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7835B -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97835B
CN114097835B CN202111467272.9A CN202111467272A CN114097835B CN 114097835 B CN114097835 B CN 114097835B CN 202111467272 A CN202111467272 A CN 202111467272A CN 114097835 B CN114097835 B CN 114097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fertilizer
ligularia virgaurea
plant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72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97835A (zh
Inventor
刘锦霞
丁品
李晶
李娜
付麟雲
张建军
武建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14672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978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97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7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97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97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32Ranunculaceae [Buttercup family], e.g. hepatica, hydrastis or goldense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12Powders or granules
    • A01N25/14Powders or granules wet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6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bryophyta, multi-cellular fungi or plants, or extracts thereof
    • A01N65/08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01N65/12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daisy, pyrethrum, artichoke, lettuce, sunflower, wormwood or tarrag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Botan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由有效活性成分70%~85%和助剂15%~30%组成。利用超微粉技术将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微粉化再通过现代制粒技术制成颗粒剂。主要用于防控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和根蛆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双翅目地下害虫,兼防致病镰刀菌、疫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等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本发明适宜现代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生产模式;高效多效,持效期长:病虫害兼防,对目标病虫害的平均防控效果在60%~85%;改良土壤,可协助防控连作障碍;应用目标明确,防治谱广。

Description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以黄帚橐吾粉和黄连粉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杀虫抑菌复合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由于地质特征、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的养分、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因此蔬菜、粮食、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都讲究地域特色,为此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保持稳产和经济效益,合理轮作倒茬困难,加之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地下病虫害发生率日趋严重,尤其寄主十分广泛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和根蛆等地下害虫和致病镰刀菌属、疫霉菌、劳尔氏菌、立枯丝核菌等土传病原菌引发的枯萎病、根腐病、疫病、青枯病、猝倒病和腐烂病等植物病害更加猖獗。经深入调查发现,地下害虫猖獗的土壤,同时植物病害也十分严重。地下害虫危害各种农产品种子、胚乳、幼苗、根或地下茎,使之生长受阻或羸弱,为土壤病原菌入侵植株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在土壤中的丰度迅速增加,它们协同危害往往导致特色农产品一般减产 10%~20%,严重的达75%以上。但是这些地下病虫害行动隐蔽,活动范围广,无法准确施药,防治困难。在目前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及经济利益驱动下,见效较慢、费时费工成本较高的农业、物理和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手段推广应用困难,而是完全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常用的农药有滴滴涕、敌敌畏、敌杀死、毒死蜱、氯氰菊酯、甲霜灵、乙磷铝、溴甲烷和抗生素等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有机金属类和多种杂环类化学农药,这些农药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但绝大多数属于中高毒性农药,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半衰期长,长期应用单一防控手段使得地下病虫害抗药性也显著增强,需要不断增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且不能病虫害兼防,无形之中再次增加用药总量。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难以避免,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品产量下降、品质弱化、名难符实、市场竞争力减弱。寻求新的防控技术迫在眉睫,但无论是那种防控技术,农药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高毒化学农药的可见危害和各地特色农产品地下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控现状,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化学农药肥料使用量零增长计划。绿色高效广谱的替代农药创新成为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我国农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生物农药以其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毒副作用小、环境相容性好、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独特优点,成为国内外绿色农药的最佳替代品之一而被加以应用和开发。但目前市场上生物农药总产量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乏力。生物农药约占农药总产量的9%左右,年产量为12 万吨,防治面积达2670 万公顷,其中70%以上是抗生素,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供应匮乏。我国农药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毒植物1400多种,而已登记的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19种,约占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总数的18%,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极不相称,开发前景广阔。
黄帚橐吾属菊科橐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目前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场退化的最主要指示性毒杂草。黄帚橐吾根茎叶含有丰富的萜类,黄酮类、甾醇类、酯类、芳香族类、生物碱类以及木质素类等化合物70多种,其中萜类化合物占绝对优势,还有结构独特的甾醇类和吡咯里西啶型生物碱类,是生物农药的主要活性化合物。我们多年系统研究发现黄帚橐吾全草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菜粉蝶幼虫、蛴螬和蚜虫等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害虫具有极强的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触杀活性,同时也具有较强胃毒、熏蒸和杀卵等多种农药活性作用,对镰刀菌、疫霉、立枯丝核菌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致病菌等一些植物致病病原菌也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活性。与同类植物资源提取物相比其作用谱广、作用方式独特多样,急性毒性实验证明其属于微毒类农药范畴,是极其优秀的生物农药资源。
黄连是毛莫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由于黄连含有百余种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木脂素类、黄酮类、酸性成分等,其中生物碱类为其最主要的药效成分,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药根碱、巴马丁等原小檗碱类占黄连总生物碱的70%~80%。这些化合物绝大多数具有农药活性而被农药领域关注,研究应用证实黄连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番茄早疫菌、西瓜枯萎菌、葡萄炳孢菌、油菜菌核菌、苹果落叶斑菌、小麦赤霉菌、花椰菜黑斑菌、棉花枯萎菌和黄瓜霜霉病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小菜蛾、菜青虫、甘蓝蚜、黑腹果蝇等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及螨类、线虫等也具有拒食、触杀和杀卵等毒杀活性,还对巨细胞病毒等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前期的研究中关于黄帚橐吾各类提取物已经开发了悬乳剂、微囊剂、长效制剂和纳米制剂等优质多效生物杀虫制剂,多年大量的田间应用中它们对目标病虫害的平均防治效果在70%以上,尤其对初发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可达85%-90%,与市售同类生物农药相当或更优。但是针对大面积特色农产品地下病虫害的防控需求,这些黄帚橐吾优质生防制剂仍存在局限性:生产应用成本较高;防控目标以害虫为主,对复杂的土壤病害防治效果不理想;有效成分提取后植物残渣占到植物原材料干重的80%-90%以上,还有3-4倍体积量的提取溶剂,无害化处理是一个耗时耗财却不可避免的生产瓶颈问题。
针对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现实导致的环境污染、土壤结构恶化和地下病虫害危害特点以及黄帚橐吾生防新制剂针对地下病虫害防控存在的局限,本发明开发一种用于地下病虫害防治的新型多效生物农药制剂,为作物地下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推动特色农业和绿色农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依据黄帚橐吾和黄连活性成分的病虫害防治机理和防治作用谱优势,用于地下病虫害防控的多效复合生物农药制剂。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将资源植物药用部分直接微粉化制粒,使得有效活性成分的分散性、吸附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保证了制剂的应用效果,制备工艺简单,过程中无有机溶剂应用和残渣处理,绿色环保,生产成本低。
本发明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方法,可防控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双翅目等地下害虫,又兼防治病镰刀菌属、疫霉菌、致病链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致病型等土传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为黄帚橐吾叶250微米以下粉末和黄连根250微米以下粉末以重量比3:2~4:1均匀混合的混合物。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为箭叶橐吾叶或藏橐吾叶250微米以下粉末和黄连根250微米以下粉末以重量比3:2~4:1均匀混合的混合物。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由如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所述有效活性成分70%~85%、润湿剂3.0%~6.0%、崩解剂3.0%~8.0%、增效剂1.0%~3.0%、黏合剂3.0%~7.0%、填充剂5.0%~6.0%。
所述崩解剂为: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盐、羧甲基淀粉钠、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盐-丙烯酰胺共聚物、黄原酸化纤维素、重量比为1:2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重量比为1:1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所述润湿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盐、重量比为1:1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吐温-80的混合物、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二丁基萘磺酸盐、吐温-60、十二烷基硫酸盐、木质素磺酸盐、拉开粉BX、重量比为1:1的丁基萘磺酸钠和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重量比为1:1的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所述黏合剂为: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2%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3%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5%预胶化淀粉溶液、黄原胶、8%淀粉浆、10%淀粉浆中的一种。
所述增效剂为: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尿素、石灰氮、紫丁香酸、氯原酸、巯基乙醇、蛋白质抑制剂、L-异亮氨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所述填充剂为:硅藻土、膨润土、糊精、微晶纤维素(MCC)、处理琼脂、碳酸钙、凹凸棒土、白炭黑中的一种。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所述有效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如下,
黄帚橐吾250微米以下粉末: 7~8月,采黄帚橐吾叶,在温度25~35℃条件下快速阴干;将干叶超微粉碎3~4,过60目~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帚橐吾叶超微粉末;
黄连250微米以下粉末: 10~12月,采5~6年生黄连根,温度30℃~40℃条件下快速烘干;将黄连干根超微粉碎4~6次,过60目~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连根超微粉末;
(2)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
取重量百分比为70%~85%的有效成分的超微粉末,加入混匀机中充分混合5~10分钟,然后在混合粉末中加入体积质量比为20%~40%的0.1%~1.0%纤维素酶溶液再充分混匀30~40分钟,保湿放置40~60小时,再在常温下晾干,得含水量5%~10%的混合粉末;
将上述含水量5%~10%的混合粉末73.7%~94.4%与3.0%~6.0%润湿剂、1.0%~3.0%增效剂、5%~6%填充剂和2.0%~5.4%崩解剂,共置于制粒机中充分搅拌混匀30~40分钟,同时将3%~7%黏合剂分6~10次均匀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再加入1.0%~2.6%崩解剂,继续搅拌混匀10~20分钟,制成含水量10%~20%软材;开启制粒程序,制粒;湿粒过12目~16目筛和5目~7目筛,得粒径1.00mm~3.30mm的黄帚橐吾粉复合湿颗粒;该湿颗粒立即置于温度25~28℃,10万级洁净环境下,晾干,颗粒含水量5%~6%,过18目~24目筛除去粉末,即得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密封包装,阴凉干燥贮存。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用于防控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和根蛆地下害虫中的一种或几种;同时用于防治病镰刀菌属、疫霉菌、致病链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致病型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中的一种或几种;或适用于连作致病土壤的上述目标病虫害防控中。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方法,具体如下:
A)各类病虫害轻发生即金针虫少于1.0头/m2、蛴螬少于1.0头/ m2、地老虎少于0.5头/ m2、根蛆少于2.0头/m2、蝼蛄少于0.5头/m2、病害的病株率小于5%,植物整体受害率小于8%时,或预防性应用时,用药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2~4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4~8公斤/亩;
B)各类病虫害中发生即金针虫1~2头/ m2、蛴螬1~2头/ m2、地老虎0.5~1头/m2、根蛆2~4头/m2、蝼蛄0.5~1头/ m2、病害的病株率5%~10%,植物整体受害率8~16%时,用药三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
C)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即金针虫大于2.0头/ m2、蛴螬大于2.0头/ m2、地老虎大于1.0头/ m2、根蛆大于4.0头/ m2、蝼蛄大于1.0头/ m2、病害的病株率大于10%,植物整体受害率大于16%时,用药四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15~2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8~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盛花期,点施于距植株中心15~20cm土层10-15cm处,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8~13公斤/亩;
D)如果收获后调查,虫害轻发生即金针虫少于1.0头/m2、蛴螬少于1.0头/m2、地老虎少于0.5头/m2、根蛆少于2.0头/m2、蝼蛄少于0.5头/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小于3%,同时有权利要求9所述病原菌且当年发病重,病株率为10%~20%时,用本发明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
E)各类虫害中发生即金针虫1~2头/m2、蛴螬1~2头/m2、地老虎0.5~1头/m2、根蛆2~4头/m2、蝼蛄0.5~1头/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3~6%时,或重发生即金针虫大于2.0头/m2、蛴螬大于2.0头/m2、地老虎大于1.0头/m2、根蛆大于4.0头/m2、蝼蛄大于1.0头/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大于6%,同时有所述的病原菌且当年发病严重,病株率大于20%时,用药方法同上述步骤B中各类病虫害中发生时或步骤C中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的相应用药方案,且同时间点配合应用专用杀菌药物。
经研究发现,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毒力大小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杀虫机制密切相关。生物碱类以胃毒、触杀为主,还有麻醉和抑制生长发育等活性;萜烯类多以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为主;而精油类不仅兼具生物碱的活性作用,还具有类似性外激素的引诱作用。而且植物源杀虫化合物的拒食活性强,辅以其他活性作用方式,则其毒力会显著增强。黄帚橐吾最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萜类化合物而黄连为生物碱类化合物,而且都有挥发性成分,但其化合物类别和含量不同,它们复配可产生多靶标协同作用而显著增效和延缓抗药性产生,另外,黄帚橐吾有效成分杀虫作用强抑菌稍弱而黄连有效成分抑菌强杀虫作用稍弱,两者复合具有互补扩谱作用,达到提高应用效果,降低应用成本的目标。本发明的效果详述如下:
1、高效,应用成本低。病虫害兼防,减少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0微米粉末,粒径小,表面积和空隙率增大,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吸附性和溶解性,可以显著提高有效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单位面积中药物分布量大,容易突破土壤屏障,病虫害受药机会大;有效活性成分活性机理和作用谱互补,防效好,田间应用其对目标病虫害的平均防治效果在60%~85%。
2、制备工艺绿色环保、生产成本低。资源植物粉末制粒,节省了提取过程和提取残渣及提取溶剂的处理,对环境无污染,生产成本降低40~50%。
3、持效期长。有效活性成分为黄帚橐吾和黄连药用部分的250微米以下微粉,杀虫抑菌成分贮藏在微粉粒中起到一定的缓释作用,持效期长,用药次数少,防控效果显著。病虫害严重时,分时段四次用药后,病虫害防治效果60%~70%。病虫害初发,预防性用药两次,害虫防控效果85%以上,病害预防效果80%以上。
4、使用方便,适宜现代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生产模式。颗粒剂是防治地下害虫的理想剂型,便于机械化操作,可随基肥撒施,或随种子沟施。
5、多效。除了有效防控地下病虫害,还因为其有效成分为资源植物药用部分粉末,除含有杀虫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外,还有类似于腐殖质的植物成分,因此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协助防控连作障碍。
6、应用目标明确,防治谱广。其为地下病虫害专用生防制剂,主要用于防控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和根蛆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双翅目地下害虫,兼防致病镰刀菌属、致病链霉菌疫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致病型等土传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一、实施例1~9.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组分配比量见表1,
表1: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组分配比量
Figure 131878DEST_PATH_IMAGE002
注释:预制备100kg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
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0,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实施例5配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有效活性成分制备方法
黄帚橐吾250微米以下粉末:8月上旬,采黄帚橐吾叶,在温度30℃条件下快速阴干。将干叶超微粉碎3次,过8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帚橐吾叶超微粉末。
黄连250微米以下粉末:11月,采5年生黄连根,温度35℃条件下快速烘干。将黄连干根超微粉碎5次,过8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连根超微粉末。
(2)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
取78%黄帚橐吾叶和黄连根的(7:3)超微粉末,加入混匀机中充分混合8分钟,然后在混合粉末中加入30%(体积质量比)的0.5%纤维素酶溶液(重量百分比浓度),再充分混匀35分钟,保湿放置50小时,再在常温下晾干,得含水量7.5%混合粉末。
将上述含水量7.5%的黄帚橐吾和黄连混合粉末84.2%与4.0%润湿剂、2.0%增效剂、5.5%填充剂和4.0%崩解剂,共置于制粒机中充分搅拌混匀35分钟,同时将4.5%黏合剂分8次均匀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再加入2%崩解剂,继续搅拌混匀15分钟,制成含水量15%软材。开启制粒程序,制粒。湿粒过14目和6目筛,得粒径2.00毫米左右的黄帚橐吾粉复合湿颗粒。该湿颗粒立即置于温度26℃,10万级洁净环境下,晾干,颗粒含水量5.5%,过20目筛除去粉末,即得成品。密封包装,阴凉干燥贮存。
实施例11,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实施例1配方),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有效活性成分制备方法
黄帚橐吾250微米以下粉末:7月,采黄帚橐吾叶,在温度25℃条件下快速阴干。将干叶超微粉碎3次,过6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帚橐吾叶超微粉末。
黄连250微米以下粉末:10月,采6年生黄连根,温度30℃条件下快速烘干。将黄连干根超微粉碎4次,过6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连根超微粉末。
(2)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
取70%黄帚橐吾叶和黄连根的(3:2)超微粉末,加入混匀机中充分混合5分钟,然后在混合粉末中加入20%(体积质量比)的0.1%纤维素酶溶液(重量百分比浓度),再充分混匀30分钟,保湿放置40小时,再在常温下晾干,得含水量5%混合粉末。
将上述含水量5%的黄帚橐吾和黄连混合粉末73.7%与6.0%润湿剂、3.0%增效剂、6%填充剂和5.4%崩解剂,共置于制粒机中充分搅拌混匀40分钟,同时将7%黏合剂分10次均匀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再加入2.6%崩解剂,继续搅拌混匀20分钟,制成含水量10%软材。开启制粒程序,制粒。湿粒过12目和5目筛,得粒径3.30毫米以下的黄帚橐吾粉复合湿颗粒。该湿颗粒立即置于温度28℃,10万级洁净环境下,晾干,颗粒含水量5%,过18目筛除去粉末,即得成品。密封包装,阴凉干燥贮存。
实施例12,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实施例9配方)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有效活性成分制备方法
黄帚橐吾250微米以下粉末: 8月,采黄帚橐吾叶,在温度35℃条件下快速阴干。将干叶超微粉碎4次,过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帚橐吾叶超微粉末。
黄连250微米以下粉末: 12月,采5年生黄连根,温度40℃条件下快速烘干。将黄连干根超微粉碎6次,过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连根超微粉末。
(2)、复合制剂制备方法
取85%黄帚橐吾叶和黄连根的(4:1)超微粉末,加入混匀机中充分混合10分钟,然后在混合粉末中加入40%(体积质量比)的1.0%纤维素酶溶液(重量百分比浓度),再充分混匀40分钟,保湿放置60小时,再在常温下晾干,得含水量10%混合粉末。
将上述含水量10%的黄帚橐吾和黄连混合粉末94.4%与3.0%润湿剂、1.0%增效剂、5%填充剂和2.0%崩解剂,共置于制粒机中充分搅拌混匀30分钟,同时将3%黏合剂分6次均匀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再加入1.0%崩解剂,继续搅拌混匀10分钟,制成含水量20%软材。开启制粒程序,制粒。湿粒过16目和7目筛,得粒径1.00毫米以上的黄帚橐吾粉复合湿颗粒。该湿颗粒立即置于温度25℃,10万级洁净环境下,晾干,颗粒含水量6%,过24目筛除去粉末,即得成品。密封包装,阴凉干燥贮存。
上述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制备方法所得产品的质量:
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为干燥、色泽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颗粒;颗粒均匀,平均粒径1.0mm~2.5mm,不能过7目筛的和能过18目筛的颗粒和粉末总重不超过7%~10%;崩解性能良好,取10g黄帚橐吾粉复合颗粒,加入200ml热水,持续搅拌5~6分钟可完全融化;性质稳定,将5g黄帚橐吾粉复合颗粒置于(54±2)℃恒温箱中存储14d或置于(~15±1)℃的低温冰箱中存放24h,取出后放在室温下融化8h,如此反复3次。测其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效果降低6%~10%。
三、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应用技术
1、防控目标
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主要用于防控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和根蛆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双翅目地下害虫,兼防治病镰刀菌属、疫霉菌、致病链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致病型等土传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对上述单发或多发病虫害均可有效,应用于上述病虫害导致的连作致病土壤防控更经济有效。
、应用方法
(1)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虫害调查方法:秋季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土壤结冻前或播种前,当地下10cm土温不低于12℃时进行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按不同土质、地势、茬口等分类开展。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或“Z”字形取样法选5个点(1hm2以内)(如果地块大于1hm2,每增加1hm2,样点增加2个),每个样点面积1m2(沿垄取1.33 m长),深度30 cm为宜,边挖土边检查记录。
病害调查方法:依据本年度种植作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同时在收获时随机取根际及其土壤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析,两者结合,判断危害程度。
(2)表2: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指标
Figure 127647DEST_PATH_IMAGE003
(3)使用方法
依据表2,A)各类病虫害轻发生时或预防性应用时,用药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2~4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4~8公斤/亩。
B)各类病虫害中发生时,用药三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
C)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用药四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15~2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8~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盛花期,点施于距植株中心15~20cm土层下10~15cm处,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8~13公斤/亩;。
D)如果收获后调查,虫害轻发生,同时有权利要求8所述病原菌且当年发病重(病株率10%~20%),用本品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
E)各类虫害中或重发生,同时有所述的病原菌且当年发病严重(病株率大于20%)时,用药方法同上述步骤B中各类病虫害中发生时或步骤C中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的相应用药方案,且同时间点配合应用专用杀菌药物。
试验例1: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轻度危害)防控效果
前一年4~10月每15天调查地上部分病虫害情况,10~11月,马铃薯收获时,调查土壤、署块和植株根茎部。其病害主要有疮痂病、细菌性软腐病和根腐病,病薯率和病株率均在2%以下,土壤病原菌检测也没发现新的病原菌,虫害主要有金针虫和蝼蛄,分别为0.6头/m2、和0.2头/m2。马铃薯块茎整体受害率2.3%。病虫害发生较轻。试验地块连作马铃薯3年,当年降雨量稍多,平均温度稍高。
试验共设7个处理,3个试验药剂,3个阳性对照,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实验小区,每区组面积为30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两次,前一年收获后,将各处理药剂按表3量拌土随有机基肥(牛粪+羊粪+复合肥)撒于地面,深翻(30cm以上)入土,当年播种时,起垄前将各处理药剂按表2量拌土随基肥(复合肥)施于垄面。采用起垄覆膜种植模式,全程种植机械化,一垄双行,每垄共宽120cm(加垄沟),垄高2cm,垄面宽70cm,株距30cm。栽培和管理均与基地其他耕地相同。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和收获是观察记录出苗、植株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病害种类、病株率、病薯率、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结果详见表3。
计算公式:
病害:病薯率(%)= 维管束变褐块茎数/调查总块茎数× 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薯率-处理区病薯率)/ 对照区病薯率×100
虫害:防治效果(%)=(对照区虫口密度-施药区虫口密度)/ 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表3: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轻发生)的防控效果
Figure 438543DEST_PATH_IMAGE004
注释:1.试验药剂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单成分含量一致,辅料和制备方法一致,均按实施例5配方及制备方法实施;2.表中病害调查中,地上部分没见典型发病株,而署块有发病,所以防治效果是以病薯率为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3.表中同列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例2: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中度危害)防控效果
前一年4~10月每15天调查地上部分病虫害情况,10~11月,马铃薯收获时,调查土壤、署块和植株根茎部。其病害主要有早疫病、黑痣病、干腐病和根腐线虫根腐病,病薯率和病株率均在6.5%以下,土壤病原菌检测发现还有疫霉菌,但占比极低,未发病;虫害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和蝼蛄,分别为1.6头/m2、1.1头/m2、和0.5头/m2。马铃薯块茎整体受害率10.3%。病虫害发生为中度。试验地块连作马铃薯5年,当年降雨量和温度正常。
试验共设7个处理,3个试验药剂,3个阳性对照,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实验小区,每区组面积为30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三次,前一年收获后,将各处理药剂按表4量拌土随有机基肥(牛粪+羊粪+复合肥)复合肥)撒于地面,深翻(30cm以上)入土,当年播种时,起垄前将各处理药剂按表3量拌土随基肥(有机菌肥+复合肥)施于垄面,出苗时,将各处理药剂按表4量拌土撒于垄面地面,同时盖一层薄土。采用起垄覆膜种植模式,全程种植机械化,一垄双行,每垄共宽120cm(加垄沟),垄高2cm,垄面宽70cm,株距30cm。栽培和管理均与基地其他耕地相同。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和收获是观察记录出苗、植株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病害种类、病株率、病薯率、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结果详见表4。
计算公式:
病害: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株率~处理区被害株率)/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病薯率(%)= 维管束变褐块茎数/调查总块茎数× 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薯率-处理区病薯率)/ 对照区病薯率×100
虫害:防治效果(%)=(对照区虫口密度-施药区虫口密度)/ 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表4: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中度发生)的防控效果
Figure 99331DEST_PATH_IMAGE005
注释:1.试验药剂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单成分含量一致,辅料和制备方法一致,均按实施例6配方及制备方法实施;2.表中病害调查中,地上部分早疫病有典型发病株,用被害株率,其它病害主要是薯块发病,防治效果是早疫病用被害株率而其它病害以病薯率为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3.表中同列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例3: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严重发生)防控效果
前一年4~10月每15天调查地上部分病虫害情况,10~11月,马铃薯收获时,调查土壤、署块和植株根茎部。其病害主要有粉痂病、疮痂病、早疫病、枯萎病和软腐病,病薯率和病株率均在15%以下,土壤病原菌检测发现还有疫霉菌和青枯劳尔氏菌,但占比较低,未见发病;虫害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和蝼蛄,分别为2.4头/m2、1.3头/m2、和1.05头/m2。马铃薯植株和块茎整体受害率20.8%。虫害发生为重度发生。试验地块连作马铃薯6年,当年降雨量多,高温期长。
试验共设7个处理,3个试验药剂,3个阳性对照,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实验小区,每区组面积为33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四次,前一年收获后,将各处理药剂按表5量拌土随有机基肥(牛粪+复合肥)撒于地面,深翻(30cm以上)入土,当年播种时,起垄前将各处理药剂按表5量拌土随基肥(有机菌肥+复合肥)施于垄面,出苗时,将各处理药剂按表5量拌土撒于垄面地面,同时盖一层薄土。盛花期,按表5量拌土点施于距植株中心15~20cm土层下10~15cm。采用起垄覆膜种植模式,全程种植机械化,一垄双行,每垄共宽120cm(加垄沟),垄高2cm,垄面宽70cm,株距30cm。栽培和管理均与基地其他耕地相同。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和收获是观察记录出苗、植株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病害种类、病株率、病薯率、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结果详见表5。
计算公式:
病害: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株率~处理区被害株率)/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病薯率(%)= 维管束变褐块茎数 / 调查总块茎数× 100
防治效果(%) = (对照区病薯率-处理区病薯率)/ 对照区病薯率× 100
虫害:防治效果(%) =(对照区虫口密度-施药区虫口密度)/ 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表5: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马铃薯地下病虫害(严重发生)的防控效果
Figure 992332DEST_PATH_IMAGE006
注释:1.试验药剂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单成分含量一致,辅料和制备方法一致,均按实施例9配方及制备方法实施;2.表中病害调查中,地上部分早疫病和枯萎病均有典型发病株,用被害株率,其它病害主要是署块发病,其防治效果是早疫病和枯萎病用被害株率而其它病害以病薯率为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3.表中同行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例4: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韭黄育苗地下病虫害(轻度虫害重度病害)防控效果
3月中旬韭根培养前,通过地下病虫害调查,发现土壤中有韭蛆,平均1.7头/m2,病原菌有疫霉菌、尖刀廉孢菌、胡萝卜软腐欧氏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劳尔氏菌,前茬(前一年调查结果)土壤病害有韭菜疫病、软腐病和枯萎病,其病株率分别为4.2%、3.3%和11.6%。
试验设七个处理,三个试验药剂,三个阳性对照,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21个实验小区。每小区韭苗数为100株,小区之间设保护行,每个处理按随机区组法排列。
前茬收获后,将试验药剂按表6量拌土随底肥(牛粪+羊粪+复合肥)撒于地里,深翻过冬。播种前,进行育苗地整理时,将试验药剂按表6量拌土随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深耕,压平,开沟,播种。育苗期每隔7天观察韭苗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移栽前详细调查地下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每个试验小区全部调查病虫害种类、数量或病株,统计分析各处理防治效果,详见表6。
计算公式:
韭蛆防治效果% =(对照区活虫数~处理区活虫数)/对照区活虫数×100
病害: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株率~处理区被害株率)/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表6: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韭黄育苗地下病虫害(轻度虫害重度病害)防控效果
Figure 549215DEST_PATH_IMAGE007
注释:1.试验药剂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单成分含量一致,辅料和制备方法一致,均按实施例5配方及制备方法实施;2.表中同列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例5: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兰州百合地下病虫害(预防)的防控效果
前一年收获后,调查土壤病虫害。结果为病原菌主要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腐皮镰刀菌、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和疫霉菌等,在土壤微生物中总占比不高,但可致病。虫害主要有根蛆和蛴螬,分别为0.8头/m2和0.3头/m2。前茬整体受害率1.05%,病虫害发生轻微,预防性用药。当年降雨量多,高温期长。
试验共设7个处理,3个试验药剂,3个阳性对照,1个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实验小区,每区组面积为35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两次,前茬收获后,将各处理药剂按表6量拌土随有机基肥(牛粪+腐熟油渣)撒于地面,深翻(30cm)入土,过冬。当年播种时,种植前20天将各处理药剂按表7量拌土随基肥(复合肥)撒施于地面,整地。采用平地种植,单行,行距35cm,株距15cm,深10cm。生长期管理与其他地块一致。每20天观察记录出苗、植株生长和病害发生情况,秋末用5点取样法调查鳞茎病害种类、被害株数、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统计分析防治效果,详见表7。
计算公式:
病害:被害株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株率~处理区被害株率)/对照区被害株率×100
虫害:防治效果(%)=(对照区虫口密度-施药区虫口密度)/ 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表7: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对兰州百合地下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注释:1.试验药剂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的含量和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各单成分含量一致,辅料和制备方法一致,均按实施例8配方及制备方法实施;2.表中同列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四、数据分析
对于地下病虫害轻度危害或虫害轻病害重的情况,即:连作3年的旱作马铃薯(前茬马铃薯块茎整体受害率2.3%)、轮作后兰州百合(前茬植株受害率1.05%)和韭黄育苗(韭蛆平均1.7头/m2,前茬病害危害19.1%)。实验结果显示(表3、表7和表6):用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进行地下病虫害防控,防治和预防性用药两次,效果显著。其对马铃薯金针虫、蝼蛄、韭蛆、百合根蛆和蛴螬的防治效果在84.2%~89.3%,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合3%辛硫磷颗粒剂与50%氟啶胺悬浮液或与 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或与30%甲霜恶霉灵水剂的防效(82.0%~88.9%)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对由疮痂链霉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根腐、疫霉菌、镰刀菌属、劳尔氏菌、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引发的马铃薯疮痂病、软腐病、根腐病和韭黄疫病、软腐病、枯萎病、青枯病以及兰州百合疫病、根腐病和立枯病的防控效果在76.2%~87.5%,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合的防效(75.7%~84.9%)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对于地下病虫害中度危害的情况,即:连作5年的旱作马铃薯。前茬马铃薯块茎整体受害率10.3%,病虫害种类较多,危害较重。试验结果显示(表4):用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进行病虫害防控,用药三次,效果很显著。其对金针虫、蛴螬和蝼蛄的防治效果在70.7%~77.2%,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好很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合3%辛硫磷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的防效(69.2%~76.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对由立枯丝核菌、茄链格孢菌、镰刀菌属和根腐引发的马铃薯黑痣病、早疫病、干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控效果在68.5%~80.1%,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33%辛硫磷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的防效(64.3%~77.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对于地下病虫害重度危害的情况,即:连作6年的旱作马铃薯。前茬马铃薯植株和块茎整体受害率20.8%,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加重。用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进行病虫害防控,用药四次,也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表5)。其对金针虫、地老虎和蝼蛄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2%~67.5%,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好很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合对照3%辛硫磷颗粒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50%氟啶胺悬浮液的防效(56.8%~66.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对由粉痂菌、疮痂链霉菌、茄链格孢菌、镰刀菌属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等病原菌引发的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早疫病、枯萎病和软腐病的防控效果在60.5%~70.5%,比主要有效成分单独制粒的黄帚橐吾粉粒剂和黄连粉粒剂防效很多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合对照3%辛硫磷颗粒剂+ 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50%氟啶胺悬浮液的防效(58.5%~66.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对于目标病虫害并发的实际生产,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中的两个有效活性成分均有杀虫抑菌活性,而且其杀虫机理和抑菌谱不完全重合,因此针对目标病虫害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且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但是化学农药杀虫剂3%辛硫磷颗粒剂与杀菌剂50%氟啶胺悬浮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末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组合,除了对根腐线虫引发的马铃薯根腐病有一些协同增效作用外,对其它病虫害几乎无增效作用,这样实际应用中相对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其操作繁复、持效期短、成本上升、防效略弱。另外,作物地下病虫害危害受当年温度、降水量影响较大,温度高、降水量大,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加重,细菌性病害上升。否则,反之。因此,在应用黄帚橐吾复合粉粒剂防控作物地下病虫害时,一定要依据当年的气候条件在使用范围内适当调整用药量,提高防效。

Claims (8)

1.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其特征在于: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为黄帚橐吾叶250微米以下粉末和黄连根250微米以下粉末以重量比7:3~4:1均匀混合的混合物,具体构成为:所述有效活性成分70%~85%、润湿剂3.0%~6.0%、崩解剂3.0%~8.0%、增效剂1.0%~3.0%、黏合剂3.0%~7.0%、填充剂5.0%~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崩解剂为: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盐、羧甲基淀粉钠、聚丙烯酰胺、丙烯酸盐-丙烯酰胺共聚物、黄原酸化纤维素、重量比为1:2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重量比为1:1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湿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盐、重量比为1:1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吐温-80的混合物、烷基丁二酸酯磺酸盐、二丁基萘磺酸盐、吐温-60、十二烷基硫酸盐、木质素磺酸盐、拉开粉BX、重量比为1:1的丁基萘磺酸钠和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重量比为1:1的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合剂为: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2%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3%羟丙基甲基纤维素、3.5%预胶化淀粉溶液、黄原胶、8%淀粉浆、10%淀粉浆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效剂为: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尿素、石灰氮、紫丁香酸、氯原酸、巯基乙醇、蛋白质抑制剂、L-异亮氨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任意比配置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所述有效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如下,
黄帚橐吾叶250微米以下粉末: 7~8月,采黄帚橐吾叶,在温度25~35℃条件下快速阴干;将干叶超微粉碎3~4,过60目~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帚橐吾叶超微粉末;
黄连根250微米以下粉末: 10~12月,采5~6年生黄连根,温度30℃~40℃条件下快速烘干;将黄连干根超微粉碎4~6次,过60目~150目筛,得粒径小于250微米的黄连根超微粉末;
(2)复合粒剂的制备方法:
取重量百分比为70%~85%的有效成分的超微粉末,加入混匀机中充分混合5~10分钟,然后在混合粉末中加入体积质量比为20%~40%的0.1%~1.0%纤维素酶溶液再充分混匀30~40分钟,保湿放置40~60小时,再在常温下晾干,得含水量5%~10%的混合粉末;
将上述含水量5%~10%的混合粉末73.7%~94.4%与3.0%~6.0%润湿剂、1.0%~3.0%增效剂、5%~6%填充剂和2.0%~5.4%崩解剂,共置于制粒机中充分搅拌混匀30~40分钟,同时将3%~7%黏合剂分6~10次均匀加入混合物中,然后再加入1.0%~2.6%崩解剂,继续搅拌混匀10~20分钟,制成含水量10%~20%软材;开启制粒程序,制粒;湿粒过12目~16目筛和5目~7目筛,得粒径1.00mm~3.30mm的黄帚橐吾粉复合湿颗粒;该湿颗粒立即置于温度25~28℃,10万级洁净环境下,晾干,颗粒含水量5%~6%,过18目~24目筛除去粉末,即得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密封包装,阴凉干燥贮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控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和根蛆地下害虫中的一种或几种;同时用于防治病镰刀菌属、疫霉菌、致病链霉菌、立枯丝核菌、劳尔氏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致病型病原菌引发的植物病害中的一种或几种;或适用于连作致病土壤的上述目标病虫害防控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A)各类病虫害轻发生即金针虫少于1.0头/ m2、蛴螬少于1.0头/ m2、地老虎少于0.5头/ m2、根蛆少于2.0头/ m2、蝼蛄少于0.5头/ m2、病害的病株率小于5%,植物整体受害率小于8%时,或预防性应用时,用药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2~4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4~8公斤/亩;
B)各类病虫害中发生即金针虫1~2头/ m2、蛴螬1~2头/ m2、地老虎0.5~1头/ m2、根蛆2~4头/ m2、蝼蛄0.5~1头/ m2、病害的病株率5%~10%,植物整体受害率8~16%时,用药三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
C)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即金针虫大于2.0头/ m2、蛴螬大于2.0头/ m2、地老虎大于1.0头/ m2、根蛆大于4.0头/ m2、蝼蛄大于1.0头/ m2、病害的病株率大于10%,植物整体受害率大于16%时,用药四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15~20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8~10公斤/亩;出苗时,撒施于地面,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5~10公斤/亩;盛花期,点施于距植株中心15~20cm土层下10~15cm处,或溶解于灌溉水浇施,8~13公斤/亩;
D)如果收获后调查,虫害轻发生即金针虫少于1.0头/ m2、蛴螬少于1.0头/ m2、地老虎少于0.5头/ m2、根蛆少于2.0头/ m2、蝼蛄少于0.5头/ 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小于3%,同时有所述病原菌且当年发病重,病株率为10%~20%时,用药两次;即:收获后,随有机基肥撒于地里,深翻入土,8~15公斤/亩;播种时,随基肥沟施,5~9公斤/亩,如果起垄覆膜种植,起垄前撒施,9~10公斤/亩;
E)各类虫害中发生即金针虫1~2头/ m2、蛴螬1~2头/ m2、地老虎0.5~1头/ m2、根蛆2~4头/ m2、蝼蛄0.5~1头/ 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3~6%时,或重发生即金针虫大于2.0头/m2、蛴螬大于2.0头/ m2、地老虎大于1.0头/ m2、根蛆大于4.0头/ m2、蝼蛄大于1.0头/ m2、植物因虫害受害率大于6%,同时有所述的病原菌且当年发病严重,病株率大于20%时,用药方法同上述步骤B中各类病虫害中发生时或步骤C中各类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的相应用药方案,且同时间点配合应用专用杀菌药物。
CN202111467272.9A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140978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272.9A CN114097835B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7272.9A CN114097835B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7835A CN114097835A (zh) 2022-03-01
CN114097835B true CN114097835B (zh) 2023-03-10

Family

ID=80366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7272.9A Active CN114097835B (zh) 2021-12-03 2021-12-03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9783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6085A (zh) * 2014-10-11 2015-02-11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黄帚橐吾提取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38107A (zh) * 2015-04-01 2015-07-01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黄帚橐吾挥发物与铁棒锤生物碱复配长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9995B (zh) * 2018-06-12 2020-06-30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黄帚橐吾提取物纳米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6085A (zh) * 2014-10-11 2015-02-11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黄帚橐吾提取物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38107A (zh) * 2015-04-01 2015-07-01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黄帚橐吾挥发物与铁棒锤生物碱复配长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Ligularia rumicifolia;Ya-Zhou Guo et al.;《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20200205;第56卷(第1期);第152-154页 *
黄帚橐吾提取物对保护地辣椒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及其病害防效;李晶等;《草业学报》;20180420(第04期);第56-6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97835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3773B (zh) 一种小麦的种植方法
CN104521484B (zh) 一种防止番茄根结线虫的栽培方法
CN104221683A (zh) 一种有机红小豆生物驱虫栽培方法
CN108633675A (zh) 一种利用万寿菊防治烟草青枯病、黑胫病的方法
CN103907463A (zh) 间种石蒜和除虫菊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CN102805102B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CN111083978B (zh) 一种封闭除草剂-复合肥缓释颗粒剂在插秧田的应用
CN104186491A (zh) 一种柴胡田除草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
CN114097835B (zh) 一种黄帚橐吾粉复合粒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348770B (zh) 一种在盐碱地上种植紫花苜蓿的方法
CN107836293B (zh) 黑土坡植被的重建方法
CN115152496A (zh) 一种甘肃旱区连作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应用方法
CN108576068A (zh) 一种防治植物地下害虫及线虫的混配组合物
CN104094980A (zh) 治疗韭菜根蛆的印楝素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RU2278486C1 (ru) Способ выращивания растений кормовых культур
CN103719115B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CN102771511B (zh) 一种含噻唑磷的杀虫组合物
Morse No-herbicide, no-till summer broccoli—quantity of rye and hairy vetch mulch on weed suppression and crop yield
Bhandari et al. Bioefficacy of insecticides and botanicals against cabbage butterfly, Pieris brassicae
CN104982443A (zh) 一种含噁嗪草酮和苯噻酰草胺的除草组合物
CN111183995A (zh) 一种包括咯菌腈和噻呋酰胺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花生病害或虫害中的用途
CN102771512B (zh) 一种含噻唑膦和哒螨灵的杀虫组合物
CN103975945B (zh) 农作物广谱杀虫组合物、农药制剂、配制方法及应用
CN102792966A (zh) 农用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
CN107821426B (zh) 一种含棉隆和吡虫啉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