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8891A -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8891A
CN114198891A CN202010981889.1A CN202010981889A CN114198891A CN 114198891 A CN114198891 A CN 114198891A CN 202010981889 A CN202010981889 A CN 202010981889A CN 114198891 A CN114198891 A CN 114198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air outlet
human bod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18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留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818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98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98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8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前方是否有人体靠近;若有,则控制空调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并获取人体与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根据人体与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和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确定空调的送风角度θ,以使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气流吹向人体的目标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夏天厨房环境温度较高,现有家庭通常是打开门引客厅空调的冷风到厨房,达到一定的制冷效果,但在引进冷风的同时也会使厨房的油烟散到客厅,十分难闻;或者有些家庭安装了厨房空调,但由于厨房环境温度高,制冷效果不如意,感觉冷风不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空调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存储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前方是否有人体靠近;若有,则控制所述空调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并获取所述人体与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根据所述人体与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和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确定所述空调的送风角度θ,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气流吹向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第一出风口的水平距离以及第一出风口与人体头部之间的高度差,以确定第一送风角度,通过风机组件将第一出风口所吹出的气流以第一送风角度吹向用户的目标位置,可以更好地降低用户对于环境温度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在厨房等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在保持相对较低的能耗下获得了更明显的使用体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送风角度θ=arctanH/D。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计算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L=sqrt(H^2+D^2),并根据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所述风机组件的风轮转速和/或压缩机的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的风轮转速与所述L正相关和/或所述压缩机的频率与所述L正相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轮的转速为n,所述n满足:n=(D+L)*n0/(D0+L0),所述n0、所述D0、所述L0均为预设值,其中,n0为风轮转速的预设值、D0为所述人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的预设值、L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的频率为P,所述P满足:P=(H+L)*P0/(H0+L0),P0为压缩机的频率的预设值、H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的预设值、L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调节所述风机组件的角度调节所述空调的送风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所述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人体的面部温度T1,并比较T1与预设温度T0的大小,若T1小于等于T0,控制所述风机组件在θ-φ~θ+φ之间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的摆动转速为1/6r/min~1/3r/min。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若T1大于T0,维持当前送风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若检测到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前方没有人体靠近,控制所述空调切换至送风模式。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机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被所述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另一个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一体式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风轮(或第二风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风道组件(或第二风道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第一风道组件(或第二风道组件)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第一风道组件(或第二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一体式空调器100、
壳体1、第一进风口10a、第一出风口10b、第二进风口10c、第二出风口10d、
第一出风格栅1a、
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顶盖15、第一风道组件2、
风机组件21、
风机组件的转动轴线21a、风机组件的中心轴线21b、
第一风轮211、第一转轴212、
第一风机固定架213、第一子固定架2131、第一风机214、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
第一固定柱2131a、
第一换热器部件22、第一敞开口22a、第一连接板221、
第一风机支架23、
第一转孔231、第一配合段231a、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
第一弹性开口232、
第二风道组件3、
风机部件31、
风机部件的转动轴线31a、风机部件的中心轴线31b、
第二风轮311、第二转轴312、
第二风机固定架313、第二子固定架3131、第二风机314、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
第二固定柱3131a、
第二换热器部件32、第二敞开口32a、第二连接板321、
第二风机支架33、
第二转孔331、第二配合段331a、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
第二弹性开口332、
压缩机4、接水盘5、底盘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包括壳体1,壳体1内限定出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第一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21,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前方是否有人靠近,若有,则控制空调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并获取人体与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空调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H;根据人体与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距离D和人体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H确定空调的送风角度θ,以使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气流吹向人体的目标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人体的目标位置”可以为人体身体的一个或者多个部位。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人体的目标位置可以为胸部以上位置,也可以为人体的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设置在厨房的空调器,夏天厨房环境温度较高,现有家庭通常是打开门引客厅空调的冷风到厨房,达到一定的制冷效果,但在引进冷风的同时也会使厨房的油烟散到客厅,十分难闻;或者有些家庭安装了厨房空调,但由于厨房环境温度高,制冷效果不如意,感觉冷风不凉。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前方是否有人靠近,以判断空调的启用时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空调上设置具有扫描功能的传感器(例如红外装置)来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前方是否有人靠近,当传感器处于扫描模式下时,可以判断第一出风口10b的前方是否有人体靠近,使得空调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下进行制冷或制热作业,从而可以提高空调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程度,减少空调的能耗。
例如,当检测到有人体进入第一出风口10b前方的范围内,空调运行制冷或者制热模式,并通过获取人体与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H来确定空调的送风角度,使空调所吹出的风可以直接吹向人体的目标位置(例如,人体的面部),为人体的目标位置提供充足的冷量或热量,以大大降低用户在厨房工作时对外界温度的主观感受,提高用户在厨房作业时的舒适度。
具体地,空调的出风口处可以设置距离传感器,可以通过测算第一出风口10b与人体之间的最小距离作为第一出风口10b与人体之间的水平距离。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可以为目标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出风口10b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位置为人体的面部,此时人体面部沿水平延伸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出风口10b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作为人体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目标位置的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与第一出风口10b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作为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
更具体地,当空调的传感器(例如红外装置)扫描到人体红外信号时,控制器就会计算出人体的目标位置相对第一出风口10b的高度差H,控制器可以根据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H计算出送风角度θ,使得第一出风口10b吹出的气流可以精确地吹向人体的目标位置,从而使用户的目标位置可以更加直接的受到冷风的吹拂,更好地降低了用户对于环境温度的主观感受。例如,当空调设置在厨房内时,可以使得用户在厨房较为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冷风或热风的温度,以大大改善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送风角度θ是出风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控制方法,通过测量人体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水平距离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确定送风角度,由此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0b吹出的气流精确地吹向人体的目标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降低用户对于环境温度的主观感受,特别是在厨房等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在保持相对较低的能耗下获得了更明显的使用体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送风角度θ=arctanH/D,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来确定送风角度,使控制器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人体的目标位置所处的角度范围,使第一出风口10b处的气流可以更加精准地吹向目标位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若检测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10b前方没有人体靠近,控制空调切换至送风模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送风模式下,空调器的压缩机4不工作,且风机工作,空调仅仅进行送风作业。由此,在第一出风口10b的前方没有检测到人体靠近时,通过控制空调处于送风模式,增加了房间气流流动,降低了房间的闷热感。另外,当空调为整体式空调时,由于整体式空调没有设置排热管,空调产生的热量会排向室内,从而当检测到没有人体靠近时,开启送风模式后,可以减少空调的排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计算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sqrt(H^2+D^2),并根据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和/或压缩机4的频率。具体地,可以根据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和压缩机4的频率中的其中一个,也可以根据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和压缩机4的频率。由此,可以根据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和/或压缩机4的频率,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与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正相关和/或压缩机4的频率与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正相关。
也就是说,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越小,风轮转速越小,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越大,风轮转速越大。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越小,压缩机4的频率(即运行频率)越小,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越大,压缩机4的频率越大。
由此,当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可以增大风轮的转速和/或压缩机4的频率,以提高从第一出风口10b吹出的气流的冷量或热量,当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距离较近时,可以减小风轮的转速或压缩机4的频率,使第一出风口10b所吹出气流的冷量或热量降低,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不会使用户感觉过冷或过热,进一步优化了空调的使用体验,提高了空调的舒适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风机组件21中风轮的转速不小于风轮的额定转速,压缩机4的运行频率不小于压缩机4的额定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风机组件21中风轮的转速为n,n满足:n=(D+L)*n0/(D0+L0),其中,n0为风轮转速的预设值、D0为人体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水平距离的预设值、L0为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风机转速对人体吹风舒适度的影响与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和人体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水平距离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公式n=(D+L)*n0/(D0+L0)调节风轮的转速,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体在使用空调时的舒适度。
而且根据上述公式进行调节本发明的风轮转速,避免了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变化过快,有效地改善了风轮转速变化过快的情况,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压缩机4的频率为P,P满足:P=(H+L)*P0/(H0+L0),P0为压缩机4的频率的预设值、H0为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的预设值、L0为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压缩机4的频率对人体吹风舒适度的影响与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和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高度差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公式P=(H+L)*P0/(H0+L0)调节压缩机4的频率,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体在使用空调时的舒适度。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4的频率根据上述公式进行调节,可以避免压缩机4的频率的变化过快,有效地改善了压缩机4频率变化过快的情况,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调节风机组件21的角度调节空调的送风角度。具体地,风机组件21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内,由此可以通过调节风机组件21的转动角度方便地实现对空调送风角度的调节,简化了空调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空调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人体的目标位置的温度T1,并比较T1与预设温度T0的大小,若T1小于等于T0,控制风机组件21在θ-φ~θ+φ之间摆动。
在空调运行一段时间后,若人体的目标位置的温度已经下降,如果继续对人的目标位置进行直吹容易引起人体的不适感,因此,当人体的目标位置的温度已经降低至预设温度后,通过控制风机组件21以水平线为基准,使风机组件21在θ+φ~θ-φ范围内摆动。由此,可以减少用户的不适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φ的范围可以满足10°≤φ≤30°或5°≤φ≤15°或3°≤φ≤10°。可以理解的是,φ的具体范围可以根据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直线距离L来设定,人体的目标位置与第一出风口10b之间的距离越远,φ的调节范围越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风机组件21的摆动转速为1/6r/min~1/3r/min。例如,风机组件21的摆动转速为1/6r/min、1/5r/min、1/4r/min、1/3r/min等。由此,可以进一步地降低人体的不适感,提高了空调的使用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若T1大于T0,维持当前送风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维持当前送风状态是指空调以当前的送风角度、当前的压缩机4频率以及当前的风机组件21的风轮转速等运行。由此,可以保证人体的目标位置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气流吹拂,降低人体的目标位置的温度,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机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的具体结构。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一体式空调器是相对分体式空调器而言,一体式空调器的空调系统都在一个整体的壳体1内;例如一体式空调器可以为移动空调器,但不限于此。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一体式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和第一风道组件2,壳体1上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第一风道组件2设于壳体1内,第一风道组件2包括风机组件21和第一换热器部件22,风机组件21用于驱动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0a进入第一风道组件2内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b排出。例如,壳体1内可以限定出第一风道,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分别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一风道组件2设于第一风道,风机组件21运行,使得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0a流至第一风道内,并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b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一体式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道组件3,壳体1上还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第二风道组件3设于壳体1内,第二风道组件3包括风机部件31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风机部件31用于驱动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0c进入第二风道组件3内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d排出。例如,壳体1内可以限定出第二风道,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分别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二风道组件3设于第二风道,风机部件31运行,使得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0c流至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后从第二出风口10d排出。
其中,在一体式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中的一个为蒸发器且另一个为冷凝器,则一体式空调器100工作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为蒸发器、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为冷凝器,或者第一换热器部件22为冷凝器、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为蒸发器,以实现一体式空调器100的正常工作,且一体式空调器100可以用于制冷或制热。
如图7、图9-图11所示,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以调整相应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则包括以下情况:1、风机组件21可转动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2、风机部件31可转动以调整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3、风机组件21可转动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且风机部件31可转动以调整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由此,一体式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0b和第二出风口10d中的至少一个处的出风可以调节,丰富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便于使得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有利于提升一体式空调器100的适用性,而且,本申请中的一体式空调器100适合紧凑型风口设计,则一体式空调器100已经因空间问题而无法在出风口设置扫风叶片,本申请中一体式空调器100通过摆动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中的至少一个来达到相应出风口摆风的目的,解决了无法设置扫风叶片、同时有需要实现摆风的矛盾。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通过设置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中的至少一个可转动以调整相应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丰富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便于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便于使得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而且解决了一体式空调器100无法设置扫风叶片、同时又有摆风需求的矛盾,还适用于紧凑型风口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垂直于风机组件21的中心轴线21b;和/或,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垂直于风机部件31的中心轴线31b。则包括以下方案:1、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组件21的中心轴线21b,以实现风机组件21的上下摆动,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10b处的上下摆风;2、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部件31的中心轴线31b,以实现风机组件21的上下摆动,从而实现第二出风口10d处的上下摆风;3、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组件21的中心轴线21b,且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部件31的中心轴线31b,以实现风机组件21的上下摆动和风机部件31的上下摆动,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10b处的上下摆风和第二出风口10d处的上下摆风;显然该三种方案与上述三种情况一一对应。由此,通过设置风机组件21和/或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以保证风机组件21和/或风机部件31绕转动轴线转动时,可调整相应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便于保证一体式空调器100的摆风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风机组件21可转动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时,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组件21的中心轴线21b;当风机部件31可转动以调整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时,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部件31的中心轴线31b。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风机组件21的转动轴线21a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垂直于风机组件21的中心轴线21b,以实现左右摆风、或前后摆风等;和/或,风机部件31的转动轴线31a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垂直风机部件31的中心轴线31b,以实现左右摆风、或前后摆风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组件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风轮211,至少一个第一风轮2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则第一风轮211为一个时,该第一风轮2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第一风轮211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风轮211中的至少一个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从而方便了风机组件21的安装,且风机组件21功耗较低,噪音低,便于散热。其中,在风机组件21包括两个第一风轮211时,两个第一风轮211构成对旋风轮,则两个第一风轮211将气流朝向预定方向吹送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当构成对旋风轮的两个第一风轮211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速大体相同时,可以获得远距离的送风效果,而当构成对旋风轮的两个第一风轮211的转速相差较大时(此时两个第一风轮211的转动方向可以相反或者相同),可以获得无风感或柔风感、或近距离的送风效果。当然,两个第一风轮211相互配合工作还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由此,通过调整对旋风轮的两个第一风轮211的转速,可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或近距离等送风效果,则风机组件21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部件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风轮311,至少一个第二风轮3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则第二风轮311为一个时,该第二风轮3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第二风轮311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风轮311中的至少一个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从而方便了风机部件31的安装,且风机部件31功耗较低,噪音低,便于散热。其中,在风机部件31包括两个第二风轮311时,两个第二风轮311构成对旋风轮。由此,通过调整构成对旋风轮的两个第二风轮311的转速,可以获得远距离、或无风感、或柔风感、或近距离等送风效果,则风机部件31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组件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风轮211,至少一个第一风轮2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且第二风轮31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风轮311,至少一个第二风轮311为轴流风轮或斜流风轮。其中,在风机组件21包括两个第一风轮211时,两个第一风轮211构成对旋风轮,在风机部件31包括两个第二风轮311时,两个第二风轮311构成对旋风轮,则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均可以实现不同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出风口10b处设有第一出风格栅1a,第一出风格栅1a与风机组件21相连,且第一出风格栅1a位于风机组件21的下游侧,则第一出风格栅1a可以将风机组件21与用户隔开,保证用户使用安全,且风机组件21转动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时,第一出风格栅1a可以随风机组件21转动,相对于将第一出风格栅1a固设于壳体1时,壳体1内需要设置足够空间来避让风机组件21的转动,导致壳体1体积较大,而第一出风格栅1a随风机组件21转动,允许风机组件21的部分转动至壳体1外,则壳体1内无需另外设置避让风机组件21转动的空间,有利于减小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体积,便于携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0d处设有第二出风格栅,第二出风格栅与风机部件31相连,且第二出风格栅位于风机部件31的下游侧,则第二出风格栅可以将风机部件31与用户隔开,保证用户使用安全,且风机部件31转动以调整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时,第二出风格栅可以随风机部件31转动,相对于将第二出风格栅固设于壳体1时,壳体1内需要设置足够空间来避让风机部件31的转动,导致壳体1体积较大,而第二出风格栅随风机部件31转动,允许风机部件31的部分转动至壳体1外,则壳体1内无需另外设置避让风机部件31转动的空间,有利于减小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体积,便于携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出风口10b处设有第一出风格栅1a,第一出风格栅1a与风机组件21相连,第一出风格栅1a位于风机组件21的下游侧,且第二出风口10d处设有第二出风格栅,第二出风格栅与风机部件31相连,第二出风格栅位于风机部件31的下游侧。由此,壳体1内无需另外设置避让风机组件21转动和风机部件31转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体积,便于携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风机支架23,第一风机支架23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或壳体1相连,风机组件21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风机支架23上。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风机支架23,便于为风机组件21的转动实现一定的支撑,且保证对风机组件21的支撑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风道组件3包括第二风机支架33,第二风机支架33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或壳体1相连,风机部件31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风机支架33上。由此,通过设置第二风机支架33,便于为风机部件31的转动实现一定的支撑,且保证对风机部件31的支撑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风机支架23,第一风机支架23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或壳体1相连,风机组件21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风机支架23上,且第二风道组件3包括第二风机支架33,第二风机支架33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或壳体1相连,风机部件31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风机支架33上,便于实现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各自稳定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当第一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风机支架23时,第一风机支架23上形成有第一转孔231,风机组件21上形成有与第一转孔231可转动配合的第一转轴212,从而通过第一转轴212与第一转孔231的转动配合,实现风机组件21与第一风机支架23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孔2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配合段231a和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第一转轴212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一配合段231a内,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贯穿第一风机支架23的外壁面,在由第一配合段231a至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的方向上,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的宽度逐渐增大,则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可以对第一转轴212起到引导作用,以将第一转轴212快速引导至第一配合段231a内,有利于提升第一风机支架23和风机组件21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当第二风道组件3包括第二风机支架33时,第二风机支架33上形成有第二转孔331,风机部件31上形成有与第二转孔331可转动配合的第二转轴312,从而通过第二转轴312与第二转孔331的转动配合,实现风机部件31与第二风机支架33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二转孔3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配合段331a和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第二转轴312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二配合段331a内,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贯穿第二风机支架33的外壁面,在由第二配合段331a至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方向上,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宽度逐渐增大,则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可以对第二转轴312起到引导作用,以将第二转轴312快速引导至第二配合段331a内,有利于提升第二风机支架33和风机部件31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包括第一风机支架23,且第二风道组件3包括第二风机支架33,则第一风机支架23上形成有第一转孔231,风机组件21上形成有与第一转孔231可转动配合的第一转轴212,实现风机组件21与第一风机支架23的转动连接,第二风机支架33上形成有第二转孔331,风机部件31上形成有与第二转孔331可转动配合的第二转轴312,实现风机部件31与第二风机支架33的转动连接。
其中,第一转孔2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配合段231a和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第一安装导向段231b贯穿第一风机支架23的外壁面,且在由第二配合段331a至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方向上,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宽度逐渐增大,以将第一转轴212引导至第一配合段231a内;第二转孔33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配合段331a和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贯穿第二风机支架33的外壁面,在由第二配合段331a至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方向上,第二安装导向段331b的宽度逐渐增大,以将第二转轴312引导至第二配合段331a内,有利于提升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风机支架23上形成有第一弹性开口232,第一弹性开口232位于第一转孔231的外周侧,且第一弹性开口232邻近第一转孔231,第一弹性开口232沿第一转孔231的周向延伸;和/或,第二风机支架33上形成有第二弹性开口332,第二弹性开口332位于第二转孔331的外周侧,且第二弹性开口332邻近第二转孔331,第二弹性开口332沿第二转孔331的周向延伸。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开口232和/或第二弹性开口332,允许对应的转孔发生一定的变形,以使转轴顺利配合至转孔内。
例如,在图11的示例中,第一弹性开口232贯穿第一风机支架23的侧壁,则在第一转孔231的径向上,第一弹性开口232受到挤压时,第一弹性开口232可以产生一定变形,使得第一转孔231的开口变大,保证第一转轴212顺利装配至第一转孔231内,同时第一弹性开口232具有恢复原形的趋势,使得第一转孔231与第一转轴212紧密配合,避免第一转轴212易与第一转孔231脱离;同样,第二弹性开口332贯穿第二风机支架33的侧壁,则在第二转孔331的径向上,第二弹性开口332受到挤压时,第二弹性开口332可以产生一定变形,使得第二转孔331的开口变大,保证第二转轴312顺利装配至第二转孔331内,同时第二弹性开口332具有恢复原形的趋势,使得第二转孔331于第二转轴312紧密配合,避免第二转轴312易与第二转孔331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当风机组件21与第一风机支架23通过配合的第一转轴212和第一转孔231实现转动连接时,风机组件21包括第一风机固定架213和设于第一风机固定架213内的第一风机214,第一风机固定架2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固定架2131,第一风机214具有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两个第一子固定架2131均与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相连,第一风机支架23上形成有两个第一转孔231,两个第一子固定架2131上均形成有第一转轴212,两个第一转轴212分别与两个第一转孔231可转动地配合,从而保证风机组件21稳定转动。
可选地,第一子固定架2131呈U形,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便于将第一子固定架2131与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连接。
如图11所示,第一子固定架2131的拐角处设有第一固定柱2131a,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与第一固定柱2131a通过紧固件相连。例如,在图11的示例中,第一子固定架2131具有两个拐角,每个拐角处均设有第一固定柱2131a,第一固定柱2131a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可以形成为方形环状结构,且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的四个边角处分别对应形成有一个第二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对应第二连接孔以将第一子固定架2131和第一连接法兰板2141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当风机部件31与第二风机支架33通过配合的第二转轴312和第二转孔331实现转动连接时,风机部件31包括第二风机固定架313和设于第二风机固定架313内的第二风机314,第二风机固定架3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固定架3131,第二风机314具有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两个第二自固定架均与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相连,第二风机支架33上形成有两个第二转孔331,两个第二子固定架3131上均形成有第二转轴312,两个第二转轴312分别与两个第二转孔331可转动地配合,从而保证风机部件31稳定转动。
可选地,第二子固定架3131呈U形,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便于将第二子固定架3131与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连接。
如图11所示,第二子固定架3131的拐角处设有第二固定柱3131a,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与第二固定柱3131a通过紧固件相连。例如,在图11的示例中,第二子固定架3131具有两个拐角,每个拐角处均设有第二固定柱3131a,第二固定柱3131a上形成有第三连接孔,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可以形成为方形环状结构,且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的四个边角处分别对应形成有一个第四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第三连接孔和对应第四连接孔以将第二子固定架3131和第二连接法兰板3141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再一些实施例中,当风机组件21与第一风机支架23通过配合的第一转轴212和第一转孔231实现转动连接、且风机部件31与第二风机支架33通过配合的第二转轴312和第二转孔331实现转动连接时,风机组件21和风机部件31可以如上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且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一敞开口22a,风机组件21设在第一敞开口22a处,便于保证风机组件21具有足够的布置空间,避免风机组件21转动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实现了第一换热器部件22限定出的空间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风机组件21驱动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部件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二敞开口32a,风机部件31设在第二敞开口32a处,便于保证风机部件31具有足够的布置空间,避免风机部件31转动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实现了第二换热器部件32限定出的空间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风机部件31驱动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部件32。
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换热器部件22和第二换热器部件32均在壳体1的周向上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且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一敞开口22a,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二敞开口32a。其中,风机组件21设在第一敞开口22a处,风机部件31设在第二敞开口32a处,有利于合理利用壳体1内的布置空间。
可选地,第一敞开口22a和第二敞开口32a分别朝向不同侧设置,例如第一敞开口22a和第二敞开口32a的可以分别朝向壳体1的相对两侧,便于实现第一出风口10b和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周向上的错开设置,避免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互相影响,从而便于保证用户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7所示,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且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一敞开口22a,风机组件21设在第一敞开口22a处,便于保证风机组件21具有足够的布置空间,避免风机组件21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实现了第一换热器部件22限定出的空间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风机组件21驱动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部件22;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221,第一风机支架23与两个第一连接板221均相连,便于保证第一风机支架23安装稳定,以可靠支撑风机组件21。和/或,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二敞开口32a,风机部件31设在第二敞开口32a处,便于保证风机部件31具有足够的布置空间,避免风机部件31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实现了第二换热器部件32限定出的空间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风机部件31驱动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部件32;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板321,第二风机支架23与两个第三连接板321均相连,便于保证第二风机支架33安装稳定,以可靠支撑风机部件31。
其中,壳体1具有中心轴线,壳体1的周向方向可以理解为绕壳体1中心轴线的方向。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壳体1的中心轴线竖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沿上下方向排布,第一风道组件2设在第二风道组件3的上侧,或者第一风道组件2设在第二风道组件3的下侧,有利于减小一体式空调器100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便于降低一体式空调器100对放置空间的需求,例如一体式空调器100不仅可以放置于地面上,还可以放置在台面上,也可以用于户外,有利于提升一体式空调器100的适用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沿水平方向排布,则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沿前后方向排布,或者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沿左右方向排布,或者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沿与左右方向成一定夹角的斜向排布。由此,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排布方式灵活,便于实现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多样化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二风道组件3和第一风道组件2在上下方向上排布,则第二风道组件3位于第一风道组件2的下侧,或者第二风道组件3位于第一风道组件2的上侧,有利于减小一体式空调器100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便于降低一体式空调器100对放置空间的需求;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和/或,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
包括以下情况:1、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则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可以沿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2、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则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可以沿壳体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3、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且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位于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侧,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
由此,便于保证第一进风口10a和/或第二进风口10c具有较大的进风面积,便于保证第一出风口10b和/或第二出风口10d的风量和风速;而且实现了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周向上的错开设置、和/或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周向上的错开设置,有利于避免产生短循环,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将进风口和相应出风口设在壳体1周向的同侧易使得进风口和相应出风口相隔较远,导致壳体1体积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省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便于一体式空调器100的携带、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彼此邻近设置,则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基本可以覆盖壳体1的整个周向空间,有利于提升壳体1周向上空间的利用率;和/或,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彼此邻近设置,则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基本可以覆盖壳体1的整个周向空间,有利于提升壳体1周向上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2~3,例如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是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周向方向上长度的2倍、或2.5倍、或3倍等,从而保证了第一进风口10a具有合适的进风面积,便于保证第一出风口10b处的风量和风速;和/或,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2~3,例如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是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周向方向上长度的2倍、或2.5倍、或3倍等,从而保证了第二进风口10c具有合适的进风面积,便于保证第二出风口10d处的风量和风速。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时,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2~3;当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时,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范围为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进风口10a为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的矩形,便于第一进风口10a的设置,第一出风口10b为圆形,便于第一出风口10b与第一风道匹配,且第一进风口10a和第一出风口10b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和/或,第二进风口10c为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的矩形,便于第二进风口10c的设置,第二出风口10d为圆形,便于第二出风口10d与第二风道匹配,且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0a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所呈的延伸轨迹为U形,有效保证了第一进风口10a的进风面积;和/或,第二进风口10c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所呈的轨迹为U形,有效保证了第二进风口10c的进风面积。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为长方体形,壳体1包括沿周向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沿壳体1的周向依次首尾相连,以形成封闭环状结构,则第一侧壁11与第三侧壁13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2与第四侧壁14相对设置,且第二侧壁12和第四侧壁14均连接在第一侧壁11和第三侧壁13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10b形成在第一侧壁11上,第一进风口10a由第二侧壁12的邻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至第四侧壁14的邻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则第一进风口10a可以对应覆盖壳体1三个方向上的空间,实现三侧进风、一侧出风,保证了第一进风口10a的进风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出风口10d形成在第三侧壁13上,第二进风口10c由第二侧壁12的邻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至第四侧壁14的邻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则第二进风口10c可以对应覆盖壳体1三个方向上的空间,实现三侧进风、一侧出风,保证了第二进风口10c的进风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10b形成在第一侧壁11上,第二出风口10d形成在第三侧壁13上,则第一出风口10b和第二出风口10d分别设在壳体1的相对侧,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大致相反,避免用户采用第一出风口10b的高温出风或低温出风时,易受到第二出风口10d出风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舒适性;此时第一进风口10a由第二侧壁12的邻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至第四侧壁14的邻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第二进风口10c由第二侧壁12的邻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至第四侧壁14的邻近第三侧壁13的一端。由此,第一进风口10a、第一出风口10b、第二进风口10c和第二出风口10d布置合理,互不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例如第一换热器部件22延伸为U形或V形,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一敞开口22a,第一出风口10b与第一敞开口22a相对,第一进风口10a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相对,第一进风口10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对设置,则通过第一进风口10a流入第一风道的气流先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换热,并由第一敞开口22a流向第一出风口10b。由此,保证了第一进风口10a具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同时使得第一进风口10a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相匹配,第一换热器部件22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保证空气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例如第二换热I部件32延伸为U形或V形,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间隔开设置以限定出第二敞开口32a,第二出风口10d与第二敞开口32a相对,第二进风口10c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相对,第二进风口10c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对设置,则通过第二进风口10c流入第二风道的气流先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换热,并由第二敞开口32a流向第二出风口10d。由此,保证了第二进风口10c具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同时使得第二进风口10c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相匹配,第二换热器部件32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保证空气换热效率。
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一换热器部件2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以限定出第一敞开口22a,第一出风口10b与第一敞开口22a相对,第一进风口10a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相对,且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弯折设置,第二换热器部件32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相对设置以限定出第二敞开口32a,第二出风口10d于第二敞开口32a相对,第二进风口10c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b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敞开口22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对设置,使得第一出风口10b与第一换热器部件22相匹配,避免第一出风口10b过大易与第一进风口10a干涉,也避免第一出风口10b过小不利于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10d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二敞开口32a在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的两端分别相对设置,使得第二出风口10d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相匹配,避免第二出风口10d过大易与第二进风口10c干涉,也避免第二出风口10d过小不利于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出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部件22呈U形或V形,或者第一换热器部件22包括三个依次相连且呈平板状的第一子换热器,此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可以呈匚形,则第一换热器部件2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和/或,第二换热器部件32呈U形或V形,或者第二换热器部件32包括三个依次相连且呈平板状的第二子换热器,此时第二换热器部件32可以呈匚形,则第二换热器部件3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10b和第二出进口形成在壳体1的相对两个侧壁上,第一出风口10b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10d的出风方向大致相反,避免用户采用第一出风口10b的高温出风或低温出风时,易受到第二出风口10d出风的影响,从而保证了舒适性。例如,在图3和图4的示例中,第一出风口10b形成在壳体1的前侧壁上,第二出风口10d形成在壳体1的后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第一风道组件2位于第二风道组件3的上方,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压缩机4设在第二换热器部件32所限定的空间内,方便了压缩机4的布置,有效利用了第二换热器部件32所限定的空间,有利于节省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减小一体式空间器的体积,便于携带、移动。
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第二换热器部件32沿壳体1的周向弯折延伸成V形或U形,使得第二换热器部件32内限定出容纳空间,压缩机4置于容纳空间内,有利于提升壳体1内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均为平面,即壳体1的顶端面和底端面均为平面,便于加工,且壳体1的顶端面和底端面均可以作为支撑面放置,即一体式空调器100可以上下颠倒放置,从而在保证一体式空调器100稳定放置的同时,提升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使用灵活性。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一体式空调器100正放时,第一风道组件2位于第二风道组件3的上方,第一换热器部件22位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上方;当一体式空调器100反放时,第一风道组件2位于第二风道组件3的下方,第一换热器部件22位于第二换热器部件32的下方。
在图5和图6的示例中,壳体1包括顶盖15,壳体1内设有接水盘5和底盘6,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压缩机4安装于底盘6上,第二风道组件3和设在底盘6上,第一风道组件2设在第二风道组件3的上方,接水盘5设在第一风道组件2和第二风道组件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组件2置于第二放到组件3上方使用,且第一换热器部件22作为蒸发器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被收集于接水盘5;第一风道组件2置于第二放到组件3下方使用,且第一换热器部件22作为蒸发器时,第一换热器部件2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被收集于顶盖1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无排气管,第一出风口10b和第二出风口10d处均未设置排气管,可以用于局部温度的调节,例如进行局部降温或局部升温,方便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携带、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内设有风机组件,所述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空调的第一出风口前方是否有人体靠近;
若有,则控制所述空调开启制冷或制热模式,并获取所述人体与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以及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
根据所述人体与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D和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H确定所述空调的送风角度θ,以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气流吹向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角度θ=arctanH/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L=sqrt(H^2+D^2),并根据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L调节所述风机组件的风轮转速和/或压缩机的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风轮转速与所述L正相关和/或所述压缩机的频率与所述L正相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的转速为n,所述n满足:n=(D+L)*n0/(D0+L0),其中,n0为风轮转速的预设值、D0为所述人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水平距离的预设值、L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频率为P,所述P满足:P=(H+L)*P0/(H0+L0),P0为压缩机的频率的预设值、H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差的预设值、L0为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直线距离的预设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风机组件的角度调节所述空调的送风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所述空调运行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人体的目标位置的温度T1,并比较T1与预设温度T0的大小,若T1小于等于T0,控制所述风机组件在θ-φ~θ+φ之间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的摆动转速为1/6r/min~1/3r/min。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T1大于T0,维持当前送风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到所述空调的第一出风口前方没有人体靠近,控制所述空调切换至送风模式。
12.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机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被所述处理器运行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13.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010981889.1A 2020-09-17 2020-09-17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198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889.1A CN114198891A (zh) 2020-09-17 2020-09-17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81889.1A CN114198891A (zh) 2020-09-17 2020-09-17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8891A true CN114198891A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4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1889.1A Pending CN114198891A (zh) 2020-09-17 2020-09-17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9889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4601A (ja) * 1996-08-02 1998-02-24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ルーバ駆動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3615545U (zh) * 2013-11-15 2014-05-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4456825A (zh) * 2013-09-18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区域送风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5957398U (zh) * 2016-07-29 2017-02-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智能空调器
CN108119992A (zh) * 2016-11-28 2018-06-05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定向送风方法
CN110260497A (zh) * 2019-06-27 2019-09-2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挡风板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4601A (ja) * 1996-08-02 1998-02-24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ルーバ駆動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456825A (zh) * 2013-09-18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区域送风控制方法和装置
CN203615545U (zh) * 2013-11-15 2014-05-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5957398U (zh) * 2016-07-29 2017-02-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智能空调器
CN108119992A (zh) * 2016-11-28 2018-06-05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定向送风方法
CN110260497A (zh) * 2019-06-27 2019-09-20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挡风板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8919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0848892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US20180335222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1005088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21866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柜机
CN106369797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1467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6145929U (zh) 一种顶出风立式空调器
CN106152465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8886921U (zh) 空调器
CN114198891A (zh)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114234282B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0599156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677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CN109099510A (zh) 空调器
CN101957028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2408873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01995059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06678981A (zh) 顶出风结构、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65590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