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43743A -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43743A CN114143743A CN202210117134.6A CN202210117134A CN114143743A CN 114143743 A CN114143743 A CN 114143743A CN 202210117134 A CN202210117134 A CN 202210117134A CN 114143743 A CN114143743 A CN 1141437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or
- network model
- mobile deployment
- random mobile
- sensor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r)-(6-ethoxyquinolin-4-yl)-[(2s,4s,5r)-5-ethyl-1-azabicyclo[2.2.2]octan-2-yl]methanol;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H]([C@H](C1)CC)C2)CN1[C@@H]2[C@H](O)C1=CC=NC2=CC=C(OCC)C=C21 QNRATNLHPGXHMA-XZHTYLCX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83 hazardous chemic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讯网络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该系统包括: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根据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传感器进行部署,实现了传感器在三维空间的随机移动部署和多面体覆盖部署且具有高可靠性和连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讯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成为了主要的数据采集手段之一。传感器节点部署的高覆盖、连通以及高可靠性是采集高质量数据的基础,工程应用的各个行业对传感器部署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部署模式,早期大多传感器部署基于二维空间,如今随着无人机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三维传感器的部署方法在生态监测、应急救援、危化品探测、军事监测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在已有的传感器节点部署发明研究中,大多是将传感器节点部署在网格的中心或定点位置,从而将网格模型进行组合应用到空间中,比如,将截角八面体进行堆砌和部署、依据沉降方法将传感器分层部署在三维空间、以截角八面体为填充子单元将传感器部署在顶点处等。但是,均不涉及具有不同性能的无线传感器在三维空间实现多面体覆盖部署。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包括:步骤S101、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所述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步骤S102、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步骤S103、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
优选的,在步骤S101中,所述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确定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根据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
优选的,在所述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确定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中,按照公式:
确定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
其中, 为所述传感器的感知半径, 为所述传感器的通信半径, 为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 为常数,对于所述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对于所述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对于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对于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优选的,所述根据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包括: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优选的,在步骤S102中,所述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包括: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不同连通模式的连通性;其中,所述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和6-连通模式;所述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2-连通模式和8-连通模式;所述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所述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8-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
优选的,在步骤S103中,所述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包括:将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感知半径与通信半径 的比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选择连通性大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
优选的,所述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所述传感器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所述规则网格的数量。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所述传感器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所述规则网格的数量,包括: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感知半径 与通信半径,确定不同连通性下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应的所述规则网格的体积;根据所述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应的规则网格的体积,确定所述规则网格的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包括:模型构建单元,配置为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所述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连通性计算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模型选择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
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案中,首先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传感器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然后,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最后,根据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传感器进行部署。籍此,实现了传感器在三维空间的随机移动部署和多面体覆盖部署,部署完成的传感器具有高可靠性和连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的传感器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示例通过本申请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申请。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申请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申请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包括:
步骤S101、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的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
步骤S111、根据传感器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确定不同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根据传感器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确定不同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中,按照公式(1)确定不同的随机移动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公式(1)如下:
其中, 为传感器的感知半径, 为传感器的通信半径, 为对应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 为常数,对于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对于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对于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对于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 。
步骤S121、根据不同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时,按照公式(2)确定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体积,公式(2)如下:
其中, 为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体积, 为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体积, 为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体积, 为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体积; 为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边长, 为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边长, 为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边长, 为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最大边长。
步骤S102、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规则网格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边长根据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不同而不同。具体的,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部署移动模型的连通性包括: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不同连通模式的连通性;其中,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和6-连通模式(),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2-连通模式()和8-连通模式();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和12-连通模式();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具有1-连通模式()、8-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
在空间以规则网格划分后,每个网格内部署一个可随机移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只与相邻网格内的传感器连通。规则立方体网格有六个直接相邻网格,由于对称性,分为1-连通模式()和6-连通模式();正六棱柱网格直接相邻的网格有八个,顶部与底部六边形直接相连的网格对称,水平方向六个矩形面所连接的网格对称,因此正六棱柱网格结构的连通性分为1-连通模式()、2-连通模式()和8-连通模式();同理,菱形十二面体网格结构的连通性分为()和12-连通模式();截角八面体网格结构的连通性分为1-连通模式()、8-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
在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不同连通模式网格边长与感知半径、通信半径的关系公式(3)所示,公式(3)如下:
在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不同连通模式下网格边长与感知半径、通信半径的关系公式(4)所示,公式(4)如下:
在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不同连通模式网格边长与感知半径、通信半径的关系公式(5)所示,公式(5)如下:
在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中,不同连通模式下网格边长与感知半径、通信半径的关系公式(6)所示,公式(6)如下:
对应的,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体积如公式(7)所示,公式(7)如下:
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体积如公式(8)所示,公式(8)如下:
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的体积如公式(9)所示,公式(9)如下:
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的体积如公式(10)所示,公式(10)如下:
步骤S103、根据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传感器进行部署。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的,将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感知半径与通信半径 的比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根据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选择连通性大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传感器进行部署。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截角八面体为例,当时,传感器的能够实现截角八面体的1-连通模式( )的部署结构;当 ,传感器的能够实现截角八面体的8-连通模式()的部署结构;当,传感器的能够实现截角八面体的14-连通模式()的部署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当传感器的感知半径与通信半径的比值同时处于多个不同阈值区间时,即传感器的感知半径与通信半径的比值满足多种不同规则网格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时,从这多种不同规则网格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选择连通性大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作为传感器的三维空间的部署结构。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还包括:根据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传感器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规则网格的数量。具体的,根据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旋转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的比值,确定规则网格的数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根据传感器的感知半径 与通信半径,确定不同连通性下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应的规格网格的体积,具体计算如公式(7)至公式(10)所示;然后,根据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应的规则网格的体积,确定规则网格的数量。即由待部署区域的体积与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应的规则网格的体积的最大值的比值,确定在待部署区域内可以部署的传感器的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传感器在三维空间的随机移动部署和多面体覆盖部署,部署完成的传感器具有高可靠性和连通性。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包括:模型构建单元、连通性计算单元和模型选择单元。模型构建单元配置为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连通性计算单元配置为基于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模型选择单元,配置为根据传感器的不同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传感器进行部署。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实时例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的步骤、流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01、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所述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S102、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
步骤S103、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1中,所述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确定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
根据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不同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规则网格结构的外接球半径,确定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最大体积包括: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按照公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2中,所述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包括:
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不同连通模式的连通性;
其中,所述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和6-连通模式;所述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2-连通模式和8-连通模式;所述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所述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具有1-连通模式、8-连通模式和12-连通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传感器的待部署区域的体积,和所述传感器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所述规则网格的数量。
9.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型构建单元,配置为构建基于规则网格结构的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其中,所述规则网格结构包括:立方体、正六棱柱、菱形十二面体和截角八面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包括立方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正六棱柱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菱形十二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和截角八面体基本传感器网络模型中的至少一种;
连通性计算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传感器的多个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确定不同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下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
模型选择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传感器的不同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的连通性,从多个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中确定符合预设条件的所述随机移动部署模型对所述传感器进行部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7134.6A CN114143743B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7134.6A CN114143743B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3743A true CN114143743A (zh) | 2022-03-04 |
CN114143743B CN114143743B (zh) | 2022-09-23 |
Family
ID=80382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17134.6A Active CN114143743B (zh) | 2022-02-08 | 2022-02-08 |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43743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20095A (zh) * | 2009-11-18 | 2010-06-02 | 首都师范大学 | 监测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法及装置 |
CN103281704A (zh) * | 2013-05-07 | 2013-09-04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三维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确定性空间部署方法 |
CN103529427A (zh) * | 2013-10-12 | 2014-01-22 | 西北大学 | 无线传感网随机部署下的目标定位方法 |
US20140321329A1 (en) * | 2013-04-30 | 2014-10-30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Deploying a network of nodes in an area of interest |
CN106714193A (zh) * | 2017-01-20 | 2017-05-2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 一种基于理想图案模型的水下传感器节点沉降部署方法 |
CN107343283A (zh) * | 2017-06-02 | 2017-11-1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三维静态无线传感网络部署方法 |
CN110139286A (zh) * | 2019-05-21 | 2019-08-16 | 西安邮电大学 | 面向三维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方法及系统 |
CN112637860A (zh) * | 2020-12-21 | 2021-04-09 | 西安邮电大学 | 一种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方法及系统 |
-
2022
- 2022-02-08 CN CN202210117134.6A patent/CN1141437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20095A (zh) * | 2009-11-18 | 2010-06-02 | 首都师范大学 | 监测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法及装置 |
US20140321329A1 (en) * | 2013-04-30 | 2014-10-30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Deploying a network of nodes in an area of interest |
CN103281704A (zh) * | 2013-05-07 | 2013-09-04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三维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确定性空间部署方法 |
CN103529427A (zh) * | 2013-10-12 | 2014-01-22 | 西北大学 | 无线传感网随机部署下的目标定位方法 |
CN106714193A (zh) * | 2017-01-20 | 2017-05-2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 一种基于理想图案模型的水下传感器节点沉降部署方法 |
CN107343283A (zh) * | 2017-06-02 | 2017-11-1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三维静态无线传感网络部署方法 |
CN110139286A (zh) * | 2019-05-21 | 2019-08-16 | 西安邮电大学 | 面向三维环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增强方法及系统 |
CN112637860A (zh) * | 2020-12-21 | 2021-04-09 | 西安邮电大学 | 一种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方法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黄珏 等: "水下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研究", 《舰船电子工程》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43743B (zh) | 2022-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houfi et al. | Survey of deployment algorith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issues and challenges | |
US9759800B2 (en) | Infrastructure for location discovery | |
WO2021082396A1 (zh) | 基于低空空域限制条件的无人机飞行网络建模方法 | |
Argany et al. | A GIS 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verage estimation and optimization: a Voronoi approach | |
CN108709557B (zh) | 基于多用户轨迹拟合的室内地图生成方法 | |
Wang | Mobile sensor networks: system hardware and dispatch software | |
CN102291724A (zh) | 面向三维场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确定性部署方法 | |
CN111132003B (zh) | 一种基于动态路径规划的uwsn传感器节点定位方法 | |
CN113453183B (zh) | 远程感知监测全局目标空间覆盖优化方法 | |
Akbaş et al. | Molecular geometry inspired positioning for aerial networks | |
CN106211256A (zh) | 一种基于数据关键性节点的无人机数据收集方法 | |
CN110839245A (zh) | 一种应用于室内定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方法 | |
CN114518772B (zh) | 一种拒止环境下无人机蜂群自组织方法 | |
CN109784585A (zh) | 一种无人机无人艇的混合布放调度方法 | |
CN114143743B (zh) | 一种基于规则网格的三维传感器部署方法和系统 | |
Mnasri et al. | The deployment in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Methodologies, recent works and applications | |
CN108387240A (zh) | 一种多层次六边形网格地图的构建方法 | |
Mehmood et al. | An intelligent cluster-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ulti-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for searching and rescuing | |
CN104091059B (zh) | 一种确定椭球粒子堆积体系孔径分布的方法 | |
CN105050097A (zh) | 一种图像传感器网络优化部署方法 | |
Batsoyol et al. | Constructing full-coverage 3D UAV ad-hoc networks through collaborative exploration in unknown urban environments | |
CN102413471A (zh) | 一种基于链路稳定性估算的无线栅格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法 | |
Yang | A collision-free self-deployment of mobile robotic sensors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ed blanket coverage control | |
Bezas et al. | A coverage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for self-organizing drone swarms | |
Wang et al. | Partial sensing coverage in 3d wireless lattice sensor network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