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4467B -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4467B
CN114254467B CN202111413966.4A CN202111413966A CN114254467B CN 114254467 B CN114254467 B CN 114254467B CN 202111413966 A CN202111413966 A CN 202111413966A CN 114254467 B CN114254467 B CN 114254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setting
equipment
line
obtaining
layout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39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4467A (zh
Inventor
衡星辰
林克全
柯俊伟
蔡文婷
陈倩
高永铭
谢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396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44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4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4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4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4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8Network design, e.g. design based on topological or interconnect aspects of utility systems, piping,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HVAC] or cab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4Power grid distribu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能够实现多条线路共同展示、减少排版空间占用、同时支持环网自动排版、减少人工调整工作量为出发点,以不同的优先级规则融入自动排版规则与算法中。不仅实现了接线图的环网图效果,而且在减少排版空间,减少电气线路布局长度,减少环网交叉,减少人工调整,避免飞线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同与效果提升,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环网图生成效率。

Description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配网设备图形化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配网设备图形化管理领域,主要包含设备沿布图管理与电气接线图两种图形化数据。传统技术中,配网单线图自动生成结合人工排版调整的方式,可将GIS中的空间信息拓扑以配网单线图的方式生成展示出来。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技术存在效率低且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效率且降低人力成本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包括步骤:
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根据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线、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向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排线路径,得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根据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段的偏移量;
根据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的步骤包括:
以排版模型中的变电站为根节点,以排版模型中的站外设备为单位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的步骤包括:
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所处单元格的左上角坐标;
获取排版节点的原始坐标,并将原始坐标以及左上角坐标的和,确定为输出坐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预设使用场景,将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预设隐藏设备进行过滤,并将预设隐藏设备的上级设备和下级设备直连,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其中,预设隐藏与预设使用场景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拓扑关系,构建设备块间的上下级出线关系;
根据设备块宽度和上下级联络数量,得到联络数量较少的拆行设备;
根据拆行设备,使用最小交叉与长度平衡算法将每一行的根节点设备进行展开,得到排版行的设置位置;
根据排版行的设置位置调整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路径长度值和路径的方向,对排线路径的位置进行调整,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的进出线,并根据进出线的交叉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旋转条件;
在判断的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将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进行旋转,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虚拟设备布局模型中平行设备的进出线的定位点,并根据进出线的定位点确定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
根据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调整平行设备的y坐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接头类设备的相连导线的数量,并在相连导线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情况下,获取最小重合位置;
将接头类设备的位置调整至最小重合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出线相反顺序对行内设备排列,得到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
根据设备类型,设备宽度,设备子级宽度对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按照预设排列规则进行排列,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上述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能够实现多条线路共同展示、减少排版空间占用、同时支持环网自动排版、减少人工调整工作量为出发点,以不同的优先级规则融入自动排版规则与算法中。不仅实现了接线图的环网图效果,而且在减少排版空间,减少电气线路布局长度,减少环网交叉,减少人工调整,避免飞线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同与效果提升,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环网图生成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申请的主旨。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的第一示意性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的第一示意性流程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对排线路径的位置调整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的第二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的第二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的第二示意性流程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的第二示意性流程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S210,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具体的,可以通过本领域任意手段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例如可以通过预先建立支持自动化排版的统一设备与拓扑排版模型,然后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等设备模型自动转换为排版模型。
S220,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具体的,可以通过本领域任意手段进行拓扑追踪。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的步骤包括:以排版模型中的变电站为根节点,以排版模型中的站外设备为单位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S230,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具体的,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为网状结构,根据该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可以将网状结构的拓扑结构转换成设备排版树结构。
S240,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S250,根据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线、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具体的,可以采用本领域任意技术手段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
S260,向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设备排版树结构的每一个变电站出线为每行的根节点,通过遍历子节点的方式向行内添加排版节点。
S270,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的步骤包括: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所处单元格的左上角坐标;获取排版节点的原始坐标,并将原始坐标以及左上角坐标的和,确定为输出坐标。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所处单元格的右上角坐标;获取排版节点的原始坐标,并将原始坐标以及左上角坐标的和,确定为输出坐标。
S280,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排线路径,得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具体的,可以通过本领域任意手段生成排线路径。例如每个排版节点的行号、单元格号确定后对导线节点进行布局生成排线路径,并得到排线路径经过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S290,根据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段的偏移量;
具体的,对导线的排版是分段进行的,同一通道中的定位段进行排版后,反向影响定位点的坐标。水平方向的定位段偏移量为两端定位点的y偏移量,垂直方向的线定位段影偏移量为两端段定位点的x偏移量,定位点的输出坐标为x=通道x+偏移x,输出y=通道y+偏移y,每导线设备上多个定位点的连续输出坐标为导线折点坐标,导线两段坐标位导线两端连接的定位设备块的端子坐标。
S300根据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上述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能够实现多条线路共同展示、减少排版空间占用、同时支持环网自动排版、减少人工调整工作量为出发点,以不同的优先级规则融入自动排版规则与算法中。不仅实现了接线图的环网图效果,而且在减少排版空间,减少电气线路布局长度,减少环网交叉,减少人工调整,避免飞线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同与效果提升,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环网图生成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预设使用场景,将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预设隐藏设备进行过滤,并将预设隐藏设备的上级设备和下级设备直连,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其中,预设隐藏与预设使用场景相对应。
具体的,为实现电气图的个性化展示,可根据配置的使用场景自动过滤掉杆塔,接头设备类型,无负载的电缆,不能转供电的分支等智能过滤隐藏,并将过滤隐藏设备两侧的电气设备进行拓扑拼接,即不影响关注设备的拓扑关系,又能隐藏掉当前配置场景中无需关注的设备或分支。隐藏的步骤主要是根据电气拓扑关系与隐藏配置,从配网电源点为起点以站外设备为单位的拓扑追踪构建拓扑层次树,然后循环每个拓扑设备根据设备类型与设备连接点将隐藏设备的上下级直连并对自身设备标记为隐藏,为避免环网接线带来的上下级与相连设备不一致的情况,直连关系的修改非直接修改,而是对要修改的设备连接点与修改后的连接点建立映射关系,全部建立完映射关系后再对每个拓扑设备逐个按映射关系进行连接值修改,并过滤掉标记为隐藏的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S310,根据拓扑关系,构建设备块间的上下级出线关系;
S320,根据设备块宽度和上下级联络数量,得到联络数量较少的拆行设备;
S330,根据拆行设备,使用最小交叉与长度平衡算法将每一行的根节点设备进行展开,得到排版行的设置位置;
S340,根据排版行的设置位置调整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具体的,根据拓扑关系,构建设备块间的上下级出线关系,然后再根据设备块宽度和上下级联络数量计算出联络数量较少的拆行设备。将每一行的根节点设备进行展开,展开使用最小交叉与长度平衡算法得到展开到排版行的最佳位置(即上述设置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路径长度值和路径的方向,对排线路径的位置进行调整,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具体的,计算行内导线时同时计算经过的表内导线,计算步骤具体包括为根据行内出线点的位置对线路行内路径进行规划后,根据路径的长度进行升序排序对导线进行行内编号,再根据路径的方向(分为向上,向下,左上右下,左下右上等形状)对各行内编号进行高优先级排序,排序后的编号为排线路径在行内的排版上下顺序,设置顺序后需要对虚拟段进行从上到下排列,排列后行内同一通道内导线就会以固定的间隔拆分开,不会重合到一起,并且达到转角处交叉点最小的效果。图4为对排线路径的位置调整的示意图。
进一步的,根据导线的跨越路径、行内排线间隔进行距离计算,根据就进原则选择最近的排线间隔进行路径规划,进行进一步优化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S510,获取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的进出线,并根据进出线的交叉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旋转条件;
S520,在判断的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将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进行旋转,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具体的,对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进行逐个计算,计算出设备相连的两侧导线,根据设备进出线的交叉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旋转180度避免进出线的交叉,旋转后的平行设备重新计算端子位置,端子上对应的虚拟定位点一并调整位置,虚拟定位点的位置改变同时触发导线x定位点的坐标调整,相邻定位点的y定位点的x坐标以两边定位点的x坐标一致,也会随之自动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S610,获取虚拟设备布局模型中平行设备的进出线的定位点,并根据进出线的定位点确定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
S620,根据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调整平行设备的y坐标。
具体的,计算平行设备的进出线的定位点位置,根据与平行设备相连导线的定位点的下一定y位点的的y坐标,取y坐标中的最高位置,调整平等设备本身y坐标使D(py) =Max(L(Py)),当设备位置改变后又会触发定位点的改变,线路首尾相连定位点跟随平行设备端子而改变。设备预排版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导线连接,设备间用直连的方式难以处理交叉与分叉,因此对站内外设备统一使用全局平行躲避交叉后,在此基础上自动识别需要进行对齐的与导线平等的水平设备,以及接头类的单连接点设备。以线为基准移动平行设备及单连接点设备使线与设备水平自动动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S710,获取接头类设备的相连导线的数量,并在相连导线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情况下,获取最小重合位置;
S720,将接头类设备的位置调整至最小重合位置。
具体的,接头类设备只有一个连接点,因此可以自由在导线路径上移动而不影响导线拼接后的整体坐标,因此通过对接头与相连导线的数量与位置计算,以设定值为3进行举例,在一个接头上连接3条及以上导线时,根据对每个重合点进行测试计算,比较出最小重合位置,并将接头位置调整为最小重合位置,自动排版模型定位点自动跟随,导线定位点自动跟随,即得到了最小重合效果的导线坐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S810,根据出线相反顺序对行内设备排列,得到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
S820,根据设备类型,设备宽度,设备子级宽度对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按照预设排列规则进行排列,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根据拓扑上下级层次关系与出线顺序,可以将行内设备按照出线顺序相反的顺序排列,以达到最小的交叉点数量。但这通常不是最佳结果 ,因此需要按出线相反顺序排列后,再根据设备类型,设备宽度,设备子级宽度进行重新排列,排列规则为宽度,子级宽度按照一定权重,最小权重的靠前排列。
进一步的,拓扑关系、进出线连接点位置等从上级设备对下级设备进行展开排列时,可以使用躲避交叉的展开算法最大限度的减少行内导线的交叉情况,但会使导线总长度变长,且叠加平行层次增多,而造成排版浪费且视觉效果差,难以识别出联络关系。智能行内设备展开算法,能根据设备拓扑的层次关系,下级设备量,进出线位置等统合计算设备展开顺序,使设备拓扑次层清晰且导线走线清晰,在此前提下实现了导线躲避交叉。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8中的流程图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8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拓扑追踪模块,用于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第二转换模块,用于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优化模块,用于根据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线、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添加模块,用于向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输出坐标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路径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排线路径,得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偏移量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段的偏移量;
环网图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关于电网环网图生成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电网环网图生成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根据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线、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向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排线路径,得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根据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段的偏移量;
根据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对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根据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线、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对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向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根据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排线路径,得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根据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段的偏移量;
根据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 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储器(Rambus DRAM,简称RDRAM)、以及接口动态随机存储器(DR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GIS建模原数据以及GIS单线图图模转换为排版模型;
对所述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
根据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将排版模型的拓扑结构转换为设备排版树;
建立虚拟设备布局模型;所述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包括虚拟布局元素以及各所述虚拟布局元素间的包含引用关系;所述虚拟布局元素包括站外排版表、排版行、排版通道、行内排列区域、排线路径、路径定位段和路径定位点;
根据所述站外排版表、所述排版行、所述排版通道、所述行内排列区域、所述排线路径、所述路径定位段和所述路径定位点对所述虚拟设备布局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向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排版行添加所述设备排版树的排版节点,并得到各所述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
根据所述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所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
生成排线路径并根据所述排线路径,得到所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和定位点;
根据所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所述排版通道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段与所述排线路径上的定位点的位置关系得到所述定位段的偏移量;
根据所述定位段的偏移量和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生成环网图;
其中,对所述排版模型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拓扑关系、线路属性和出线位置的步骤包括:
以所述排版模型中的变电站为根节点,以所述排版模型中的站外设备为单位进行拓扑追踪,得到所述拓扑关系、所述线路属性和所述出线位置;
根据所述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所述排版节点的输出坐标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排版节点的行号和单元格号,得到所述排版节点所处单元格的左上角坐标;
获取所述排版节点的原始坐标,并将所述原始坐标以及所述左上角坐标的和,确定为所述输出坐标;
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预设使用场景,将所述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预设隐藏设备进行过滤,并将所述预设隐藏设备的上级设备和下级设备直连,得到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其中,所述预设隐藏与所述预设使用场景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所述拓扑关系,构建设备块间的上下级出线关系;
根据设备块宽度和上下级联络数量,得到联络数量较少的拆行设备;
根据所述拆行设备,使用最小交叉与长度平衡算法将每一行的根节点设备进行展开,得到排版行的设置位置;
根据所述排版行的设置位置调整所述虚拟设备布局模型,得到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路径长度值和路径的方向,对所述排线路径的位置进行调整,得到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的进出线,并根据所述进出线的交叉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旋转条件;
在所述判断的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将所述水平布局分类的设备进行旋转,得到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所述虚拟设备布局模型中平行设备的进出线的定位点,并根据所述进出线的定位点确定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
根据所述下一定位点的y坐标调整所述平行设备的y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获取接头类设备的相连导线的数量,并在所述相连导线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情况下,获取最小重合位置;
将所述接头类设备的位置调整至所述最小重合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出线相反顺序对行内设备排列,得到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
根据设备类型,设备宽度,设备子级宽度对所述第一顺序的行内设备按照预设排列规则进行排列,得到所述优化后的虚拟设备布局模型。
CN202111413966.4A 2021-11-25 2021-11-25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Active CN1142544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3966.4A CN114254467B (zh) 2021-11-25 2021-11-25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3966.4A CN114254467B (zh) 2021-11-25 2021-11-25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4467A CN114254467A (zh) 2022-03-29
CN114254467B true CN114254467B (zh) 2024-05-10

Family

ID=8079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3966.4A Active CN114254467B (zh) 2021-11-25 2021-11-25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44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18542B (zh) * 2022-11-23 2023-03-21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一种基于gis单线图的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5203A (zh) * 2015-08-14 2015-12-30 国网技术学院 一种配电馈线单线图的无边交叉布线方法
CN105373661A (zh) * 2015-11-12 2016-03-02 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电网专题图布局方法
CN112380803A (zh) * 2020-10-21 2021-02-19 珠海许继芝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配网单线图人工智能布局方法、系统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5203A (zh) * 2015-08-14 2015-12-30 国网技术学院 一种配电馈线单线图的无边交叉布线方法
CN105373661A (zh) * 2015-11-12 2016-03-02 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电网专题图布局方法
CN112380803A (zh) * 2020-10-21 2021-02-19 珠海许继芝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配网单线图人工智能布局方法、系统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越 ; 李培 ; 王震 ; 王平 ; .单线图动态规划最优布局成图技术.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4467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88269A (zh) 一种基于cim模型的输配电网自动成图系统
CN105046363B (zh) 一种区域配电系统单线图布局和优化方法
CN112270406A (zh) 一种类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神经信息可视化方法
CN114254467B (zh) 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
CN104361184A (zh) 一种电力电网自动布局布线系统及方法
CN112487626B (zh) 光伏电站布线方法和装置
CN110502803A (zh) 基于bim技术的布线方法和装置
CN115983189A (zh) 一种自适应网格的模拟集成电路版图布线方法及系统
CN116362194A (zh) 布线资源预分配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976057B (zh) 一种装置布置图自动排布方法
CN112990560B (zh) 一种电网地理接线图自动生成方法及装置
WO2013026178A1 (en) Orthogonal layout generation
CN113222472A (zh) 基于负荷聚类算法的配电网网格优化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6166366B (zh) 一站式电网多样式专题图自动成图系统及方法
CN111639412A (zh) 基于地理沿布图自动生成单线图的方法
CN113378069B (zh) 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主配网自动绘图方法
CN113642090B (zh) 建筑布局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050696A (zh) 全局电网维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280574A (zh) 一种配电网结构成熟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Salleh et al. Single-row transformation of complete graphs
CN115618542B (zh) 一种基于gis单线图的配电网环网图生成方法和系统
Liang et al. Decentraliz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Dynamic Plant Layout Problem
CN113705023B (zh) 基于电磁暂态模型对电力系统建模的方法、装置
Haripriya et al. GIS Based Transmission System Planning
Li et al. Planning-orient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visualizing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from global to loc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510000 No. 11 Kexiang Road,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Applicant after: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 11 Kexiang Road,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pplicant before: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2

Address after: Full Floor 14, Unit 3, Building 2, No. 11, Middle Spectra Road,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700

Applicant af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0000 No. 11 Kexiang Road,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Applicant before: Southern Power Grid Digital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