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8747A - 电源适配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88747A CN114188747A CN202111352465.XA CN202111352465A CN114188747A CN 114188747 A CN114188747 A CN 114188747A CN 202111352465 A CN202111352465 A CN 202111352465A CN 114188747 A CN114188747 A CN 114188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t
- piece
- housing
- clamping assembly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本体、插头本体、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卡接组件,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插槽,第一卡接组件部分位于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运动,第一卡接组件与连接第一壳体的适配器本体或插头本体电性连接,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设有安装槽,第二表面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二插槽,第一壳体的至少部分可位于安装槽内,第一卡接组件部分伸入第二插槽内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卡接组件与适配器本体和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该设计能有效增强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便于用户插拔电源适配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适配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可更换插头本体的电源适配器,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在将电源适配器拔出插座时,由于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容易导致插头本体仍插在插座上,而适配器本体却已经与插头本体分离。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能够有效增强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便于用户插拔电源适配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本体、插头本体、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卡接组件,第一壳体与适配器本体和插头本体中的一者连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插槽,第一卡接组件部分位于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运动,第一卡接组件与连接第一壳体的适配器本体或插头本体电性连接,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适配器本体和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二壳体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第二表面设置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二插槽,第一壳体的至少部分可位于安装槽内,且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连通,第一卡接组件部分伸入第二插槽内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卡接组件与适配器本体和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第一连接结构与适配器本体或插头本体中的一者连接,第二连接结构与适配器本体或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一壳体经由安装槽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内,并通过第一卡接组件与第二插槽插接配合可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从而实现适配器本体与插头本体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卡接组件与第二插槽脱离可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位置的相对改变,从而实现适配器本体与插头本体之间的拆卸,使得电源适配器的结构设计更加灵活,可结合实际使用需求使适配器本体与不同的插头本体配合使用。且第一卡接组件与第二插槽插接配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适配器本体与插头本体之间的电性导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在组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的(a)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头本体与第一连接结构在一种使用状态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的(b)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头本体与第一连接结构在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头本体与第一连接结构在一种使用状态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中的(a)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连接结构与插头本体的一种可替换方案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中的(b)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连接结构与插头本体的一种可替换方案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图1另一种实施例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剖视图;
图9为图8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一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0为图1又一种实施例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第一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在组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适配器本体与第二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第二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爆炸图;
图17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中的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在组装过程中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2示出的电源适配器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电源适配器;10、适配器本体;11、第一外壳;112、第一容置空间;12、线路板;20、插头本体;21、第二外壳;212、第二容置空间;22、插脚;30、第一连接结构;31、第一壳体;311、第一插槽;3111、第一部分;3112、第二部分;3113、第一通孔;314、第一穿孔;32、第一卡接组件;321、第一电连接件;3211、第一主体部;322、第一按压件;3221、第二主体部;3222、弧形面;323、第一弹性件;3231、第一弹簧;324、第二弹性件;3241、第二弹簧;33、第一隔挡件;331、第一隔挡板;40、第二连接结构;41、第二壳体;411、第一表面;4111、安装槽;412、第二表面;4121、第二插槽;41211、第三部分;41212、第四部分;41213、第二通孔;413、电性接触端;414、第二穿孔;42、第二卡接组件;421、第二电连接件;4211、第三主体部;4212、第三连接部;4213、第三卡接部;422、第二按压件;4221、第四主体部;4222、第四连接部;4223、第四限位部;4224、容置槽;423、第三弹性件;4231、第三弹簧;43、第二隔挡件;431、第二隔挡板;50、导向结构;51、导向块;52、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电源适配器是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用于将交流电输入转换成直流电输出(如220AC-5DC),以给电子设备充电。
电源适配器包括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可更换插头本体的电源适配器是一种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可分离的电源适配器,插头本体可以由中规插头本体更换成其他国家标准的插头本体(如欧规插头本体),从而以适应用户在不同国家地区旅行的充电需求。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可更换插头本体的电源适配器,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在将电源适配器拔出插座时,由于插头本体和适配器本体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容易导致插头本体仍插在插座上,而适配器本体却已经与插头本体分离。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插头本体与适配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18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能够有效增强插头本体20与适配器本体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便于用户插拔电源适配器1。
如图1-图2所示,电源适配器1包括适配器本体10、插头本体20、第一连接结构30和第二连接结构40。第一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一卡接组件32,第一壳体31与适配器本体10和插头本体20中的一者连接,第一壳体31设置有第一插槽311,第一卡接组件32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第一卡接组件32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第二壳体41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411和第二表面412,第一表面411设置有安装槽4111,第二表面412设置有与安装槽4111连通的第二插槽4121,第一壳体31的至少部分可位于安装槽4111内,且第一插槽311与第二插槽4121连通,第一卡接组件32部分伸入第二插槽4121内以固定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41,且使第一卡接组件32与适配器本体10和插头本体20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源适配器1,第一连接结构30与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中的一者连接,第二连接结构40与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内,并通过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插接配合可以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从而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可以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改变,从而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的拆卸,使得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设计更加灵活,可结合实际使用需求使适配器本体10与不同的插头本体20配合使用。且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插接配合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的电性导通。
以下结合图1-图18对电源适配器1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电源适配器1包括适配器本体10、插头本体20、第一连接结构30及第二连接结构40。
如图1-图2所示,适配器本体10作为电源适配器1中用于将交流电输入转换成直流电输出的部件,这里对适配器本体1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适配器本体10可以包括第一外壳11和线路板12(如图6所示),第一外壳11具有第一容置空间112(如图6所示),线路板12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12内,线路板1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第一外壳11上。
如图3-图5所示,插头本体20作为电源适配器1中用于与外界插座连接的部件,这里对插头本体2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插头本体20可以包括第二外壳21和插脚22,第二外壳21具有第二容置空间212(如图6所示),插脚22与第二外壳21连接且部分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12内,插脚2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第二外壳21上。可以理解的是,中规插头本体20与欧规插头本体20实质上的区别可能在于插脚22的结构不同,两者关于第二壳体41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6-图11所示,第一连接结构30作为电源适配器1中用于连接插头本体20和适配器本体10的其中一个部件,也即第一连接结构30相当于插头本体20和电源适配器1本体的其一中间连接结构。
第一连接结构30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一卡接组件32。
第一壳体31作为第一连接结构30中的外壳,一方面第一壳体31用于与适配器本体10和插头本体20中的一者连接,这里对第一壳体31与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壳体31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适配器本体10的第一外壳11或插头本体20的第二外壳21上。另一方面第一壳体31用于承载第一连接结构30,第一壳体31设置有第一插槽311,这里对第一插槽31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沿垂直于第一插槽31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插槽311的截面形状可以呈矩形也可以呈圆形,沿平行于第一插槽31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插槽311可以贯穿第一壳体31也可以不贯穿第一壳体31。
第一卡接组件32作为第一连接结构30中用于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下文有介绍)之间位置相对固定的部件,也即第一壳体31经由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壳体41配合能够实现与第二壳体41的固定连接。
第一卡接组件32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其中,第一卡接组件32既可以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第一卡接组件32又可以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
第一卡接组件32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一卡接组件32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适配器本体10电性连接,第一壳体31上应设置有与第一外壳11的第一容置空间112的开口连通的第一穿孔314,第一卡接组件32经由该第一穿孔314直接或间接实现与线路板12之间的电性连接,同理,若第一卡接组件32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第一壳体31上应设置有与第二外壳21的第二容置空间212的开口连通的第二穿孔414,第一卡接组件32经由该第二穿孔414直接或间接实现与插脚22之间的电性连接。
如图6-图11所示,第二连接结构40作为电源适配器1中用于连接插头本体20和适配器本体10的另一个部件,也即第二连接结构40相当于插头本体20和电源适配器1本体的另一中间连接结构。
第二连接结构40包括第二壳体41。第二壳体41作为第二连接结构40中的外壳,一方面用于与适配器本体10和插头本体20中的另一者连接,这里对第二壳体41与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例如,第二壳体41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适配器本体10的第一外壳11或插头本体20的第二外壳21上。
第二壳体41作为第二连接结构40中的外壳,另一方面用于与第一卡接组件32卡接配合以实现与第一壳体3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二壳体41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411和第二表面412,第一表面411设置有安装槽4111,第二表面412设置有与第一安装槽4111连通的第二插槽4121(也即安装槽4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相交),其中,“第一表面411”可以理解成插头本体20与外界插座插接配合时,第二壳体41的面向外界插座的表面。这里对安装槽4111和第二插槽412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沿垂直于安装槽4111的延伸方向上,安装槽4111的截面形状可以呈圆形也可以呈矩形,沿垂于于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上,第二插槽4121的截面形状可以呈圆形可以呈矩形。
第一壳体31的至少部分可位于第二壳体41的安装槽4111内,也就是说,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嵌入第二壳体41内,且第一壳体31背离安装槽4111的槽底壁的表面可以位于安装槽4111的槽口外、也可以与安装槽4111的槽口所在平面平齐、还可以位于安装槽4111的槽口内。第一插槽311与第二插槽4121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嵌入第二壳体41内后,第一插槽311与第二插槽4121对准。
第一卡接组件32部分伸入第二插槽4121以固定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41,且使第一卡接组件32与适配器本体10和插头本体20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从而使得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电性导通,也就是说,在第一卡接组件32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至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配合时,第一卡接组件32不仅能够在结构上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一卡接组件32还能够在电性连接上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的电性导通。例如,第二插槽4121的槽壁面上可以设置有电性接触端413,该电性接触端413与插头本体20的插脚22或适配器本体10的线路板12中的一者电性连接,当第一卡接组件32伸入第二插槽4121内时,第一卡接组件32与该电性接触端413抵接,由于第一卡接组件32与插头本体20的插脚22或适配器本体10的线路板12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故第一卡接组件32与该电性接触端413抵接后,外界电流从插头本体20的插脚22流入,流经第一卡接组件32和电性接触端413,最后流到适配器本体10的线路板12上以实现电流回路的导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卡接组件32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时,第一卡接组件32不仅能够在结构上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改变,第一卡接组件32还能够在电性连接上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的电性断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电性导通”指代电源适配器1内的上述电流回路的导通,故“电性断开”对应指代电源适配内的上述电流回路的断开。
如图6-图7所示,考虑到第一卡接组件32除了用于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在结构上的相对固定之外,第一卡接组件32还要用于实现与适配器本体10的线路板12或插头本体20的插脚22中的一者的在电路上的电性连接,为使第一卡接组件32具有上述功能,故进一步设计,第一壳体3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一插槽311贯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也即第一插槽311为贯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的通槽,其中,“第三表面”可以理解成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伸入第二壳体41内后,第一壳体31上面向第二插槽4121一侧的表面,“第四表面”对应的理解成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伸入第二壳体41内后,第一壳体31上背向第二插槽4121一侧的表面。
第一卡接组件32包括第一电连接件321、第一按压件322和第一弹性件323。
第一电连接件321作为第一卡接组件32中用于实现电性连接的部件,第一电连接件321应该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制成,第一电连接件321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这里对第一电连接件32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第一插槽311的实际结构对第一电连接件321进行设计。
第一电连接件3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第一电连接件321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至部分伸入第二插槽4121内,第一电连接件321通过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壁抵接来实现与第二插槽4121的卡接配合,故第一电连接件321在具备良好导电性能的同时应该还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
第一按压件322作为第一卡接组件32中用于带动第一电连接件321沿第一插槽311的延伸方向运动的部件,第一按压件322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其中,第一按压件322既可以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第一按压件322也可以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第一按压件322位于第一插槽311靠近第四表面的一侧,第一电连接件321位于第一插槽311靠近第三表面的一侧。
第一弹性件323连接于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一按压件322之间。
通过该设计,使用者对第一按压件322和第一电连接件321施加外力,第一按压件322和第一电连接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完全收纳于第一插槽311内,此时第一弹性件323被挤压而具备弹性势能,随后使用者将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内,当第一壳体31相对第二壳体41运动至第一插槽311的槽口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口对准时,第一电连接件321在第一弹性件323的作用下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并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
结合图16所示,具体地,第一电连接件321包括呈块状结构的第一主体部3211,第一主体部3211用于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配合,第一主体部3211与第一插槽311滑动连接,第一按压件322包括呈块状结构的第二主体部3221,第二主体部3221与第一插槽311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323为第一弹簧3231,第一弹簧3231沿第一插槽311的延伸方向设置于第一插槽311内,第一弹簧3231的一端与第一主体部321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231的另一端与第二主体部3221固定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一弹簧3231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一主体部3211可以完全位于第一插槽311内,第一主体部3211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外,但是,第二主体部3221的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外。
当然,如图8-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槽311具有槽底壁以及连接槽底壁的槽侧壁,第一卡接组件32包括第一电连接件321和第一弹性件323,第一电连接件321与连接第一壳体3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第一电连接件321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第一弹性件323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第一弹性件323连接于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一插槽311的槽底壁之间。使用者对第一电连接件321施加外力,第一电连接件321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完全收纳于第一插槽311内,此时第一弹性件323被挤压而具备弹性势能,随后使用者将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内,当第一壳体31相对第二壳体41运动至第一插槽311的槽口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口对准时,第一电连接件321在第一弹性件323的作用下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并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
如图10-图11所示,考虑到当第一电连接件321的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外、第一按压件322的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外时,在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的过程中,使用者需要给第一电连接件321、第一按压件322施加外力,让第一电连接件321、第一按压件322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从而保证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的正常组装,为进一步降低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的组装难度,故进一步设计,第一电连接件321远离第一按压件322一侧的表面为弧形面3222,和/或,第一按压件322远离第一电连接件321一侧的表面为弧形面3222。通过该设计,弧形面3222具有导向作用,故在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的过程中,安装槽4111的槽侧壁与弧形面3222抵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321、第一按压件322在安装槽4111的槽侧壁的作用下挤压第一弹性件323并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当第一壳体31相对第二壳体41运动至第一插槽311的槽口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口对准时,第一电连接件321在第一弹性件323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至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从而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
如图10-图11所示,考虑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取决于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配合时的连接稳定性,为进一步增强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二插槽41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故进一步设计,第一连接结构30还包括第一隔挡件33,第一隔挡件33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与第一插槽311侧槽侧壁连接,以将第一插槽311分隔成靠近第三表面的第一部分3111和靠近第四表面的第二部分3112,第一电连接件321位于第一部分3111,第一按压件322位于第二部分3112,第一隔挡件33设置有供第一弹性件323穿过的第一通孔3113,第一卡接组件32还包括位于第二部分3112内的第二弹性件324,第二弹性件324连接于第一隔挡件33与第一按压件322之间。通过第一隔挡件33的设计,第一隔挡件33用于给第二弹性件324提供支撑,通过第二弹性件324的设计,第一按压件322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完全收纳于第一插槽311内时,第二弹性件324也被压缩,当第一壳体31相对第二壳体41运动至第一插槽311的槽口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口对准时,第一电连接件321在第一弹性件323和第二弹性件324的共同作用下相对第一壳体31向第一插槽311外运动至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
结合图16所示,具体地,第一隔挡件33包括呈板状结构的第一隔挡板331,第一隔挡板331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体31的第一插槽311内,以将第一插槽311分隔成两个空间(也即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第二弹性件324为第二弹簧3241,第二弹簧3241沿第一插槽311的延伸方向设置于第二部分3112内,且第二弹簧3241的一端与第一隔挡板331固定连接,第二弹簧3241的另一端与第二主体部3221固定连接。
如图12-图1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二插槽4121卡接配合后,要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的拆卸,使用者通过借助外部部件(如顶针)伸入第二插槽4121内并挤压第一电连接件321,让第一电连接件321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便可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的拆卸,为进一步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的拆卸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第二连接结构40还包括第二卡接组件42,第二卡接组件42的部分位于第二插槽4121内且可相对第二插槽4121运动,第二卡接组件42配置成相对第二插槽4121朝向安装槽4111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卡接组件32脱离第二插槽4121。其中,第二卡接组件42既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外运动,也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内运动,第二卡接组件42相对第二壳体41朝向安装槽4111的方向运动至与第一卡接组件32抵接,第一卡接组件32在第二卡接组件42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完全收纳于第一插槽311内,此时便可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的拆卸,也就是说,第二卡接组件42相当于第二连接结构40中用于触发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的按钮结构。
考虑到第一卡接组件32在与第二插槽4121插接配合的同时能够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的电性导通,为进一步提升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电性导通的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第二卡接组件42与连接第二壳体4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连接,以使第一卡接组件32的部分伸入第二插槽4121可实现第二卡接组件42与第一卡接组件32抵接,进而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的电性导通。也就是说,第二卡接组件42除了具有用于触发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实现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41之间相互拆卸的功能之外,第二卡接组件42还可以充当上述的电性接触端413,用于同步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之间的电性导通。
如图15-图18所示,为使第二卡接组件42在结构上能够实现第一卡接组件32与第二插槽4121脱离,在电性连接上能够实现适配器本体10与插头本体20的电性导通,故进一步设计,第二卡接组件42包括第二按压件422和第二电连接件421,第二按压件422的部分位于第二插槽4121内且可相对第二插槽4121运动,第二按压件422位于第二插槽4121远离安装槽4111的一侧,第二电连接件421与第二按压件422连接,第二电连接件4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插槽4121内且可相对第二插槽4121运动,第二电连接件421位于第二插槽4121靠近安装槽4111的一侧,第二电连接件421与连接连接第二壳体4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
其中,第二按压件422作为第二卡接组件42中用于带动第二电连接件421沿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运动的部件,第二按压件422的部分位于第一插槽311内且可相对第一插槽311运动,其中,第二按压件422既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内运动,第二按压件422也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外运动。
第二电连接件421作为第二卡接组件42中用于实现电性连接的部件,第二电连接件421应该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制成,第二电连接件421与连接第二壳体41的适配器本体10或插头本体20电性连接,这里对第二电连接件421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第二插槽4121的实际结构对第二电连接件421进行设计。
第二电连接件421与第二按压件422连接,关于第二电连接件421与第二按压件422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第二电连接件4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插槽4121内且可相对第二插槽4121运动,第二电连接件421在第二按压件422的作用下既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内运动,也可以相对第二壳体41向第二插槽4121外运动。
通过该设计,使用者对第二按压件422施加外力,第二按压件422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第二插槽4121内运动,与第二按压件422连接的第二电连接件421在第二按压件422的作用下向第二插槽4121外运动,与第二电连接件421抵接的第一卡接结构在第二电连接件421的作用下向第一插槽311内运动至与第二插槽4121完全脱离,从而实现以壳体与第二壳体41之间位置的相对改变。
进一步地,如图15-图16所示,为使第二按压件422相对第二壳体41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按压件422不会与第二壳体41脱离,故进一步设计,第二连接结构40还包括第二隔挡件43,第二隔挡件43位于第二插槽4121内且与第二插槽4121的槽侧壁连接,以将第二插槽4121分隔成靠近安装槽4111的第三部分41211和远离安装槽4111的第四部分41212,第二隔挡件43设置有连通第三部分41211和第四部分41212的第二通孔41213,第二按压件422位于第四部分41212,第二电连接件421位于第三部分41211且经由第二通孔41213与第二按压件422连接。
具体地,第二电连接件421包括第三主体部4211和第三连接部4212,第三主体部4211呈板状结构,第三连接部4212呈长条形,第三连接部4212一体成型于第三主体部4211靠近第二按压件422的一侧,第二按压件422包括第四主体部4221和第四连接部4222,第四主体部4221呈板状结构,第四连接部4222一体成型于第四主体部4221靠近第二电连接的一侧,且第四连接部4222和第四主体部4221合围形成一容置槽4224,第二隔挡件43包括呈板状结构的第二隔挡板431,第二隔挡板431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二壳体41的第二插槽4121内,以将第二插槽4121分隔成两个空间(也即第三部分41211和第四部分41212),第二隔挡板431沿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开设有第二通孔41213,第三连接部4212穿过第二通孔41213且伸入容置槽4224内。
进一步地,如图15-图16所示,为使第二按压件422在外力F2撤销后能够实现自动复位,故进一步设计,第二卡接组件42还包括位于第四部分41212内的第三弹性件423,第三弹性件423连接于第二隔挡件43与第二按压件422之间。
具体地,第三弹性件423为第三弹簧4231,第三弹簧4231沿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设置于第四部分41212内,第三弹簧4231的一端与第四主体部4221固定连接,第三弹簧4231的另一端与第二隔挡板431固定连接。
如图15-图16所示,考虑到第二按压件422与第二电连接件421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也可以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为降低第二按压件422与第二电连接件421之间的组装难度,故进一步设计,第二按压件422与第二电连接件421通过卡合方式连接。
具体地,第二电连接件421还包括第三卡接部4213,第三卡接部4213一体成型于第三连接部4212远离第三主体部4211的一侧,第二按压件422还包括第四限位部4223,第四限位部4223位于容置槽4224内且一体成型于第四连接部4222远离第四主体部4221的一侧,第三卡接部4213在第二插槽4121的延伸方向上与第四限位部4223卡接。
当然,如图16所示,为增强第一壳体31经由安装槽4111的槽口插入第二壳体41过程中的便携性,故进一步设计,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导向结构50,导向结构50包括导向块51和导向槽52,导向块51设置于安装槽4111的槽侧壁和第一壳体31的其中一者上,导向槽52设置于安装槽4111的槽侧壁和第一壳体31的另一者上,导向块51与导向槽52插接配合。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适配器本体;
插头本体;
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卡接组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适配器本体和所述插头本体中的一者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卡接组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槽运动,所述第一卡接组件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适配器本体或所述插头本体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适配器本体和所述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相交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第二插槽;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部分可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插槽与所述第二插槽连通;所述第一卡接组件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插槽以固定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卡接组件与所述适配器本体和所述插头本体中的另一者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插槽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一卡接组件包括:
第一电连接件,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适配器本体或所述插头本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槽运动;
第一按压件,所述第一按压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槽运动,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所述第一插槽靠近所述第四表面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插槽靠近所述第三表面的一侧;
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按压件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按压件一侧的表面为弧形面;和/或
所述第一按压件远离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一侧的表面为弧形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隔挡件,所述第一隔挡件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插槽的槽侧壁连接,以将所述第一插槽分隔成靠近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一部分和靠近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按压件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隔挡件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弹性件穿过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卡接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内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挡件与所述第一按压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具有槽底壁以及连接所述槽底壁的槽侧壁,所述第一卡接组件包括:
第一电连接件,与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适配器本体或所述插头本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一插槽运动;
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插槽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与所述槽底壁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卡接组件,所述第二卡接组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二插槽运动,所述第二卡接组件配置成相对所述第二插槽朝向所述安装槽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卡接组件脱离所述第二插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接组件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适配器本体或所述插头本体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卡接组件的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插槽可实现所述第二卡接组件与所述第一卡接组件抵接,进而实现所述适配器本体与所述插头本体的电性导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组件包括:
第二按压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二插槽运动,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所述第二插槽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
第二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按压件连接,所述第二电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插槽内且可相对所述第二插槽运动,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插槽靠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与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适配器本体或所述插头本体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隔挡件,所述第二隔挡件位于所述第二插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插槽的槽侧壁连接,以将所述第二插槽分隔成靠近所述安装槽的第三部分和远离所述安装槽的第四部分,所述第二隔挡件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按压件位于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三部分且经由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按压件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接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四部分内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隔挡件与所述第二按压件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按压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通过卡合方式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52465.XA CN114188747B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电源适配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52465.XA CN114188747B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电源适配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8747A true CN114188747A (zh) | 2022-03-15 |
CN114188747B CN114188747B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0540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52465.XA Active CN114188747B (zh) | 2021-11-16 | 2021-11-16 | 电源适配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8874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440547U (zh) * | 2009-04-13 | 2010-04-21 | 环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更换式电源插头 |
CN203481880U (zh) * | 2013-09-25 | 2014-03-12 | 刘秋明 | 电子烟充电装置 |
CN205960278U (zh) * | 2016-08-03 | 2017-02-15 |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接口结构 |
CN210327070U (zh) * | 2019-07-26 | 2020-04-14 | 广东顺德智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充电器 |
CN213845720U (zh) * | 2021-01-26 | 2021-07-30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 一种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链接装置 |
-
2021
- 2021-11-16 CN CN202111352465.XA patent/CN1141887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440547U (zh) * | 2009-04-13 | 2010-04-21 | 环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可更换式电源插头 |
CN203481880U (zh) * | 2013-09-25 | 2014-03-12 | 刘秋明 | 电子烟充电装置 |
CN205960278U (zh) * | 2016-08-03 | 2017-02-15 |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接口结构 |
CN210327070U (zh) * | 2019-07-26 | 2020-04-14 | 广东顺德智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充电器 |
CN213845720U (zh) * | 2021-01-26 | 2021-07-30 |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 一种计算机与外部设备链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8747B (zh) | 2023-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90124B2 (en) | Electrical plu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0829555A (zh) | 一种适配器以及电动工具系统 | |
CN213584225U (zh) | 组合式连接器 | |
CN113131257B (zh) | 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 | |
CN114188747A (zh) | 电源适配器 | |
CN211743475U (zh) | 电连接器的舌板补强结构及Type-C连接器 | |
CN218770386U (zh) | 连接器 | |
WO2006053496A1 (en) | A removable plug | |
CN210838191U (zh) | 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 | |
CN210838204U (zh) | 多功能插头以及电源适配器 | |
CN210866692U (zh) | 一种低高度连接器 | |
CN215497192U (zh) | 一种接线连接器及其拔取工具 | |
TWM574351U (zh) | 多國轉接器結構 | |
CN211045918U (zh) | 电路通断控制系统和开关 | |
CN221783569U (zh) | 用于轨道插座的锁定部件、功能模块以及轨道插座 | |
CN110932036A (zh) | 一种高效轻薄高频连接器 | |
CN214542623U (zh) | 电源连接器与连接组件 | |
CN218351345U (zh) | 开关装置和电器 | |
JP5060339B2 (ja) | マグネット式コンセントアダプタ | |
CN217691785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8997212U (zh) | 具有水平及垂直方向插拔的防水连接装置 | |
CN217642020U (zh) | 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 | |
CN213151055U (zh) | 一种对接式接线端子 | |
CN210430323U (zh) | 电子装置 | |
CN216085398U (zh) | 一种线束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