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14407A -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14407A
CN114114407A CN202010878866.8A CN202010878866A CN114114407A CN 114114407 A CN114114407 A CN 114114407A CN 202010878866 A CN202010878866 A CN 202010878866A CN 114114407 A CN114114407 A CN 114114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sensor
seismic
direct
re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788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14407B (zh
Inventor
朱德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Shangzhen Explor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Shangzhen Explor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Shangzhen Explor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Shangzhen Explor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788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144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14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4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14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14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1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cross-sections or geostruc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01V2210/53Statics correction, e.g. weathering layer or transformation to a datu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3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polarity, instant phas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选取两个同一规格的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步骤S2:与震源距离s米的观测坐标点上,在深度相差h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接受到同一震源激发产生的震动,并将震动信号传递给地震仪,获得两个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存在时间差的记录;步骤S31:其中一个记录作为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时间差进行静校正使其初至时间相同;步骤S32:同时比较两个震动信号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波幅大小,以参照记录为标准,另一个振幅补偿;步骤S4:处理后的震动记录与参照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波组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

Description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浅层地震勘探、油气和矿产资源地震勘探、超声波检测地球物理勘探和无损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不论是超声无损检测、浅层工程地震勘探还是深部油气藏地震勘探,都属于弹性波探测,面对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难以压制或消除的难题。尽管有很多的后处理方法,比如通过频率滤波(表面波或直达横波主频频率低)、视速度滤波(表面波或直达横波视速度小)等数值分析计算以期最大限度地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但都不能尽如人意;不得已,有时只好舍弃可能有用的信息,将表面波和直达横波能量包络的部分时间段信号切除。
组合检波方法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半波长相消原理压制表面波或直达横波,以期在信号采集阶段做文章,但在实践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能够在采集原始记录信号时做创造性改进,大幅压制直达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对地震勘探后期数值信号分析处理意义重大,但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地震勘探的炮集记录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速度极其相近,两者干涉在一起形成波组或波包,我们称之为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波组,具有频率低、能量强、延续时间长和视速度低的特征。相比之下,勘探作业面下地层结构反射波的能量较弱,频率较高、视速度比较大。对于近地表较松散介质,两者之间的视速度差别在2倍以上。另一方面,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为直达波,主要在近地表沿水平方向传播,在近地表,理论研究表明,其在水平方向和在垂直方向的衰减非常慢。来自地下介质界面或结构的反射纵波传播方向是斜向上或近似垂直向上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能够同步实现反射波错位叠加的效果,从源头上直接压制了干扰,巧妙地保留了反射波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选取两个同一规格的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步骤S2:与震源距离s米的同一观测坐标点上,垂直地表面在深度相差h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接受到同一震源激发产生的震动,并将震动信号传递给地震仪,获得两个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存在时间差的记录;
步骤S31:选择其中一个记录作为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时间差进行静校正使其初至时间相同;步骤S32:同时比较两个震动信号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波幅大小,以参照记录为标准,另一个进行振幅补偿;步骤S4:处理后的震动记录与参照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波组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两传感器垂直或竖直几何排布,装置简单,便于实施。综合利用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视速度低、能量强、主频频率低、近地表衰减慢的特点,以及地下反射波波速相对较大、主频频率较高的特点,在消除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的反相叠加操作时能够同步实现反射波错位叠加的效果,从源头上直接压制了干扰,巧妙地保留了反射波信号。该操作无需后续数值计算,避免了传统表面波滤波算法对真实信号带来的损失。
2、不论是浅层地震勘探还是油气和矿产资源地震勘探,都需要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干扰,该套技术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包括三维地震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相消后的新记录上,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信号呈现了错位叠加,错位时间可以精确获取,因此便于后续地层反射波信号的识别和提取,对地震资料的后处理也有参考价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31中,静校正的方法为:直达横波或表面波到达两传感器的时间差通过相关分析计算获取,即截取两道记录上的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分布的时间段,构成向量信号X和Y,按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简单相关系数:又叫相关系数或线性相关系数,用字母r表示,用来度量两个向量间的线性关系;
定义式:
Figure BDA0002653487870000031
其中,Cov(X,Y)为X与Y的协方差,VRr[X]为X的方差,VRr[Y] 为Y的方差;
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相对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一小时间间隔逐次平移,再逐次进行相关计算,相关系数约为1时,说明平移时间正好,这个时间即为静校正时间;或在一段平移时间上,相关系数最大,也说明该平移时间点上,两个向量信号的相关性最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32中,振幅补偿的方法为:获取两个记录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参照,另一个记录整体在数值上乘以一个常系数,使得两个记录上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获得两道独立的采集信号,对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段信号利用相关滤波的算法,自动实现静校正和能量补偿并实现反相叠加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在模拟信号阶段的相消方法,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输出的模拟信号经过反相并联或反相串联输出一个信号,形成反相叠加输出,输出信号由地震记录仪完成数字信号采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在数字信号获取后的相消方法,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信号经过两路地震信号采集器完成数字信号独立采集,对采集到的数值信号直接反相叠加获得压制了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的新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面向震源设计有一定的水平距离,以深处传感器R2与传感器R1到震源之间直线距离之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分别分布在不同深度的两组传感器,各自并联或串联输出,等效为两个不同深度的传感器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传感器为正交三分量传感器或其中一个或两个独立分量的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垂直地表不同深度的一组等间隔的检波器串组成的排列。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消除原理示意图;
图3是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消除原理计算的波至时差算例;
图4是同一坐标点上不同深度的传感器获得的地震记录(仿真记录示意图);
图5是图4处理后的深部记录与浅部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仿真记录示意图);
图6是同一坐标点上不同深度的传感器获得的地震记录(实测记录);
图7是图6的深部记录与浅部记录反相叠加处理后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实测记录);
图8是有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干扰的排列记录示意图;
图9是压制了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干扰的排列记录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选取两个同一规格的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
步骤S2:与震源距离s米的同一观测坐标点上,垂直地表面在深度相差h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传感器R1和传感器 R2接受到同一震源激发产生的震动,并将震动信号传递给地震仪,获得两个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存在时间差的记录;
步骤S31:选择其中一个记录作为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时间差进行静校正使其初至时间相同;
步骤S32:同时比较两个震动信号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波幅大小,以参照记录为标准,另一个进行振幅补偿;
步骤S4:处理后的震动记录与参照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波组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
图2是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消除原理示意图,传感器R1和传感器 R2为水平地面同一坐标点上深度相差h的两个传感器,震源(Sourc) 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距离分别为S1和S2,假设水平反射界面 Ref l ector的深度为H,来自震源的入射纵波P1和P2在该界面的传播路径可以通过虚源Vi rtur l source来进行描述。设表层介质纵波和直达横波的波速分别为Vp和Vs,因为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速相近,这里以横波波速为参考。
从附图2中可以看出,直达横波到达两检波器的时间分别为:
T1=S1/Vs;
T2=SQRT(S1*S1+h*h)/Vs;
时间差为:DT=T2-T1;其中SQRT为取平方根算子。
反射波到达两传感器的旅行时分别为:
t1=SQRT(S1*S1+4*H*H)/Vp;
t2=SQRT(S1*S1+(2H-h)*(2H-h))/Vp;
时间差为:Dt=t2-t1
若实施静校正,校正后纵波初至时差为DT-Dt。
按照上述表达式,可以分析一组典型参数下的纵直达横波信号初至时间的特征和规律。参数如下附表1所示。
表1地震波初至时差模拟中介质相关计算参数
h/m H/m Vp/(m/s) Vs/(m/s) 炮检距S<sub>1</sub>/m
0.5 10 600 250 0.5-10,间隔0.5m
将上述数据代入上述的公式计算,获得附图3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消除原理计算的波至时差算例,从附图3可以看出,h=0.5m。当炮检距S1从0.5m增大到10m时,直达横波初至时差变化较大,从近炮点处的1ms快速减小至0附近,纵波初至时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绝对值保持在0.5ms即约为(h/Vp)大小。基于以上的时差,若实施静校正,则反射纵波时差将在0.6ms以上,炮检距S1越小,则该时差越大;一般来说,0.6ms的时差足以让反射纵波产生时间上的明显错位。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静校正、表面波和直达横波能量均衡、反相相加滤波后,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可以被很好地压制或消除,在新的反相叠加纪录上,来自深部同一地层界面的反射信号之间相差时间约为 (h/Vp)大小,即时间上有近似为(h/Vp)左右的错位,h/Vp越大,错位越大,该反射波信号被保留在反相叠加后(压制了干扰波组)的记录上。
反射波为近似时间差(h/Vp)左右的错位叠加信号,以此特征可以作为纵波反射识别的标志,后续可以采用反褶积等地震资料处理方式进行不同地层反射序列信息的提取。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工程浅层地震勘探中,开展等偏移距5米的地震剖面测量,采用一炮一道的记录采集模式。采用双通道地震采集设备,既定坐标点上垂直地表面在深度相差0.5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两个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同一激发震源一次激发,浅层地震仪通过接收两个传感器获得的震动信号。
如图4(或图6)所示,可以看出来自地下介质的反射信号较微弱,都叠加在表面波或直达横波信号上,很难识别;通过相关分析获得两个记录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的时间差;选择浅层的记录作为参照记录,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时间差对深部信号进行静校正使其初至时间相同,同时比较两个震动信号上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幅大小,以浅层记录为标准,深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进行振幅补偿;处理后的深部记录与浅部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具体的记录如图5(或图7)所示。
以图4和图5为例进行说明,在反相叠加前,在两个记录上都是正的(可能都是负的),相位相同,(两个记录上的反射信号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幅度太小,在图2做了特别标记)。对其中的一个记录做了反相处理,将该记录上的反射信号的相位反相,由于这两个反射信号有时间差,反相叠加时这两个反射波信号就是一正一负或一负一正,错位叠加。
上述特征可以作为纵波反射和相位识别的标志,后续可以采用反褶积处理的方式进行不同地层反射序列信息的提取。用于更精细地解释地下地层结构信息。浅层地震勘探沿着剖面往前进行新的等偏移距数据采集,以此获得不同坐标点上的新地震记录,这些地震记录可以形成消除了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新地震剖面。
实施例2: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采用一炮多道的地震数据采集模式。在拟埋置地震检波器的每个坐标点上垂直地表面在深度相差1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同一激发震源一次激发,地震仪可以在每个坐标点上分别接收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获得的震动信号;在直达横波和表面波静校正、能量补偿和反相叠加的思想下,通过自适应相关滤波算法,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获得每个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参照图8和图9,图8为有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干扰的排列记录,直达横波或表面波能量极强,几乎将地下界面的反射信号全部掩盖,图9为压制了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干扰的排列记录,对比可以看出每个坐标点上的直达横波和表面波被压制,有效的反射波信号清晰明了。
一般来说,新地震记录上来自地下同一个界面的两个反射波的相位正好相反,一正一负或一负一正,而且时间间隔都相等;以此特征可以作为纵波反射和相位识别的标志,后续可以采用反褶积处理的方式进行不同地层反射序列信息的提取,进而采用传统的地震勘探处理软件进行精细分析处理。
在以上两个实施例中,利用简易的地震信号相关测量装置,测量两个深度点之间的地表面介质纵波和直达横波波速,为后续新记录的信号处理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在超声波探测领域,如果有实施作业的垂直观测孔,也可以采用本方法进行直达横波或表面波的压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31中,静校正的方法为:直达横波或表面波到达两传感器的时间差通过相关分析计算获取,即截取两道记录上的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分布的时间段,构成向量信号X和Y,按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简单相关系数,又叫相关系数或线性相关系数,用字母r表示,用来度量两个向量间的线性关系;
定义式:
Figure BDA0002653487870000101
其中,Cov(X,Y)为X与Y的协方差,VRr[X]为X的方差,VRr[Y] 为Y的方差;
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相对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一小时间间隔逐次平移,再逐次进行相关计算,相关系数约为1时,说明平移时间正好,这个时间即为静校正时间;或在一段平移时间上,相关系数最大,也说明该平移时间点上,两个向量信号的相关性最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32,振幅补偿的方法为:获取两个记录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参照,另一个记录整体在数值上乘以一个常系数,使得两个记录上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相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获得两道独立的采集信号,对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段信号利用相关滤波的算法,自动实现静校正和能量补偿并实现反相叠加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同时保留反射纵波信号。
其中,相关滤波就是基于两个向量信号(记录)相关系数接近1或为1时,说明这两个信号的相关性很好,经过振幅补偿后相减的结果(新记录)就标示着将两个信号相关的部分减去了,亦可以说滤波滤掉了,可以看出相关滤波算法实际上是上面做相关分析求时差+时差校正+振幅补偿+反相叠加的综合。
同一震源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获得的记录,直达横波和表面波能量大约占据了总能量的70%左右析,所以两条记录做相关分析时主要反映的是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相关性,当然,相关滤波时,滤除的主要是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4中,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相消方法,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信号经过两路地震信号采集器完成数字信号独立采集,对采集到的数值信号直接反相叠加获得压制了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的新信号。
上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相消方法无需对两路信号进行单独的数字信号采集,省去了一路信号采集硬件;另外,因为在模拟电路阶段完成信号相消,可以扩展信号的动态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步骤S4中,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相消方法,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输出的模拟信号经过反相并联或反相串联输出一个信号,形成反相叠加输出,输出信号由地震记录仪完成数字信号采集。
上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相消方法无需对两路信号进行单独的数字信号采集,独立保存了两路信号,即表面波和直达波信号,方便后期根据需要利用表面波和直达波时使用。
具体的,按上述方法埋置两个不同深度的传感器后,两个传感器反相串联或反相并联输出,即可获得简单压制了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干扰后的新记录信号。如果不反相串联,两个传感器单独测量的实际记录为图 6所示,如果反相串联后,其只有一个直达横波或表面波压制后的记录,如图7所示。对比图6和图7的记录可以看出,图7中的记录在模拟信号阶段就得到很好的表面波压制,提高了对下部反射信号的分辨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面向震源设计有一定的水平距离,以补偿传感器R2与传感器R1到震源之间直线距离之差。
如图2所示,当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竖向设置的时候,地面水平的震源与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连线距离不同,具体的,震源距离浅处的传感器R1较深处的传感器R2近。在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时候,传感器R2可以略靠近震源(很小),使得震源与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连线距离相同,这样使得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震源的距离就相等了,有利于方向叠加消除。当检波器水平面位置高于震源位置时,地面的传感器R1相对更靠近震源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分别分布在不同深度的两组传感器,各自并联或串联输出。可以增强有效信号的信噪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传感器为正交三分量传感器或其中一个或两个独立分量的传感器。可以分别采集水平方向(两个方向)或垂直方向的振动信号,因为地下介质结构产状或走向有方向性,可能对某个方向的激励信号反射更敏感,从而提高分辨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垂直地表不同深度的一组等间隔的检波器串组成的排列,利用检波器串获得的排列信号上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视速度极低或为负值、地下界面反射波信号的视速度相对很高且或为正值的几何波动学特征,通过行波分离或视速度滤波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凸显出地下界面的反射波信号。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选取两个同一规格的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
步骤S2:与震源距离s米的同一观测坐标点上,垂直地表面在深度相差h米的两个深度点埋设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接受到同一震源激发产生的震动,并将震动信号传递给地震仪,获得两个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存在时间差的记录;
步骤S31:选择其中一个记录作为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照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到达时间差进行静校正使其初至时间相同;
步骤S32:同时比较两个震动信号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组波幅大小,以参照记录为标准,另一个进行振幅补偿;
步骤S4:处理后的震动记录与参照记录反相叠加获得该坐标点上表面波和直达横波波组消除后的新地震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1中,静校正的方法为:直达横波或表面波到达两传感器的时间差通过相关分析计算获取,即截取两道记录上的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分布的时间段,构成向量信号X和Y,按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简单相关系数:用字母r表示,用来度量两个向量间的线性关系;
定义式:
Figure FDA0002653487860000011
其中,Cov(X,Y)为X与Y的协方差,VRr[X]为X的方差,VRr[Y]为Y的方差;
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相对参照记录,另一个记录按一小时间间隔逐次平移,再逐次进行相关计算,相关系数约为1时,说明平移时间正好,这个时间即为静校正时间;或在一段平移时间上,相关系数最大,也说明该平移时间点上,两个向量信号的相关性最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中,振幅补偿的方法为:获取两个记录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参照,另一个记录整体在数值上乘以一个常系数,使得两个记录上直达横波和表面波的最大振幅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两道独立的采集信号,对直达横波和表面波波段信号利用相关滤波的算法,自动实现静校正和能量补偿并实现反相叠加压制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在模拟信号阶段的相消方法,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输出的模拟信号经过反相并联或反相串联输出一个信号,形成反相叠加输出,输出信号由地震记录仪完成数字信号采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达横波和表面波在数字信号获取后的相消方法,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信号经过两路地震信号采集器完成数字信号独立采集,对采集到的数值信号直接反相叠加获得压制了直达横波和表面波信号的新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面向震源设计有一定的水平距离,以补偿传感器R2与传感器R1到震源之间直线距离之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分别分布在不同深度的两组传感器,各自并联或串联输出,等效为两个不同深度的传感器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的传感器为正交三分量传感器或其中一个或两个独立分量的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R1和传感器R2为垂直地表不同深度的一组等间隔的检波器串组成的排列。
CN202010878866.8A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Active CN114114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8866.8A CN114114407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78866.8A CN114114407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4407A true CN114114407A (zh) 2022-03-01
CN114114407B CN114114407B (zh) 2023-09-15

Family

ID=80374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78866.8A Active CN114114407B (zh) 2020-08-27 2020-08-27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1440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5593A (zh) * 2020-10-21 2021-02-26 朱朴厚 一种检波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0264A (en) * 1988-03-21 1989-12-26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ling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noise
WO2009013705A1 (en) * 2007-07-26 2009-01-29 Fondazione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luid motion into micro/nanochannels by means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s
CN102944607A (zh) * 2012-10-26 2013-02-27 朱德兵 一种滚动式运动横波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6226810A (zh) * 2016-08-30 2016-12-14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孔中地震探头及其围岩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
CN108797662A (zh) * 2018-07-24 2018-11-13 中南大学 立柱下桩基长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0264A (en) * 1988-03-21 1989-12-26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ling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noise
WO2009013705A1 (en) * 2007-07-26 2009-01-29 Fondazione 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luid motion into micro/nanochannels by means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s
CN102944607A (zh) * 2012-10-26 2013-02-27 朱德兵 一种滚动式运动横波传感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6226810A (zh) * 2016-08-30 2016-12-14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孔中地震探头及其围岩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
CN108797662A (zh) * 2018-07-24 2018-11-13 中南大学 立柱下桩基长度无损检测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A GALETTI ET AL.: "Generalised receiver functions and seismic interferometry", 《TECTONOPHYSICS 》, pages 532 - 535 *
朱德兵 等: "近地表地震映像剖面静校正探析", 《物探与化探》, vol. 42, no. 01, pages 206 - 21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5593A (zh) * 2020-10-21 2021-02-26 朱朴厚 一种检波方法
CN112415593B (zh) * 2020-10-21 2022-09-23 朱朴厚 一种检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14407B (zh) 2023-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oomey et al. Tomographic imaging of the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9° 30′ N
US10577926B2 (en) Detecting sub-terranean structures
Mallinson et al. Enhanced refractor imaging by supervirtual interferometry
CA2491340C (en) System for combining signals of pressure sensors and particle motion sensors in marine seismic streamers
CN1997914B (zh) 三维反虚反射
US20020118602A1 (en) Angle dependent surface multiple attenuation for two-component marine bottom sensor data
Ivanov et al. Mapping Poisson’s ratio of unconsolidated materials from a joint analysis of surface-wave and refraction events
CA2034137C (en) Correction for variable water column velocity in seismic data
US7957221B2 (en) Method for optimum combination of pressure and particle motion sensors for a 3-D spread of dual-sensor marine seismic streamers
MX2010012105A (es) Metodo para atenuacion de ruido de baja frecuencia en un cable marino sismico de sensor-dual.
Taweesintananon et al.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for near-surface imaging using submarine telecommunication cable: A case study in the Trondheimsfjord, Norway
CN101881836A (zh) 用于根据地震信号来计算地震属性的方法
CN107884829A (zh) 一种联合压制浅海obc地震资料多次波的方法
CN110389377B (zh) 基于波形互相关系数相乘的微震偏移成像定位方法
CN114114407B (zh) 一种地震波探测用表面波和直达横波压制处理方法
Li et al. Two robust imaging methodologies for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Wave-equation dispersion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s and guided waves and supervirtual interferometry+ tomography for far-offset refractions
CN111352153B (zh) 一种基于瞬时相位互相关加权的微地震干涉定位方法
Liu et al. Imaging near-surface heterogeneities by natural migration of backscattered surface waves: Field data test
Bakulin et al. Seismic imaging of vertical array data acquired using smart DAS uphole acquisition system
CN103869355B (zh) 一种确定炮检点组合的方法
CN112415593B (zh) 一种检波方法
Albakr et al. Shear velocity from seismic ambient noise to determine crustal structure and re-fitting rock physics modeling in Dhafriyah and Kumaite Oil Fields
Yang et al. Joint reverse-time imaging condition of seismic towed-streamer and OBN data
Kono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performance and near-surface structure: An onshore Japan case study
Taweesintananon et al.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for near surface imaging from submarine telecommunication cable: Case study in the Trondheim Fjo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