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装置及包含其的锁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联动装置及包含其的锁具。
背景技术
现有锁具中,大多为单通道锁具,在实际使用中需要设置多道锁使用,如对于电动自行车电池盒,电动自行车会设置一道防盗锁,防止电池被盗,还会设置一道防坠落锁,用于防止电池盒弹出坠落。现有的防盗锁和防坠落锁都有各自的解锁机构,需要经过两次解锁才可以完全取出电池盒,使用起来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锁具无法联动,使用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联动装置及包含其的锁具。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联动装置,包括:
锁芯;
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随着所述锁芯的转动发生移动;
第二驱动部,所述锁芯带动联动部件,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并发生移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所述联动部件不随锁芯旋转发生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不随锁芯旋转发生移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锁芯旋转不仅可以带动第一驱动部移动,而且还可以在第一角度范围内通过联动部件带动第二驱动部移动,在第二角度范围内第二驱动部不随锁芯旋转发生移动,通过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实现了联动控制,并且控制更为灵活可控。
较佳地,所述第一驱动部为销轴,所述销轴偏心设置在所述锁芯的端面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偏心设置的销轴,可以随锁芯旋转而旋转,进而对需要控制的部件进行控制。
较佳地,所述联动部件包括:
拨片轮,所述拨片轮为环状结构,所述拨片轮套设在锁芯的外周缘,所述拨片轮的侧端面设置有联动凸起部,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联动凸起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发生接触;
拨片轮联动件,所述拨片轮联动件设置在所述锁芯上,在所述锁芯旋转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拨片轮联动件与所述拨片轮啮合或部分啮合,在所述锁芯旋转第二角度范围时,所述拨片轮联动件与所述拨片轮脱离啮合。
在本方案中,拨片轮联动件与拨片轮相互配合,通过在第一角度范围内两者啮合或部分啮合,在第二角度范围内两者脱离啮合,进而可以实现拨片轮在第一角度范围内随锁芯旋转而移动,在第二角度范围内,拨片轮不随锁芯旋转而移动。
较佳地,所述拨片轮内圈设置有拨片轮凹槽,所述拨片轮联动件设置有第一凸起部,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拨片轮凹槽啮合或部分啮合,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拨片轮凹槽脱离啮合。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拨片轮联动件上设置第一凸起部,在锁芯旋转时,可以带动拨片轮联动。
较佳地,所述锁芯设置有联动件安装孔,所述拨片轮联动件通过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联动件安装孔内,所述拨片轮联动件凸出所述锁芯的外周缘,所述拨片轮联动件还设置有第二凸起部,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所述第二凸起部不受挤压或受到挤压,并且所述拨片轮联动件凸出所述锁芯的外周缘,在所述锁芯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所述第二凸起部受到挤压,并且所述拨片轮联动件完全位于所述联动件安装孔内部。
在本方案中,当第二凸起部受到挤压时,能够带动拨片轮联动件与拨片轮脱离啮合,进而可以实现在第二角度范围内,拨片轮不随锁芯旋转而移动。
较佳地,所述第二驱动部为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能够与所述联动部件发生接触。
在本方案中,联动部件与连杆的一端接触,进而可以带动连杆的另一端实现移动。
较佳地,一种锁具,包括如上所述的联动装置,所述锁具还包括:第一锁舌、第二锁舌,所述第一锁舌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锁舌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
在本方案中,在锁芯旋转时,第一驱动部能够驱动第一锁舌移动,并且当旋转到第一角度范围时,第二驱动部能够驱动第二锁舌移动。
较佳地,所述锁具还包括锁体、锁芯套,所述锁体设置有容纳腔,所述锁芯安装在锁芯套内部,所述锁芯套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锁芯套通过定位件与所述锁体固定。
较佳地,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所述容纳腔在所述联动部件的旋转轨迹上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联动部件接触,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所述容纳腔在所述联动部件的旋转轨迹上设置有凸台。
在本方案中,在旋转时,斜面可以与联动部件中的第二凸起部发生挤压,使得拨片轮联动件与拨片轮处于部分啮合状态,当第二凸起部旋转到凸台位置时,第二凸起部与凸台发生挤压,使得拨片轮联动件与拨片轮处于脱离啮合状态。
较佳地,所述锁体设置有第一锁舌槽和第二锁舌槽,所述第二锁舌槽位于所述第一锁舌槽的下方,所述第一锁舌设置在所述第一锁舌槽内,所述第二锁舌通过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锁舌槽内,当所述第二锁舌收回至所述第二锁舌槽内时,所述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第二锁舌伸出所述第二锁舌槽时,所述弹性元件从该压缩状态释放至一伸展状态。
在本方案中,锁体内部结构紧凑,并且第二锁舌与第二锁舌槽通过弹性元件连接,弹性元件的状态变化能够使得第二锁舌从收回状态变为伸出状态。
较佳地,所述锁具还包括锁芯定位装置,所述锁体和所述锁芯套设置有开孔,所述锁芯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锁芯定位装置穿过所述开孔,所述锁芯定位装置一端能够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
较佳地,所述锁芯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柱、定位柱弹性元件、定位柱螺母,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开孔,所述定位柱的末端能够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所述定位柱首端设置有定位柱弹性元件,所述定位柱弹性元件通过所述定位柱螺母固定在所述锁体内。
较佳地,所述定位柱的末端设置有倒角。
在本方案中,通过锁芯定位装置与锁芯上设置的定位凹槽的相互配合,当锁芯旋转到位时,定位柱的末端会进入到定位凹槽内部,再次旋转时,需稍加力度,使得定位柱弹性元件压缩,定位柱脱离定位凹槽,在锁芯旋转到位时,能够给到使用者手感上的提示。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锁芯旋转不仅可以带动第一驱动部移动,而且还可以在第一角度范围内通过联动部件带动第二驱动部移动,在第二角度范围内第二驱动部不随锁芯旋转发生移动,通过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实现了联动控制,并且控制更为灵活可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的联动装置的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联动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拨片轮联动件与锁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的锁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锁具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锁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锁具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锁具半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锁具解锁状态示意图。
锁芯100,联动件安装孔110,定位凹槽120
拨片轮210,拨片轮凹槽211,联动凸起部212
拨片轮联动件220,第一凸起部221,第二凸起部222
连杆300
销轴400
弹性元件510
锁体600,连杆安装孔610,开孔620,第一锁舌槽630,第二锁舌槽640,容纳腔650,斜面651
锁芯套700
第一锁舌810,第二锁舌820
锁芯定位装置900,定位柱螺母910,定位柱弹性元件920,定位柱9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动装置,包括:
锁芯100;
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随着锁芯100的转动发生移动;
第二驱动部,锁芯100带动联动部件,锁芯100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第二驱动部与联动部件接触并发生移动,锁芯100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联动部件不随锁芯100旋转发生移动,第二驱动部不随锁芯100旋转发生移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锁芯100旋转不仅可以带动第一驱动部移动,而且还可以在第一角度范围内通过联动部件带动第二驱动部移动,在第二角度范围内第二驱动部不随锁芯100旋转发生移动,通过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实现了联动控制,并且控制更为灵活可控。
其中,第一驱动部为销轴400,销轴400偏心设置在锁芯100的端面上,通过偏心设置的销轴400,可以随锁芯100旋转而旋转,进而对需要控制的部件进行控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销轴400替换为其他凸起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也可设置为曲柄机构或者凸轮机构,能够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的直线运动。
其中,第二驱动部为连杆300,连杆300的一端能够与联动部件发生接触,连杆300的另一端可带动其他部件发生移动,连杆300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旋转轴,连杆300与联动部件发生接触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凹槽,第一个凹槽能够与联动凸起部212发生接触,进而带动连杆300围绕旋转轴发生旋转,第二个凹槽的设置能够不影响第二凸起部222的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联动部件包括:
拨片轮210,拨片轮210为环状结构,拨片轮210套设在锁芯100的外周缘,拨片轮210的侧端面设置有联动凸起部212,在锁芯100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联动凸起部212与第二驱动部发生接触;
拨片轮联动件220,拨片轮联动件220设置在锁芯100上,在锁芯100旋转第一角度范围时,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210啮合或部分啮合,在锁芯100旋转第二角度范围时,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210脱离啮合。
在本方案中,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210相互配合,通过在第一角度范围内两者啮合或部分啮合,在第二角度范围内两者脱离啮合,进而可以实现拨片轮210在第一角度范围内随锁芯100旋转而移动,在第二角度范围内,拨片轮210不随锁芯100旋转而移动。
具体地,拨片轮210内圈设置有拨片轮凹槽211,拨片轮联动件220设置有第一凸起部221,在锁芯100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第一凸起部221与拨片轮凹槽211啮合或部分啮合,在锁芯100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第一凸起部221与拨片轮凹槽211脱离啮合。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拨片轮联动件220上设置第一凸起部221,在锁芯100旋转时,可以带动拨片轮210联动。
如图3和图7所示,较佳地,锁芯100设置有联动件安装孔110,拨片轮联动件220通过弹性元件510设置在联动件安装孔110内,拨片轮联动件220凸出锁芯100的外周缘,拨片轮联动件220还设置有第二凸起部222,在锁芯100旋转至第一角度范围时,第二凸起部222不受挤压或受到挤压,并且拨片轮联动件220凸出锁芯100的外周缘,在锁芯100旋转至第二角度范围时,第二凸起部222受到挤压,并且拨片轮联动件220完全位于联动件安装孔110内部。
其中,弹性元件510为弹簧。
在本方案中,当第二凸起部222受到挤压时,能够带动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210脱离啮合,进而可以实现在第二角度范围内,拨片轮210不随锁芯100旋转而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包括如上的联动装置,锁具还包括:第一锁舌810、第二锁舌820,第一锁舌810与第一驱动部连接,第二锁舌820与第二驱动部连接,在本方案中,在锁芯100旋转时,第一驱动部能够驱动第一锁舌810移动,并且当旋转到第一角度范围时,第二驱动部能够驱动第二锁舌820移动。
其中,第一锁舌810和第二锁舌820均为长柱体,第一锁舌810上设置有贯穿的凹槽,第一驱动部位于贯穿的凹槽内,第二锁舌820设置有方形的凹槽,第二驱动部的另一端设置在方形的凹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还包括锁体600、锁芯套700,锁体600设置有容纳腔650,锁芯100安装在锁芯套700内部,锁芯套700安装在容纳腔650内,锁芯套700通过定位件与锁体600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容纳腔650在联动部件的旋转轨迹上设置有斜面651,斜面651与联动部件接触,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容纳腔650在联动部件的旋转轨迹上设置有凸台。在本方案中,在旋转时,斜面651可以与联动部件中的第二凸起部222发生挤压,使得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处于部分啮合状态,当第二凸起部222旋转到凸台位置时,第二凸起部222与凸台发生挤压,使得拨片轮联动件220与拨片轮210处于脱离啮合状态。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体600设置有第一锁舌槽630和第二锁舌槽640,第二锁舌槽640位于第一锁舌槽630的下方,第一锁舌810设置在第一锁舌槽630内,第二锁舌820通过弹性元件510设置在第二锁舌槽640内,当第二锁舌820收回至第二锁舌槽640内时,弹性元件510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二锁舌820伸出第二锁舌槽640时,弹性元件510从该压缩状态释放至一伸展状态。锁体600内部结构紧凑,并且第二锁舌820与第二锁舌槽640通过弹性元件510连接,弹性元件510的状态变化能够使得第二锁舌820从收回状态变为伸出状态。
其中,锁体还设置有连杆安装孔610,连杆设置在连杆安装孔610上。
在本实施例中,锁具还包括锁芯定位装置900,锁体600和锁芯100套设置有开孔620,锁芯100设置有定位凹槽120,锁芯100定位装置穿过开孔620,锁芯100定位装置一端能够位于定位凹槽120中。
其中,如图6所示,锁芯100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柱930、定位柱弹性元件920、定位柱螺母910,其中定位柱弹性元件920为弹簧,定位柱930穿过开孔620,定位柱930的末端能够位于定位凹槽120中,定位柱930的末端设置有倒角,定位柱930首端设置有定位柱弹性元件920,定位柱弹性元件920通过定位柱螺母910固定在锁体600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柱930的末端也可以不设置倒角。
在本方案中,通过锁芯100定位装置与锁芯100上设置的定位凹槽120的相互配合,当锁芯100旋转到位时,定位柱930的末端会进入到定位凹槽120内部,再次旋转时,需稍加力度,使得定位柱弹性元件920压缩,定位柱930脱离定位凹槽120,在锁芯100旋转到位时,能够给到使用者手感上的提示。
锁具在使用时,如图8所示,锁芯100处于0°,锁具处于锁止状态,第一锁舌810和第二锁舌820均处于电池1000的锁止槽内,将电池1000锁住。
如图9所示,锁芯100旋转90°,锁具处于半锁止状态,第二锁舌820从电池1000的锁止槽收回,第一锁舌810处于半锁止状态,能够防止电池1000脱落。
如图10所示,锁芯100旋转180°,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电池1000脱落取出,第一锁舌810完全解锁,拨片轮210与拨片轮联动件220脱离啮合,第二锁舌820在弹性元件510的作用下弹出,当安装电池1000时,压缩后的第二锁舌820能够自动弹出,防止假锁。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