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9604B -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89604B CN114189604B CN202111258158.5A CN202111258158A CN114189604B CN 114189604 B CN114189604 B CN 114189604B CN 202111258158 A CN202111258158 A CN 202111258158A CN 114189604 B CN114189604 B CN 1141896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era module
- frame
- stable position
- component
- st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04N23/651—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y affecting camera operations, e.g. sleep mode, hibernation mode or power off of selective parts of the camer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可以装配在手机、PAD等各种形式的能够成像的终端设备中,包括框架、镜头组件、双稳态部件和驱动组件;镜头组件用于成像;双稳态部件包括两个端部区域,双稳态部件在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为其他区域,两端部区域均和框架固定,其他区域用于和镜头组件固定;镜头组件的轴向包括相对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双稳态部件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在第一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能够相对端部区域朝第一方向凸出;在第二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能够相对端部区域朝第二方向凸出;驱动组件能够驱使双稳态部件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终端设备普遍配置有摄像模组,用于满足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的摄影需求。
摄像模组在使用过程中,通常还需要调整光学镜头的对焦位置,以满足不同模式下的对焦需求。例如,对于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均采用同一个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在需要切换广角模式或者微距模式时,可以通过驱动部件对光学镜头进行驱动,以调整光学镜头的使用位置。但是,现有技术中,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普遍需要持续存在,才能够维持光学镜头的对焦位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无需持续的力作用,即可以稳定地切换光学镜头的位置,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中,该摄像模组内设置有双稳态部件,双稳态部件具有两个稳态位置,在具体实践中,驱动组件只需将双稳态部件切换至相应的稳态位置,即可以对镜头组件的位置进行固定,而无需驱动组件提供持续的力,有利于降低功耗。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可以装配在手机、PAD等各种形式的能够成像的终端设备中,包括框架、镜头组件、双稳态部件和驱动组件,其中:框架用于形成摄像模组的外部轮廓结构;镜头组件则用于成像;双稳态部件包括两个端部区域,双稳态部件在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区域称之为其他区域,两端部区域均和框架固定,即双稳态部件的两个端部区域不可移动,其他区域则用于和镜头组件固定;镜头组件的轴向包括相对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双稳态部件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在第一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能够相对端部区域朝第一方向凸出;在第二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能够相对端部区域朝第二方向凸出;驱动组件能够驱使双稳态部件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区别于常规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在摄像模组中增设了双稳态部件,双稳态部件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在具体实践中,驱动组件只需要将双稳态部件切换至相应的稳态位置,即可以对镜头组件进行可靠地支撑;驱动组件的驱动力无需持续存在,有利于降低功耗;对于采用电磁力的驱动组件,由于电磁力无需持续存在,还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电磁干扰。
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时,双稳态部件所需要的保持力为零,故而可以稳定的保持在相应的稳态位置。如果要改变稳态位置,则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以克服稳态位置时的稳定状态;如此,可以有效降低镜头组件在重力等干扰力作用下所引发的姿势差的变化,即可以保证双稳态部件在静态下位置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光轴方向的固有频率,并可提升对于外界振动载荷的抵抗能力,从而使得双稳态部件可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刚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并不局限于和镜头组件的微距模式和广角模式相对应,其实际上也可以对应镜头组件的其他模式;换而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仅是提供了一种可以稳定地将镜头组件切换至两个不同稳态位置的摄像模组,但并不限定处于两个稳态位置的摄像模组所实际对应的应用模式。
基于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双稳态部件的其他区域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以方便其他区域和镜头组件之间的连接;且第一连接件和镜头组件中,一者可以设置有孔型或者槽型的插接配合部,另一者可以设置有插接部,装配状态下,插接部可以插装于插接配合部。
第一连接件可以位于其他区域的任意位置,这具体与镜头组件所需要的位移量有关。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第一连接件可以位于其他区域的大致中间位置(两端部区域相间隔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即凸出高度最大的位置,此时,在两个稳态位置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所能够实现的位移量调整最大,且整体的稳定性也可以更高。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连接件可以设有孔型的插接配合部,镜头组件可以设有插接部,插接部能够插装于该孔型的插接配合部中,以方便直观地判断插接部的插入量。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之间还配置有粘结层,用于更大程度地保证插接部和插接配合部之间的可靠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端部区域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框架相连,用于方便端部区域和框架之间的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框架可以包括沿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端部区域与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均可以相连。由于框架在轴向上为分体式结构,可以方便端部区域和框架的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有安装位,该安装位用于容纳端部区域,且安装位和端部区域之间可以配置有粘结层,用于更大程度地保证端部区域和框架之间的可靠连接。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其他区域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稳态板,稳态板用于连接端部区域和第一连接件。稳态板用于对端部区域和第一连接件进行支撑,并用于带动第一连接件沿轴向进行凸出,从而实现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的切换。
作为优选的方案,稳态板的板面可以与轴向相垂直,这样,稳态板的易凸出方向和所需要的凸出方向可以一致,能够更为方便地对稳态板的动作方向进行控制。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稳态板可以安装有防扭块;或者,稳态板可以包括若干分板体,各分板体可以沿端部区域和第一连接件相间隔的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分板体可以通过防扭块相连。
上述防扭块能够提高稳态板的稳定性,可较大程度地避免稳态板在凸出过程中的扭转变形,从而可以保证凸出的方向,即可以确保稳态板的变形方向,这就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稳态板与其他部件之间产生干涉。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或者第七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可以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一导线段,第二驱动电路可以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二导线段,第一导线段、第二导线段均可以连接其他区域和框架;第一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线段能够变形以将双稳态部件驱动至第一稳态位置;第二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第二导线段能够变形以将双稳态部件驱动至第二稳态位置。
上述的第一导线段、第二导线段具体可以为记忆合金材质,在通电状态下,导线段的温度可以提高,从而可以产生变形以对第一连接件产生驱动力,在非通电状态下,导线段的温度又可以降低,从而可以恢复原状。采用这种方案,驱动组件的结构形式简单,可方便控制。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第一导线段、第二导线段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以提高驱动第一连接件动作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七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线圈和铁磁体,二者中的一者可以设置于框架,另一者可以设置于双稳态部件和/或镜头组件。
在线圈通电时,铁磁体能够相对线圈进行动作,从而可以由双稳态部件驱使镜头组件沿轴向进行动作,以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基于第一方面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采用电磁力进行驱动时,可以降低电磁干扰。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镜头组件的外壁可以设置有安装槽,铁磁体可以装配在安装槽内,可以线圈安装于框架。
如此设置,可以方便线圈和安装在框架的FPC板的电连接,且由于线圈无需进行位移,线圈和FPC板的连接处可以基本不受力,还能够较好地保证线圈和FPC板的连接处的可靠性;将铁磁体设置在安装槽内,则可以避免因铁磁体的设置而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还可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双稳态部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这样,通过双稳态部件驱使第一连接件进行动作的稳定性可以较高。
作为优选地,双稳态部件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此时,可以较好地保证稳定性,且不会过多地增加结构的复杂性。
基于第一方面,或基于第一方面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镜头组件可以包括载体和镜头,镜头可以安装于载体,二者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粘结,或者,也可以仅包括螺纹连接或者粘结;前述的其他区域具体是和载体进行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具体可以为手机、PAD等,包括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中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模组。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摄像模组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摄像模组的终端设备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该终端设备具体可以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其中,摄像模组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摄像模组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为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进入第二工作模式;控制驱动组件响应上述控制指令,并驱使双稳态部件进行动作,以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稳态位置与第一工作模式相对应,第二稳态位置与第二工作模式相对应。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首先获取摄像模组的控制指令,然后控制驱动组件响应该控制指令,以驱使双稳态部件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进而控制摄像模组有选择地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第二工作模式。在两个稳态位置时,驱动组件的驱动力无需持续存在,有利于大幅降低能耗。
基于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上述的第一工作模式可以为广角模式,上述的第二工作模式可以为微距模式,如此,驱动组件驱使双稳态部件的动作实际上是完成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的切换。
除此之外,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对应摄像模组其他的工作模式。例如,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可以分别对应摄像模组不同的焦距位置,或者,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也可以分别对应摄像模组弹出和缩回的状态,以适应弹出式摄像头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终端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面视图;
图2为图1的背面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摄像模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分解视图;
图5为双稳态部件和环形盖部、第二架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6为FPC板、线圈、铁磁体、双稳态部件和镜头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7为双稳态部件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的结构状态图;
图8为驱使双稳态部件运动的力和位移的关系图;
图9为双稳态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双稳态部件和另一种形式的驱动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终端设备的控制系统的信号传递示意图;
图13为终端设备的相机软件在打开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界面图;
图14为图13中焦距调节键触发至3X变焦模式时的界面图;
图15为图13中“更多”按键被触发后的界面图。
图1-图1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终端设备、101-壳体、102-显示屏、102a-拍摄键、103-摄像模组、104-保护板;
1-框架、11-第一架体、111-壳部、112-环形盖部、113-第一支架、12-第二架体、121-安装位、122-第二支架;
2-镜头组件、21-载体、211-插接部、212-安装槽、22-镜头;
3-双稳态部件、31-第一连接件、311-插接配合部、32-第二连接件、33-稳态板、331-分板体、332-防扭块;
4-驱动组件、41-第一导线段、42-第二导线段、43-线圈、44-铁磁体、45-FPC板;
5-指令获取模块、51-焦距调节键、52-广角按键、53-微距按键;
6-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电脑、平板型电脑、手提电脑、膝上型电脑、摄像机、录像机、照相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车载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成像功能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终端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为了方便理解,以下是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终端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面视图,图2为图1的背面视图。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1、显示屏102和摄像模组103。壳体101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腔,终端设备100的各种零部件可以布置在容纳腔内,具体的零部件种类以及布置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壳体101作为外部框架,可以起到保护终端设备100的作用。显示屏102和摄像模组103均可以安装于壳体101。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可以包括后壳和中框,前述的显示屏102和摄像模组103均可以固定安装于中框上。壳体101的材质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是金属材质、塑料材质、陶瓷材质或者玻璃材质等。
显示屏10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者液晶显示屏等,其中,显示屏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或硬质显示屏,其中,柔性显示屏给予了可折叠的功能,能够配合壳体101的结构设计实现终端设备100的折叠等操作。显示屏102可以是普通的规则屏幕,也可以为异形屏幕、折叠屏幕等,例如,显示屏102可相对自由转动和折叠形成弧形、球形、圆柱等等,显示屏102的外缘部可以设置为弧形,以形成曲面屏。
显示屏102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正面,也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背面,或者,还可以在终端设备100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终端设备100的正面可以理解为用户使用该终端设备100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也即图1所示出的一面,终端设备100的背面可以理解为用户使用终端设备100时背向用户的一侧,也即图2所示出的一面。
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正面为例,就布置范围而言,显示屏102可以覆盖终端设备100正面的所有区域,即可以形成全面屏的终端设备100,此时,显示屏102不仅具有显示功能,其通常还具备触控功能,即通过点击显示屏102即可以对终端设备100进行操作;或者,显示屏102也可以仅覆盖终端设备100正面的局部区域,这在具体实践中均是可以采用的选择,此时,显示屏102可以具备触控功能,也可以仅具备显示功能,且在仅具备显示功能时,壳体101未设置显示屏102的区域可以配置相应的按键等人机操作元件,以便对终端设备100进行操作,这些人机操作元件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100的正面、背面或者侧面等任意位置。
摄像模组10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和/或视频。摄像模组103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正面时,可用于捕获位于终端设备100正面一侧的静态图像和/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正面的摄像模组103可以称之为前置摄像头;摄像模组103设置于终端设备100的背面时,可用于捕获位于终端设备100背面一侧的静态图像和/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背面的摄像模组103可以称之为后置摄像头。在进行静态图像和/或视频捕获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摄像模组103进行拍摄。摄像模组103可以用于捕获不同距离例如远处、近处或微距的静态图像和/或视频,本申请实施例不做特殊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中摄像模组103的安装位置仅为一种示意性的说明,在实际使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摄像模组103的安装位置进行选择。结合图1,摄像模组103作为前置摄像头时,可以安装于终端设备100的正面上除显示屏102(显示屏102非全面屏时)之外的任意位置,例如听筒的左侧、终端设备100的上部中间、终端设备100的下部(或称下巴)或者终端设备100的四个角落等;或者,在显示屏102为全面屏时,显示屏102也可以覆盖摄像模组103的安装位置。结合图2,摄像模组103作为后置摄像头时,可以安装于终端设备100背面的任意位置上,例如左上角或右上角。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3还可以不设置在终端设备100的主体上,而设置在相对终端设备100的主体突出的边缘上,或者设置于相对终端设备100可移动或转动的部件上,该部件可以从终端设备100的主体上伸缩或旋转等。当摄像模组103相对终端设备100可以旋转时,摄像模组103同时作为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即通过旋转同一个摄像模组103既可以捕获位于终端设备100正面一侧的静态图片和/或图像,也可以捕获位于终端设备100背面一侧的静态图片和/或图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显示屏102可以折叠时,摄像模组103可以随着显示屏102的折叠作为前置摄像头或作为后置摄像头。
本申请实施例对摄像模组103的设置个数不做限定,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甚至更多,例如,可以在终端设备100正面设置一个或多个摄像模组103,和/或,在终端设备100背面设置一个或多个摄像模组103。当设置多个摄像模组103时,该多个摄像模组103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该多个摄像模组103的透镜光学参数不同(如具备不同的像素、分辨率等),透镜的设置位置不同,透镜的形态不同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多个摄像模组设置时的相对位置也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还可以配置用于保护摄像模组103的保护板104。保护板104可以设置于壳体101,并覆盖摄像模组103。保护板104用于保护前置摄像头时,保护板104可以只覆盖前置摄像模组,或者,也可以覆盖终端设备100的整个正面,其中,当保护板104覆盖终端设备100的整个正面时,可同时用于保护前置摄像模组和显示屏102,保护板104即为盖板玻璃。保护板104用于保护后置摄像头时,保护板104可以覆盖终端设备100的整个背面,也可以只设置于后置摄像模组对应的位置上。保护板104的材质可以是玻璃、蓝宝石、陶瓷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特殊限定。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保护板104可以为透明的,如此,终端设备100外部的光线能够通过保护板104进入摄像模组103中。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所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限定,终端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例如,终端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电池、闪光灯、指纹识别模组、听筒、按键、传感器等元器件的一种或多种,终端设备100也可以设置与图示不同的部件布置方式,这在具体实践中均是可以采用的。
传统的摄像模组一般采用多个透镜组成的透镜组作为光学镜头,驱动组件直接带动固定有透镜组的镜筒整体移动一定距离或者旋转一定角度,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和/或光学防抖。也就是说,对一个光学镜头而言,其往往需要在两个不同的对焦位置进行工作,在调焦的过程中,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光学镜头进行整体位移,以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的切换等。
但是,现有技术普遍要求驱动组件的作用力持续存在,才能够较好地维持光学镜头的位置,以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的切换为例,即要求驱动力持续作用,才能够将光学镜头稳定地控制在广角模式或者微距模式,这显然不利于降低功耗。而且,在驱动组件采用电磁驱动时,电磁力的持续存在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磁干扰问题。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该摄像模组中的驱动组件只需要在切换光学镜头的位置时发挥作用即可,而无需在保持光学镜头的位置时持续工作,从而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功耗。具体请参考图3-图8,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摄像模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分解视图,图5为双稳态部件和环形盖部、第二架体的连接结构图,图6为FPC板、线圈、铁磁体、双稳态部件和镜头组件的连接结构图,图7为双稳态部件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的结构状态图,图8为驱使双稳态部件运动的力和位移的关系图。
如图3-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可以安装于上述各种形式的终端设备100,包括框架1和镜头组件2。镜头组件2可以包括载体21和安装于该载体21的镜头22,镜头22和载体2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可靠连接即可,例如,镜头22和载体21之间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粘结的固连方式;载体21主要用于镜头组件2和其他部件的连接,后文中所涉及的其他部件与镜头组件2之间的连接基本均是指和载体21之间的连接。镜头组件2的至少局部可以位于框架1内。
框架1内还设置有双稳态部件3和驱动组件4。其中,双稳态部件3包括两个端部区域和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其他区域,两端部区域均和框架1固定,其他区域和镜头组件2固定。镜头组件2具有轴向,该轴向为镜头组件2的光轴的方向,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该轴向为上下方向;进一步地,该轴向包括相对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朝上的方向,第二方向为朝下的方向。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双稳态部件3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结合图7,在第一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相对端部区域可以朝第一方向凸出;在第二稳态位置时,其他区域相对端部区域可以朝第二方向凸出。驱动组件4能够驱使双稳态部件3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区别于常规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在摄像模组103中增设了双稳态部件3,双稳态部件3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在具体实践中,驱动组件4只需要将双稳态部件3切换至相应的稳态位置,即可以对镜头组件2进行可靠地支撑,驱动组件4的驱动力无需持续存在,有利于降低功耗。对于采用电磁力的驱动组件4,由于电磁力无需持续存在,还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电磁干扰。
双稳态部件3所处的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可以分别对应镜头组件2的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或者,也可以对应镜头组件2的其他两种模式。换而言之,尽管本申请实施例的设计初衷是针对镜头组件2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的稳定切换问题,但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摄像模组103的应用却不限于上述两种模式的切换,也就是说,应用场景实际上并不能够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摄像模组103的实施范围的限定。举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可以分别对应1X变焦位置和3X变焦位置,如此,两个稳态位置可以分别对应1X变焦模式和3X变焦模式;或者,这两个稳态位置还可以分别对应摄像模组的弹出和缩回的工作状态,以适应在弹出式摄像头的应用。
另外,双稳态部件3的使用数量在此也不做限定,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只要满足对于镜头组件2可靠且稳定地进行驱动的技术效果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双稳态部件3的数量越多,对于镜头组件2驱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就越高,而双稳态部件3的数量越少,成本就越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摄像模组的结构就越简单。作为优选的方案,双稳态部件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双稳态部件3可以相对地设置在镜头组件2的径向(与轴向相垂直的方向)两侧,以分别在径向的两个不同位置对镜头组件2产生作用力,此时,镜头组件2动作的稳定性可以较高,且双稳态部件3的数量相对较少,结构可以较为简单,成本也可以较低。
双稳态部件3的结构形式可以存在较多的选择,只要其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例如,其可以为一块金属材质或者非金属材质的条形板,该条形板的两端部可以和框架1固连,且该条形板在驱动组件4的作用下可以呈现出朝第一方向凸出、或者朝第二方向凸出的两种稳态位置。
具体到附图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7所示,其他区域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31,第一连接件31可用于和镜头组件2相连,第一连接件31可以位于其他区域的任意位置,这具体与镜头组件2所需要的位移量有关;作为示例性的说明,第一连接件31可以位于其他区域的大致中间位置,即凸出高度最大的位置,此时,在两个稳态位置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31所能够实现的位移量调整最大,且整体的稳定性也可以更高。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31和镜头组件2中,一者可以设置有孔型或者槽型的插接配合部311,另一者可以设置有插接部211,插接部211可以插装于插接配合部311中,用于对第一连接件31和镜头组件2进行连接。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插接配合部311可以为孔型,以方便直观地判断插接部211的插入量,且插接配合部311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1,此时,第一连接件31可以呈现为环形框的样式;插接部211具体可以为凸块样式,并可以设置于镜头组件2的外壁。
这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插接部211和插接配合部311的具体结构形式,只要二者能够可靠插接即可。作为优选地,插接部211的外部轮廓和插接配合部311的内部轮廓可以相匹配,例如,当插接配合部311为孔型时,该孔的形状尺寸与插接部211可以基本一致;进一步地细化说明,当插接配合部311为圆形孔时,插接部211可以为截面形状和尺寸基本一致的圆形柱体,当插接配合部311为方形孔时,插接部211也可以为截面形状和尺寸基本一致的方形柱体。
插接部211和插接配合部311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过盈量,以保证二者在插接后的可靠性。
具体实践中,在插接部211和插接配合部311之间还可以配置有粘结层,用以更大程度地保证插接部211和插接配合部311之间的可靠连接。粘结层所使用粘结剂的种类在此不做限定,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确定,只要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即可。
除上述的插接+粘结的固定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对第一连接件31和镜头组件2进行连接,例如,采用螺钉等形式的连接件进行连接,或者,直接采用粘结剂进行连接等。
双稳态部件3的端部区域与框架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前述的第一连接件31和镜头组件2的连接方式,即也可以采用插接+粘结的连接方式。或者,双稳态部件3的端部区域与框架1之间也可以直接采用粘结剂进行连接、螺钉等形式的连接件进行连接等方案,只要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即可。
具体到附图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7所示,端部区域可以包括第二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2用于和框架1相连,以方便双稳态部件3的端部区域和框架1之间的连接。
框架1可以包括沿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端部区域可以与第一架体11、第二架体12均相连。由于框架1在轴向上为分体式结构,可以方便框架1和双稳态部件3的组装。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之间可以采用粘结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或者,也可以采用螺钉等形式的连接件进行连接。
详细而言,第一架体11和第二架体1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端部区域(也即第二连接件32)的安装位121,安装位121和端部区域之间也可以配置有粘结层,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端部区域和框架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结合图4和图5,第一架体11可以包括壳部111和环形盖部112,第二架体12可以设有前述的安装位121,第二连接件32可以安装于上述的安装位121;环形盖部112可以与第二架体12相连,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结固定、螺钉等形式的连接件固定等;端部区域与第二架体12、环形盖部112均可以相连;壳部111也用于和第二架体12、环形盖部112相连,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结、螺钉等连接件进行连接等。在具体实践中,壳部11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环形盖部112可以采用塑料材质,以方便加工,更能够方便环形盖部112和双稳态部件3(第二连接件32通常可以为塑料材质,同种材质方便粘接)的粘结固定。
进一步地,其他区域还可以包括稳态板33,稳态板33可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稳态板33的板面设置为轴向相垂直,即稳态板33的厚度方向可以与轴向同向,这样,稳态板33的易凸出方向可以和所需要的凸出方向相一致,可以更为方便对稳态板33的动作方向进行控制。
稳态板33可以采用金属板,如具有一定柔性的金属簧片等,以兼顾柔性变形能力和强度需求;或者,稳态板33也可以采用不易产生塑性形变的塑料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稳态板33需要进行导电,则稳态板33优选采用金属板,或者,内置金属嵌件的塑料板等。
更进一步地,稳态板33还可以安装有防扭块332,防扭块332可以套装于稳态板33,并可通过粘结固定等方式与稳态板33进行固定,以定位防扭块332在稳态板33的安装位置。该防扭块332能够提高稳态板33的稳定性,可较大程度地避免稳态板33在凸出过程中的扭转变形,从而可以保证凸出的方向,即可以确保稳态板33的变形方向,这就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稳态板33与其他部件之间产生干涉。
如图8所示,对图7所示出的双稳态部件3作力和位移的曲线图。双稳态部件3具有第一稳态位置(A点)和第二稳态位置(B点),在A点和B点时,双稳态部件3均不需要保持力。AC之间以及BD之间的斜率均相对较大,也即改变稳态位置所需要的力较大,在A点时,如不能提供大于或等于F1的驱动力,双稳态部件3的位置几乎不发生变化,同样,在B点时,如不能提供大于或等于F2的驱动力,双稳态部件3的位置也几乎不发生变化;如此,可以有效降低镜头组件2在重力等干扰力作用下所引发的姿势差的变化,即可以保证双稳态部件3在静态下位置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光轴方向的固有频率,并提升对于外界振动载荷的抵抗能力,从而使得双稳态部件3可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刚度。CD之间的斜率相对较小,即表征着CD之间的不稳定状态;CD之间存在E点,E点也为保持力为0的点,但在E点时,双稳态部件3并不稳定,只需较小的外力就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并不适宜作为稳态位置存在。
请参考图9,图9为双稳态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稳态板33和防扭块332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安装方式。稳态板33可以包括若干分板体331,各分板体331可以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相间隔的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分板体331可以通过防扭块332相连,如此,也可以实现防扭块332在稳态板33的装配。本文中的“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地,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1、分板体331、防扭块332和第二连接件3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可以方便地调整各分体部件的材质,以便更好地满足各部分的应用要求。
详细的说明。第一连接件31用于和镜头组件2进行连接,第二连接件32用于和框架1进行连接,基于此,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的材料选择要考量是否利于连接,这实际上与框架1的材料、载体21的材料以及连接方式的选择等存在关联;以载体21、第二架体12、环形盖部112的材质均为塑料且连接方式为粘结为例,两个连接件也优选为塑胶件,以利于保证粘结的可靠性。分板体331主要用于实现变形,可以优选采用金属材质,以获取更佳的抗疲劳性能,进而保证使用寿命。防扭块332可以为塑料件,也可以为金属件。
在各分体部件单独加工完成后,各分体部件之间可以进行组装,具体的组装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满足连接的可靠性要求即可。例如,各分体部件之间可以采用热铆或者粘结工艺进行固定等。
驱动组件4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满足为双稳态部件3提供驱动力、以使双稳态部件3在两个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可以为电磁驱动组件,包括线圈43和铁磁体44,二者中的一者可以设置于框架1,另一者可以设置于双稳态部件3和/或镜头组件2,线圈43可以通过FPC板45与供电部件电连接。在线圈43通电时,铁磁体44和线圈43能够产生相对位移,进而可以驱使镜头组件2进行位置调整,位移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确定,所产生驱动力的大小则可以由电流大小确定。
如图2和图4所示,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2的外壁可以设置有安装槽212,铁磁体44具体可以为磁石等,其可以装配在安装槽212内,线圈43可以安装于框架1,这样,可以方便线圈43和FPC板45的电连接。并且,由于线圈43不会产生位移,也就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对线圈43和FPC板45的连接处产生拉扯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线圈43和FPC板45连接不可靠的问题。同时,由于线圈43无需持续供电,在稳态位置时,线圈43不产生磁场,可以大幅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线圈43固定于镜头组件2,铁磁体44安装于框架1,这种实施方式中,铁磁体44安装在固定部件上,线圈43安装在可动部件上。在处于稳态位置时,线圈43无需供电,不会受到外界磁场的干扰,铁磁体44即便受到外界磁场的干扰也不会对可动的镜头组件2产生力,如此,可以完全地避免电磁干扰,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镜头组件2的稳定性。
请参考图10,图10为双稳态部件和另一种形式的驱动组件的连接结构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驱动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可以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一导线段41,第二驱动电路可以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二导线段42,第一导线段41和第二导线段42均可以连接其他区域和框架1;第一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线段41能够变形以将双稳态部件3驱动至第一稳态位置;第二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第二导线段42能够变形以将双稳态部件3驱动至第二稳态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不能够同时处于通电状态,即在第一驱动电路处于通电状态时、第二驱动电路可以处于非通电状态,在第二驱动电路处于通电状态时、第一驱动电路可以处于非通电状态。
第一导线段41、第二导线段42的材质可以为记忆合金,以能够在受热或者冷却时产生如上所述的变形。
结合图10,第一导线段41可以连接第一连接件31的上端和第一支架113,第一支架113可以安装于第一架体11,或者,也可以将第一支架113理解为第一架体11的一部分;第二导线段42可以连接第一连接件31的下端和第二支架122,第二支架122可以安装于第二架体12,或者,也可以将第二支架122理解为第二架体12的一部分。在需要驱使第一连接件31向上位移时,可以对第一导线段41进行通电,第一导线段41通电受热后可以缩短,以驱使第一连接件31向上位移至第一稳态位置;当切断供电时,第一导线段41冷却又可以回复至原始长度进而变为冗余状态,以不对第一连接件31产生驱动力。在需要驱使第一连接件31向下位移时,可以对第二导线段42进行通电,第二导线段42通电受热后可以缩短,以驱使第一连接件31向下位移至第二稳态位置;当切断供电时,第二导线段42冷却又可以回复至原始长度进而变为冗余状态,以不对第一连接件31产生驱动力。
第一导线段41、第二导线段42的数量可以不做限定。在附图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段41、第二导线段42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两第一导线段41均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31的上端和第一支架113,两第二导线段42均用于连接第一连接件31的下端和第二支架122。如此设置,通过导线段对于双稳态部件3的驱动过程可以更为稳定。
以第一导线段41的数量为两个作为示例,以下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构成。两第一导线段41的上端可以在第一支架113内分别形成电连接端,用于和供电部件相连,具体可以是在第一支架113内预埋导线或者金属嵌件来实现;两第一导线段41的下端可以在第一连接件31内形成电连接,具体可以是在第一连接件31内预埋导线或者金属嵌件来实现。
在本方案中,驱动组件2采用非电磁力驱动,可以更好地避免电磁干扰的现象。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该终端设备具体可以为前述的终端设备,其配置有前述的摄像模组103,摄像模组103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摄像模组103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具体可以为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进入第二工作模式;步骤S2,控制驱动组件4响应控制指令,并驱使双稳态部件3进行动作,以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稳态位置与第一工作模式相对应,第二稳态位置与第二工作模式相对应,也就是说,当双稳态部件3进入第一稳态位置时,摄像模组103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当双稳态部件3进入第二稳态位置时,相机模组103进入第二工作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首先获取有关摄像模组103的控制指令,然后控制驱动组件4响应该控制指令,以驱使双稳态部件3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进而控制摄像模组103有选择地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第二工作模式。如前所述,在两个稳态位置时,驱动组件的驱动力无需持续存在,有利于大幅降低能耗。
这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摄像模组103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分别对应何种模式,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举例说明,第一工作模式可以为广角模式,第二工作模式可以为微距模式,此时,驱动组件4驱使双稳态部件3的动作实际上是完成广角模式和微距模式的切换;或者,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还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变焦位置,如1X变焦位置和3X变焦位置,此时,驱动组件4驱使双稳态部件3的动作实际上是完成不同变焦模式之间的切换;或者,对于弹出式摄像头,第一工作模式可以对应摄像头的弹出状态,第二工作模式可以对应摄像头的缩回状态,此时,驱动组件4驱使双稳态部件3的动作实际上是完成摄像头是否弹出的切换。
请参考图12-图15,图12为终端设备的控制系统的信号传递示意图,图13为终端设备的相机软件在打开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界面图,图14为图13中焦距调节键触发至3X变焦模式时的界面图,图15为图13中“更多”按键被触发后的界面图。
如图12所示,终端设备的控制系统包括:指令获取模块5,用于获取摄像模组103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为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进入第二工作模式;控制模块6,控制驱动组件4响应控制指令,并驱使双稳态部件3进行动作,以在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稳态位置与第一工作模式相对应,第二稳态位置与第二工作模式相对应,也就是说,当双稳态部件3进入第一稳态位置时,摄像模组103进入第一工作模式,当双稳态部件3进入第二稳态位置时,相机模组103进入第二工作模式。指令获取模块5和控制模块6均可以集成在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中。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首先由指令获取模块5获取有关摄像模组103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可以为声控指令,也可以为来自按键的手动输入指令等,然后,控制模块可以响应该控制指令,以驱使双稳态部件3进行动作,进而控制摄像模组103有选择地进入第一工作模式或者第二工作模式。在两个稳态位置时,驱动组件的驱动力无需持续存在,有利于大幅降低能耗。
这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摄像模组103的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分别对应何种模式,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有关控制方法部分的说明。
进一步地,上述的显示屏102可以为触控屏,以便通过点击屏幕而产生控制指令。
以手机等形式的终端设备为例,其上通常配置有相机app,以用于摄影。如图13所示,在打开相机app后可以呈现出如图所示的显示界面,其可以为称之相机app的主界面,其上设置有拍摄键102a和焦距调节键51等虚拟按键,结合图14,使用者通过该焦距调节键51可以实现1X变焦位置和3X变焦位置之间的切换指令,此时,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可以分别对应1X变焦模式和3X变焦模式。进一步地,在“更多”虚拟按键被触发时,可以呈现如图14所示的附属界面,该界面还可以具有广角按键52和微距按键53等虚拟按键,使用者通过触按相应的按键,可以发出进入相应模式的控制指令;需要说明的是,在“更多”虚拟按键被触发时,实际的附属界面中还可能会有其他的如“全景”、“延时摄影”等虚拟按键,附图中并未进行全部的显示。
另外,图13-图15所示出的各虚拟按键的位置仅为一种示例性的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各虚拟按键的重要程度、常用程度等多种因素调整各虚拟按键的位置,这些在实际应用中均是可以采用的选择。例如,广角按键52和微距按键53可以不设置在“更多”虚拟按键所引出的附属界面中,二者也可以设置在相机app的主界面上。
实际上,指令获取模块5并不局限于虚拟按键,也可以为设置于终端设备的实体按键,这种也是可以实现的。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框架和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稳态部件和驱动组件,所述双稳态部件包括两个端部区域和位于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其他区域,两所述端部区域均和所述框架固定,所述其他区域和所述镜头组件固定,所述镜头组件的轴向包括相对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双稳态部件具有第一稳态位置和第二稳态位置,在所述第一稳态位置,所述其他区域相对所述端部区域朝所述第一方向凸出,在所述第二稳态位置,所述其他区域相对所述端部区域朝所述第二方向凸出,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使所述双稳态部件在所述第一稳态位置和所述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区域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镜头组件中,一者设置有孔型或者槽型的插接配合部,另一者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装于所述插接配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配合部之间还配置有粘结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区域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框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沿所述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均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端部区域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和所述端部区域之间配置有粘结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区域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稳态板,所述稳态板用于连接所述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一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态板安装有防扭块;或者,
所述稳态板包括若干分板体,各所述分板体沿所述端部区域和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间隔的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所述分板体通过防扭块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一导线段,所述第二驱动电路配置有通电状态下可变形、非通电状态下可恢复原状的第二导线段,所述第一导线段、所述第二导线段均连接所述其他区域和所述框架;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线段能够变形以将所述双稳态部件驱动至所述第一稳态位置;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二导线段能够变形以将所述双稳态部件驱动至所述第二稳态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段、所述第二导线段的数量均为两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线圈和铁磁体,二者中的一者设置于所述框架,另一者设置于所述镜头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壁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铁磁体装配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线圈安装于所述框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稳态部件的数量为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载体和安装于所述载体的镜头,所述载体用于和所述其他区域固定。
15.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和至少一个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为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摄像模组。
16.一种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为权利要求15所述终端设备,所述摄像模组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摄像模组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为进入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或者进入所述第二工作模式;
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响应所述控制指令,并驱使所述双稳态部件进行动作,以在所述第一稳态位置和所述第二稳态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第一稳态位置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相对应,所述第二稳态位置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相对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为广角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为微距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58158.5A CN114189604B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58158.5A CN114189604B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9604A CN114189604A (zh) | 2022-03-15 |
CN114189604B true CN114189604B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0601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58158.5A Active CN114189604B (zh) | 2021-10-27 | 2021-10-27 |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896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55851B (zh) * | 2022-05-26 | 2023-10-3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7271A (ja) * | 2002-05-21 | 2003-11-28 | Sony Corp | 結像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CN101939701A (zh) * | 2007-12-27 | 2011-01-05 | 弗莱克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长焦广角模块 |
CN107508942A (zh) * | 2017-10-11 | 2017-12-22 | 上海展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图像拍摄方法及图像拍摄系统 |
CN112637462A (zh) * | 2020-12-21 | 2021-04-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702494A (zh) * | 2020-12-28 | 2021-04-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模组 |
CN112995470A (zh) * | 2021-02-07 | 2021-06-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10-27 CN CN202111258158.5A patent/CN1141896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37271A (ja) * | 2002-05-21 | 2003-11-28 | Sony Corp | 結像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CN101939701A (zh) * | 2007-12-27 | 2011-01-05 | 弗莱克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长焦广角模块 |
CN107508942A (zh) * | 2017-10-11 | 2017-12-22 | 上海展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图像拍摄方法及图像拍摄系统 |
CN112637462A (zh) * | 2020-12-21 | 2021-04-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702494A (zh) * | 2020-12-28 | 2021-04-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头模组 |
CN112995470A (zh) * | 2021-02-07 | 2021-06-1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9604A (zh)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485459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JP7516564B2 (ja) | 撮影装置、電子機器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12887520B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US10488734B2 (en) | Lens unit, camera,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160246029A1 (en) |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2887521B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08522805U (zh) | 折叠式移动终端 | |
CN113114901B (zh) | 拍摄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21169975A1 (zh) | 电子设备 | |
CN114422700B (zh) | 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4189604B (zh) | 一种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140012814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CN214380984U (zh) |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 |
CN109151289A (zh) | 补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115981071A (zh) | 防抖结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3114880B (zh)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0839657U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2009104U (zh) |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
WO2024188234A1 (zh) |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4845034B (zh) | 一种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 |
CN109194858A (zh) | 补光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115002318B (zh) |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2422787B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6959970U (zh) | 镜头驱动组件 | |
KR20100129019A (ko) | 렌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단말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