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6706A -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 Google Patents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6706A
CN114246706A CN202011003204.2A CN202011003204A CN114246706A CN 114246706 A CN114246706 A CN 114246706A CN 202011003204 A CN202011003204 A CN 202011003204A CN 114246706 A CN114246706 A CN 114246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aocular lens
mark
astigmatism
astigmatic
inc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032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晓林
卢奕
王海林
刘庆淮
王晓宽
曹德强
孙洋
谭恩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0320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67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6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6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光学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第一标记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因手术切口对其所在角膜子午线的影响是屈光度降低,因此在手术中将人工晶状体上的第一标记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从而使得人工晶状体的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使得两者的屈光度可正负抵消,从而针对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而且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只需要将第一标记与手术切口中线对准即可,定位容易,手术难度较低,适用性更广泛。

Description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白内障手术已经从过去的复明手术发展至今日屈光白内障手术时代。人们在追求看的见的同时,更注重如何看的好。这不仅使白内障医生努力将患者的矫正视力提高,更致力于如何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散光是引起裸眼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散光是眼睛的一种屈光不正常表现,与角膜的弧度有关。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不能聚集于一点(焦点),也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情况称为散光。散光眼借助调节作用或移动目标到眼之间的距离,都不能形成清晰的像。轻度的散光容易引起视物疲劳,高度散光会严重影响视力。人眼散光主要由角膜散光和晶状体散光组成,在白内障手术后,晶状体摘除,此时全眼散光主要由角膜散光引起。因此,能否对角膜散光进行矫正会影响到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人工晶状体是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一种特殊透镜。人工晶状体的形状功能类似人眼的晶状体,白内障术后摘除了浑浊的晶状体,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替代原来的晶状体,使外界物体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就能看清周围的景物了。因此,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白内障手术中的必要步骤。人工晶状体按照是否具有散光矫正功能可以分为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和非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患者可通过植入特殊的环曲面设计的散光矫正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完全没有散光的角膜在白内障人群中的占比约5%。小于等于0.50D的角膜散光不会对患者的视觉造成明显影响,也可以称之为生理性散光。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中提出散光晶体的使用适应症为:规则性角膜散光≥0.75D,并有远视力脱镜意愿的白内障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这部分患者约占到白内障人群的50%。
按表现形式,可将散光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前者可以用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矫正,后者无法用人工晶状体矫正。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而根据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轴位又可分为顺规散光(90°±30°)、逆规散光(180°±30°)和斜轴散光(30°~60°或120°~150°)。各子午线屈光力不相同,同一子午线不同部位屈光力不一致者为不规则散光。在白内障人群中,角膜散光普遍存在。在白内障人群中,逆规散光的比例约58%,顺规散光的比例约25%,斜轴散光约17%。逆规散光对视觉的影响较顺规散光更加明显。
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duced astigmatism,SIA)是指因为手术本身给患者角膜造成的散光,可见于多种眼部手术。例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眼外伤手术等,以上眼科手术都可能在角膜上形成手术切口。而手术切口对所在位置的角膜有松解作用,导致降低切口所在子午线的屈光力,同时增高垂直方向子午线的屈光力。因此角膜上方切口(90°或90°附近)会增大垂直方向(180°或180°附近)角膜的屈光力。由于白内障手术的手术切口全部或部分形成在角膜上,因此其会对患者角膜带来手术源性散光。在国内,绝大部分白内障手术医生习惯于上方切口。上方切口带来的手术源性散光会造成术前顺规散光的降低(甚至转为逆规散光)和逆规散光的增高。颞侧切口(水平方向)则带来相反的影响。
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均会对手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产生影响。现在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乳化技术中,一般需要制作主切口和侧切口两个切口。侧切口一般大小约1mm左右,既往研究中其造成的手术源性散光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手术源性散光主要来源于主切口。主切口的大小在超声乳化手术中一般为1.8mm-3.2mm。既往研究结果显示,1.8mm切口最终产生的SIA约为0.29D,2.2mm切口产生的SIA在0.31D~0.40D,2.6和3.0mm切口则分别在0.50和0.60~0.70D。此外,国内部分地区条件有限,仍然在采用手法小切口的手术方式,切口大小一般为5.5-6mm,这种手术方式造成的手术源性散光可达2.00D。
散光具有矢量的性质,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白内障手术后的散光大小和方向由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和共同决定。手术源性散光的性质决定了因切口所在位置的不同,它既可以增加散光,也可以降低散光。但是如果手术医生为了降低散光,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散光子午线来调整切口位置,就不得不围绕着患者头部调整手术姿势。然而,在不习惯的位置制作切口往往会导致手术源性散光的不可预测性,并且会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因此并不可取。国内大部分医生习惯采用上方3.0-3.2mm的角膜主切口,会带来大于0.6D的手术源性散光,导致逆规散光患者(占比约60%)的散光的进一步增大,术前顺规散光度数小于等于0.5D的患者则面临转化为逆规散光的风险,顺规向逆规的变化会为患者带来明显不适。因此,对所有白内障患者而言,降低手术源性散光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是临床值得探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以对患者因手术而带来的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
光学部,光学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第一标记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记形成在光学部的边缘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包括有效光学区和边缘部分,其中,第一标记位于有效光学区;或者,第一标记从有效光学区延伸至边缘部分;或者,第一标记位于边缘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光学部的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一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记沿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记包括在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上设置的标记线段;和/或,第一标记包括在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标记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记通过对光学部的外表面进行切割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上还形成有位于第一标记的至少一侧的切口参照标记,切口参照标记用于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平行或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上形成有分别位于第一标记两侧的两个切口参照标记,第一标记位于两个切口参照标记的中央,两个切口参照标记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两侧边缘线分别平行或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切口参照标记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1.5mm,5.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切口参照标记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和两个切口参照标记之间的距离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上还形成有表示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二标记,第二标记用于与术前角膜散光和由手术切口所带来的手术源性散光的散光矢量和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的外表面为球面或非球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还包括与光学部的边缘连接的襻。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用于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用于白内障手术。
基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光学部上形成有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第一标记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因手术切口对其所在子午线的影响是屈光度降低,因此在手术中将人工晶状体上的第一标记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从而使得人工晶状体的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使得两者的屈光度可正负抵消,从而针对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对于术前散光度数较小的患者,植入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避免患者术后散光度数增加,而且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只需要将第一标记与手术切口中线对准即可,定位容易,手术难度较低,适用性更广泛。即使对于术前散光度数较大的患者,若患者想要保持术前的散光度数,那么采用本发明的人工晶状体进行植入使得手术过程简单,且无需对术前角膜散光进行精确测量,也无需进行矢量计算,因此较易在临床推广。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目前,对规则的角膜散光主要的矫正方法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角膜缘松解切口及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的矫正散光范围有限,且术后易出现散光度数回退,矫正效果不稳定,而且患者需要承担额外的高昂手术费用。角膜缘松解切口的优点是可以在白内障手术中同时完成,不需要额外承受手术创伤或手术费用。但其矫正范围较小,效果不稳定,而且预测性较差。此外,角膜缘松解切口在角膜上形成的瘢痕会增加角膜的高阶像差,易产生诸多视觉干扰现象,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相比以上矫正方法,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具有更多的优势。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可以在白内障手术中同时完成。同时人工晶状体矫正范围大,有多种柱镜度数选择,满足不同程度的散光人群。人工晶状体矫正精度高,可预测性更强,术后不易出现散光的回退。对于人工晶状体已经有很多临床经验,多项临床研究都证实其术后拥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矫正效果可靠。因此临床一般采用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来对角膜散光进行矫正。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从晶体平面换算为角膜平面的度数,并以此计算出术后的残余散光度数。二者大致的换算关系为:晶体平面度数×0.68=角膜平面度数,所乘系数的大小由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即前房深度决定。例如,散光度数为1D的晶体实际在角膜平面的矫正效果为0.68D。散光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为晶体最大屈光力子午线屈光度与最小屈光力子午线屈光度的平均值。市场上在售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一般为-10D到+40D之间。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良好的矫正效果,与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包括:术前角膜散光精确的测量、术中标记及植入准确、术者稳定的手术源性散光、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及术后人工晶状体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因此,测量设备要求高,手术过程相对复杂,影响因素多,价格相对昂贵,及患者对手术结果更高的期望值也为散光晶体的临床实际使用和推广带来了困难。因此,绝大部分白内障手术非但没有矫正患者的角膜散光,而且会为患者带来手术源性散光。
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年)中提出散光晶体的使用适应症为规则性角膜散光≥0.75D,并有远视力脱镜意愿的白内障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这一适应症的缺陷在于忽略了这样一部分患者,即术前散光小于0.75D,但术后因术源性散光的增加,造成整体散光大于0.75D的患者,或者术前为顺规散光,而术后变为逆规散光的患者。这部分患者被排除在了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适应人群之外,但术前散光小于0.75D的患者在白内障人群中的占比约50%左右。这个群体的患者将不得不在手术后承受较白内障发病前更差的视觉质量,或者依赖于以前不需要的眼镜,生活会有诸多不便。
本发明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对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4和与光学部4的边缘连接的襻5。襻5对光学部4具有支撑作用。襻5为长条板状结构,其形状可以为L形、C形等。光学部4和襻5可以由同样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部4和襻5由同样的材料制成,例如丙烯酸酯。具体地,可以是亲水性丙烯酸酯,也可以是疏水性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使得人工晶状体可以更好地粘附在囊袋上,利于降低晶状体被植入后发生旋转的可能性。
如图1所示,光学部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1,第一标记1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
因手术切口对其所在子午线的影响是屈光度降低,因此在手术中将人工晶状体上的第一标记1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从而使得人工晶状体的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使得两者的屈光度可正负抵消,从而针对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对于术前散光度数较小的患者,植入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避免患者术后散光度数增加,而且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只需要将第一标记1与手术切口中线对准即可,定位容易,手术难度较低,适用性更广泛。即使对于术前散光度数较大的患者,若患者想要保持术前的散光度数,那么采用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进行植入使得手术过程简单,且无需对术前角膜散光进行精确测量,也无需进行矢量计算,因此较易在临床推广。
为了使得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也可以用于对术前散光进行矫正,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4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表示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二标记2,第二标记2用于与术前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的散光矢量和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在需要对术前散光进行矫正时,术者在计算术前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和的情况下,按照原有的植入对准方式植入即可。因此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的适用范围更广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标记1沿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第二标记2沿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标记1为在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上设置的标记线段。第二标记2为在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上设置的多个标记点。当然,第一标记1也可以是标记点的形式,第二标记2也可以是标记线段的形式,采用何种形式来表示该标记并不限制,只要能表示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即可。
为了提高本实施例人工晶状体的定位准确度,如图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学部4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位于第一标记1的至少一侧的切口参照标记3,切口参照标记3用于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平行或对齐。
本实施例的切口参照标记3是用来对第一标记1和手术切口的中线对齐进行辅助参照的。切口参照标记3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对齐,那么在手术中定位人工晶状体时,将切口参照标记3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对齐,再利用手术刀等参照物可迅速将第一标记1与手术切口的中线对齐。切口参照标记3还可以设置为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平行,此时切口参照标记3可以位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内侧,也可以位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外侧,在手术中定位人工晶状体时,将切口参照标记3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平行以便于第一标记1与手术切口的重心对齐。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光学部4上形成有分别位于第一标记1两侧的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第一标记1位于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的中央,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用于分别与手术切口的两侧边缘线分别对齐。在手术时将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分别和手术切口的两侧边缘分别对齐就自然使得位于中央的第一标记1和手术切口的中线对齐,因此切口参照标记3的设置可用于辅助人工晶状体的准确定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分别与手术切口的两个边缘线平行。
本实施例的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1.5mm,5.5mm]。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可以与手术切口的宽度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具体手术中,由于手术刀的大小不同以及手术医生的习惯不同导致手术切口的宽度是不同的,本实施例将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上述范围可使得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本实施例的各个标记均位于光学部4的边缘处。且各个标记的长度不超过1mm,如此设置避免标记的设置对人工晶状体的功能产生影响。
光学部4的边缘处指的光学部4的靠近周向边缘线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4包括有效光学区。此时上述各个标记均位于有效光学区的边缘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部4包括有效光学区以及位于有效光学区的径向外侧的边缘部分,此时上述各个标记可以仅设置在有效光学区的边缘,也可以从有效光学区延伸至边缘部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各个标记也可以仅设置在边缘部分。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标记1位于光学部4的边缘处。且第一标记1为在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上延伸的标记线段。
在其他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标记也可以为在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标记点。当然该标记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点、圈、长线段、间隔线段、平行线段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本实施例的光学部4上形成有相对于光学部4的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一标记1。那么在术中晶体的调位过程中,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均可以方便地对齐并植入,适合于不同术者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标记1可以如图2所示的均为标记线段或者均为标记点的形式。当然也可以其中一个第一标记1为标记线段,另外一个第一标记1为标记点。
同样的,第二标记2和切口参照标记3可以采用标记线段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标记点的形式。关于标记点,可以是如图2示出的实心点的形式,也可以是如图1示出的空心点的形式。
本实施例的第一标记1通过在人工晶状体上切割形成。例如通过精密刀具切割或者通过激光刻蚀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标记也可以通过印刷、粘贴等方式形成在人工晶状体上。其他标记也可以采用切割、印刷、粘贴等方式形成
由于手术切口所带来的手术源性散光的大小和切口的大小正相关,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大小相关,切口的大小和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相关,因此本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和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对应。
具体地,晶体平面度数×系数=角膜平面度数,其中,系数的大小由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前房深度决定。例如,散光度数为1D的晶体在角膜平面的实际矫正效果为0.68D。散光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为晶体最大屈光力子午线的屈光度和最小屈光力子午线的屈光度的平均值。
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范围为0.25D-3.5D,以0.12D-0.5D为间隔递进。例如晶体散光度数为1.00D的人工晶状体,其能矫正的角膜平面散光度数约为0.7D。该晶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为21.5D,切口参照线之间的距离为3.0mm。那么该人工晶状体适用于手术切口为3.0mm,手术源性散光约0.7D的手术医生为等效球镜屈光度需求为21.5D的患者植入眼内。
再例如,晶体散光度数为0.75D的人工晶状体,其能矫正的角膜平面散光度数约为0.5D。该晶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为-6.00D,切口参照线之间的距离为3.0mm。那么该人工晶状体适用于手术切口为3.0mm,手术源性散光约0.5D的手术医生为等效球镜屈光度需求为-6.00D的患者植入眼内。
又例如,晶体散光度数为2.5D的人工晶状体,其能矫正的角膜平面散光度数约为1.75D。该晶状体的等效球镜度数为+15.00D,切口参照线之间的距离为5.5mm。那么该人工晶状体适用于手术切口为5.5mm,手术源性散光约1.75D的手术医生为等效球镜屈光度需求为+15.00D的患者植入眼内。
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的外表面为球面或非球面。
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可以是多焦点晶体或者EDOF晶体。
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可以用于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
具体地,该人工晶状体用于白内障手术。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在角膜制作切口的眼科手术中。下面根据图1和图2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包括光学部4和与光学部4的边缘连接的襻5。其中,光学部4为圆形,而襻5为C形。本实施例中,光学部4的外表面的边缘形成有以其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一标记1以及以其中心对称的两个第二标记2。
如图2所示,该光学部4包括形成于其外表面的边缘的第一标记1、第二标记2和切口参照标记3。
其中,第一标记1沿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第二标记2沿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第一标记1和第二标记2相互垂直。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一标记1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包括相对于其中心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标记1(图1中的上下方向)、两个第二标记2(图1中的左右方向)和两对切口参照标记3(图1中的上下方向)。因此不论晶体如何调位,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均可以准确定位。
在仅对手术源性散光进行矫正时,根据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需求以及手术医生手术切口的大小来选择具有相应需求等效球镜度数和散光度数的人工晶状体,然后在手术中将该人工晶状体的切口参照标记分别与手术切口两侧的边缘线对齐以准确定位该人工晶状体并植入。因此在只针对切口造成的散光进行矫正时,晶体植入前只需明确医生的手术源性散光即可选择植入晶体的散光度数,无需结合术前角膜散光进行矢量计算。而且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在植入时,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直接对正手术切口的中线,晶体上的切口参照线和制作主切口的手术刀均可辅助手术切口的中线的对准,无需术前或者术中进行角膜标记,进一步简化手术过程。
在对术前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一起进行矫正时,医生在术前首先利用散光晶体计算器计算术前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的矢量和的大小和方向,并用标记笔在角膜上对该矢量和的方向进行标记,然后植入晶体时,将晶体上的代表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二标记与矢量和的标记进行对准。同时,还要先标记切口的制作位置,术中按照此位置制作切口。因此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也适用于现有的植入对准方式。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为术前低散光度数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优的选择方案,即可以保留患者术前无需矫正的散光状态,仅矫正手术源性散光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7)

1.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部(4),所述光学部(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表示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一标记(1),所述第一标记(1)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中线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1)形成在所述光学部(4)的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包括有效光学区和边缘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标记(1)位于所述有效光学区;或者,所述第一标记(1)从所述有效光学区延伸至所述边缘部分;或者,所述第一标记(1)位于所述边缘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光学部(4)的中心对称的两个所述第一标记(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1)沿所述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1)包括在所述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上设置的标记线段;和/或,所述第一标记包括在所述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标记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1)通过对所述光学部(4)的外表面进行切割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上还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标记(1)的至少一侧的切口参照标记(3),所述切口参照标记(3)用于与手术切口的边缘线平行或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上形成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标记(1)两侧的两个所述切口参照标记(3),所述第一标记(1)位于所述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的中央,所述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用于与手术切口的两侧边缘线分别平行或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的范围为[1.5mm,5.5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平行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散光度数和所述两个切口参照标记(3)之间的距离对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上还形成有表示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的第二标记(2),所述第二标记(2)用于与术前角膜散光和由所述手术切口所带来的手术源性散光的散光矢量和所在的角膜子午线对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4)的外表面为球面或非球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还包括与所述光学部(4)的边缘连接的襻(5)。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用于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用于白内障手术。
CN202011003204.2A 2020-09-22 2020-09-22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Pending CN1142467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3204.2A CN114246706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03204.2A CN114246706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6706A true CN114246706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88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03204.2A Pending CN114246706A (zh) 2020-09-22 2020-09-22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670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4201751B2 (en) Corneal impla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8057541B2 (en) Method of using small diameter intracorneal inlays to treat visual impairment
JP3341058B2 (ja) 角膜の湾曲を変えるための方法
US880163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position for a scleral pocket for a scleral prosthesis
US20110218623A1 (en) Small Diameter Inlays
US10555805B2 (en) Anterior corneal shapes and methods of providing the shapes
US11547552B2 (en) Small diameter corneal inlays
CN111796418B (zh) 一种散光型人工晶体(Toric IOL)的屈光度计算方法
CN212234798U (zh)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CN114246706A (zh)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Gills et al. Reducing pre-existing astigmatism with limbal relaxing incisions
Visser et al.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in cataract surgery
CN219089775U (zh) 一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US2006015526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ision correction
Roberts Management of Coexisting Astigmatism During Cataract Surgery
WO2022123091A1 (es) Procedimiento implementado por ordenador para el cálculo del astigmatismo inducido quirúrgicamente
Kohnen et al.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for correction of astigmatism in primary cataract surgery
AKAhOShi electronic leveling device for implantation of a toric iol
CA2508483C (en) Corneal impla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ohnen et al. 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for Correction of Astigmatism in Primary Cataract Surgery
Mertens May consultation# 5
Olaru et al. THERAPETICALLY OPTIONS IN CORNEAL ASTIGMATISM CORRECTION IN CATARACT PATIENTS
Lane Incorporating Aspheric and Toric IOLs in Your Practice: Why and How?
Kohnen et al. Incisional surgery: Astigmatic keratotomy and limbal relaxing incisions
CIONNI Toric IOLs: Low-Hanging Fr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606, No. 39-1, Chuangxin Second Road, China (Liaoning) free trade Experimental Zon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2

Applicant after: Shenyang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499 room 3978, building 2, Lane 1800, Xinyang highway,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kange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