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8491B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88491B CN114188491B CN202111407013.7A CN202111407013A CN114188491B CN 114188491 B CN114188491 B CN 114188491B CN 202111407013 A CN202111407013 A CN 202111407013A CN 114188491 B CN114188491 B CN 1141884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lexible substrate
- refraction
- refractiv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83 Zinc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magnesium 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F-].[Mg+2] ORUIBWPALBXDOA-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635 magnesium flu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niobium(5+);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Nb+5].[Nb+5] URLJKFSTXLNXL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oxygen(2-);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Zr+4] RVTZCBVAJQQJT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984 zinc sulf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zinc;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2].[Zn+2]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484 niob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928 zirco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8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338 self-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ZrO2 Inorganic materials O=[Zr]=O MCMNRKCIXSYSN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niobium pent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Nb](=O)O[Nb](=O)=O ZKATWMILCYLA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7 pol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BCFLUZVCVVTBY-UHFFFAOYSA-N tantalum pent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Ta](=O)O[Ta](=O)=O PBCFLUZVCVVTB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底、发光器件以及第一滤光层,第一滤光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在第一折射层至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的宽度沿柔性基底指向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通过使第一折射层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弯折区内的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交界处后反射射出,弯折区出射光的方向偏向平面区出射光方向,因此在正视角下可以使弯折区内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照射到人眼,由此改善了弯折区内色偏和亮度较暗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是一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易形成柔性结构、视角宽、对比度高等优点,因此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显示技术。这其中,基于OLED的曲面显示面板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然而,现有的OLED曲面显示面板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在不同的视角下平面区和弯折区的显示色度和亮度不一致,正视下弯折区的显示画面发黄、发绿,大视角下弯折区的显示画面亮度较暗,因此造成了视觉上的色偏,影响了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OLED曲面显示面板存在的弯折区色偏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和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
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第一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内,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2且小于或者等于3,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1.2且小于或者等于1.6。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材料包括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锌、氧化锆和硫化锌中的任一种;
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铌和氟化镁中的任一种。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滤光层,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平面区,所述第二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三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所述第三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三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折射层对蓝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蓝光的透过率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折射层对红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红光的透过率不同;和/或,所述第一折射层对绿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绿光的透过率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三折射层在所述第三折射层至所述第四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二滤光层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的,所述第一滤光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柔性基底一侧的微透镜结构;
所述微透镜结构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在所述柔性基底至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所述第一折射层与所述微透镜结构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和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
在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所述第一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所述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所述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包括:
通过构图工艺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二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
在相邻两所述第二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一折射层,在相邻两所述第四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三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和所述第二折射层构成所述第一滤光层,所述第三折射层和所述第四折射层构成所述第二滤光层。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所述第一滤光层,还包括:
减薄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至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上的厚度;
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微透镜结构,使所述微透镜结构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基底、发光器件以及第一滤光层,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第一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以及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第一滤光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第一折射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第一折射层至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的宽度沿柔性基底指向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折射层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通过使第一折射层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弯折区内的子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交界处后发生反射后射出,弯折区出射光的方向更趋于和平面区出射光的方向一致,因此在正视角下可以使弯折区内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照射到人眼,并且减小弯折区出射光和人眼之间的角度,由此改善弯折区内色偏和亮度较暗的问题。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曲面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曲面显示面板的侧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在弯折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某产品不同颜色光的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图;
图5为某产品不同颜色光的色彩准确度随视角变化的曲线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弯折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左侧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在右侧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滤光层和子像素单元在左侧弯折区的俯视图以及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第一滤光层和子像素单元在右侧弯折区的俯视图以及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在左侧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在右侧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示意图;
图14a至图14h为本申请提供的制作显示面板的不同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显示面板;11-柔性基底;101-平面区;102-弯折区;12-发光器件;
120-子像素单元;121-OLED层;122-像素界定层;
110-彩膜滤光层;111-高折层;112-低折层;13-第一滤光层;131-第一折射层;132-第二折射层;14-第二滤光层;141-第三折射层;142-第四折射层;20-微透镜结构;201-微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曲面OLED显示屏在蒸镀封装后会通过光学胶(OCA)将偏光片、触控部分以及盖板贴合在一起,然而由于OLED发光器件12的发出的光会在多层光学胶中多次折射,导致实际的出射光方向偏离了理想的方向,出射光的能量也在通过光学胶时发生了损耗,导致OLED显示屏的光输出效率偏低,在宏观上体现在曲面OLED显示屏的弯折区102和平面区101在正视角下存在明显的色差和亮度不一致,显示屏的侧边发黄发绿、并且显示画面偏暗。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由于在同一视角下,观察者对显示屏的侧边弯折区102和平面区101的绝对视觉角度不一致,当白光色偏轨迹在小视角下移动速度过快,就使得弯折区102相对于平面区101的颜色微小差异更容易被察觉,使弯折区102的色偏更加明显。
为了提升显示屏的透过率、减薄显示屏的整体厚度,可以采用COE(color filteron encapsulation)技术,即去除偏光片,直接在蒸镀封装后的屏幕上形成彩膜滤光层。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彩膜滤光层110包括高折层111和低折层112,高折层1111的折射率大于低折层112的折射率,并且高折层111可对特定波长范围的光进行透过率增强或减弱,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照射到高折层111和低折层112的交界面处时发生反射并从高折层111中射出,出射光的出射方向大致垂直于彩膜滤光层110。然而,由于弯折区102和平面区101存在夹角,导致弯折区102的出射光和平面区101的出射光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夹角,当人眼处于正视角,即人眼位于平面区101的正上方时,弯折区102的出射光照射到人眼的部分较少,导致视觉上出现侧边弯折区102的画面偏暗。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产品,红、蓝、绿像素的衰减速度不同,结合图4和图5所示,某产品的蓝像素衰减最快,在大视角或正视角下蓝光的亮度和红光以及绿光相比较较低,另外蓝光的色彩的准确度也比红光和绿光下降的要快,由此会导致弯折区102的画面出现色偏,弯折区102的显示画面发黄、发绿,对曲面OLED显示屏的显示质量造成了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
柔性基底11,包括平面区101和位于平面区101至少一侧的弯折区102;
发光器件12,设置在柔性基底11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120;
第一滤光层13,设置在发光器件12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第一滤光层13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102,第一滤光层13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
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宽度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一滤光层13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的,柔性基底11包括平面区101以及对平面区101的侧边弯折后形成的弯折区102。可以在柔性基底11的左侧边或者右侧边进行弯折以形成弯折区102,或者同时在柔性基底11的左侧边和右侧边进行弯折以形成两个弯折区102,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柔性基底1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器件12,发光器件12包括驱动器件(例如薄膜晶体管,图6中未示出)以及与驱动器件电连接的OLED层121。柔性基底11的一侧还间隔地设置有像素界定层122,位于两相邻的像素界定层122之间区域(开口区域)的OLED层121构成子像素单元120,子像素单元120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根据OLED层121所发出的光的颜色确定。
如图6所示,滤光层设置在发光器件12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第一滤光层13包括同层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折射层131与开口区域对应,以使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穿过第一折射层131后射出。第一折射层131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排布方向(图6中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一滤光层13方向(图6中第二方向)逐渐减小,即第一折射层131的形状为正梯形。
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弯折区102内的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交界处后发生反射后射出。结合图3和图6,和现有技术中的弯折区102出射光的方向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弯折区102出射光的方向与平面区101出射光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更小,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弯折区102出射光的方向更趋于和平面区101出射光的方向一致,因此在正视角下可以使弯折区102内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照射到人眼,并且减小弯折区102出射光和人眼之间的角度,以改善弯折区102内色偏和亮度较暗的问题。在制作滤光层时,可以通过对光刻胶的光阻聚合反应进行有效干涉,使得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形状为梯形。
第一折射层131的具体位置和尺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结合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的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宽度W1大于子像素单元120的宽度W2。由此可以使子单元像素发出的光能更多地通过第一折射层131,以最大程度地改变弯折区102内光线的出射方向,有利于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需要保证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交界面处时能全反射到子像素单元120上方。当光线由第一折射层131射向第二折射层132时,若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由折射定律可得:
sinα/sinβ=n2/n1 (1);
式(1)中n1为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n2为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当折射角β为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此时光线在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交界面处发生全反射,sinα=n低/n高。因此,只需要存在一个入射角α,并且使入射角α的正弦值等于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与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的比值,即可使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在第二折射层132和第一折射层131的交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2且小于或者等于3,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1.2且小于或者等于1.6。
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选的,第一折射层131的材料包括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锌、氧化锆和硫化锌中的任意一种,第二折射层132的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铌和氟化镁中的任意一种。具体的,第一折射层131的材料可以是硅、二氧化钛、五氧化二钽、氧化锌、硫化锌、二氧化锆中的任一种,第二折射层132的材料可以是三氧化二铝、五氧化二铌、氟化镁、二氧化硅中的任一种。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平面区101的第二滤光层14,第二滤光层14包括同层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折射层141和第四折射层142,第三折射层14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折射层131对蓝光的透过率和第三折射层141对蓝光的透过率不同。
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的材料。当弯折区102的画面发黄或发绿时,在制作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时,第一折射层131的材料采用对蓝光的透过率较高的材料,第三折射层141的材料采用对蓝光的透过率较低的材料,即增强第一折射层131对于蓝光的透过率,因此可以增加由弯折区102发出的蓝光,使弯折区102照射到人眼的蓝光和平面区101照射到人眼的蓝光趋于一致,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进一步地,使第一折射层131对红光的透过率小于第三折射层141对红光的透过率;和/或,使第一折射层131对绿光的透过率小于第三折射层141对绿光的透过率,由此减少弯折区102照射到人眼的红光和绿光,改善弯折区102的发黄和发绿现象。
对于某些产品,红色和绿色像素的衰减较快,蓝色像素的衰减较慢,导致弯折区102的画面出现发蓝。当弯折区102的画面发蓝时,在制作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时,第一折射层131的材料采用对蓝光的透过率较低的材料,第三折射层141的材料采用对蓝光的透过率较高的材料,即降低第一折射层131对于蓝光的透过率,因此可以减少由弯折区102发出的蓝光,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进一步地,使第一折射层131对红光的透过率大于第三折射层141对于红光的透过率;和/或,使第一折射层131对绿光的透过率大于第三折射层141对绿光的透过率,以进一步地改善弯折区102的发蓝现象。
第三折射层141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三折射层14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三折射层141在第三折射层141至第四折射层142排布方向(图6中第三方向)上的宽度,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二滤光层14方向(图6中第四方向)逐渐增大,即第三折射层141的形状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三折射层141和第四折射层142的交界面处反射射出,通过将第三折射层141设置为倒梯形,可以使平面区101出射光趋向于垂直射出,有利于提高正视角下的显示亮度,改善显示质量。
可选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滤光层1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折射层131远离柔性基底11一侧的微透镜结构20,微透镜结构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在弯折区102内,与第一折射层131的位置对应处设置有微透镜结构20,微透镜结构20位于第一折射层131的外层。微透镜结构20具有聚光作用,可以提高弯折区102内子像素单元120的出光效率,因此在弯折区102内设置微透镜结构20,可以改善弯折区102的显示画面偏暗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微透镜结构20包括多个微透镜201,微透镜201在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一遮光层方向的截面上可以是圆弧形,也可以是三角形,微透镜201的尺寸和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此处不作限定。通过对微透镜201的尺寸和个数进行调整,也可以调节光线的出射方向。
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显示面板10的出光效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入微透镜结构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的排布方向上,微透镜结构20的宽度W3大于子像素单元120的宽度W2。因此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微透镜结构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能全部穿过微透镜结构20后射出。在平面区101内,也可以设置微透镜结构20,并使微透镜结构20位于第三折射层141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以增加平面区101的出光效率,提高平面区101的亮度。需要说明的是,当平面区101内也设置微透镜结构时,平面区101内的微透镜结构需要与弯折区102内的微透镜结构不同,以保证出光效果。微透镜结构20可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平铺于第一滤光层13之上,或是通过自组装方式生长在弯折区102处,微透镜结构20的具体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在柔性基底11至第一滤光层13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厚度D1小于第二折射层132的厚度D2,第一折射层131的厚度D1与微透镜结构20的厚度D3之和等于第二折射层132的厚度D2。在制作第一滤光层13时,可以先通过对光刻胶聚合反应的控制,形成特定形状的第一折射层131(正梯形)和第二折射层132(倒梯形),接着通过构图工艺减薄第一折射层131沿衬底指向第一滤光层13方向的厚度,在第一折射层131表面形成一个容纳空间。然后通过喷墨打印或者自组装的方式在第一折射层131远离衬底的一侧制作微透镜结构20,并使微透镜结构20与第一折射层131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二折射层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由此可以使第一滤光层13远离衬底一侧的表面平坦化,当第一滤光层13采用多层结构时,方便了第一滤光层13的制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10。由于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10,因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与显示面板10相同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的制作方法,如图13所示,包括:
S101、提供一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和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
S102、在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发光器件,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S103、在发光器件远离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第一滤光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第一折射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子像素单元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折射层在第一折射层至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的宽度,沿柔性基底指向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制作方法中,位于弯折区102的第一滤光层13包括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宽度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一滤光层13方向逐渐减小,即使第一折射层131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弯折区102内的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交界处后反射射出,弯折区102出射光的方向偏向平面区101出射光方向,因此在正视角下可以使弯折区102内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照射到人眼,由此改善了弯折区102内色偏和亮度较暗的问题。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光器件12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制作第一滤光层13和第二滤光层14,包括:
通过构图工艺在发光器件远离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二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
在相邻两第二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一折射层,在两第四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三折射层,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构成第一滤光层,第三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构成第二滤光层。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光器件12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制作第一滤光层13,还包括:
减薄第一折射层在柔性基底至第一滤光层方向上的厚度;
在第一折射层远离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微透镜结构,使微透镜结构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折射层在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制作显示面板10的具体过程。
如图14a所示,首先提供一柔性基底11,柔性基底11包括平面区101和位于平面区101两侧的弯折区102,在后续工艺中,对柔性基底11沿着平面区101与弯折区102的交界处进行弯折。
如图14b所示,接着,在柔性基底11的一侧制作发光器件12,发光器件12包括驱动器件(例如薄膜晶体管)、阳极层和阴极层(以上部件图14b中均未示出)、以及OLED层121。在制作发光器件12时,可以先在柔性基底11的一侧制作驱动器件,接着在驱动器件远离衬底的一侧制作阳极层,然后在阳极层上制作像素界定层122,之后通过蒸镀工艺制作OLED层121,最后在OLED层121远离衬底的一侧制作阴极层(图14b中未示出)。位于两相邻的像素界定层122之间区域(像素开口区域)的OLED层121构成子像素单元120。
如图14c所示,接着,在发光器件12远离柔性基底11的一侧制作第二折射层132和第四折射层142,第二折射层132和第四折射层142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制作时通过沉积一层膜层制成,膜层位于弯折区102的部分为第二折射层132,膜层位于平面区101的部分为第四折射层142。
如图14d所示,接着,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二折射层132和第四折射层142进行刻蚀,以形成梯形通孔30。梯形通孔30的形状可以通过控制光刻胶的光阻聚合反应进行改变,在制作梯形通孔30时使弯折区102内的梯形通孔30为正梯形,使平面区101内的梯形通孔30为倒梯形。
如图14e所示,接着,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折射层132之间(即弯折区102的梯形通孔30中)制作第一折射层131,在相邻的两个第四折射层142之间(即平面区101的梯形通孔30中)制作第三折射层141;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构成第一滤光层13,第三折射层141和第四折射层142构成第二滤光层14。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三折射层141可以采用对于特定颜色的光透过率不同的材料,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三折射层141的制作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此处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滤光层13和第二滤光层14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第一滤光层13和第二滤光层14为单层结构为例,有利于减少显示面板10的厚度。
如图14f所示,减薄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至第一滤光层13方向上的厚度,使得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至第一滤光层13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第二折射层132在柔性基底11至第一滤光层13方向上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一折射层131的厚度进行减薄时,可以通过构图工艺,也可以通过化学机械研磨工艺,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如图14g所示,在第一折射层131远离衬底的一侧制作微透镜结构20。微透镜结构20可以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制作,也可以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如图14h所示,对柔性基底11以及在柔性基底11上制作形成的膜层进行弯折,以形成带有曲面的显示面板10。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位于弯折区102的第一滤光层13包括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宽度沿柔性基底11指向第一滤光层13方向逐渐减小,即使第一折射层131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弯折区102内的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照射到第一折射层131和第二折射层132交界处后反射射出,弯折区102出射光的方向偏向平面区101出射光方向,因此在正视角下可以使弯折区102内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照射到人眼,由此改善了弯折区102内色偏和亮度较暗的问题。
2.通过使子像素单元120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一折射层131在柔性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即在第一折射层131至第二折射层132的排布方向上,第一折射层131的宽度W1大于子像素单元120的宽度W2。由此可以使子单元像素发出的光能更多地通过第一折射层131,以最大程度地改变弯折区102内光线的出射方向,有利于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问题。
3.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2且小于或者等于3,第二折射层132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1.2且小于或者等于1.6,子像素单元120发出的光在第二折射层132和第一折射层131的交界面处能够发生全反射,有利于使弯折区102发出的光线偏向平面区101,以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问题。
4.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平面区101的第二遮光层,第二滤光层14包括同层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折射层141和第四折射层142;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对于蓝光的透过率和第三折射层141对于蓝光的透过率不同,可以使第一折射层131针对的蓝光的透过率增强或者减弱,进一步地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问题。
5.通过使第一折射层131对于红光的透过率和第三折射层141对于红光的透过率不同;和/或使第一折射层131对于绿光的透过率和第三折射层141对于绿光的透过率不同,可以使第一折射层131针对的红光或绿光的透过率增强或者减弱,进一步地改善弯折区102的色偏问题。
6.通过在第一折射层131远离衬底的一侧设置微透镜结构20,可以提高弯折区102内子像素单元120的出光效率,由此改善弯折区102的显示画面偏暗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和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
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第一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一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内,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排布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最小宽度大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2且小于或者等于3,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或者等于1.2且小于或者等于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材料包括硅、氧化钛、氧化钽、氧化锌、氧化锆和硫化锌中的任一种;
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材料包括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铌和氟化镁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滤光层,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平面区,所述第二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三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所述第三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四折射层的折射率;
所述第三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折射层对蓝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蓝光的透过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对红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红光的透过率不同;和/或,所述第一折射层对绿光的透过率和所述第三折射层对绿光的透过率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折射层在所述第三折射层至所述第四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二滤光层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于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光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柔性基底一侧的微透镜结构;
所述微透镜结构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柔性基底至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上,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所述第一折射层与所述微透镜结构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1.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包括平面区和位于平面区至少一侧的弯折区;
在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多个子像素单元;
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所述第一滤光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弯折区,所述第一滤光层包括同层且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和第二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子像素单元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至所述第二折射层排布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柔性基底指向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逐渐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所述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包括:
通过构图工艺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第二折射层和第四折射层;
在相邻两所述第二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一折射层,在相邻两所述第四折射层之间制作第三折射层,所述第一折射层和所述第二折射层构成所述第一滤光层,所述第三折射层和所述第四折射层构成所述第二滤光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所述第一滤光层,还包括:
减薄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至所述第一滤光层方向上的厚度;
在所述第一折射层远离所述柔性基底的一侧制作微透镜结构,使所述微透镜结构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折射层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7013.7A CN114188491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07013.7A CN114188491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8491A CN114188491A (zh) | 2022-03-15 |
CN114188491B true CN114188491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8054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07013.7A Active CN114188491B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8849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40560B (zh) * | 2022-08-24 | 2023-08-1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
CN115331561B (zh) * | 2022-08-31 | 2024-01-30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78570A (ja) * | 2010-10-01 | 2012-04-19 | Asahi Glass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0047889A (zh) * | 2019-04-15 | 2019-07-23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048563A (zh) * | 2019-12-17 | 2020-04-2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113138495A (zh) * | 2021-04-13 | 2021-07-20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47876B (zh) * | 2019-03-21 | 2020-12-0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11-24 CN CN202111407013.7A patent/CN11418849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78570A (ja) * | 2010-10-01 | 2012-04-19 | Asahi Glass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0047889A (zh) * | 2019-04-15 | 2019-07-23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1048563A (zh) * | 2019-12-17 | 2020-04-2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
CN113138495A (zh) * | 2021-04-13 | 2021-07-20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88491A (zh)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188491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TWI528546B (zh)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1584754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210098536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JP5054231B2 (ja)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 |
CN111564571B (zh) |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0121985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with optical interference layer having a larger refractive index than a white light emitting layer | |
US11882715B2 (en) | Display device having transmission portion and emission portion with capping stack formed thereon | |
CN113707825B (zh)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 |
JP2013120731A (ja) | 表示装置 | |
CN116828919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US20240074275A1 (en) | Display panel | |
JP7549637B2 (ja) | 表示装置 | |
US20120256562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6828926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13920549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40040899A1 (en) | Display panel | |
CN115498129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1969025B (zh)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JP2009151945A (ja) | 有機el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40032392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EP1641322A1 (en) | El device,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mploying el device | |
CN114695472A (zh) | 显示装置 | |
WO2024034502A1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WO2024048559A1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