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5142B -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5142B
CN114125142B CN202010888034.4A CN202010888034A CN114125142B CN 114125142 B CN114125142 B CN 114125142B CN 202010888034 A CN202010888034 A CN 202010888034A CN 114125142 B CN114125142 B CN 114125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state
mobile terminal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880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5142A (zh
Inventor
周大为
刘亮
李元鹏
于亚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880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5142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5904 priority patent/WO202204277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5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5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5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可以提升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的准确度,进而可以优化移动终端的性能。其中,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该移动终端可获取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然后,该移动终端可计算第一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二天线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最后,该移动终端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移动终端,该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如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人们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该移动终端的被握持的状态经常作为调节移动终端各项参数的依据,以提升移动终端的用户使用体验。
例如,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可以包括:双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自由空间(free space,FS)状态等多种握持状态。
目前,大多数移动终端通过设置在该移动终端侧边的传感器(如电容传感器或触摸传感器等),来检测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但是,通过设置在移动终端侧边的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会存在以下问题:(1)额外增设传感器会增加成本;(2)在移动终端侧边通常设置有天线,如果在该区域设置传感器可能会影响天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可以提升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的准确度,进而可以优化移动终端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其中,该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其中,该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然后,该移动终端可以计算第一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二天线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其中,上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上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第二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最后,移动终端可以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该对比结果控制移动终端。其中,该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天线处于不同的状态时,该天线的阻抗不同,天线的反射系数则不同。其中,第一天线的第一反射系数与不同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不同,且第二反射系数与不同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不同。
其中,如果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一种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第一天线处于这种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同样的,如果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一种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第二天线处于这种状态的可能性较大。
并且,移动终端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时,设置在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状态可能不同。如此,第一天线的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状态,可以决定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的方法,根据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反射系数,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以提升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的准确度。然后,根据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控制该移动终端,可以优化移动终端的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任意两个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这两个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距离。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可以支持移动终端在竖屏状态下,识别出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具体的,上述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上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在竖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可以支持移动终端在横屏场景下,识别出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具体的,上述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上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上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在横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其中,第一状态是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未被握持时,对应天线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被握持时,对应天线的状态。
具体的,第一天线的第一状态是第一天线所在的侧边框未被握持时,该第一天线的状态。第一天线的第二状态是第一天线所在的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一天线的状态。第二天线的第一状态是第二天线所在的侧边框未被握持时,该第二天线的状态。第二天线的第二状态是第二天线所在的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二天线的状态。
上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上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以包括双侧握持状态、自由空间(Free Space,FS)状态、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二单侧握持状态。
其中,当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当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移动终端处于自FS状态。当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当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单侧握持状态。
上述双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均被用户握持的状态。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上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
其中,在上述竖屏状态下,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在上述横屏场景下,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并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该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均处于第二状态,那么该移动终端则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其中,双侧握持状态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情况(1):移动终端在头手模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情况(2):移动终端在手模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
其中,头手模场景是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手模场景是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但未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
本申请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开启(On)状态或者关闭(Off)状态,来判断移动终端处于头手模场景或者手模场景。具体的,在上述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之后,本申请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移动终端判断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头手模场景;或者,若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手模场景。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其中,第一单侧握持状态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那么该移动终端则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考虑实验室场景(即电磁波辐射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测试场景/状态)的情况下,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还可以包括第一SAR 测试状态。其中,该第一SAR测试状态为移动终端的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
在考虑实验室场景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一SAR测试状态无法区分。也就是说,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可能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其中,该第一侧边框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本申请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设置在该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三天线,或者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的变化,区分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或者第一SAR测试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设置在该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三天线,区分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一SAR测试状态。
具体的,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该第三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检测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的第五反射系数;移动终端计算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门限,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或者,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
其中,上述第六反射系数是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时,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时,用户的手指会接触移动终端的背面第三天线所在的位置。如此,相比于FS状态,在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下用户握持移动终端,该第三天线的阻抗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该第三天线的反射系数也会发生变化。但是,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时,人体测试模型并不会接触移动终端的背面第三天线所在的位置。因此,相比于FS状态,在第一SAR测试状态,该第三天线的阻抗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该第三天线的反射系数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门限,则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的变化,区分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一SAR测试状态。
具体的,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判断第一反射系数或者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若第一反射系数或者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或者,若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变化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 SAR测试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那么用户以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握持移动终端的过程中,移动终端与用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如用户手指的活动,会带来移动终端与用户的相对运动。但是,如果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那么第一 SAR测试状态与人体检测模型之间则是相对静止的。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SAR测试状态与用户的手指发生相对运动,那么上述第一反射系数和/或第二反射系数则会发生波动。因此,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的变化,区分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一SAR测试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其中,第二单侧握持状态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那么该移动终端则处于第二单侧握持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考虑实验室场景(即SAR测试场景/状态) 的情况下,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还可以包括第三SAR测试状态。其中,第三SAR测试状态为移动终端的第二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
在考虑实验室场景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三SAR测试状态无法区分。也就是说,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可能处于第二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第三SAR测试状态。该第二侧边框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本申请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设置在该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三天线,或者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的变化,区分上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或者第三SAR测试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通过第三天线,区分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三SAR测试状态的方法,以及移动终端通过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的变化,区分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三SAR测试状态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区分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和第一 SAR测试状态的方法,本申请这里不予赘述。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如果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那么该移动终端则处于FS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考虑头模状态的情况下,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其中,头模状态是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握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状态。
本申请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关闭状态,来判断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具体的,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判断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头模状态;或者,若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考虑头模状态和实验室场景的情况下,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头模状态或者第二SAR测试状态中的任一种握持状态。
其中,第二SAR测试状态可以包括移动终端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mm的状态。例如,该第二SAR测试状态可以包括:5mm back状态、5mm right side状态和5mm left side状态等至少一种状态。其中,5mm back状态是移动终端的背面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mm的状态。5mm right side状态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mm的状态。5mm leftside 状态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mm的状态。
其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SAR传感器,区分上述第二SAR测试状态与FS 状态和头模状态。其中,SAR传感器用于采集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通过SAR传感器采集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若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小于预设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二SAR测试状态;或者,若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
虽然移动终端可以通过SAR传感器,区分上述第二SAR测试状态;但是,通过SAR传感器无法区分FS状态和头模状态。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或者关闭状态,来判断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根据对比结果调整移动终端的上行功率;或者,移动终端根据对比结果切换使用移动终端的天线,移动终端的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中预先保存有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显示引导界面,该引导界面用于引导用于以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采集用户以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移动终端时,第一天线的反射系数和第二天线的反射系数,得到并保存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其中,预设的握持方式包括:双侧握持的方式、第一单侧握持的方式和第二单侧握持的方式。在上述双侧握持的方式下,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被用户握持。在第一单侧握持的方式下,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在第二单侧握持的方式下,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该移动终端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其中,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执行以下操作:获取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计算第一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第二天线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控制移动终端;其中,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其中,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上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第一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第二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其中,上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在竖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其中,上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移动终端在横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上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其中,上述第一状态是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未被握持时,移动终端的天线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被握持时,移动终端的天线的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其中,双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均被用户握持的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判断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头手模场景;或者,若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手模场景。其中,上述头手模场景是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手模场景是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但未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其中,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其中,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第三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移动终端检测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的第五反射系数;计算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门限,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或者,若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测试状态;其中,第一SAR 测试状态为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
其中,第六反射系数是移动终端处于自由空间FS状态时,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上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上述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判断第一反射系数或者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若第一反射系数或者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或者,若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变化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一SAR 测试状态。
其中,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其中,第一SAR测试状态为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其中,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其中,第二单侧握持状态为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判断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头模状态;或者,若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其中,头模状态是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握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包括SAR传感器,SAR传感器用于采集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通过SAR传感器采集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若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小于预设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第二SAR测试状态;或者,若SAR 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其中,头模状态是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握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状态。第二SAR测试状态包括移动终端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mm的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若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则判断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若受话器处于开启状态,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移动终端处于头模状态;或者,若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根据对比结果调整移动终端的上行功率;或者,根据对比结果切换使用移动终端的天线,移动终端的天线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存储器中预先保存有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屏,显示屏与处理器耦合;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还执行以下步骤:显示引导界面,引导界面用于引导用于以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移动终端;其中,预设的握持方式包括:双侧握持的方式、第一单侧握持的方式和第二单侧握持的方式;采集用户以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移动终端时,第一天线的反射系数和第二天线的反射系数,得到并保存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其中,在双侧握持的方式下,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被用户握持;在第一单侧握持的方式下,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在第二单侧握持的方式下,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第一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边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设置在移动终端相对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物理尺寸在15毫米-100毫米之间,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靠近移动终端的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0毫米-20毫米之间。其中,移动终端还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
其中,当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的第三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一矢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门限,且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的第四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二矢量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门限时,移动终端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控制移动终端。
其中,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第三反射系数和第四反射系数为预存在移动终端的矢量,其中,第三反射系数是第一天线处于第一天线状态时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第四反射系数是第二天线处于第二天线状态时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侧边框是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右侧边框。
其中,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第三侧边框为电子设备的下侧边框;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用于控制竖屏状态下的移动终端。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侧边框是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下侧边框。
其中,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第三侧边框为电子设备的左侧边框或者右侧边框;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用于控制横屏状态下的移动终端。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一天线状态包括:第一侧边框未被握持时第一天线的状态,以及第一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一天线的状态。第二天线状态包括:第二侧边框未被握持时第二天线的状态,以及第二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二天线的状态。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受话器。其中,移动终端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结合受话器的状态,控制移动终端。其中,受话器的状态为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第三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并且,该第三天线靠近移动终端的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该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1毫米-20毫米之间。其中,当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第五反射系数与第三天线的第六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三矢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门限时,移动终端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和第三天线的第三天线状态,控制移动终端。
其中,第五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第六反射系数为预存在移动终端的矢量,第六反射系数是第三天线处于第三天线状态时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三天线是贴片天线。该第三天线的物理尺寸是M×N,M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N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
在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第三天线状态包括:移动终端的背面未被握持时第三天线的状态,以及移动终端的背面被握持时第三天线的状态。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包括存储器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接口电路和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该接口电路用于从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处理器发送信号,该信号包括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移动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移动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的移动终端,第四方面所述的芯片系统,第五方面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第六方面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被握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处于Body SAR状态的示意图;
图1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上的天线分布示意图;
图1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上的天线分布示意图;
图1H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手握持手机时手机的热力分布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的射频电路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导界面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引导界面示意图;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引导界面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片天线在手机100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距离、反射系数的幅度、反射系数的相位的偏差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的馈电点分布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例如,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是指不同的摄像头。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这里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移动终端的各种握持状态。
(1)移动终端的自由空间(Free Space,FS)状态:移动终端(如手机)静置在桌上、放置在口袋或背包中,未被用户握持,且移动终端待机的状态。或者,FS状态为移动终端处于待机状态下,与任何物体未接触的理想状态。例如,如图1A所示,手机100(即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
(2)移动终端的双侧握持状态:用户手部接触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个侧边框,握持移动终端的状态。其中,该双侧握持状态可以包括(Hand Left,HL)状态和(Hand Right,HR)状态)。
例如,如图1B中的(a)所示,手机100(即移动终端)被用户左手握持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即HL状态);用户左手虎口接触手机100的左侧边框,用户左手的手指接触手机100 的右侧边框。
又例如,如图1B中的(b)所示,手机100被用户右手握持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即HR状态);用户右手虎口接触手机100的右侧边框,用户右手的手指接触手机100的左侧边框。
又例如,如图1B中的(c)所示,手机100被用户双手握持处于双侧握持状态;用户左手接触手机100的左侧边框,用户右手接触手机100的右侧边框。
又例如,如图1D中的(a)所示,移动终端120(如手机120或平板电脑120)被用户双手握持处于双侧握持状态;用户左手接触移动终端120的上侧边框,用户右手接触移动终端120的下侧边框。
(3)移动终端的单侧握持状态。
例如,如图1C中的(a)所示,手机100(即移动终端)被用户左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即左单侧握持状态);用户左手接触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如图1C中的(b)所示,手机100(即移动终端)被用户右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即右单侧握持状态);用户右手接触手机100的左侧边框。
又例如,如图1D中的(b)所示,移动终端120被用户左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用户左手接触手机100的上侧边框。如图1D中的(c)所示,移动终端120被用户右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用户右手接触移动终端120的下侧边框。
结合上述双侧握持状态或单侧握持状态,移动终端可以处于不同的工作场景。该工作场景是指在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Association CTIA) 模型中所定义的、该移动终端处于上述各种握持状态工作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介绍移动终端的各种工作场景。
头手模(Beside Head Hand,BHH)场景:移动终端被用户手持(如移动终端处于图1A、图1B中的(a)、图1B中的(b)、图1C中的(a)或者图1C中的(b)所示的状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BHH场景包括头左手模(Beside Head Hand Left,BHHL)和头右手模 (BesideHead Hand Right,BHHR)场景。
手模场景:即Hand Only场景。移动终端被用户手持(如移动终端处于图1B中的(a)、图1B中的(b)、图1B中的(c)、图1C中的(a)、图1C中的(b)、图1D中的(a)、图1D中的(b)、图1D中的(c)所示的状态),且除语音通话之外的场景。例如,用户手持移动终端、上网、走路,或者移动终端黑屏,都属于上述手模场景。
其中,上述头手模场景和手模场景均为移动终端的测试场景。移动终端的测试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头手模场景和手模场景。该测试场景还可以包括区别于上述头手模场景之外的其他通话场景。该其他通话场景可以包括: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手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如当移动终端被用户放置在桌子上,且该移动终端通过扬声器播放外音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语音通信的场景。
移动终端的测试场景还可以包括:电磁波辐射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测试场景/状态。该SAR测试场景/状态也可以称为Body SAR场景/状态,即人体(Body)SAR 场景,例如移动终端开热点时的Body SAR场景。
其中,当移动终端打开热点后,可能会对用户产生辐射。在该Body SAR场景下,如果辐射超标,移动终端需要调整相应的工作参数(如天线发射功率),以使得Body SAR数值满足法规要求(如辐射在法规要求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Body SAR状态可以包括不同测试距离下的Body SAR状态,如0毫米(mm)Body SAR状态,5mm Body SAR状态,10mm Body SAR状态和15mm Body SAR 状态等。其中,上述测试距离是指移动终端(如手机100)与人体测试模型之间的距离。
其中,测试Body SAR时,通常需要测试手机100的正面(即手机100的显示屏所在的一面)、背面或反面(如下述back状态的测试面,即与手机100的显示屏相背对的一面)、顶面(如下述Top状态的测试面,即手机100的顶部所在的平面)、底面(即手机100的底部所在的平面,如扬声器和麦克风所在的平面)、左侧面(如下述left side状态的测试面,即手机100的左侧边框所在平面)和右侧面(如下述right side状态的测试面,即手机100的右侧边框所在平面)。
示例性的,假设移动终端是图1A所示的手机100。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5mm rightside 状态、5mm back状态、0mm right side状态、0mm back状态、0mm top状态和5mm top状态为例,介绍手机100的SAR测试状态。
0mm back状态为手机100的背面或反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时,手机 100的SAR测试状态。例如,图1E中的(a)示出手机100所处的0mm back状态。在0mm back状态下,手机100的背面或反面接触人体测试模型10,即手机100的背面或反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
5mm back状态为手机100的背面或反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时,手机 100的Body SAR状态。例如,图1E中的(b)示出手机100所处的5mm back状态。在5mm back状态下,手机100的背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
其中,将手机100设置在0mm back状态或5mm back状态,是一种测试手机100背面Body SAR的场景。
0mm right side状态为手机100的右侧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时,手机 100的Body SAR状态。例如,图1E中的(c)示出手机100所处的一种0mm right side状态。在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下,手机100的右侧面接触人体测试模型10,即手机100的右侧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
5mm right side为手机100的右侧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时,手机100 的Body SAR状态。例如,图1E中的(d)示出手机100所处的5mm right side状态;在5mmright side状态下,手机100的右侧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
其中,将手机100设置在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或图1E中的(d)所示的5mm right side状态,是一种测试手机100右侧面Body SAR的场景。
0mm top状态为手机100的顶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时,手机100的Body SAR状态。例如,图1E中的(e)示出手机100所处的一种0mm top状态。在图1E中的(e)所示的0mm top状态下,手机100的顶面接触人体测试模型10,即手机100的顶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0mm。
5mm top状态为手机100的顶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时,手机100的Body SAR状态。例如,图1E中的(f)示出手机100所处的5mm top状态;在5mm top状态下,手机100的顶面与人体测试模型10之间的距离为5mm。
其中,将手机100设置在图1E中的(e)所示的0mm top状态或图1E中的(f)所示的5mm top状态,是一种测试手机100顶面Body SAR的场景。
其中,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经常作为调节移动终端各项参数的依据,以提升移动终端的用户使用体验。
例如,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且在语音业务(例如移动通话)和数据业务(例如上网浏览数据)之间切换时,移动终端可以相应地调整天线的工作状态以支持当前的业务类型,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又例如,移动终端可以根据该移动终端握持状态的调整天线的上行发射功率,以保证该天线的辐射不超标,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又例如,移动终端可以根据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切换使用该移动终端上、阻抗不受用户握持影响的天线;这样,可以保证天线收发信号不受用户握持的影响,保证移动终端的通信质量,进而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由此可见,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或者工作场景尤为重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侧边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上述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可以设置在手机的左侧边框和/或右侧边框。
例如,如图1A、图1B中的(a)、图1B中的(b)、图1B中的(c)、图1C中的(a) 或图1C中的(c)所示,手机100可以包括天线101和/或天线102。其中,天线101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天线102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如图1A)中虚线框所示的天线(如天线101或天线102)的位置仅为示意性的。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上,也可以设置在手机100上靠近边框的位置(如手机100的边框内侧),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作限制。以下实施例中,以天线(如天线101或天线102)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上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以上述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可以设置在手机的上侧边框和/或下侧边框。
例如,如图1D中的(a)、图1D中的(b)或图1D中的(c)所示,手机120可以包括天线103和/或天线104。其中,天线103设置在手机100的上侧边框,天线104设置在手机 100的下侧边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以上述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可以设置在手机的侧边框(如左侧边框和/或右侧边框)和上侧边框。
例如,如图1F中的(a),手机100可以包括天线106,还包括天线105和/或天线107。其中,天线106设置在手机100的上侧边框,天线105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天线107 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又例如,如图1F中的(b)所示,手机100包括天线108。可选的,图1F中的(b)所示的手机100还可以包括天线109。其中,天线108设置在手机100 的上侧边框和左侧边框,天线109设置在手机的右侧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图1F中的(a)和图1F中的(b)所示中虚线框所示的天线的位置仅为示意性的。上述天线可以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上,也可以设置在手机100上靠近边框的位置(如手机100的边框内侧)。例如,天线105和天线107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上,天线 106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内侧。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在边框的位置不作限制。以下实施例中,以天线设置在手机100的边框上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可以设置在手机的侧边框(如左侧边框和/或右侧边框)和下侧边框。
例如,如图1G中的(a)所示,手机100可以包括天线112,还包括天线111和/或天线110。其中,天线112设置在手机100的下侧边框,天线111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天线110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又例如,如图1G中的(b)所示,手机100包括天线113。可选的,图1G中的(b)所示的手机100还可以包括天线114。其中,天线113设置在手机 100的下侧边框和左侧边框,天线114设置在手机的右侧边框。
可以理解,设置在手机的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的两个天线,可以支持移动终端识别出图 1A所示的手机100的FS状态、以及图1D中的(a)、图1D中的(b)或图1D中的(c)所示的移动终端120处于横屏场景下的握持状态。
设置在手机的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的两个天线,可以支持移动终端识别出图1A所示的手机100的FS状态、以及图1B中的(a)、图1B中的(b)、图1B中的(c)、图1C中的(a)或图1C中的(b)所示的手机100处于竖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在移动终端中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附图所示的位置。例如,移动终端的四个边框都可以设置有天线。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在移动终端中的其他设置方式,可参考以下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其中,上述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以是根据设置在该移动终端上的天线的状态确定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的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天线的第一状态是指移动终端上该天线所在的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天线的第二状态是指移动终端上该天线所在的边框被用户握持的状态。其中,上述第一状态也可以称为天线的FS状态,上述第二状态也可以称为天线的握持状态。
例如,如图1A所示,天线101和天线102均处于第一状态。例如,如图1B中的(a)、图1B中的(b)和图1B中的(c)所示,天线101和天线102均处于第二状态。例如,如图 1C中的(a)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例如,如图1C中的(b) 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例如,如图1D中的(a)所示,天线105和天线106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3和天线104处于第二状态。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移动终端(如手机100)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为例,结合表1介绍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状态与手机100的状态的对应关系。
表1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161
例如,如表1和图1A所示,天线101和天线102均处于第一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FS状态。又例如,如表1和图1B中的(a)所示,天线101和天线102均处于第二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又例如,如表1和图1C中的(a)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又例如,如表1和图1C 中的(b)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的状态不仅包括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还可以包括第三状态。该第三状态可以包括天线的SAR测试状态(也称为Body SAR状态),如0mm BodySAR 状态、5mm Body SAR状态或者10mm Body SAR状态等。例如,如图1E中的(c)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0mm Body SAR状态。又例如,如图1E中的(d)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5mm Body SAR状态。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移动终端(如手机100)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为例,结合表2介绍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状态与手机100的SAR测试状态的对应关系。
表2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162
例如,如图1E中的(c)所示,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0mm Body SAR 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又例如,如图1E中的(d)所示,天线101 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5mm Body SAR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5mm right side状态。
又例如,如图1E中的(a)所示,天线101处于0mm Body SAR状态,天线102处于0mmBody SAR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0mm back状态。又例如,如图1E中的(b)所示,天线 101处于5mm Body SAR状态,天线102处于5mm Body SAR状态,该手机100则处于5mm back状态。
可以理解,相比于处于第一状态的天线的阻抗,当用户握持移动终端的一侧时,设置在该移动终端的这一侧的天线的阻抗会发生变化。从而,该天线的反射系数也会发生变化。其中,该天线的反射系数是根据该天线的发射信号的功率,以及该发射信号的反射信号的功率计算得到的。
天线处于不同的状态时,该天线的阻抗不同,天线的反射系数则不同。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各个天线的状态可以决定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例如,根据移动终端上设置的各个天线的状态决定该移动终端处于FS状态还是手握持状态;又例如,决定该移动终端处于左单侧握持、右单侧握持状态、双侧握持状态、0mm back状态、0mm top状态、0mm rightside状态、 0mm left side状态、5mm back状态、5mm top状态、5mm right side状态或者5mm left side状态等Body SAR状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上各个天线的反射系数,确定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其中,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变化,可以反映出该天线的阻抗变化情况。该天线的阻抗变化不同,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则不同。
请参考图1H,其示出一种手机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下,该手机中的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变化示意图。其中,如图1H所示,该天线的工作频率在2.3GHz-2.4GHz 的频率范围(Frequency Range)内。
如图1H所示,史密斯圆图中的曲线a表示手机处于自由空间(FS)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曲线b表示手机被用户左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即左单侧握持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曲线c表示手机被用户右手握持处于单侧握持状态(即右单侧握持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曲线d表示手机处于0mm back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
请参考图1I,其示出一种手机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下,该手机中的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变化示意图。其中,如图1I所示,该天线的工作频率在1.92GHz-1.98GHz的Frequency Range内。
如图1I所示,史密斯圆图中的曲线(1)表示手机处于自由空间(FS)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曲线(2)表示手机处于5mm top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曲线(3)表示手机处于0mm top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当天线的工作频率为1.92GHz-1.98GHz内的1.95GHz 时,手机处于不同握持状态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分别为图1I所示的各个曲线上的黑色圆点对应的反射系数。
由图1H和图1I可知:移动终端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中各个天线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检测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因此,不需要为移动终端额外增设其他器件,可以降低进行握持状态检测的成本。并且,还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示例性的,当天线的工作频率为2.3GHz-2.4GHz内的2.35GHz时,手机处于不同握持状态时,天线的反射系数分别为图1H所示的各个曲线上的黑色圆点对应的反射系数。例如,天线的工作频率为2.35GHz的情况下,手机处于FS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为图1H所示的 -0.1132-0.5604i;手机处于HL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为图1H所示的-0.1495+0.4758i;手机处于HR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为图1H所示的-0.0684+0.5116i;手机处于0mm Body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为图1H所示的-0.2810+0.3647i。其中,图1H所示的各个反射系数(如 -0.2810+0.3647i)为线性值,可转换为对应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手持计算机、蜂窝电话、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安装有天线的移动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移动终端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请参考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2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内部存储器2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240,充电管理模块230,电源管理模块231,电池23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传感器模块280,按键290,马达291,指示器292,摄像头293,显示屏2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 2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280A,陀螺仪传感器280B,气压传感器 280C,磁传感器280D,加速度传感器280E,距离传感器280F,接近光传感器280G,指纹传感器280H,温度传感器280J,触摸传感器280K,环境光传感器280L,骨传导传感器280M 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2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移动终端2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2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 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2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2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2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 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200的结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23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30可以通过USB接口24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30可以通过移动终端2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230为电池23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31为移动终端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231用于连接电池232,充电管理模块230与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31接收电池23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30的输入,为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294,摄像头293,和无线通信模块2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23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3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31和充电管理模块23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移动终端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2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 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2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60还可以从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天线1也可以用于移动通信模块250或无线通信模块260以辐射电磁波,上述天线2也可以用于移动通信模块250或无线通信模块260以接收电磁波,反之亦然。
移动终端200通过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2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2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294包括显示面板。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 ISP,摄像头2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ISP用于处理摄像头293反馈的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293中。
摄像头2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1-N个摄像头2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
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移动终端 2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0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从而执行移动终端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
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移动终端2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flash storage, UFS)等。
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2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扬声器2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扬声器2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受话器2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移动终端2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2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麦克风2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耳机接口2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
压力传感器2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4。压力传感器2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
陀螺仪传感器280B可以用于确定移动终端2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280B确定移动终端2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2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
磁传感器2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移动终端20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2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加速度传感器280E可检测移动终端2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移动终端2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距离传感器280F,用于测量距离。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距离传感器280F测量移动终端200与人脸的距离。
接近光传感器2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移动终端20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移动终端20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确定移动终端200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移动终端200可以确定移动终端200附近没有物体。
环境光传感器2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移动终端20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2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2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 2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280G配合,检测移动终端200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280H用于采集指纹。移动终端2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温度传感器280J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利用温度传感器280J 检测的温度,执行温度处理策略。
触摸传感器280K,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2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4,由触摸传感器280K与显示屏2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2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2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
骨传导传感器2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2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2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
按键2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2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移动终端2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移动终端2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马达2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2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指示器2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SIM卡接口295用于连接SIM卡。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1-N个SIM卡接口295。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295,或从SIM卡接口295拔出,实现和移动终端200的接触和分离。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上述移动终端是手机100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该手机的侧边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天线。
通常来说,手机是个长方体的外形。手机的天线主要分布在手机的上部(也称为顶部) 和下部(也称为底部)。在手机的上部,天线可能的设置区域在手机的上侧边框,如图1D中的(a)所示的天线103所在区域;以及手机的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如图1D中的(a)所示的天线105和天线106所在区域。在移动终端120的下部,天线可能的设置区域在移动终端120的下侧边框,如图1D中的(b)所示的天线104所在区域;以及移动终端120的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如图1C中的(a)所示的天线101和天线102所在区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手机的上部,天线还可能同时设置在手机的上侧边框,以及左侧边框和/或右侧边框;如图1F中的(a)所示的天线105、天线106和天线107所在区域,或者如图1F中的(b)所示的天线108和天线109所在区域。在手机的下部,天线还可能同时设置在手机的下侧边框,以及左侧边框和/或右侧边框;如图1G中的(a)所示的天线110、天线111和天线112所在区域,或者如图1G中的(b)所示的天线113和天线114所在区域。
示例性的,上述至少一个天线的类型可以为:环天线(Loop Antenna)、倒F天线(Inverted F Antenna,IFA),单极子天线(Monopole Antenna),缝隙天线(Slot Antenna),双极子天线(Dipole Antenna),贴片天线(Patch Antenna)、闭合槽天线等天线结构,或者上述至少两个不同类型的天线形成的混合天线类型的设计和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可以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 100的握持状态的天线。或者,至少一个天线可以是手机100中现有的通信天线,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复用该通信天线,以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或者,上述至少一个天线中,一部分天线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的天线;另一部分天线可以是手机100中现有的通信天线,该通信天线可用于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例如,如图1G中的(a)所示,天线112是现有的通信天线,天线110和天线111可以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的天线。又例如,如图1G中的(b)所示,天线113是现有的通信天线,天线114可以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的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包括上述天线101(即第一天线)和天线102(即第二天线)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如图1A所示,天线101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天线102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
其中,通过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识别出手机100是否处于以下任一种状态:FS 状态,图1B中的(a)、图1B中的(b)或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图1C中的(a)或图1C中的(b)所示的单侧握持状态,以及Body SAR状态等。
示例性的,结合大多数用户手持手机100使手机100处于上述握持状态时,用户与手机 100的侧边框的接触位置,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分别设置在手机100下部的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这样,可以确保用户握持手机100时,可以被天线101和/或天线102感应到。其中,天线101和/或天线102感应用户握持手机100具体是指:相比于处于第一状态的天线 101和/或天线102,用户握持手机100时天线101和/或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手机100可以根据该天线101和/或天线102的反射系数,检测手机100的握持状态。
例如,请参考图3A,其示出用户手持手机100使手机100处于图1B中的(a)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时,手机100的热力分布示意图。如图3A所示,手机100下部的左侧边框310 和右侧边框320的颜色较深,表示其热力较大。也就是说,用户以图1B中的(a)所示的握持状态握持手机100时,用户手部对手机100下部的左侧边框310和右侧边框320的热力影响较大。因此,将天线101和天线102分别设置在手机100下部的左侧边框310和右侧边框 320,可以提升天线101和天线102感应手机100被握持的敏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手机100处于竖屏状态,手机100的左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1,手机100的右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2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由上述实施例可知: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即第一侧边框)和右侧边框(即第二侧边框)的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支持手机100在竖屏状态下,识别出手机100的FS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
示例性的,手机100可以在识别出手机100处于竖屏状态时,执行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其中,手机100可以通过手机100中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等)识别出手机100处于竖屏状态。具体的,如图3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S301-S303。
S301、手机100检测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S1,并检测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S2。
其中,第一工作频率为天线101当前的工作频率,第二工作频率为天线102当前的工作频率。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101与天线102的工作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上述第一工作频率与第二工作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第一种情况下,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是手机100中现有的通信天线。手机100可以复用手机100中现有的通信天线,用于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
在第二种情况下,天线101和天线102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 100的握持状态的天线。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工作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工作频率可以相同,可以便于手机100检测天线101和天线102在同一工作频率的反射系数。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天线101的第一工作频率和天线102的第二工作频率是可变的。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天线101的第一工作频率和天线102的第二工作频率可以是固定的工作频率,第一工作频率和第二工作频率是不变的。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工作频率不作限制。
其中,一些类型的手机天线工作在1/4波长,另一些类型的手机天线工作在1/2波长。手机(如手机100)的天线的工作频段与天线的谐振波长成反比。例如,工作频段越低,则天线的物理尺寸越大。为了保证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工作在一定的频段,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物理尺寸要保持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
例如,假设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工作频段为2.4GHz。该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物理尺寸(即天线的长度)可以为40mm。当然,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物理尺寸包括但不限于40mm。例如,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物理尺寸可以在15mm-100mm之间。
一般而言,用户在竖屏状态下使用手机100时,用户握持手机100的下部。为了使用户握持手机100时,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感应到用户握持;上述天线101和天线102可以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和右侧边框、靠近手机100下部的位置。例如,该天线101 和天线102靠近手机100的下侧边框的一端与手机100下侧边框的距离可以为0mm-20mm的任一值。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101的尺寸和天线102的尺寸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尺寸,不同的手机上天线的尺寸不同。例如,图1G中的(b)所示的手机100、图15所示的手机1500、图16所示的手机1600、图17所示的手机1700、图18所示的手机1800和图19所示的手机1900示出各种天线的不同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天线的设计不同,其物理尺寸以及天线在手机100的位置也可以不同。例如,如图1G中的(b)所示,手机100包括天线113和天线114。该天线113设置在手机100的左侧边框和下侧边框,天线114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通过该天线113 和天线114,也可以支持手机100识别该手机100的握持状态。但是,该天线113和天线114 的物理尺寸与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物理尺寸可以不同,且该天线113和天线114在手机100 的位置与天线101和天线102在手机100的位置可以不同。
例如,天线114的工作频段可以为2.4GHz,天线113工作在低频。该天线114可以是专门设置在手机100的右侧边框,用于识别手机100的天线。天线113可以是手机100中现有的通信天线。手机100可以复用手机100中现有的天线113,用于识别手机100的。
该天线114的物理尺寸(即天线的长度)可以为40mm。当然,上述天线114的物理尺寸包括但不限于40mm。例如,天线114的物理尺寸可以在15mm-80mm之间。该天线113 位于手机100的左侧边框的部分辐射体的长度可以在20-100mm之间。
天线114靠近手机100的下侧边框的一端与手机100下侧边框的距离可以为0mm-20mm 的任一值。天线113位于手机100的左侧边框的部分辐射体靠近手机100的下侧边框的一端与手机100下侧边框的距离为0mm。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根据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发射信号的前向功率(如前向功率1)和反向功率(如反向功率1),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根据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发射信号的前向功率(如前向功率2)和反向功率(如反向功率2),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具体的,手机100可以计算反向功率1与前向功率1的比值得到上述第一反射系数S1,计算反向功率2与前向功率2的比值得到上述第二反射系数S2。
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前向功率1和反向功率1为例,介绍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其中,前向功率1是天线101的发射信号(如发射信号1)的功率;反向功率1可以是该发射信号1的反射信号的功率。
请参考图4,其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100的射频电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手机100包括处理器401、射频收发芯片402、射频前端电路403、双向耦合器404、功率切换开关407、衰减器405、天线切换开关406、天线101和天线102。
其中,当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是手机100时,图4所示的处理器401是图2所示的处理器210,射频收发芯片402、射频前端电路403、双向耦合器404、功率切换开关407、衰减器405、天线切换开关406集成在图2所示的移动通信模块250或无线通信模块260中实现,天线101和天线102包括在图2所示的天线1或天线2中。
本申请实施例这里结合图4,介绍手机100的射频电路通过天线发射信号的原理,以及手机100计算天线的反射系数的原理。
(1)发射信号的原理。
处理器401可以通过向射频收发芯片402发送无线电信号。射频收发芯片402可以将该无线电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向射频前端电路403发送该射频信号。该射频前端电路403 可以对该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等得到发射(Transmit,Tx)信号,然后经过双向耦合器 404,通过天线辐射该Tx信号。
其中,天线切换开关406可以是频段切换开关,用于实现各个天线的切换,即通过天线切换开关406可以选择性切换天线101、天线102或天线408用于辐射Tx信号或者接收(Receive,Rx)信号。例如,天线切换开关406可以是双刀双掷开关(dual pole dual throw,DPDT)或者双刀四掷开关(dual pole 4throw,DP4T)等。
(2)手机100计算天线的反射系数的原理。
经过双向耦合器404由天线辐射的Tx信号的反射信号也会经过双向耦合器404。图4所示的双向耦合器404用于耦合发射到天线的Tx信号的前向功率,以及耦合从天线反射回来的该Tx信号的反向功率(即该Tx信号的反射信号的功率)。功率切换开关407用于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检测切换。例如,该功率切换开关407可以是DPDT或者单刀双掷开关(singlepole dual throw,SPDT)。
双向耦合器404可以通过功率检测路径(power detection path)向射频收发芯片402的 MRX端口反馈耦合的天线切换开关406切换的天线(如天线101)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向耦合器404对方向性要求较高。这样,可以避免前向功率泄露到反向端口影响反射系数的检测精度。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双向耦合器404对方向性要求较高,可以保证双向耦合器 404对Tx信号和反射信号的隔离度较大,可以减少Tx信号和反射信号的相互影响。其中,相比于Tx信号,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更弱。如果Tx信号泄露,泄露的Tx信号对反射信号的影响会非常大;这样,会大幅度降低反射系数的检测精度。但是,如果反射信号泄露,泄露的反射信号对Tx信号的影响则比较小,不会对反射系数的检测精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对方向性要求较高的双向耦合器404,可以避免前向功率(即Tx信号的功率)泄露到反向端口影响反射系数的检测精度。
其中,上述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经过MRX端口内部的下变频电路变频后解调,然后射频收发芯片402向处理器401发送解调后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由处理器401中的调制解调器(Modem)根据接收到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天线的反射系数。其中,处理器401根据天线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反射系数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常规技术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天线切换开关406用于实现各个天线的切换。因此,在天线切换开关406切换使用天线101辐射Tx信号的情况下,射频收发芯片402可检测到通过该天线101 辐射的Tx信号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处理器401可以计算得到该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如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的第一反射系数S1。在天线切换开关406切换使用天线102辐射 Tx信号的情况下,射频收发芯片402可检测到通过该天线102辐射的Tx信号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处理器401可以计算得到该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如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的第二反射系数S2。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辐射的Tx信号实际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与射频收发芯片402 检测到的该Tx信号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可能会存在误差。如此,则会导致根据上述实际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得到的反射系数S,与根据射频收发芯片402检测到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得到的反射系数S′存在差异的情况。图4所示的衰减器405用于调整进入射频收发芯片402的功率(如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以降低或者避免上述误差。其中,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之间的差异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以下实施例中的详细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可以理解,手机100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下,设置在手机100的侧边框的天线(如天线 101和天线102)的阻抗不同。因此,手机100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下,即使天线的工作频率不变,天线发射信号的前向功率不变,该发射信号的反向功率也会由于天线阻抗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天线的反射系数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手机100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时,手机100中天线的反射系数可能不同。例如,请参考图5A,其示出手机100分别处于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的情况下,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示意图。其中,如图5A所示,天线102的工作频率在2.4GHz-2.5GHz的频率范围。从图5A可以看出:手机 100分别处于FS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较大,即天线102 的天线阻抗的变化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手机100分别处于FS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以及天线101的天线阻抗也是类似的(附图未示出),即天线101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也会较大,即天线101的天线阻抗的变化也会较大。因此,S301中检测到的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与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相关,例如该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可用于确定手机100的握持状态。
S302、手机100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分别与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分别与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
其中,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的任一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第一反射系数 S1与该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第二反射系数S2分别与天线102的任一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第二反射系数S2与该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因此,任意两个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也可以称为矢量距离。
其中,手机100的握持状态可以包括:FS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等。
手机100可以根据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状态,确定手机100的握持状态。而天线101的状态决定于该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天线102的状态决定于该天线102的反射系数。
因此,为了可以根据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状态,确定手机100的握持状态;手机100中预先保存有天线101处于多种状态时,天线101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天线102处于多种状态时,天线10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例如,上述多种状态可以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可以是手机100出厂时预先保存在手机100中的。
例如,在手机100出厂时,手机100中可以预先保存有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天线101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天线10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其中,手机100中预先保存的上述多个反射系数(例如,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可以是手机100出厂前,测试天线101和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天线101和天线10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得到的。其中,上述预先保存的多个反射系数可以是经过大量测试得到的。其中,上述大量测试可以包括实验室测试和实际用户握持手机的测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可以是手机100出厂后,引导用户采用不同方式握持手机,测量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得到的。
例如,手机100出厂后,当手机100第一次开机时,可以显示图5B所示的引导界面501。图5B所示的引导界面501用于引导用户以双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其中,用户采用图 5B所示的双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手机100可以采集到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其中,手机100可以提示用户多次以图5B 所示的双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以便于手机100可以采集天线101和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多组反射系数。该多组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固定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或者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之后,手机100还可以显示图5C所示的引导界面502。图5C所示的引导界面502用于引导用户以左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其中,用户采用图5C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手机100可以采集到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其中,手机100可以提示用户多次以图5C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以便于手机100可以采集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多组反射系数。该多组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固定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或者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最后,手机100还可以显示图5D所示的引导界面503。图5D所示的引导界面503用于引导用户以右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其中,用户采用图5D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手机100可以采集到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其中,手机100可以提示用户多次以图5C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的方式握持手机100,以便于手机100可以采集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多组反射系数。该多组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固定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或者天线101和天线102工作在不同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手机100可以统计该手机100通过上述三种引导界面引导用户握持手机100时,所采集到的反射系数,得到并保存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得到并保存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其中,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即为上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反射系数,即为上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进一步的,手机100还可以在用户使用手机100的过程中,以用户无感知的方式更新上述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其中,天线的反射系数不仅受天线状态的影响,还会受到天线工作频率的影响。例如,天线102的状态不同时,该天线102在同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也不同;并且,天线102的状态相同时,天线10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也不同。
示例性的,以天线102的工作频率在2.4GHz-2.5GHz的频率范围为例。请参考图6A,其示出手机100分别处于双侧握持状态(HL或HR)和FS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分布示意图。
其中,图6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1中两端为白色圆圈和黑色圆圈的曲线用于表示天线 101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史密斯圆图602中两端为白色圆圈和黑色圆圈的曲线用于表示天线10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其中,手机100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时,天线101和天线102的状态可能不同。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手机的一个天线而言,手机100处于同样的握持状态时,该天线的状态也相同;但是,如果该天线的工作频率不同,那么该天线的反射系数则不同。例如,假设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如HL);此时,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如图 6A中的史密斯圆图601所示,天线101的工作频率为2.4GHz时,该天线101的反射系数为 HL状态对应的曲线2上白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天线101的工作频率为2.5GHz时,该天线101的反射系数为HL状态对应的曲线2上黑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
其中,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反射系数;以及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
例如,以上述第一工作频率为2.4GHz为例,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图 6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1中,曲线1上白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以及曲线2或曲线3上白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
又例如,以上述第一工作频率为2.5GHz为例,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图6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1中,曲线1上黑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以及曲线2或曲线3上黑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
其中,上述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反射系数;以及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反射系数。
例如,以上述第二工作频率为2.4GHz为例,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图 6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2中,曲线1上的白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以及曲线2或曲线3上白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
又例如,以上述第二工作频率为2.5GHz为例,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可以包括:图6A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2中,曲线1上的黑色圆圈对应的多个反射系数,以及曲线2或曲线3上黑色圆圈对应的反射系数。
请参考图6B,其在图6A的基础上,示出手机100分别处于0mm back状态、0mm rightside 状态、5mm back状态、5mm right side状态、双侧握持状态(HL或HR)和FS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分布示意图。针对图6B所示的手机100处于不同握持状态下,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和天线102的反射系数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100根据一个天线(如天线101和天线102)处于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反射系数,无法区分出手机100的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原因在于:手机100处于不同的握持状态时,天线的状态可能相同,使得用户对天线辐射的电磁影响效果相同或相近,进而使得天线的反射系数相同。
例如,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手机100处于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因此,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与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时,用户握持手机100对天线101辐射的电磁影响效果相近。因此,在同一工作频率下,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与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相同或相近。
又例如,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手机100处于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因此,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与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用户握持手机100对天线102 辐射的电磁影响效果相似。因此,在同一工作频率下,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 102的反射系数,与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的反射系数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见,手机100中保存每个天线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该天线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便可以支持手机100区分出手机100的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
示例性的,假设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三反射系数为S3_FS;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时,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四反射系数为S4_FS。
手机100可以采用以下公式(1),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即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281
手机100可以采用以下公式(2),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即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282
其中,上述第一反射系数S1、第二反射系数S2、第三反射系数S3_FS和第四反射系数 S4_FS均为矢量。real(S1)为第一反射系数S1的实部,imag(S1)为第一反射系数S1的虚部。real(S3_FS)为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实部,imag(S3_FS)为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虚部。real(S2)为第二反射系数S2的实部,imag(S2)为第二反射系数S2的虚部。real(S4_FS) 为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实部,imag(S4_FS)为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虚部。
假设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三反射系数为S3_H;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四反射系数为S4_H。
手机100可以采用以下公式(3),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即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283
手机100可以采用以下公式(2),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即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284
其中,上述第三反射系数S3_H和第四反射系数S4_H均为矢量。real(S3_H)为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实部,imag(S3_H)为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虚部。real(S4_H)为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实部,imag(S4_H)为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虚部。
S303、手机100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该对比结果控制手机100。其中,该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手机100的握持状态。
其中,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手机100的握持状态;或者该对比结果与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相对应。
可以理解,第一反射系数S1与不同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不同,且第二反射系数 S2与不同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不同。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处于一种状态 (记为状态a)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1处于该状态a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天线102处于一种状态(记为状态b)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天线102处于该状态b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手机100处于天线101的状态a与天线102的状态b所组成的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的可能性较大。
例如,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天线 102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当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时,如表1所示,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一单侧握持状态)。
又例如,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该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当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如表1所示,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二单侧握持状态)。
基于此,手机100可以将计算得到的每个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所指示的手机100的握持状态控制该手机100。例如,手机100可以根据该对比结果所指示的握持状态调整手机100中天线的上行发射功率,切换使用手机100中的天线。
具体的,如图7所示,图3所示的S303可以包括S303a-S303e。
S303a、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
上述预设距离门限可以是手机100中预先配置的距离门限值。例如,该预设距离门限可以为0.3、0.4、0.5或者0.45等任一数值。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预设距离门限是在史密斯圆图的半径为单位1的情况下所确定的相对距离门限。该预设距离门限没有单位。以下实施例中,以预设距离门限等于0.3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
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S1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三反射系数S3_H。在这种情况下,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而当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B中的(a)、图1B中的(b)或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
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S2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四反射系数S4_H。在这种情况下,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而当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B中的(a)、图1B 中的(b)或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
但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且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则可以排除上述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该手机处于图1B中的(a)、图1B中的(b)或图1B 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
手机100执行S303a之后,便可以识别出手机100是否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实现对双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的区分。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手机100可以分区出双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
S303b、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
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S1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三反射系数S3_H。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B中的(a)、图 1B中的(b)或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还可能处于0mm left side状态。
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S2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四反射系数S3_FS。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 可能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0mm left side状态,还可能处于图1A所述的FS状态。
但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则可以排除上述双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该手机100处于0mm left side状态(即第一SAR测试状态)或者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一单侧握持状态)。
在不考虑SAR测试场景(即实验室场景)的情况下,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该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
在不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手机100执行S303b之后,便可以识别出手机100是否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实现对左单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的区分,甚至可以区分左单侧握持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手机100可以将左单侧握持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区分开来。
S303c、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
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S1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三反射系数S3_FS。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A所述的FS状态,还可能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
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S2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四反射系数S3_H。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side状态,还可能处于图1B中的(a)、图1B中的(b)或图1B中的(c)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
但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则可以排除上述双侧握持状态,确定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即第二单侧握持状态)或者0mm right side状态(即第三SAR测试状态)。
在不考虑SAR测试场景(即实验室场景)的情况下,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该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
在不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手机100执行S303c之后,便可以识别出手机100是否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实现对右单侧握持状态和FS状态的区分,甚至可以区分右单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双侧握持状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手机100可以将右单侧握持状态与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和左单侧握持状态区分开来。
S303d、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FS状态。
可以理解,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一反射系数S1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三反射系数S3_FS。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可能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A所述的FS状态,还可能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
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第二反射系数S2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四反射系数S3_FS。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 可能处于图1C中的(a)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也可能处于图1A所述的FS状态,还可能处于0mm left side状态。
但是,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则可以排除上述右单侧握持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0mm left side状态和0mm rightside 状态,该手机100处于图1A所示的FS状态。
手机100执行S303d之后,便可以识别出手机100是否处于FS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实现对双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左单侧握持状态与FS状态的区分。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手机100可以将FS状态与双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左单侧握持状态区分开来。
S303e、手机100根据对比结果控制手机100。其中,该对比结果与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相对应,例如具体地,该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手机100的握持状态。
其中,手机100根据该对比结果控制手机100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以及常规技术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其中,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手机100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时,天线102处于0mm Body SAR状态,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
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时用户握持手机100对天线102辐射的电磁影响效果,与手机100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时人体测试模型10对天线102辐射的电磁影响效果相似。因此,在同一工作频率下,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和手机100 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时天线102的反射系数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见,在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手机100执行S303c无法区分出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0mm right side状态。同理,手机100执行S303b无法区分出手机100 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或者0mm left side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区分右单侧握持状态和0mm right side状态,以及区分左单侧握持状态和0mm left side状态,手机100的背面可以设置第三天线。该第三天线设置在手机100 的背面,靠近手机100下部的位置。该第三天线用于支持手机100识别出右单侧握持状态和 0mm right side状态,以及识别出左单侧握持状态和0mm left side状态。
例如,该第三天线可以是工作在1/2波长的贴片天线(Patch Antenna)。如图8所示,手机100的背面可以设置一个贴片天线801。该贴片天线801设置在手机100的背面,靠近手机100下部的位置。例如,如图8所示,该贴片天线801靠近手机100的下侧边框802(即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该下侧边框802的距离在1mm-20mm之间。
其中,如图8所示,贴片天线801的物理尺寸是M×N。M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N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例如,M=10mm,N=10mm,贴片天线801的物理尺寸是10mm ×10mm。又例如,M=30mm,N=30mm,贴片天线801的物理尺寸是30mm×30mm。又例如,M=20mm,N=30mm,贴片天线801的物理尺寸是20mm×30mm。
当然,上述第三天线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天线,如环天线(Loop Antenna)、倒F天线 (Inverted F Antenna,IFA,),单极子天线(Monopole Antenna)或者缝隙天线(SlotAntenna),双极子天线(Dipole Antenna)等任一种类型天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但是,贴片天线的面积较大,在手机100的背面设置贴片天线可以更大限度的覆盖用户单手握持手机100 时用户手指与手机100的背面的接触面。这样,有利于提升手机100进行右单侧握持状态和 0mm side状态识别的准确度。
可以理解,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左单侧握持状态时,用户的手指会接触手机100的背面贴片天线801所在的位置。如此,相比于FS状态,在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左单侧握持状态用户握持手机100,该贴片天线801的阻抗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该贴片天线801 的反射系数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手机100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时,人体测试模型10并不会接触手机100的背面贴片天线801所在的位置。因此,相比于FS状态,在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该贴片天线801的阻抗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该贴片天线801的反射系数也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以区分右单侧握持状态和0mmright side状态为例,如图9所示,图7所示的S303c可以包括S901-S905。
S901、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检测贴片天线801在第三工作频率的第五反射系数S3。
其中,手机100检测贴片天线801在第三工作频率的第五反射系数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手机100检测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的具体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予赘述。
S902、手机100计算第五反射系数S3与贴片天线801的第六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
其中,手机100中可以预先保存手机100处于FS状态下,贴片天线801在不同工作频率的反射系数。上述第六反射系数S3_FS是手机100处于FS状态下,贴片天线801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手机100计算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手机100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予赘述。
S903、手机100判断第五反射系数S3与第六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是否小于预设距离门限。
具体的,如果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第五反射系数S3与在史密斯圆图上接近于第六反射系数S3_FS。在这种情况下,贴片天线801的阻抗未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因此,如S904所述,手机100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right side状态。
如果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第五反射系数S3与在史密斯圆图上距离第六反射系数S3_FS较远。在这种情况下,贴片天线801 的阻抗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如S905所述,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
S904、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
S905、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
本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通过检测贴片天线801的反射系数(即第五反射系数S3),并判断第五发射系数S3与第六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门限,区分出手机100处于0mm side状态或者右单侧握持状态。
仍以区分右单侧握持状态和0mm right side状态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手机100处于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那么用户以右单侧握持状态握持手机100的过程中,手机100与用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如用户手指的活动,会带来手机100与用户的相对运动。但是,如果手机100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那么手机 100与人体检测模型10之间则是相对静止的。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手机100与用户的手指发生相对运动,那么天线102的第二反射系数S2则会发生波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通过检测天线102的第二反射系数S2是否发生波动,来区分0mm right side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具体的,如图10所示,图7所示的S303c可以包括S1001-S1003。
S1001、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判断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
其中,手机100执行S301可以周期性的检测天线101的第一反射系数S1和天线102的第二反射系数S2。例如,上述预设时长可以为5秒(s)、10s或者8s等任一时长。预设时长可以预先配置在手机100中;或者,可以由用户在手机100中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可以包括: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幅度变化和相位变化。上述预设变化阈值可以包括预设幅度阈值和预设相位阈值。
具体的,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可以包括: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幅度变化大于预设幅度阈值;和/或,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相位变化大于预设相位阈值。
可以理解,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则表示在预设时长内手机100与用户存在相对运动,如执行S1002所述,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小于或等于预设变化阈值,则表示在预设时长内手机100与用户不存在相对运动,如S1003所述,手机100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
S1002、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
S1003、上述对比结果指示手机100处于0mm right side状态。
本实施例中,手机100可以通过判断天线102的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来区分手机100处于图1E中的(c)所示的0mm right side状态或者图1C中的(b)所示的右单侧握持状态。其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不需要在手机100中额外增加第三天线(如贴片天线801),可以节省手机100实现0mm right side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的识别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SAR测试状态(如图1E中的(a)-(f)中所示的任一种SAR测试状态)均为实验室的测试状态。用户使用手机100的过程中,可以不区分0mm right side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并且不区分0mm left side状态和左单侧握持状态。
在S303a之后,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其中,手机100处于上述双侧握持状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情况(1):手机100在头手模场景(即手机100被用户手持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情况(2):手机100在手模场景(手机100被用户手持,在除语音通话之外的其他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S303a之后,手机100可以通过手机100的听筒或受话器(例如图 2中的受话器270B,也称为Receiver)处于开启(On)状态或者关闭(Off)状态,来判断手机100处于头手模场景或者手模场景。具体的,如图11所示,图7所示的S303a之后,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S1101-S1103。
S1101、手机100判断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可以理解,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开启状态,则表示手机100的受话器 Receiver正在接收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语音数据,手机100正在进行语音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如S802所述,手机100处于头手模场景。
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关闭状态,则表示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没有工作,手机100未进行语音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如S803所述,手机100处于手模场景。
S1102、手机100处于头手模场景。
其中,手机100处于头手模场景时,手机100距离用户的头部较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发射功率过大,则可能会出现天线101和天线102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超标的问题。基于此,手机100可以调整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发射功率,以降低辐射。
S1103、手机100处于手模场景。
其中,手机100处于手模场景时,手机100可以根据手机100的握持状态,切换使用手机100的天线,以提升手机100的通信效果。例如,当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时,为了避免由于用户握持手机100影响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发射功率,进而影响手机100的通信效果,手机100可以切换使用天线101和天线102之外的其他天线。这样,可以降低用户握持手机100对手机100的通信效果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图7所示的S303a之后,手机100还可以根据接近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判断手机100是否接近用户头部;如果手机100接近用户头部,则手机100处于头手模场景;如果手机100未接近用户头部,则手机100处于手模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的情况下,手机100区分上述头手模场景或手模场景的具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手机100区分头手模场景或手模场景的其他方法,可以参考常规技术中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予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S303d中,若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 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手机100可能处于FS状态,还可能处于头模状态(也称为头模场景或单头场景) 或第二SAR测试状态等任一种状态。该第二SAR测试状态是包括手机100与人体测试模型 10相距5mm的状态。例如,该第二SAR测试状态可以包括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side 状态等。例如,该头模状态可以是手机100未被用户手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
在不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手机100可以不区分FS状态与上述5mm back状态和5mm right side状态。但是,手机100需要区分FS状态和头模状态。其中,手机100可以通过判断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是否处于开启状态,来区分上述FS状态和头模状态。
具体的,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关闭状态,则手机100处于FS状态。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开启状态,则手机100处于头模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区分出头模状态和FS状态。
在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为了区分FS状态与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side 状态,手机100中可以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如SAR传感器)。手机100可以通过SAR传感器采集数据,区分上述FS状态、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
其中,该SAR传感器可以用于采集手机100与用户或者人体测试模型之间的距离。或者,该SAR传感器可以用于采集手机100辐射的电磁波的SAR值。该SAR值用于表征手机100辐射的电磁波对人体或者其他物体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以理解,在FS状态、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下,手机100周围的物体不同,或者手机100周围的物体与手机100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对于处于上述不同状态下的物体而言,手机100辐射的电磁波所产生的SAR则不同。由此可见,SAR传感器所采集的SAR值可用于评估手机100周围的物体与手机100之间的距离;因此,SAR传感器采集SAR值可以被认为是“SAR传感器采集距离”。
基于此,手机100可以通过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如距离或SAR值),区分上述FS状态、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例如,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小于预设值,则表示手机100处于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大于或等于预设值,则表示手机100处于FS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在手机100的不同位置的SAR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手机100对应位置与用户或者人体测试模型之间的距离。例如,设置在手机100背面的SAR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手机100的背面与用户或者人体测试模型之间的距离。又例如,设置在手机100右侧面的SAR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手机100的右侧面与用户或者人体测试模型之间的距离。
其中,手机100通过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无法区分出头模状态和FS状态。基于此,手机100还可以判断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是否处于开启状态。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关闭状态,则该手机100处于FS状态。如果手机100的受话器Receiver处于开启状态,则该手机100处于头模状态。如此,手机100便可以区分出头模状态、FS状态和各种Body SAR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考虑SAR测试场景的情况下,S303d中区分上述FS状态、头模状态、 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等状态的具体方法在图12中示出,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予赘述。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这里结合图12介绍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其中,手机100的SAR测试状态不仅可以包括0mm Body状态(如0mm back状态、0mm right side状态和0mm left side状态)、5mm Body状态(如5mm back状态、5mmright side状态和5mm left side状态),还可以包括10mm Body状态(如10mm back状态、10mm right side状态和10mm left side状态)等。
本申请实施例这里将上述0mm back状态、0mm right side状态和0mm left side状态等统称为0mm Body状态,将5mm back状态、5mm right side状态和5mm left side状态等统称为5mm Body状态,将10mm back状态、10mm right side状态和10mm left side状态统称为10mm Body状态。以手机100的SAR测试状态包括0mm Body状态、5mm Body状态和10mmBody 状态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
手机100可以先执行图12所示的1200,检测第一反射系数S1,并检测第二反射系数S2。其中,第一反射系数S1、第二反射系数S2以及1200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对S301的介绍,这里不予赘述。
然后,手机100可以执行1201进行逻辑判断,以判断出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满足哪一种预设的场景。具体的,手机100执行1201,可以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分别与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将计算得到的每个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以判断出第一反射系数S1和第二反射系数S2满足哪一种预设的场景。
在图12所示的1201之后,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 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S1和S2都满足预设的手握场景。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处于图12中1210 所示的双侧握持状态(即手模场景或头手模场景)。其中,手机100执行图12所示的1201-1210 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对S304a的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其中,手机100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可以包括两种情况。情况(1):手机100在手模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情况(2):手机100在头手模场景下处于双侧握持状态。在图12所示的1210之后,手机100可以判断手机100的Receiver是否处于开启状态。如果Receiver开启(即Receiver处于开启状态),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头手模场景1211。如果Receiver关闭(即Receiver处于关闭状态),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手模场景1212。
在图12所示的1201之后,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H的矢量距离D1_H 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或者,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H的矢量距离D2_H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S1和S2中的一个满足预设的手握场景,另一个满足预设的FS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处于图12中1220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0mm Body状态(如 0mmright side状态或者0mm left side状态)。其中,手机100执行图12所示的1201-1220 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对S304b和S304c的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其中,图12所示的1220之后,手机100可以通过检测第三天线(如贴片天线801)的第五反射系数S3,并判断第五反射系数S3与第六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门限的方式,区分0mm Body状态与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其中,手机100通过第三天线的反射系数区分0mm Body状态与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S901-S905的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或者,图12所示的1220之后,手机100可以通过判断S1和/或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来区分0mm Body状态与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其中,手机100通过S1和/或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区分0mm Body状态与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S1001-S1003的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示例性的,以手机100通过判断S1和/或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来区分0mm Body状态与左单侧握持状态和右单侧握持状态为例。如果S1和/或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则手机100处于图12中1221所示的左单侧握持状态或右单侧握持状态。如果S1和S2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小于或等于预设变化阈值,则手机100处于图12中1222所示的0mm Body状态。
在图12所示的1201之后,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第三反射系数S3_FS的矢量距离D1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二反射系数S2与第四反射系数S4_FS的矢量距离D2_FS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则表示S1和S2满足预设的FS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处于图12 中1230所示的FS状态、5mm Body状态(如5mm back状态或者5mm right side状态)、10mm Body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其中,手机100执行图12所示的1201-1230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对S304d的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其中,手机100处于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5mm Body状态或者10mm Body状态时,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不同。因此,图12所示的1230之后,手机100可以通过SAR 传感器采集的参数,来区分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5mm Body状态或者10mm Body状态。
如果SAR传感器检测满足5mm场景(即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与手机100处于5mmBody状态时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匹配),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5mm Body状态1231。如果SAR传感器检测满足10mm场景(即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与手机100处于10mm Body 状态时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匹配),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10mm Body状态1232。如果SAR传感器检测超过10mm场景(即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与手机100处于X mm Body 状态时SAR传感器采集的参数匹配;X大于10),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头模状态(即头模场景或单头场景)1233或者FS状态1234。
为了区分出FS状态和头模状态,手机100可以判断手机100的Receiver是否处于开启状态;如果Receiver开启(即Receiver处于开启状态),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头头模状态1233;如果Receiver关闭(即Receiver处于关闭状态),则手机100处于图12所示的 FS状态1234。
可以理解,在手机100处于开热点时的Body SAR状态(如图12所示的0mm Body状态1222、5mm Body状态1231或10mm Body状态1232)、图12所示的头手模场景1211或者图12所示的头模状态1233的情况下,如果天线101和天线102的发射功率过大,则可能会出现天线101和天线102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超标,对人体造成损害的问题。基于此,手机100 可以执行图12所示的1250,根据SAR要求调整手机100的上行发射功率。具体的,手机100 可以调低天线101和/或天线102的上行发射功率,使手机100采集到的SAR值低于SAR要求。这样,可以保证天线101和天线102的辐射不超标。
在手机100处于头模场景、左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FS状态的情况下,手机100的一个或多个天线101处于FS状态。也就是说,该一个或多个天线的阻抗不会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例如,手机100处于头模场景或者FS状态时,天线101和天线102均处于FS状态,其阻抗不会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又例如,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2处于FS状态,其的阻抗不会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又例如,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时,天线101处于FS状态,其的阻抗不会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
可以理解,如果天线阻抗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那么使用该天线进行信号收发,则会影响手机的通信质量,进而影响用户的通信体验。如果天线阻抗不会受到用户握持的影响;那么使用该天线进行信号收发,则不会影响手机的通信质量,进而可以保证用户的通信体验。基于此,手机100可以执行图12所示的1260,切换天线提升通信质量。具体的,手机100可以切换使用上述处于FS状态的天线,如手机100处于左单侧握持状态时,手机100可以切换使用天线102,而不使用天线101。这样,可以降低用户握持对手机100通信质量的影响,可以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手机100具备双天线切换(transmitting antenna switching,TAS)功能。例如,在手机100使用天线101收发信号的情况下,若手机100检测到手机100的握持状态转换为左单侧握持状态,手机100则可以切换使用天线102,而不再使用天线101。即手机 100可以在天线101和天线102之间进行双天线切换。这样,可以降低用户握持对手机100 通信质量的影响,可以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
手机100不仅具备TAS功能,还具备多天线切换(multiple antenna switching,MAS)功能。例如,如图4所示,手机100不仅包括天线101和天线102,还包括天线408。在手机100使用天线102收发信号的情况下,若手机100检测到手机100的握持状态转换为右单侧握持状态,手机100则可以切换使用天线101和天线408,而不再使用天线102。即手机100 可以在天线101、天线102和天线408之间进行多天线切换。这样,可以降低用户握持对手机100通信质量的影响,可以提升用户的通信体验。
一般而言,天线的反射系数与天线处于一种状态(记为状态c,如FS状态)下天线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如D)大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门限(如0.3),则认为该天线当前的状态与上述状态c可区分,即天线不处于上述状态c。
上述距离D的计算精度会受到上述反射系数的计算精度的影响。而上述反射系数的计算精度会受到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的检测电路的检测精度的影响。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天线辐射的Tx信号实际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与射频收发芯片402检测到的该Tx信号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可能会存在误差。如此,则会导致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即根据实际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得到的反射系数)与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即根据射频收发芯片402 检测到的前向功率和反向功率计算得到的反射系数)存在偏差。
其中,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与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存在以下公式(5)所示的映射关系。
Figure GDA0002800469580000381
其中,a、b和c均为复数。a、b和c的具体取值决定于反射系数的检测电路的各项参数。针对不同的检测电路,a、b和c的取值可以不同。a、b和c的具体取值可以通过实验测试并计算得到。
示例性的,假设a=-0.5492+0.6121i,b=-0.0392+0.0805i,c=-0.0488-0.0325i。以中心频点为898兆赫兹(MHz)的10MHz带宽LTE Band8为例。图13中的史密斯圆图中的测量与计算(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 in Smitch Chart)1301示出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与图4 所示的反射系数S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偏差示意图。其中,图13所示的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 in Smitch Chart 1301中,黑色圆点和白色圆点分别表示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
图13中的距离偏差的测量与计算(Distance deviation of Measurments vsCalculation)1302 示出根据反射系数S′计算得到的距离D′与根据反射系数S计算得到的距离D的偏差示意图。其中,上述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均为矢量。图13中的振幅偏差的测量与计算 (Amplitude deviation of 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1303示出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的振幅偏差示意图。图13中的相位偏差的测量与计算(Phase deviation of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1304示出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的相位偏差示意图。
由图13中的Distance deviation of 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 1302可知:根据反射系数S′计算得到的距离D′与根据反射系数S计算得到的距离D的误差不超过0.04。由图13中的 Amplitude deviation of Measurments vs Calculation 1303可知: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的振幅误差不超过0.04。由图13中的Phase deviation of Measurmentsvs Calculation 1304可知: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的相位误差不超过4度。
综上所述,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与图4所示的反射系数S′的振幅误差、相位误差,以及由反射系数S与反射系数S′的误差所带来的距离D与距离D′的误差都比较小,并不会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100进行握持状态识别的准确度。
上述至少一个天线(如天线101和天线102)在手机100中的位置固定后,每个天线的不同设计也会对该天线的反射系数产生影响。例如,天线的馈电点的位置设计,会影响天线的反射系数。又例如,缝隙天线的天线缝隙的位置设计,也会影响天线的反射系数。
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天线101和天线102的馈电点可以设置在靠近手机100下部的一端。例如,如图14所示,天线102(如缝隙天线)的馈电点可以设置在距离天线102末端4mm的位置,该末端是天线102靠近手机100下部的一端。当天线102的馈电点的位置如图 14所示,手机100处于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如HL状态或HR状态)的情况下,天线 102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如图5A所示。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手机1500包括天线1501,如图16所示,手机1600包括天线1601。假设手机1500和手机1600除天线1501和天线1601之外,其他的器件和参数均相同;并且天线1501在手机1500的位置与天线1601在手机1600的位置相同,且天线1501与天线1601的尺寸相同。不同的是:天线1501的馈电点的位置与天线1601的馈电点的位置不同,且天线1501的天线缝的位置与天线1601的天线缝的位置不同。
如图15所示,天线1501(如缝隙天线)的馈电点可以设置在距离天线1501一个末端7mm 的位置,该末端是天线1501靠近手机1500下部的一端。如图15所示,天线1501(如缝隙天线)的天线缝可以设置在天线1501的另一个末端。当天线15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如图15所示,手机1500处于FS状态、HL状态和HR状态的情况下,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如图15所示。
如图16所示,天线1601(如缝隙天线)的馈电点可以设置在距离天线1601靠近手机100 上部的一个末端7mm的位置。如图16所示,天线1601(如缝隙天线)的天线缝可以设置在天线1601的另一个末端(如天线101靠近手机1600下部的一端)。当天线16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如图16所示,手机1600处于FS状态、HL状态和HR状态的情况下,天线1601 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分布如图16所示。
其中,图15所示的天线1501和图16所示的天线1601的工作频率均为1.1GHz-1.2GHz。由于图15所示的天线15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与图16所示的天线16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不同;因此,手机1500与手机1600处于同一种握持状态时,天线1501与天线 1601的反射系数不同。
例如,对比图15和图16可知:手机15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6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5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6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500处于HR时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600处于 HR状态时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示例性的,图1A所示的手机100中天线1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附图未示出),与图17所示的手机1700中天线17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不同。如图6B所示,天线101 的工作频率为2.4GHz-2.5GHz;如图17所示,天线1701的工作频率为2.4GHz-2.5GHz。天线101的工作频率与天线1701的工作频率相同。
但是,由于天线101的与天线17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不同;因此,手机100与手机1700处于同一种握持状态时,天线1501与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不同。例如,对比图6B所示的史密斯圆图601与图17所示的史密斯圆图可知:手机1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7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7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00处于HR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700处于HR状态时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00处于0mm Back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700处于0mm Back状态时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00处于0mm side状态时天线1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700处于0mmside状态时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手机1800包括天线1801;如图19所示,手机1900包括天线1901。假设手机1800和手机1900除天线1801和天线1901之外,其他的器件和参数均相同;并且天线1801在手机1800的位置与天线1901在手机1900的位置相同,且天线1801与天线1901的尺寸相同。不同的是:天线1801的馈电点的位置与天线1901的馈电点的位置不同,且天线1801的天线缝的位置与天线1901的天线缝的位置不同。
其中,图18所示的天线1801和图19所示的天线1901的工作频率均为0.75GHz-0.85GHz。由于图18所示的天线18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与图19所示的天线1901的馈电点和天线缝的位置不同;因此,手机1800与手机1900处于同一种握持状态时,天线1801与天线 1901的反射系数不同。
例如,对比图18和图19可知:手机18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8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900处于FS状态时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8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8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900处于HL状态时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手机1800处于HR状态时天线18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与手机1900 处于HR状态时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进一步的,天线的反射系数不仅会受到天线本身设计的影响,还会受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如手机100)的习惯的影响。例如,部分用户喜欢为手机增加皮套来手机。针对同一手机,在相同的握持状态下,增加皮套的情况下该手机被用户握持对天线的影响,与未添加皮套的情况下该手机被用户握持对天线的影响不同。因此,上述两种情况下,手机中天线的阻抗变化不同,天线的反射系数不同。
例如,如图15所示,手机1500处于HL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图15中的曲线“HL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图15中的曲线“HL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如图15所示,手机1500处于HR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图15中的曲线“HR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501的反射系数(图15中的曲线“HR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例如,如图16所示,手机1600处于HL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图16中的曲线“HL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图16中的曲线“HL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如图16所示,手机1600处于HR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图16中的曲线“HR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601的反射系数(图16中的曲线“HR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又例如,如图17所示,手机1700处于HL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701 的反射系数(图17中的曲线“HL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图17中的曲线“HL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如图17所示,手机1700处于HR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图17中的曲线“HR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701的反射系数(图17中的曲线“HR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又例如,如图19所示,手机1900处于HL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901 的反射系数(图19中的曲线“HL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图19中的曲线“HL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如图19所示,手机1900处于HR状态时,增加1mm厚度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图19中的曲线“HR状态,1mm皮套”所表示的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901的反射系数(图19中的曲线“HR状态”所表示的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上的位置不同,即反射系数不同。
综上所述,手机中天线的反射系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移动终端识别握持状态的准确性,该移动终端中可以预先保存上述各种因素影响下天线处于不同握持状态的反射系数。例如,手机100中可以预先保存该手机100增加皮套的情况下,手机100处于不同握持状态时,天线(如天线101)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还可以保存该手机100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手机100处于不同握持状态时,天线(如天线101)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并且,手机100在识别握持状态时,可以通过传感器(如磁传感器)检测手机100是否增加了皮套。如果手机100增加了皮套,手机100则可以计算天线101的第一反射系数与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以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如果手机100未增加皮套,手机100则可以计算天线101的第一反射系数与未增加皮套的情况下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以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这样,便可以提升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上述实施例中,手机100执行S301,不仅检测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S1,还检测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S2。并且,手机102执行S302,不仅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分别与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分别与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
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0可能只需要检测天线101和天线102中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并计算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与手机100中保存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例如,以手机 100检测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S1为例。手机100可以检测天线101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S1,然后计算第一反射系数S1分别与天线101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
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1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该手机100可能处于双侧握持状态或左单侧握持状态,该手机100不处于FS状态。此时,手机100可以将手机 100的双侧握持状态或左单侧握持状态与FS状态区分开。在判断手机100是否被握持,或者手机100是否处于FS状态的情况下,手机100则不需要再检测天线102的反射系数。
如果第一反射系数S1与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1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该手机100可能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或者FS状态。此时,手机100无法将手机100的右单侧握持状态与FS状态区分开。因此,手机100可以检测天线102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S2,然后计算第二反射系数S2分别与天线102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
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2处于第一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处于FS 状态。如果第二反射系数S2与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门限,则表示该天线102处于第二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手机100处于右单侧握持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手机100可能只需要检测天线101和天线102中任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并计算该任一个天线的反射系数与手机100中保存的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便可以判断出手机100是否被握持,或者手机100是否处于FS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以手机100处于竖屏状态,手机100的左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1,手机100的右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2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适用于移动终端处于横屏场景下,识别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然后根据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控制该移动终端。例如,该移动终端可以是图1D中的(a)、图1D 中的(b)或图1D中的(c)所示的移动终端120。该移动终端120可以是手机或平板电脑。
以移动终端是平板电脑120为例。该平板电脑120的上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3,该平板电脑120的下侧边框设置有天线104。其中,设置在平板电脑120的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的天线103和天线104,可以支持平板电脑120在横屏场景下,识别出平板电脑120的FS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等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图1D中的(a)、图1D中的(b)和图1D中的(c)所示中虚线框所示的天线的位置仅为示意性的。上述天线可以设置在平板电脑120的边框上,也可以设置在平板电脑120上靠近边框的位置(如手机100的边框内侧)。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在边框的位置不作限制。
其中,平板电脑120可以在识别出平板电脑120处于横屏场景时,执行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识别出平板电脑120的FS状态、左单侧握持状态、右单侧握持状态和双侧握持状态等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平板电脑120可以通过平板电脑120中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传感器等)识别出平板电脑120处于横屏场景。平板电脑120在横屏场景识别平板电脑120的握持状态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手机100在竖屏状态下识别手机100的握持状态的方法。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显示屏(如触摸屏)、存储器和处理器。该显示屏、存储器和处理器耦合。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移动终端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该移动终端的结构可以参考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 200的结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边框,如第一侧边框、第二侧边框和第三侧边框。该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该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分别设置在移动终端相对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该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物理尺寸在15mm-100mm之间。该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靠近移动终端的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0mm-20mm之间。
在应用场景(1)中,上述第一侧边框是左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右侧边框。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上述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该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上述第三侧边框为电子设备的下侧边框。
在应用场景(2)中,第一侧边框是上侧边框,第二侧边框是下侧边框。第一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第二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上述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上述第三侧边框为电子设备的左侧边框或者右侧边框。
具体的,当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与第一天线的第三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一矢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门限,且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与第二天线的第四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二矢量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门限时,移动终端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控制移动终端。
其中,第一反射系数和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第三反射系数和第四反射系数为预存在移动终端的矢量,其中,第三反射系数是第一天线处于第一天线状态时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第四反射系数是第二天线处于第二天线状态时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可以决定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用于控制移动终端。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根据天线的状态或者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应用场景(1)中,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用于控制竖屏状态下的移动终端。应用场景(2)中,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用于控制横屏状态下的移动终端。
示例性的,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可以包括:第一侧边框未被握持时第一天线的状态 (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一天线的状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的第二状态)。
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可以包括:第二侧边框未被握持时第二天线的状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天线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二侧边框被握持时第二天线的状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天线的第二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移动中的还可以包括受话器;其中,该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结合受话器的状态,控制移动终端。例如,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结合受话器的状态,可以用于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用于控制该移动终端。其中,受话器的状态为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其中,天线的状态结合受话器的状态可用于确定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根据天线的状态结合受话器的状态,或者根据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第三天线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其中,当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第五反射系数与第三天线的第六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三矢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门限时,移动终端根据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和第三天线的第三天线状态,控制移动终端。例如,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和第三天线的第三天线状态,可以用于识别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该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可用于控制该移动终端。
示例性的,第三天线靠近移动终端的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0毫米-20 毫米之间。上述第三天线是贴片天线。该第三天线的物理尺寸是M×N,M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N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
其中,第五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第六反射系数为预存在移动终端的矢量,第六反射系数是第三天线处于第三天线状态时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示例性的,上述第三天线状态包括:移动终端的背面未被握持时第三天线的状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天线的第一状态),以及移动终端的背面被握持时第三天线的状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天线的第二状态)。
其中,第一天线、第二天线和第三天线的状态可用于确定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根据天线的状态或者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可以应用于包括存储器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
如图20所示,芯片系统2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01和至少一个接口电路2002。处理器2001和接口电路2002可通过线路互联。例如,接口电路2002可用于从其它装置(例如移动终端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又例如,接口电路2002可用于向其它装置(例如处理器2001或者移动终端的触摸屏)发送信号。示例性的,接口电路2002可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给处理器2001。当所述指令被处理器2001执行时,可使得移动终端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当然,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含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上述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该移动终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该计算机可以是上述移动终端。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 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获取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和所述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和所述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用于反映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阻抗变化;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用于反映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阻抗变化;
所述移动终端计算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其中,所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所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所述第二天线处于不同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越大,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阻抗变化越大;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阻抗变化越大;
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根据所述对比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其中,所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
其中,所述握持状态为以下任一种状态:自由空间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第一单侧握持状态、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电磁波辐射比值SAR测试状态;所述双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均被握持的状态;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所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所述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所述SAR测试状态为所述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测试距离的状态,所述测试距离包括0mm、5mm、10mm、15mm中的任一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和所述移动端的右侧边框;
其中,所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在竖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和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其中,所述对比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在横屏状态下的握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所述第一天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所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包括: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以及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其中,所述第一状态是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未被握持时,所述对应天线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所述对应天线所在的侧边框被握持时,所述对应天线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双侧握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受话器;在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双侧握持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则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头手模场景;或者,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手模场景;
其中,所述头手模场景是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双侧握持状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所述手模场景是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双侧握持状态,但未进行语音通话的场景。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8.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所述SAR测试状态包括第一SAR测试状态,所述第一SAR测试状态为所述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移动终端检测所述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的第五反射系数;
所述移动终端计算所述第五反射系数与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其中,所述第六反射系数是所述移动终端处于自由空间FS状态时,所述第三天线在所述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若所述第五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门限,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或者,
若所述第五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六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门限,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SAR测试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9.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AR测试状态包括第一SAR测试状态,所述第一SAR测试状态为所述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0毫米的状态;
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移动终端判断所述第一反射系数或者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在预设时长内的变化是否大于预设变化阈值;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或者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大于预设变化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第一单侧握持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或者,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和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的变化均小于或等于预设变化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SAR测试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10.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11.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FS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移动终端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头模状态;其中,所述头模状态是所述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握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状态;或者,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FS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SAR传感器,所述SAR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所述SAR测试状态包括第二SAR测试状态,所述第二SAR测试状态为所述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5毫米的状态;
所述移动终端将计算得到的每个矢量距离分别与预设距离门限对比得到对比结果,包括:
若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的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小于所述预设距离阈值,则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SAR传感器采集所述移动终端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距离;
若所述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小于预设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SAR测试状态;或者,
若所述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其中,所述头模状态是所述移动终端未被用户握持,且进行语音通话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受话器;其中,所述若所述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FS状态或者头模状态,包括:
若所述SAR传感器采集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则所述移动终端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受话器是否处于开启状态;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所述开启状态,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头模状态;或者,
若所述受话器处于关闭状态,则所述对比结果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FS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对比结果控制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对比结果调整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功率;或者,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对比结果切换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包括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中预先保存有所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所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计算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分别与所述第一天线的多个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并计算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分别与所述第二天线的多个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显示引导界面,所述引导界面用于引导用于以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所述移动终端;其中,所述预设的握持方式包括:所述双侧握持的方式、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的方式和所述第二单侧握持的方式;
所述移动终端采集用户以所述预设的握持方式握持所述移动终端时,所述第一天线的反射系数和所述第二天线的反射系数,得到并保存所述多个第三反射系数和所述多个第四反射系数;
其中,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或者,所述第一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1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屏、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显示屏、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移动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边框、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第一侧边框和第二侧边框,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物理尺寸在15毫米-100毫米之间,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靠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0毫米-20毫米之间;其中,
当所述第一天线在第一工作频率下的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三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一矢量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门限,且所述第二天线在第二工作频率下的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二天线的第四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二矢量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门限时,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控制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二天线状态用于决定所述移动终端的握持状态,所述握持状态为以下任一种状态:自由空间FS状态、双侧握持状态、第一单侧握持状态、第二单侧握持状态和电磁波辐射比值SAR测试状态;所述双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均被握持的状态;所述第一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第一侧边框被用户握持,第二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所述第二单侧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二侧边框被用户握持,所述第一侧边框未被用户握持的状态;所述SAR测试状态为所述第一侧边框与人体测试模型相距测试距离的状态,所述测试距离包括0mm、5mm、10mm、15mm中的任一数值;
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和所述第二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所述第一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用于反映所述第一天线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阻抗变化;所述第二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位置用于反映所述第二天线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阻抗变化;所述第三反射系数和所述第四反射系数为预存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矢量,其中,所述第三反射系数是所述第一天线处于所述第一天线状态时在所述第一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所述第四反射系数是所述第二天线处于所述第二天线状态时在所述第二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越大,所述第一天线的天线阻抗变化越大;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为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在史密斯圆图中的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系数与所述第四反射系数的矢量距离越大,所述第二天线的天线阻抗变化越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框是左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右侧边框;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右侧边框;
所述第三侧边框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且其中,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第一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第二天线状态,控制竖屏状态下的所述移动终端。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框是上侧边框,所述第二侧边框是下侧边框;
其中,所述第一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上侧边框,所述第二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下侧边框;
所述第三侧边框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左侧边框或者右侧边框;
且其中,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天线的所述第一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二天线的所述第二天线状态,控制横屏状态下的所述移动终端。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状态包括:所述第一侧边框未被握持时所述第一天线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侧边框被握持时所述第一天线的状态;
所述第二天线状态包括:所述第二侧边框未被握持时所述第二天线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二侧边框被握持时所述第二天线的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受话器;其中,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结合所述受话器的状态,控制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受话器的状态为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
24.根据权利要求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三天线,所述第三天线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且所述第三天线靠近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第三侧边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边框的距离在1毫米-20毫米之间;其中,
当所述第三天线在第三工作频率下的第五反射系数与所述第三天线的第六反射系数之间的第三矢量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门限时,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天线状态、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天线状态和所述第三天线的第三天线状态,控制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第五反射系数是用于表征对应信号幅度和相位的矢量,所述第六反射系数为预存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矢量,第六反射系数是所述第三天线处于所述第三天线状态时在所述第三工作频率下的反射系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天线是贴片天线,所述第三天线的物理尺寸是M×N,M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N在10毫米-30毫米之间取值。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天线状态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未被握持时所述第三天线的状态,以及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被握持时所述第三天线的状态。
27.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系统应用于包括存储器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相对的两侧边框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从所述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所述信号,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移动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移动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888034.4A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125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8034.4A CN114125142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PCT/CN2021/125904 WO2022042772A1 (zh) 2020-08-28 2021-10-22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88034.4A CN114125142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142A CN114125142A (zh) 2022-03-01
CN114125142B true CN114125142B (zh) 2023-02-03

Family

ID=80352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88034.4A Active CN114125142B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5142B (zh)
WO (1) WO20220427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9128A (zh) * 2022-07-11 2022-10-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天线选择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085755B (zh) * 2022-08-23 2023-01-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终端天线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3487A (zh) * 2017-01-24 2017-06-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被握持的状态的确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737629A (zh) * 2017-04-20 2018-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左右手识别方法及其装置、移动终端
CN109643843A (zh) * 2016-08-18 2019-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握持识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83074B2 (en) * 2012-04-09 2015-07-14 Blackberry Limited Dynamic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user hand position
US11035949B2 (en) * 2017-04-10 2021-06-15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 Methods of obtaining error correction for reflect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systems
CN106899320B (zh) * 2017-04-20 2019-10-29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sar值的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
CN108174024A (zh) * 2017-12-20 2018-06-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9120786A (zh) * 2018-08-20 2019-01-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天线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3843A (zh) * 2016-08-18 2019-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握持识别方法
CN106843487A (zh) * 2017-01-24 2017-06-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被握持的状态的确定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737629A (zh) * 2017-04-20 2018-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左右手识别方法及其装置、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5142A (zh) 2022-03-01
WO2022042772A1 (zh)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15965A1 (zh) 终端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0764730B (zh) 播放音频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35019B (zh) 天线切换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2040461A (zh) 一种靠近发现的方法及设备
CN105191152A (zh) 具有无线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子设备
CN113764888B (zh) 天线组合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0996305B (zh) 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125142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US1099898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 for supporting antenna switching and device including same
CN113852387B (zh) 天线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466107A (zh) 音效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798235A (zh) 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03163956A (ja) 携帯無線機
CN113921002A (zh) 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757451B (zh) 一种调节蓝牙输出功率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8155457B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移动终端
CN108540659B (zh) 降低tdd噪声影响的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90291A (zh) 数据下载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2540703B (zh) 一种触控屏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EP3910734A1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112099741B (zh) 显示屏位置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197115A1 (zh) 天线调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4567355A (zh) 一种天线功率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915910A (zh)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149974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6254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