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不能通过一个器材实现手臂、腿部、腹部和背部的力量训练,尤其是手臂和腿部不能协同性训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健美操力量训练装置,包括底板、训练机构和联动机构,所述支架、训练机构和联动机构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架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两个所述支架的顶部通过连接杆连接,两个所述联动机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架的顶部,并分别带动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架上的两个所述训练机构沿所述支架上下滑动;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支撑臂、第一滑轮、第二滑轮、拉绳和拉手,所述第一滑轮通过所述支撑臂设置在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第二滑轮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拉手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换向后与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所述训练机构连接;
所述训练机构包括滑块、训练杆和配重杆,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训练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块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训练杆的另一端通过三角板与所述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配重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块另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所述配重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配重块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为两个开口相对设置的槽钢,两个槽钢之间形成供所述滑块嵌入并沿其上下滑动的滑槽,所述训练杆和配重杆从两个所述槽钢之间的间隙伸出,并跟随所述滑块沿间隙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训练杆和配重杆为空心杆,连杆可插拔贯穿一训练机构内的训练杆和配重杆并伸入另一训练机构内的训练杆和配重杆。
进一步的,所述训练杆或配重杆两侧的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孔,两个限位板上相互对应的两个限位孔内贯穿有销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臂包括第一支撑杆和呈L状的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顶部,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套装,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凹槽套在两个所述支架的顶部,并通过贯穿所述连接杆的固定螺栓顶紧在所述支架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块限位装置为限位杆或挂钩,限位杆为一个,且竖直设置在所述配重杆的上侧,挂钩为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配重杆的下侧。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底板连接的栏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健美操力量训练方法,其方法为:躺在底板上,手抓住拉手后,向下拉动拉手后复位,由此往复,对手臂进行力量训练;
躺在底板上,脚蹬在训练杆下侧,伸直腿后复位,由此往复,对腿部进行力量训练;
连杆贯穿配重杆和连接杆,对两个训练机构进行连接,躺在底板上,手抓住拉手,向下拉动拉手后复位,脚蹬在训练杆下侧,伸直腿后复位,由此往复,对手臂和腿部的协同性进行训练;
滑块放置到底板上,销轴贯穿连接杆或配重杆上侧的限位孔,座在底板上,脚放置在连接杆下侧,腿部弯曲躺在底板上,进行仰卧起坐运动,对腹部和背部进行力量训练。
进一步的,对手臂进行力量训练、对腿部进行力量训练及对手臂和腿部的协同性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调整配重杆上配重块的数量对配重进行调整,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调整拉手的位置,通过销轴对连接杆下落位置进行限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训练机构滑动设置在支架上,且联动机构与训练机构连接,通过手臂拉动联动机构或用脚向上蹬训练机构,带动训练装置在支架上的滑动,实现手臂和腿部力量的训练,还能够通过手臂与腿部的配合,实现手臂与腿部的协同性训练,使用方便快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图6所示,一种健美操力量训练装置,包括底板1、训练机构4和联动机构5,支架2、训练机构4和联动机构5均为两个,两个支架2的底部固定设置在底板1上,两个支架2的顶部通过连接杆3连接,两个联动机构5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2的顶部,并分别带动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2上的两个训练机构4沿支架2上下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支架2、一个训练机构4和一个联动机构5形成一组训练设备,底板1上一共设置两组相互对应的训练设备,两组训练设备互不干扰,实现对同侧的手臂和腿进行协同性训练,及单独对手臂或腿进行训练,同时,两组训练设备种的两个支架2的顶部通过连接杆3进行连接,增加支架2的支撑稳定性。
其中,联动机构5包括支撑臂51、第一滑轮52、第二滑轮53、拉绳54和拉手55,第一滑轮52通过支撑臂51设置在支架2的顶部,第二滑轮53固定设置在连接杆3上,拉绳54的一端与拉手55连接,拉绳54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52和第二滑轮53换向后与滑动设置在支架2上的训练机构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52通过固定板56设置在支撑臂51的下侧,第二滑轮53通过固定板56设置在连接杆3的下侧,第一滑轮52、固定板56和支撑臂51之间形成供拉绳54穿过的通腔,第二滑轮53、固定板56和连接杆3之间形成供拉绳54穿过的通腔,实现对拉绳54进行限位,防止拉绳54从第二滑轮53上脱落。
其中,训练机构4包括滑块41、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滑块41滑动设置在支架2上,训练杆42的一端与滑块41一侧中部固定连接,训练杆42的另一端通过三角板44与拉绳54的一端连接,配重杆43的一端与滑块41另一侧中部固定连接,配重杆43的另一端设置有配重块限位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三角板44设置在训练杆42的上侧,且三角板44上设置有供拉绳54连接的通孔,实现训练杆42下侧的平整度,便于人员脚蹬,配重块限位装置的设置,增加配重块在配重杆43上放置的稳定性,防止配重块在跟随配重杆43上下移动过程中掉落。
手臂训练时,人员躺在底板1上,向上伸胳膊并抓住拉手55后,向下拉动拉手55,通过拉绳54带动训练杆42、配重杆43和滑块41沿支架2向上移动,重力势能增加,手臂做功转化为重力势能,人员缓慢伸长手臂时,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训练杆42、配重杆43和滑块41沿支架2向下移动,拉手55和手臂复位,由此往复循环实现手臂力量的训练。
腿部训练时,人员躺在底板1上,向上伸胳膊并抓住拉手55后,向下拉动拉手55,通过拉绳54带动训练杆42、配重杆43和滑块41沿支架2向上移动,重力势能增加,手臂做功转化为重力势能,腿部上伸使脚蹬在训练杆42上,松开手臂,通过腿部的伸开与弯曲实现,训练杆42、配重杆43和滑块41沿支架2的上下移动,腿部做功转化为重力势能,由此往复循环实现腿部力量的训练。
在腿部训练过程中,若手臂持续拉动拉手55,实现手臂力量训练和腿部力量训练的同时,还对手臂和腿部的协作能力进行训练。
实施例二: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滑槽6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支架2为两个开口相对设置的槽钢,两个槽钢之间形成供滑块41嵌入并沿其上下滑动的滑槽6,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从两个槽钢之间的间隙伸出,并跟随滑块41沿间隙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41嵌入两个槽钢之间形成的滑槽6内,通过设置在滑槽6内的导轨或设置在滑块41侧壁的万向滚轮,实现滑块41在滑槽6内滑动,由于两个槽钢是相对设置,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还固定在滑块41不同的两个侧面,说明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在滑块41相对侧面的中部呈水平状态固定,从而能够实现滑块41带动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沿两个槽钢之间的间隙上下移动;训练杆42的下侧可以设置防滑橡胶垫,增加与脚掌的摩擦力。
实施例三: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连杆7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为空心杆,连杆7可插拔贯穿一训练机构4内的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并伸入另一训练机构4内的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41上设置有与训练杆42和配重杆43连通的通孔,便于连杆7进行贯穿,连杆7的设置,实现把两个训练机构4连接呈一体,通过拉动一个拉手55便可实现两个训练杆42的移动,进行手臂训练时,一个手臂拉动拉手55向下运动,另一个拉手55也会自动向下运动,能够锻炼两个手臂的同步性,减少因主手臂和辅手臂造成的动作不协同的问题(经常使用的手臂的主手臂,另外一个为辅手臂,对于正常人而言,右手臂为主手臂,左手臂为辅手臂),能够实现两个手臂的协同,同样的道理,在进行腿部训练时,能够实现两腿臂的协同,及两手臂与腿的同步锻炼。
实施例四: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增加限位孔9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三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训练杆42或配重杆43两侧的支架2上设置有限位板8,限位板8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孔9,两个限位板8上相互对应的两个限位孔9内贯穿有销轴10。
在本实施例中,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根据训练的高度,在下方合适的位置用销轴10进行限位(销轴10插在两个相对应的限位孔9内),防止在训练中,拉手55或训练杆42意外脱落会落在销轴10上,防止训练杆42继续下落导致训练杆42沿支架2下落,造成事故的发生,同时,当训练杆42放置到最底部,滑块41与底板1接触时,在配重杆43或训练杆42上侧通过销轴10进行限位,对训练杆42向上移动进行限位,人员把脚伸入到训练杆42与底板1之间后,能够进行仰卧起坐动作,实现对腹部和腰部力量的训练,由于训练杆42下侧设置有橡胶防滑层,防滑同时还起到缓冲作用,增加训练的舒适度。
实施例五: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增加第一支撑杆511和第二支撑杆512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四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支撑臂51包括第一支撑杆511和呈L状的第二支撑杆512,第一支撑杆51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支架2顶部,第一支撑杆51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512的一端套装,第二支撑杆512的另一端与第一滑轮5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互套接的第一支撑杆511和第一支撑杆511实现对第一滑轮52进行支撑,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杆511和第二支撑杆512的套接程度调节第一滑轮52的位置,便于实现对不同身高及手臂长度人员的训练。
实施例六: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增加凹槽11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五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连接杆3通过其两端设置的凹槽11套在两个支架2的顶部,并通过贯穿连接杆3的固定螺栓顶紧在支架2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两端的凹槽11套在支架2上,并通过固定螺栓顶紧在支架2顶部,保证连接杆3与支架2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连接杆3意外掉落造成事故的发生。
实施例七: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增加限位杆12或挂钩13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六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配重块限位装置为限位杆12或挂钩13,限位杆12为一个,且竖直设置在配重杆43的上侧,挂钩13为至少两个,设置在配重杆43的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配重块限位装置的选择可以根据使用的配重块形状进行确定,若配重块为圆盘状,则通过限位杆12进行限位,多个配重块套在限位杆12上,便于对重力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力量的人员;若配重块为设置有吊环的块状,则通过挂钩13进行限位,多个挂钩13能够挂设不同数量的配重块,便于人们能够根据人员的训练程度对配重进行调节。
实施例八: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增加栏杆14等技术特征获得的,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七相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增加技术特征的详细描述为:支架2的底部设置有与底板1连接的栏杆14。
在本实施例中,挡杆的设置,防止配重块掉落到底板1上的同时,还增加支架2与底板1的连接强度,还便于人员进行手扶操作,方便人员腿部训练完成后的起身动作。
上文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倾向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参考,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