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90881A - 眼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眼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90881A
CN114190881A CN202111026710.8A CN202111026710A CN114190881A CN 114190881 A CN114190881 A CN 114190881A CN 202111026710 A CN202111026710 A CN 202111026710A CN 114190881 A CN114190881 A CN 114190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ye
dichroic mirror
light beam
optical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67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圭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19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908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08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17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examining the anterior chamber or the anterior chamber angle, e.g. goni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A61B3/1225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using coherent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3Ophthalmic micr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眼科装置。眼科装置具有:第1光源(26),其输出第1光束;第2光源(76),其输出第2光束;扫描仪(32),其用于使用从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在受检眼的第1范围内进行扫描,并且使用从第2光源输出的第2光束在受检眼的与第1范围不同的第2范围内进行扫描;第1物镜(42),其被配置在扫描仪与受检眼之间,用于向受检眼的第1范围照射扫描仪进行扫描使用的第1光束;和第2物镜(54),其被配置在扫描仪与受检眼之间,用于向受检眼的第2范围照射扫描仪进行扫描使用的第2光束。据此,能够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Description

眼科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眼科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分别针对受检眼的不同测定范围(例如,眼前节(anterior segment)、眼底等)来获取断层信息的眼科装置。
背景技术
开发出一种分别针对受检眼的不同的测定范围来获取断层信息的眼科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的眼科装置能够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图像和受检眼的眼底的断层图像。该眼科装置具有眼前节用光源和眼底用光源,其中,眼底用光源的波长与眼前节用光源不同。来自眼前节用光源的光通过配置有扫描仪和物镜的眼前节用光路而被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来自眼底用光源的光通过扫描仪从眼前节用光路向配置有中继透镜的眼底用光路分支,从眼底用光路再次向眼前节用光路合流,经由同一物镜被向受检眼的眼底照射。即,眼底用光路的一部分与眼前节用光路相同。在该眼科装置中,一方面眼前节和眼底共用扫描仪和物镜,另一方面在扫描仪与物镜之间设置从眼前节用光路分支或向眼前节用光路合流的眼底用光路,据此获取眼前节断层图像和眼底断层图像双方。
另外,专利文献2的眼科装置也能够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图像和受检眼的眼底的断层图像。在该眼科装置中,来自眼前节用光源的光通过眼前节用的扫描仪和物镜被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来自眼底用光源的光通过眼底用的扫描仪且透过中继透镜,经由同一物镜被向受检眼的眼底照射。即,专利文献2的眼科装置一方面分别具有眼前节用的扫描仪和眼底用的扫描仪,另一方面共用物镜,据此获取眼前节断层图像和眼底断层图像双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90724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18-52503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的眼科装置中,为了分别对受检眼的不同的测定范围获取断层信息,向受检眼的不同的测定范围照射来自多个光源的光。因此,用于针对一个测定范围获取断层信息的结构在针对其他测定范围获取断层信息时产生影响,发生获取到的断层信息中混入噪声的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在能分别针对受检眼的不同的测定范围来获取断层信息的眼科装置中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的技术。[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第1眼科装置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1扫描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第1干涉仪和第2干涉仪,其中,所述第1光源输出第1光束;所述第2光源输出第2光束;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在受检眼的第1范围内进行扫描;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第2光源输出的第2光束在受检眼的与第1范围不同的第2范围内进行扫描;所述第1干涉仪根据第1干涉光来获取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1干涉光是指从来自受检眼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所述第2干涉仪根据第2干涉光来获取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2干涉光是指从来自受检眼的第2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第1光束的中心波长和第2光束的中心波长不同。第1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1物镜部,该第1物镜部用于向受检眼的第1范围照射第1光束。第2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2物镜部,该第2物镜部用于向受检眼的第2范围照射第2光束。第1光束不透过第2物镜部,而透过第1物镜部。第2光束不透过第1物镜部,而透过第2物镜部。
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为了获取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而配置专用的第1物镜部,为了获取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而配置专用的第2物镜部。据此,与现有技术的眼科装置相比较,能够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即,在现有的眼科装置中,眼前节测定和眼底部测定共用物镜,眼前节用光源的光和眼底用光源的光均经由同一物镜被向受检眼照射。由于具有该结构,来自眼底用光源的光通过中继透镜和物镜这2片透镜而向受检眼的眼底照射。因此,对眼底进行光扫描所需的透镜光焦度(屈光力)由2个透镜分担。因此,中继透镜与物镜之间的光的主光线与扫描角度无关而始终接近平行于光轴,且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射入被配置于受检眼的物镜。其结果,产生由于被物镜的表面反射的光而产生的噪声被拍入眼底用断层图像的问题。
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具有用于获取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的专用的第1物镜部和用于获取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的专用的第2物镜部。因此,能够由第1物镜部来赋予用于向第1范围照射光的透镜光焦度,由第2物镜部来赋予用于向第2范围照射光的透镜光焦度。因此,能够比较自由地设定光射入第1物镜部的入射角,另外,能够比较自由地设定光射入第2物镜部的入射角。据此,能够抑制由于被物镜部的表面反射的光而产生的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另外,上述的“物镜部”可以由1片透镜(单透镜)构成,也可以由收装在同一镜筒内的多片透镜的组合来构成。在由多片透镜的组合来构成物镜部的情况下,优选为如双合透镜、三合透镜那样由与空气的分界面的数量为最少的贴合透镜来构成。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第2眼科装置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1扫描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第1干涉仪和第2干涉仪,其中,所述第1光源输出第1光束;所述第2光源输出第2光束;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在受检眼的第1范围内进行扫描;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第2光源输出的第2光束在受检眼的与第1范围不同的第2范围内进行扫描;所述第1干涉仪根据第1干涉光来获取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1干涉光是指从来自受检眼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所述第2干涉仪根据第2干涉光来获取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2干涉光是指从来自受检眼的第2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第1范围是受检眼的眼前节。第2范围是受检眼的眼底部。第1光束的中心波长和第2光束的中心波长不同。第1光路具有与第2光路重叠的重叠区间和不与第2光路重叠的第1非重叠区间,其中,所述第1光路是指第1光束的光路,所述第2光路是指第2光束的光路。第2光路具有所述重叠区间和不与第1光路重叠的第2非重叠区间。眼科装置还具有目标部,该目标部与受检眼相向。重叠区间具有第1重叠区间,该第1重叠区间包括连接受检眼和目标部的区间。眼科装置还具有第1分色镜,该第1分色镜被配置在第1位置,其中第1位置是指从第1重叠区间向第1非重叠区间和第2非重叠区间分支的位置。第1分色镜反射第1光束,而使第2光束透过。在第1分色镜的背面针对第1光束的波段施加AR涂层(Anti ReflectionCoating:抗反射涂层)。
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从眼前节用的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被第1分色镜反射,通过目标部被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据此,能够避免通过向眼前节照射透过分色镜(dichroic mirror)的光而产生的重影噪声。即,在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在第1分色镜透过的光的情况下,第1分色镜的背面反射光也被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由于虹膜对光的反射强度强,因此,第1分色镜的背面反射光也由虹膜较强地反射,据此,重影噪声混入断层信息。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被第1分色镜反射的第1光束,因此,能够抑制重影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并且,在上述的眼科装置中,在第1分色镜的背面,针对第1光束的波段而施加有AR涂层。据此,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能够抑制被第1分色镜的背面反射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的强度,还能够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中用于接收从受检眼反射的光的受光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前置监控器光学系统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位置检测投光系统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位置检测受光光学系统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固视目标光学系统的图。
图9是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眼科装置中拍到了物镜的反射噪声的断层图像一例。
图10是在现有技术所涉及的眼科装置中进行总屈光力测定时拍摄到的拍到了物镜的反射噪声的图像一例。
图11是用于说明分色镜的背面反射的图。
图12是拍到了通过分色镜的背面反射产生的重影噪声的受检眼E的眼前节断层图像一例。
图13是用于说明透过分色镜的表面的光的背面反射的图。
图14是改变了虹膜信号强度时获取到的眼前节断层图像的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26:眼前节用光源;32:二维扫描仪;34、40、44、56:分色镜;42、54:物镜;76:眼底用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第1光路也可以具有与第2光路重叠的重叠区间和不与第2光路重叠的第1非重叠区间,其中,所述第1光路是指第1光束的光路,所述第2光路是指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第2光路也可以具有所述重叠区间和不与第1光路重叠的第2非重叠区间。第1物镜部也可以被配置在第1非重叠区间。第2物镜部也可以被配置在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根据这种结构,能够经由第1物镜部向受检眼照射第1光束,且能够经由第2物镜部向受检眼照射第2光束。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第1扫描光学系统还可以具有第1扫描仪,该第1扫描仪使用从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进行扫描。第2扫描光学系统也可以具有第2扫描仪,该第2扫描仪使用从第2光源输出的第2光束进行扫描。也可以将第1扫描仪配置在第1非重叠区间,将第2扫描仪配置在第2非重叠区间。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将第1扫描仪适用于对第1范围进行光扫描,另外,能够将第2扫描仪适用于对第2范围进行光扫描。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还可以具有扫描仪,该扫描仪使用从第1光源输出的第1光束进行扫描,并且使用从第2光源输出的所述第2光束进行扫描。扫描仪也可以被配置于重叠区间,且由第1扫描光学系统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共用。第1物镜部也可以被配置在扫描仪与受检眼之间。第2物镜部也可以被配置在扫描仪与受检眼之间。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由第1扫描光学系统和第2扫描光学系统共用扫描仪,因此能够减少光学系统的零部件数。另外,通过共用扫描仪,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第1范围也可以是受检眼的眼前节。第2范围也可以是受检眼的眼底部。眼科装置还可以具有目标部,该目标部与受检眼相向。重叠区间还可以具有第1重叠区间,该第1重叠区间包括连接受检眼和目标部的区间。眼科装置还可以具有第1分色镜,该第1分色镜被配置在第1位置,该第1位置是指从第1重叠区间向第1非重叠区间和第2非重叠区间分支的位置。第1分色镜也可以反射第1光束,而使第2光束透过。根据该结构,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被第1分色镜反射的第1光束。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向眼前节照射透过分色镜的光而产生的重影噪声。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在第1分色镜的背面也可以针对第1光束的波段而施加AR涂层(Anti Reflection Coating)。根据这种结构,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被第1分色镜的背面反射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的强度受到抑制,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重叠区间也可以具有第2重叠区间,该第2重叠区间包括连接第2位置和扫描仪的区间,其中所述第2位置是指第1非重叠区间和第2非重叠区间合流或分支的位置。眼科装置还可以具有第2分色镜,该第2分色镜被配置于第2位置。第2分色镜也可以反射第1光束,而使第2光束透过。根据这种结构,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向受检眼的眼前节照射被第2分色镜反射的第1光束。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向眼前节照射透过分色镜的光而产生的重影噪声。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在第2分色镜的背面也可以针对所述第1光束的波段而施加AR涂层(Anti Reflection Coating)。根据这种结构,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能够抑制被第2分色镜的背面反射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眼科装置中,也可以还在第2重叠区间的两端的位置中的不同于第2位置的第3位置配置第3分色镜。第3分色镜也可以反射第1光束,而使第2光束透过。另外,在第3分色镜的背面也可以针对第1光束的波段而施加AR涂层(Anti ReflectionCoating)。根据这种结构,当获取受检眼的眼前节的断层信息时,能够抑制被第3分色镜的背面反射的第1光束的反射光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噪声混入断层信息。
[实施例]
下面,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眼科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眼科装置能够进行受检眼E的眼前节的断层图像的获取、受检眼E的眼底部的断层图像的获取、和受检眼E的总屈光力的测量等。因此,能够由1台眼科装置来获取用于综合诊断受检眼E的状态的信息。为了发挥上述多种功能,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具有图1所示的光学系统10。即,光学系统10具有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眼底扫描光学系统、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前置监控器光学系统、位置检测光投射光学系统、位置检测光受光光学系统和固视目标光学系统。下面,对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由眼前节用光源26(第1光源一例)、准直镜28、分色镜30、二维扫描仪32、分色镜34、全反射反射镜40、物镜42(第1物镜部一例)和分色镜44构成。
眼前节用光源26是波长扫描型的光源,所输出的光的波长(波数)按规定周期发生变化。眼前节用光源26能够输出长波长的光,例如能够输出中心波长在0.95μm以上且1.80μm以下的光。在本实施例中,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中心波长为1.31μm的光。当使用波长长的光时,例如易于透过晶状体的混浊、睫状体、结膜、巩膜等强散射组织,并且被水吸收较多从而光难以到达眼底,因此能够照射强光。因此,通过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中心波长在0.95μm以上的光,能够提高到达由散射物质构成的组织的到达度。另外,中心波长在0.95μm以上且1.80μm以下的光由于水而发生的色散少,因此,当向受检眼E照射该范围内的光时,能够获取画质良好的眼前节OCT图像。另外,通过从眼前节用光源12输出中心波长在1.80μm以下的光,能够由铟镓砷(InGaAs)类的受光元件高灵敏度地测量对象部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在0.95μm以上且1.80μm以下的光,能够适宜地拍摄受检眼E的眼前节的断层图像。
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的光(第1光束一例)经由干涉仪25从未图示的光纤射出,且射入准直镜28。准直镜28使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的光变为平行光。通过准直镜28变为平行光的光被分色镜30反射,射入二维扫描仪32。二维扫描仪32使用射入的光在x方向和y方向这2个方向上对受检眼E的眼前节进行扫描。在本实施例中,二维扫描仪32使用电流扫描仪。另外,二维扫描仪32还能够使用电流扫描仪以外的扫描仪,例如还能够使用能进行2轴扫描的MEMS反射镜。从二维扫描仪32射出的光经由分色镜34和全反射反射镜40射入物镜42。射入物镜42的光透过物镜42,被分色镜44反射,且在受检眼E的眼前节附近会聚,向受检眼E照射。在本实施例中,二维扫描仪32被配置于物镜42的后焦点。因此,从二维扫描仪32射出的光与光轴(光路L12)平行地到达受检眼E。即,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光束通过远心扫描对受检眼E的眼前节进行扫描。另外,在分色镜44与受检眼E之间配置有目标部45。目标部45被配置在测量时与受检眼E相向的位置。目标部45被设置于未图示的壳体,在该壳体内收装有光学系统10。
被受检眼E的眼前节反射的光在与上述的路径相同的路径中前进,经由未图示的光纤被导入干涉仪25(第1干涉仪一例)。干涉仪25对被受检眼E的眼前节反射的光和参照光进行合波,检测通过合波得到的干涉光且输出干涉信号,其中,参照光是使用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的光另外生成的。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通过对从干涉仪25输出的干涉信号进行处理,来获取受检眼E的眼前节的断层图像。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中,光路L3、光路L4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分色镜30与二维扫描仪32之间的范围)、光路L5、光路L6、光路L8(即,全反射反射镜40与分色镜44之间的范围)和光路L12成为光通过的路径。
如图3所示,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由眼底用光源76(第2光源一例)、透镜22、偏振分束器24、分色镜30、二维扫描仪32、分色镜34、分色镜56、物镜54(第2物镜部一例)和分色镜44构成。
眼底用光源76是波长固定型的光源。眼底用光源76输出具有与从眼前节用光源26输出的光不同的中心波长的光,例如能够输出中心波长在0.40μm以上且1.15μm以下的光。另外,例如,眼底用光源76也可以输出在与眼前节用光源12所输出的光的半宽(halfwidth)的波长范围不同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半宽的光。在本实施例中,眼底用光源76输出中心波长为0.83μm的光。中心波长在0.40μm以上且1.15μm以下的光在眼球内的透过率高。因此,通过从光源输出中心波长在0.40μm以上且1.15μm以下的光,能够将该光充分地照射到受检眼E的眼底。另外,硅类的受光元件对中心波长在0.40μm以上且0.95μm以下的光的灵敏度高。另外,中心波长在0.95μm以上且1.15μm以下的光由于水而发生的波长色散少,因此,当向受检眼E照射该范围的光时,能够获取画质良好的眼底OCT图像。因此,通过从光源输出中心波长在0.40μm以上且1.15μm以下的光,能够适宜地拍摄受检眼E的眼底的断层图像。
从眼底用光源76输出的光(第2光束一例)被调整为仅有P偏振分量的光之后,经由干涉仪77从未图示的光纤射出。从光纤射出的光透过透镜22、偏振分束器24、分色镜30,被射入二维扫描仪32。二维扫描仪32使用射入的光在x方向和y方向这2个方向上对受检眼E的眼底进行扫描。从二维扫描仪32射出的光透过分色镜34,被分色镜56反射,射入物镜54。射入物镜54的光透过物镜54,且透过分色镜44,在受检眼E的眼底部附近会聚,且被向受检眼E的眼底照射。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以向受检眼E的眼底照射会聚光的方式来设定物镜54的光焦度(power)。另外,光纤的射出从眼底用光源76输出的光的射出端的位置能够沿光轴的方向(光路L4的延伸方向)移动(即,能够调整光程),且按照受检眼E的屈光力而移动。
被受检眼E的眼底部反射的光在与上述的路径相同的路径中前进,经由未图示的光纤被导入干涉仪77(第2干涉仪一例)。干涉仪77对被受检眼E的眼底部反射的光和参照光进行合波,检测通过合波得到的干涉光且输出干涉信号,其中,参照光是使用从眼底用光源76输出的光另外生成的。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通过对从干涉仪77输出的干涉信号进行处理来获取受检眼E的眼底部的断层图像。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中,光路L4、光路L5、光路L9、光路L10和光路L12成为光通过的路径。因此,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和眼底扫描光学系统间,光路L4的一部(详细而言为分色镜30与二维扫描仪32之间的范围)、光路L5和光路L12的局部成为重叠的路径(重叠区间一例),光路L8、光路L6和光路L3成为仅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通过的路径(第1非重叠区间一例),光路L4的其他部分、光路L9和光路L10成为仅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光通过的路径(第2非重叠区间一例)。
接着,对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向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的受检眼E投射光的投光系统具有与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投光系统同样的结构。因此,对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的受光系统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由分色镜44、物镜54、分色镜56、分色镜34、二维扫描仪32、分色镜30、偏振分束器24、透镜20、反射镜18、光圈17、透镜16、环形透镜14和二维传感器12构成。
根据图3、4的比较可知,在受检眼E的眼底散射的光的路径在从分色镜44到偏振分束器24为止是与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相同的路径。在受检眼E的眼底散射的光中仅S偏振分量被偏振分束器24反射,且其经由透镜20被向反射镜18照射。被向反射镜18照射的光透过光圈17、透镜16、环形透镜14,在二维传感器12的检测面成像为环状。根据由二维传感器12成像的环形图像来计算受检眼E的总屈光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环形透镜14,使在受检眼E的眼底散射的光在二维传感器12的受光面上成像为环状,但并不限定于这种例子,例如,也可以代替环形透镜14而使用透镜阵列,在二维传感器12的受光面成像光点图形。光圈17、透镜16、环形透镜14、二维传感器12被一体化,且能够沿光轴(光路L1)的方向进行移动,并按照受检眼E的总屈光力进行移动。
如图5所示,前置监控器光学系统由LED46、48、分色镜44、物镜42、全反射反射镜40、分色镜34、光圈70、透镜72和二维传感器74构成。
LED46、48被配置在受检眼E的斜前方,照射受检眼E的眼前节。LED46、48向受检眼E照射中心波长为0.76μm的光。被受检眼E反射的光在分色镜44发生反射,透过物镜42,在全反射反射镜40发生反射,透过分色镜34、光圈70、透镜72,在二维传感器74上成像眼前节的正面图像。由二维传感器74拍摄到的受检眼E的眼前节像被显示在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上。另外,光圈70被配置于物镜42的后焦点,即使眼前节图像发生散焦,图像倍率也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6所示,位置检测光投射光学系统由LED68、透镜66、分色镜58、分色镜56、物镜54和分色镜44构成。LED68射出中心波长为0.94μm的光。从LED68射出的光透过透镜66、分色镜58、56、物镜54、分色镜44,照射受检眼E的角膜。照射到受检眼E的光在受检眼E的角膜表面发生镜面反射,在角膜顶点的延长线上形成LED68的发光面的虚像。
位置检测光受光光学系统检测与光轴(光路L12)正交的方向(横向)的角膜顶点位置,并且检测光轴方向(进深方向)的角膜顶点位置。位置检测光受光光学系统由透镜50和二维传感器52、透镜38和二维传感器36构成(参照图7)。透镜50和二维传感器52被配置在受检眼E的斜前方。透镜38和二维传感器36也被配置在受检眼E的斜前方。透镜38及二维传感器36、和透镜50及二维传感器52相对于光轴(光路L12)被配置在对称的位置。在略微偏离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的位置反射的光向斜向反射,透过透镜50,在二维传感器52上投影LED68的发光面的虚像。同样,在略微偏离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的位置反射的光透过透镜38,在二维传感器36上投影LED68的发光面的虚像。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根据由二维传感器36、52检测到的LED68的发光面的虚像,检测与光轴(光路L12)正交的方向(横向)的角膜顶点位置,并且检测光轴方向(进深方向)的角膜顶点位置。
当根据二维传感器36和二维传感器52的检测结果检测到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的位置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收装光学系统10的壳体,将壳体相对于受检眼E的角膜顶点定位在测定位置。据此,目标部45相对于受检眼E被定位,由此光学系统10的物镜42、54被定位。当目标部45(光学系统10的物镜42、54等)相对于受检眼E被定位时,在获取受检眼E的眼前节断层图像、眼底部断层图像和总屈光力期间,目标部45、物镜42、54等的位置不会相对于受检眼E发生变化。
如图8所示,固视目标光学系统由LED64、透镜62、反射镜60、分色镜58、56、物镜54和分色镜44构成。LED64射出白色光。来自LED64的光透过用于使受检者固视的打印有符号的图像胶片,被反射镜60反射。被反射镜60反射后的光在分色镜58发生反射,透过分色镜56、物镜54、分色镜44被向受检眼E照射。另外,LED64和图像胶片能够沿光轴方向(沿光路L20的方向)移动,且按照受检眼E的总屈光力来调整位置。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在受检眼E与分色镜44之间的光路L12上没有配置物镜,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光路L8上配置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物镜42,另外,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光路L10上配置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物镜54。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抑制由于在物镜42、54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反射光而发生的噪声混入断层图像。
即,当如现有技术那样,采用在受检眼E与分色镜44之间的光路L12上配置共用的物镜,且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光路上配置中继透镜的结构时,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物镜和中继透镜这2片透镜。即,对眼底进行光扫描所需的透镜光焦度(屈光力)由物镜和中继透镜这2片透镜分担。因此,中继透镜与物镜之间的光的主光线与扫描角度无关而始终接近平行于光轴,且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射入被配置在受检眼侧的物镜。其结果,会发生由于被物镜的表面(即,受检眼相反侧的表面)反射的光导致的噪声被拍入眼底用断层图像的问题(参照图9)。然而,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的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中,在光路L10上配置专用的物镜54,在物镜54与受检眼E之间不配置透镜,另外,在二维扫描仪32与物镜54之间也不配置透镜。因此,能够由物镜54来赋予对眼底进行光扫描所需的透镜光焦度(屈光力)。其结果,能够调整光射入物镜54的入射角,且能够抑制被物镜54反射的光混入断层图像。同样,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的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中,在光路L8上配置专用的物镜42,在物镜42与受检眼E之间没有配置透镜,另外,在二维扫描仪32与物镜42之间也没有配置透镜。因此,能够通过物镜42来赋予对眼前节进行光扫描所需的透镜光焦度(屈光力)。其结果,能够调整光向物镜42射入的入射角,由此能够抑制被物镜42反射的光混入断层图像。
另外,当如现有技术那样,采用在受检眼E与分色镜44之间的光路L12上配置共用的物镜,且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专用的光路上配置中继透镜的结构时,在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的受光系统中配置物镜和中继透镜这2片透镜。因此,中继透镜与物镜之间的光的主光线接近平行于光轴,且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射入被配置在受检眼侧的物镜。其结果,除了被受检眼E的眼底部反射的图像之外,由被对向透镜的表面(受检眼相反侧的表面)反射的光生成的图像作为噪声混入。例如,如图10所示,除了位于最外周侧的圆形的图像(由被眼底部反射的光生成的图像)之外,还包括内侧的圆形的图像(由被物镜反射的光生成的图像)。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的总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的受光系统中,在光路L10上配置物镜54,在物镜54与受检眼E之间不配置透镜,另外,在二维扫描仪32与物镜54之间也不配置透镜。因此,能够抑制被物镜54的表面反射的光混入由屈光力测量光学系统拍摄到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为了使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和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进行分支和合流而使用分色镜30、34、44、56。在此,被配置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上的分色镜30(技术方案中所说的第3分色镜一例)、分色镜34(技术方案中所说的第2分色镜一例)、分色镜44(技术方案中所说的第1分色镜一例)分别构成为反射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据此,能够抑制眼前节断层图像中产生受检眼E的虹膜的重影噪声。即,如图11所示,当采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84通过分色镜DM的结构时,被分色镜DM的出射面80侧反射的光被分色镜DM的入射面82侧进一步反射(背面反射),且该光86被向受检眼E照射。受检眼E的虹膜对光的反射强度大。因此,如图12所示,除了产生基于光84的眼前节图像之外,还产生由于光86被虹膜反射而产生的图像(重影噪声)。在本实施例的眼科装置中,被配置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上的分色镜30、34、44构成为将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全部反射,因此能够抑制眼前节断层图像产生上述的重影噪声。
另外,在分色镜30、34、44的背面,也可以针对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例如,中心波长为1.31μm的光)施加AR涂层。据此,能够降低由分色镜30、34、44的背面反射的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的反射强度,由此能够适宜地抑制眼前节断层图像产生重影噪声。
即,即使采用由分色镜反射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的结构,如图13所示,射入分色镜DM的表面80的光90的大部分(例如,98%)也成为反射光92,但其一部分(例如,2%)透过分色镜DM内,在分色镜DM的背面82发生反射。被分色镜DM的背面82反射的光94透过分色镜DM的表面80,且透过表面的光96被向受检眼E的眼前节照射。因此,当被分色镜DM的背面82反射的光94的强度大时,在眼前节断层信息中产生由于该反射光94产生的重影噪声。因此,通过针对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而在分色镜30、34、44的背面施加AR涂层(例如,1%以下),能够适宜地抑制在眼前节断层信息中产生重影噪声。
例如,眼前节与眼底相比较,其组织的散射特性多种多样,为了以足够的对比度来拍摄角膜、晶状体等透明组织,如图14所示,虹膜散射的信号强度优选为SN比至少在47dB以上,更优选为从晶状体到角膜拍摄一次时SN比在50dB以上。即,在虹膜散射的信号强度的SN比为45dB的图像中无法明确地识别角膜的背面,但在虹膜散射的信号强度的SN比为47dB的图像中能够识别角膜的背面,在虹膜散射的信号强度的SN比为50dB的图像中能够明确地识别角膜的背面。另一方面,在不对分色镜DM的背面施加AR涂层的情况下,无法充分降低由于透过分色镜DM的光的背面反射而产生的反射光94的强度,在眼前节断层图像中会产生虹膜的重影噪声。例如,即使采用使分色镜DM的表面反射率为97%,且优先反射眼前节扫描光的结构,当不对分色镜DM的背面施加AR涂层时,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率为4%。因此,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光相对于分色镜DM的表面反射光的消光比为-44dB,产生重影噪声。另一方面,当对分色镜DM的背面施加AR涂层时,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率在2%以下。因此,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光相对于分色镜DM的表面反射光的消光比为-47dB以下,能够抑制重影噪声。另外,在透过分色镜DM的情况下(图11所示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步抑制重影噪声。例如,即使使分色镜DM的表面透过率为97%且对分色镜DM的背面施加AR涂层(例如,背面反射率0.5%),由于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而产生的重影信号消光比也仅为-38dB,无法抑制重影噪声。
因此,通过针对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的波段而在分色镜DM的背面施加AR涂层(2%以下),能够使通过分色镜DM的背面反射产生的重影信号消光比在-47dB以下。即,相对于被分色镜DM的表面80反射的光92的光能,被分色镜DM的背面82反射的光96的光能在-47dB以下。据此,能够抑制在眼前节断层图像中产生虹膜的重影噪声。
在此,在分色镜DM的背面,针对一般透过的光的波长施加AR涂层。即,在具有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分色镜DM的背面,通常针对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而施加AR涂层。其理由在于,反射侧的波长的光(即,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光)中透过反射镜表面而在背面发生反射的光分量在背面发生反射之后,在再次透过反射镜表面时由于大部分发生反射而较大地发生衰减,从而不易成为噪声,与此相对,透过侧的波长的光(即,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光)中在反射镜表面发生反射且进一步在背面发生反射的光分量在背面发生反射之后,在透过反射镜表面时几乎不发生衰减,因此,易于成为噪声。
另外,眼前节断层图像的虹膜信号强度的SN比在47dB以上,与此相对,在眼底部断层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信号强度为30dB左右。因此,即使针对在分色镜DM的背面透过的光(即,眼底扫描光学系统的光)的波长不优先施加AR涂层,也不会产生在眼底部断层图像中产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的重影噪声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和眼底扫描光学系统共用二维扫描仪32,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配置专用的二维扫描仪,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配置专用的其他二维扫描仪。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中配置1片物镜(单透镜)42,但也可以通过被收装在同一镜筒内的多片透镜的组合(例如,凸透镜与凹透镜或者非球面透镜等的组合)来构成被配置于眼前节扫描光学系统的物镜。同样,也可以将被配置在眼底扫描光学系统中的1片物镜54置换为由被收装在同一镜筒内的多片透镜的组合构成的物镜。另外,在由多片透镜的组合来构成物镜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空气的分界面的数量为最少的方式,粘贴这些透镜来构成。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具体例,但这些只不过是示例,并没有限定技术方案的范围。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所示例的具体例进行的各种变形、变更。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能单独或者通过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有效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组合。

Claims (11)

1.一种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1扫描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第1干涉仪和第2干涉仪,其中,
所述第1光源输出第1光束;
所述第2光源输出第2光束;
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所述第1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光束在所述受检眼的第1范围内进行扫描;
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所述第2光源输出的所述第2光束在所述受检眼的与所述第1范围不同的第2范围内进行扫描;
所述第1干涉仪根据第1干涉光来获取所述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1干涉光是指从来自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1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
所述第2干涉仪根据第2干涉光来获取所述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2干涉光是指从来自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2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
所述第1光束的中心波长和所述第2光束的中心波长不同,
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1物镜部,该第1物镜部用于向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1范围照射所述第1光束,
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2物镜部,该第2物镜部用于向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2范围照射所述第2光束,
所述第1光束不透过所述第2物镜部,而透过所述第1物镜部,
所述第2光束不透过所述第1物镜部,而透过所述第2物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1光路具有与第2光路重叠的重叠区间和不与所述第2光路重叠的第1非重叠区间,其中,所述第1光路是指所述第1光束的光路,所述第2光路是指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
所述第2光路具有所述重叠区间和不与所述第1光路重叠的第2非重叠区间,
所述第1物镜部被配置在所述第1非重叠区间,
所述第2物镜部被配置在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1扫描仪,该第1扫描仪使用从所述第1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光束进行扫描,
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具有第2扫描仪,该第2扫描仪使用从所述第2光源输出的所述第2光束进行扫描,
所述第1扫描仪被配置在所述第1非重叠区间,
所述第2扫描仪被配置在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扫描仪,该扫描仪使用从所述第1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光束进行扫描,并且使用从所述第2光源输出的所述第2光束进行扫描,
所述扫描仪被配置于所述重叠区间,且由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共用,
所述第1物镜部被配置在所述扫描仪与所述受检眼之间,
所述第2物镜部被配置在所述扫描仪与所述受检眼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范围是所述受检眼的眼前节,
所述第2范围是所述受检眼的眼底部,
所述眼科装置还具有目标部,该目标部与所述受检眼相向,
所述重叠区间具有第1重叠区间,该第1重叠区间包括连接所述受检眼和所述目标部的区间,
所述眼科装置还具有第1分色镜,该第1分色镜被配置在第1位置,该第1位置是指从所述第1重叠区间向所述第1非重叠区间和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分支的位置,
所述第1分色镜反射所述第1光束,而使所述第2光束透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分色镜的背面针对所述第1光束的波段施加AR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区间具有第2重叠区间,该第2重叠区间包括连接第2位置和所述扫描仪的区间,其中所述第2位置是指所述第1非重叠区间和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合流或分支的位置,
所述眼科装置还具有第2分色镜,该第2分色镜被配置于所述第2位置,
所述第2分色镜反射所述第1光束,而使所述第2光束透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分色镜的背面针对所述第1光束的波段施加AR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在所述第2重叠区间的两端的位置中的不同于所述第2位置的第3位置配置有第3分色镜,
所述第3分色镜反射所述第1光束,而使所述第2光束透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分色镜的背面针对所述第1光束的波段施加AR涂层。
11.一种眼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1扫描光学系统、第2扫描光学系统、第1干涉仪和第2干涉仪,其中,
所述第1光源输出第1光束;
所述第2光源输出第2光束;
所述第1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所述第1光源输出的所述第1光束在所述受检眼的第1范围内进行扫描;
所述第2扫描光学系统使用从所述第2光源输出的所述第2光束在所述受检眼的与所述第1范围不同的第2范围内进行扫描;
所述第1干涉仪根据第1干涉光来获取所述第1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1干涉光是指从来自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1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
所述第2干涉仪根据第2干涉光来获取所述第2范围的断层信息,其中所述第2干涉光是指从来自所述受检眼的所述第2光束的反射光得到的干涉光,
所述第1范围是所述受检眼的眼前节,
所述第2范围是所述受检眼的眼底部,
所述第1光束的中心波长和所述第2光束的中心波长不同,
第1光路具有与第2光路重叠的重叠区间和不与所述第2光路重叠的第1非重叠区间,其中,所述第1光路是指所述第1光束的光路,所述第2光路是指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
所述第2光路具有所述重叠区间和不与所述第1光路重叠的第2非重叠区间,
所述眼科装置还具有目标部,该目标部与所述受检眼相向,
所述重叠区间具有第1重叠区间,该第1重叠区间包括连接所述受检眼和所述目标部的区间,
所述眼科装置还具有第1分色镜,该第1分色镜被配置在第1位置,其中所述第1位置是指从所述第1重叠区间向所述第1非重叠区间和所述第2非重叠区间分支的位置,
所述第1分色镜反射所述第1光束,而使所述第2光束透过,
在所述第1分色镜的背面针对所述第1光束的波段施加AR涂层。
CN202111026710.8A 2020-09-02 2021-09-02 眼科装置 Pending CN1141908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7803 2020-09-02
JP2020147803A JP2022042387A (ja) 2020-09-02 2020-09-02 眼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90881A true CN114190881A (zh) 2022-03-18

Family

ID=77595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6710.8A Pending CN114190881A (zh) 2020-09-02 2021-09-02 眼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1658A1 (zh)
EP (1) EP3964119A1 (zh)
JP (1) JP2022042387A (zh)
CN (1) CN11419088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06832B1 (ko) 2011-06-09 2012-11-30 광주과학기술원 광간섭 단층촬영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광간섭 단층촬영 방법
CN103565401A (zh) * 2012-07-27 2014-02-12 上海威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眼球光学相干层析自适应成像系统及方法
KR101257355B1 (ko) * 2012-11-06 2013-04-23 광주과학기술원 광간섭 단층촬영 장치
US10426336B2 (en) 2015-06-01 2019-10-01 Santec Corpora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ystem combining two wavelength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1658A1 (en) 2022-03-03
JP2022042387A (ja) 2022-03-14
EP3964119A1 (en) 2022-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9992B2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KR101496357B1 (ko) 안과장치, 안과장치의 제어 방법, 및 기억매체
JP5528205B2 (ja) 眼科装置、眼科装置の制御方法、補償光学系、画像生成装置、画像生成方法、プログラム
US8894206B2 (en) Auto-focusing diagnostic equipment
US11813022B2 (en) Ophthalmic apparatus,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1129528B2 (en) OCT apparatus
JP2008518740A (ja) 総合的眼診断用光学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0831489B (zh) 多尺度视网膜成像的系统和方法
JP6775302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US9161687B2 (en) Device for interferometrically measuring the eye length and the anterior eye segment
WO2017104162A1 (ja) 眼科装置
JP7178160B2 (ja) 顕微鏡及び機能拡張ユニット
CN114190881A (zh) 眼科装置
JP6853690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CN115778312A (zh) 眼科装置
CN211796403U (zh) 一种基于裂隙灯平台的眼科多功能眼前段成像装置
JP7164328B2 (ja) 眼科装置、及び眼科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329308B2 (ja) Oct装置および光学アタッチメント
WO2022030222A1 (ja) 眼科装置
WO2023157494A1 (ja) 眼科装置
KR20020084738A (ko) 레이저 다이오드를 이용한 시력 및 각막곡률 반경 측정검안장치
JP7250626B2 (ja) 眼科装置及び眼科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213378B2 (ja) Oct機能拡張ユニット
JP6991272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6935725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