设备800可以为移动聚合设备,也可以为设置于移动聚合设备内的芯片或者电路,例如,该移动聚合设备800可以是无线路由器,或者是无线路由器内的芯片。如图7所示,该移动聚合设备800包括:处理器810、存储器820和通信接口830。其中,存储器820中存储有指令,处理器810用于执行存储器820中的指令,当该指令被执行时,该处理器8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处理器810还用于控制通信接口830与外界进行通信。
进一步地,该处理器810、存储器820和通信接口830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
进一步地,该存储器820可以集成在处理器810中,也可以与处理器810分开设置。
具体地,所述移动聚合设备8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分发方法500、600中的移动聚合设备,或配置于该移动聚合设备中的芯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8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3、5中的移动聚合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单元。并且,所述移动聚合设备800中的各单元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数据分发方法500、600中的移动聚合设备的相应流程,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500、6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系统的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数据分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聚合设备,所述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
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包括:
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所述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
当1/n<B1/B2<n时,其中,1<n<3,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否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
当B1/B2≤1/n时,其中,1<n<3,
如果R1/R2<1/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
如果1/n2≤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包括:
当B1/B2≥n时,其中,1<n<3,
如果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n≤R1/R2≤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如果R1/R2>n2,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聚合主设备,所述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主设备与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FI网络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11.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为分流链路。
12.一种移动聚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用于对多个链路进行聚合,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
带宽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带宽;
时延带宽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多个链路中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分发策略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和带宽确定数据分发策略;
路由分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分发策略对待发送数据在所述多个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比较所述每个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以及带宽的相对大小,确定所述数据分发策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链路包括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一带宽R1、第一时延带宽积B1,所述第二链路的带宽和时延带宽积分别为第二带宽R2、第二时延带宽积B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1/n<B1/B2<n时,其中,1<n<3,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
否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带宽大的一者中进行发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B1/B2≤1/n时,其中,1<n<3,
如果R1/R2<1/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
如果1/n2≤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发策略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B1/B2≥n时,其中,1<n<3,
如果R1/R2≤1/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发送;或者
如果1/n<R1/R2<n,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1比1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n≤R1/R2≤n2,将所述待发送数据按照R1/R2的比例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中进行数据分发;或者
如果R1/R2>n2,则将所述待发送数据在所述第一链路中进行发送。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聚合主设备,所述聚合主设备通过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聚合主设备与聚合从设备通过局域网连接,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主设备与所述聚合从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FI网络相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接入所述第一链路,所述移动聚合设备通过所述第二SIM卡接入所述第二链路。
21.根据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聚合设备为无线路由器。
22.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均为分流链路。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006972.3A 2020-09-22 2020-09-22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Pending CN114258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6972.3A CN114258108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6972.3A CN114258108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8108A true CN114258108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88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06972.3A Pending CN114258108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8108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450A (zh) * 2008-03-18 2008-09-17 上海大学 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布式网络应用层组播路由方法
CN106576073A (zh) * 2014-08-08 2017-04-19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聚合连接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213987A1 (zh) * 2017-05-22 2018-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发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EP3614786A1 (en) * 2018-08-23 2020-02-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450A (zh) * 2008-03-18 2008-09-17 上海大学 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布式网络应用层组播路由方法
CN106576073A (zh) * 2014-08-08 2017-04-19 柏思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聚合连接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213987A1 (zh) * 2017-05-22 2018-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发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EP3614786A1 (en) * 2018-08-23 2020-02-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17968A1 (zh) 数据接口分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023758B (zh) 一种混合接入网络中处理报文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US912454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forcing uplink wireless medium usage in wireless networks
KR20090008333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품질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109277B2 (en) Servi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US20170027016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722913B2 (en)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700870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TWI531186B (zh) 多重介面網路裝置與網路封包傳送選擇方法
WO2020252710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9428842A (zh) 一种QoS信息传送方法和装置
US11310689B2 (en) Method for dynamically indicating QFI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7008697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多通道路由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2087777A (zh) 一种mdbv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904788B2 (en) Controlling a congestion window value for a wireless device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11647419B2 (en) Adjusting window size based on quality of experience
CN107889095B (zh) 采用多链路通道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
KR20170109979A (ko) 다중 경로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단말
CN109474956B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定时器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258108A (zh) 数据分发的方法及移动聚合设备
CN111132223A (zh)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
US11849346B2 (en) Unilateral quality-of-service mirroring
US963558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client balancing
Torjemen et al. A handover decision algorithm from LTE-advanced to Wireless Mesh Network
CN110876160A (zh) 基于多模基站下的资源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